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pdf
城市地质环境的 经济学分析 陈华文 著 内 容 提 要 本书以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 , 以城市化和城市 发展中所出现的城市地质环境问题为主线 , 以上海为例 , 研 究城市发展对地质环境的需求和影响 ; 重点研究了对上海 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城市地质环境问题 地面沉降 和水资源的利用 , 提出有效保护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制度 安排的思路 , 并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 本书对城市管理 、 城市建设 、 城市地质和经济学等专业 的师生和研究工作者 ,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序 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 从 20 世纪中期以来 , 随着科技进步 和经济的发展 , 世界出现了城市化速度加快的现象 。 作为城市化 的结果 , 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 , 在过 去的 100 年中 , 城市人口增加了近 20 倍 , 全球近一半人口的生活 在城市 。 城市 , 尤其是大城市以其特有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 成 为驱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导源地 。 有人因此而预言 , 21 世纪 将是城市的世纪 , 人类似乎有太多的理由沉浸在“我们的未来很快 就要变成一个城市的世界”的美好憧憬中 。 但是 , 现实世界中的城市与人类城市化初期所“憧憬”的城市 并不那么接近 。 随着城市化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 先后引发了 资源短缺 、 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地质灾害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的出 现 。 如何在享受城市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同时 , 最大程度地消除城 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也就成为城市政府部门和学者日益关 注的重要问题 。 自从 1980 年联合国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 , 以其核心 理念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 ,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 成危害 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观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 国家所接受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很快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 而当可持续发展概念出现后不久 , 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轨 道 , 珠江三角洲 、 长江三角洲等具有传统经济优势的经济圈相继形 成 ; 一些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凭借其资源禀赋 优势 , 大力发展资源依托型经济 ; 一些大城市为了进一步扩大城市 规模 , 向城市外围和地下空间拓展 , 扩大经济活动的空间等 。 但是 十多年后 , 新闻媒体报道的很多问题以及我在外出讲学和交流中 了解到的许多问题 , 如太湖流域的水质恶化 、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恶 化 、 辽宁阜新等资源型城市的地面沉陷 、 工程建设引发的许多地质 灾害等 , 引起了我对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思考 。 受我的研究方 向的限制 , 我的思考更多的是在如何运用经济理论来研究这些问 题 , 并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同志共同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这些问题 。 陈华文同志正是在这个时候 , 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 在我名下做 博士研究生 。 还是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 , 他就根据他的工作积累 和多年来的一些想法 , 提出了从城市地质环境角度来研究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其做博士学位论文的想法 。 他的一些想法也 正是我希望进一步考虑的 , 在与指导小组的其他同志交换看法后 , 我们赞成他的选题 。 确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后 , 陈华文同志十分投入地开始了这 一问题的研究 。 在主持和参加由国土资源部 、 上海市房屋土地管 理局和他所在工作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一系列关于地面 沉降 、 地质灾害防范等专题研究项目的同时 , 将一些问题带到我的 课程讨论班上 , 期望通过运用发展经济学 、 制度经济学 、福利经济 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对城市化与城市环境地质做出相关 的经济学分析 。 在我的经济学专题课讨论中 , 我觉得他在发言以 及与我的个别交流中 , 经常引证很多关于上海的资料和数据 , 为 此 , 我建议他在初始选题“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 析”的基础上 , 更加专注于对上海城市地质环境的研究 , 因此增加 了一个副标题“以上海城市地质环境为例” 。 这样 , 可以在有限的 篇幅内 , 较为深入地研究一些问题 。 陈华文同志的博士论文是在他的一系列公开发表的经济学论 文和地质方面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 , 当然也包括了一些没有发表 的专题研究报告 。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 , 陈华文同志的这项研究 2 城市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有三个特点 首先 , 在本研究中 , 作者认为城市地质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 性 , 并以这一属性为基点 , 对很多地方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地质环 境资源(包括地下矿产资源如地下水资源 、 矿物资源等)和地下空 间资源做出了较好的解释 , 并且从制度经济学角度 , 探讨了如何通 过制度来保护人类共有的地质环境资源 , 使城市经济活动对城市 地质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 其次 , 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问题 。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完善 , 地质工作成果由传统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益性产品逐渐演变为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两个 市场的产品 , 公益性地质工作在满足政府部门需要的同时 , 也可用 于非公共部门 , 增加社会福利 。 地质产品的生产有别于其他商品 的生产 , 作者运用价值理论对地质产品做了较好的分析 。 第三 , 该研究对上海市的两个典型的地质环境现象 , 即地面沉 降和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 以城市经济活动为主要 诱因的地面沉降现象 , 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注重经济发展与地质环 境相互关系的结果 。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 , 是没有将地质资源作为 一种有“内在”价值并需要合理配置和管理的错误认识的结果 。 在 对这类资源的定价中 , 往往只考虑了资源的开采投入的成本和输 送成本 , 而没有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 , 也没有考虑由于利用资源所 产生的外部经济成本 。 同样 , 水资源在很长时间里被不正确地认 为是“无价”资源 , 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而不必加以保护 , 由此导致 了资源型缺水和质量型缺水问题 。 上海作为世界大都市之一 , 地 面沉降和水资源紧缺问题十分严重 , 并且已经对城市的发展造成 了影响 。 为此 , 在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后 , 作者运用税赋原理 和制度经济学理论 , 研究了对使用地质环境资源征税以及水资源 管理制度的可能性 。 这一设想 , 为城市政府建立有效地保护城市 地质资源的制度安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我对这种敢于思考和运 3序 一 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 特别是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问题的学习风 格感到欣慰 。 当然 , 经济学理论不像自然科学那样 , 可以对具体问题构建一 组数学物理方程 , 并通过建立严格的边界条件求得通解或特解 。 经济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 往往是提出解决问题的 思路 , 相对于技术科学来说 , 是在中观和宏观层面上认识和解决问 题 。 但是近年来我的很多原来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博士生 , 在运 用自然科学的逻辑思维和经济学原理后 , 往往能够对很多经济问 题提出颇为新颖 、 同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 他们所做的 一些研究很有看点和亮点 。 应当指出 , 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地质环境的研究所涵盖的 范围很广 , 这篇论文的工作也只是比较集中地研究了其中的几个 问题 。 要在有限的篇幅和时间内对这样范围广阔的问题做出全面 深入的研究 , 恐怕不是几篇博士论文所能完成的 。 本论文的研究 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所偏颇的问题 , 但总的来说 , 我认为这部 文稿在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地质环境的关系方面 , 做了较 好的工作 , 我也很希望陈华文同志能够继续这一很有意义的研究 。 陈华文同志博士学习和研究告一段落后 , 告诉我复旦大学出 版社愿意将他的博士论文出版 , 并要我做序 。 虽然有点让我作难 , 但我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 写了上面的这几段文字 , 作为序 。 2005 年 1 月于复旦大学 4 城市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序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 ,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 , 我国的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 展 , 我国城市化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 目前 , 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 31% , 预计到 2020 年将达到 60% 。 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 , 城市数 量较新中国成立时大幅增加 , 现有城市已超过 600 个 , 而人口超过 8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已超过 10 个 。 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 在 未来的时间里 , 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 但是 , 在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 , 人们同时也注意到了城 市环境地质恶化 、 城市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 城市出现地面沉降 、城 市地下水资源日趋紧缺以及由于城市活动引发的城市地质灾害等 一系列问题 。 这些问题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城市的进一步发 展 , 一些城市的地质和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 对城市的进一步发 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 因此 , 解决城市地质问题 ,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 发展的当务之急 , 城市地质也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 并越来越多 地受到城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 作为国家地质工作新领域的城市地质工作 , 是在城市及其周 围地区或潜在城市化地区的特定空间范围内 , 综合考虑各种地质 要素 , 研究对城市发展所提供的资源 、 所施加的约束条件以及城市 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 , 为城市规划 、 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地质工作 。 与传统地质工作不同的是 , 城市地质工作直接为城市的经济建设 服务 。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沿海城市 , 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经济 城市之一 。 改革开放以来 , 经济连续十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速度 。 作为滨江临海的大都市 , 上海正面临着地面沉降 、 海平面上 升 、 地下水资源质量型短缺 、 水土污染以及软土变形等一系列环境 地质和城市地质问题 。 为了科学地认识和避免城市地质问题的恶 化 , 上海市政府部门从多个层面和角度 , 对上海的城市地质环境问 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 , 也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 。 但是如何从根 本上有效地防范城市地质环境恶化 , 很多问题还在探索之中 。 上海市地质研究部门对科学地认识发生在上海的城市地质灾 害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 , 但是这些工作更多的是从地质专业技术 角度上对已经发生的城市地质问题进行研究 , 从技术层面上采取 措施加以治理和防范 。 但是随着上海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 与 城市地质环境有关的问题不断出现 , 如何有效地预防问题的发生 成为城市管理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进一 步发展 , 国土资源部和上海市政府对上海的城市地质工作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 需要我们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 从其他视角 , 对城市 发展和城市地质环境问题做出更为科学的研究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陈华文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课题“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以上海为例 的研究” , 为从非地质专业技术角度认识城市发展中的城市地质问 题提供了思路 。 他的研究将地质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经济物品 , 将 由于使用地质环境资源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列入经济成本 , 使 得对城市地质问题的认识更为科学和更为本质 , 这无疑对城市政 府通过制度经济学的安排 , 运用市场经济的原理 , 规范对城市地质 资源的使用 , 惩戒滥用地质环境资源的行为提出了科学的依据 。 我对他的这种跨学科研究的勇气感到高兴 , 同时更希望有更多的 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 进行跨学科学习 , 拓宽研究思路 。 事实上 , 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倡导地质行业的干部 职工这样做 ,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发展变化中的 2 城市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时代要求 。 陈华文同志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后 , 我对他的博士论文选 题一直予以关注 , 也多次同他讨论 。 当他就选题征询我的建议时 , 我首先肯定了他敢于从非地质专业技术角度分析城市地质环境问 题的想法 , 但对学地质专业并一直从事与它有关的专业技术和管 理工作的他能否完成这一研究表示担心 , 因为经济学毕竟与地质 学有着很大的差别 。 所幸的是 , 他在复旦大学的导师指导下 , 通过 自己的努力 , 终于完成了这项研究 。 当我看完他的论文初稿时 , 我 对该研究的思路 、 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建议感到新颖和十分高 兴 。 对于经济学 , 我不是专家 , 也不能全部看懂论文中的经济理论 和模型 , 但是他在论文中运用经济学原理所得出的分析结果令人 信服 , 有关建议虽然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 但毕竟给我们在制定有关 政策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 温家宝总理关于地质工作做过这样的指示 “地质工作既是经 济建设的先行 , 又贯穿于长期建设的全过程 , 渗透在经济建设 , 社 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 ”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已经把科学发展观作为 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 要实现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需要扎实的工作精神 、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勇于创新的工作勇气 。 要做到这一点 , 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断地学习 , 努力做学习型的 管理者 。 2005 年 1 月 3序 二 前 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 展 , 城市以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 在推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 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 会的发展 , 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 , 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 发展 。 目前 , 全世界的城市人口从 20 世纪初的 1 . 5 亿增长到世纪 末的 30 亿 , 占全球人口总数的近一半 。 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 结果 ; 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但是 , 随着城市 的发展 , 人们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 , 也同时吞咽着随着 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包括地质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等苦果 。 当占全球人口总数近 50% 的人口居住在不到世界总面 积 1% 的土地上时 , 在地球上的不少地方 ,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对环 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环境的最大容限 , 人类活动破坏了人类赖以 生存的环境 。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很 多国家政府的重视 。 从 1972 年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 会议到 1992 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 国际社会 为了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 , 从呼吁到行动 , 将环 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 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 可持续发展的呼声 。 联合国枟21 世纪议程枠明确提出了人类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在国际社会呼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同 时 , 很多国家也开始相继提出自己的行动纲领 。 中国于 1994 年 制定的枟中国 21 世纪议程枠 , 明确提出中国必须走经济 、社会 、人 口 、 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但是 , 如何有效地实 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共同 面临的问题 。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导源地 。 实现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 首先是要实现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 。 新中国 成立以来 ,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 城市 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10% 左右提高到 20 世纪末的 31% 。 按 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 城镇化将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 之一 , 为此专家预测 , 到 2020 年 , 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 60% 。 因此在今后的几十年中 , 经济发展将与城市化相互推进是一个不 可逆转的趋势 。 但是 , 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同时 , 城市环境质量也在发生着变 化 , 在一些地区 , 城市环境恶化速度甚至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 , 城 市化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 引起了人们对城市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思考 。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 , 如大气环境变化 、 水资源 和土壤污染 、 地下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等 。 本书研究的重点 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地质环境问题 , 选择这一研究的主要原 因是 第一 , 城市化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 了严重的影响 。 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是与城市所在的地理优势或自 然资源的禀赋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 随着城市的发展 , 人类 活动对城市所处的地质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 当这种影响 超过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所能容许的最大限度时 , 则以威胁人类生 命或财产的方式表示出来 , 其形式即地质灾害 。 墨西哥城所发生 的严重的地面沉降以及美国得克萨斯州的 Galveston 海湾大片海 岸低地被海水淹没等现象就是典型例子 。 令人担心的是 , 在发达 2 城市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国家出现过的城市地质问题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重演 , 甚至更 为严重 。 第二 , 中国的城市地质灾害中 , 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 害呈快速增长趋势 。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 家之一 , 也是地质灾害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 。 近几十年来 , 随着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 , 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 来愈强烈 。 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日趋 加剧 。 很多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 , 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 , 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 、地裂缝 、土地盐渍 、沼泽化 、 崩 、 滑 、 流 、 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 。 据统计 , 1995 2003 年 , 我国仅滑坡 、崩塌 、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 害就造成10 499人死亡和失踪 、65 356人受伤 、575 亿元财产损 失 。 全国有 21 个省(区 、 市)82 个城市存在较严重的地面沉降 , 沉降面积已经超过64 000平方公里 , 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3 140 毫米 。 全国 15 个省(区 、 市)200多个县(市)发现地裂缝1 000多 处 , 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2 亿元以上 。 与此同时 , 全国已经 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16 万处以上 , 威胁人口1 154万人以上 , 威胁财产2 014亿元以上 。 在已经出现的地质灾害中 , 人类活动 越来越多地成为导致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 据统计 , 2001 年全 国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 50% 以上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 地质灾害所造成的 。 第三 , 上海在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 。 上海 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大城市之一 , 在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992 年以来 , 上海经济已 连续 12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 2003 年 , 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 6 250 . 81亿元 , 占全国 GDP 总量的 5 . 4% , 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 国的八分之一 , 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 港口货 3前 言 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 与此同时 , 上海也是受地质环境 影响较大的城市之一 , 地面沉降等典型的城市地质环境问题十 分突出 , 城市地质资源 、地下空间利用 、城市环境和城市安全等 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决策因素 。 以上海 为例研究城市化与城市地质环境有关的问题 , 将会为其他城市 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 如何科学地认识和防范城市地质灾害 ,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 , 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近几十年来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 以往 的研究中 , 工作的重点是从专业技术角度出发 , 对导致城市地质问 题的原因加以分析 , 推断其生成的机理 , 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 控制危害的发展 , 并防治新的灾害产生 。 这一做法在相当长的时 间内被证明是有效的 , 它对于揭示城市地质灾害的形成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 。 但是 ,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 , 城市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地 质环境问题的威胁 , 这需要从技术角度以外去寻找产生持续不断 的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 。 本书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 , 试图将经济学与地质科学相结合 来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地质环境问题 。 本书通过运用经济学的一些 基本原理 , 将城市地质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经济物品 , 从经济物品的 属性 、 稀缺资源的价值和使用地质环境资源产生的外部性 , 探讨了 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 , 并借此作为制定相应政策的参考 , 建议通过经济制度的安排 , 运用市场管理和激励等机制 , 减少和防 范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 。 作为一个大学学习地质科学 , 硕士学习管理科学并长期从事 地质专业技术和管理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 我曾经对研究和治理上 海市地质环境问题中的许多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 , 但限于个 人学识的局限 , 很多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释 。 在准备博士入学考 试期间 , 通过阅读大量的经济学著作 , 对原来一些思而未解的问题 找到了可能得到解释的思路 , 因此决心尝试运用经济学理论来研 4 城市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究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 同时开始进一步积累 和整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资料 。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 , 我参加了上 海市和国土资源部的多个关于城市地质环境的研究项目 , 同时也 结合博士学位课程的学习参加了很多经济专题研讨 。 在参加课题 研究和博士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 陆续发表了一些从经济学角度认 识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论文 , 期间得到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 同济 大学 、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国土 资源部 、 中国地质科学院等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 , 在此基础上完成 了博士学位论文枟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以上海为例的研究枠 。 论文得到了审稿专家的肯定 。 完成答辩后 , 他们建议我做适 当修改后以专著的形式出版 。 承蒙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鼓励 , 我在 原论文的基础上 , 经过补充和修改 , 形成了本书 。 借本书出版之际 , 对给予我很多鼓励和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 示感谢 感谢我的恩师尹伯成教授的悉心教导 , 此书出版之时正值恩 师执教 45 周年 , 70 大寿之际 , 谨以此书献给恩师 ; 感谢论文指导小组的洪远朋教授 、 徐桂华教授 、 袁志刚教授的 指导和建议 , 恩师恩德使我受益匪浅 , 永生难忘 ; 感谢魏嶷教授 , 彭润中博士 、 刘康兵博士 、曾文慧博士在我撰 写博士论文期间给予的许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 感谢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副局长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 降中心主任张阿根教授的鼓励和支持 。 他除了对我做出的跨学科 研究予以鼓励外 , 在我的论文选题 、 项目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 设性建议 , 并对我的论文初稿提出了很多非常有益的意见 ; 感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领导和同事 , 他们为我完成博 士论文提供了许多便利和第一手资料 , 并允许我使用他们的一些 研究成果 ; 5前 言 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徐惠平等老师 , 没有他们的鼓励和辛 勤工作 , 我不敢相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本书 ; 感谢我的亲人 、 同学和朋友们的鼓励和关心 陈华文 2005 年 1 月 6 城市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目 录 前 言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章 绪论1⋯ ⋯ ⋯ ⋯ ⋯ ⋯ ⋯ ⋯ ⋯ ⋯ ⋯ ⋯ ⋯ ⋯ ⋯ ⋯ ⋯ ⋯ ⋯ ⋯ ⋯ 1 . 1 本书写作的背景2⋯ ⋯ ⋯ ⋯ ⋯ ⋯ ⋯ ⋯ ⋯ ⋯ ⋯ ⋯ ⋯ ⋯ ⋯ ⋯ 1 . 1 . 1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3⋯ ⋯ ⋯ ⋯ ⋯ ⋯ ⋯ ⋯ ⋯ 1 . 1 . 2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4⋯ ⋯ ⋯ ⋯ ⋯ ⋯ ⋯ ⋯ ⋯ ⋯ ⋯ 1 . 1 . 3 研究城市地质环境的迫切性6⋯ ⋯ ⋯ ⋯ ⋯ ⋯ ⋯ ⋯ ⋯ 1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10⋯ ⋯ ⋯ ⋯ ⋯ ⋯ ⋯ ⋯ ⋯ ⋯ ⋯ ⋯ ⋯ 1 . 2 . 1 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1⋯ ⋯ ⋯ ⋯ ⋯ ⋯ ⋯ ⋯ ⋯ 1 . 2 . 2 城市化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14⋯ ⋯ ⋯ ⋯ ⋯ ⋯ ⋯ ⋯ 1 . 2 . 3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研究19⋯ ⋯ ⋯ ⋯ ⋯ ⋯ ⋯ ⋯ ⋯ ⋯ 1 . 2 . 4 其他的研究20⋯ ⋯ ⋯ ⋯ ⋯ ⋯ ⋯ ⋯ ⋯ ⋯ ⋯ ⋯ ⋯ ⋯ ⋯ ⋯ 1 . 3 本书的结构20⋯ ⋯ ⋯ ⋯ ⋯ ⋯ ⋯ ⋯ ⋯ ⋯ ⋯ ⋯ ⋯ ⋯ ⋯ ⋯ ⋯ ⋯ 第 2 章 现代发展中的城市化趋势23⋯ ⋯ ⋯ ⋯ ⋯ ⋯ ⋯ ⋯ ⋯ ⋯ ⋯ 2 . 1 城市化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23⋯ ⋯ ⋯ ⋯ ⋯ ⋯ ⋯ ⋯ 2 . 1 . 1 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3⋯ ⋯ ⋯ ⋯ ⋯ ⋯ ⋯ ⋯ ⋯ ⋯ 2 . 1 . 2 城市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24⋯ ⋯ ⋯ ⋯ 2 . 1 . 3 城市化是缩小城乡差别的理想选择26⋯ ⋯ ⋯ ⋯ ⋯ ⋯ 2 . 2 城市化规律与模式28⋯ ⋯ ⋯ ⋯ ⋯ ⋯ ⋯ ⋯ ⋯ ⋯ ⋯ ⋯ ⋯ ⋯ ⋯ 2 . 2 . 1 城市化的规律28⋯ ⋯ ⋯ ⋯ ⋯ ⋯ ⋯ ⋯ ⋯ ⋯ ⋯ ⋯ ⋯ ⋯ ⋯ 2 . 2 . 2 城市化的模式31⋯ ⋯ ⋯ ⋯ ⋯ ⋯ ⋯ ⋯ ⋯ ⋯ ⋯ ⋯ ⋯ ⋯ ⋯ 2 . 3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化道路的选择35⋯ ⋯ ⋯ ⋯ ⋯ ⋯ ⋯ ⋯ ⋯ 2 . 3 . 1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35⋯ ⋯ ⋯ ⋯ ⋯ ⋯ ⋯ ⋯ ⋯ ⋯ ⋯ 2 . 3 . 2 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38⋯ ⋯ ⋯ 2 . 3 . 3 中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思考39⋯ ⋯ ⋯ ⋯ ⋯ ⋯ ⋯ ⋯ ⋯ 2 . 3 . 4 对城市化模式的再思考 聚集效应与城市 规模40⋯ ⋯ ⋯ ⋯ ⋯ ⋯ ⋯ ⋯ ⋯ ⋯ ⋯ ⋯ ⋯ ⋯ ⋯ ⋯ ⋯ ⋯ ⋯ 第 3 章 城市化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4⋯ ⋯ ⋯ ⋯ ⋯ ⋯ ⋯ ⋯ ⋯ ⋯ 3 . 1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5⋯ ⋯ ⋯ ⋯ ⋯ ⋯ ⋯ ⋯ ⋯ 3 . 1 .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45⋯ ⋯ ⋯ ⋯ ⋯ ⋯ ⋯ ⋯ ⋯ ⋯ 3 . 1 . 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表述46⋯ ⋯ ⋯ ⋯ ⋯ ⋯ ⋯ ⋯ ⋯ ⋯ ⋯ 3 . 1 . 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48⋯ ⋯ ⋯ ⋯ ⋯ ⋯ ⋯ ⋯ ⋯ ⋯ ⋯ 3 . 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约束51⋯ ⋯ ⋯ ⋯ ⋯ ⋯ ⋯ ⋯ ⋯ ⋯ ⋯ 3 . 2 . 1 资源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51⋯ ⋯ ⋯ ⋯ ⋯ ⋯ ⋯ ⋯ ⋯ 3 . 2 . 2 城市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52⋯ ⋯ ⋯ ⋯ ⋯ ⋯ ⋯ ⋯ ⋯ 3 . 2 . 3 城市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53⋯ ⋯ ⋯ ⋯ ⋯ ⋯ ⋯ ⋯ ⋯ 3 . 2 . 4 城市社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4⋯ ⋯ ⋯ ⋯ ⋯ ⋯ ⋯ ⋯ 3 . 2 . 5 城市形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5⋯ ⋯ ⋯ ⋯ ⋯ ⋯ ⋯ ⋯ 3 . 3 城市增长 、 库兹涅茨曲线和环境容量56⋯ ⋯ ⋯ ⋯ ⋯ ⋯ ⋯ 3 . 3 . 1 城市增长与库兹涅茨环境曲线56⋯ ⋯ ⋯ ⋯ ⋯ ⋯ ⋯ ⋯ 3 . 3 . 2 城市的环境容量58⋯ ⋯ ⋯ ⋯ ⋯ ⋯ ⋯ ⋯ ⋯ ⋯ ⋯ ⋯ ⋯ ⋯ 3 . 4 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标准60⋯ ⋯ ⋯ ⋯ ⋯ ⋯ ⋯ ⋯ ⋯ ⋯ ⋯ ⋯ ⋯ 3 . 4 . 1 弱可持续性61⋯ ⋯ ⋯ ⋯ ⋯ ⋯ ⋯ ⋯ ⋯ ⋯ ⋯ ⋯ ⋯ ⋯ ⋯ ⋯ 3 . 4 . 2 强可持续性63⋯ ⋯ ⋯ ⋯ ⋯ ⋯ ⋯ ⋯ ⋯ ⋯ ⋯ ⋯ ⋯ ⋯ ⋯ ⋯ 3 . 5 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地质环境的要求65⋯ ⋯ ⋯ ⋯ ⋯ ⋯ ⋯ ⋯ 3 . 5 . 1 城市发展要处理好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 关系65⋯ ⋯ ⋯ ⋯ ⋯ ⋯ ⋯ ⋯ ⋯ ⋯ ⋯ ⋯ ⋯ ⋯ ⋯ ⋯ ⋯ ⋯ ⋯ 3 . 5 . 2 城市建设要考虑地质环境的容量和质量66⋯ ⋯ ⋯ ⋯ 2 城市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3 . 5 . 3 城市发展要正确认识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 干扰规律68⋯ ⋯ ⋯ ⋯ ⋯ ⋯ ⋯ ⋯ ⋯ ⋯ ⋯ ⋯ ⋯ ⋯ ⋯ ⋯ ⋯ 第 4 章 城市地质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特征71⋯ ⋯ ⋯ 4 . 1 公共物品的经济学分析72⋯ ⋯ ⋯ ⋯ ⋯ ⋯ ⋯ ⋯ ⋯ ⋯ ⋯ ⋯ ⋯ 4 . 1 . 1 经济中的物品分类72⋯ ⋯ ⋯ ⋯ ⋯ ⋯ ⋯ ⋯ ⋯ ⋯ ⋯ ⋯ ⋯ 4 . 1 . 2 城市地质资源的特性74⋯ ⋯ ⋯ ⋯ ⋯ ⋯ ⋯ ⋯ ⋯ ⋯ ⋯ ⋯ 4 . 1 . 3 公共物品的配置 以环境质量为例的分析76⋯ ⋯ ⋯ 4 . 2 外部性经济学分析85⋯ ⋯ ⋯ ⋯ ⋯ ⋯ ⋯ ⋯ ⋯ ⋯ ⋯ ⋯ ⋯ ⋯ ⋯ 4 . 2 . 1 外部性的经济分析85⋯ ⋯ ⋯ ⋯ ⋯ ⋯ ⋯ ⋯ ⋯ ⋯ ⋯ ⋯ ⋯ 4 . 2 . 2 减少外部性的经济途径87⋯ ⋯ ⋯ ⋯ ⋯ ⋯ ⋯ ⋯ ⋯ ⋯ ⋯ 4 . 3 城市地质环境资源使用中的外部性问题93⋯ ⋯ ⋯ ⋯ ⋯ ⋯ 4 . 3 . 1 典型城市地质环境资源外部性考察93⋯ ⋯ ⋯ ⋯ ⋯ ⋯ 4 . 3 . 2 解决滥用地质环境资源的思考95⋯ ⋯ ⋯ ⋯ ⋯ ⋯ ⋯ ⋯ 第 5 章 地质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99⋯ ⋯ ⋯ ⋯ ⋯ ⋯ ⋯ ⋯ 5 . 1 部分城市兴衰的经验教训99⋯ ⋯ ⋯ ⋯ ⋯ ⋯ ⋯ ⋯ ⋯ ⋯ ⋯ ⋯ 5 . 1 . 1 城市地质环境对城市影响的几个典型例子100⋯ ⋯ 5 . 1 . 2 弱化人类活动对城市地质环境影响的经验102⋯ ⋯ 5 . 2 城市发展中的地质问题104⋯ ⋯ ⋯ ⋯ ⋯ ⋯ ⋯ ⋯ ⋯ ⋯ ⋯ ⋯ 5 . 2 . 1 城市的自然地质问题105⋯ ⋯ ⋯ ⋯ ⋯ ⋯ ⋯ ⋯ ⋯ ⋯ ⋯ 5 . 2 . 2 城市化引发的地质问题108⋯ ⋯ ⋯ ⋯ ⋯ ⋯ ⋯ ⋯ ⋯ ⋯ 5 . 3 城市环境的管制112⋯ ⋯ ⋯ ⋯ ⋯ ⋯ ⋯ ⋯ ⋯ ⋯ ⋯ ⋯ ⋯ ⋯ ⋯ 5 . 3 . 1 国际城市环境管制的实践113⋯ ⋯ ⋯ ⋯ ⋯ ⋯ ⋯ ⋯ ⋯ 5 . 3 . 2 中国采取的有关地质环境政策115⋯ ⋯ ⋯ ⋯ ⋯ ⋯ ⋯ 5 . 4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与 思考116⋯ ⋯ ⋯ ⋯ ⋯ ⋯ ⋯ ⋯ ⋯ ⋯ ⋯ ⋯ ⋯ ⋯ ⋯ ⋯ ⋯ ⋯ ⋯ ⋯ 5 . 4 . 1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116⋯ ⋯ 3目 录 5 . 4 . 2 构建我国城市地质工作的设想119⋯ ⋯ ⋯ ⋯ ⋯ ⋯ ⋯ 5 . 4 . 3 城市发展对城市地质需求的分析124⋯ ⋯ ⋯ ⋯ ⋯ ⋯ 5 . 4 . 4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性地质工作运行机制的 思考127⋯ ⋯ ⋯ ⋯ ⋯ ⋯ ⋯ ⋯ ⋯ ⋯ ⋯ ⋯ ⋯ ⋯ ⋯ ⋯ ⋯ ⋯ 5 . 4 . 5 实现城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安排131⋯ ⋯ 第 6 章 上海城市地质环境现状与需求分析134⋯ ⋯ ⋯ ⋯ ⋯ ⋯ ⋯ 6 . 1 上海城市地质与地质资源环境134⋯ ⋯ ⋯ ⋯ ⋯ ⋯ ⋯ ⋯ ⋯ 6 . 1 . 1 上海地理地质环境简况134⋯ ⋯ ⋯ ⋯ ⋯ ⋯ ⋯ ⋯ ⋯ ⋯ 6 . 1 . 2 城市水资源135⋯ ⋯ ⋯ ⋯ ⋯ ⋯ ⋯ ⋯ ⋯ ⋯ ⋯ ⋯ ⋯ ⋯ ⋯ 6 . 1 . 3 城市土地资源136⋯ ⋯ ⋯ ⋯ ⋯ ⋯ ⋯ ⋯ ⋯ ⋯ ⋯ ⋯ ⋯ ⋯ 6 . 1 . 4 城市地热资源137⋯ ⋯ ⋯ ⋯ ⋯ ⋯ ⋯ ⋯ ⋯ ⋯ ⋯ ⋯ ⋯ ⋯ 6 . 2 上海主要地质环境问题137⋯ ⋯ ⋯ ⋯ ⋯ ⋯ ⋯ ⋯ ⋯ ⋯ ⋯ ⋯ 6 . 2 . 1 上海城市与地质环境137⋯ ⋯ ⋯ ⋯ ⋯ ⋯ ⋯ ⋯ ⋯ ⋯ ⋯ 6 . 2 . 2 上海主要地质环境问题138⋯ ⋯ ⋯ ⋯ ⋯ ⋯ ⋯ ⋯ ⋯ ⋯ 6 . 3 上海对城市地质工作的需求140⋯ ⋯ ⋯ ⋯ ⋯ ⋯ ⋯ ⋯ ⋯ ⋯ 6 . 3 . 1 上海城市地质工作的简要回顾140⋯ ⋯ ⋯ ⋯ ⋯ ⋯ ⋯ 6 . 3 . 2 上海市城市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142⋯ ⋯ ⋯ ⋯ ⋯ 第 7 章 上海地面沉降的经济影响分析146⋯ ⋯ ⋯ ⋯ ⋯ ⋯ ⋯ ⋯ ⋯ 7 . 1 上海地面沉降的基本情况146⋯ ⋯ ⋯ ⋯ ⋯ ⋯ ⋯ ⋯ ⋯ ⋯ ⋯ 7 . 1 . 1 上海地面沉降的简要历史回顾146⋯ ⋯ ⋯ ⋯ ⋯ ⋯ ⋯ 7 . 1 . 2 上海地面沉降的技术经济因素关联分析149⋯ ⋯ ⋯ 7 . 2 上海地面沉降影响的认识与分析150⋯ ⋯ ⋯ ⋯ ⋯ ⋯ ⋯ ⋯ 7 . 2 . 1 上海地面沉降经济影响的主要类型151⋯ ⋯ ⋯ ⋯ ⋯ 7 . 2 . 2 上海地面沉降导致的经济损失151⋯ ⋯ ⋯ ⋯ ⋯ ⋯ ⋯ 7 . 2 . 3 上海控制地面沉降的效果分析153⋯ ⋯ ⋯ ⋯ ⋯ ⋯ ⋯ 7 . 2 . 4 地面沉降对上海潜在的经济影响分析156⋯ ⋯ ⋯ ⋯ 4 城市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7 . 3 地面沉降灾害的经济学分析158⋯ ⋯ ⋯ ⋯ ⋯ ⋯ ⋯ ⋯ ⋯ ⋯ 7 . 3 . 1 城市活动外部性的经济影响158⋯ ⋯ ⋯ ⋯ ⋯ ⋯ ⋯ ⋯ 7 . 3 . 2 关于外部性的私人市场与公共政策161⋯ ⋯ ⋯ ⋯ ⋯ 7 . 3 . 3 减防城市地质灾害的指导思路163⋯ ⋯ ⋯ ⋯ ⋯ ⋯ ⋯ 7 . 4 对控制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的建议163⋯ ⋯ ⋯ ⋯ ⋯ ⋯ ⋯ 7 . 4 . 1 从技术层面上看163⋯ ⋯ ⋯ ⋯ ⋯ ⋯ ⋯ ⋯ ⋯ ⋯ ⋯ ⋯ ⋯ 7 . 4 . 2 从经济社会层面上看164⋯ ⋯ ⋯ ⋯ ⋯ ⋯ ⋯ ⋯ ⋯ ⋯ ⋯ 第 8 章 上海地下水资源与城市的发展169⋯ ⋯ ⋯ ⋯ ⋯ ⋯ ⋯ ⋯ ⋯ 8 . 1 上海地下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70⋯ ⋯ ⋯ ⋯ ⋯ ⋯ ⋯ 8 . 1 . 1 上海地下水资源概况170⋯ ⋯ ⋯ ⋯ ⋯ ⋯ ⋯ ⋯ ⋯ ⋯ ⋯ 8 . 1 . 2 上海市地下水利用的简要回顾173⋯ ⋯ ⋯ ⋯ ⋯ ⋯ ⋯ 8 . 1 . 3 水资源开采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175⋯ ⋯ ⋯ 8 . 2 上海市地下水质量的评价176⋯ ⋯ ⋯ ⋯ ⋯ ⋯ ⋯ ⋯ ⋯ ⋯ ⋯ 8 . 3 城市水资源的经济学分析179⋯ ⋯ ⋯ ⋯ ⋯ ⋯ ⋯ ⋯ ⋯ ⋯ ⋯ 8 . 3 . 1 水资源价值论179⋯ ⋯ ⋯ ⋯ ⋯ ⋯ ⋯ ⋯ ⋯ ⋯ ⋯ ⋯ ⋯ ⋯ 8 . 3 . 2 水权交易制度181⋯ ⋯ ⋯ ⋯ ⋯ ⋯ ⋯ ⋯ ⋯ ⋯ ⋯ ⋯ ⋯ ⋯ 8 . 3 . 3 水权的含义与特征185⋯ ⋯ ⋯ ⋯ ⋯ ⋯ ⋯ ⋯ ⋯ ⋯ ⋯ ⋯ 8 . 3 . 4 水资源价格的决定187⋯ ⋯ ⋯ ⋯ ⋯ ⋯ ⋯ ⋯ ⋯ ⋯ ⋯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