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环境公报.pdf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2005 年度)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三月二○○六年三月 前前 言言 加强地质环境管理,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是国务院赋予 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能,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使全 社会了解我国的地质环境状况, 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意 识,推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国土资源部发布 2005 年度中国 地质环境公报 (以下简称公报 ) 。 2005 年度公报内容包括全国地质灾害发生、危害及防治 工作,全国地下水环境状况及保护工作,矿山环境状况及保护工作, 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公园建设, 农业地质及城市地质以及地热和矿泉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公报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组织编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院负责资料汇总、综合分析和具体编制工作,2005 年公报的各 类相关资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及所属地质环 境监测总站(院、中心)提供。 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 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目目 录录 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环境管理.........................................................................................1 一、概述一、概述...........................................................................................1 二、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二、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3 一、地质灾害概况一、地质灾害概况 ...........................................................................3 二、突发性地质灾害二、突发性地质灾害........................................................................6 三、缓变性地质灾害三、缓变性地质灾害........................................................................9 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11 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19 一、地下水状况一、地下水状况 .............................................................................19 二、地下水环境监测二、地下水环境监测......................................................................24 三、地下水环境调查及研究三、地下水环境调查及研究..........................................................26 矿山环境矿山环境...............................................................................................28 一、矿山环境问题一、矿山环境问题 .........................................................................28 二、矿山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二、矿山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28 地质遗迹保护地质遗迹保护.......................................................................................32 农业地质与城市地质农业地质与城市地质 ...........................................................................37 一、农业地质一、农业地质.................................................................................37 二、城市地质二、城市地质.................................................................................39 地热与矿泉水地热与矿泉水.......................................................................................41 一、地热一、地热.........................................................................................41 二、矿泉水二、矿泉水.....................................................................................42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环境管理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环境管理 1 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环境管理 一、概述一、概述 2005 年,地质环境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地下水环境监 测与调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矿山公园建设、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 公园建设、农业地质与城市地质调查、地热和矿泉水资源保护等方面 取得新进展。 ●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成效明显,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500 起,安 全转移 11376 人,避免财产损失 3.41 亿元。 ●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已完成评估初审,治理 工作即将全面启动。 ● 积极推进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 ● 继续开展主要城市和平原区地下水监测,重点推进了北京、 济南、乌鲁木齐三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建设。 ● 四川红层找水取得明显社会效益, 解决了 117 万农民的饮水 难题。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取得突破性成果。 ● 31 个省(区、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基本完成,矿山环 境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批准了 28 个申报单位具备国家矿山公 园资格。 ● 地质公园建设继续稳步前进,目前全国共有 138 个国家地质 公园,12 个世界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环境管理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环境管理 2 ● 全国首个农业地质调查试点项目“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 全面告捷。北京、上海城市地质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 地热、矿泉水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中国地热城” 和“中国温泉之乡”命名活动。 二、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二、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 5 月 19 日,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 31 个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主管厅(局)长、地质环境处 处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国土资源部机关各司局、有关直属单 位负责同志, 以及 民政部、财政部、 国家防汛抗旱总 指挥部、海关总 署、国家环保总 局、国家文物局、 中国气象局等部 门的有关负责同 志共 150 多人出 席会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同志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这次会议认真学习和贯彻了 2005 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 会精神以及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精神, 总结和交流了近两年来地 质环境管理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了 2005 年及“十一五”期间地质环 境管理工作,明确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今后的方向和重点。会议要求 全面提高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3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概况一、地质灾害概况 2005 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17751 起,其中造成人员伤 亡或直接经济损失 50 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 854 起,全年共造成人员 伤亡 1021 人,其中死亡 578 人,失踪 104 人,受伤 339 人。 因“海棠” 、 “麦莎” 、 “珊瑚” 、 “泰利” 、 “卡努”等台风先后在我 国东部和东南沿海登陆,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诱发了大量的群发性崩 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2005 年全国地质灾害的数量比 2004 年有所 增加, 但由于加大了地质灾害防灾力度, 群死群伤事件大大减少。 2005 年全国发生的死亡及失踪 10 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 3 起, 比 2004 年 减少了 72.7,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比 2004 年下降了 27.4,是近十 年来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最少的一年。 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情况 578 734743 907 788 1000 864 1573 0 500 1000 1500 2000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年 人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4 全年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超过 50 人的省份有四川、福建、广 东、云南、陕西、广西、湖北、浙江。其中前四个省最为严重,因地 质灾害造成伤亡人数占全国总数的 45.5。全国有 22 个省(区、市) 因地质灾害造成了人员死亡或失踪。 2005 年全国发生的死亡及失踪 10 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 发生时间 发生地点 死亡 (人) 失踪 (人) 灾害类型 诱发因素 5 月 9 日 山西省吉县吉昌镇 桥南村水洞沟 209 国道右侧 24 崩塌 自然演化为主 6 月 23 日 福建省建瓯市七星 街 205 国道 8 15 滑坡 强降雨 9 月 1 日 浙江省文成县石垟 乡枫龙村 7 4 泥石流 特大暴雨 94 85 78 60 58 50 41 41 35 27 26 1817 1412 9 5 432 2 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人 福 建 四 川 广 东 云 南 陕 西 广 西 安 徽 浙 江 湖 北 江 西 山 西 重 庆 湖 南 贵 州 河 南 海 南 内 蒙 古 辽 宁 西 藏 甘 肃 新 疆 青 海 2005 年 22 个省(区、市)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及失踪情况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5 2005 年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36.5 亿元。 地质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为华东、西南、中南及华 南地区。 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 亿元的省份有安徽、 广东、 云南、四川、福建、辽宁、湖北,7 个省的损失高达 33.5 亿元,占 全国总数的 91.7。 中南及华南地区 23.8 西南地区 26.3 华北地区 0.1 东北地区 8.3 西北地区 2.2 华东地区 39.2 2005 年全国不同地区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50.0 24.5 49.5 35.0 51.0 48.7 40.9 36.5 0 50 100 150 200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年 亿元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6 二、突发性地质灾害二、突发性地质灾害 2005 年发生 的突发性地质灾 害类型主要包括 滑坡、崩塌、泥石 流和地面塌陷。 其 中滑坡发生数量 最多,其次是崩 塌, 泥石流和地面 塌陷发生数量相对较少。 除北京、上海、天津外,其它 28 个省(区、市)都有突发性地 质灾害发生。 灾害 发生数量比较多 的地区为华东地 区,其中安徽、福 建两省共发生地 质灾害 14884 起, 占全国突发性地 质灾害总数的 83.9。 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5-9 月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 总数占全年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 85.9。 华东地区 86.2 西北地区 2.2 东北地区 0.5 西南地区 5.2 中南及华南地区 5.8 华北地区 0.1 2005 年不同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分 2005 年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构成 崩塌 43.2 地面塌陷 0.8 泥石流 3.2 滑坡 52.8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7 突发性地质灾害 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其中 96.6的地质灾害是由 自然因素引起的, 3.4 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不 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 引起的。在自然因素中,降雨是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 滑坡滑坡 全国共发生滑坡灾害 9359 起,主要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 重庆、陕西、浙江、广东等省(市) 。其中福建省滑坡灾害最为严重, 全省全年共发生滑坡灾害 5934 起, 占 2005 年全国滑坡灾害发生总数 的 63.4。 ● 崩塌崩塌 全国共发生崩塌灾害 7654 起,主要分布在安徽、福建、浙江、 海南等省。其中安徽省全年共发生崩塌灾害 6445 起,占 2005 年全国 5 月 26 日晚上 7 时 30 分,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六都镇水上新村,因暴雨诱 发山体滑坡,使 169 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845 万元。 1.0 0.9 1.0 2.2 7.9 26.1 21.2 9.8 7.9 0.40.7 20.8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1月2月 3月4月5月 6月7月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5年主要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分布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8 崩塌灾害发生总数的 84.2。 ● 泥石流泥石流 全国共发生泥石流灾害 566 起,主要分布在安徽、新疆、浙江、 四川、辽宁、湖北、陕西等省(区) 。其中安徽省全年共发生泥石流 灾害 333 起,占 2005 年全国泥石流灾害发生总数的 58.8。 ●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 共发生地面塌陷灾害 137 起, 主要分布在广东、 湖北、 山东等省。 5 月 9 日 23 时,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 209 国道右侧发生一起大型 黄土崩塌灾害,造成 24 人被掩埋,209 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 3 月 7 日 6 时,由于连续降雪,云南省泸水县秤杆乡自把村委会亚巴自然村 发生泥石流灾害, 造成 9 户村民房屋和村小学校舍被毁, 8 人死亡、 1 人失踪、 1 人重伤。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9 三、缓变性地质灾害三、缓变性地质灾害 ●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 全国有 50 多个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区主要分 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 根据地面沉降监测结果,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总体表现为趋 缓的态势,南部较北部和东部沉降明显。最大年沉降速率出现在杭嘉 湖平原嘉兴市附近地区,为 50 毫米左右;苏州、常州附近地区地面 沉降也较明显,为 20 毫米左右;上海市地面沉降一般小于 10 毫米。 8 月 4 日上午 9 时许,广东省增城市派潭镇榕树吓村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地质 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长江三角洲地区年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图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10 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仍在不断发展, 并且有连成一片的 趋势。 北京地区主要沉降中心为东八里庄-大郊亭、 昌平沙河-八仙庄、 大兴等地区,最大累计沉降量为 798 毫米;天津地区主要沉降中心为 塘沽、汉沽、市区等地区,最大累计沉降量为 3187 毫米;河北地区 主要沉降中心为沧州、任丘等地区,最大累计沉降量为 2457 毫米; 山东德州沉降区最大累计沉降量达 936 毫米。 ● 地裂缝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河南、陕西、江苏、湖北、贵州、河北等省, 多为地下水开采、煤矿采空及降雨等因素造成。 ● 海水入侵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山东和辽宁两省。山东省的烟台、青岛、威 海、日照等地区海水入侵累计面积达 649 平方千米。辽宁省的锦州、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图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11 葫芦岛、大连等地区海水入侵累计面积达 740 平方千米,其中大连地 区 2005 年海水入侵新增面积 27 平方千米, 其它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变 化不大。 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 ● 行政管理和法规制度建设行政管理和法规制度建设 4 月 20 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学习、 贯彻了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 要批示 “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部署了 2005 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 月 22-23 日,国土资源部在山东济南召开了 2005 年全国地质 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 对 2005 年全国地质灾害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测。 根据预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了重点地区的防灾工作。 5 月 10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 “各地要加强山体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安全防范工作” 。5 月 11 日,国土资源部 部长孙文盛要求对全国近期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总结分析, 认真贯彻 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加强对各项防灾措施的贯彻落实。 5 月 11 日,国土资源部就进一步做好 2005 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 领导批示精神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把各项防灾措 施落到实处。 5 月 14 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 办函〔2005〕37 号) 。 5 月 20 日,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12 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 法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受理了一批资质 申请,对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了相应的资质证书。 7 月 18 日,国土资源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校 校区(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 部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抓紧在暑假期间尽快部署和开展中小学校 校区(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11 月,在浙江省温州市举办了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为 主题的第 13 期国土资源管理市长研讨班,研究提出进一步做好地质 灾害防治,特别是全面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防 灾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已建立了 40000 多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监测点。为方便群测群防信息的管理、查询,开发了全国地质灾害群 测群防网络发布系统,随时了解监测信息。 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发布系统运行界面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13 ● 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建设 为了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避免或最大程 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制定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 快速处置程序 , 对需要报国土资源部的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险情的应急处置做出明确规定。 我国首次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会商系统成功试运行。3 月 7 日下午 在国土资源部学术报告厅,国土资源部组织有关专家,通过视频系统 与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四川省丹巴县的地质灾害专家会商该县建设街 特大滑坡险情,提出下一步措施。 ● 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调查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自 1999 年开始,截至 2005 年底已经完成 了 616 个县(市)的调查工作,累计调查县(市)面积 182 万平方千 首次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会商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14 米, 约占国土面积的 19, 占山区丘陵面积的 27。 开发完成了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管理系统和成果演示系统。 2005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四川省丹巴县 和云南省新平县开展了全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试点工作。 积极开展汛前地质灾害巡查和隐患点排查工作。 汛前各地认真按 照部电视电话会议要求, 组织专业队伍对辖区内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 县市开展巡查工作,协助基层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落实防灾责任 制,编制应急预案,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防灾效果。 ●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继续实施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5 月 1 日-9 月 30 日, 会同中国气象局共制作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产品 153 份, 在中 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预警预报信息 124 次, 在中央电视台天 气预报节目中发布 101 次。全国有 30 个省(区、市)实施了省级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各地根据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启动“群测群 防” 等防灾体系, 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演示系统登台亮相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15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通过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和群测群 防,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500 起,安全转移 11376 人,避免财产损失 3.41 亿元。 2005 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成功预报地质灾害点分布图 成功避让地质灾害安全转移人数 43004000 2600 4203 19120 29664 11376 65561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年 人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16 ●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 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建设自 2001 年启动以来,目前已 初步建立了示范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 开发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系统,并在 2005 年的汛期开始运行。在峡口滑坡建立了多参数立体 监测网络, 开发了北斗卫星监测数据传输系统和三维可视化的监测信 息管理系统。在多营滑坡,开展了 GPS 监测示范。 ● 地面沉降监测地面沉降监测 9 月,在浙江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工作联席会议 暨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座谈会” 。会议研究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 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决定尽快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地 面沉降防治省级联席会议制度, 抓紧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 治规划。 基于卫星通讯的峡口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17 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及地下水环境状况通报 。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情况 项 目 单位 上海市 苏锡常 扬泰通 杭嘉湖 合计 地面沉降GPS一级网点 点 36 33 34 21 127 地面沉降GPS二级网点 点 110 116 56 60 339 GPS固定站 座 4 1 5 水准点 点 450 30 480 地下水水位监测井 眼 326 89 100 515 地下水水质监测井 眼 574 73 36 106 基岩标 座 38 8 2 1 49 分层标 组 27 5 2 1 35 自动化监测站 座 12 8 1 21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 15 万、110 万、125 万区域地面沉降调查面积分别为 6000 平方千米、 5100 平方千米、 38000 平方千米;完成水准测量 1495 千米、分层标 测量 720 组次;建立基岩标 5 座、分层标组 5 座、GPS 基准站 5 座、 GPS 观测墩 137 座;完成地面沉降 InSAR 技术示范监测 10000 平方千 米、GPS 监测 97 点次;初步完成了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经济损失评估、 地面沉降信息系统框架建设、重点区地裂缝物探调查、基底构造和第 四系结构模型构建等专题工作。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18 10 月 24-28 日,第七届国 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在上海 市召开。这是国际地面沉降专 业学术会议首次在我国举办, 共有来自 17 个国家的 250 余位 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50 余位专家以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形式, 交流了国际地面沉降防治与研究的成果和经验, 并展示了中国地面沉 降研究的进展和控制地面沉降取得的成就。 国土资源部贠小苏副部长 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过两个水文年的考验, 通过了 国家级竣工最终验收, 二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与科研工作最 终验收也顺利完成。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已完成评估 初审,治理工作即将全面启动。 ● 完成崩塌滑坡治理工程完成崩塌滑坡治理工程 163 处处 ● 完成塌岸防护工程完成塌岸防护工程 71 段段 ● 完成高切坡整治完成高切坡整治 147 处处 ● 完成深基础处理项目完成深基础处理项目 803 处处 ● 完成部分搬迁避让项目完成部分搬迁避让项目 ● 基本建成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基本建成库区地质灾害监测 预警体系预警体系 ● 完成完成 4 个专题个专题 33 个项目科研个项目科研 任务任务 重庆市万州区和平广场滑坡治理工程重庆市万州区和平广场滑坡治理工程 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成果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19 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 一、地下水状况一、地下水状况 2005 年全国有 160 个城市(平原城市一般包括所辖地区)开展 了地下水监测工作,其中地级以上城市 139 个,县级城市 21 个。158 个城市的监测项目包括水位和水质,2 个城市只包括水位。全国地下 水监测点控制总面积 111 万平方千米。 ●● 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位 与 2004 年相比,水位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大于 0.5 米) 的城市有 38 个, 主要分布在我国 东北、华东、中南 地区; 水位保持基 本稳定 (升降幅度 在 0.5 米以内) 的 城市有 96 个,全 国各地均有分布;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大于 0.5 米)的城 市有 26 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 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稳定或下降趋势。 与 2004 年相比,天津、承德、秦皇岛、张家口、邯郸、太原、大同、 长治等地的地下水水位总体基本稳定;北京、石家庄、保定、邢台、 廊坊、 衡水等地浅层地下水和第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小 2005 年 160 个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位较上年变化情况 16 24 60 下降幅度超过0.5米的 城市26个,占16 上升幅度超过0.5米的 城市38个,占24 升降幅度在0.5米之内 的城市96个,占60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20 于 2 米;沧州、衡水、包头等地深层承压水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大 于 2 米,其中衡水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最大下降幅度为 14.7 米。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 地下水水位总体呈上升或稳定状态。四平、长春、松 原、吉林、白山、延吉、大连、鞍山、辽阳、朝阳等城市地下水水位 以上升为主,一般上升幅度为 0.5-2 米,四平和大连地区的最大上升 幅度分别为 28.4 米和 20.2 米;哈尔滨、白城、辽源、葫芦岛、锦州、 铁岭、盘锦、阜新等城市地下水水位保持基本稳定。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绝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部分城 市有升有降。宝鸡承压水水位最大升幅为 8.2 米,西峰潜水水位最大 升幅为 5.2 米,咸阳、汉中、张掖、青海海西州、乌鲁木齐地下水水 位最大升幅在 2-4 米之间;铜川、安康、西宁、奎屯、乌苏、独山子、 吐鲁番地下水水位最大下降幅度在 3-6 米之间。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 多数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稳中有升, 局部地区下降 幅度较大。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合肥、安庆、龙岩、萍 乡、赣州、青岛、潍坊、泰安、莱芜等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以上升为主, 一般上升幅度为 0.5-2 米。嘉兴、温州的地下水位最大下降幅度分别 为 3.1 米和 2.6 米,淄博、烟台地下水水位最大下降幅度在 0.5-2 米 之间的区域占监测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一些地区在保持区域地下水 水位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存在局部的强下降区,如在泰安、济南强开 采区,地下水水位最大下降幅度分别达到 76.1 米和 19.8 米。 中南华南地区中南华南地区 地下水水位变化不大,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只有 邵阳、湘潭、郴州、襄樊、周口等城市的地下水水位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邵阳市地下水水位上升区面积占监测区总面积的 75,最大上升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21 幅度为 3.3 米; 湘潭市地下水水位上升区面积占监测区总面积的 70, 最大上升幅度小于 2 米; 襄樊市微承压水水位上升区面积占监测区总 面积的 80,最大上升幅度为 6.2 米。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地下水水位总体变化不 大。受大气降水与人工开采影响,贵阳、安顺等城市的地下水水位呈 下降趋势,贵阳 228 平方千米监测范围内,地下水水位下降区面积占 90以上,最大下降幅度达 13.5 米;贵州遵义地下水水位上升幅度大 于 2 米,最大上升幅度达 22.3 米。 ●●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 与 2004 年相比,主要监测点地下水水质污染趋势加重的城市有 21 个,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地区;水质或污染程度基本稳 定的城市有 123 个, 全国各地均有 分布; 污染趋势减 轻的城市 14 个, 主要分布在华北 和西北地区。 总体 来看, 我国主要城 市和平原区的地下水质量状况相对稳定,局部地区有继续恶化的趋 势。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 与 2004 年相比,全区地下水水质变化总体以稳定为 主。邯郸、唐山、通辽、包头等地的地下水污染总体呈加重趋势,石 家庄、承德、廊坊、呼和浩特、集宁、乌海等地的地下水污染总体呈 2005 年 158 个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质较上年变化情况 13 78 9 污染趋势加重的城市21 个,占13 水质或污染程度基本稳定 的城市123个,占78 污染趋势减轻的城市14 个,占9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22 减轻趋势。全区各省(区、市)均有个别组分指标有明显加重趋势, 主要加重指标有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 极差-较差水主要分布在白山、白城、大连和牡丹江; 良好-优良水主要分布在延吉、辽源、通化、鞍山、沈阳、铁岭等地。 与 2004 年相比,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普遍呈上升趋势,部分地 区铁、硫酸盐、氯化物等含量也有所增加。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西峰、平凉、西宁、格尔木、独山子、库尔勒等地地 下水水质优良且保持稳定。西安、安康、天水、银川、石嘴山、米泉、 乌苏、喀什、呼图壁、昌吉等地主要监测点的地下水水质为较差或极 差。与 2004 年相比,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等 指标含量有所增加,安康氰化物含量有所增加。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 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 但山东省主要监测点的地下水 水质以较差-极差为主,杭州、嘉兴、温州、台州、阜阳、蚌埠、亳 州、淮北、宿州、南昌、吉安等地也有较差-极差水分布。与 2004 年 2005 年全国各省(区、市)地下水水质恶化比率排序图 水质恶化比率污染加重监测点数/统计监测点总数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宁 夏 吉 林 湖 南 四 川 西 藏 山 东 河 北 辽 宁 甘 肃 内 蒙 广 西 湖 北 新 疆 福 建 贵 州 陕 西 江 西 河 南 云 南 浙 江 海 南 山 西 黑 龙 江 北 京 天 津 青 海 江 苏 安 徽 广 东 重 庆 上 海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23 相比,全区污染指标含量基本保持稳定,个别地段有总硬度、溶解性 固体、硝酸盐、氟化物、COD 等含量增加现象。 中南华南地区中南华南地区 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基本稳定。 与 2004 年相比, 郑州地下水污染趋势总体减轻,黄石、长沙、湘潭、岳阳污染趋势总 体加重。全区地下水水质由北向南逐渐变好,除郑州、咸宁、郴州等 地属于优良-良好水外,河南、湖南和湖北其他城市主要监测点的地 下水水质多属于较差-极差水;广东、海南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好。开 封地下水中硫酸盐、氯化物含量有增加,武汉铁、锰含量也有增加, 襄樊、黄石、长沙、北海、柳州地下水中各项常规指标都有增加。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 地下水水质以优良-良好为主,开远、楚雄、贵阳、 安顺部分地段、成都和德阳主要监测点的地下水水质较差。与 2004 年相比,除楚雄地下水污染程度加重外,其他区域地下水水质变化不 大,仅个别组分有所增加。其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是增加的主要 指标,溶解性固体、硫酸盐等指标含量在个别地区有所增加。 ●● 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降落漏斗 地下水监测结 果表明,全国有地 下水降落漏斗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