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习题练习含答案.docx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 3.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二、填空题 1.从心理的动态维度上划分,可以把心理现象划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部分。(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从心理的意识性维度上划分,可以把心理现象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意识、无意识) 3.从意识对象上,还可以把意识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4.心理过程是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个性心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个性倾向、个性特征、个性调控) 6.个性特征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能力、气质、性格) 7.个性调控是以___________为核心的。(自我意识) 8.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想象。(记忆、思维) 9.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认为,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人脑对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客观现实、主观反映) 10.心理是___________的机能,是对___________的反映。(脑、客观现实) 11.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___________,心理反映的内容是___________。(.脑、客观现实) 12.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于___________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1879) 三、判断题 1.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2.心理过程是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 3.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4.个性特征的核心是性格,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的基础。(√) 6.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7.心理学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科学。(√) 8.心理学是一门既年轻有古老的科学。(√) 9.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客观反映。(√) 10.弗洛伊德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11.20 世纪 50 年代,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12.心理过程就是认识过程。() 13.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因此也是神秘莫测的。(√) 14.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就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 15.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16.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17.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 18.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 19.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20.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21.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2.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23.意识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 四、单项选择题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D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B )。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魏特海默 D.斯金纳 4、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C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大 D.大脑皮层 5.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6.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A )。 A. 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7.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B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8.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9.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10.心理学属于( C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1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A )年。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12.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C )。 A.柯勒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13.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 )。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14.心理学是一门研究(B )的科学。 A 心理过程 B 心理现象 C 个性心理 D 认识过程 15.个性心理是通过( B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认识过程 B 心理过程 C 意志过程 D 情绪、情感过程 16.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弗洛依德 B柏拉图 C冯特 D皮亚杰 1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 C )。 A心理过程与心理产物 B心理内容与心理形式 C心理过程与个性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18.狗听到主人叫它的名字就跑过来,这属于(C )。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以上一个都不是 19.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 B )。 A感觉 B反映 C反射 D兴奋和抑制 20.“见风流泪”属于( A )。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以上一个都不是 21.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明( C )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A遗传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学校教育 22.人的认识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C )。 A情绪、情感 B意志 C想象 D动机 2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 )。 A兴奋和抑制 B扩散和集中 C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D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24.“谈虎色变”属于( C )。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以上一个都不是 25.狼孩的现象,说明( C )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A遗传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学校教育 26.“谈梅生津”属于( C )。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以上一个都不是 27.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B )。 A心脏 B脑 C脊髓 D整个身体 28.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是( D )。 A感应性 B心理 C思维 D意识 29.“眨眼反射”属于( A )。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以上一个都不是 30.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标志是(D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心理学专著的问世 C生命科学的诞生 D心理实验室的建立 31.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 C )。 A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 B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 C能力、气质与性格 D需要与动机等 32.人的心理的实质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C )。 A客观反应 B神经活动 C主观映象 D理性经验 33.小孩听说要“打针”就大哭,这属于( C )。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以上一个都不是34.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C )年。 A. 1789 B. 1897 C. 1879 D. 1987 35.心理学是一门( D )的科学。 A、古老 B、年轻 C、新兴 D、既古老又年轻 36.“望梅止渴”是属于( B )。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无条件反射 D、防御反射 五、多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 ABC)。 A.描述心理事实 B.揭示心理规律 C.指导实践应用 D.控制心理行为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BCD )。A.记忆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3.心理过程包括( ABC )。 A.认识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注意过程 4.人的人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BD )。 A.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能力、气质、性格 C.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人格倾向性 5.在下面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B )。 A.意志 B.情感 C.兴趣 D.气质 6.认识过程包括的心理成分有( ABC )。 A.感 B.记忆 C.思维 D.言语 7.人的心理是( ABCD )。 A.脑的功能 B.客观现实的反映 C.主观印象 D.大脑活动的产品 8.心理现象分为( AC )。 A.心理过程 B.认识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9.心理过程包括( CEG )。 A.感觉过程 B.知觉过程 C.认识过程 D.注意过程 E.情感过程 F.行为过程 G.意志过程 10.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BCE )。 A.认知 B.能力 C.气质 D.情感 E.性格 六、简答题 1.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1)描述心理事实(2)揭示心理规律(3)指导实践应用 2.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感觉阶段(2)知觉阶段(3)思维的萌芽阶段(4)意识阶段 3.简述科学心理学观的基本内涵。 (1)心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形式(2)心理是脑的机能(3)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4)心里具有主观能动性(5)心理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 4.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伦理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5.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2)设计阶段(3)实施阶段(4)总结阶段 七、论述题 1. 怎样认识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学习心理学对教师工作有何意义 答题要点(1)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质量(2)改善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3)促进教师教育科研(4)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 2. 试述心理学与教育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 3.什么是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对于教师工作有何意义 八、案例分析题 1.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回答要点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在发生发展的。具有作为心理源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人脑,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2.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答要点(1)学生个性心理面貌存在着差异;(2)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电影青松岭有这样的情节车夫钱广每次到下坡转弯处的一棵大树旁就使劲抽打辕马,马便狂奔跑起来。后来,车夫换成了万大叔,当他赶车行至大树旁时,并未抽打辕马,马却也狂奔起来,差点儿出了危险。辕马狂奔是什么心理现象它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要点(1)辕马狂奔属于条件反射;(2)是经过多次强化而形成的。 4.全班同学听一位教师讲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是完全不一样为什么 回答要点虽然同听一位教师的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不会一样。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每个人的个体经历、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是一个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 第二章 注意与教育 名词解释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又称继有意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数量)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6.注意的紧张性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高度集中程度,是注意的强度特征。 7.注意的稳定性又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保持时间的长短,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8.注意的分配 指在进行的几种活动时,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 9.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和需要,注意主动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一、 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_______和_______。指向 集中 2. 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注意的基本特性。指向性 集中性 3.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4. 注意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选择 保持 调节 5. 无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既没有 ,也不依靠 。明确的目的任务 意志努力 6.无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它具有的优点是不易 。疲劳 7.有意注意受人的 支配、调节和控制,充分体现了人的 。意志 能动性 8.有意注意需要 ,因而主体容易产生 。意志努力 疲劳 9.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主义形态,它正好具备了 和 的优点。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10.注意的广度可以说是 的广度,最先做注意广度试验的是心理学家 。知觉 汉密尔顿 11.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变化现象,称为 ,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注意处于正时相时,表现为 提高。注意的起伏 感受性 12.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对的注意状态是 ,是由 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引起的。注意的分散 无关刺激 13.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属于注意的 现象。分配 14.注意的过滤器模型是由英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过滤按照 的原则,只允许一条通道上的信息经过并进行加工,其余通道全部关闭。.布罗德本特 全或无 15.注意的 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提出的,她认为信息在通道上并不是完全被阻断,而是被 。衰减模型 减弱 16.卡尼曼提出了注意的 模型,他把注意看成资源和容量,这些资源可以 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容量分配 灵活分配 17.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一类是 。客观刺激物特点 人的主观状态 18.对活动的 兴趣是有意注意依赖的条件,而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于人的 兴趣。间接 直接 19.有意后注意是从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转化条件有两个,一是 ,二是 。对注意对象的直接兴趣 对注意对象的操作活动水平 20.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 的活动便于注意的分配,技能性活动易于分配,而在 活动上的分配较难。有联系 智力性 3、 判断题 4、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1.无意注意主要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强度( √ )。 2.有意注意主要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强度( )。 3.有意后注意主要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强度( )。 4.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 5.人们不可能对所有作用于自己的信息都作出反映,只能选择一定的对象做出反映( √)。 6.注意的指向就像摄影中的“取景”,注意的集中就像摄影中的“对焦”( √ )。 7.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8.“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眼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任何心理过程离开了注意都将无法进行( √ )。 9.注意的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的变化现象称为注意的分散( )。 10.有意后注意需要意志努力,因而容易使个体产生疲劳( )。 11.高度的责任心和浓厚的兴趣爱好,都能引起一个人高度紧张的注意( √ )。 12.如果人们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能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那么实现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容易( √ )。 13.知觉的对象越多,注意的广度就越小;知觉的对象越少,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 14.一般情况下,注意的起伏会给我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明显的干扰作用( )。 15.注意的指向和集中是同一注意状态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 √ )。 16.学生在听课时,一会儿听老师讲,一会儿记笔记,一会儿思考,注意力不停转换,但是仍然是稳定的( √ )。 17.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是注意分配能力的表现( √ )。 18.注意的转移是指由于某种刺激物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长期作用所引起的,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是消极被动的( )。 19.一道闪电、一声惊雷、一股浓烈的气味等都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这种注意属于无意注意( √ )。 20.黑夜中闪过的流星,街上忽明忽暗的灯光,教师讲课时抑扬顿挫的声音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是因为刺激物本身的变动特点( √ )。 21.对活动目的理解得清晰深刻,才能使无意注意调节在完成任务的对象上,并予以必要的维持( √ )。 21.多样化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大脑的兴奋性,维持有意注意的稳定性( )。 22.内外干扰越少,个体越容易维持无意注意,内外干扰越多,个体无意注意的维持越困难( √ )。 23.个体对注意对象的操作活动达到十分娴熟的程度,即达到自动化水平,个体就不必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就可能进入有意后注意的状态( )。 24.注意范围的大小,与个人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而与知识经验无关( √ )。 25.保持有意注意的稳定性,需要坚强的意志力( √ )。 26.神经系统类型灵活的人比不灵活的人容易实现注意的转移,并且转移的速度也较快( √ )。 27.教师的讲演技巧对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至关重要,教师讲课时要注意语音、语调应有的抑扬顿挫( √ )。 28.教室黑板左右布置美观,贴满标语,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听讲( )。 29.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提高学生对注意对象的操作活动水平,并尽可能使之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水平( √ )。 30.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 )。 四、单项选择题 1.汽车司机一边操纵方向盘,一边踩油门、刹车,一边还要观察来往行人和路面,是属于( A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范围 D.注意的稳定性 2.保证了注意的清晰、完整和深刻的是( C )。 A.稳定性 B.紧张性 C. 集中性 D.指向性 3.注意的最高级形式是( C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注意的起伏 4.注意的初级形式是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注意的起伏 5.让自己在外界有干扰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训练,是( B ) A.注意稳定性训练 B. 干扰训练法 C.静坐放松法 D.意志锻炼法 6.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本课知识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兴趣,说明( C ) A. 直接兴趣对有意注意维持的重要性 B. 直接兴趣对无意注意维持的重要性 C. 间接兴趣对有意注意维持的重要性 D. 间接兴趣对有意后注意维持的重要性 7.“万绿从中一点红”、“鹤立鸡群”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是因为( A ) A.刺激的对比 B.刺激物的变动 C. 刺激的新颖 D.刺激物的强度 8.从未见过计算机的人,在展览会上会对一台计算机感兴趣,是因为( C ) A.刺激的对比 B.刺激物的变动 C. 刺激的新颖 D.刺激物的强度 9.在安静的教室,教师轻轻点名,也会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在人声鼎沸的广场呼唤某人,声嘶力竭也未必引起注意,是因为( C ) A.刺激的对比 B.刺激物的变动 C. 刺激的相对强度 D.刺激物的强度 10.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注意的范围大概是( A )。 A. 8-9个黑色圆点 B. 5-6个黑色圆点 C.3-5个黑色圆点 D.9-11个黑色圆点 11.在教学活动中,更强调的注意稳定性是( D ) A.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持久 D.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12.与注意稳定性相对的状态是( B ) A. 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散 C. 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13.始终伴随各个心理过程的心理现象是( A )。 A.注意 B.记忆 C. 思维 D.感知觉 14.边开汽车边听音乐,属于( A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范围 D.注意的稳定性 15.阅读水平高的人能做到“一目十行”,是因为( B ) A.知识经验在注意分配中起着重要作用 B. 知识经验在注意范围中起重要作用 C.知识经验在注意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D. 知识经验在注意紧张性中起重要作用 16.看一幅画比看一支粉笔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性,而看变化的电视画面又比看一幅画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是因为( A )。 A. 注意对象的特点对注意稳定性的影响 B.个体对活动的态度对注意稳定性的影响 C.个体的意志对注意稳定性的影响 D. 个体的身体状态对注意稳定性的影响 17.写字熟练的学生,对于边听课边记笔记能够应付自如,而写字不熟练的学生则很难做到这一点,是因为( A )。 A.熟练的活动易于注意的分配 B. 熟练的活动易于注意的转移 C.熟练的活动易于注意的稳定 D. 熟练的活动易于注意的分散 18.( D )是指注意在某一对象上所能保持时间的长短,它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稳定性 19.受人的意识支配,调节和控制,充分体现人的能动性的是( A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注意的起伏 20.注意的首要功能是( D ) A.注意的保持功能 B.注意的调节功能 C.注意的集中功能 D.注意的选择功能 五、多项选择题1BC、 2BC、 3ABD、 4ABC、 5ABC、 6ACD、7ACDEF、8AB、9ABC、10ABD 1.在注意的种类中,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BC ) A.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注意选择 2.在注意的种类中,不容易使人产生疲劳的注意是( BC ) A.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注意选择 3.注意的主要功能有( ABD )。 A.注意的保持功能 B.注意的调节功能 C.注意的集中功能 D.注意的选择功能 4.影响个体无意注意的主观状态主要有( ABC )。 A. 需要和兴趣 B.情绪和精神状态 C.知识经验 D.智力水平 5.影响注意的范围的主要因素有( ABC ) A.注意对象的特点 B.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C.个人的知识经验 D.主体的意志力 6.教师上课时要注意板书和课件技巧,包括( ACD ) A.控制合理使用量 B.尽可能多用板书或课件 C.板书和课件要重点突出 D.目标色和背景色要对比鲜明,凸显重要信息 7.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教师需要( ACDEF )。 A.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B. 培养直接兴趣 C.培养间接兴趣 D.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 E.合理组织注意活动 F.关注学生身体和精神状况 8.运用有意后注意规律进行教学,教师要( AB ) A.引发直接兴趣 B.提高学生的操作活动水平 C.培养间接兴趣 D.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9.常用的注意稳定性训练的方法有( ABC ) A.意志锻炼法 B.干扰训练法 C.静坐放松法 D.技能熟练化 10.以下易于进行注意分配的活动是( ABD ) A.边弹边唱 B.边骑自行车边说话 C.边做数学题边背诗 D.边看电视边织毛衣 六、案例分析题 1.材料今天是林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她穿着漂亮艳丽的新衣服提前来到教室,用早已准备好的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开始上课了,林老师显得镇静自若,她先宣布了其中考试的成绩,并鼓励大家要再接再厉。在正式讲课中,林老师言语平静、流畅,由于准备的内容十分丰富,她便加快了速度,对讲课内容也不予重复。正当林老师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偶然发现有个别学生开小差,她立即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一节课很快地过去了,林老师从容地走出了教室。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一下林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什么 答案要点这位老师的做法不妥当,因为(1)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衣着和黑板布置、课前宣布学生成绩、点名批评开小差的学生都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而是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前的教学活动中转移至与课程暂时无关的内容;(2)对课程内容强调重点而不重复甚至加快内容,使学生因为不理解而不能保持有意注意;(3)语调平静流畅而缺少变化易于造成学生疲劳而分心。 2.我们在学习时听听音乐,或室内有钟表滴答声会让我们集中注意,绝对隔音,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也会被吸收,人在这样的环境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这是为什么 答案要点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某些微弱的刺激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加强提高了神经兴奋水平,太安静的环境降低意志努力的程度,因而降低神经兴奋的水平,反而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若夫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会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3.有一位自然常识课老师在讲杠杆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看谁力气大”的问题情境,故意挑选班上身材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个身材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他的选择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大家都以为结果不言而喻。然后,这位教师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铁链外把门往外推,让女同学在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结果出乎大家意料,女孩获胜了。是什么道理呢这一问题吸引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请你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这一教学效果。 答案要点教师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学生轻松进入有意后注意状态,不需要意志努力而又能够清晰感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4.妈妈发现小明写作业时一会儿吃个土豆片,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始终不能安定下来,结果,作业很长时间没有写完,还有很多错误,用相关心理学理论解释并分析小明的心理特点。 答案要点孩子的注意力始终没有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之上,因而注意的保持和调节功能未能起到作用,因而出现了很多错误,拖延了写作业的时间。 七、简答题 1.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等。 (2)主观条件个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等。 2.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3)注意活动的组织;(4)内外刺激的干扰;(5)个体的意志水平 3. 说说影响注意转移的主要因素 答案要点(1)原来从事活动的强度;(2)主体对新任务的兴趣;(3)主体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已有的习惯;(4)自我控制能力。 4. 哪些因素影响个体注意的紧张性 答案要点(1)责任感、兴趣与爱好;(2)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3)注意范围的大小;(4)个人养成的注意习惯 5.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要点(1)人的主体积极性状态。(兴趣、情绪、对活动意义的理解、责任感等);(2)活动对象的特点;(3)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八、论述题 1.用实例来说说教师怎样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 答案要点(自己叙述案例)(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如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讲授技巧、板书大小轻重、声音变化等;(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教学环境创设、间接兴趣的培养、明确目的任务,使学生理解其含义、合理组织注意活动、关注学生的身体精神状况 );(3)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引发直接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活动水平) 2.怎样培养自己的注意品质和提高注意水平 答案要点(1)认识自己的注意品质特点;(2)善于科学用脑;3培养良好的自制力; 4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5)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第三章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 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所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4. 感受性指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5. 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 填空题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___________关系。(反比) 2.感知觉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观察水平。 (感觉水平 知觉水平) 3.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