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pdf.pdf
28 2010.2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环境 经济 E nvironmental Economy 农村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魏金发1/池永翔2,3/卓弘春4/余振国4 (1.福建省永安市启胜矿产有限公司, 三明 36600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 430074; 3.福建省地质调查院,福州 350001;4.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摘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问题是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时 期,农村地质环境保护面临机遇与挑战。妥善处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促进和保 障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要从思想认识、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实施保护与治理恢复、理顺资金来源渠 道等方面加强农村地质环境保护。 关键词农村;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 中图分类号X322;X1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6995201002-0028-03 ▲ 作者简介魏金发(1962-),男,福建省永安市人,经济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业经济研究。 1 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利用 和改造地质环境的过程,而地质环 境问题也一直伴随和制约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 生命财产安全。从某种程度上说, 人类发展经济、开发利用资源的过 程也是和地质环境问题作斗争的过 程。如何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地 质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和地质 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人们长久 探讨和思索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 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的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 会的要求。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 程中,一方面由于加大对自然资源 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对矿产资源的 开发利用,带来一系列的矿山地质 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基础建 设规模的扩大,工程对岩土体的扰 动加大,增加了地质环境的不稳定 性。这些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环境 问题,不但形成安全隐患,影响了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降低了农 村人居环境质量。解决好新农村建 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处 理和解决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地质 环境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 容。 2 农村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按照组成和影响地质环境的 岩石、土、地表水、地下水、地质 构造及各种地质作用等地质环境 要素分,农村地质环境问题主要 包括四大类一是地质灾害,主要 指自然和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等引发 的岩土体稳定性破坏,包括崩塌、 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塌 陷、地裂缝等;二是土壤破坏,包 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侵占和破 坏土地、土壤污染等;三是水环境 问题,包括饮用水安全问题、水均 衡破坏、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等; 四是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主要指开 山、采石、矿业活动、工程建设等 破坏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 滨、沼泽等的活动(见下表)。 农村地质环境问题类型表 地质灾害土壤破坏水环境问题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表 现 崩塌、滑坡、 泥石流、岩溶 塌陷、地面塌 陷、地裂缝 水土流失、土地 沙化、破坏土 地、土壤污染 水均衡破坏、海 水入侵、水质污 染、地方病 山脉、河流、湖泊、海 滨、沼泽等地貌景观完 整性和独特性丧失 影 响 威胁附近居民 生命财产安全 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农业生产 影响饮用水安全 和农业生产、危 害人体健康、引 起地方病 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 生态环境退化 性质 物理破坏 物理破坏和化学 污染 物理破坏和化学 污染、原生地质 环境问题 物理破坏 29 2010.2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经济 Environmental EconomY 环境 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 源 3.1 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矿山地质 环境问题 3.1.1 新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开发矿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 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利益的驱使 下,地方往往最大规模地开发矿产 资源,且不注重矿山环境保护和治 理。一些乡镇集体和个人采矿场, 在河床、公路、铁路两侧开山采 矿,乱采滥挖,乱堆乱放,经常把 矸石甚至矿石堆放在河床、河口、 公铁路边等处,一遇暴雨造成水 土流失,产生滑坡,泥石流,把尾 矿、矸石等冲入江河湖泊,造成水 库河塘淤塞、洪水排泄不畅,甚至 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1.2 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产生了大 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历史遗留的矿 山环境问题复杂、牵涉面广,治理 难度相对大,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矿 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进程。由 于难以找到责任人,环境保护和修 复方面投入长期不足,历史遗留矿 山环境问题长期影响着农村环境。 历史遗留矿山开采破坏土地复垦率 低,产生的泥石流、崩塌、滑坡和 塌陷等地质灾害相对更严重,有的 直接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 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此类矿 山的治理,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投入仍相对较少。 3.1.3 政策性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 问题 政策性关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主要指资源枯竭矿山国家政策性关 闭破产、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关闭等 矿山产生或遗留的地质环境破坏。 政策性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相 对较多,尤其是在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矿产资源保护和合 理开发利用,加大对存在矿山布局 不合理、经营粗放、浪费资源、破 坏环境、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等问题 的矿山关闭力度的情况下。按照有 关政策,此类矿山遗留的地质环境 问题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治 理恢复,但由于中央财政投入相对 有限,地方资金配套能力不足,治 理恢复进度较为缓慢。 3.2 工程建设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 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 质基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 现代农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农 田水利建设等。这些建设项目对土 石、砖瓦等建筑材料的需求较大, 因此必将进一步扩大建筑工业矿山 的规模。而地方和有关部门对此类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监管意识相对 薄弱,加之小型的砂石企业设备落 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容易造成 新的矿山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 有毁损土地资源、破坏植被与河 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采 空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 此外,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 设存在误解,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 兴建新村庄,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 村庄建设,盲目修建外观漂亮的房 子、拓宽道路。这也使建设规模进 一步扩大,进而使得相应矿山环境 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3.4 过量开采水资源引发的地质环 境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 地面沉降范围开始从城市向农村扩 展,并且呈现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 大的趋势。地面沉降主要是由过量 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引起 的。沉降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方以地 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且靠近城市 的地区。地面沉降及地下水位下降 引发地裂缝、海水入侵、土壤盐渍 化和沙化等问题,导致耕地损毁或 土壤质量下降、基础设施和建筑物 等损坏。同时,地下水位下降使农 业和生活用水成本增加甚至引起用 水困难,并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 3.5 工农业生产引起的地质环境问 题 工业生产影响地质环境,是 指工业废水排放引起的点源污染。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能耗、高 污染、资源型行业的布局和产品 结构调控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 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 染。但对于农村污染治理投入相对 较少,并且局部地区呈现高污染、 高能耗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的现 象。后者和当地政府以经济发展为 目的盲目招商引资不无关系,其后 果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质量的下降 和破坏。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 水正日益成为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 主要源头。 农业生产引起的污染是指在 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及土地中的 泥沙、营养盐等污染物,在降水或 灌溉过程中,通过地表径流、壤中 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等方式, 进入水、土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 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农业面源 污染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 污染源之一,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氮 素和磷素等营养物、农药以及其他 30 2010.2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环境 经济 E nvironmental Economy 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 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地表和地下水 环境污染。 3.6 原生地质环境问题 原生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指地方 病。我国农村地区地方病有砷中 毒、氟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以 及甲状腺肿等。地方病大多通过地 质环境因素诱发,地下水是最要的 因素之一。地方性氟、砷中毒的分 布与氟、砷的分布及其含量高低呈 现较好的一致性。 4 加强农村地质环境保护与治 理恢复的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 识 中央多次强调,新农村建设 要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民意愿”的原则,一切从农民利益 出发,不能搞成劳民伤财的“害民 工程”,在保证需要的前提下应该 尽量减小建设规模,更不应搞盲目 建设和攀比。同时,还应严格执行 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减少污染和消 耗,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保证环 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2 提倡使用绿色能源,加强资源 的综合利用 农村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含 能源矿产的利用和建筑用矿产两方 面。为了减少煤炭能源的使用、降 低农村对就近煤矿用煤的需求,应 在农村积极推广沼气等绿色能源。 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煤矿地质环 境问题的发生率。针对新农村建设 对建筑材料需求的增加及其导致的 建筑工业矿山的进一步扩大,应提 倡使用尾矿与煤矸石生产建筑材 料。这不仅使废渣得到了利用,降 低其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和污染,同 时也能减少对土石的需求,是农村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防和治理的一 条有效途径。 4.3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味为追求 效益而最大限度地开发矿产资源, 不考虑可能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矿 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保 护生态环境,使采矿业逐步向集约 化、科技型、环保型发展。由于大 多数矿山企业规模较小,加工工艺 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应适当 对一些企业进行产权改制,采取兼 并、拍卖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企 业进入。 4.4 开展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 设等的地质环境保护准入条件,在 项目实施前开展充分的地质环境影 响论证,根据开发、建设情况制定 合理的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并依照实 施。对已经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 应加大资金投入,根据破坏和影响 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理恢复计划,按 照轻重缓急分阶段治理。重点应加 强农村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应遵循 “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落实治 理恢复责任主体及其任务,加强矿 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建设。严格执行现有关于矿山地质 环境法律法规,并建立和完善矿 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监测体 系、建立并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 保证金制度、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 境恢复治理的有效投资机制。 4.5 加强农村建设选址和规划 对于解决农村受地质灾害威胁 的问题,除了对既有的灾害隐患点 实施监测外,加强预警预报和搬迁 避让之外,还应加强居民点规划或 住宅建设前期的地质环境论证,尽 可能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保证地 质环境安全。对于无法避让的,也 应尽量在实施建设之前消除隐患。 4.6 建立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和治理 恢复机制 农村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 复任务量大面广,而且呈现小而散 的分布特征。如果仅通过中央和地 方财政投入开展治理,必将经历一 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将导 致地质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 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瓶 颈。解决农村地质环境问题,需要 全社会的参与,多渠道筹集治理恢 复资金。国家应出台有关鼓励和优 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 原则,保障投资人的合理收益。 5 结语 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地 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始终 存在,它们相互制约,同时也相互 促进。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农村地 质环境现状,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和 治理恢复措施,是实现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必要 工作和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翼,曹世雄.陕北老区农村经 济发展战略探讨[J]. 陕西农业 科学,1995(2)37-38. [2] 尤孝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问 题与保护对策探讨[J].地质技术 经济管理,2002 423-27. [3]张劲,李兆华,朱联东,杨芳, 赵泉.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控 制对策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 与发展,200931-5. 收稿日期2009-11-02 55 2010.2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摘要 AbstractS 英文 revenue, so land value-added tax has become a magic weapon to increase local revenue. As a result, land revenue brought about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asy to breed corruption. Therefore, the paper makes a proposal that to break the “Land Finance”, some s must be adopted fi nancial system of tax distribution must be reed; unified integration of real estate taxes or property taxes; reconstruction of work perance appraisal system. Key words Land fi nance; ation; hazards; re measures 21 Thoughts on the Legal Theory about the Transfer on the Market of Land Use for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Projects XU Heng-zhou1, GUO Yu-ya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China; 2. Institute for Social Policy of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fi rst analyse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caus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 of land use for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light of the constraints of cur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is account, the paper attempts to offer some ideas with regard to the legal theory about the transfer on the market of land use for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projects from the legal space and the feasibility. Key words land use for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projects; transfer; market 25 Discussion on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Law for China’s Natural Resources CHEN Xiao-jin , XIAO Chang-xian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e paper offers some s for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se problems are the legal system of natural conservation is inadequate; the legislation can not fully meet the situation requires; it is failure to abide by the law in handling affairs and laxity in law enforcement; the conservation mechanism for natural resources is poor; the investment is inadequate, and the pace of pollution control is slow , th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is low,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awareness of some leading cadre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level still needs to be enhanced. The main measures of focus include establishing legal system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judicial review system of natural conservation,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riminal sanction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Key words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judicial review;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28 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R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EI Jin-fa1, CHI Yong-xiang2,3, ZHUO Hong-chun4, YU Zhen- guo4 1.Qi Sheng Yongan City Mineral Co., Ltd of Fujian Province, Sanming 366000,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3.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01,China; 4.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 Beijing 101149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r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faced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refore, proper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and ensuring the new countrysid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strengthening r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do everything possibl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exploit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more rationally and making use of them in an integrated manner, carrying out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traightening out channels of funding sources. Key words countrysid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31 Promoting Assembled Exploration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of Prospect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Signifi cant Prospecting Progress in the New Century in Henan Province, and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Deep Exploration and Assembled Prospecting ZHANG Xing-liao1, XU Li2, GAO Dian-song2, MA De-hong2, QIN Shuang2, YE Jian-hong2 1.Hen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Zhengzhou 450016,China; 2. 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Henan, Zhengzhou 450016,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exploration of coal, bauxite, nonferrous ore and gold in the new century of Henan province, and uates the lessons for the provinces geological work. It also analyses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provinces deep exploration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assembled prospecting from policy, technology, effi ciency, scientifi c concepts and new ideas. Finally, it offers some specific s for the layout of the province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minerogenetic conditions and status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prospecting progress; enlightenment; geological survey work; layout; recommendations 35 Route Choice for the Re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 ZHAO La-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