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应力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模拟研究.pdf
第 2 5卷 第 4期 2 0 0 8年 1 2月 J o u r n a l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o f Mi n i n g& S a f e t y En g i n e e r i n g Vo 1 . 2 5 No . 4 De c .20 0 8 文章编号 1 6 7 3 3 3 6 3 2 0 0 8 0 4 0 4 2 0 0 6 高水平应力跨采巷道 围岩稳定性模拟研究 李学华 , 姚 强岭 ,张 农 ,王东 禹 ,郑西贵 ,丁效 雷 1 . 中国矿 业大学 煤 炭资源与安全 开采 国家重点实验室 , 江苏 徐州 2 2 1 0 0 8 ; 2 .中国 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生产技术部 , 北京 1 0 0 0 1 1 摘要 某矿地 应 力测 试 结果 表 明 , 水平 应 力是 垂 直应 力 的 2 . 4 6 ~ 2 . 7 2倍. 受高 水平 应 力 、 采动 、 支护等综合因素影响, 该矿底板巷道 变形严重, 巷道返修 2 ~3次仍难以满足生产要求, 影响了矿 井的正常生产秩序. 针对该矿底板巷道工程地质特点, 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高水平应力条件 下底 板巷 道在 采动 过程 中围岩位移 场 与应 力场分 布 的形 态 , 得 出该 类 巷 道肩 角处 是 首先 发 生破 坏的弱结构部位, 即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关键部位. 因此提 高弱结构部位的强度 , 从 而使 支护与 围 岩共同作用形成有效承栽结构, 是治理 高水平应力跨采巷道的主要技术途径. 结合受上部煤层开 采影响中三石 门工程, 提 出了在关键部位采取非均 匀支护技术体 系并进行 了现场 实践. 结果表 明, 该技术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量 , 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创造 了条件 , 取得 良好技术经济效益. 关键 词 跨 采巷 道 ;高水平应 力 ;非均 匀支护 中图分类 号 T D 3 2 2 文献 标识 码 A N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o f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o c k i n Hi g h Ho r i z o n t a l S t r e s s Ro a d wa y Un d e r Ov e r h e a d M i n i n g LI Xu e h u a ,YAO Qi a n g l i n g ,ZHANG No n g , W ANG Do ng y u ~,ZH ENG Xi gu i ,DI NG Xi a o l e i 1 .S t a t e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o a l Re s o u r c e s a n d Mi n e S a f e t y,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Te c h n o l o g y,Xu z h o u, J i a n g s u 2 2 1 0 0 8,Ch i n a ;2 .P r o d u c t i o n Te c h n o l o g y De p a r t me n t ,Ch i n a C o a l E n e r g y Gr o u p,Be ij i n g 1 0 0 0 1 1 ,Ch i n a Ab s t r a c t Th e g r o u n d s t r e s s t e s t o f a c e r t a i n c o a l mi n e s h o ws t h a t t h e h o r i z o n t a l s t r e s s i S 2 . 4 6 ~ 2 . 7 2 t i me s o f t h e v e r t i c a l s t r e s s . Af f e c t e d b y h i g h h o r i z o n t a l s t r e s s ,mi n i n g,a n d s u p p o r t , f l o o r r o a d wa y s h a d a l a r g e d e f o r ma t i o n .B e i n g r e p a i r e d f o r 2 ~ 3 t i me s ,t h e r o a d wa y s c o u l d n o t me e t t h e r e q u i r e me n t o f p r o d u c t i o n,s e r i o u s l y a f f e c t i n g t h e n o r ma l c o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Ai mi n g a t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l o o r r o a d wa y s ,we s t u d i e d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t r e s s a n d d i s p l a c e me n t f i e l d s i n h i g h h o r i z o n t a l s t r e s s r o a d wa y c r o s s i n g mi n i n g f a c e,i n di c a t i n g t ha t t he hume r a l of r oa dwa y i s t he o r i g i na l d e s t r uc t i v e p os i t i o n.So,t o i m p r ov e t h e me c h a n i c a l s t r e n g t h o f we a k s t r u c t u r e i n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S O a s t o ma k e t h e s u p p o r t s a n d s u r r oun di ng r o c ks f o r m a n e f f e c t i ve be a r i ng s t r u c t u r e i s t he ma i n t e c hni c a l wa y f o r r o a d wa y un de r ov e r he a d m i n i ng . Ba s e d on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t ha t e x pl o i t i ng up pe r c o a l s e a m ma y a f f e c t t h e mi d d l e 一 3 c r o s s c u t ,we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a n o n u n i f o r m s u p p o r t t e c h n i q u e s y s t e m b e u s e d . Th e p r a c t i c e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t h i s t e c h n i q u e h a s e f f e c t i v e l y c o n t r o l l e d t h e d e f o r ma t i o n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wh i c h p r o v i d e s a g o o d c o n d i t i o n f o r s a f e t y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t h i s c o a l mi n e . Ke y wo r d s r o a d wa y u n d e r o v e r h e a d mi n i n g;h i g h h o r i z o n t a l s t r e s s ;n o n - u n i f o r m s u p p o r t 收稿 日期 2 0 O 8 0 3一O 6 基 金项 目国家 “ 十一 五 ” 科 技 支 撑计 划 项 Ig 2 0 0 6 B AK 0 4 B 0 2 , 2 0 0 6 B AK0 3 B 0 6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项 目 5 0 6 7 4 0 8 5 , 5 0 7 7 4 0 7 7 , 5 0 5 7 4 0 8 9 作者简 介李学华 1 9 7 2 一 , 男 , 宁夏 回族 自治区中卫 市人 , 副教授 , 博士 , 从事矿 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方面的研究. E - ma i l l s x h 2 0 0 1 1 2 6 . c o rn T e l 0 5 1 6 - 8 3 8 8 3 4 4 5 第 4 期 李学华等 高水平应力跨 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模拟研究 煤矿巷道受到煤层开采影 响时, 在巷道围岩中 引起的采动应力一般可达原岩应力 的 2 ~6倍l_ 1 ] . 跨采巷道在没有受到工作面采动影响时, 原有支护 巷道维护状况尚好 , 但受到强烈的采动影响时巷道 维护变得十分困难甚至难 以使用- 2 ] . 随着采深 的不 断加大, 巷道最大主应力 多呈现为水平应力, 在高 水平主应力和采动应力共 同作用下 , 巷道维护变得 十分困难 , 严重影 响了矿井 的正常生产秩序. 因此 高水平应力跨采巷道 围岩稳定性控制 问题 已成为 该类巷道亟待解决的难点.目前 , 巷道 围岩控制的 手段主要包括降低 围岩应力、 提高围岩强度和合理 支护等啪. 某矿高水平应力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严重 , 该类巷道整体返修 2 ~3次 , 仍难满足生产要求 , 影 响了矿井的正常生产. 本文以该矿 中三石门为例研 究此类巷道的变形破坏规律 , 提出相应 的支护技术 措施 , 并在工程实践 中得到了满意结果. 1 工程概况 中三石 门受上覆 7 3 4工作面跨采影响, 地层 主要岩性为灰白色 中、 细砂岩和粉砂岩 , 菱铁质砂 岩、 粉砂质泥岩、 铝质泥岩和砂 、 泥岩互层组成. 中 三石门横穿 7 , 8 煤层顶底板 , 其与煤层倾 向的水 平夹角为 1 5 。 . .中三石门与开采工作面位置关系如图 1所示. 图 1 石门与开采工作面位置关系 F i g . 1 La y o u t o f c r o s s c u t a n d l o n g wa l l f a c e 中三石门地应力测试结果见表 1所示. 表 1 中三石 门地应 力测试 结果 Ta b l e 1 Mi d dl e - 3 c r o s s c ut t e s t r e s u l t of s t r e s s 由表 1可 知 , 中三石 门最大 水 平 主应 力 为 2 7 。 8 MP a , 方位 2 4 4 . 8 。 , 中间水平 主应力为 1 4 。 6 MP a , 方位 一2 4 . 1 。 , 最小水平 主应力为 9 . 3 MP a , 方位 6 4 . 5 。 . 最大 主应力 为水平应力 , 与铅直 主应 力之 比为 2 . 5 , 且巷道所受水平 主应力 为压应力 , 无 张 应 力 , 最 大 水 平 主 应 力 与 巷 道 轴 线 夹 角 为 8 1 o . 根据中三石门破坏的实际情况, 认为巷道围岩 失稳主要是缘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巷道 围岩性质差. 中三石 门为穿层巷道, 巷 道顶 、 底板 、 两帮及附近围岩岩性较差 , 巷道在掘进 期问围岩变形在可控 范围之内. 但受到 7 3 4工作 面采动影响时 , 巷道锚 固体 由于不能够同上覆岩层 协调变形 , 导致巷道 围岩局部部位失稳 , 导致巷道 围岩中应力再次分布 , 从而引起巷道整体破坏. 2 岩柱尺寸不合理. 中三石 门距开采煤层 3 O m左右, 其位置关系如图 1所示. 这一间距能够满 足巷道围岩性质较好时工作面跨采影响, 围岩变形 也在可控范围之 内. 工程实践中, 中三石 门围岩性 质较差并且承受高水平应力作用 , 当 7 3 4工作面 跨采时 , 石门围岩变形破坏严重. 3 高水平应力和采动影响是巷道变形破坏的 主要诱 因. 巷道受到应力集中系数达 2 . 5的高水平 应力作用是巷道变形破坏严重 的客观因素. 中三石 门受到 7 。 3 4工作面回采影 响时, 引起巷道围岩应 力场和位移场重新分布 , 造成中三石门围岩弹塑性 区进一步发展 , 原有锚固体受到扰动后平衡状态被 打破. 在高水平应力和采动影响下, 巷道的肩角处 首先发生破坏 , 引起巷道的整体失稳. 4 巷道方位布置不合理.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 巷道轴线夹 角为 8 1 。 , 不利 于巷道 围岩维 护. 巷道 的轴线方向要尽可能平行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 力方 向, 避 免 巷道 轴 线与 最 大主 应力 方 向相 垂 直 引. 2 巷道 围岩破坏机理数值模 拟计 算 为研究 7 。 3 4工作面开采时对 中三石 门的影响 程度 , 借助 目前岩土工程常用 的非线性数值分析方 法进行数值计算. 本文利用 F L A C 。 显式有 限差分 程序模拟高水平应力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状况. 2 . 1 数值 模型 设计 利用 F L AC 4 . 0软件对高水平应力跨采巷道 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特征进行模拟研究. 模型走向长 2 8 4 m, 分布 z 0 z个 网格. 垂 直高 度为 1 1 0 m, 分布 2 6 0个 网格. 围岩本构关 系采用 摩尔一 库仑模型. 7 煤层与 8 。煤层、 中三石 门与 7 煤层之间距离均为 1 5 I T I . 模 型上端 为施加垂直载 荷为 1 2 . 5 MP a的 自由面. 下端为 固定约束, 左右 两边为垂直方向可动约束. 根据现场地应力测试结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第 2 5卷 果可知 , 石门所在位 置水平应力较大 , 模型 中巷道 侧压系数为 2 . 5 . 其围岩力学参数如表 2 . 表 2 围岩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测试结果 Ta b l e 2 Th e ma i n ph y s i c s me c ha ni c s c ha r a c t e r t e s t r e s u l t of s u r r o u nd i n g r o c k 一称 内 变 ⋯ 数值模型几何尺寸如图 2所示. 1 2 .5MP a 一 一 a 模型开采1 0 0 m时 b 模型开采1 4 0 m时 l置_ l譬 c 模型开采1 6 0 m时 图 3 跨采 过程 中水平应 力分 布云图 Fi g. 3 Hor i z o nt a l s t r e s s di s t r i b ut i on pa t t e r n 由图 3可知 1 在工作面推进前 1 0 0 m 过程中, 巷道所承 受水平应力呈现出下降趋势. 2 巷道的四角为首先承受水平应力变化的先 发区域 , 巷道左右拱肩 、 两侧墙脚 同时变化. 3 工作面距巷道 4 0 m 时起至工作面跨采后 4 0 i n止 , 巷道 水平 应力 变化 不 明显. 工作 面 到 达停 采线后. 巷道两帮水平应力约为 5 MP a左右 , 顶底 板应力为 1 5 MP a , 远大于两帮受力 , 但小于初始的 水平应力值. 2 . 2 . 2 垂直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图 4为 7 3 4工作面跨采过程 中中三石门垂直 应 力分 布 云图. ■ ■ / MP a 蔫 .-4。 ; c 模型开 采1 6 0 m时 图 4 跨采过程 中垂直应力分布云 图 Fi g. 4 Ve r t i c a l s t r e s s di s t r i bu t i on p a t t e r n 由图 4可 归纳 出 以下 结论 1 应力集 中现象在工作面距巷道 4 0 m处 即 开始出现 , 且持续时问较长. 2 应力集 中值最大达到 4 0 MP a以上. 3 自工作面开采起始至开采结束 , 巷道两帮 受力趋势基本相 同, 且巷道右 帮应 力集 中弱 于左 帮 , 右帮集中应力最大值为 3 5 MP a 此时工作面距 0 1 2 0 O 0 O 岩 岩岩 岩泥岩 泥砂 砂质泥 煤板板煤板铝板 颛& 臌 & 煤 a 0 誓霞 彤 0 勘麓罐 第 4期 李学华 等 高水 平应力跨采巷道 围岩稳定性模拟研究 巷道 2 0 m , 左帮集 中应力最大值达 4 O MP a以上. 开采结束后巷道处 于应力降低 区, 应力 大小约为 1 2 MP a , 巷道左 右 帮应 力小 于 顶板 和 底 板处 , 应 力 大小 在 5 MP a以下 . 2 . 2 . 3 围岩位移矢量模拟结果分析 图 5 为 7 3 4工作面跨采过程中中三石门位移 矢 量 分布 云图 . 0 l _ a 模型开 采 1 0 0 m时 b 模型 开采 1 4 0 m时 c 模 型开采 1 6 0 m时 图 5 跨采过程 中巷道围岩位移矢量场分布 图 F i g . 5 Di s p l a c e me n t v e c t o r f i e l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由图 5可知 , 整个开采过程 中, 巷道两帮有较 大位移 , 而巷道顶底板位移趋势不明显 , 这种情况 下 , 提高巷道两帮的强度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的首 选 方案. 2 . 2 . 4 巷道围岩塑性区模拟结果分析 图 6为 7 3 4工 作面 跨采 过程 中中 三石 门塑性 区分 布云 图. b 模型开采1 4 0 m时 c 模型开采1 6 0 m时 图 6 巷 道 围 岩 塑性 区 分 布 图 Fi g .6 Di s t r i but i o n pa t t e r n o f pl a s t i c z one 由图 6可知 1 在超 前支承压力作用下, 巷道 围岩 中应力 集 中的影响范围增大 , 应力 集 中系数 最大可达 到 2 . 5 . 巷道两帮围岩产生较大的位移矢量 , 必将产生 大变形 , 需要提高帮部支护体 的支护强度. 2 开采过程 中水平 应力一 直呈现 出降低趋 势 , 而垂直应力的集 中程度则 比较 大. 其中在巷道 拱肩 的最 大垂 直应 力达 到 3 O MP a以上. 3 在高应力的作用 下, 巷道围岩产生较大 的 位移矢量 , 其 中底板的位移矢 量一直指 向巷道 内 部 , 大部分 围岩出现了塑性破坏 , 其中底板全程 出 现拉伸破坏。 根据上述数值模拟结果可知. 巷道 围岩全断面 都有较大的垂直应力集 中, 但这 种集 中是不 均匀 的, 从模拟结果来看 , 巷道的肩角处垂直应力集 中 最为明显. 同时, 巷道底板和两帮都有较 大位移产 生. 结合现场工程实际和数值模 拟结果 , 针对性提 出 了非均 匀支 护技 术措 施. 3 高水平应 力跨 采巷道 非均匀支护技术 3 . 1 巷道 围岩 弱 结构 的观 点 中三石门多为穿层巷道 , 由于沉积历史 、 岩性 状况等的不同, 这些复合结构围岩 中各部分的围岩 强度等力学特性是有差异的, 即在围岩中存在性质 上的软弱结构体. 对该类巷道全断面均采用等密度 的支护结构和参数来控制 围岩的变形与破坏. 这种 支护方式对性质软弱和应 力高的部位不具有针对 性 , 当受到采动影响 , 导致巷道围岩应力二次分布 , 则 该类 巷道 因局 部 破 坏 而 导致 全 面 破 坏 的情 况 是 不可避免的 . 因此 , 在该类巷道围岩支护结构 中, 性质软弱 和应力高的部位将成为巷道围岩控制的重点. 必须 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部位 的围岩加强支护来实现巷 道围岩的整体稳定. 3 . 2 巷道围岩联合控制技术途径 根据 中三石门的技术条件, 采用的支护技术体 系如 下 1 围岩 及 时封 闭. 巷道 掘进 后 , 及 时喷 薄层 的 柔性混凝土封闭围岩, 防止围岩风化. 2 预应力锚杆适 时支护. 采用高性能预应力 左旋螺纹钢锚杆及 时锚 固, 以控 制围岩 的掘进变 形 , 并使锚杆及时承载 ] . 3 滞后注浆加 固. 巷道围岩在掘进变形相对 稳定后 , 裂隙基本充分发展 , 此时进行围岩的注浆 加 固, 效果较好. 注浆管兼做锚杆使用, 以提高巷道 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4 锚索加强支护I c ] . 注浆结束后 , 适时进行锚 索支护施工. 利用锚索将内层锚注加固结构悬吊在 深部相对稳定 的外层结构上 , 实现较大范围的围岩 加 固. 在试验巷道的破裂围岩条件下 , 单纯采用锚杆 支护不能满足矿井正常生产 , 而将上述 四种技术适 当组合成一整体 , 能够确保巷道 围岩整体稳定性 , 取得 良好的支护效果. 3 . 3 支 护方 案与支 护 参数设 计 根据锚杆支护系统设计方法 , 在地应力测试 、 数值模拟分析基础之上 , 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巷道 支护方案与支护参数. 巷道断面为半圆拱形 , 其净 断面尺寸 宽 中高一3 . 8 m3 . 4 m. 非均匀支护 技术方案如 图 7所示.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第 2 5卷 图 7 中 三 石 门 的 “ 非 均 匀 ” 锚 杆 索 布置 方 案 ram F i g . 7 No n - u n i f o r m d i s p o s a l p r o j e c t o f b o l t a n d c a b l e i n mi d d l e - 3 c r o s s c u t 由图 7可 知 1 采用 2 O Mn S i 高性能预应力左旋螺纹钢锚 杆对巷道全断面进行支护 , 共计 l 3根。 锚杆规格为 夺 2 2 mm2 4 0 0 mm, 均采用 1支 Z 2 3 8 0的中速树 脂药卷加长锚 固. 锚杆预应力不小于 2 0 k N. 2 巷道肩 角锚杆 间距 为 6 5 0 mm, 其 余则为 7 5 0 mm, 排 距为 8 0 0 mm. 3 底角锚杆与水平夹角为 3 O 。 , 其余均垂直岩 面布置 . 4 巷道全断面铺设钢筋网和 1 4 mm 的钢筋 梯子梁 , 每断面用 3条 , 其尺寸根据锚杆位置定制. 5 在巷道断面两肩角处各布置 1根锚索 , 其 排距为 2 . 4 m. 锚 索规格 采用 1 5 . 2 4 mm6 3 0 0 mm锚索加强支护 , 3 0 0 mm长 1 8号槽钢 1块 , 1 0 0 mm1 0 0 mm1 0 mm 平 钢板 1块构成 锚索托 板 , 利用 1 个锁具 , 2支 Z 2 3 8 o的中速树脂药卷进 行 锚 固 , 锚索 预拉 力不 小于 1 0 0 k N. 6 巷 道 喷层厚 1 0 0 mm. 3 . 4注 浆加 固技术方 案设 计 围岩注浆加 固是一种改善围岩结构及其力学 性质 、 提高围岩 自承能力 、 改善巷道支护效果 的有 效方法口 ] . 结合中三石 门围岩性质 、 完整性及维护 时间, 在巷道中进行二次注浆加固. 1 注浆材 料 的选择 根据现场条件 , 采用的注浆材料为水泥水玻璃 浆液 , 其配 比为 水泥浆液与水玻璃体积 比 c/ s一 1 0 . 4 ~0 . 6 . 其 中水玻 璃模 数为 3 , 波美度 为 4 0 B e , 水泥用刚出厂的 4 2 5 新鲜水泥. 2 注浆技术方案 全断面布置 7根注浆锚杆, 注浆孔的间距 1 . 5 m, 排距 2 . 4 m, 注浆孑 L 深 2 . 5 m, 采用一次注浆方 式. 注浆管为 2 O mm, 壁厚 4 mm 的无缝钢管 , 一 端带螺纹 , 另一端均匀钻 q , 8 mm 的小孔. 除封孔段 外 , 孔排 距 2 0 0 mn l , 每排 布 置 一对孔 . 注浆 管 注 浆 后可作 锚杆使用. 注浆 管长 2 . 0 m, 螺 纹段长 2 0 mm . 3 . 5效 果分 析 现场工业性试验期间, 对 7 。 3 4工作面跨采 全 过程进行 了表 面位移观测. 观 测从 巷道距工作 面 1 5 0 m 起 至跨 过石 门 5 0 m 止 , 得 到 如 图 8所示 的 位移变形结果. 8 0 4 o 疆 一5 0 o 5 0 l 0 0 l 5 0 巷道距工作面距离/ m 图 8 石 门表 面变形 曲线 Fi g . 8 Su r f a c e d i s t o r t i o n c u r v e o f c r o s s c u t ’ 由图 8可 知 , 中三石 门采用 非均 匀 围岩控 制技 术后 , 7 。 3 4工作 面跨 采时 没有 出现 大 的变形 , 石 门 变形量控制在允许范 围内; 工作 面跨过石 门 5 0 m 后 , 围岩变 形渐 趋于稳 定 . 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非均匀围岩控 制技术有效的控制 了高水平应力跨采巷道围岩变 形 , 保证了矿井的正常安全生产. 4 结 论 1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高水平应力跨采巷道 围岩破坏首先发生在巷道肩角部位 , 且呈现出反对 称状况 , 靠近工作面推进距离方向近的一侧首先发 生破坏. 巷道拱肩处 的小孔径锚索可有效改善弱结 构部位的受力状况 、 防止跨采过程 中的变形破坏及 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 2 中三石门处于水平应力为主的地应力条件 下 , 通过 弱结 构部 位 非 均 匀支 护 技 术 , 提 高 了巷道 的承载能力 , 增强 了巷道浅部岩体 的围岩强度 , 降 低了采动影响围岩变形的程度, 保证了矿井生产的 正常进行. 3 全断面注浆技术使巷道 围岩的整体性得到 了加强 , 石门底鼓变形不明显. 跨采结束后 , 巷道不 须进行修复仍可为下一工作面正常生产使用, 达到 了预期 目的. 4 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 弱结构部位采 用非均匀支护技术能够有效维护跨采巷道围岩变 形 , 使试验巷道围岩处于允许变形控制之下 , 为煤 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 4期 李学华等 高水平 应力跨采巷道 围岩稳定性模拟研究4 2 5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获教 育部两项科技期刊奖 为了推动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 , 提高期刊刊载论文的引用率, 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 促进论文免费共 享 , 建设 良好的科研环境 , 根据教技发中心函[ 2 0 0 7 ]2 5 9号文件 关于组织“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评选活动的通知 和同时公布的“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评选指标体系,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对通知 公布之 日已收录在“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科技期刊栏 目的各类期 刊就期 刊的影响因子和他 引率 、 网站收录 论文数和下载量 、 期刊入网的完整性及期刊编委的国际化程度等统计分析, 经过严格的评 审, 共评 出一等 奖 1 5名 , 二等奖 3 9名,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 另外 , 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组织 的“ 第 2届中国高校精品 优秀 特色科技期刊奖评 比活动” 落下帷 幕. 经评审 , 本 刊继 2 0 0 6 年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后 , 又获得第 2届 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是全 国中文核心期刊, C AJ - C D规范 执行优秀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来 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 刊, 被 中国期 刊网,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 Ul r i c h , 矿业文 摘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 J F D , 万方 , 维普等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或文摘 收录. 在学报 刊登的论文中, 有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的科研项 目的论文超过 9 O 9 / 5 , 中国学术期 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 2 0 0 8 中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的影响因子 O . 5 1 3 和总被引频次 4 8 1 均居全国矿业类期刊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