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概况.pdf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概况 调查区为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 3611′~3702′,东经 10914′~11007′之间,南北长 96km,东西宽 76km,面积 3556km2。宝塔区下辖 11 镇 9 乡 3 个城市街道办事处。2004 年总人口为 40.4 万,其中宝塔山、南市和凤凰山三个街 道办城市人口 12.7 万人, 其他各乡镇人口计 27.7 万人。 2004 年宝塔区生产总值 39.04 亿元, 工业总产值 10.7 亿元,农业总产值 4.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962 元。以石油为龙头的工 业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建材和机械为主体的地方工业经济体系,实现区 属工业利税 3.59 亿元。延安市目前已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西安连接晋西北、 内蒙、宁夏、甘肃以及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要冲。 地形地貌调查区地处黄土高原中部。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亦是世界著名的 黄土堆积区,面积 64104km2。其主体由第四纪黄土构成,黄土地层完整连续,厚度大, 分布广。新生代以来,黄土高原在侵蚀与堆积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了现今独具特色的黄 土高原地貌(图 2-1) 。其最大特点是沟壑纵横,地形破碎。调查区海拔 800~1400m,主 要地貌类型有黄土地貌和河流地貌两大类型黄土地貌以黄土梁、黄土峁为主;河流地貌主 要 图 2-1 黄土高原地貌略图 表现沟(河)谷,按其发育程度 可划分为幼年期、壮年期沟谷和 老年期河谷三种类型。各期沟谷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不同,为地质 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 间(图 2-2) 。 气候水文调查区地处西北 内陆,属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 风 气 候 。 多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562.1mm,最大 871.2mm,最小 330mm。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 匀,6~9 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左右,且多以雷阵雨形式降落。降水量日最大 139.9mm(1981 年) ,时最大 62mm(1979 年) 。大暴雨(≥50mm/d)年平均为 0.7d,大雨 (≥25mm/d)年平均 4~6d;暴雨中心雨强最高达 139.9mm/d,常暴发大洪水,成为诱发地 质灾害的重要自然因素。 图 2-2 杜甫川沟谷发育分区图 调查区水系网密集,纵横交错,遍布全区(图 2-3) 。中-北部为延河流域中游,南部 图 2-3 水系分布图 为汾川河流域。延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延河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 227kg/m3;汾川河为云 岩河上游,流域内植被较发育,水土流失弱,多年平均含沙量不及延河含沙量之半。 地层岩性调查区地层自下而上有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第 四系更新统、全新统。中生界为砂岩、泥岩及其互层,总厚在 1000m 上下。新生界上新统 为三趾马红粘土,厚 0~10m;更新统以风积黄土(离石黄土)为主,厚 60~150m,广泛 覆盖地表,成为地质灾害体的物质主体;全新统主要为河流冲积物,厚 0~15m。 地质构造 调查区地处华北陆块鄂尔多斯地块中东部, 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沉积盆地特征, 未受显著构造作用改造。新构造运动以地壳间歇性抬升运动为主,地震极不发育。岩石与黄 土地层中构造节理均较发育,地层完整性极差。 岩土体类型区内岩土介质可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个大类。岩体质地坚硬、较坚硬;土 体质地松散、可塑、半干硬。按照建造类型、结构类型并结合其强度,岩体可进一步划分为 两个工程地质岩组1、坚硬层状碎屑岩组,2、半坚硬层状碎屑岩组。岩体坚硬半坚硬, 多构成滑坡剪出口滑床。土体亦可进一步划分为五个工程地质岩组1、砂砾石土,2、一般 粘性土,3、新黄土,4、老黄土,5、红黏土。黄土与红黏土干时较硬,遇水后工程地质性 能急剧降低,常构成滑坡滑动软弱带。 水文地质调查区地表切割强烈,黄土梁峁地下水依地势向附近沟谷排泄,形成各自相 互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 黄土透水性好, 土体多呈 疏干半疏干状态, 地下 水十分贫乏。 主要地下水 类型有上层滞水、黄土 孔隙裂隙水、 冲积砂砾层 孔隙裂隙潜水、 基岩风化 带单层结构裂隙水(图 2 -4) 。 地下水浸润极大地 降低土体强度, 对滑坡的 形成和复活有重要影响。 图 2-4 地下水类型及其及分布示意图 1晚更新世黄土;2中更新世黄土;3新近纪泥岩; 4基岩风化带; 5砂泥岩;6水位;7下降泉 植被 调查区中北部 延河流域植被较差,只有部分稀疏退化草场,右岸森林覆盖率也仅为 34,水土流失严重, 地质灾害发育。南部汾川河流域森林植被较好,覆盖率达 68,地质灾害不发育。 人类工程活动改革开改以来,调查区经济飞速发展,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兴起,人类 工程活动已成为区内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因和巨大驱动力。 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包括农林牧业活 动、城镇与农村建设、道路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当前最突出的就是 持续不断的城镇与农村建设,成为诱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