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_十年_我国的城镇化趋势对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的需求研究_冯春涛(1).pdf
未来 年我国的城镇化趋势 对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的需求研究 冯春 涛‘孙 清元 摘要本文从对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入手 , 对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 发展速度目标 、 规模以及实施的主要地质环境区城进行了详尽阐述分析 , 最后对未来十 年东 、 中 、 西部地区城镇化实施对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的禽求进行了总结性陈述 关健词城市地质环境 , 城镇化趁势 , 地质环境区城 , 地质环境管理需求 一 、 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 我国目前在城市发展中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城市地震灾害 我国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 、 强度大和分布广的特点 。 地震灾害是造成我国城市经济损失 、 人口 伤亡最为严重的灾害 。 据统计 , 我国有近 的大城市和 的中等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 度 及 度以上的地区 。 地震给城市造成的灾害 , 其一是地面振动导致的建筑结构破坏 , 其二是由于 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 , 如地表破裂 、 山体失稳 、 大面积砂土液化和软土塑流所造成的地荃失稳以及 海啸等 。 我国各地人口密度 、 建筑抗震能力及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差异 , 尽管地震活动性西部明显强 于东部 , 然而由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 、 经济发达 、 城市密集 , 地震灾害损失却是东部大于西部 城市滑坡 、 泥石流灾害 据初步调查 , 全国大约有灾害性泥石流沟 万条 , 滑坡数万处 , 崩塌和危岩体数十万处 , 主 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 地面沉降 。 由于超采承压水 , 弱透水层中超孔隙水压力持续下降 , 导致土体排水固结压密而造成地面沉降 我国已有上海 、 北京 、 天津 、 常州 、 宁波 、 西安 、 太原 、 阜阳 、 沧州等城市出现地面沉降 。 城市地 面沉降的出现 , 一方面与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 , 尤其是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和厚度有关 , 另一方面过 童抽取地下水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 岩溶塌陷 浅埋碳酸盐岩中地下水量丰富 , 因矿山疏千排水以及作为供水水源开发利用 , 可导致地面沉陷 、 塌陷 、 地裂等地质灾害 。 在秦皇岛 、 唐山 、 桂林 、 武汉 、 贵阳 、 昆明 、 遵义等城市尤为明显 , 损失 严重 。 地裂缝 我国已在十几个省的约 个县发现上千条地裂缝 。 地裂缝灾害给西安 、 大同 、 邯郸等城市造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以西安地裂缝为例 , 据不完全统计 , 西安地裂缝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 万元以上 , 多年累计损失数千万元 , 成为困扰西安城市规划建设 、 土地合理利用 、 地下管线工 程安全使用的主要地质灾害 。 地表变形 地下矿山开采导致覆岩破坏 、 下沉而引起的地表变形和开裂在我国华北 、 东北矿山城市十分普 遥 , 如抚顺 、 唐山等 , 在许多金属矿山亦常见大规模的塌陷 , 如帐南钨矿区 。 随着城市建设向高空 发展 , 高层建筑基坑开挖和疏干排水会对附近地面和邻近建筑物产生影响 , 如处理不当会产生荃坑 边坡变形 、 失稳及涌砂和地下水位局部范围陡降 , 引起地表下沉 、 开裂及邻近建筑物的开裂 、 不均 匀变形 城市地区地下空间的利用如地下储库 、 地下商城及地铁建设等可能引起地表变形 二 、 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目标 、 规模以及实施的主要地质环境区城 一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及布局结构预洲 已有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同预测结果 低速预测结果 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预 测 , 到 年 , 全国城镇人口将达 亿左右 , 城镇化水平将达 年 , 全国城镇人口将达 亿左右 , 城镇化水平将达 。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认为 , 年的城镇化度可能在平均每年 一 个百分点 , 若采取一些鼓励城镇化发展的政策 , 速度可能会超过 个百分点 , 但不会超 过每年个百分点 预计 年城镇化率达 。 也有人认为我国城镇化不应追求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国情的高指标 、 高比例 , 将我国城镇化界定 在 年溅左右比较合适 。 中速预测结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十五 ” 计划研究课题组 认为 , 我国的城镇化率 年将达到 左右 , 在未来的介一年内可能达到既左右 胡鞍钢按两种不同城镇化率估计 , 到年我国城镇化率为 务一 年为份一 年为一 。 刘勇认为 , 年我国城镇化率可达到 介一 年 ,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增长速度还将 有所加快 , 如果 年 的城镇化发展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 则 年城镇化发展水平将达 既 一芍 , 即 介一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增长速度将达 一 个百分点 。 胡顺延等根据世界和我国城镇化速度变化的经验 , 对我国 介一 年城镇化 的发展速度 , 大 体作如下预测 年城镇化率为 年为务一该码 年为一钱 年为 十币 年为 一书 年为一溅 。 高速预测结果 李善同 提出 , 在未来的 年内 , 将城镇化水平提高到十币 , 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 高 个百分点 王大用认为 , 从 一 年这 年 , 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 个百分点 , 年这八年平均每年提高 个百分点 这个时期的城镇化还是在严格的迁徙限制 的状况下实现的 也就是说 , 过去 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户籍制度的阻遇下实现的 年改革户籍制度 , 今 后没有了制度因素的限制 ,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势必要加速 , 即比现在每年提高 科个百分点史快 。 假设 年以前我 国的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 个百分点 , 至 年平均每年提高 个 百分点 , 那么 年的城镇化率将达到 , 很可能更商 。 若依据最乐观的预测 , 年时我国 人口只有 亿 , 按 的城镇人口比例 , 城镇人口为 争一 亿 , 年内将增加 斤一 亿城镇人口 , 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预测 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 世纪头 年 , 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 速增长 , 城镇化水平也将保持快速发展 。 首先 , 我国经济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 党的 “十六大” 报告指出 ,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 集中力 , 全而建设惑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确定了 “ 十一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 即综合考虑未来五年 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 , “十一五” 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取 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其主要目标之一是 在优化结构 、 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 基础上 , 实现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年翻一番 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 面进步 , 必将带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其次 , 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党的 “十六大” 报告己经将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 度提高 , 工农差别 、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作为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协调发展 ,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 因此 , 在即将进入的 “十一五” 时期和今后较长时期内 ,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 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 当然 , 城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 并非始终呈直线上升 。 如前所述 ,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级慢 、 加速 、 再减慢的过程 , 其全过程呈一条被稍拉平的 型曲线 诺瑟姆曲线 , 其中 , 城镇化水平在 侃以下为城镇化初级阶段 , 城镇化发展速度级慢 城镇化水平在 以卜一 , 为城镇化加速阶段 , 城镇化发展快速上升 城镇化水平在 服以上为城镇化的后期阶段 , 城镇化发展速度减慢 , 进入平 稳阶段 。 综上 , 我们对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预侧是 “十一五” 期间 , 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加将保 持在 一 个百分点 , 到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侃 任一 年 , 城镇化率年均增加 个百分点 , 到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俄 年 , 城镇化率年均增加 个百分点 , 到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仓一 年 , 城镇化率年均增加 个百分点 , 到 年 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既 任一 年 , 城镇化率按年均增加 个百分点 , 到 年我国城 镇化率将达到胜 见下表 这样 , 到 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 , 也基本完成城镇化进 程 年年份份 年 年 年 年 年年 年 年 年 年 年年均增加百分点 点 一 城城镇化率 未来我国城镇化布局结构预侧 关于未来城镇化布局结构目标 。 目前我国东部 、 东北 、 中部和西部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 , 今后 , 在继续实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荃地的背景下 , 可有两种趋势 一 、 中西部和东北城市化将 有较快增长 , 总的趋势是东西部城市化的差距可能缩小 二 、 “长三角”、“珠三角” 及环渤海地区城 镇带继续高速发展 , 东部城镇化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继续迅速提高 , 虽然东部 、 东北 、 中部和西部 城市化水平差距可能继续扩大 , 但整体资源 、 产业 、 环境布局的效益有重大改善 具体预测数据如 下表 。 裹 年和 年我国东部 、 东北 、 中部和西部城镇化水平预测 年年 年 年 年一一 年年 年年 年 年 年年均均均均均 提提提提提高百分点 点点点点 全全国 东东部地区 ∀ ∃ ∃ ∃∃ ∃ ∃ 城镇土地面积预测参考了王 一鸣等2000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瓜的研究 , 宏观经济研究 , 第2期 。 493 二 未来 十 年 我国城镇化实施的主要地质环境区城 1. 我国地质环境区域分布现状 根据自 然地质 、 地理背景条件的优劣和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问题的强度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毛同夏等人对我国地质环境质里状况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 , 进行了评价 。 显示 , 环境质盆好和较好 的地区 , 约占全国面积的40.7属于环境质量中等的地区 ,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环境质t 较差 地区 ,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叽具体分布状况见下表 表4 地质环境质t评价分区 状状 态态区域分布布 环环境质盘好和较好的地区区东北地区 、 黄淮海平原和山东地区 、 长江中下游地区 、 江南和华南地地 区区区以及云贵高原的东部部 环环境质里中等的地区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 黄上高原 、 冀北地区以及内蒙高原的东部与与 河河河套平原原 环环境质t 较差地区区在河西走廊 、 邹尔多斯高原 、 内蒙高原的中部与东部 、 四川东南部 、、 云云云贵高原西部与北部 , 以及准葛尔盆地 、 塔里木盆地 、 吐鲁番哈密盆盆 地地地和柴达木盆地 地 注2 1世纪初期中国地质环境态势与可持续发展 , 毛同X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19 9 9年第6期 我们在这里以单位面积的人口与产值的乘积作为人口一经济活动强度指数 。 根据指数值的大小 , 把 全国划分出 I 一W 类地区 见 图 2 , 分别表征开发程度极低或未开发地区 、 低度开发区 、 中度开发 区和开发程度较高地区 . 在开发程度较高的W类区内 , 代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指数值呈现明 显的梯形变化特征 。 其界限分别与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武陵山一线地形阶梯和南北的构造带大体吻 合 , 将我国划分为东 、 中 、 西三大地带东部地带 , 主要 为m 、 W 类地区 , W 类区占有很大比例; 中部地带 , 以H类地区分布最广 , m 、 W 类区小片穿插其间;西部地带、为大片I类地区 , n类区 局限于河谷平原 、 盆地周边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 , m类区仅有零星分布 。 在东部地带内部 , 以中段的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指数值最高 , 向南 、 北两侧 , 总体强度略有减弱 , 明显映 射出我国东部构造地貌的 “ 南北分块 ” 现象 . 这种空间分布格局 , 倒良大程度上 , 说明了地质环境 条件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持和约束作用 。 2 . 未来我国地质环境区域的变化分布趋势 未来我国地质环境区域的变化分布趋势 , 不仅与地质环境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组分有关 , 而且受 到地质环境系统外部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强大影响 。 对地质环境有密切影响的外部因素 , 包括大气 圈 、 生物圈 、 水圈 、 地球 内部圈层等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 、 经济系统 。 为了预测地质环境的变化趋 势 , 需要了解这些外部系统的未来走向及其对地质环境的综合影响 。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 我 国的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势头 , 到 202 0 年 时 , 我国的总人口也将接 近巧亿 , 全国各地的人口一经济活动强度将普遍提高 。 具体见 图 3 东部地带 , 在总体上将发 展为以I V类地区为主 , 并在长春一沈阳一大连一线 、 黄淮海平原 、 长江中下游平原 、 浙修和湘技铁 路沿线 , 以及东南沿海地带 , 出现连片分布的W一1类地区;中部地带 , 广泛分布的H类地区 , 绝 大部分将发展为1 1 1类区 , W 类区的范围会有所扩展 , 在大同 、 汾渭盆地和汉水沿线相连成带 , 四川 盆地和云贵高原中部的W类区连成一片 。 W 一l类区占据了四川盆地和汾渭盆地的大部西部地带 的J 一 大地区 , 开发程度仍然很低 , 许多地区尚未开发.但现有的1 1类区 , 特别是在青藏高原的南部 和东南部以及柴达木盆地 , n 类区将大为扩展 . 河西走廊 、 拉萨地区 、 伊宁盆地 、 乌鲁木齐一玛纳 斯以及喀什一带的m 类区也有较大的发展 , 并在其 中的主要城市地区 , 出现小范围的W类区 . 494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目前 ,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 东部地区的城 市化速度远大于中 、 西部地区 。 19 9 0年 , 沪杭宁 、 珠江三角洲 、 京津唐和辽中4个以大城市为中心 的城市群 , 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 已分别达到 3 8 .踢、 2 7 . 外 、 4 3 . 1 和 4 9 .5 , 这些地区 , 均已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 。 到20 2 0年时 , 东部地区I V一1类区中的城市化地区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例 , 可能达到5既或更多 , 将普遍进入工业化中期 , 相当一部分地区 , 可能达到工业化后期的 水平 。 人口与经济的增长 , 势必增加对资源的索取和废弃物的排放 , 相应加大对环境的干扰 , 特别是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地区 。 从我国未来地质环境区域人口一经济活动强度影响发展趋势预测图可知 , 到 202 0 年 , 我国地质 环境质里的总体水平 , 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与现状相比 , 环境质盈好的地区的面积 , 减少了9 .6 , 其中一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降到了较好或中等水平 。 使这两级 质t 水平地区所占的面积 , 分别增加 了2.5和4 .外, 而环境质里较差和差的地区的范围 , 也分别扩大了0 .7 和 1.5 . 49, 环境质里呈下降趋势的区域 , 主要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 包括松辽平原及其以东地区 、 黄淮海平 原与山东地区 、 长江中下游平原 、 东南沿海与台湾地区 、 珠江三角洲 , 以及广西西部和湖南中西部 。 这些区域 , 大都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 未来的社会 、 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 人口更 加密集 , 使环境负荷增加过大 , 而环境保护力度相对不足 . 这是地质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 。 滨 海低平原地区 , 受未来全球海平面上升 的影响 , 也是造成这些地带环境质里下降不可低估的. 三 未来 十 年 我国城棋化实施对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的常求内容分析 城市建设和发展依软于地质环境 , 并且无一不将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结构的地荃甚至是结构的一 部分 , 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市发展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孤立存在 , 因此 , 城市发展受到地质环境的 制约 。 另一方面 , 城市建设和发展又不断地改造地质环境 , 当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超过地质环境容t 时 , 地质环境的 自然平衡就会被破坏 , 环境质童恶化 , 用的地质环境突变 , 即诱发地质灾害 。 因此 , 甚至产生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显著危容作 同时 , 对具有潜在地质灾害成胁 4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 应当充分利用高质盘的地质环境 , 的地质环境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 调整人类工程活动方式 。 我国东 、 中 、 西部地区 , 由于发展水平和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差异 , 社会 、 经济发展 , 面临不 同的地质环境条件和问题 , 城镇化实施对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的需求内容也因其差异 , 侧重点也有所 不同 1. 未来 十年 东部地区城镇化实施对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的需求 全 国5 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 有76暇集中在东部地区 , 城市区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一般来说 , 城市规模越大 , 背离自然状态越远 , 带来的问题越多 。 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 , 在我国 10 0 万人口以 上的特大城市中 , 已出现不同程度环境地质问题的城市 , 占8踢;在50一 10 0 万人口的大城市中 , 占7踢 . 与此同时 , 所处东部的海岸带低平原地区 , 面临全球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 . 据研究 , 到 2020年 , 在我国沿海地区 , 海平面相对于陆地均呈上升趋势 , 上升值超过10 0I n m的地区 , 有辽河平 原 、 渤海湾 、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海岸带 。 因此 , 可以看到 , 东部地区 , 作为广大的冲积平原和低矮丘陵原始地质环境条件较好区域 。 但 开发程度高 ,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速度快 , 耕地资源减少 、 水资源短缺 尤其北部地区 、 水土环境污 染的形势十分严竣 。 平原地区的地面沉降 , 东南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 , 滨海平原区的沙洲侵蚀 、 低 洼地被淹没 、 海水侵入含水层以及风暴潮灾害的影响等问题 , 不容忽视 。 由上所述 , 东部地区的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应建立在做好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 调整产业结构 , 利 用高新技术 , 发展低耗水 、 少污染的产业的基础上 , 有必要做好海岸带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区 划工作 , 避免在风险率很高 , 地质环境又很脆弱的区段进行大密度和高强度的开发 , 如果回避不开 , 必须要根据风险评估和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侧 , 建立切实有效的防护体系 。 2 . 未来 十年 中部地区城镇化实施对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的需求 中部地区因其有大片黄土高原 、 红层丘陵 、 沙淇化草原和岩溶化丘陵 , 地质环境条件比东部地 区差 , 水土流失 , 土地沙化 、 崩塌 、 滑坡 、 泥石流 、 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在一些地区十分严重.现 有的经济发展水平 , 虽不及东部地区 , 但远比西部地区高 , 是未来我国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重点建 设地区.采矿业及其它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工程活动 ,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 经济将有较大发展 . 大部 分省 、 区的人口自 然增长率 , 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资源更趋紧张 。 城市化亦会有较大发展 , 并可能向坡地扩展 。 采矿区 、 城市区和大中型工程区的环境问题会明显增加 。 基于上述分析 , 对于中部地区 , 未来的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需求表现在需要特别加强地 质环境区划工作 , 对重大工程 的建设和区域开发项目 , 必须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 使环境因素成 为工程建设和地区开发决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之一;要重视矿业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采 矿过程中 , 除尽可能注意保护环境外 , 要特别重视水土资源保护和采矿后的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工 作;要加强黄土高原 、 红层丘陵 、 岩溶化丘陵和沙漠化草原的农牧业土地资源的保护 , 避免垦殖过 度或开发利用不当 , 加剧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 。 3 . 未来十年西部地区城镇化实施对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的需求 西部地区 , 气候十分干早 , 自然条件很差 。 在内陆盆地中和内蒙高原西部 , 土地沙漠化与盐碱 化严重青藏高原上 , 山岭益障 , 坡陡谷深 , 冻土广泛分布 , 地展 、 崩塌 、 滑坡 、 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时有发生 , 大部分地区 , 人迹罕见 , 一时尚难以开发利用 。 目前 , 社会 、 经济的主要活动区 , 多 集中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山前 间平原绿洲带附近 、 河谷平原与山间谷地内 。 这些地带 , 水土 资源有限 , 环境容里小 。 近几年来 , 西部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都较高 , 水土资源严重不足 . 未来采矿业与 原材料工业在地区经济中有较大比重 , 特别是西部盆地石油工业的发展 , 增加了内陆盆地本己十分 脆弱的自然环境的负荷 , 如果环保力度不能相应加强 , 势必加剧环境的恶化趋势.因此 , 保护绿洲 带 、 河谷平原和山地草原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 , 使其不受到严重破坏 , 是保证西部地区社会 、 经 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荃础 。 另外西部地区 , 有许多显著不同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独特的地质环境景观 青藏高原是我国长 497 江 、 黄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 , 有全球最高的山峰和全球最深的峡谷高大山系隆起时间不长 , 古夷平 面被侵蚀形成的桌状形 山顶 , 清晰可见;此外 , 还有众多的冰川和高原咸 、 淡水湖泊以及广交的沙 摸风光 , 是从地面和空中领略神奇地质作用和现象的绝好区域.建议把开发丰富的地质环境资源 , 发展环境考察 、 旅游产业 , 作为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