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巷高冒区破碎煤体自然发火微循环理论分析.pdf
第 3 7卷 第 5 期 2 0 0 8年 9月 V0 1 .3 7 NO .5 Se p . 2 00 8 煤巷高冒区破碎煤体 自然发火微循环理论分析 杨胜强 ,尹文 萱。 ,于宝海 ,刘 国忠 ,褚廷湘 1 .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 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全 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 2 1 1 1 6 ; 2 .中国矿业 大学 化工学 院,江苏 徐州 2 2 1 1 1 6 摘 要 为 了有效 防治煤巷 高 冒区的 自燃 火 灾,通 过 对 高 冒区现 场 试验 的测 温 、 取样 化 验 分 析 和 计算机 流场 模拟 , 分析 了高冒 区附近 的风 流微 循 环过程 , 建立 了高 冒区破 碎 煤体 中的微循 环 流场 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模型. 结果表明 高冒区附近的破碎煤体 自燃分为高冒区中部的最有可能 自 然发 火 区 I、 周 边的 可能 自然 发 火区 Ⅱ和 自燃 氧化 影 响 区Ⅲ.煤巷 高 冒 区破 碎 煤 体 的 自燃 氧化 微循环机理可以表达为氧化耗氧与漏风供氧的氧平衡和氧化生热与 漏风对流散 热的热平衡 , 如 果漏风供氧能够保证煤炭 自燃氧化的进行 , 同时氧化生热大于散热, 则煤炭 自燃微循环过程则能 持续下去, 发展为 自燃 , 有效的高冒区自燃火灾防灭火措施为充填、 堵漏和惰化高冒区, 破坏氧热 微循 环过程 的进行 . 一 一 关键 词 高冒 区;自燃 ;微循 环 ;数值模 拟 中图分类 号 TU 4 1 1 . 7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0 1 9 6 4 2 0 0 8 0 5 0 5 9 0 0 5 A Th e o r e t i c a 1 An a l y s i s o f S p o n t a n e o u s Co mb u s t i o n 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n Lo o s e Co a l a t t he To p Co a l Ca v i n g Re g i o n o f a Co a l Dr i f t YA NG S he n g - q i a n g ,YI N W e n xu a n ,YU Ba o H a l ,LI U Gu o z ho ng ,ZH U Ti ng x i a n g 1 . S t a t e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o a l Re s o u r c e s a n d M i n e S a f e t y,S c h o o l o f S a f e t y a n d En g i n e e r i n g, 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Te c h n o l o g y ,Xu z h o u, J i a n g s u 2 2 1 1 1 6, Ch i n a 2 . S c h o o l o f Ch e mi c a l En g i n e e r i n g Te c h n o l o g y,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Te c h n o l o g y ,Xu z h o u, J i a n g s u 2 2 1 1 1 6 , Ch i n a Ab s t r a c t 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 a t t he t o p o f a c oa l c a v i n g r e g i o n wa s s t u di e d b y i n s i t u t e m p e r a t u r e me a s ur e m e nt s,s a mpl i n g, l a b o r a t o r y a n a l ys i s a n d nume r i c a l s i mul a t i on . M od e l s o f t he f l o w a n d t e m p e r a t u r e f i e l ds s ho w t h a t b r ok e n c o a l s ne a r t h e t o p of t he c a v i n g r e gi on c a n b e di v i d e d i n t o ’ t h r e e z o n e s .Th e s e a r e A z o n e mo s t l i k e l y t o s e e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b u s t i o n, I;A z o n e wh e r e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b u s t i o n i s p o s s i b l e , I I,a n d;A z o n e a f f e c t e d b y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b u s t i o n,I l I .T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b u s t i o n i n v o l v e s a b a l a n c e o f o x y g e n s u p p l y , f r o m l e a ka g e,a nd c o ns umpt i o n b y ox i d a t i on . H e a t f l o ws a l s o b a l a nc e,he a t f l o wi ng f r o m t he a r e a t o c o o l e r z o n e s wh i l e be i ng p r o duc e d l oc a l l y b y t he o xi d a t i o n pr o c e s s . Se l f - i g ni t i o n oc c u r s i f l e a k a g e o x y g e n a n d h e a t p r o d u c t i o n o c c u r t o a s u f f i c i e n t l y g r e a t e x t e n t .Ef f e c t i v e f i r e p r e v e n t i o n c a n be s e e n t o e nt a i l f i l l i n g,pl u gg i n g a n d i nt e r t i ng a t t he t o p o f t he c oa l c a vi n g r e g i o n. Ke y wo r d st op c o a l c a v i n g r e g i o n;s p on t a ne o us c o m b us t i o n;mi c r oc i r c u l a t i on;n um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n 收藕 日期 2 0 0 8 0 22 0 基金项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项 目 5 0 2 7 4 0 6 6 ;国家重点基础研 究发 展计划 9 7 3 项 目 2 0 0 5 C B 2 2 1 5 0 3 ; 河南省煤 矿瓦斯与火灾 防治 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HKL GF 2 0 0 7 0 2 作者简介 杨胜强 1 9 6 4 一 , 男 , 贵州省铜仁市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从事矿井安全工程方面的研究. E - ma i l y a ng s q 2 6 3 . n e t . c D ,Te l 05 1 6 83 8 8 4 2 3 8 y o ∞ & g 报 学 学 大 业 矿 国 中m r a m 维普资讯 第 5 期 杨胜 强等 煤 巷高冒区破 碎煤体 自然发火微循环理论分析 5 9 1 矿井 火灾 是煤 矿主要 灾 害之一 , 时 刻威胁 着煤 矿井 下的安 全生 产 . 据 统 计一 全 国统 配 和重 点 煤 矿 中有 自然 发 火 危 险 的 矿 井 约 占 4 7 . 搞 好 火 灾 的治理 T作 不仅是 通风安 全技 术 中一项 重要 内容 , 而且对 搞好煤 矿安 全生产 起 到关键 性作 用. 煤 巷在掘 进过 程 中 , 由于 煤层局 部 变厚往 往形 成巷道高冒区. 当这些高 冒区内松散煤体同时具备 以下条 件 时I 3 ] , 则 可能 出现 自然 发 火. 1 煤层 具 有 自燃倾向性 , 煤体在巷道高冒空顶区呈破碎状态存 在 ; 2 巷 道空顶 区具 有连续 供 氧 的微 循环 裂 隙漏风 通 道 ; 3 具 有微 循 环 氧化 生 热 、 积 热 的 条件 和危 险 性 。 煤 体 自燃 过 程实 质 上 是煤 的氧化 产 热 与环 境 散热之间热平衡和漏风供氧与 自然氧化耗氧之 间 氧浓度平 衡关 系变 化 的一 个微 循 环 过 程. 在 现 场 , 煤 的氧化 产热 和氧 化 速 度 在 不 同温 度 下 是不 相 同 的 , 同时漏 风供 氧和 氧化耗 氧 也是不 相 同的 , 因此 , 对松散煤体开展矿山压力与 自燃氧化关系的研究, 对巷道破碎煤体 的孔裂隙分布状况与漏风状态的 研究 , 以及有关破碎煤体 的氧化、 自燃发生和发展 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安全意义. 1 高 冒区煤炭 自燃特 点 、 高冒 区形成 及其 裂隙特征 近年 来 , 随 着 采 深 增 加 和综 放 开 采 技 术 的 应 用 , 巷道 和煤柱所 承 受 的采 动应 力和地 应力 急剧 上 升 , 地质构造也变得更加复杂, 从而使高 冒区 的自 然发火次数较其它地点增加较多 , 其 自然发火 的主 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煤层越厚, 孔隙率越大 , 内部温 度越高, 越易 自燃 , 高温点及 自燃点通常在煤体较 高部位形成并逆漏风流发展 , 而气体顺风流溢出, 火点通常较隐蔽 , 不易早期发现 , 易于 自燃. 松动 圈理 论认 为 ] 在 巷 道 开 掘 之 前 , 围岩 承 受 三 向应 力 , 围岩 内积蓄 大量 “ 膨胀 势能 ” , 开 挖后 , 围岩 内部 “ 膨胀 势能 ” 释放 出来 , 促使 岩块 向外 “ 膨胀 ” 而 导致 岩石 破裂 , 从 而 在巷 道周 边形成 破碎 松动 圈. 当现场支护强度不够, 或架棚与煤体之间有空 隙 , 或护顶帮材料不全, 则表现为煤体挤 出, 片帮、 掉顶 , 形成空洞并持续扩大, 最后形成高冒区, 如图 1所示. 图 1 松 动 圈 与 高 冒 区 的形 成 Fi g .1 Fo r ma t i on of i nc o m p a c t c i r c l e a nd t o p c oa l c a v i n g 根据顶煤高 冒区松散煤体 的孔裂隙分布状态 和煤体破裂状态, 可以把顶煤松散高冒区分为 3个 区域 , 破 碎 区 、 离层 区、 断裂 区. 如 图 2 所 示. 图 2 高 冒区的划分 Fi g.2 Di s t r i bu t i o n o f t op c o al c a v i ng r e g i on 将破 碎 煤 体 按 照 筛 孔 直径 分 别 为 1 5 , 1 5 ~ 3 0 , 3 O ~5 0和≥5 0 i n m 共 4 个等级进行划分 , 不同 区域 不 同粒径 的重 量百分 比实测结 果见 表 1所示. 表 1 高冒区煤体 破碎区、 离层 区、 断裂区的分布范围和空隙率分布状态 Ta bl e 1 Po r o s i t y d i s t r i b ut i o n o f l o o s e ni ng z on e-s e pa r a t i o n l a y e r z o ne a n d f r a c t u r e z o ne i n t h e t o p - c o a l c av i ng r e g i o n 从实 际取 样 点 测 量 看 , 破 碎 区 高 度 为 0 . 8 ~ 0 . 9 m, 离层 区高度 为 0 . 3 ~0 . 5 m. 根 据 实 际观 测 和实验 , 破碎区 煤体充分破碎 , 小粒径 占比例大 , 煤体容重小但孔裂 隙比例大, 呈 自然堆积状 , 应力 完全 释放 , 在该 区域 易于发 生 自然发 火 ; 断裂 区 小 粒径 占比例最小, 煤体容重大而空隙率最小 , 煤体 在矿 山压力作 用下 , 产 生再 生 裂 隙 , 漏 风 流 呈层 流 状 态渗 入 , 但 氧化反 应不 充分 . 离层 区 煤体 已分离 破碎 , 大粒度、 块煤居多 , 煤体容重和空隙率均界于 破 碎 区和 断离 区之 间 , 在矿 压作 用下 再生 发育裂 隙 不够充分 , 煤体裂隙表面积较少 , 不利于煤体 的 自 然氧化 , 但 对于 氧化 生热 的 蓄存 非 常有利 . 2 煤巷高冒 区破碎煤体 自然发火的数值模 由于 自然发火的数学模型非常复杂, 各种因素 相互影响 j , 例如 漏风强度大小不仅会影 响高 冒 维普资讯 5 9 2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 7卷 区煤体中氧气 的浓度分 布, 同时会 影响煤体的散 热 ; 而氧气的浓度分布又将影响煤体的氧化产热大 小 , 引起煤体的温度变化和增强热风压的作用, 进 而引起漏风强度的改变. 因此 ,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 方法研究煤巷高冒区的漏风状态为高冒区的防灭 火提供理论依据. 2 . 1 气 流微循 环非 线性渗 流模 型 风流在高冒区的流动可以视为气体在多空隙 介质中的稳定渗流流动 , 可以用多空隙介质流体力 学的理论来进行高冒区气体动力学的研究. 一般来 说 , 多空介质漏风风流服从达西定律 ; 而高冒区中 部风流状态为过渡流, 其规律 已偏离达西定律 ; 高 冒区靠近巷道边缘风流速度较大, 流动为紊流, 因 此, 考虑到由于氧化升温引起 的热风压作用, 高 冒 区漏 风 风 流 遵 循 B a c h ma t提 出 的非 线 性 渗 流 方 程 ] 一 h p g a AT z 一 A B , 1 式 中 A一 , B一丝 , 为渗透率 , 为二阶张 量 , 对实 际高 冒区可 近似为 标量 K, m ; 为 哈密 顿算子 , e 一 1 , 2 , 3 ; h为压头, m; u a Z 为流体运动黏性系数, m。 / s ; g为重力加速度 , 9 . 8 1 m/ s ; v 为 比流量 , m/ s ; 为几何形状系数 ; 为空 隙率, 无因次, 1一 ; K 为碎胀 系数 , 无 因 上 \ P 次; D 为多空介质骨架的平均粒径 , m; a 为体积膨 胀 系数 ; △ 丁为风 温与煤 温之 差 , ℃ ; z 为标 高差 , m; △ 偌i为煤温变化引起的上浮力. 高冒区渗流场边界条件如下 第 1 类边界条件 在高冒区边界处给定风压值 h h x, , z ; 第 2类 边界条 件 在 高 冒区边界处 给定 风速值 一 -- 1 B a a h , 为边界法向, 由于巷道新鲜气流 温度相等 , 故不考虑浮升力的影响. 2 5 呈 1 0 5 O 2 0 4 0 6 0 时问/ d a w O2 第 3类边 界条件 在 高 冒区边界处 部分 给定 风 压值 , 部分边界给定风速值. 式 1 和相应边界条件即构成高冒区渗流流场 的数学模型, 是高冒区风流渗透计算 的理论基础. 2 . 2 采用有 限元 法进行数 值模 拟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法 , 在松散煤体空隙率为 0 . 5条件下的等风速线如图 3所示 , 根据 国内外测 定 的引起 自燃 氧 化 的漏 风 风 速 范 围 为 0 . 1 ~ 0 . 2 4 m/ rai n c ; 靠近漏风进、 出口, 由于漏风速度大, 漏 风风速大于 0 . 2 4 m/ mi n , 不易 自燃 , 与现场实测一 致 ; 在高 冒区的中间 区域漏风风速 为 0 . 1 ~0 . 2 4 m/ mi n , 由于均匀的漏风流和充分的氧气供给易于 自燃 , 属于最可能 自燃 区; 上下 口隅角 涡流处 由于 缺乏氧气供给难以自燃. 水平距离 , m 图 3 高冒区的漏风 等速场 F i g . 3 Le a k a g e a i r f l o w i s o l i n e s o f t o p - c o a l f a l l i n g z o n e 3 煤巷高冒区松 散煤体 自燃 氧化现 场试 验 为了深入研究高冒区的 自燃氧化规律及温度、 C O 和 C H 浓度的变化规律 , 在旗 山煤矿进行 了 自燃的现场实验 , 测点布置见图 4 , 实验结果见图 5 . 图 4 自燃三带 的划分 Fi g. 4 Di s t r i b ut i on of s e l f - i gn i t i o n t hr e e - z on e 图 5 高 冒区 w O。 , w C O , w C H 和温度 的变化 曲线 Fi g . 5 Ch a n g i n g c u r v e s o f w O2 , w CO , w C 2 H4 a n d t e mp e r a t u r e i n t h e t o p c o a l c a v i n g r e g i o n 1 在揭露煤体的第 4天出现了第一个升温速 率峰值 , 这是由于采动裂隙和吸附氧分子所产生的 大量 自由基 , 使煤体表面易于氧化 , 同时在煤 自燃 发展的初期 刚揭露 阶段 , 煤的吸附活化能在煤的 维普资讯 第 5 期 杨 胜强等 煤巷 高冒区破碎煤 体 自然发火微循环理论分析 整个氧 化过 程 中最 小 , 其 活化 过 程 进 行 得较 快 , 耗 氧速率 大 , 所 产生 的热 量多 . 2 随着煤体 中微循环 自然氧化的进行 , 煤粒 表面的活性结构 自由基 在微循环升温过程 中大 部分己被氧化 , 同时 , 随着氧化产物络合物分解反 应的进行, 微循环氧化所需活化能增加 , 耗氧速率 值则逐 渐趋 于稳定 , 煤体 微循 环 自然 氧化 的温度 上 升速率 变得平 缓 , 表现 为较 长而又 缓慢 温升 的 自热 期. 3 在巷道高冒区破碎煤体 的微循环 自然氧化 过程中, 各测点均是在 自然氧化升温到 4 O℃左右 时出现了 C O气体 , 可以将在实际巷道 冒高区检测 出 C O气体作为标志性气体 , 作为判定巷道高 冒区 破碎 煤体微 循环 自然氧 化 表 面 的初 期 易 于 氧 化 阶 段进 入缓 慢潜伏 氧化 的开始 . 4 现场实测表 明, 如果破碎煤体 中传质微循 环过程的漏风供氧不足 , 则氧气浓度伴 随 C O浓度 的上升而下降; 如果破碎煤体 中传质微循环过程的 漏风供氧较为充分 , 则 C O浓度不断增加 , 煤体 温 度也不 断上 升. 5 分析对 比巷道 高冒区破碎煤体 的 自燃过 程, 出现第一个升温速率峰值 、 煤体温度峰值以及 一 氧化碳气体时的各测点参数 , 再综合考虑到漏风 流的路径上的下风侧测点 , 在微循环传热传质过程 中受到上风侧的氧化生成物和氧化产热量的影 响, 可将试验巷道高冒区破碎煤体划分为以下 3个 区 域见 图 4 , a 最 有可能 自然发 火 区 I 范 围为 以测点 2 - 2为核心 , 测点 2 - 1 , 2 - 3 , 3 - 1 , 3 - 2为周边 的 区域 ; b 可能 自然 发 火 区 Ⅱ 围绕 最 有 可能 自然发火 区, 以测点 4 - 2 , 1 - 2 , 4 1 , 卜1为周边 的区 域; a 自燃氧化影响 区Ⅲ 除了以上 2个 区域 外的其它区域. 6 在巷 道高 冒区破 碎煤 体 的微 循环 自然 氧化 过程 中 , 当煤体 温度 被 自然 氧化 到 1 1 0℃后 , 气 样 分析出现了乙烯气体 , 与实验室的低温氧化过程中 出现乙烯气体的温度值是一致 的, 即 当出现 乙烯 气体时, 高冒区破碎煤体 的微循环 自然氧化 已经进 入到燃 烧期 , 必须 采 取 相 对应 的 防治 措 施 , 以避 免 发生 自燃火 灾. 4 巷道 高冒区煤炭 自燃 氧热微循环 过程理 论分析 当高冒区煤炭揭露后, 在外界漏风动力源的作 用下 , 产生漏风, 同时煤体破裂揭露初期[ 9 ] , 自由基 较多, 发生低温氧化 , 由于煤体吸附氧气所需活化 能较小 , 活化反应较快 , 耗氧速率较大L 1 。 。 , 所产生 的热量较多 , 氧化热量 的积聚导致煤温升高, 同时 引起耗 氧量 增加 , 热 风 压 增 大 ; 增 大 的 热 风压 与外 界漏风动力源发生叠加为微循环漏风流又提供动 力 , 使漏风量进一步增加而增大供氧量 , 所增加的 供氧量与耗氧量之间保持氧微循环的平衡 , 又进一 步维持氧化的进行 ; 而进一步氧化使产热量进一步 的增加 , 增加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之间保持热微循环 的进行并 积 聚热量 , 使 高 冒区煤 炭 自燃微循 环 过程 持续不断进行下去, 整个过程如 图 6所示. 在上述 的传质传热的过程 中, 一方面不断的向 自热 自燃区 域供给氧气和带走各种氧化后的气体产物 , 维持高 冒区松散煤体的氧化 自热 ; 另一方面 , 热量的蓄积 使松散煤体不断升温, 当松散煤体的蓄热氧化速度 达到一定的程度 , 即发展成巷道高冒区松散煤体 自 燃 . 由于井下现场靠漏风供氧, 同时不具备绝热条 件 , 存在氧化耗氧与漏风供 氧的氧平衡和氧化生热 与漏风对流散热的热平衡这一氧热微循环过程 , 其 自热期升温过程表现为氧化生温速率逐渐递增的 过程 , 自热期较长. 如果漏风供 氧的氧浓度能够保 证煤炭 自燃氧化的进行 , 同时氧化生热大于散热 , 则煤炭 自燃微循环过程 则能持续下去 , 发展为 自 燃 . 在外界漏风l f矿压破裂和吸附f f 氧化生热f f 产生热风压与 动力 源作用 _ . 1氧产生自由 基, 煤温升高卜 - 外 界漏风动力 下 漏风供氧l f发生 低温氧化 f f 耗氧增加 f f源叠加 漏 风 l l 维 持 氧 微 循 环 l l l I 保 持 热 微 循 环 增 加 供H平 衡 , 维 持H氧 化 生 热 进 行 , 并 积 聚 l l 氧 化 进行 I I I I 热 量 加 速 氧 化 图 6 煤 炭 自燃微 循环氧化机理分析示意 F i g . 6 T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b u s t i o n mi c r o - c y c l e o f l o o s e c o a l 5 结 论 1 巷 道 高 冒区 自然发 火 的特 点是 煤层 越 厚 , 空隙率越大 , 内部温度越高 , 越易 自燃 , 高温点通常 出现在煤体较高部位并逆漏风流发展, 而火灾气体 顺风流溢出, 火点通常较隐蔽 , 不易早期发现, 且易 于反复 . 2 巷道掘出后, 围岩 内部“ 膨胀势能” 逐渐释 放出来 , 促使顶部煤体 向外“ 膨胀” 而导致顶煤破 维普资讯 5 9 4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 7卷 裂 , 从而 在巷道 周 边形 成 破 碎 松动 圈. 在 集 中应 力 作用下 , 破裂煤体挤出, 片帮 、 掉顶 , 形成空洞并持 续扩大 , 最后形成高冒区. 3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将巷道高 冒区松散煤 体 划分 为 以下 3个 区域 , a 最 有 可 能 自然 发火 区 I 一高冒区中部 . b 可能 自然发 火区 Ⅱ一围绕最 有可能自然发火区的周边 区域 ; c 自燃氧化影响区 Ⅲ一除了以上 2个区域外 的其它区域. 4 现场试验表明, 巷道高冒区松散煤体的微 循环 自然氧化过程分为 自燃氧化初期升温速率峰 值期、 缓慢的潜伏期和快速升温 自热氧化 阶段 , C O 和 C H 可以作为微循环氧化过程的标志性气体. 5 巷 道高 冒区松 散煤 体的 自然 氧化 过程 可 以 应 用煤 炭 自燃 氧 化 的氧 热微 循 环 自然 氧化 理 论得 到解 释. 参 考文献 [ 1 1 [ 2 ] E 3 ] [ 4 ] [ 5 ] 秦书玉 , 赵 书田 , 张永吉.煤矿井下内因火灾 防治技 术[ M] .沈 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1 9 9 3 1 - 2 . 王省身 ,张国枢 .矿井 火灾 防治 [ M] .徐州 中国矿 业大学出版社 , 1 9 9 0 1 - 5 . 徐精彩 ,薛韩玲 , 文虎 , 等.煤 氧复合热效应 的影 响因素分 析[ J ] .中国安 全科 学学 报 ,2 0 0 1 , l l 2 3 1 36 . XU J i n g - c a i ,XUE Ha n - l i n g,W E N Hu,e t a 1 .An a l y s i s on i nf l u e nt i a l f a c t o r s o f t h e r ma l e f f e c t i n c o a l ox i d a t i o n [ J ] .C h i n a S a f e t y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2 0 0 1 , 1 1 2 3 1 - 3 6 . 董方庭, 姚玉煌 , 黄初, 等.井巷设计与施工[ M]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1 9 9 4 2 1 2 4 . 李宗翔 , 孙 广义.综放工 作 面煤柱 内漏风 和耗 氧过 程的数值模拟[ J ] .力学与实践 ,2 0 0 1 , 2 3 4 1 5 1 8 . LI Zong xi a ng,SUN Gu an g y i .Numer i c a l s i mul a t i on o f a i r l e a ka g e a n d o xy ge n c o ns ump t i o n i n c o al pi l l a r c l os e t O c ompr e he n s i ve c o a l f a c e wi t h c av i ng me t h od f o r t o p s e a m[ J ] .J o u r n a l o f Me c h a n i c s a n d P r a c t i c e , 2 00 1, 23 41 5 - 1 8 . [ 6 ] 杨胜 强 ,张人 伟 ,邸志 前 ,等.综 采 面采 空 区 自燃 “ 三带” 的分布规 律[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0 0 0 , 2 9 1 9 3 9 6 . YANG She n g q i a n g,ZH ANG Re n we i ,DI Zhi qi a n, e t a 1 .Di s t r i b u t i o n r e g u l a r i t y o f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b u s t i o n “t h r e e - z o n e ” i n g o a l o f f u l l y - me c h a n i z e d c o a l f a c e s [ J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Te c h n o l o g y ,2 O 0 0 , 2 9 1 9 3 9 6 . [ 7 ] 丁广骧.矿井大气与瓦斯三维流动[ M] .徐州 中国 矿业大 学出版社 ,1 9 9 6 7 4 9 6 . [ 8 3 崔凯 , 张东海 , 杨胜强.采 空区遗煤 自燃 带及风流 场数值模 拟 [ J ] .山东 科技 大 学学 报 自然 科 学版 , 2 0 0 2, 2 1 4 8 B 一 9 2 . C U I Ka i 。Z HANG Do n g h a i , YANG S h e n g q i a n g . De t e r mi na t i on of s po nt a n e ou s c o mbu s t i on r e gi o n i n g o b s a n d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o f a i r - f l o w i n g f i e l d [ J ] .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2 0 0 2, 2 1 4 8 8 9 2 . [ 9 ] 杨胜强 , 张人伟 ,邱志前 , 等.煤 炭 自燃及 常用防灭 火措施的阻燃机理分析[ J ] .煤炭学报 ,1 9 9 8 , 2 3 6 6 2O 一 62 4. YANG S h e n g q i a n g,ZHANG Re n - we i ,DI Z h i- q i a n , e t a 1 .M e c ha n i s m An a l y s i s of c o a l s po nt a ne ous c o m bus t i o n a n d f l a me r e t a r d o f c on ve n t i o na l f i r e pr e ve n ri n g a n d e x t i n g u i s h i n g me a s u r e s [ J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Co a l S o c i e t y,1 9 9 8, 2 3 6 6 2 0 6 2 4 . [ 1 0 1 杨 胜强.氢氧化钙对高硫煤 的阻化 实验及机理分 析 [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 9 9 6 , 2 5 4 6 8 7 3 . YANG She n g q i a ng. Ex pe r i men t s t u dy a n d me c ha n i s m a n a l y s i s o f Ca OH 2 a s t h e r e t a r d e r o f h i g h s u l p h u r c o a l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i n g & Te c h n o l o g y,1 9 9 6, 2 5 4 6 8 7 3 . 责任编辑王继 红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