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pdf
第 1 7卷 第 4期 2 0 0 7 年 4 月 中 国 Ch i n a 安 全 S a f e t v 科 学 S c i e n c e 学 报 J o n r n a l Vo 1 .1 7 No.4 Ap r.2 0 0 7 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 刘海滨 教授 李光荣 黄 辉 1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0 0 8 3 2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管理学院 , 北京 1 0 0 0 8 3 学科分类与代码 6 2 0 . 2 O 6 0 中图分类号 X 9 2 3 文献标识码 A 【 摘要】 分析国内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进一步讨论煤矿本质安全的内涵。 探讨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致因与根源, 指出人的行为安全是我 国煤矿本质安全的主要特征。 通过研 究我国煤矿事故的控制管理 , 选择事故率作为我国煤矿本质安全判别 的参考标 准; 分析我 国 煤矿生产的现状 与差异, 提出了对我国煤矿 的本质安全性进行分类判别的思想 ; 从深入开展煤矿安 全管理理论研 究、 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立法、 建立煤矿安全管理标准和有效组织机制等方面提 出了实 现煤矿本质安全 的管理策略。 【 关键词】 煤矿; 本质安全; 内涵; 特征分析; 参考标准; 管理方法 LI U Ha i . b i n . _ . P r o f .LI Gu a n g - r o n g HUANG Hu i 1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 o a l R e s o u r c e s Mi n e S a f e t y,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 2 S c h o o l o f Ma n a g e me n t,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d o me s t i c s t u d y s t a t u s a n d p r o b l e ms o f i n t ri n s i c s afe t y i n c o a l mi n e i s a n aly z e d;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i n t ri n s i c s afe t y i s f u r t h e r d i s c u s s e d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a u s e a n a l y s i s o f c o al mi n e a c c i d e n t s i n C h i n a i n r e c e n t y e a rs,p e rso n n e l s b e h a v i o r s afe t y i s p o i n t e d o u t t o b e t h e ma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i n t ri n s i c s afe t y i n c o al mi n e .Th e n,b y s t u d y i n g t h e c o n t r o l ma n a g e me n t o f c o a l mi n e a c c i d e n t i n C h i n a ,a c c i d e n t r a t e i s c h o s e n a s the r e f e r e n c e s t a n d a r d t o j u d g e the l e v e l o f i n t ri n s i c s afe t y i n c o al m i n e .A f t e r the p r o d u c t i o n s i t u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f c o a l mi n e i n C h i n a , i d e a t o j u d g e t h e i n t ri n s i c s af e t y i n c o a l m i n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c l a s s i fi c a t i o n i s r a i s e d .F i n all y ,mana g e me n t s t r a t e g i e s t o a c c o mp l i s h i n t rin s i c s afe t y i n c o a l mi n e a r e p r e s e nt e d a s f o l l o wsf u rth e r s t u d y i n g t h e t h e o rie s o f c o al mi ne s afe t y ma n a g e me n t ;s t r e n g t he n i n g l a w ma k i n g o f s afe t y ma n a g e me nt i n c o a l mi n e;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e c o al mi n e s afe t y ma n a g e me n t s t an d a r d a n d e ffic i e n t o r g an i z a t i o n me c h an i s m ,e t c. Ke y wo r ds c o a l mi ne; i nt rins i c s afe t y; c o n n o t a t i o n; an a l y s e s o f c h a r a c t e ris t i c; r e f e r e n c e s t a n d a r d; man a g e me n t a p p r o a c h 0 引 言 煤炭行业是我 国工业 生产 中最危险的 、 伤亡事 故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近年来 , 尽管我国煤矿总的 安全状况有所好转 , 但是煤矿重大事故 特别是一次 死亡 1 O人 以上的重 、 特大事故仍然不断发生 , 这说 文章编号 1 0 0 33 0 3 3 2 0 0 7 0 4 0 0 6 7 0 6; 收稿 日期 2 0 0 61 1 2 4; 修稿 日期 2 0 0 70 33 0 维普资讯 6 8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 h i n a S a f e t y S c i e n c e J o u rna l 第 1 7 卷 2 0 0 7芷 明我 国对煤矿重大生产事故发生的规律还没有完全 掌握, 对其形成机理及管理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 阶段 。为了切实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问题 , 国家 煤矿安全监察局立项开展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 研究 , 试图将本质安 全的理念引入到煤矿 的安全管 理中, 通过建立科学 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和标 准 , 提高我国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 但在研究 中, 对 其中的概念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怎样才算“ 煤矿本 质安全” 如何来判别是否可行又如何 才能实 现关于上述问题 , 有许多学者从实践与理论 的层 面进行 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J , 但仍局 限于企业个 例, 不具普遍性 , 或者偏 于理论规范 , 缺乏对 实际管 理的系统指导性 。为此 , 笔者试 图从煤矿本质安全 的内涵人手 , 对煤矿本质安全的特征进行分析 , 就煤 矿本质安全性判别 的参考标准以及如何实现煤矿本 质安全的管理问题进行讨论。 1 煤矿本质安全的内涵 “ 本质安全 ” 概念起源 于煤矿井 下电气 和电路 安全设计 , 英国标准 B S 1 2 5 9 1 2 4 5 本质安全电路及 设备 中将其定义 如下 首先 , 应用于电路 , 表示在具有前述部件的电路 内, 于正常工作下, 可能产生的任何火花不能造成前 述可燃气体或蒸汽的爆炸 。 其次 , 应用于设备 , 表示该设备是这样构成 的 当在前述条件下被接用时 , 于正常工作下 , 不论是在 设备内部还是在与此相联系的电路内, 可能产生的 任何火花不能造成前述可燃气体或蒸汽的爆炸。 目前 , “ 本质安全型” 的研究 已经由电气防爆构 造扩展到所有机械装置和其他领域 , 尤其是人 的能 力难以适应和控制的设备和装置方面, 是指操作者 即使在误操作或判断失误 的情况下 , 设备 、 系统仍能 自动地保证安全; 当设备、 系统发生故障时, 则能自 动排除, 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 煤矿本质安全” 是电气领域 “ 本质安全” 概念 在煤矿生产系统的进一 步延伸 , 很 多学者对 其内涵 进行了讨论 1 如果在工作 中处处 按照标准 、 规程 作业 , 把 事故降低到最低甚至实现零事故 , 从 而得 出“ 煤矿 发生事故是偶然的, 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 的结论 , 就称为“ 本质安全” 。 2 煤矿本质安全是指将本质安全的内涵加 以 扩大, 已不是单纯指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 而是 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 煤矿具有相当的安全 可靠性 , 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 , 具有 良好的安 全文化和安全氛围, 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 , 使事 故 、 灾害降低到规定的 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j 。 3 煤矿本质安全不仅指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 , 而更重要的是必须将人 、 作业环境的安 全上升到本 质 安 全 的 高 度 , 从 而 形 成 了全 新 的 本 质 安 全 理念 j 。 4也有学者认 为本质安全是指运用组织架 构 设计、 技术、 管理 规范及文化等手段保障人、 物及环 境的可靠前提下 , 通过理顺系统在运行过程 中的基 本交互关系 、 规范交互关系及文化交互关系 , 从源头 上预防系统在运行 中出现 的反效交互 、 无效交互及 Ⅱ型有效交互所引起 的系统不和谐 , 以保证 实现 系 统安全 、 设备可靠 、 管理全 面及安全 文化深入人心 , 最终达到对事故的长效预防 。 由前述关于“ 煤矿本质安全” 的定义可以看出 , “ 煤矿本质安全” 强调 “ 人 一机 一环” 系统 的本质安 全性 , 指出了煤矿本质安全的目标使煤矿灾害、 事故的破坏 与损失降低到规定 的目标或可以接受 的 程度。但 没有 体 现 出我 国 “ 煤 矿本 质 安全 ”的特 征人 的行为安全 下文专门讨论 以及“ 不断追 求安全极限” 的管理理念。 鉴于以上讨论 或定 义 中 的不足 , 笔 者将 我 国 “ 煤矿本质安全” 界定 为 一种 “ 不断追求 系统 安全 极限” 的管理理 念在相对 可靠 的技术 、 设备及 环境下 , 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方法 , 消除导致煤矿 系统不安全的主要 因素 即人的不安全行 为, 从 而使 影响煤矿安全的各 因素处于被 约束 与控制状态 , 最 大化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 使煤矿灾害与事故发生率 降至极低的 、 可接受的限度 。 2 我国煤矿本质安全的主要特征 人 的行为 安全 研究 表明, 对 于“ 人 一机 一环 ” 系统 , 人 的因素 是影响其安全性 的主要 因素。 日本 1 9 7 7年对 制造 业歇工 4天 以上 的 1 0 4 6 3 8起事 故的统计 , 人 的不 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有 9 8 9 1 0起 , 占 9 4 . 5 % ; 美 国、 日本 、 德国 、 法国 、 瑞典 、 瑞士等国联合进行的大规模 核电站事故调查 的结果表明 , 由人的因素而导致 的 事故 事件 占核电站事故总数 的比例很大 , 六 国的 平均值超过 6 0 % , 最高的达 8 5 % 。 而在我国煤矿生产过程 中, 人 的不安全行为更 是影响 系统 安全 的主要 因素。1 9 8 0 --2 0 0 0年 我 国 发生的 1 2 0 3起重大事 故致因统计 表明 , 比例 占 维普资讯 第 4期 刘 海 滨 等 煤 矿 本 质 安 全 特 征 及 管 理 方 法 研 究 6 9 8 2 %的瓦斯爆炸 、 顶板事故 、 水害事故 、 运输提升 以 及瓦斯中毒窒息事故 中, 人 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 的 事故 比例则 分 别 为 9 2 . 6 9 % , 9 2 . 8 8 %, 8 9 . 1 7 % , 7 5 . 6 5 %和7 3 . 4 4 % ; 另据 2 0 0 4 --2 0 0 5年问发生在 国 有煤矿的河南大平矿难 、 陕西陈家山矿难 、 辽宁孙家 湾矿难以及黑龙江七 台河矿难等 8起 死亡 3 0人 以 上的特别重大煤矿事故调查分析 J , 违章行为和管 理混乱都是事故诱发的主要原因。 1 我 国的煤炭企业生产一线人 员整体素质较 低, 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 是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 要根源。人是煤矿生产的主体, 不管是违章作 业还 是管理、 操作的失误, 都将破坏危险源的控制措施, 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 的意外释放 , 导致事 故发生。 而我国煤矿的管理水平以及煤矿生产工人的本身素 质因素, 决定 了我国煤矿管理失误 和工人违章行为 的频度。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 , 在我国 3 0万吨以上的大中 型煤矿人员 中, 初 中以下文化程度 占 6 2 . 6 7 % , 大专 以上只 占 5 . 4 4 % , 高级 工 程 技 术人 员 占 0 . 3 %。 3 0万吨以下小型煤矿中, 中专以上职工平均每矿不 N3人 。 。 。这样 的人 员结构无 疑会成为煤矿 安全 生产的隐患。 2 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组织机能 , 是产生人的 不安全行为的根本性因素。关于影响安全行为的研 究表明, 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深层原 因在 于组织的缺 陷。英国著名心理学 家 R e a s o n曾提 出潜在错误 理 论 , 认为组织因素及管 理失效是最不易察觉的危 险 最大的“ 潜在错误” , 是诱 发系统失效 的潜在根本 原 因⋯ 。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也认为 , 事故因果 连锁 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机能。组织管 理上的缺欠 , 使得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出现 人 的不安全行为 、 物的故障和不 良环境等 。 关于我 国煤矿重大事故的不安全行为研究中对 工人的违章行为研究 发现 , 安全管理的组织机能如 组织承诺 、 组织特征 、 感知成本 以及任务性质等因素 对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着显著 的影响 ; 而关于管理 者管理失误行为研究则发现 , 责任意识传记特征 、 组 织承诺以及组织特征也 同样显著影响着煤矿生产管 理者的管理失误行为 。 可以看 出, 人 的行为安全是我国煤矿本质安全 的主要特征, 提高一线生产人员素质, 提升安全管理 基础 , 形成有效的管理机能 , 从源头上消除和控制人 的不安全行为 , 是我 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关键 。 3 我国煤矿本质安全性判别参考标准 “ 煤矿本质安 全”的 目标 是要 “ 提 高系统 可靠 性 , 使煤矿的事故发生 率降至极低 的 、 可 接受的限 度” 但其中“ 极低的、 可接受的限度” 应该在怎样的 水平标准才具有实际意义当然 , 需要 寻找一个参 考标准。煤矿本质 安全管理理念 , 体现 了对 “ 极限 安全” 或“ 零伤亡” 持续 追求 , 它是一个 目标管理过 程 。现阶段我国煤矿安全 目标控制指标有两个 煤 矿企业死亡人数和煤矿企业百万吨死亡率 , 我国 煤矿安全生产“ 十一五” 发展规划 明确将百万吨 死亡率作为主要的 目标控制标准。由于煤矿企业本 质安全性判别具有横向相对性 , 因此 , 选择煤矿百万 吨死亡率作为其参 考标 准。我 国安 全管理实践 表 明, 百万吨死亡率是一个颇具操作性 的安全 目标管 理指标 。自 1 9 8 7年四川省实施事故伤亡 目标管理 , 对煤矿提出百万吨死亡率并 以其作为煤矿生产 的安 全 目标控制指标 以来 , 效果非常明显 。徐州矿务局 在实施 目标管理 的过程 中, 也 以百万吨死亡率作为 总的安全管理控制 目标 , 不但取得 了很大成效 , 而且 体现 出很强的可操作性_ 】 。 3 . 1 国内外煤矿事故率的对比分析 我国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无论是和发展 中国家 印度 、 南非相 比, 还是和美 国、 俄罗斯相 比, 都有着极 大的差距。除技术 、 装备及管理落后外 , 决定煤炭开 采难易程度 的煤层地质条件等基本 因素 , 极大地影 响着煤矿的安全性。我 国煤矿开采以井工为主,产 量约 占9 5 % , 露天开采仅 占 5 % ; 而美 国 、 印度的井 工产量 比重分别约为 3 3% 和 2 0% , 露天开采则分 别 占到近 7 0 % 和 8 0 % J 。井工 开采 是地下作业 , 受工作空间限制 ,采掘工作场所不断移动 和交替 , 并且受地下的瓦斯 、 煤尘 、 水 、 火 以及煤层围岩塌落 等灾害的威胁 ,因此 , 井工矿井 的安全状况 和露天 开采有很大差异。美国井工开采的百万吨死亡率约 为露天开采 5倍 , 我国平朔露天矿的平均百万吨死 亡率仅为同期国有重点煤矿井工矿井平均百万吨死 亡率的 l /2 0 _ 】 。因而 , 尽管百万吨死亡率指标反 映了各 国煤矿安全生产 的实 际水平 , 却不具横 向可 比性 。 当然 , 由于我 国的百万吨死亡率基本上反映的 是井工开采 的安全水平 , 因此 , 可 以计算出国外例如 美国的井工百万吨死亡率比较参考。按照美国井工 开采量 3 3 %的比重计 , 井工开采的百万吨死亡率 为 维普资讯 7 O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 h i n a S a f e t y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第1 7 卷 2 0 0 7年 露天开采 5倍 , 则可以计算 出其井工开采百万吨死 亡率为O . 0 6 4 , 该水平则可作为我国煤矿安全性水 平的参考。 3 . 2 我国煤矿本质安全性判别参考标准 我国煤矿生产情况复杂 , 安全水平参差不齐 的 现状 , 决定 了我 国煤矿本质安全判别标准不可简单 划一 1 国有重点煤矿、 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安 全水平差距大。根据统计 , 2 0 0 5年 , 乡镇煤矿百万 吨死亡率为 5 . 5 3, 国有地方煤矿 2 . 0 4 , 国有重点煤 矿 0 . 9 3 ; 而新建的 1 9 7处 高产高效矿井百万吨死亡 率达到了0 . 045的国际先进水平 。 2 安全状况 的区域性 差别大 , 南北差距 明显 。 浙江、 湖北 、 重庆、 广东 、 江西 、 湖南 、 贵州等地区地质 条件复杂、 难以发展机械化采煤 ,而且矿井 自然灾 害的危险程度高 ,治理难度 大, 百万吨死 亡率 明显 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据统计2 0 0 4年上述地区的百 万吨死 亡 率处 于 l O一2 O之 间 , 而 全 国平 均水 平 为 3 . 0 8 ㈣ 。 3 机械化水平差距大。关 于不 同采煤工艺下 煤矿机械化水平与百万吨死亡率问的相关分析表 明, 机械化水平越 高, 百万吨死亡 率越低 引。据统 计 , 2 0 0 4年 , 原 国有重 点煤 矿 的采 煤机 械化 程 度 8 1 . 5 % , 综采 机 械 化程 度 4 2 % , 综 掘机 械 化 程度 1 5 . 0 3 %。 而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 普 遍 较 低 ,全 国 平 均 采 煤 机 械 化 水 平 还 不 到 4 0 % [ 1 9 3 。 根据 煤矿安全生产“ 十一五” 发展规划 煤矿 百万吨死亡率控制 目标 2 0 0 7年下 降到 3 . 0以下 , 2 0 1 0年下降到 1 . 6以下; 在 2 0 1 0年关 闭一半的小 煤矿 主要为 乡镇煤矿 , 即小 煤矿 的产量也要 由 8 . 9亿吨降至 5亿吨左右 , 占 2 0 1 0年我 国煤炭总产 量 2 4 . 5亿 吨 的 1 / 5 。 由此 , 可 以推 算 出 我 国 2 0 1 0年小煤矿 主要为乡镇煤矿 与国有煤矿的事 故率应该分别在4 . 8和0 . 8 的百万吨死亡率平均水 平。因此 , 我 国现 阶段煤矿本质安全性应 以 0 . 8以 下 的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最低水平。而对于不同煤 矿, 则应根据地质条件、 采煤工艺的差异以及机械化 程度不同具体而定。例如 我国神华集团平均百万 吨死亡率 2 0 0 5年就已达到 0 . 0 2的水平 , 那么 , 该类 矿井就应以该本质安全性判别的参考标准。而随着 开采工艺 、 技术及管理的进步 , 煤矿本质安全性判别 的参考标准需要不断的提升。 4 我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由前文分析可知 , 人 的行为安全是我国煤矿本 质安全的主要特征。那 么, 解决好人的不安全行为 问题 , “ 煤矿 本质安全 ” 是 否就 可 以实 现研究 表 明 , 复杂的社会技术 系统 自身具有一定 的容错 性和 自组织性, 只要取得系统构成元素的相对可靠性, 完 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和谐交互机制使系统获得本质安 全性 J 。因而 , 在相对 可靠 的技术 、 设备及环境下 , 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 为是该系统的关键 因素 , 使其具备相对高的可靠性, 从而可以获得相对条件 下煤矿生产系统 的“ 安全极限” 值 , 实现“ 煤矿本质 安全” 。由于单个煤矿企业生产本身的系统性及其 作为我国煤炭行业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 的特点 , 决 定了我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只有从整个系统出发 , 解决不同层面的系统要素问题 , 以形成有效 的管理 机制 , 从根源上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 才能实现我国 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 。 4 . 1 深入研究煤矿本质安全的理论 深入研究煤矿本质安全 的理论 , 探讨煤矿事故 的形成机理 , 为构建科学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提供科学依据。就要求在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之 上 , 通过分析我 国煤矿“ 人 一机 一环” 系统 实际, 研 究煤矿事故的产生机理 , 形成一套本质安全 管理理 论 , 用以指导在安全管理实践 中有效地消除和弱化 各种不安全因素 ; 根据我 国煤矿开采的地质条件差 异 、 采煤方法等约束因素 , 对煤炭企业进行本质安全 的分类研究界定 , 以使各类煤矿的本质安全管理 目 标具体化; 建立起更具可操作性的煤矿本质安全管 理框架和程序 , 为构建能够灵 活适用于不同企业 的 标准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4 . 2 加强国家煤矿安全立法建设 加强国家煤矿 安全立法建设 , 推进 国家安全管 理政策研究 , 提升政府监管能力。由前文分析 , 美国 的井工煤矿的安全水平为百万 吨 0 . 0 64 , 除与其地 质构造简单、 开采工艺先进以及管理水平高有关外, 严格 的煤 矿 安全 立法 及 政策 功 不可 没。2 O世 纪 5 0 6 0年代, 美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每年仍高达 2 0 0 0人左右 , 而 2 0世纪 7 0年代后期联邦矿业安全 和健康法实施后死 亡人数立 即下 降到 1 0 0 0人 以 下。1 9 9 3年后的煤矿事故年死亡人数降至 5 O人 以 维普资讯 第4期 刘 海 滨 等 煤 矿 本 质 安 全 特 征 及 管 理 方 法 研 究 7 l 下 7 。在此期间, 美 国先后制定 了 l 0多部煤矿安 全法律和严厉的执法程序 , 这对有效 减少煤矿事故 起到了显著作用 。 4 . 3 建立以风险预控为核心的煤矿本质 安全管理 体 系 建立以风险预控为核心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 系, 使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科学化 、 标准化 。研究国际 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 例如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健康 一安全 一环境体系、 南非 国家职业安全协会管 理系统 以及杜邦安全管理 系统等 , 发现上述 已取得 显著效果的管理体系或模式无不非常注重风险的预 控管理 、 管理的标准化 以及管理 的持续改进。它们 的经验无疑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 了 有益的启示 。在煤矿本质安全管理 的过程 中, 务必 根据我国煤矿实际情况 , 有效识别、 评价危险源 , 实 施科学的预控管理 ; 建立煤 矿本 质安全标准化管理 体系; 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 对煤矿本质安全本身进行及时评估 , 持续改进 。 4 . 4 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 为高效准确 地实现煤矿本质安全管理 目标提供工具上 的有力保 证。我国矿产行业信息化研究表明 , 除石油和天 然气开采业外 , 我 国矿业行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明 显低于与信息电子相关 的行业和传统制造业 , 尤其 是采选业信息化水平最为低下 , 这形成了我国采矿 业实现安全高效生产 的瓶颈 。虽然我国大多数煤矿 矿井都装备 了实施监控系统 , 但主要局限于局部 的 监控与管理 。要想及时准确地获取生产管理中庞杂 的数据, 为事务处理 、 安全控制、 事故预测和辅助决 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 实现煤矿本质安全管理 目标 , 必 须构建煤矿本质安全信息化管理平 台。 4 . 5 建立有效组织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组织激励机制 , 从心理 、 意识及实际利 益各个层面改变人的行为。根据具体情况, 建立合 理绩效管理体系 , 形成有效 的组织机 能, 使 安全控 制 、 安全行为、 安全文化等安全要素与煤炭生产各个 环节 的绩效紧密相关 , 形成对从员工至管理者行为 的无形的约束, 促使安全意识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自 发的形成 。 另外 , 行为激励理论表明, 需要是行为动机 的原 发点 , 也是激励 的起点 , 因此 , 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 , 必须将其贯穿于绩效管理体系之始终 , 不单借助教 育激励 , 还需要通过经济激励 和权利激励 等满足行 为需 要 , 以引 导人 的安 全行 为, 实现 安全 管 理 的 目标。 4 . 6培育良好的组织安全文化 培育 良好的组织安全文化 , 形成煤矿本质安全 长效机制 。由于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并非孤立地与工 具 、 设备及生产对象打交道 , 必须以团队形式相互协 作来完成任务 , 因而必然受到情绪化和社 会化 因素 影响。技术 的措施 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 , 管 理和法制措施 可以实现 较高层 次 的规范 安全 ,而 “ 关注安全与生命” 的本能意识, 影响每个人的安全 观念、 行为, 只有培育根植 于员工 内心深处的安全文 化 , 才 能形 成 安全 管 理 的长 效 机制 , 实现 根本 的 安 全 。 5 结 论 1 由本质安全的概念人手 , 通过分析国 内学者 的研究 , 将“ 煤矿本 质安全” 界定 为一种 “ 不断追求 安全极限” 的管理理念在相对 可靠 的技术 、 设 备及环境下 , 通过有效 的管理机制与方法 , 消除导致 煤矿系统不安全 的主要因素 , 即人的不安全行为 , 从 而使影响煤矿 安全 的各 因素处 于被约束 与控 制状 态, 最大化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使煤矿灾害与事故发 生率降至极低的、 可接受的限度。 2 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 国近十年来 煤矿 事故致因统计 , 结果表明人 的行 为安全是我 国煤矿 本质安全 的主要特征 ; 生产一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 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 是人 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重要 根源 ; 缺乏有效 的安全管理组织机能, 是产生人 的不 安全行为的根本性因素 。 3 在研究我 国煤矿安全事故控 制管理 的基础 上 , 选择百万吨死亡率作 为我国煤矿本质安全性判 别 的参考标准 ; 并分析了我 国煤矿 的安全基础和现 状 , 提 出对我国煤矿本质安全进行分类判别 的思想。 4 在分析 了 “ 煤 矿本 质安全 ” 可行 性 的基础 上 , 从深人开展煤矿安全管理理论研究 、 加强煤矿安 全管理立法 、 建立煤矿安全管理标准和有效的组织 机制等方面系统地提 出了实现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 策略。 维普资讯 7 2 中 国 C h i n a 安全 S a f e t y 科学 S c i e n c e 学报 J o u r n a l 第1 7 卷 2 0 0 7 年 参 考 文 献 倪文耀.对构建以本质安全为主体的煤矿安全文化体系的探讨兼论徐州矿务集团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实 践[ J ]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 0 0 3 , 1 3 9 6 6 ~ 6 9 谢化文. 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J ] . 煤矿安全, 2 0 0 5 , 3 6 6 4 6 4 7 许正权, 宋学峰, 李敏莉. 本质安全化管理思想及实证研究框架[ J ]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 0 0 6 , 1 6 1 2 7 9 ~ 8 2 J . R . 贺尔[ 英] . 本质安全型设备及电路I- M ] . 郁继裳译.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 1 9 9 0 吴志刚. 本质安全是煤矿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 试论煤炭企业本质安全的内涵及创建途径[ J ] . 煤炭企业管理, 2 0 0 2 , 6 3 2 2~ 2 4 赵朝义. 人 一 机 一 环境系统的本质安全化研究 一 矿井本质型安全系统的构建[ D ] . 上海 同济大学[ 博士后论文] . 2 0 0 2 . 6 杨大明. 煤矿安全管理[ M]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 0 0 2 王捷帆, 李文俊. 煤炭事故暨专家点评集[ M ]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 0 0 2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中国煤炭工业年鉴 2 0 0 5 [ M]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 2 0 0 6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煤矿领域研究报告 2 0 0 4 --2 0 1 0 [ R ] , 2 0 0 3 R e a s o n J . A s y s t e m s a p p r o a c h t O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e r r o r [ “ J ] . E r g o n o m i c s , 1 9 9 5 , 3 8 8 1 7 2 1 R e as o n J , D i a n n e P a r k e r , e t a1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l c o n t r o l a n d s a f e 哆 t h e v a r i e t i e s o f r u l e b as e d b e h a v i o r [ J ] . J o u rnal of Oc c u p a ti o n al an d O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 1 9 9 8, 7 1 2 8 3 4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中国煤炭工业年鉴 2 0 0 5 [ M ]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 0 0 6 陈红. 中国煤矿中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 D ]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博士论文] , 2 0 0 5 . 6 王显政. 关于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的意见[- J 3 . 劳动保护 , 2 0 0 4 3 6 8 ~ 6 9 肖全兴. 煤矿安全目标管理研究与应用的实践[ J ] . 煤炭科技, 2 0 0 3 1 4 7 ~ 4 9 孔留安, 李武.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的本质因素分析[ J ] . 煤炭学报 , 2 0 0 6 , 3 1 6 3 2 0 ~ 3 2 3 范维唐. 提高煤炭生产整体水平 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J ] . 中国煤炭, 2 0 0 5 , 3 1 4 1 2 ~ 1 6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中国煤炭工业年鉴 2 0 0 4 [ M ]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 0 0 5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 J ] . 中国矿业, 2 0 0 4 , 1 3 3 3 3 3 4 刘海滨, 丁雷. 我国矿业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J ] . 中国矿业 , 2 0 0 4 , 1 3 2 7 9~ 8 1 妇 幻 刀 阳 I三 l 忉 旧 忉 [ [ [ [ [ [ [ [ [ [ [ [ [ [ [ [ [ [ [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