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质环境与优质大米生产关系.pdf
第3 2 卷 第5 期 2 0 0 3 年1 0月 贵 州工业大 学 学报 自然科 学版 J O UR NALO FG UI Z HO UUNI VE R S I T YO FTE C HNO L OG Y N a t u m 1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d. 3 2 No . 5 Oc t o b e r . 2 0 0 3 文章编号 1 0 0 9 0 1 9 3 2 0 0 3 0 5 0 0 9 8 0 5 贵州地质环境与优质大米生产关系 陈 蓉 , 毕坤 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4 摘要 利用大米 中矿物元素含量、 生物化学成分含 量、 感官质量评定的结果 , 与贵州地质环境 相 结合 , 解释 了贵州优质大米质优的原因。利用岩石地质体连片的特 点, 提 出了发展优质 大米 的岩石组合 , 进行 了稻谷种植的地质环境分 区。这对改变贵州优质稻谷种植分散 的状况 , 进行 优质 大米规模化种植具有重要 的经济意义。 关键词 优质大米 ; 地质环境 ; 贵州 中图分类号 X1 4 4 ; P 6 1 8 . 5 1 0 2 文献标识码 A 0 引 言 大米是贵州各民族人民的主食, 2 0 0 0 年全省水稻面积 1 1 2 5万亩, 2 0 0 0 年稻谷产量 4 7 7 . 4万吨 贵州统 计年鉴一2 0 0 1 , 基本满足了全省人民的吃饭问题。八十年代以来主要推广外来优良品种珍珠矮、 K优 5 号、 金优 6 3 号等新品种, 以及 1 9 8 7 年贵州省内评选出来的优质稻米 3 0 多个品种, 优良稻米品种的推广, 1 9 8 5 年我省稻谷产量 3 2 4 . 3 万吨, 2 0 0 0 年提高到4 7 7 . 5万吨, 增加了3 2 . 0 8 %, 亩产由1 9 8 5 年 2 7 9 k g 提高到2 0 0 0 年 4 2 4 k g , 增加了 3 4 . 2 8 %, 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新品种既提高了产量 , 而品质仍然保持优质稻谷的特 征。 但是 , 贵州还是处于优质 大米产量较低 , 批量小 的状况 ,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 因是贵州没有平原和大型山 间盆地支撑 , 生产规模难 以扩大。目前杂交水稻 的产量 可以达到七百公斤八 百分斤左右 , 但 是质 量跟不 上, 所以袁隆平院士最近提出“ 良种还要沃土” 。弥补的办法应以地质环境中岩石背景连片, 主观能动地选 择和发挥地质环境的优势, 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1 - 4 ; 二是在现有的施肥条件下, 应当开发既提高产量又提高 品质的新型矿物肥料 , 增加和补偿水稻生产需要的矿物营养物质【 5 - 7 ]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农业生态地质 研究认为, 要生产色、 香、 味、 形感官质量优 良, 内在生物化学成分和矿物元素含量丰富的优质大米, 一是依 靠优良品种, 二是依靠优 良的地质背景环境, 三是用高能态生命动力源补充施肥, 四是与时俱进对无公害农 产品各项指标进行监测, 四者缺一不可。尤其是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应该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 , 利用贵州优越的地质环境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 是一项可行的措施 。 1 贵州优质大米品质特征 对于优质食用大米品质评定的标准, 有 1 9 8 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部标准 N Y1 2 2 8 6 和 1 9 9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优质稻谷 G B / T 1 7 8 9 1 1 9 9 9 。以上标准都是为了保证稻谷的质量, 必须 执行。国家标准强调稻谷 稻米 的出糙率、 整精米、 整精米率、 不完善率、 谷外糙米、 杂质、 黄粒米等物理性 质 , 化学指标仅有直链淀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监测指标, 又侧重于农药残留 量和重金属元素, 而缺乏大米内含营养物质的含量指标。 在农业生态地质研究中, 通过对硅酸盐岩地区与碳酸盐岩地区生产的大米, 进行生物化学成分含量, 矿 物元素含量特征, 色、 香 、 味、 形感官质量测试分析、 对比、 鉴定采取三结合的形式进行大米中内含物质的综 合评价, 从中探索色、 香、 味、 形感官质量与生物化学成分及矿物元素含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进而讨论地质环 境与大米内在质量 的关 系 , 下面介绍有关情况。 收 稿 日期 2 0 0 3一O 5一l O 资金项目 贵州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专题研究项 目。 维普资讯 第 5 期 陈蓉, 等 贵州地质环境与优质大米生产关系 1 , 1 生物化学成分含量 共分析了 l 1 个大米样品的水分、 灰分、 糖分、 脂肪、 粗纤维、 蛋白质、 热量、 碳水化合物、 直链淀粉、 支链淀 粉、 绝对黏度等生物化学成分, 对比看出不同地质背景生产的大米, 生物化学成分主要指标差异较大 表 1 。 在硅酸盐岩区, 上述成分中直链淀粉、 绝对黏度、 蛋白质、 总糖、 灰分比碳酸盐岩区的大米高, 粗纤维比碳酸 盐岩区的大米低。灰分高说明矿物质量高, 直链淀粉、 蛋白质、 总糖含量高, 说明矿物质在大米中对激化活 性酶形成这些物质起到最佳质量效应[ 5 】 . 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提交的“ 2 0 0 2 年贵州省优质稻示范种植项 目总结” , 列举了1 0 0个优质米中的直链淀粉、 蛋白质、 理化分、 食味分, 无法与 1 0 0 个优质米产地的地质背景 相结合 , 但是这些资料相当宝贵, 查明它们的地质背景将能提供更多优质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正是地质与 农业结合需要研究的问题[ 1 3 ] 。 表 1 大米生物化 学指标 对 比表 \地 丹寨 麻江 遵义 湄潭 长顺 \\ 岩 变 碎 白 白 碎 白 黄绿 黑色 碎 紫红 黄绿 \ 质 屑 一 色 碎 碎 屑 屑 色 碎 色 碎 生 化指 标\\ 岩 石 屑 石 石 岩 岩 屑岩 岩 岩 屑岩 属岩 石 水分 % 1 3 , 1 1 3 , 2 1 3 . 2 1 3 , 2 1 2 , 9 1 3 , 9 4 1 3 , 3 5 1 3 , 7 9 1 4 . 2 1 4 . 1 1 3 . 4 灰分 % 0 . 9 1 0 , 8 5 0 . 9 0 0 , 8 9 O , 9 0 0 . 5 4 0 . 5 5 0 , 5 o 0 . 3 7 0 . 3 2 0 . 3 6 腊肪 % 1 . 4 6 1 . 5 4 1 , 5 8 1 . 8 2 1 . 5 4 0 . 6 7 0 , 6 7 0 , 5 0 1 . 2 6 1 . O 1 1 . 2 6 蛋白质 % 6 . 9 4 7 , 4 5 6 , 7 4 6 , 2 5 6 , 9 0 7 , 0 5 6 . 5 9 7 . 2 2 8 . o 6 6 . 8 9 8 . 1 4 粗纤维 % 0 , 6 1 0 . 7 2 0 . 7 2 0 , 8 3 0 , 7 4 0 , 3 1 0 . 4 0 0 , 1 0 0 . 6 0 1 . o 3 O . 5 3 碳水化合物 % 7 6 , 9 8 7 6 , 2 4 7 6 , 8 6 7 7 . 0 1 7 7 . 0 2 7 7 . 4 9 7 8 , 4 4 7 7 . 8 9 7 5 . 4 8 7 6 . 6 5 7 6 . 3 1 热量 千卡/ 1 0 0 g 3 3 0 3 3 0 3 2 9 3 3 0 3 3 0 3 2 5 3 2 7 3 2 6 3 2 7 3 2 4 3 3 o 总糖 % 7 . 5 1 6 . 9 9 6 , 4 4 6 , 1 5 5 . 6 3 0 . 3 8 O . 3 o O . 7 2 直链淀粉 % 7 1 . 5 5 5 7 , 0 0 6 2 , 5 O 5 1 , 0 0 2 4 . 8 0 7 3 . 9 9 5 3 . 3 3 7 0 . 3 3 支链淀粉 % 0 1 2 , 6 2 6 . 8 6 2 2 , 4 4 8 . 1 0 2 . 5 7 1 7 . 1 5 7 . 3 9 绝对粘度 4 0 . 1 1 9 5 , 7 5 7 . 3 1 . 2 矿物元素含量特征 在农业生态地质工作 中, 共测试分析 了 2 8件大米 中 C a 、 Mg 、 S i 、 AI 、 P、 K、 Mn 、 Mo 、 Z n 、 F e 、 B、 V、 S r 、 C u 、 C o 、 Ni 、 L a 、 C e 、 S e 、 P b 、 A s 、 Hg 、 C d 、 C r 等 2 4个元素 表 2 , 以上样品都是宜昌地矿所两次测试分析 , 丹寨碎屑 岩区五件样品统计的结果, 平均为8 8 6 . 3 1 0 一, 白云岩区五件样品平均为7 4 4 . 3 1 0 ~, 碎屑岩区大米元素 含量大于白云岩区 1 6 %. 湄潭 、 广顺 、 遵义三个样 品为第二次分析 , 基保 C a 、 Mg 、 S i 、 F e 、 P 、 K含量比丹寨高 2 3 倍, 平均达到 1 7 9 7 . 8 7 1 0 ~, 导致碎屑岩区总平均为 1 3 4 2 . 0 8 1 0 一, 这个结果仍然说明硅酸盐财区大 米的矿物元素 比碳酸盐岩 区含量高 , 与丹寨地区比较差别大 , 可能是 湄潭 、 广顺 、 遵义三个地 区的大米 , 在水 稻生长过程中施肥充足, 达到综合平衡效应使这些地区的大米品质好的结果。关于矿物元素差异的原因, 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给予阐述。 表 2 研究区不同岩性的矿物元素含量表 岩石 C a Mg S i A 1 F e P K Mn Mo C o Ni S r V B L a C e S e 总量 样号 性质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1 0 6 D3 5 变质岩 2 1 1 4 3 5 8 2 9 2 7 O 2 5 2 2 4 . 2 1 . 4 0 . 1 2 0 . 1 4 0 . 8 6 O . o 5 O 。 8 8 0 。 0 4 O . o 6 O . o 4 2 2 . 7 踟I3 . 4 8 D3 6 碎屑岩 1 5 1 4 8 1 6 5 1 1 3 2 44 2 6 2 2 4 . 3 1 . 2 0 . 4 6 0 . 5 0 0 . 6 6 O . 2 3 1 . 0 0 . 1 5 0 . 2 4 O. 0 6 1 8 . 4 8 9 5 . 2 0 D3 7 碎屑岩 1 8 1 4 9 7 1 4 7 2 8 2 2 5 5 2 5 . 2 2 . 3 0 . 4 2 0 . 2 4 0 。 6 2 O . o 5 O . 8 6 O . O 1 O . o 6 O . o 4 2 2 . 3 8 5 8 . 8 O D3 8 碎屑岩 1 7 1 8 3 7 1 1 4 3 3 6 3 1 9 1 8 . 9 3 . 6 0 . O 6 O 。 1 O O . 6 2 O 。 0 3 0 . 9 8 O . o 6 O . o 9 O 。 陀 3 3 孵9 。 3 6 D 4 O 碎屑岩 1 6 1 6 4 7 6 2 5 2 9 2 2 7 5 1 8 . 4 0 . 4 0 . 2 0 . 2 6 0 . 5 9 O . o 3 1 . 0 o O 。 O 8 O . o 8 0 . 0 3 l 6 . 1 8 8 7 . 1 6 平均 1 7 1 5 7 8 8 . 4 2 5 . 6 2 8 4 2 7 4 5 5 . 3 1 . 7 0 . 2 5 0 . 2 5 0 . 6 7 O . o 8 O . 8 9 0 . 0 7 O . 1 l O . 04 2 2 . 7 8 8 6 . 8 D 4 1 白云岩 1 8 1 44 7 7 2 5 2 5 7 2 4 0 1 8 . 9 1 . 2 0 . 2 8 0 . 0 2 0 . 3 8 O . 0 2 O . 9 1 O . o 5 O . o 6 0 . 0 3 l 6 . 7 7 8 1 O . 5 5 D4 2 白云岩 1 9 1 7 5 6 3 2 7 1 0 5 2 4 5 1 8 . 8 2 . 9 0 . 2 5 0 . 0 1 0 . 1 2 0 . o 6 0 . 9 6 0 . 0 3 0 . o 6 O . O 3 1 8 . 7 6 5 7 . 9 1 D4 3 白云岩 1 9 1 5 0 1 0 8 2 8 2 7 0 2 4 9 1 8 . 4 1 . 5 0 . 2 2 0 . 0 8 0 . 8 8 0 . 0 8 0 . 8 1 0 . 0 7 0 . 1 O O . o 3 2 5 . 1 7 5 5 . 4 7 表续下页 维普资讯 1 0 0 贵州 工业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3 年 表接上页 D 4 4 白云岩 1 1 1 4 2 5 4 1 1 2 8 1 2 3 7 1 2 . 0 O . 9 O 0 . 0 4 O . O 1 O . 2 3 O . 0 2 0 . 7 5 O . O 3 0 . o 6 0 . O 3 1 4 . 7 7 5 5 . 7 1 D4 5 白云岩 1 7 1 5 3 4 2 2 4 2 3 9 2 4 6 2 4 . 3 1 . 5 O O . 3 2 O . O 6 O . 3 8 O . o 2 O . 6 6 0 . 04 O 。 o 9 0 . 0 3 2 1 . 4 7 5 2 . 7 0 N B一1 碎屑岩 6 2 . 4 9 3 . O 1 8 2 . 1 1 . 4 7 0 0 5 4 6 9 . 4 0 O . 8 O . 2 7 6 . 1 4 O . 2 O . 2 O . 1 O . O 1 O . 0 5 0 . o 6 1 3 . 2 1 6 2 4 . 1 3 G S一1 碎屑岩 3 3 . 8 2 1 0 1 9 7 3 8 . 1 6 8 0 0 6 7 7 8 . O 3 O . 1 0 . 6 0 2 . 7 2 O . 2 O . 2 0 . 1 O . O 1 0 . 0 5 0 . o 8 1 4 . 0 1 9 5 5 . 0 5 H L一1 碎屑岩 3 4 . 5 2 2 1 2 7 1 l 6 . 6 2 6 0 O 6 5 4 1 0 . 2 O . 2 O . 1 4 2 . 3 6 O . 2 O . 2 O . 1 O . O 1 0 . 0 5 0 . 04 1 2 . 8 1 8 1 4 . 4 2 平 均 4 3 . 5 1 7 5 2 1 8 2 . 3 8 . 7 2 7 0 0 6 2 6 8 . 5 4 O . 3 7 0 . 3 4 3 . 7 4 O . 2 0 . 2 O . 1 O . O 1 O . 0 5 0 . o 6 1 3 . 3 1 7 9 7 . 8 7 总平均 白云岩 1 6 . 8 1 5 3 6 8 . 9 1 . 8 5 1 9 o 2 4 3 1 8 . 4 1 . 6 O . 2 2 0 . 0 4 0 . 0 4 0 . 04 O . 8 2 0. 04 0 . 0 7 O . 0 3 1 9 . 3 1 4 4 . 3 4 总平均 碎屑岩 2 7 . 2 1 6 4 1 2 0 2 . 1 1 . 8 440 4 0 5 3 8 1 . 2 O . 1 3 0 . 1 5 O . 1 2 O . 1 2 O . 6 0 . 3 4 O . o 9 0 . 0 5 1 9 . 2 1 3 4 2 . O 8 1 . 3 大米的色 、 香 、 昧 、 形感官质量 对于大米的感官质量 , 贵州省农业厅做了 1 0 0个样品的感官质量评定 , 因没有查 明与地质背景的关 系 , 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样品不多, 但是硅酸盐岩区的大米一般都比碳酸盐岩区的大米口感好、 糯性强、 回甜、 软和, 丹寨县大米的研究得到证实。这些特征与矿物元素含量和生物化学成分相吻合, 也说明地质环 境对大米感官质量的控制, 原因在于硅酸盐岩地区岩土中物质交替频繁, 矿物元素补偿比碳酸盐岩区充分, 这是优质大米多产于硅酸盐岩分布区的道理【 5 ,6 ] , 尤其是紫色岩石地区种植的稻谷 , 矿物元素钾、 磷等元素 补充给土壤的量较多, 大米的质量常常好于其它岩石生产的大米。 2 贵州优质大米与地质环境关系 在贵州省尚未系统研究贵州大米的地质环境之前 , 从地质的角度整体进行评价有一定的困难。最近几 年通过对开 阳县禾丰乡富硒大米的评价 , 贵州地质科学研究所 对麻 江县、 丹寨县大米质量与地质环境 关系 的研究, 积累了部分资料。另外 , 在本次工作中收集了优质大米的有关资料 , 采集了湄潭县永兴镇茅坝、 遵 义市红花岗区海龙 、 长顺县广顺优质大米样品进行测试分析 , 获得了一定的资料, 充实了对大米研究的内 容 。 2 . 1 优质大米生产的地质背景 主要产地有 , 丹寨县东部排调、 雅灰变质岩地区。麻江县笔架、 丹寨县南皋、 陆家湾下寒武统灰绿色、 黑 色碎屑岩地区。遵义海龙坝奥陶系灰绿色碎屑岩地区。龙里羊场、 安顺市双堡、 紫云火花泥盆系砂页岩。 都匀凯 口、 独 山下司、 惠水雅水下石炭统黑色页岩为 主的地 区。湄潭茅坝、 凤风县琊川 、 麻 江县又诗 、 贤昌、 兴义丰都 、 平坝羊昌、 安顺旧洲 、 长顺 广顺上 二叠统及 中下三叠统紫红色 及灰绿色碎 屑岩 地区。息烽 西山、 赫章 白果紫红碎屑岩分布区。惠水盆地白垩系及第三系紫红色碎屑岩地 区。这些地 区所产的优质大米 , 都 是我省有名的优质大米和新开发的优质大米生产地。根据收集资料看出, 历史上和现在在民间有名的2 8个 优质大米, 都产在硅酸盐岩的地区, 而碳酸盐岩地区未见到优质大米产出。总结大米质量与地质环境的关 系 , 其岩石组合排序为 紫红色碎 屑岩组一碎屑岩组一变质岩组一不纯碳 酸盐 岩组一纯碳 酸盐岩组。不论 本地品种还是杂交水稻, 离开了当地地质环境栽种的稻谷, 都没有上述地区的种植的大米色、 香、 味、 形好 , 这是地质环境控制优质农产品的典型实例。 2 . 2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贵州地质环境与茶叶关系研究中, 统计了全省母土和耕土层的矿物元素, 硅酸盐岩区的母土层为 1 2 2 3 5 7 1 0 一, 碳酸盐岩区为 1 0 3 0 3 61 0 一. 硅酸盐岩 区耕土层 8 2 6 1 21 0 一 , 碳酸盐岩区为 1 1 6 7 9 61 0 一 . 可看出硅酸盐岩不纯碳酸盐岩。由于没有测试分析硅、 铝等的含量, 耕土层中矿物元素出现碳酸盐岩 硅酸盐岩的情况。在研究丹寨大米土壤地球化学中, 丹寨耕土层中 2 4个矿物元素含量, 硅酸盐岩为 3 7 0 2 6 9 9 . 9 1 0 一, 不纯碳酸盐岩和纯碳酸盐岩为 3 6 1 7 3 7 . 2 1 0 _ 。。 . 以上可得出土壤中矿物元素总的趋势是 硅酸盐岩不纯碳酸盐岩纯碳酸盐岩的规律。 2 . 3 耕土层 中矿物元素有效态特征 系统测试分析耕土层中的矿物元素有效态资料较少, 以黔南地区为例 表 3 , 仍然是硅酸盐 4 5 6 1 . 9 1 O 不纯碳酸盐岩 3 7 6 9 . 5 1 0 I 6 纯碳酸岩 3 1 0 8 1 0 的规律。从表 3数据显示, 紫色岩石地层 分布区的磷、 钾等元素有效状含量较高 , 所以成为优质大米的主要生产地区。 维普资讯 第 5期 陈蓉 , 等 贵州地质环境 与优 质大米生产关 系 1 0 1 表 3 耕 作土有效态 元素平均含量统计 表 \\ 岩 类 硅酸盐岩 不纯碳酸盐岩 纯碳酸盐岩 7 13素\ C a 1 3 8 2 1 8 8 3 1 5 4 1 7 5 9 7 1 2 3 8 0 1 1 3 1 0 0 Mg 1 5 0 1 0 3 6 3 9 4 5 0 1 2 0 1 4 3 1 0 0 1 4 7 1 4 5 N 1 7 5 7 0 1 2 0 1 7 6 1 3 0 6 4 9 6 1 1 1 6 4 1 5 5 P 1 3 5 1 7 9 2 9 1 7 1 6 2 8 2 1 6 21 3 8 2 4 6 9 5 9 6 3 1 0 K 2 9 0 2 8 9 0 3 6 0 4, 3 3 9 0 9 2 7 4 5 0 5 8 7 1 0 5 7 5 5 5 Na 1 8 0 2 1 61 0 1 3 2 0 1 8 8 6 1 3 2 5 3 3 3 7 1 0 7 7 1 7 7 0 1 2 5 3 1 . 4 B 3. 7 2 3. 3 7 4 . 1 2, 9 2 , 6 2. 2 1 4. 3 2 . 9 2. 9 1 9 o M n 4 3 7 7l 1 3 1 0 5 4 1 7 0 4 1 1 1 4 2 0 2 6 4 3 5 1 0 o 2 O . o 6 Mo 0. 1 4 0. 2 4 0. 1 1 0. 1 2 l , 0 6 0, 1 7 0. 3 2 0. o 8 0. 6 1 2. 3 6 3 . 7 2 3. 8 6 1 3 . 2 3 8, 1 6 l 2 . 4 2 1 0. 2 8 1 8. 2 0 5 3. 9 6 1 . 8 总量 5 7 4 6 5 3 9 9 2 5 4 0 4 5 3 3 3 0 0 6 5 8 8 4 3 7 5 3 3 6 0 8 4 2 9 7 1 8 l 谗 平均 4 5 6 1 . 9 3 7 6 9 , 5 3 1 0 8 2 . 4 耕土层 中盐基饱和度特征 根据作者已经掌握的资料, 统计了耕土层中盐基饱和度, 其特征为硅酸盐岩 5 4 . 9 1 0 不纯碳酸 盐岩 3 0 . 6 51 0 纯碳酸盐岩 2 4 . 7 61 0 。说 明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 , 耕 土层 中盐基饱和度有 明显 的差异 , 是地质环境影响的结果 , 而不能由土壤 自身所决定。 以上资料说明, 优质大米生产对地质环境有很强的选择性、 依赖性、 适应性 , 明显受地质环境的控制。 地质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就是把传统农业 以土壤环境 向成土基岩推延 , 提出优 良品种 优 良地质环境 农 业生态环境 矿物营养元素平衡施肥 科学技术耕作方法的种植模式。 3 贵 州优质大米 的地质种植分 区 按照稻谷种植 的现状 , 将我省大米生产划分 为四个种植 区, 既优质大米种植 区, 优 良大米种植 区 , 富硒 大米种植 区, 普通大米种植 区 图 1 。 优质大米主要种植在三叠系中下统、 侏罗系、 白垩系紫色岩石地层分布区, 优良大米种植在变质岩、 不 纯碳酸盐岩分布区, 富硒大米种植在贵州东部黑 色含硒 的页岩分布 区及西部煤系地层分 布区【 引, 普通大米 种植在纯碳酸盐岩分布区。该分区具有可操作性, 有利于直接指导农业生产, 如果落实刭每个乡镇, 必须由 农业部门与地质部门协作, 将土地利用详查资料, 地质环境资料, 与水稻种植区域相结合 , 是落实因地制宜 种植方针的重要条件 。 4 贵州地质资源环境与大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环境与贵州大米生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何利用地质环境为贵州大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提出以下意见 。 1 利用贵州地质环境岩石连片的特征 , 克服我省没有平原和大型山问盆地的劣势 , 在相同 的地质背景 条件下扩大种植规模 。 2 采用优 良品种加优良生态地质环境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 发展优质大米生产 。 3 利用贵州丰富的岩石矿物资源开发生命动力源, 进行综合补偿施肥, 解决稻谷生长中多数矿物元素 处于饥饿状态的局面。2 0 0 2年利用生命动力源在麻江种植水稻 5亩, 达到增加产量 2 4 %的效果。 以上条件实施结果, 可以减轻农民生产成本 , 增加农民收入, 建立一个生态上 自我维持 的低输入、 经济 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 , 该 系统在长 时间 内不对周围环境造成 明显改变 的情况下具有最 大的生 产力 , 是实 现解决人 口、 资源、 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达到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构 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9 J9。 维普资讯 1 0 2 贵 州 工业 大 学 学报 自然科 学版 2 0 0 3年 图 1 优 质 大 米种植 分 区图 日 匕 口 衄 I优质大米种植 I l中 F二 - 叠统分K I 2 F石炭统分区 I 】中 F泥盆统分l I I优 良大米种檀K I I I编织 岩分 碎屑岩分区 I I I富硒大米种植 I I I I F寒武统分 I I I 2 l 二叠统煤系地层分l I V 莆通大米种植 I V 纯碳酸盐岩分 参考文献 [ 1 ]杨浩 . 农产品地质学及其发展前景[ M] . 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 1 9 9 0 . [ 2 ]李正积. 地质与农业[ M] . 成都 四川大学技术出版社, 1 9 8 6 . [ 3 ]张宗祜. 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 M] . 石家庄 河北外事, 1 9 9 9 . [ 4 ]张宗祜. 环境地质研究[ M] . 北京 地震 出版社 , 1 9 9 1 . [ 5 ]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 贵州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贵州优质农产品品质与地质环境关系[ M] .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 o o O. [ 6 ]毕坤. 论矿物元素在农作物中的综合平衡效应[ J ] . 贵州地质 , 1 9 9 8 . 1 5 1 6 16 7 . [ 7 ]毕坤. 论潜资源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J ] . 贵州地质 , 1 9 9 5 , 1 2 4 3 3 43 5 0 . [ 8 ]杨爱华 , 等. 贵州开阳硒资源开发研究[ M] .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 0 0 1 . [ 9 ]高吉喜. 二十一世纪生态发展战略[ M] .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 0 0 0 .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G e o - E n v i r o m n e n t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W Q e a l a y R i c e C HEN Ro n g, BI Ku n G u i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 , Gu i y a n g 5 5 0 0 0 4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On t h e b a s i s of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c o n t e n t s of mi n e r a l e l e me n t s a n d b i o c h e mi c a l i n g r e d i e n t s i n l o c a l r i c e , t h i s p a p e r s u g g e s t s t h a t Gu i z h o u h i g h q u a l i t y r i c e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g e o -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i t s g r o wi n g a r e a . I t i s t h e g e o - e n v i r o n me n t t h a t c o n t r o l s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h i g h q u a l i t y ric e . Th e l a r g e - s c a l e p l an t i n g of h i g h - q u a l i t y r i c e d e pe n d s o n t h e g e o -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t h e r e g i o n .Ob v i o u s l y, t hi s r e s e a r c h wi l l i mp r o v e t h e p l a n n i n g of h i g h - q u a l i t y ri c e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Gu i z h o u an d ma k e i mp o r t a n t con t rib u t i o n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p r o v i n c i a l e c o n o my. Ke y wo r d s h i g h q u a l i t y r i c e ; g e o - e n v i r o n me n t ; Gu i z h o u P r o v i n c e n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