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庙子金矿深部开采留设隔离矿柱控制地压数值优化.pdf
板庙子金矿深部开采留设隔离矿柱控制地压数值优化 ∗ 赵兴东, 朱乾坤, 赵一凡 东北大学 采矿地压与控制研究中心, 辽宁 沈阳 1 1 0 8 1 9 摘 要 井下开采常引起地表产生岩体移动, 直接影响地表构 建 筑的稳定.针对板庙子 金矿深部急倾斜薄矿体开采诱发地表产生移动及其控制问题, 提出采用留设隔离矿柱与 干式充填相结合的方法, 减少或控制地表岩体移动影响范围及岩体移动速度.结合板庙 子金矿深部开采工程地质条件与生产实际情况, 分别构建无矿柱、 留1个矿柱、3个矿柱 和留两矿柱与干式充填采矿结合4种研究方案; 分别应用F L A C 3 D数值分析软件, 对4种 隔离矿柱留设方案进行数值计算, 结果表明 随着留设矿柱数量的增加, 地表沉降能够得 到有效控制, 即增加留设矿柱数量对控制地表移动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减少矿柱而采用 干式充填后地表沉降能得到进一步控制, 但由于充填体自身强度较低的原因仅能起到辅 助支撑作用, 通过采用隔离矿柱与干式充填的方法能更好地控制开采诱发地表产生的变 形与采场围岩的稳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深部开采; 急倾斜矿体; 地表沉降; 数值分析 地下开采时, 矿产资源被大量采出后, 岩体原有 的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上覆岩层将依次发生冒落、 断 裂、 弯曲等变形破坏, 最终波及到地表, 在采空区的 上方造成大面积的地表沉陷, 形成一个比开采面积 大得多的下沉盆地.在地表沉降影响区的外围, 会 因受拉而产生地表裂缝.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降 和环境损害等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越 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 G 2].目前金属矿山常采用留 设矿柱与采空区充填等方法控制地表沉降, 已取得 较为理想的地表沉降控制效果, 但是目前对深部地 下金属矿床开采尤其是急倾斜矿体深部开采诱发覆 岩移动规律及地表沉降控制对策研究比较少. 关于金属矿山开采岩层移动规律方面, 夏开宗 等[ 3 G 4]以典型陡倾结构面条件下的金属矿山-程潮 铁矿西区为例, 通过对矿区的地表变形监测资料及 宏观破坏特征分析, 认为矿区的岩层移动分为采空 区顶板岩体破坏扩展至地表引起塌陷阶段和采空区 周边围岩向采空区的倾倒破坏阶段, 并得出了倾倒 滑移区的地表岩体变形规律.矿山开采地表沉降预 计通常采用概率积分法[ 5 G 6],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数值 模拟方法的引入及发展, 数值模拟方法逐渐成为地 表沉陷与岩层移动领域的主流方法之一.张国权 等[ 7]以 金 山 店 铁 矿 东 区 为 例, 利 用 离 散 元 软 件 UD E C模拟该矿区2 #矿体-1 3 0m 水平以上矿体 开挖以及-2 7 0m放顶工程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 探究了两开采活动所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王 彦玮等[ 8]根据望儿山金矿区浅部回采的工程地质与 采矿条件,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开采引起的地表沉 陷灾害进行了研究.李一帆等[ 9]利用 UD E C软件 结合某磷矿山的具体工程地质情况, 对破碎带下采 矿诱发地表沉陷的地质力学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 究.丁德民等[ 1 0]运用 A D I NA软件对金川镍矿不 同充填开采条件下的围岩应力场、 位移场变化特征 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分析得出急倾斜薄矿体开采覆 岩移动破坏规律, 结合吉林省桦甸市板庙子金矿工 程地质概况, 采用F L A C 3 D软件对该矿深部开采诱 发的地表沉陷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1 急倾斜薄矿体开采覆岩移动诱发地表 沉降与控制方法 根据文献[1 1] 可知, 急倾斜矿体开采上覆岩层 呈现非对称破坏方式, 分为滑移变形区、 锥形破坏区 I S S N1 6 7 1-2 9 0 0 C N4 3-1 3 4 7/T D 采矿技术 第1 9卷 第1期 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V o l .1 9,N o .1 2 0 1 9年1月 J a n . 2 0 1 9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 1 4 7 4 0 5 2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N 1 5 0 1 0 2 0 0 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 目2 0 1 6 Y F 0 6 0 0 8 0 3. 见图1 ; 由于金属矿山多为含节理裂隙岩体或完 整岩体, 开采诱发的覆岩变形破坏区域形成机制略 有不同.随着矿体采出, 采空区体积逐渐增大, 岩体 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 这期间顶柱及其岩体 会发生拉剪破坏而产生岩体破裂面, 然后上覆岩体 沿着破裂面或先期存在结构面产生整体滑移变形, 即为滑移变形区, 此时地表形成下沉盆地, 地表大致 可分为连续变形带和非连续变形带 见图2 . 图1 急倾斜开采诱发岩层移动分区模型 图2 急斜矿体开采诱发地表移动模型 在岩体上盘通常形成楔形破坏区, 楔形破坏区 尖部朝向顶板深部, 其发展演化过程为矿体上方岩 体在自重应力、 采动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 当变形达 到一定程度后使得临空面岩体产生平行于临空面的 板状结构, 当变形持续增加, 板状结构会发生结构失 稳产生溃屈破坏乃至上盘岩体冒落, 这种破坏由上盘 围岩浅部逐渐向深部发展形成楔形破坏区 见图3 . 图3 上盘楔形破坏区 由于岩体发生变形破坏, 会导致围岩部分区域 应力得以释放, 形成低应力区, 同时由于采动应力的 影响, 仍然存在高应力区域 见图4 . 图4 急倾斜薄矿体开采围岩应力重新分布 针对上述覆岩移动破坏特征, 常见控制方法为 充填开采和留设隔离矿柱, 隔离矿柱设计方法有极 限跨 度 法、 经 验 公 式 法 以 及 极 限 平 衡 分 析 方 法 等[ 1 2]. 2 板庙子金矿深部开采诱发地表沉降控制 研究 板庙子金矿位于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锦山村 板庙子屯, 位于长白山脉与张广才岭交接地带, 属丘 陵地貌, 最高峰5 0 3. 1 4m, 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 3 5 0m, 坑口竖井标高4 3 0m.板庙子金矿主要开采 的矿体有4条, 即 3 0 2-7号、3 0 2-7-1号、3 0 2-8 号、 3 0 3-1 3号4条金矿体, 倾角为7 0 8 9 , 矿体 为含金硫化物石英脉, 其围岩主要为花岗质片麻岩 及一系列由北西向剪切带形成的矿化破碎蚀变带. 该矿属井下开采, 采用明竖井+两段盲竖井开拓, 明 竖井地表标高为4 3 5m, 井底标高为-5 7 5m, 井筒 开拓深度为1 0 1 0 m.当前矿体开 采在5 4 0中段 -1 3 0m 至9 5 2中段-5 4 2m , 共计有1 1个开 拓中段, 主要开采3 0 2-7号、 3 0 2-8号、3 0 3-1 3号 矿体; 现生产中段有5个5 4 0中段、5 8 0中段、6 2 0 中段和6 5 3中段 ; 当前矿体开采深度为6 7 8m.该 矿采用上向分层干式充填采矿法, 矿房的中段高度 4 0m, 矿体走向长度4 05 0m, 回采分层高度为3 m, 采用钢筋混凝土人工假底.深部矿房充填空区 主要分布在4号3 3. 2号勘探线之间,5 0 0中段 -9 0m标高 以上, 采空区均用废石料充填. 2.1 板庙子金矿深部开采诱发地表沉降控制方案 针对板庙子深部开采诱发地表沉降现状, 考虑 到其现有开采方法和工程状况, 结合覆岩移动与破 26 采矿技术 2 0 1 9,1 91 坏特征, 提出以下4种控制方案进行分析研究 方案 1为既不留设矿柱, 也不进行充填, 模拟时完全将矿 体采出; 方案2留设1隔离矿柱, 矿柱位于-2 4 6m 水平以上, 厚度为2 0 m; 方案3在-1 1 8,-2 4 6, -3 8 4m水平各留设厚度为2 0m矿柱; 方案4在 -2 1 0,-3 7 0m水平各留设厚度为2 0m矿柱 见 图5 , 且对开采后的采场进行充填.方案1方案 4均按从上往下开采顺序开采. 图5 隔离矿柱留设方案4 2.2 数值模型建立 建模时将矿体开采模型视为平面应变模型, 假 定岩层内部为均匀连续介质.模型采用位移边界条 件, 即模型两侧和底部均为限定垂直和水平方向的 位移.在数值模拟计算过程中, 不考虑构造应力影 响, 仅考虑岩体自重引起的应力.岩体内部初始应 力状态取决于上覆岩层的重量和性质. 建模时将模型建至地表, 矿体平均厚度为2. 2 m, 倾角为7 8 .模型尺寸为长和宽均为1 0 0 0 m. 考虑到计算时间, 本次模拟采用完全弹性模型.岩 体参数来源于现场岩体质量分级和实验室实验获得 的参数 见表1 . 表1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岩性 密度 / k g /m3 弹性模量 /G P a 泊松 比 体积模 量/G P a 剪切模 量/G P a 花岗质片麻岩 2 8 0 01 3.8 50.1 87.2 15.8 7 石英脉 矿体 2 8 0 02 6.6 10.2 21 5.8 41 0.9 1 采用F L A C 3 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 并应用 T e c p l o t软件从模拟结果文件中提取位移、 应力数据 进行分析研究. 2.3 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从图6可以看出, 矿体采出后采出空间顶底板 垂直应力集中比较明显, 其余部位均处于或接近原 岩应力状态而未明显受开挖扰动影响, 矿柱留设数 目越多, 垂直应力受采动影响区域越小, 方案4开采 充填后垂直应力受扰动区域也明显减小.垂直应力 集中区域通常位于各采场右上角以及左下角, 矿柱 的左上角及右下角, 其它位置受开采影响垂直应力 得以释放和转移, 因此垂直应力较低.方案1中矿 体完全采出后, 在采空区左下角出现垂直应力集中 值较大, 最大可达6 5. 0 MP a, 其它方案垂直应力集 中程度相对方案1来说降低很多, 但仍有局部小范 围垂直应力集中值接近6 5. 0MP a. 图6 不同方案围岩垂直应力分布云图 从图7可以看出, 矿体采出后水平应力集中区 域主要位于采空区顶底板以及矿柱附近, 且深部水 平应力普遍大于浅部围岩水平应力.方案1采空区 顶部、 方案2方案4最上部采场顶部水平应力等 值线呈现心形分布特征, 矿柱附近水平应力等值线 大致沿采场中心轴线对称分布.不同方案下水平应 力集中值无较大差别.在采场上下盘岩体中存在一 较大范围水平应力为0MP a区域, 说明在完全弹性 情况下, 矿体开挖后仅表现出对开挖空间顶底板水 平应力影响较明显, 而使上下盘岩体水平应力得以 释放或转移.方案4各应力集中区域之间也均存在 较大范围水平应力为0MP a区域, 这是由于充填体 力学参数较围岩和矿体低, 存在被压缩变形现象, 从 而使上下盘岩体水平应力能得以释放或转移, 采场 顶底板水平应力集中也比较明显. 2.4 采场围岩位移分布特征分析 从图8可以看出, 各方案垂直位移较大处位于 采空区上下盘岩体, 垂直位移上盘岩体影响范围较 36 赵兴东, 等 板庙子金矿深部开采留设隔离矿柱控制地压数值优化 大, 整个上盘岩体均出现不同程度沉降, 矿柱上方区 域垂直位移明显小于矿柱下方区域垂直位移.方案 1上盘岩体最大下沉值为1 4 0.0mm, 下盘岩体最大 抬升值为1 0 0. 0mm.方案2上盘岩体最大下沉值 为1 0 0. 0mm, 下盘岩体最大抬升值为8 0.0mm.方 案3上盘岩体最大下沉值为6 0. 0mm, 下盘岩体最 大抬升值为5 0. 0mm.方案4上盘岩体最大下沉值 为6 0. 0mm, 下盘岩体最大抬升值为4 0.0mm.可 见, 方案3和方案4差别不大, 但方案4采取采场充 填开采后矿体围岩稳定性较好, 围岩变形量与影响 范围变小. 图7 不同方案围岩水平应力分布云图 图8 不同方案围岩垂直位移分布云图 从图9可以看, 水平位移较大处均位于上下盘 最下部采场围岩中, 其中上盘水平位移影响高度大 于下盘岩体, 采空区顶底板水平位移均比较小, 矿柱 上方区域水平位移明显小于矿柱下方区域水平的位 移.方案1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 2 0. 0mm, 方案2水 平位移最大值为1 0 0. 0mm, 方案3水平位移最大值 为7 0. 0mm, 方案4水平位移最大值为5 0.0mm. 从这也可以看出留设矿柱能够显著地减小上下盘岩 体的变形和移动, 与充填结合能取得更好的围岩控 制和减小地表沉陷的效果. 图9 不同留设方案矿体围岩水平位移分布云图 2.5 各方案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将4种模型模拟结果分别按水平位移、 垂直位 移、 水平应力、 垂直应力绘制曲线 见图1 0图1 3 . 图1 0 4种方案水平位移曲线图 从图1 0可以看出, 随着矿柱留设的增加, 地表 水平位移呈现减小趋势, 尤其是上盘岩体地表位移 显著降低; 方案4采场充填后上盘水平位移减小明 显, 但下盘位移较方案3略有增大.方案1方案3 随着矿柱数目增加地表沉陷最大值点逐渐趋于模型 垂直中心线位置, 这说明随着留设矿柱的增加, 地表 46 采矿技术 2 0 1 9,1 91 水平位移受地下开采影响较小.方案4最大位移位 置位于模型中心线右侧, 说明方案4留设2矿柱并 充填后可使地表岩层移动范围减小, 同时可使地表 最大水平位移位置趋近于矿体上端的正上方位置.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4的最大水平位移值分 别为2 1. 0 7,1 2.2 0,5.8 0mm和6.4 9mm, 地表水平 移动最大值点方案1方案3分别位于其竖直中心 线左侧8. 5 1,4.2 7,0m, 方案4则位于竖直中心线 右侧2 3. 5 3m处. 图1 1 4种方案垂直位移曲线图 从图1 1可以看出, 地表下沉最大值点均处于模 型边界位置, 说明在深部开采情况下矿床开采对上 盘垂直位移影响范围较大.随着矿柱留设数目增加 地表垂直位移呈现降低趋势, 且地表沉降值降低非 常明显, 下盘地表岩体沉降影响范围逐渐减小, 同时 地表下沉曲线倾斜逐渐减小.方案4留2矿柱并充 填可使上下盘地表垂直位移减小, 下盘地表垂直方 向位移几乎无明显移动.与模型3相比, 充填相对 于增加留设矿柱数来说减沉效果不太明显, 两者结 合可有效控制地表竖直方向沉降.方案1方案4 的垂直位移最大值分别为1 0 2. 5 9,6 4.9 5,3 3.6 7, 2 8.5 3mm. 图1 2 4种方案水平应力曲线图 从图1 2可以看出, 随着矿柱留设数目增加, 地 表岩体水平应力值逐渐降低, 且位移最大值点逐渐 趋近于模型竖直中心线, 这说明地下开采对地表水 平应力产生影响的范围逐渐减小.方案4充填后上 盘岩体地表水平应力有增加也有降低, 下盘岩体地 表水平应力既有增加也有降低, 整体来看降低位置 位于开采空间上部.方案1上盘地表岩体所受最大 拉应力为0. 9 1MP a, 位于模型中心线左侧2 0 7.2 6m 处; 下盘地表岩体所受最大压应力为1. 0 0 MP a, 位 于模型中心线右侧1 8 0. 3 0m处.方案2上盘地表 岩体所受最大拉应力为0. 5 5MP a, 位于模型中心线 左侧1 7 5. 1 2m处; 下盘地表岩体所受最大压应力为 0.5 9MP a, 位于模型中心线右侧1 8 3.6 7m处.方案 3上盘地表岩体所受最大拉应力为0.2 6MP a, 位于 模型中心线左侧1 5 6. 9 1m处; 下盘地表岩体所受最 大压应力为0. 2 7MP a, 位于模型中心线右侧1 4 6.7 9 m处.方案4上盘地表岩体所受最大拉应力为0.3 4 MP a, 位于模型中心线左侧1 4 6.1 4m处; 下盘地表 岩体所受最大压应力为0. 2 0MP a, 位于模型中心线 右侧1 9 3. 2 0m处. 图1 3 4种模型方案应力曲线图 从图1 3可以看出, 方案1、 方案2、 方案4地表 垂直应力比较接近, 说明在仅留一矿柱情况下和留 2矿柱并充填对地表垂直应力影响较小.而当隔离 矿柱留设数目达到3个时, 地表所受垂直应力降低 至0. 0 8 MP a左右, 这也反映出多矿柱开采情况下 地表垂直应力受地下开采影响较小, 充填所能起到 降低垂直应力作用有限. 3 结 论 1针对急倾斜薄矿体开采诱发采场覆岩破坏 及移动规律进行分析, 分析得出采空区上盘岩体在 重力及采动应力作用下岩体层裂增长及失稳后破断 形成楔形破坏区, 采场上部边界以上为滑移变形区, 采空区上部存在潜在冒落区的规律.滑移变形区变 形引起地表形成下沉盆地, 地表分为连续变形区和 56 赵兴东, 等 板庙子金矿深部开采留设隔离矿柱控制地压数值优化 非连续变形区. 2对于深埋急倾斜矿体, 采场岩体所受载荷 以岩体自重为主, 地表岩体移动变形以整体竖向沉 降为主, 水平方向变形移动较小, 地表沉降曲线一直 保持单沉降中心的特征, 沉降过程中沉降中心曲率 逐渐增大. 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随着矿柱留设增加, 地 表沉降仍以整体竖向沉降位移为主, 水平方向变形 移动较小, 地表沉降曲线也是保持单沉降中心的尖 底形特征, 但沉降过程中尖底形曲率逐渐降低, 说明 随着矿柱的增加地表沉降得到良好的控制, 而且也 能看出增加留设矿柱数量对控制地表移动能起到决 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将矿柱数减为2个并充 填采空区, 由于充填体自身强度较低的原因仅能对 地表沉降起到辅助作用, 但是能更好地控制采场上 盘围岩变形破坏.因此, 基于数值模拟结论, 将板庙 子金矿深部开采引发地表沉降控制方案定为留设两 隔离矿柱并干式充填采空区. 参考文献 [1] S e p e h r iM,A p e lDB,H a l lRA. P r e d i c t i o no fm i n i n g- i n G d u c e ds u r f a c es u b s i d e n c ea n dg r o u n dm o v e m e n t sa taC a n a G d i a nd i a m o n dm i n eu s i n ga ne l a s t o p l a s t i c f i n i t e e l e m e n tm o d G e l[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 M i n i n g S c i e n c e s,2 0 1 71 0 0 7 3 G 8 2. [2]付 华, 陈从新, 夏开宗, 等.地下采矿引起地表滑移变形分 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1 6S 2 3 9 9 1 G 4 0 0 0. [3]夏开宗, 陈从新, 付 华, 等.金属矿山崩落采矿法引起的岩 层移动规律分析[J].岩土力学, 2 0 1 6,3 75 1 4 3 4 G 1 4 4 0. [4]夏开宗, 陈从新, 付 华, 刘秀敏, 邓洋洋, 董元滨, 蒋玄苇.程 潮铁矿西区不同采矿水平下的岩体变形规律分析[J].岩石 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1 6,3 54 7 9 2 G 8 0 5. [5]何国清, 杨 伦, 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 中国矿业大 学出版社,1 9 9 1. [6]沈 震, 徐良骥, 刘 哲, 等.基于M a t l a b的概率积分法开采 沉陷预计参数解算[J].金属矿山, 2 0 1 5,4 49 1 7 0 G 1 7 4. [7]张国权, 盛建龙, 孙明伟, 等.基于UD E C的复杂条件下放顶 引起的地表沉陷规律研究[J].金属矿山,2 0 1 2,4 16 1 4 5 G 1 4 8. [8]王彦玮, 张忠辉, 邱俊刚, 等.山东望儿山金矿地表沉陷数值 模拟研究[J].黄金科学技术, 2 0 1 13 7 2 G 7 6. [9]李一帆, 邓 飞, 周玉斌.破碎带下磷矿开采诱发地表沉陷的 离散元数值模拟[J].化工矿物与加工, 2 0 0 6,3 58 4 G 7. [1 0] 丁德民, 马凤山, 张亚民, 等.急倾斜矿体分步充填开采对地 表沉陷的影响[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 0 1 0,2 72 2 4 9 G 2 5 4. [1 1] 王明立, 张玉卓, 张华兴.急斜煤层开采覆岩非均衡破坏机理 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 0 1 0,2 74 5 5 8 G 5 6 1. [1 2] 赵兴东.谦比希矿深部开采隔离矿柱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 学与工程学报,2 0 1 0,2 9S 1 2 6 1 6 G 2 6 2 2. 收稿日期 2 0 1 8 G 0 7 G 2 1 作者简介 赵兴东 1 9 7 5- , 男, 辽宁辽中人, 博士生导师, 教 授, 从事采矿地压与控制研究工作,E m a i l z h a o x i n g d o n g@ m a i l .n e u .e d u .c n. 上接第5 6页 参考文献 [1]颜宪禹, 王 迟, 周锡德.煤硫共生矿床开采特点的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1 9 9 92 6 4 G 6 6. [2]张绍周.大红山铁矿1#铜矿带房柱法采空区顶板矿柱稳 定性分析[D].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 0 1 4. [3]江文武, 徐国元, 马长年.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矿房间矿柱的 稳定性分析[J].金属矿山, 2 0 0 79 3 9 G 4 1+4 5. [4]张钦礼, 曹小刚, 王艳利, 刘洪强.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采场 顶板G矿 柱 稳 定 性 分 析 [J].中 国 安 全 科 学 学 报,2 0 1 1,2 1 1 0 5 2 G 5 7. [5]陈寅聪, 乔登攀, 李克钢.基于结构可靠度矿柱稳定性分析 [J].价值工程,2 0 1 7,3 61 1 2 8 G 1 3 0. [6]郭建军, 窦源东, 杨玉泉.矿柱失稳突变学机理及对夏甸金矿 矿柱稳定性分析[J].黄金,2 0 0 8 1 1 2 4 G 2 8. [7] J i a n g Y a o d o n g,W a n gH o n g w e i,Z h a oY i x i n .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r o a d w a yb a c k f i l lo nb u r s t i n gl i a b i l i t ya n ds t r e n g t ho fc o a l p i l l a r b yn u m e r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C] / /T h eF i r s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y m p o -s i u mo nM i n eS a f e t y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首届 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 中国安全 生产科学研究院,2 0 1 1. [8]周宗红, 侯克鹏, 任凤玉.分段空场崩落采矿法顶板稳定性分 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 0 1 2,2 94 5 3 8 G 5 4 2. [9]罗周全, 管佳林, 张旭芳, 谭浪浪.基于三维实测的复杂边界 矿柱回采崩矿方式数值优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2 0 1 2, 2 71 7 G 1 1. [1 0] 刘洪强, 张钦礼, 潘常甲, 康 虔.空场法矿柱破坏规律及稳 定性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 0 1 1,2 81 1 3 8 G 1 4 3. [1 1] 陶 明, 罗福友.宁都硫铁矿矿柱稳定性分析及回采顺序优 化[J].采矿技术, 2 0 1 6,1 62 2 5 G 2 9+7 0. [1 2] 刘沐宇, 徐长佑.地下采空区矿柱稳定性分析[J].矿冶工程, 2 0 0 01 1 9 G 2 2. [1 3] 张 涛, 张 帅, 张百胜.矿柱安全留设尺寸的宽度折减法与 应用[J].岩土力学, 2 0 1 4,3 57 2 0 4 1 G 2 0 4 6+2 0 7 8. 收稿日期 2 0 1 8 G 0 6 G 0 8 作者简介 郭军业 1 9 9 2- , 男, 甘肃武威人, 硕士研究生, 主 要从事矿业工程采矿方向的研究,E m a i l 1 1 0 3 8 9 3 5 4 5@q q . c o m. 66 采矿技术 2 0 1 9,1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