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透山矿深部开采井下高温环境治理.pdf
ISSN 1671-2900 采矿技术 第 19 卷 第 5 期 2019 年 9 月 CN 43-1347/TD Mining Technology,Vol.19,No.5 Sep.2019 红透山矿深部开采井下高温环境治理 * 李印洪 1, 2,姚银佩1, 2,范文涛3,耿彦军4 1.湖南有色冶金劳动保护研究院, 湖南 长沙市 410014; 2.非煤矿山通风防尘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 长沙市 410014; 3.西部矿业锡铁山铅锌矿, 青海 大柴旦行委 816203; 4.峪耳崖金矿, 河北 宽城市 067600 摘 要对引发红透山矿深部开采高温环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得出红透山矿深部开采井 下高温环境的主要因素为通风系统容量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的结论。 根据红透山矿井下 高温环境的主要原因,及井下通风系统的特性,有针对性的实施空区降阻、区域循环风、 通风系统分区划分等治理方案,使井下作业面温度普遍降低 1 ℃2 ℃,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深部开采;高温环境;空区降阻;区域循环风 0 引 言 抚顺红透山铜矿红坑口自 1958 年秋开坑以来, 井下已开拓到−827 m 中段,深度已达 1100 多米, 是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开采最深的矿山之一。目前井 下多中段局部作业面,尤其是东部通风分区的作业 面,出现了高温、高湿的现象,部分掘进工作面的 温度高达 30℃,有的采场甚至高达 32℃34℃,热 害已经出现。 1 红透山矿高温成因 造成每个矿山井下开采作业面温度高的原因 都相似,都是源于原岩温度高放热,空气自压缩, 机械设备放热,人体放热,照明设备放热等,为准 确掌握红透山矿井下温度高的原因,进行了岩温调 查和作业面温度调查。 1.1 岩温调查 本次对岩温的调查采用浅孔测温方式,使用的 设备为电子数显温度计(带探头) 。浅化测温是在 井下连续掘进的岩巷工作面,利用迎头的炮眼或临 时专门打的测温钻孔(深度一般为 2.5 m) ,及时将 电子温度计探头送到孔底,进行封孔,连续测温直 至稳定值即为该处原始岩温,测定结果见表 1。 1.2 作业面空气环境温度调查 本次对作业面空气环境温度的调查使用的设 表 1 红透山井下原岩温度测定表 序号 井巷 标高/m 岩石 温度/℃ 序号 井巷 标高/m 岩石 温度/℃ 1 253 11.8 10 −407 24.3 2 193 11.5 11 −467 25.8 3 13 15.0 12 −527 26.9 4 −47 17.5 13 −587 27.8 5 −107 18.5 14 −647 28.3 6 −167 21.0 15 −707 28.5 7 −227 21.2 16 −767 29.0 8 −287 23.0 17 −827 29.0 9 −347 23.5 备为便携式电子数显温度计,调查的中段有−827 m 中段、−767 m 中段、−707 m 中段、−647 m 中段、 −587 m 中段、−527 m 中段。测试结果见表 2表 7。 1.3 作业面空气环境温度高原因分析 虽然井下矿山产生热害的原因大多相似,但是 每个矿山产生热害的主要因素各有侧重。红透山矿 井下产生高温有其自己的独特现象 (1)因红透矿为含硫矿床,且开采深度高达 1100 余米,故深部原岩放热、空气自压缩、矿石氧 化放热的因素都在作业环境空气温度中有所体现, 即深部中段石门风温较上部中段石门风温低,矿房 温度较运输巷道温度低。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08000302. 采 矿 技 术 2019,195 96 表 2 −827 中段温度、湿度测试 地点 温度/℃ 湿度/ 地点 温度/℃ 湿度/ 室外 −5.8 43 31 川 20.3 86.5 253 平硐,混合 8.4 96.8 36 川 24.3 99.9 −467 井底车场 11.6 81.7 37 川 27.9 99.9 −827 井口 17.3 73 独头掘进掌头 29.1 99.9 车库 17.5 75 10 采 29 93 26 川 18.6 87.4 原岩 29 29 川 19.2 86 表 3 −767 中段温度、湿度测试 地点 温度/℃ 湿度/ 21 采 28 95 原岩 29 表 4 −707 中段温度、湿度测试 地点 温度/℃ 湿度/ 地点 温度/℃ 湿度/ 地表 3.3 58 23 川 20.6 85.8 二道门 3.3 58.2 24 川 21.7 89.8 小井方向 13.7 99.9 25 川斜坡道 22.2 89.7 253 井口 11.4 87.8 25 川 25.3 99.9 467 井底 13.7 78.3 28 川 25.3 99.9 六系统井口 13.6 78 29 川 25.5 99.9 -647 井口 16.5 80.9 30 川 25.4 99.9 上下盘交叉处 17.0 80.9 31 川 25.5 99.9 14 川 17.1 81.6 32 川 25.6 99.9 16 川 17.7 83.0 33 川 26.0 99.9 17 川 18.0 83.5 34 川 27.7 99.9 19 川 18.0 84.0 35 川 27.9 99.9 20 川 18.3 85 掌头 27.1 99.9 21 川 18.6 83.9 36 采 29 99.9 22 川 19.2 84.2 原岩 28.5 表 5 −647 中段温度、湿度测试 地点 温度/℃ 湿度/ 地点 温度/℃ 湿度/ 253 井口 8 99.9 20 川 21.5 99.9 −467 车场 10 84 23 川 23.5 99.9 −647 井口 14.2 73 26 川 25.5 99.9 上下盘岔口 15.5 81 31 川 26.3 99.9 16 川 18 77 42 采 29 99.9 表 6 −587 中段温度、湿度测试 地点 温度/℃ 湿度/ 22 采 27 97 表 7 −527 中段温度、湿度测试 地点 温度/℃ 湿度/ 20 采 26 95 (2)红透山矿井下通风系统为地温冬季预热 模式,为有色矿山少有。在炎热季节其冬季预热时 保留在 1,2 号 38 万 m2空区的冷量得以释放出来, 对入风存在预冷作用, 使得夏季−827 m 中段的入风 温度也不高,其独特的通风方式使得中央入风井 (含混合井、小竖井)的入风温度常年低于回风井 温度,入风端风温常年低于 26℃,自然风压均有利 于主扇通风,但冬季自然风压较夏季大些。 (3)自−707 m 中段往下,矿体向东部侧伏明 显,设置于 27 线的东部通风分区主回风井距离东 部端部(41 线)700 多米,自−707 m 中段往上,到 −467 m 中段时东部通风分区主回风井西移至 15 线,东部通风分区的主回风井布设位置给通风带来 困难,导致东部分区 15 线以东通风不良,从中段 作业面温度测定情况来看,其高温作业面主要分布 于东部分区,高温作业面区域也自东往西发展,与 东部回风井的设置,通风不良区域的重合痕迹十分 明显。 (4)深部开采区域矿脉厚度变薄,需要更多 的采场来维持井下出矿量,满足选厂生产需求,使 得井下生产需风量大。然而上部回风井为塌陷区所 阻,人员难以到达,无法对现有的回风井进行刷大 改造或在原位置重新掘进,扩大通风断面,提高井 下东部通风分区的供风量。 综上所述,红透山井下作业面产生高温的原因 有多个,但最主要的因素是通风系统不能满足现有 生产需求。 2 红透山矿高温治理技术 根据红透山矿井下作业面高温成因及主要因 素分析,结合通风系统自身独有特点,拟定运用区 域可控循环风技术,增加深部中段作业面供风量, 降低深部作业区域环境温度,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合理规划通风分区,增加东部分区供风 量。根据通风系统检测,东部通风分区系统尚存在 潜力可挖,将新购 500 kW 对旋风机安装在东部通 风系统的−467 中段, 让东部通风系统担负多一点作 业区域,对东、西部两个通风系统担负区域进行具 体划分,东部通风系统作用区−527 中段的 17 线 以东 23 采、24 采、14 采等采区;−587 中段 19 线 以东的 14 采24 采等采区;−647 中段 20 线以东的 李印洪,等红透山矿深部开采井下高温环境治理 97 35采48采等采区; −707中段21线以东的23采38 采等采区; −767 中段 25 线以东 12 采25 采等采区; −827 中段 25 线以东 4 采14 采等采区,需风量约 90 m3/s。西部通风系统作用区−467 中段炸药库; −527 中段炸药库;−587 中段 19 线以西的 1 采14 采等采区, 炸药库; −647 中段 20 线以西的 1 采35 采等采区,炸药库;−707 中段 21 线以西 1 采23 采等采区;−767 中段 25 线以西的 1 采12 采等采 区, 炸药库; −827 中段的炸药库; 需风量约 60 m3/s。 (2)利用空区进行降阻通风。根据红坑口的 现场调查,虽然井下采空区进行了充填,但充填后 的井下各中段也存在上百条天井、矿石溜井等通达 上部中段,在下部开采活动的影响下,原来施工的 密闭都存在不同的损坏,这样存在利用上部空区 (裂隙)回风的客观可能。为了实施空区回风,首 先在−407 建立一个隔离中段(对空区采取胶结充 填、隔离、避让等措施) ,防止主扇在空区形成短 路风流,同时可以防止自然风流对生产作业中段的 干扰。其次在隔离中段(−407 中段)把东部、西部 回风平巷的密闭打开, 在−407 中段维护好一条两个 回风系统之间的联络道,方便污风进入空区及今后 对通风系统的检查测试。空区降阻通风方式形成 后, 将极大降低−827 m 至−407 m 中段用风端阻力, 有利于增加通风系统风量。 (3)加强日常通风管理,预防东部通风分区 端部串联风及局部循环风流。新主扇(DK45- 6NO20-500 kW)在−467 中段安装投入运行后,新 主扇的高负压区作用于−467 中段以下东部端部生 产用风部位,可以通过红坑口的日常通风管理,对 污风串出位置设置一些通风构筑物,防止污风串 联;对下部负压作用小还存在串联风的中段,可根 据生产实际情况在上中段回风道内安装辅扇,提高 存在串联风中段回风道内的负压,将回风拉回到系 统风道中去。 (4)采用区域可控循环风技术增加通风系统 风量。区域可控循环风,就是将污风净化、冷却后 再送回作业面的一种通风技术。通过采取定时爆破 管理、向污风风流喷雾、空区自净、惯性降尘等机 理和措施,将部分回风中的有毒物质降低到标准之 内后,将这部分回风风流引入入风系统,与地表进 入的新鲜风流混合,送入作业区域。根据对红透山 矿井下生产系统调查, −407 m 中段以上已经停止作 业, −287 m 中段的下盘运输道保存完好, 具备了实 施区域可控循环风的条件, 最后决定在−287 m 中段 实施区域可控循环风工程,具体有喷雾系统安装, 运输巷道清理,远程可控风门安设等。 经上述工程实施完毕后,重新进行了井下通风 系统测试,结果较为理想,东部通风分区在单开井 下−467 m 中段主扇的情况下,系统风量增加了 28 m3/s,井下作业面温度降低 1℃2℃。 3 结 论 经过对红透山矿通风系统的调查测定,通风系 统的阻力较高,通风阻力过大的原因是通风系统的 线路长、风量大,回风井巷断面小,过大的通风阻 力导致主扇供风量不能满足生产用风,导致部分作 业面空气环境温度高。由于红透山矿已开采 50 多 年,若依传统思路,对原有的老通风系统改造非常 困难,难以实施。只能运用新思维方式进行通风系 统的优化。红透山井下高温作业面经治理完毕后, 东部通风分区主扇运转功率由 580 kW 降低至 500 kW,在总运转功率节约 80 kW 的基础上,成功的 将井下东部通风分区的风量由 51 m3/s 提高至 79 m3/s,井下作业面温度普遍降低 1℃2℃,整个项 目的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 张 烁.矿井热害事故树的建立及风温预测[J].陕西煤炭,2018, 370439-42. [2] 高 蕊.深井热源分析及人体热平衡研究[J].现代矿业,2018,3407 223-225. [3] 原文龙.杜达铅锌矿热害及其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724 258-259. [4] 李彦龙.浅析井下热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办法[J].内蒙古煤炭经 济,2017121820 [5] 徐建春,贺宏华.江苏煤矿井下高温热害情况及治理对策[J].能源技 术与管理,2016,410624-26. [6] 岳玲玲.深井高温铁矿热害防治技术研究[D].哈尔滨燕山大学, 2015. 收稿日期2019-03-27 作者简介李印洪1975,男,湖南长沙人,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金属矿山通风防尘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