胶东大型黄金矿山深部开采地压控制实践.pdf
2 0 1 8年第 9期/ 第 3 9卷 黄 金 G O L D 采 矿 工 程3 9 胶东大型黄金矿山深部开采地压控制实践 收稿日期 2 0 1 8- 0 5- 1 5 ;修回日期 2 0 1 8- 0 6- 1 5 作者简介 刘焕新( 1 9 8 8 ) , 男, 湖南攸县人, 工程师, 硕士, 主要从事深井开采技术研究; 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村, 山东黄金矿业科技有限公司深 井开采实验室分公司, 2 6 1 4 4 2 ; E m a i l s s d x m b @1 6 3 . c o m 刘焕新1 , 2, 王剑波1, 赵杰1, 李桂林1, 程力1 ( 1 . 山东黄金矿业科技有限公司深井开采实验室分公司; 2 .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摘要 分析了胶东地区三山岛金矿、 新城金矿、 大柳行金矿等的地应力及分布规律, 介绍了蚀变 岩型和石英脉型 2种典型金矿床深部采掘中地压显现与灾害形式。提出了深部地压控制的指导思 想, 结合近年来开展的研究, 通过工程实例论述了运用应力转移、 钻孔卸压、 合理支护、 在线实时监 测等技术措施进行地压控制的方法及其实践。根据当前矿山实际, 分析了深部开采地压控制存在 的问题, 并提出应在岩体质量分级、 采矿方法、 多源监测系统、 新型支护材料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 研究, 以更好地抵御千米以深地压灾害。 关键词 胶东地区; 黄金矿山; 蚀变岩型; 石英脉型; 地压控制; 高应力; 深部开采 中图分类号 T D 3 2 2 文章编号 1 0 0 1- 1 2 7 7 ( 2 0 1 8 ) 0 9- 0 0 3 9- 0 6 文献标志码 Ad o i 1 0 . 1 1 7 9 2 / h j 2 0 1 8 0 9 0 9 引言 胶东地区, 特别是胶西北地区主要有焦家、 三山 岛、 招平等重要成矿带[ 1 - 2 ], 山东黄金矿业( 莱州) 有 限公司三山岛金矿( 下称“ 三山岛金矿” ) 、 山东黄金 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城金矿( 下称“ 新城金矿” ) 、 山 东黄金矿业( 玲珑) 有限公司( 下称“ 玲珑金矿” ) 等 大型硬岩金矿山具有多年的开采历史, 西岭矿区 40 0 6m “ 中国岩金第一深钻” 及 2 0 1 7年备案及公布 的3 8 0t 大型单体金矿床[ 3 ], 主要赋存深度在1 2 0 0m 以上, 未来将引领中国黄金矿山深部开采科学技术前 沿。“ 十二五” 以来, 在千米以浅黄金资源开采中, 山 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摸索, 在海底金矿床安全开 采、 高效采矿方法、 绿色开采、 智能矿山、 数字矿山等 领域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 目前, 胶东地区的三山岛金矿、 新城金矿、 玲珑金 矿、 金创大柳行金矿及山东金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下称“ 金洲矿业公司” ) 、 鑫汇金矿等矿山, 开采深度 大部分接近 10 0 0m , 开拓深度已超过 10 0 0m , 由于 矿体主要为蚀变岩型或石英脉型, 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或岩石脆性较强, 地压显现明显或岩石积聚能量的能 力较强, 因此岩爆现象时有发生。地压是泛指在岩体 中存在的力, 它既包含原岩对围岩的作用力, 围岩间 的相互作用力, 又包含围岩对支护体的作用力, 按其 表现形式, 将地压分为变形地压、 散体地压( 亦称松 动地压) 、 冲击地压、 膨胀地压 4类[ 4 ]。地压及其控 制是深部资源开采中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 随着开采 深度的不断增加, 其将成为一大技术难题, 也必将成 为未来深部资源安全开采中一大研究热点。 1地压显现及灾害表现 1 . 1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高地应力特别是构造应力是岩爆( 冲击地压) 产 生的必要条件, 也是井巷地压和采场地压产生的根本 来源[ 5 - 6 ]。根据北京科技大学在三山岛金矿、 新城金 矿的地应力测试结果( 最大测深分别为 - 7 9 5m和 - 6 8 0m ) 显示, 每一个测点都有 2个主应力接近水 平方向, 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一般不超过 1 0 , 另一 个主应力一般接近于垂直方向, 其与垂直方向的夹角 最大不超过 2 5 。 最大主应力都非常接近水平方向, 其平均值与近 垂直方向主应力比值大于 2 , 说明地应力分布主要以 水平方向的构造应力为主, 且最大主应力方向为 S E - N W向, 基本与区域构造应力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一 致。目前, 在三山岛金矿 - 7 9 5m水平测试结果显 示, 最大主应力值为 4 8 . 9 3M P a 。近垂直方向主应力 值一般略大于自重应力。 每个测点 3个主应力的大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加, 在同一水平, 不同测点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有 一定变化, 但没有出现突变现象, 这意味着随深度的 增加, 垂直主应力逐渐由最小主应力转变为中间主应 力。 采用声发射法在金创大柳行金矿进行的地应力 测试结果表明, 当深度到达地表以下 14 5 0m时, 水 4 0 采 矿 工 程 黄 金 平最大主应力值接近 1 0 0M P a 。矿井进入深部开采 之后, 地应力将对矿井的生产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 1 . 2地压显现与灾害形式 对于 蚀 变 岩 型 金 矿 床, 目 前 开 拓 深 度 进 入 - 10 0 0m以下的部分主体矿山, 均不同程度的出现 片帮、 顶板塌落及岩爆现象。以金洲矿业公司为例, 矿区开拓垂直深度达 12 3 6m , 地压显现剧烈。巷道 掘进时, 局部片帮、 冒顶, 尤其是遇到构造带时, 顶板 塌落非常严重, 部分巷道挤压变形严重。地压显现与 灾害形式见图 1 。 图 1 地压显现与灾害形式 对于石英脉型金矿床, 由于岩性较为单一, 抗压 强度较大, 完整性较好, 岩石具备积聚弹性应变能的 能力, 当岩体赋存于高应力环境中, 开挖引起应力重 新分布, 在二次应力的作用下, 岩体中积聚的能量大 于耗散的能量时, 便会引起岩爆。以玲珑金矿为例, 主要开拓工程位于含斑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弱绢英岩 化碎裂状花岗岩及绢英岩化花岗岩岩体中。各矿区 岩体岩性单一, 岩石结构致密, R Q D值7 5% ~ 9 7%, 岩体完整性较好。地压与安全调查的结果显示 各个 矿区不同位置的开拓巷道中, 均有不同程度的岩爆现 象发生, 其中以大开头矿区深部中段较为严重。在高 地应力作用下, 地压活动将不断增加。在大开头矿区 - 6 2 0 , - 6 7 0 , - 7 2 0中段的开拓过程中, 已出现过显 著的岩爆现象, 尤其是 - 7 2 0中段在巷道施工过程 中, 围岩内部发出清脆的爆裂撕裂声, 爆裂岩块多呈 薄片、 透镜体、 棱板状或板状等, 均具有新鲜的弧形、 楔形断口和贝壳状断口, 并有弹射现象。 2地压控制措施及应用实例 地压控制是深部安全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总 体指导思想应为“ 避让、 转移、 合理有效支护、 加强预 防和监测” 。 2 . 1应力转移 创新采矿工艺, 合理选择采场结构、 顶板暴露面 积、 顶板跨度、 矿柱尺寸、 间柱分布形式及回采顺序, 可有效减少矿房、 矿柱的应力集中程度, 将开挖引起 的二次应力向采场围岩内部转移。以三山岛金矿为 例, 东北大学与三山岛金矿联合对新立和直属 2个矿 区的采场顶板稳定性研究表明, 矿柱平行布置与交错 布置, 其采场应力状态会明显不同。通过建立数值模 型( 见图 2 ) , 研究同一矿房中, 平行布置矿柱和交错 布置矿柱 2种结构形式的采场顶板稳定性和应力分 布状态、 应力集中程度。 图 2矿体三维模型 结果表明, 在开挖推进过程中, 矿柱交错布置采 场顶板围岩的塑性破坏单元比平行布置塑性破坏单 元少很多, 见图 3-a ) 、 图 3-b ) 。交错布置矿柱应 力集中程度明显比平行布置应力集中程度低, 采场总 体应力要小, 见图 3- c ) 、 图 3-d ) 。因此, 交错型矿 柱布置结构更有利于地压管理。 2 . 2钻孔卸压 深部开采地压控制的首选措施是在掌握深部地 应力分布规律的情况下[ 7 ], 采取避让方式, 合理布置 开拓、 采准工程, 尽量避免巷道轴线方向与最大主应 力方向垂直。当工程布置无法采取避让方法时, 为确 保开采安全, 可采用卸压的方式, 将岩体中的应力释 放, 同时向岩体内部转移。 在三山岛金矿西山矿区 - 7 8 0m中段, 为有效提 2 0 1 8年第 9期/ 第 3 9卷 采 矿 工 程4 1 图 3 2种矿柱布置结构塑性区分布与应力分布对比 高开采效率和生产能力, 降低炸药单耗, 三山岛金矿 联合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采用分段凿岩 充填采矿法, 扇形中深孔落矿, 遥控铲运机出矿, 建 立试验采场并进行工业试验。其中, 试验采场各凿 岩巷均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 为确保回采安全, 通过卸压爆破形成连通的切割缝, 将待采采场与相 邻采场空间隔离, 切断开采扰动应力传递路径, 形 成局部卸压环境, 降低岩爆风险。卸压钻孔布置见 图 4- a ) 。 在 1 6 1 0勘探线1 6 7 0勘探线区域沿 2号凿岩 巷道北翼和中部施工 1排应力解除孔, 孔径 6 5m m , 孔深 1 2m , 角度 9 0 , 孔距 0 . 4m , 炮孔排线起点和终 点为 A 、 B 、 C ( 见图 4-a ) ) 。其中, 北翼为 A B段, 应 由 A到 B顺序依次进行卸压孔施工, A B段排线长 2 4 . 8m , 炮孔 6 3个, 炮孔总深度为 7 5 6m ; 中部为 A C段, 应由 A到 C顺序依次进行卸压孔施工, A C段 排线长 3 0m , 炮孔7 6个, 炮孔总深度为9 1 2m 。先施 工北翼 A B段, 后施工中部 A C段。通过北京科技大 学于 2 0 1 7年 1 3月在试验采场布置的多个钻孔应 力计监测显示, 应力释放效果良好, 见图 4- b ) 。 图 4 试验采场卸压钻孔布置及应力释放效果图 4 2 采 矿 工 程 黄 金 2 . 3合理有效支护 支护是有效管理地压, 维护岩体稳定最普遍、 最 实用的技术措施。“ 十二五” 以来, 地下开采矿山支 护技术不断发展, 新型锚杆、 锚索等支护材料、 新联合 支护技术对于保证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发挥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在胶东地区, 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所属黄金矿 山广泛采用锚杆、 穿带、 钢筋网、 喷射混凝土、 钢支架、 砌碹等 2种及以上联合支护方式。近年来, 随着开采 深度的加大, 广泛推广树脂锚杆取代管缝式锚杆, 研 究新型锚杆, 提高锚杆的强度和力学性能, 以降低深 部采场及巷道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在采掘工程支护中, 当地压显现并不十分剧烈 时, 传统支护方式仍是地压控制的有效方式( 见 图 5 ) 。 在具体工程实践中需合理搭配使用刚性支护 和柔性支护。例如 节理发育但比较完整的巷道采用 锚网支护后再喷素混凝土; 围岩比较破碎的巷道先用 钢支架和锚网支护后再喷素混凝土; 遇有涌水或破碎 带的巷道采用超前锚杆和钢支架支护边支边掘, 直到 穿过破碎带, 后期进行二次支护加固。 图 5 传统锚网支护维护顶板与钢支架控制巷道变形现场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 井巷围岩的支护, 不是支护的刚 度越大越好, 围岩本身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 作用在 支护上的压力仅是地压的一部分[ 8 ]。因此, 井巷围 岩恰当的支护, 是充分利用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 让 围岩变形充分后, 在合理的时间进行支护, 既能有效 控制地压, 又能节省支护材料。 2 . 4注重预防 加强监测 地压灾害表现剧烈, 发生时可造成伤亡事故, 严 重影响开采安全和矿山经济效益。 为预防岩爆、 冒顶 片帮事故的发生, 可综合采取多种措施。例如 加强 井下施工过程的超前地质探测, 预报岩爆发生的可能 性及地应力的大小, 采用超前钻探、 声发射等探测方 法, 结合地质编录观察岩石特性, 综合判断可能发生 岩爆的范围; 在爆破排险后架设锚杆及钢筋网, 必要 时可以安装超前锚杆进行支护, 并加快衬砌工作, 减 少岩石暴露时间, 减少岩爆的发生; 采用短进尺、 弱爆 破, 针对岩爆频繁区域加强施工顺序管理, 调整施工 参数, 改善装药结构和爆破方式, 将爆破对周围围岩 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 切实提高光面爆破效果, 保 证巷道成形, 严格控制装药量, 减小爆破对原岩应力 的扰动。 此外, 构建深部微震监测系统, 建立实时在线矿 压监测系统[ 8 - 9 ]。目前玲珑金矿与中南大学合作在 大开头矿区构建深部微震监测系统, 可以实现微震数 据在线监测, 形成深部三维地应力场微震监测体系, 分析区域应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为监测区域应力集 中与岩爆现象提供预警。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向 3 . 1存在问题 深部地压控制需从采准切割工程布置、 开采顺 序、 采场结构、 充填、 爆破等工艺技术多方面着手, 综 合采用转移、 卸压、 支护、 预防与监测等多种手段。随 着开采深度的加大, 千米以深地压控制将成为深部安 全开采的一大研究热点。当前矿山地压控制已有多 年的实践积累,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有 1 ) 对地应力测试工作不够重视。从目前反应的 情况来看, 专门开展过地应力测试的矿山在整个胶东 地区或胶西北地区的黄金矿山仍是少数, 进入深部开 采后, 开展深部地应力测试, 获得深部地应力场分布 规律是开展地压控制的前提。由于缺乏矿区地应力 测试基础资料, 在矿山开拓、 采准工程布置时不能合 2 0 1 8年第 9期/ 第 3 9卷 采 矿 工 程4 3 理规划, 巷道断面形状、 大小选择缺乏依据。 2 ) 采矿方法研究滞后于生产。当前矿山迫于生 产压力, 为保证每日矿石产量, 往往在进行采矿设计 时采用工程类比或经验判断法, 一个中段的采矿方法 研究还未结束, 开采早已进行, 在后续的开采中又没 有及时调整。有效的地压管理, 需在采矿方法研究 时, 对开采顺序、 采场结构及参数进行优化, 合理转 移、 避免应力集中, 实现凿岩和出矿巷道处在卸荷区, 保证回采安全。 3 ) 深部岩石力学与支护研究相对滞后。无论是 采矿设计还是支护设计都要综合考虑岩石力学性质 及岩体稳定性, 目前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 R M R 、 Q岩 体质量分类法在胶东或胶西北地层黄金矿山没有普 及, 已获得的岩体结构面信息及岩体质量分级数据不 全面、 不连续, 不能对矿山采掘工程设计及支护设计 提供指导。 4 ) 监测预警系统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各矿山对 顶板塌落、 片帮、 岩爆灾害等地压灾害的预测预报只 是停留在起步阶段, 不少矿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在 安全预警及科学研究方面投资较少。以微震系统为 例, 该系统能实现在线监测微破裂信号并实现精确定 位, 但在黄金矿山使用极少, 或建立的微震系统只用 于一时, 缺乏维护而被废弃。 3 . 2研究方向 针对当前千米以浅金矿床开采地压控制中所存 在的问题, 为实现向千米以深资源开采的安全、 平稳 过渡, 应系统深入开展下列研究, 为深部地压控制提 供支撑。 1 ) 系统的岩体质量分级工作。岩体质量分级是 采矿设计和支护设计的前提, 为实现科学合理的工程 设计, 需在系统掌握岩石强度、 岩体完整性、 节理产状 及风化、 充填特征、 地下水、 地应力等岩体力学数据的 基础上, 综合运用 R M R 、 Q 、 B Q等岩体质量分级方法 进行系统的岩体质量分级工作, 研发相应的智能分级 系统和开采支护设计系统, 实现岩体力学数据的自动 调取及岩体质量的智能分级和预测、 采场结构参数、 支护参数的自动选取, 改变长期依靠工程类比法和经 验判断法的现状。 2 ) 采矿方法研究。深部开采的鲜明特征是高应 力、 强卸荷、 循环动载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 在进 行采矿活动之前, 应在综合考虑矿岩稳固性、 矿体产 状及赋存特性、 经济技术比较的前提下, 运用现代数 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的手段进行深部采矿方法的研究, 获得合理的开采顺序和采场结构参数。 3 ) 多源监测系统。采用位移监测、 弹性波、 数字 钻孔摄像和微震等多种原位综合监测技术, 开展深部 开采过程多源监测技术研究, 研发深部黄金矿床开采 过程安全性多指标综合智能预测预警系统, 对不同稳 定等级巷道( 采场) 围岩破坏特征进行现场监测, 探 测不同稳定等级岩体破裂过程多源特征参数, 掌握围 岩深部应力、 位移变化规律, 进而为深部地压灾害的 预防奠定基础。 4 ) 研发新型支护材料。深部巷道通常处在高应 力环境中, 其岩体的破裂通常伴有岩体大变形。有岩 爆倾向性的巷道支护系统可以划分为 2种主要功能 加固围岩和悬吊 - 承托。在这 2种功能中, 加固围岩 和悬吊作用的支护单元为锚杆, 而承托单元则由金属 网、 喷混凝土、 索带或它们之间的组合形式来承担。 为有效控制深部岩块的连续运动和岩体的大变形, 深 部巷道支护材料的强度和力学性能要求更高, 同时基 于深部动荷载的影响, 深部巷道支护材料应具有吸收 或耗散深部岩体中能量的性能, 以更好地抵御岩爆。 4结论 矿山地压受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开采深度、 结构 面产状等地质因素和巷道位置、 采矿与支护方法、 顶 板管理等生产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 深部地压的控 制应贯穿于设计、 开挖、 爆破、 充填、 安全管理等多个 环节。综合目前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胶东地区大 型黄金矿山在地压控制方面的实践经验及研究, 对千 米以深地压灾害防治, 提出以下建议 1 ) 注重基础研究。地应力测试及分布规律的掌 握、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与岩体质量分级、 采矿方法的 研究对地压控制极为重要, 目前各矿山在上述方面的 工作还远远不够。 2 ) 科学设计, 合理施工。不管是采场开采还是 井巷工程, 地压控制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在充分掌握基 础资料的前提下, 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风险规避, 在 施工阶段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 3 ) 防治结合, 预防为先。积极探索多种手段进 行预防和治理, 运用现代化的智能监测手段, 从变形、 能量、 弹性波、 震动多方面着手, 建立多源信息监测网 络, 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 张水金. 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研究[ J ] . 低碳世界, 2 0 1 6 ( 2 ) 9 9- 1 0 0 . [ 2 ] 李洪奎, 李逸凡, 梁太涛, 等. 山东胶东型金矿的概念及其特征[ J ] . 黄金科学技术, 2 0 1 7 , 2 5 ( 1 ) 1- 8 . [ 3 ] 陈玉民. 高举旗帜打造国际一流黄金矿业企业[ J ] . 山东国资, 2 0 1 7 ( 7 ) 1 6- 1 8 . [ 4 ] 蔡美峰. 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与地压控制 理论与实践[ M ] . 4 4 采 矿 工 程 黄 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0 0 1 . [ 5 ] 何满潮. 岩爆机理及其判别准则探讨[ C ]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 学会学术部.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 5 1 岩爆机理探索. 北 京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 2 0 1 0 . [ 6 ] 韩瑞庭. 深部开采岩爆机理及处理对策研究[ D ] . 武汉 武汉工 程大学, 2 0 1 7 . [ 7 ] 蔡美峰, 何满潮, 刘东燕. 岩石力学与工程[ M] . 2版.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2 0 1 3 . [ 8 ] 成功, 陈亮, 王锡勇, 等. 深井岩爆微震监测预警与防治成套技术 研究[ J ] .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 0 1 7 , 1 3 ( 增刊1 ) 2 8 5 - 2 9 3 . [ 9 ] 马天辉, 唐春安, 唐先烈, 等. 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岩爆预测机 制研究[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1 6 , 3 5 ( 3 ) 4 7 0- 4 8 3 . P r a c t i c eo ng r o u n dp r e s s u r ec o n t r o l i nd e e p mi n i n go f l a r g e s c a l eg o l dmi n e s i nJ i a o d o n g L i uH u a n x i n 1 , 2, Wa n gJ i a n b o1, Z h a oj i e1, L i G u i l i n1, C h e n gL i1 ( 1 . D e e pM i n i n gL a b o r a t o r yB r a n c ho f S h a n d o n gG o l d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C o ., L t d . ; 2 . S c h o o l o f C i v i l a n dR e s o u r c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 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B e i j i n g ) A b s t r a c t T h eg r o u n ds t r e s s a n di t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r u l e s o f S a n s h a n d a oG o l dM i n e , X i n c h e n gG o l dM i n e , D a l i u h a n g G o l dM i n e e t a l . i nJ i a o d o n g r e g i o nw e r e a n a l y z e d , f o l l o w e db y 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ng r o u n dp r e s s u r e b e h a v i o r s a n dd i s a s t e r f o r m s i nd e e pd e v e l o p m e n t b a s e do nt w ot y p i c a l g o l dd e p o s i t s , n a m e l yt h ea l t e r e dr o c kt y p ea n dq u a r t z v e i nt y p e . T h e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o f d e e pm i n eg r o u n dp r e s s u r ec o n t r o l i s p u t f o r w a r d , a n dt h e n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 r e s e a r c h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 t h em e t h o d s a n dt h e i r p r a c t i c et oc o n t r o l g r o u n dp r e s s u r ew e r ed i s c u s s e dt h r o u g hp r o j e c t c a s e s w h e ns u c h t e c h n i c a l m e a s u r e s a r e u s e da s t r a n s f e r r i n g s t r e s s , p r e s s u r e r e l i e f b y d r i l l i n g h o l e s , r e a s o n a b l e s u p p o r t i n g a n dr e a l t i m e o n l i n em o n i t o r i n g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u r r e n t a c t u a l s i t u a t i o no f m i n e s , t h e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 o f g r o u n dp r e s s u r ec o n t r o l w e r ea n a l y z e d , a n di t i s p u t f o r w a r dt h a t as e r i e s o f s y s t e m a t i ca n dd e e pr e s e a r c hs h o u l db ec a r r i e do u t o nr o c km a s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 m i n i n gm e t h o d , m u l t i s o u r c em o n i t o r i n gs y s t e m , n e ws u p p o r t i n gm a t e r i a l se t a l . f o r b e t t e r r e s i s t i n gt h e g r o u n dp r e s s u r ed i s a s t e r s b e l o w - 10 0 0m . K e y w o r d s J i a o d o n gr e g i o n ;g o l dm i n e ;a l t e r a t i o nr o c kt y p e ;q u a r t zv e i nt y p e ;g r o u n dp r e s s u r ec o n t r o l ;h i g h s t r e s s ;d e e pm i n i n g ( 编辑 张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