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在广州.pdf
37 岭海名人 近 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籍贯广东香山,曾 居于澳门、上海,相形之下,他在广州 的活动较乏人关注。事实上,郑观应在广州直 接参与了中法战争,提出最早的“西体中用” 论,创办开平煤矿粤局、广东工艺院,推动慈 善事业近代化,这些都是他一生事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 参加中法战争 1881年,郑观应出任上海中国电报局总 办。次年,李鸿章丁忧回籍,淮系大将张树声 以两广总督署理直隶总督,北上路过上海,召 见郑观应,对电报业务有所咨询。郑观应趁机 呈递上粤督张振帅论政治书 ,痛陈用人之 道必须有新思维,比如各省洋务委员(相当于 外事办官员)必须“西文法政学堂毕业” ,懂 得援引国际法与外国进行交涉,对于列强的无 理要求“不必迁让” ,这样才能维护中国国体 与利益。 ( 郑观应集下册) 1884年3月15日,郑观应受湘军名将、兵 部尚书彭玉麟之邀,从上海来到广州参与抗法 战争, “会办湘军营务处” ,也即担任彭玉麟的 “副参谋长” 。3月17日,两广总督张树声派郑 观应前往香港与港督交涉,将被港府扣押的25 尊克虏伯大炮提回广州。3月21日,张树声视 察广东电报局,特地请郑观应陪同。(香港循 环日报1884年3月24日) 自6月11日起,郑观应受命潜往越南西 贡、金边、泰国、新加坡、槟榔屿等地,刺探 法军情报,联络泰国政要,谋划与泰国结盟, 从背后袭击法军占领的越南西贡。这个奇袭计 划最终未能实现。他于8月12日回到广州,继 续辅佐彭玉麟、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张树 声,为抗法战争服务。郑观应将此行经历写成 了南游日记 ( 郑观应集上册) ,并向朝 廷呈递奏折南洋藩服通商折 请设南洋领 事片 ,提请清廷注意经略东南亚,建议承认 原“藩属国”暹罗、缅甸为平等之国,在南洋 各岛遍设领事、保护华侨、发展商务,以抵制 英、法殖民势力。 较早前的7月8日,张之洞来到广州上任。 张树声卸任后继续办理军务,不久后于10月26 日在黄埔行馆去世。张树声去世后,郑观应受 张之洞派遣,到香港组织秘密援台军事。这一 阶段他具体的工作详情,此前几乎无人知晓。 当时,法国封锁台湾海峡,台湾情况危急,张 之洞拟派潮州总兵方耀所部五营队伍援台,计 划租雇外国轮船,从汕头、厦门秘密开行,避 开法军封锁线,接济守卫台湾的刘铭传。按照 最初计划,一旦租到轮船,郑观应马上前往汕 头随军出发,但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1885年1月4日,郑观应潜抵香港,寓居泰 安栈,随即委托船务商人张廷桢联系,不久打 听到有一艘德国轮船可载600人,航速每小时30 里,吃水15尺,每月租价3200元,煤炭费、引水 费另计,附加条件是,万一被法军击毁、捕获, 应赔偿船主8万元,赔偿金须提前存入银行,由 银行出具担保书。张之洞不愿接受这个担保条 件。由于方耀的援台部队仍需整训,郑观应未能 立刻赴汕,一直待在香港多方联系船只。由于局 势变幻莫测,张之洞不时提出新的要求,船主也 不断调整条件,有些船只不能短期内到港,多数 已到港者又不能久等,双方来往电报有数十封之 郑观应在广州 文│陈晓平 郑观应与家人 38 岭海名人 多,逐渐远离了最初的计划,郑观应被迫在香港 住了超过3个月。4月14日,他仍从香港向张之洞 发电报,告知阿富汗与俄国开仗的消息。 ( 张文 襄公(未刊)电稿 ) 郑观应在太古洋行当买办时,曾为杨桂 轩担保,后来杨氏亏欠洋行4万多元,郑观应 遭太古洋行控告,被香港法庭羁留,时间不 是学者夏东元先生说的“1885年1月7日之后几 天” ,而应该在2月。2月11日,郑观应发电报 给张之洞称 “粗雇三船均有头绪,惟现因封 港,暂不能办。应近患寒热,且有友人前在太 古亏空迫代清理,乞赏假十日。应禀。 ” ( 张 文襄公(未刊)电稿 )此次被太古逼债,加 上上海织布局挪用资金问题,让郑观应落入人 生低谷,后得亲友力助清偿, “脱累归里” ,回 到澳门养病,开始盛世危言的写作。 担任开平煤局粤局总办 1890年秋,郑观应“到羊城就医,仍杜 门静养” 。次年3月,挚友唐廷枢、徐润因公到 广州,与郑观应欢聚。唐廷枢既是轮船招商局 的灵魂人物,也是开平矿务局的创始人,任职 总办。位于河北唐山的开平矿务局(开平煤 矿) ,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机械采矿企业。 考虑到广东官轮船、广东钱局等需用煤炭数量 甚多,唐廷枢为照顾郑观应,提议让他担任开 平煤局粤局(广东分局)总办,随即禀明李鸿 章,得到批准。 郑观应受委任后,即开始择地建设办公 楼、栈房、码头、储煤场,用“广州城南地基 公司”名义出面征地。公司向南海县绅士林桐 芳(榜眼林彭年之弟)购买广州鸡翼城(清两 广总督佟养甲为加强城防,于1647年在明城墙 南边东西两端分别修筑一道城墙。这道城墙直 抵珠江边,因状如鸡翼,又称鸡翼城或雁翅 城编者注)外已纳税海坦地100多亩,同时 征收江边溢坦(新冲积河滩) 。这些溢坦原则上 属于“官荒” (无主荒地) ,在官府不使用时, 默许疍家人(船户)占用,他们在河滩上搭盖 寮棚,用于居住或存放物品。公司征地时, 船户闹事,不得不请番禺县派兵弹压。附近铺 户、居民担心在旁边建设堆煤场会有危险,纷 纷抗议,聚讼不断。郑观应本来以为出钱买地 十分简单,没想到枝节繁多,闹到焦头烂额。 8月23日,开始动工兴建开平粤局各项设 施,以老隆外街以西、侨商街以东、侨商横街 以南一带为办公处所,八旗二马路以南到八旗 会馆以西为栈房、码头。郑观应最终建成了能 容纳1万吨煤的储煤场。 1892年暮春,郑观应在“广州居易山 房”写成盛世危言自序,表明这部不朽名 著的初稿正是在广州完成。这一年秋天,唐廷 枢去世,郑观应重入招商局,再次离开广州。 郑观应第三次到广州工作,已在11年后。 1903年8月,他从广西重返羊城,出任粤汉铁 路广东购地局总办。这个职务原本由“张裕葡 萄酒”创始人张振勋(张弼士)担任,张氏奉 召进京,推荐郑观应接任。张振勋原在广州靖 海门外建成了一连五间骑楼,开设“张裕安 堂”药店,粤汉铁路购地局也在此办公。这座 骑楼位于今靖海路19号,总体尚属完好。由 于开平煤局粤局建筑后来都被拆除重建,靖海 路19号骑楼是仅存的见证郑观应广州经历的 原真建筑物,若能公布为文物加以修葺保护, 将为广州这个岭南文化中心地增加历史厚度。 这次郑观应在广州一直工作到1907年, 其间领导了1905年抵制美国华工禁约运动,成 功协助组织了粤汉铁路招股。 创办广东工艺院 郑观应身上有众多标签,买办、洋务企 业家、文学家、教育家、维新思想家,等等。 靖海路19号旧照 39 岭海名人 实际上,他也是近代一位十分重要的慈善家。 郑观应在慈善方面的地位,不止表现在多次领 衔募集善款救济各省灾民,参与创办天津广仁 堂等慈善机构,更重要的是,他系统提出“养 教并重”的近代慈善思想,并加以实施。他亲 手创办的广东工艺院,集慈善收养、职业技术 教育、工艺革新于一身,其后更发展成为广东 重要的工科院校,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郑观应从早年开始就对贫民子弟失业、 沦为流民乞丐寄予深切同情,他提出的解决办 法是在收容后施以实用技能教育,使之能够 “自养” 。在1873年出版的救时揭要一书 中,郑观应提出 “令各省富绅捐助不足,每 省设一栖流局。拣举能员立为总办,广置田 产,大屋千门,收无赖乞丐,或使之耕,或使 之织。虽跛脚、盲目,亦有所司,称其力之相 宜,俾令自食其力。 ” ( 郑观应集上册)这 种主张注重的是通过教育培训,让流民学到一 技之长,自食其力,跟以往官府收养少量流民 后按最低标准养活的消极做法相比,体现了强 烈的近代慈善精神。1878年,郑观应参与创办 的天津广仁堂便非常注重职业培训教育,开设 了“力田所” “工艺所” ,使收养对象学到自谋 生路的能力。 到了1890年代,郑观应对于如何将职业 技术教育与收容流民结合起来,有了更深入的 认识,也对科举选拔人才不能适应需要做出辛 辣的批评。他在盛世危言中指出 “今日 之计,宜变制艺之科,兴格致之学,多设学 校,广植人才,遍兴工艺厂,收养穷民。学校 者人才之本,格致者学问之本。中国士子于诗 文小楷而外,罕所讲求。一旦得中科甲,遂目 空一切,其实不知国家利弊如何,格致工夫如 何,徒有虚骄之气,贱视工商,鄙视武夫,傲 视西人。 ”在此之前,官府所办慈善机构只是 收养少量鳏寡废疾乞丐流民,以标榜其爱民, 也即“以养为主” ,未能在教育方面下功夫。 郑观应的主张代表着慈善思想向“教养并重” 的转变,从消极的收养变成积极的培养,并充 分利用市场机制以增强慈善机构的造血功能。 1904年,郑观应被选为广州总商会协 理,他从发展商务的角度,向两广总督岑春煊 提出建议 “采用西法,收养贫民,延请教习 授以实学,举凡织纴、制造、机器、电化之 法,皆因材而教育之,不及十年,共商进步, 非特盗贼可免,抑且乞丐可无矣。 ” ( 郑观应 集下册) 1905年,郑观应与商会同仁一起集资创 办了广东工艺院。他起草了劝办广东上下工 艺院集股公启 ,提议面向广东殷商及海外华 侨招股兴办。工艺院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制造 上等货品,下院制造普通货品 ;凡属身家清 白、业无所归的青少年,只要有切实保人,经 面试后,即可入院充当学徒 ; 贫穷幼童愿意习 艺的,由院方发给衣服鞋袜等 ; 工艺院产品, 由于具有慈善性质,拟请政府批准,给予10年 免出口税优惠。郑观应除了在本省集资外,还 分别致电新加坡同济医院、旧金山中华会馆、 檀香山中华会馆等华侨同乡公益组织,请华侨 踊跃入股。 不久,郑观应申请将西村增埗离明观划 给工艺院使用,两广总督岑春煊欣然予以批 准,说 该绅商等集股创设广东上下工艺院, 对于维持商务大有裨益,郑观应所呈递的报 告、章程即行批准,同意拨地,并请布政司衙 门会同商务局遵照执行。 ( 华字日报1905年 12月29日) 广东工艺院在慈善收养的基础上,侧重 改良产品,并赋予其振兴传统工艺的任务,包 括延揽广绣艺人传授技艺,增加出口。工艺院 把解决贫民生计、职业技术教育、振兴本国工 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属于重要的慈善创新。 1910年,工艺院开设染织厂,招收15岁 至22岁的青少年,伙食、住宿、书籍、纸笔、 制服等均由局方免费提供,毕业后在局内服 务两年。1911年,为提高生产效率,从美国进 口脚踏铁质织机100架,以取代传统的木质织 机。到1913年,工艺局实现了可观的盈利。 1919年,广东工艺局创办属于正规职业教 育体系的第一甲种工艺学校,1925年升格为广 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34年改组为勷勤大学 工学院,随后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1952年, 中山大学工学院吸收其它院校相关科系专业, 成立华南工学院,即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华南 理工大学的最早源头乃1905年郑观应创立的广 东工艺院,这恐怕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