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环境公报(1).pdf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2007 年度)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前前 言言 加强地质环境管理,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是国务院赋予 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为使全社 会了解我国的地质环境状况,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意 识,推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国土资源部发布 2007 年度中国 地质环境公报 (以下简称公报 ) 。 2007 年度公报内容包括全国地质灾害灾情概况、特点及 防治措施与行动,地下水状况及保护措施与行动,矿山环境问题及保 护措施与行动,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公园建设,地热与矿泉水资源的 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 公报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组织编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院负责资料汇总、综合分析和具体编制。2007 年度公报的各类 相关资料由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及所属地质环境监测总 站(院、中心)提供。 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 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目目 录录 概概 述述.......................................................................................1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3 一、地质灾害灾情概况一、地质灾害灾情概况....................................................................3 二、地质灾害特点二、地质灾害特点 ...........................................................................7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行动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行动......................................................14 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18 一、地下水状况一、地下水状况 .............................................................................18 二、地下水保护措施与行动二、地下水保护措施与行动..........................................................33 矿山环境矿山环境.................................................................................36 一、矿山环境问题一、矿山环境问题 .........................................................................36 二、矿山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二、矿山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37 地质遗迹地质遗迹.................................................................................39 地热与矿泉水地热与矿泉水.........................................................................42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概述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概述 - 1 - 概概 述述 ● 2007 年全国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25364 起, 造成人员伤亡 1123 人,其中死亡 598 人,失踪 81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4.8 亿元。与 上年同期相比,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减少 12.3%,直 接经济损失减少 42.7%。 ●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发布实施。完成全国农 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 建立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 会议制度。 ●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取得明显成效, 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920 起, 安全转移 3.8 万人,避免财产损失 5.5 亿元。 ● 全国有 189 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监测。据监测资料分析,与 上年同期相比,监测区地下水水位总体保持稳定态势,深层地下水水 位较浅层变化明显, 水位变化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下水开采程度 较高的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等地区。监测区主要监测点的地下水 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水质略优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程 度低的地区地下水水质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 ● 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取得明显成效,解决了 175 万余人 的饮水困难问题。 ● 截至2007年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面积为165.8万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概述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概述 - 2 - 公顷,其中尾矿堆放 90.9 万公顷,露天采坑 52.2 万公顷,采矿塌陷 20.3 万公顷。 ● 截至 2007 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累计达 1118 个,投入资金 37.1 亿元,累计恢复治理矿山环境面积 15.5 万 公顷。其中 2007 年安排项目 321 个,投入资金 12.9 亿元,恢复治理 面积 3.8 万公顷。 ● 截至 2007 年底全国批准建立的各级地质公园有 274 个, 其中 国家地质公园 138 个(含世界地质公园 20 个) 。地质公园总面积 883 万公顷,其中国家地质公园面积 640 万公顷。全国已揭碑开园的国家 地质公园总数达到 100 个。 ● 据估算,全国每年可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总量约 68.45 亿立方 米,折合每年 3284.8 万吨标准煤的发热量。据初步统计,2007 年全 国直接利用的地热资源量为 5 亿多立方米,主要利用方式为洗浴保 健、种植养殖、供暖供热等。 ● 开展“中国地热城” 、 “中国温泉之乡” 、 “中国矿泉水之乡” 和“中国优质矿泉水水源”评审命名工作,推进地热和矿泉水资源的 有效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3 - 地地 质质 灾灾 害害 一、地质灾害灾情概况一、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007 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25364 起,造成人员伤亡 1123 人,其中死亡 598 人,失踪 81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4.8 亿元。与 上年同期相比,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减少 12.3%,直 接经济损失减少 42.7%。 全国有 20 个省(区、市)因地质灾害造成了人员死亡或失踪, 其中死亡和失踪 30 人以上的省份有 5 个,分别为四川死亡 134 人、 失踪 13 人,云南死亡 114 人、失踪 11 人,陕西死亡 59 人、失踪 27 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情况 788 907 743734 578 663 598 120 109 125 124 104 111 81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年 人 死亡人数失踪人数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4 - 人,重庆死亡 50 人、失踪 3 人,贵州死亡 37 人。5 个省(市)因地 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占全国总数的 66.0%。 因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 亿元以上的省份有 6 个, 直接经 济损失分别为四川 6.17 亿元,重庆 4.13 亿元,湖南 3.22 亿元,云 南 2.75 亿元,湖北 2.67 亿元,广东 1.08 亿元。6 个省(市)因地 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总数的 80.9%。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灾情等级划分,2007 年因 灾死亡和失踪 30 人(含)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 1000 万元(含)以 上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有 14 起,死亡和失踪 10 人(含)以上 30 人以 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 500 万元以上(含)1000 万元以下的大型地质 灾害有 35 起。 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35.0 51.0 48.7 40.9 36.5 43.2 24.8 0 10 20 30 40 50 6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年 亿元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5 - 2007 年全国发生的死亡和失踪年全国发生的死亡和失踪 10 人以上的地质灾害人以上的地质灾害 伤亡情况伤亡情况 (人)(人) 发生时间发生时间 发生地点发生地点 灾害灾害 类型类型 死死 亡亡 失失 踪踪 受受 伤伤 直接经直接经 济损失济损失 (万元)(万元) 成因成因 4 月 22 日 山西省运城河津市下化 乡半坡村 滑坡 12 1 500 自然和人为因 素引发 5 月 20 日 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莫 红乡千拖村 泥石流 7 3 100 降雨引发 5 月 24 日 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乌 拉溪乡河坝村庙子沟 泥石流 12 5 1268 降雨引发 5 月 25 日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丰 乐乡国道108线2545千 米700 米处 崩塌 10 16 自然因素引发 7 月 19 日 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苏 家河口电站施工工地 滑坡 29 5 工程施工引发 8 月 10 日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草 科乡田湾河大发水电站 泥石流 11 1 3 500 降雨引发 10 月 17 日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薛 岔乡薛岔村河沟村民小 组 崩塌 5 5 3 强降雨引发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6 -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7 - 二、地质灾害特点二、地质灾害特点 ● 灾害类型灾害类型 我国地质灾害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2007 年除北京、天津、 内蒙古、上海外,其他 27 个省区、市都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 主要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其中滑坡发生数量 最多,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 61.0%。缓变性地质灾害类型主 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等。 ● 灾害分布灾害分布 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华南和华东地区,其中四川、湖 南、重庆、江西、云南和福建 6 省(市)共发生地质灾害 22271 起, 占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 87.8%。 2007 年地质灾害类型构成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8 -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9 - 滑坡滑坡 全国共发生滑坡灾害 15478 起,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重庆、 江西、云南、福建、湖北等省(区、市) 。其中四川省共发生滑坡灾 害 4883 起,占 2007 年全国滑坡灾害发生总数的 31.5%。 崩塌崩塌 全国共发生崩塌灾害 7722 起,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重庆、 福建等省(区、市) 。其中湖南省共发生崩塌灾害 3276 起,占 2007 年全国崩塌灾害发生总数的 42.4%。 4 月 22 日,山西河津市下化乡半坡村正在修建中的村委会和村中心校教学楼 工地发生山体滑坡,造成 12 人死亡,1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500 万元。 7月8日, 广西百色 市西林县 古障镇央 革村罗扣 屯发生崩 塌,造成 2人 死 亡,1 人 受伤。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10 - 泥石流泥石流 全国共发生泥石流灾害 1215 起,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云南 等省(区、市) 。其中湖南省共发生泥石流灾害 548 起,占 2007 年全 国泥石流灾害发生总数的 45.1%。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 全国共发生地面塌陷灾害 578 起, 主要分布在四川、 湖南、 陕西、 重庆、贵州、湖北等省(区、市) 。 8 月 20 日,受台风“圣帕”影响,福建省寿宁县普降特大暴雨,引发该县平 溪乡龙头坑村泥石流,冲毁民宅 13 座,学校校舍 1 幢,直接经济损失 500 万 元。因及时成功避让,无人员伤亡。 内蒙古包头市壕赖沟铁矿地面塌陷区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11 - 苏锡常地区 2007 年和 2006 年地面沉降速率对比图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区。 由于采取封井限采地下水等防治措施,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 表现出趋缓的态势。监测资料显示,2007 年上海市平均地面沉降量 为 6.8 毫米,其中外环线以内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量为 7.8 毫米,外环 线以外区域为 6.6 毫米,较上年同期进一步降低。苏锡常地区和杭嘉 湖平原地面沉降总体趋缓,局部地区沉降速率仍有所增加。 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地面沉降中心仍在不断发展。 地裂缝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山西、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广西、陕西 等省(区、市) ,其中山西省共发现 262 条,总长度达 330 千米。 海水入侵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山东和河北两省。山东省的东营、潍坊、青 0 10 20 30 40 50 60 年 沉 降 量 (毫米) 马杭前洲苏州市区渭塘璜塘盛泽 2006年2007年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12 - 岛、威海、日照、烟台等地区海水入侵累计面积为 3441.8 平方千米。 河北省的秦皇岛等地区海水入侵累计面积为 340.8 平方千米。 ● 灾害发生时间与引发因素灾害发生时间与引发因素 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其中 6~8 月突发性地质灾害 的发生总数占全年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 94.2%。 地质灾害的引发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引发突发性地质灾 害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强降雨,主要人为因素是工程施工。 1~3 月,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零星分布在贵州、重庆、 四川、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市) 。其中,68%的地质灾害是 自然因素引发,32%的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引发。引发地质灾害的自 然因素主要有自然失稳、降雨、融雪和雪水入渗等,人为因素主要有 2007 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分布图 0.2 0.1 0.40.8 1.4 9.3 2.2 0.5 0.2 0.1 38.7 46.2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 10月 11月 12月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13 - 铁路和公路施工中人为削坡、采矿、水库蓄水等。 4 月,虽然全国平均月降雨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但局地暴雨频 繁,引发点多面广的地质灾害,在重庆奉节县、广东和平县发生规模 较大和灾情较重的滑坡灾害。 5 月,在局地暴雨和下旬南方部分地区连日降雨作用下,四川、 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安徽等省(区、市)发生滑坡、崩 塌、泥石流等灾害。其中,四川九龙县、雷波县、石棉县,湖北巴东 县,云南镇雄县、水富县、香格里拉县等地区灾情严重。 进入主汛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主要由强降雨引 发。6 月,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 南等省(区、市)先后遭受暴雨袭击,局地暴雨诱发的滑坡、崩塌、 泥石流等灾害比较严重。6 月中下旬,湖北中部和西部、重庆大部、 四川东北部出现较大范围强降雨过程, 过程降雨量达100~200 毫米, 造成湖北巴东县,重庆万州区、涪陵区、长寿区,四川达县等地区发 生规模较大或灾情较重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7 月,在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区、市)有 3 次强降雨天气过 程,引发较严重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湖北、湖南等省(区、 市)局地暴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也比较严重。在云南 腾冲县和湖南泸溪县发生有水利工程施工和公路施工等人为因素引 发的地质灾害。如 7 月 19 日发生的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苏家河口电 站施工工地滑坡,造成 29 人死亡,5 人受伤。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14 - 8 月,受“圣帕”台风和局地暴雨的影响,湖南、福建、云南、 陕西、四川等省(区、市)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比较严重。 9 月,受阶段性强降雨天气和局地暴雨的影响,云南、四川、重 庆、贵州等省(区、市)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灾情比上 年同期严重。 10~12 月,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明显减少,主要分布在贵州、四 川、浙江、甘肃、云南等省(区、市) ,且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 所占比例显著增加。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行动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行动 ● 发布实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发布实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 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印发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 规划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划。 全国地质灾 害防治“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目标和任务,科学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提出了实 施规划的资金渠道和保障措施等。 ● 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地质灾害基础调查 从 1999 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灾害多发的山区丘陵区开 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截至 2007 年底累计部署 1430 个县(市)的 调查,累计调查面积 524 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 55%。通 过调查,初步摸清了 10 多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圈定了地 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15 - 全国山区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程度图 ●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汛前和汛期各地认真按照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要求, 组织专业队伍对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险情开展巡查巡 测工作。 5~10 月,国土资源部会同中国气象局发布 3 级以上地质灾害预 警信息 118 次,其中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预警信息 56 次。辖区内有山区丘陵的 30 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级地质灾害气 象预警预报, 部分地级市和县也开展了相应级别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预报。各地根据预警预报信息,及时启动群测群防等防灾体系,有效 地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16 - 成功避让地质灾害起数和安全转移人数 据统计,全国各地通过预警预报、群测群防、隐患点排查、险情 巡查和应急处置等工作,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920 起,安全转移 3.8 万 人,避免财产损失 5.5 亿元。 ● 地面沉降防治地面沉降防治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华北平原、 汾渭盆地等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 并初步建立专 业监测网络。 为加强对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强化各有关部门间的协 调配合,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 会议成员单位包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建 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231 703697 965 500 478 920 0.4 1.9 3.0 6.6 1.1 2.1 3.8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年 起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万人 成功避让地质灾害起数安全转移人数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 17 - 和中国地震局。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为召集 人,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 ● 三三峡库区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 截至 2007 年底,湖北、重庆两省(市)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应急 治理项目 229 个、高切坡防护工程 1002 个;完成 231 个非应急治理 项目的勘查和可行性研究;实施搬迁避让项目 128 处。三期地质灾害 防治 1897 处群测群防点和 122 处专业监测点全部建成并投入正常运 行,完成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 16 万余次,预警滑坡险情 236 处,安 全转移 850 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发挥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2007 年汛期三峡库区没有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知识宣传与与培训培训 2006 年 12 月至 2007 年 2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土资源部、 建设部、教育部 4 部委在我国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 18 个省(区、市) 联合开展了“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 。由国家和 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地勘单位、建筑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人员组成的 1 个中央宣讲团和 18 个省级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培训。3 万多个村 庄和 3 千多所学校的近 300 万基层干部群众和中小学师生接受了培 训。 为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国土资源部与人事部联合举办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修班。 来自 地质灾害多发省份的近百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 了研修。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 18 - 地地 下下 水水 环环 境境 一、地下水状况一、地下水状况 ● 地下水水地下水水位位 据 169 个城市的地下水水位监测资料分析,与上年同期相比,监 测区地下水水位波动幅度不大,总体保持稳定态势,深层地下水水位 较浅层变化明显, 水位变化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下水开采程度较 高的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等地区,其中华东地区因降雨和封井限 采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水位回升态势明显,而华北、东北和西北地 区地下水开采强度仍较高,地下水水位仍以下降态势为主。 在开展浅层地下水水位监测的 148 个城市中,与上年同期相 比,水位总体呈上升态势(上升幅度大于 0.5 米,下同)的城市有 25 个,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西南、西北地区部分省(区、市) 有分布;水位保持基本稳定(升降幅度在 0.5 米以内,下同)的城 市有 98 个,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水位总体呈下降态势(下降幅度 大于 0.5 米,下同)的城市有 25 个,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 北地区。 在开展深层地下水水位监测的 71 个城市中,与上年同期相比, 水位总体呈上升态势的城市有 10 个,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水位保 持基本稳定的城市有 40 个,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水位总体呈下降态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 19 - 2007 年主要城市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区域分布 势的城市有 21 个,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 148 个主要城市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 71 个主要城市深层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 2007 年主要城市地下水水位较上年同期变化情况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 20 - 2007 年主要城市深层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区域分布 华北华北地地区区 与上年同期相比, 浅层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稳定态势, 北京、 天津、 秦皇岛、唐山、承德、保定、张家口、邢台、邯郸、廊坊、沧州、衡 水、太原、大同、临汾、运城、包头、乌海、鄂尔多斯等地的水位下 降幅度普遍小于 0.5 米;石家庄、呼和浩特、赤峰、通辽、集宁等地 的浅层地下水水位以下降为主,下降幅度普遍小于 2.0 米,个别地段 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其中赤峰最大水位下降幅度为 5.4 米;仅部分城 市的个别地段浅层地下水水位有回升现象, 如沧州局部地段水位最大 回升幅度达 5.2 米。 深层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总体大于浅层地下水。与上年同期相 比,深层地下水水位以下降为主,北京、唐山、邢台、保定、沧州、 廊坊等地的水位下降幅度以 0.5~2 米为主,其中沧州和邢台最大水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 21 - 位下降幅度分别为 8.6 和 8.4 米; 部分地区深层地下水水位有明显回 升, 如天津、 邯郸和太原局部地段的水位最大回升幅度分别达到10.0、 7.9 和 17.7 米。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 与上年同期相比,浅层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稳定态势,局部地区水 位以下降为主,如佳木斯、吉林、沈阳、盖州、朝阳、阜新和辽阳的 最大水位下降幅度分别为 3.0、5.7、7.0、6.3、3.2、3.0 和 3.6 米, 大连、丹东等地的个别地段水位有所回升,回升幅度均小于 2.0 米。 深层地下水水位变化较浅层地下水明显, 哈尔滨和长春水位变化 以上升为主,长春最大水位上升幅度为 4.5 米;齐齐哈尔、鹤岗、松 原、四平、延吉、大石桥等地水位变化以稳定为主;绥化、双鸭山、 白城、通榆、营口等地水位变化以下降为主,下降幅度普遍小于 2.0 米,双鸭山和营口最大水位下降幅度分别为 4.9 和 7.0 米。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与上年同期相比,浅层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稳定态势,但库尔勒、 昌吉、石河子、奎屯、乌苏、西峰、天水等地的浅层地下水水位普遍 下降,下降幅度以小于 2.0 米为主,其中昌吉、天水和西峰的浅层地 下水水位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 5.4、3.1 和 2.4 米;西安、咸阳、兰 州、张掖、青海海东区、海北州、海南州、吐鲁番等地的浅层地下水 水位有所回升,回升幅度普遍在 0.5~2.0 米之间。 深层地下水水位变化与浅层地下水基本一致。与上年同期相比, 新疆监测区水位总体呈下降态势,下降幅度普遍小于 2.0 米;陕西监 测区水位总体呈上升态势,上升幅度普遍小于 2.0 米;其他监测区水 位变化基本保持稳定态势。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 与上年同期相比, 浅层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稳定态势。 常州、 无锡、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 22 - 苏州、嘉兴、宿州、淮北、淄博、青岛等地的浅层地下水水位以回升 为主,回升幅度普遍小于 2.0 米;少数地区水位回升明显,如上海、 台州、淮北、景德镇和淄博的浅层地下水水位最大回升幅度分别为 3.5、6.5、4.7、2.8 和 3.0 米,其中台州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 性差异显著,区内有近二分之一的监测区水位呈下降态势,下降幅度 普遍小于 2.0 米。 深层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稳定态势。 上海和淄博的深层地下水水位 有大面积回升, 回升幅度普遍大于 2.0 米, 最大回升幅度分别达 10.0 和 30.0 米;嘉兴、景德镇等地有明显的水位回升;济南深层地下水 水位有大面积下降,岩溶水最大水位下降幅度达 35.0 米。 中南华南地区中南华南地区 与上年同期相比,浅层地下水位总体保持稳定。焦作、济源、肇 庆等地浅层地下水水位有大面积下降,下降幅度普遍在 0.5~2.0 米 之间; 桂林浅层地下水水位呈大面积上升态势, 上升幅度普遍在0.5~ 2.0 米之间,柳州个别地段水位最大上升幅度达 5.7 米。 深层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稳定态势。 荆州深层地下水水位有大面积 回升,最大回升幅度为 6.5 米;焦作、咸宁等地深层地下水水位呈大 面积下降态势,下降幅度普遍小于 2.0 米。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 与上年同期相比, 浅层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稳定态势。 楚雄、 玉溪、 大理、贵阳、遵义、六盘水、凯里、安顺等地浅层地下水水位以上升 为主,上升幅度普遍小于 2.0 米,其中遵义最大上升幅度达 19.8 米; 多数城市均存在部分地区水位下降的态势。 深层地下水水位变化不大, 仅贵阳深层地下水水位有明显的上升 态势,其他地区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普遍小于 0.5 米。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 23 - ●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 据 189 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分析, 监测区主要监测点的 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水质略优于浅层地下水, 开采程度低的地区水质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总体来看,全国地下 水水质状况较上年同期变化不大, 水质呈下降态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水质呈好转态势的地区仅零星分布。 在开展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 159 个城市中,与上年同期相比, 主要监测点地下水水质呈下降态势的城市有 16 个, 主要分布在东北、 西北、华北等地区;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有 137 个,全国各地均有分 布;水质呈好转态势的城市有 6 个,零星分布在西北、华东等地区。 在开展深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 76 个城市中,与上年同期相比, 主要监测点地下水水质呈下降态势的城市有 4 个,主要分布在东北、 西北等地区;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有 68 个,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水 质呈好转态势的城市有 4 个,零星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 159 个主要城市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76 个主要城市深层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2007 年主要城市地下水水质较上年同期变化情况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 24 - 2007 年全国主要城市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区域分布 2007 年全国主要城市深层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区域分布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 25 -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 浅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约占 44%(指该水质 级别的监测点数占全区统计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总数的百分比例, 下同) ,水质为较差极差级的监测点约占 56%,总体以较差良好 级居多。北京、石家庄、保定、太原、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局部地段 分布有优良级水;北京、天津、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石家庄、邢 台、邯郸、衡水、太原、临汾、运城、呼和浩特、包头、通辽、集宁、 乌海等华北大部分地区均分布有极差级水。 与上年同期相比, 石家庄、 邢台、运城、集宁有 50%以上的监测点浅层地下水水质有所下降, 鄂尔多斯有 50%以上的监测点浅层地下水水质有所好转,其他地区 地下水水质普遍呈稳定态势。含量增加的主要水质指标有总硬度、溶 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氯化物、氟化物等。 深层地下水水质略好于浅层地下水, 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 点约占 45%,水质为较差-极差级的监测点约占 55%,以良好较 差级为主。唐山、沧州、太原、呼和浩特、包头等地 50%以上的监 测点水质为优良良好级;天津、秦皇岛、邢台、邯郸、廊坊、衡水、 临汾、运城等地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为较差-极差级。总体来看, 主要城市地下水水质较上年同期变化不大,仅邯郸有 60%以上的深 层地下水水质呈好转态势,其他城市普遍保持稳定态势。含量增加的 主要水质指标有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氮、氟化物等。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 浅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 41%,水质为较差 极差级的监测点占 59%。齐齐哈尔、长春、白城、松原、四平、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 26 - 辽源、珲春、本溪、辽阳等地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为优良良好 级;哈尔滨、牡丹江、七台河、佳木斯、通榆、通化、白山、延吉、 沈阳、阜新等地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为较差极差级。与上年同 期相比,主要城市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呈稳定态势,七台河、通榆、 吉林等地有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有所下降,齐齐哈尔、辽源、鞍 山等地有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有所好转。含量增加的主要水质指 标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等。 深层地下水水质略好于浅层地下水。齐齐哈尔、长春、白城、松 原、四平等地有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为优良良好级;哈尔滨、 绥化、双鸭山、鹤岗、通化、白山等地有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为 较差极差级。与上年同期相比,白山、通榆等地有 50%以上的监 测点水质呈下降态势,齐齐哈尔有约 68%的监测点水质呈好转态势, 其他地区深层地下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含量增加的主要水质指标有 硝酸盐氮、氨氮、总硬度等。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浅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 45%,水质为较差 极差级的监测点占 55%。宝鸡、西峰、平凉、张掖、西宁、青海 海西州、吐鲁番、昌吉、乌苏、独山子等地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 为优良良好级;西安、安康、铜川、渭南、咸阳、天水、武威、酒 泉、银川、石嘴山、青海海东区、海北州、乌鲁木齐、库尔勒、奎屯 等地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为较差极差级。与上年同期相比,主 要城市浅层地下水水质以稳定为主,酒泉、金昌等城市有 50%以上 的监测点水质呈下降态势,武威、平凉等城市有 50%以上的监测点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环境 - 27 - 水质呈好转态势。 含量增加的主要水质指标有溶解性总固体、 总硬度、 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等。 深层地下水水质略好于浅层地下水, 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 点占 61%,水质为较差极差级的监测点占 39%。昌吉、奎屯、石 河子等地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为优良较好级;咸阳、石嘴山、 乌鲁木齐等地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为较差极差级。与上年同期 相比,深层地下水水质基本呈稳定态势,乌鲁木齐有 45%的监测点 水质呈下降态势。 含量增加的主要水质指标有溶解性总固体、 总硬度、 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等。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 浅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 34%,水质为较差 极差级的监测点占 66%。无锡、扬州、杭州、嘉兴、金华、淮南、 天长、福州、萍乡等地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为优良较好级;上 海、连云港、台州、温州、蚌埠、淮北、宿州、亳州、阜阳、巢湖、 黄山、芜湖、莆田、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淄博、烟台等地 50%以上的监测点水质为较差极差级。与上年同期相比,主要城市 地下水水质变化不大,仅漳州有 60%的监测点水质有好转,其他地 区水质总体呈稳定态势。含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