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村庄下条带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pdf
S e r i a l N o . 4 6 1 S e p t e m b e r . 2 0 0 7 矿业快报 E XP R E S S I NF ORMAT I ON O F MI N I N G I N DUs 豫 Y 总 第 4 6 1 期 2 0 0 7 年 9月第 9期 密集村庄下条带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刘兆平温兴林 山东科技大学 摘要 通过对葛亭煤矿密集村庄下 1 1 6 0 1 条带工作面从初采到开采完毕期间的矿压观测, 结 合工作面各种矿压显现特征, 确定了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 掌握条带工作面的项板 运动规律及矿压显现规律 , 为今后类似条带工作面的顶板和顺槽支护技术提供 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密集村庄; 条带工作 面; 矿压观测 ; 顶板支护 中图分类号 T D 8 2 3 . 8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9 . 5 6 8 3 2 0 0 7 0 9 - 0 0 4 6 - 0 4 1 工作面概述 1 1 6 0 1 条带工作面是葛亭煤矿 1 1 6 0采区第一 个工作面 , 位于工业广场以西 1 6 0 0 m、 钱海村及钱海 小学之间, 东西向村镇公路以南 1 5 01 2 0 0 m。该区 域地面多为村庄建筑 , 地面标高 3 8 . 3 m。在该 面 进行矿压观测 , 主要目的是获得老顶初次来压步距、 周期来压步距等主要参数 , 确定合理的支护范围, 为 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依据。 1 1 6 0 1 条带工作 面顶底 板的基本特征为 老顶 厚度 1 1 . 3 m左右, 泥岩, 灰黑色, 贝壳状断 口; 直接 顶厚度 5 . 3 m左右, 褐灰 一灰色 , 下部深灰色, 参差 状断口, 裂隙发育被方解石充填 , 含动物碎屑化石 ; 直接底 厚度 3 . 4 m, 泥岩 , 浅灰色 , 参差状断 口, 夹 少量粉砂岩及大量植物根化石 ; 老底厚度 3 . 9 m, 细 砂岩, 灰 一深灰色, 以石英为 主, 长石次之 , 泥质胶 结 , 具波状层理。 1 1 6 0 1工作 面的基本特征 为 走 向长度 9 9 7 m, 工作面长度 3 5 m; 整体为一向斜构造 , 走 向近南北至 南东 , 倾 向东至北东 , 倾角 0 。 一2 0 。 , 平均 1 3 . 5 。 ; 工 作 面内断层多 , 被分割成多个块段 , 给工作面回采带 来较大影响。 2 矿压观测 2 . 1 矿压观测的手段 ①采用 K Y 一 8 2型矿用动态仪监测顶板下沉速 度; ②采用卷尺测量仪表间距和支架活柱缩量; ③利 用测枪或测杆测量巷道收敛变形; ④工作面超前单 体液压支柱荷载用单体支柱测压计观测; ⑤人工观 测回采工作面内顶板冒落、 顶板响声、 顶板破碎度、 市。 4 6 刘兆平 1 9 8 4一 , 男 , 汉族 , 山东潍 坊人 ,2 6 6 5 1 0山东省 青 岛 煤壁片帮程度、 支柱支设状况等宏观现象及其它观 测。 2 . 2 现场观测方案设计 为获得顶板运动的矿压显现量 , 需要分别在工 作面内及两侧巷道内设置两个测区。 2 . 2 . 1 工作 面测区 工作面内布置 5条观测线 , 一般在工作面上、 下 端头各去除 3 m后布置两条测线, 工作 面中间位置 布置一条测线 , 3条测线的中间布置两条测线 , 即在 3 、 1 2 、 2 0 、 2 9 m 和 3 7 m各布置一条测线 。每个测线 设两个测点, 两个测点要间隔布置, 每个测点配备一 台阀控式单体柱压力连续监测记录仪, 连续 自 动记 录。 2 . 2 . 2 巷道测区 分巷道移动测站和固定测站两部分。 1 移动测站布置在超前顺槽约 2 0 m范围内, 见图 1 , 按一定的距离布设位移传感器 K Y - 8 2型顶 板动态测量仪 , 用来量测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对 巷道移动测站 , 应坚持三班连续观测 , 一般每隔 2 h 取一次读数 , 同时记录传感器与煤壁之间的距离。 图 1 巷道移动观测 区 2 巷道固定测点。根据 1 1 6 0 1 条带工作面的 具体情况, 轨道巷及皮带巷分别在距切眼位置 1 0 0 、 1 2 0 m处设立 2 个观测站, 一个观测站中设 3个观测 断面, 用于观测工作 面推进过程 中超前支撑压力 的 影响范围及巷道变形规律。 3 矿压观测结果与分析 维普资讯 刘兆平温兴林 密集村庄下条带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2 0 0 7 年 9月第9期 3 . 1 巷道测区矿压观测成果分析 根据葛亭煤矿 1 1 6 0 1条 带工作 面采矿 地质条 件 , 结合以往工作经验, 确定固定点分别为 4 、 8 、 1 2 m 和1 6 m点。经过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 分别绘制了 轨道巷及皮带巷工作面推进距离与巷道顶板下沉速 度关系曲线图 见图 2~图 7 , 由这些图可以看 出 以下规律。 2 \ 昌 l丘 丑 l_ 2 \ 吕 \ l上 瞽 鲁 H 一 / f \ / 、 『 . V \ } 端 0 5 1 O 1 5 2 O 2 5 3 O 3 5 4O 4 5 5 O 一 4 m皮顺 - . - 1 2 m皮顺 工作面推进距 离 / m 一 8 m皮顺一 1 6 m皮顺 图 2 1 1 6 0 1 皮带巷 0 5 0 m 观测成果图 f I t 专 3 羹 _上 2 图 3 1 1 6 0 1 皮带巷 5 O~l O O m 观测成果图 / \ 。 』 f 一 一 . 一 B m皮顺一 1 6 m皮顺 图 4 1 1 6 0 1皮带巷 I OO ~1 3 0 m 观测成果 图 i4E三三三三 3 1} 、 一 蓝 一 O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4 0 4 5 5 0 一 一 4 m轨顺 一1 2 m轨顺 工作面推进距离 / m 1 9 . 8 m。从 图 2中 可 以看 出, 当 工 作 面 推 进 到 l 9 . 5~ 2 0 . 2 m时, 顶底板移近速度有一个小峰值, 标 志此时工作面直接顶跨落。 . 一 T n 『. I 黼 烈 瘊 鬻 徽 冒 暑 l止 鳖 鲁 一 8 m轨顺一 1 6 m轨顺 图6 4 3 0 6轨道巷 5 O~l OOm 观测成果图 I \ 一 \ \ 育 『 \ . 图 7 4 3 0 6轨道巷 5 O~l OO m 观测成果图 2 工作面初次来压。2 0 0 7年 1月 7日中午 l 3 时, 皮带巷煤壁前方 4 m点、 8 m点顶、 底移近速度 出 现大幅度上升, 先是 4 m点 , 最大达 3 . 2 m m / h , 随后 8 m点, 移动量达 2 . 1 m m / h , 随后 1 2 m点也略有上 升, 但上升量 比较少 , 到 7日1 8时达到峰值。而 8 m 点 此时工作面掘进距离为 4 1 . 1 O re 随后移动速度 降低 , 到 8号早班结束 , 这说明此时老顶断裂, 断裂 位置约在工作面前方 48 m。到 7日夜班 , 轨道巷 煤壁前方顶底板移动速度也出现大 幅度上升。4 m 点最大达到 3 . 2 7 m m / h , 8 m点最大达到2 . 1 2 m m/ h 。 在工作面推进至 4 0 . O m时达峰值 , 又下降后再 次达 峰值 , 说明在中间下降点处老顶断裂, 此时工作面推 进距为 4 1 . 2 m, 即初次来压步距为4 1 . 2 m, 来压持续 时间 1 ~ 2 d 。 3 工作面第一次周期来压。初次来压以后, 顶板活动又趋于平稳, 当 1 月 2 3日中班 6时, 轨道 巷4 m点、 8 m点顶底板移动速度开始增大, 并在早 班结束时达到峰值, 分别为 2 . 6 0 、 1 . 6 0 m m / h , 皮带 巷 4 m 、 8 m点也几乎同时达到峰值, 说明此刻老顶开 始断裂 , 此时轨道巷工作面推进距离为 5 7 . 2 5 m, 皮 带巷工作面推进到 5 6 . 8 0 m, 然后顶板下沉速度开始 回落, 工作面矿压同样在老顶断裂约 3 ~ 5 h 来压, 来 压与初次来压时显现情况基本相同, 只是来压 的强 4 7 维普资讯 总第 4 6 1 期 矿业快报 2 0 0 7年 9月第 9期 度略小于初次来压。 4 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 。根据所绘制的工作 面推进曲线与顶板下沉速度关系曲线 图上可知 , 轨 道巷和皮带巷分别获得 1 个初次来压和 5个周期来 压, 轨道巷、 皮带巷周期来压步距汇总情况 工作面 推进至 1 3 0 m 见表 1 。 表 1 轨道巷、 皮带巷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步距汇总表 周期来压次数 1 2 3 4 5 平均 垫推 勰m 4 l _ l 57 .2 5 6 8 . 90 8 6 . 10 103 .O 0 1 19 .O 0 暮 来 压步 m 1 6 . 1 5 l 1 . 6 5 1 7 . 2 0 1 6 . 9 0 1 6 . O 0 1 5 . 5 8 謇推 勰 巷 来压步距/ m 4 1 . 2 5 6. 8 0 7 0 . 9 0 8 7 . 2 5 1 0 3. O 0 1 1 8. O 0 1 7. 4 0 1 4. 1 0 1 6 . 3 5 1 5. 7 5 1 5 . O 0 1 5. 7 2 1 6 . 7 8 1 2 . 8 7 1 6 . 7 7 1 6 . 3 3 1 5 . 5 0 1 5 . 6 5 平均 由表 1 可以看出 轨道巷和皮带巷矿压显现规 律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 , 从其移动速度峰值来看轨 道巷前 1 3 0 m范围内其移动速度明显大于皮带巷, 这是由于轨道巷位于工作面的下部, 矿 山压力易于 集中。单体支柱载荷也说明了这一点 , 在大部分时 间内, 轨道巷单体支柱载荷均大于皮带巷单体支柱 载荷。 工作面在推进至 1 3 0 m时 , 轨道巷周期来 压最 小为 1 1 . 6 5 m, 最大为 1 7 . 2 m, 平均为 1 4 . 4 3 m。皮带 巷最小为 1 4 . 1 m, 最 大为 1 7 . 4 m, 平均为 1 5 . 7 5 m。 一 般来说 , 工作面上部来压比下部要早 , 如初次来压 早 0 . 4 m, 但来压强度 明显小于轨道巷。 初次来压 c 0为 4 1 . 2 m, 周期 来 压步 距 C为 1 5 . 6 5 m, 初次来压步距为 C / C o 0 . 3 7 9 。 3 . 2 工作面测区矿压观测成果分析 按照 矿压 观 测 计 划, 工 作 面 测 区主 要 包 括 1 1 6 0 1工作 面 支柱 活柱缩量。通过 观测 , 得 到 了 1 1 6 0 1 工作面支柱受力的以下特点。 1 工作阻力频率分布见表 2, 工作阻力频率分 布直方图见图 8 。 表2 支柱工作阻力频率分布情况 5 ~1 0 1 01 5 1 5~2 0 2 0~2 5 2 5~3 0 3 0-3 5≥ 3 5 次数 6 1 2 3 0 2 8 4 1 4 6 3 9 1 6 7 塑皇 箜 兰 支柱工作阻力在 1 0~1 5 MP a的 占2 9 . 3 7 %, 在 1 5~2 O MP a 的 占 3 6 .2 7 % , 2 O ~2 5 M P a 的 占 1 8 . 6 5 %, 平均工作 阻为 1 6 . 5 6 M P a , 是额定工作阻力 的9 2 % , 显然, 支柱工作面阻力发挥 良好。当然 , 在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 极个别支柱出现压折现象, 工作 阻力超过 4 0 MP a , 主要是由于支柱质量问题和支柱 48 初撑力低、 支护质量差及安全阀不开启等原因造成 的。随着支护质量的加强管理 , 这些问题可以在很 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5~ 1 0 1 5~ 2 O 2 5~ 3 O 3 5 1 0~ 1 5 2 O~ 2 5 3 O~ 3 5 图 8 为工作阻力频率分布直方图 2 支柱工作阻力在工作 面推进方 向上的变 化。工作面支柱 阻力在推进过程中整体上 比较平 稳 , 只是在工作面回采初期阻力整体较小, 主要原因 是 回采初期顶板下沉量很少 , 加上支柱初撑力低造 成的。同时, 当工作面平均推进到大约 1 9 . 8 、 4 1 . 2 、 5 7 . 0 、 6 9 . 9 、 8 6 . 7 、 1 0 3 . 0 、 1 1 8 . 5 m 时, 支柱工作阻力 分别出现 了一次相 对峰值 , 支柱 平均阻力 分别 为 2 1 . 6 、 2 9 、 2 1 、 2 3 . 7 、 2 2 . 9 、 2 1 . 3 、 2 0 . 2 MP a , 分别是支 柱额定工作 阻力 1 8 MP a的 1 . 2 、 1 . 6 、 1 . 1 7 、 1 . 3 1 、 1 . 2 7 、 1 . 1 8 、 1 . 1 2倍 , 经分析 , 这几次压力峰值分别 对应直接顶垮落 、 老顶初压和周期来压 。 直接顶初垮、 老顶初压和周期来压期间支架阻 力有所增加 , 幅度很大 , 说明老顶来压较明显 , 来压 时动载系数较大, 变化范围为 1 . 2 5 ~ 1 . 4 0 。 该观测结果与动态仪观测的结果基本一致。 3 支柱工作阻力在纵 向方向上 的变化情况。 表3为第一排、 第二排、 第三排支柱初次来压及周期 来压步距分布表。 从表 3可以看出, 工作面不 同位置其矿压显现 时刻及强度是不尽相同的。从 3排支柱的来压步距 分布上看, 最早来压一般均为位于工作面中部的第 二排支柱, 其次为第三排支柱, 最后才为第一排支 柱。如初次来压, 当工作面推进到4 0 m时, 第二排 支柱工作阻力即开始增加, 而到4 1 m时第_与第三 排支柱才开始来压。 工作面纵向方向上一般存在以下规律 工作面 中部首先来压, 来压强度较大, 随后工作面上部开始 来压, 最后为工作面下部来压, 来压强度大大减少。 这主要为工作面中部悬顶面积大 , 四周无支撑 , 而工 作面两边支柱外围有实体煤支撑 , 矿压显现强度较 少 。 维普资讯 刘兆平 温兴林 密集村庄下条带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2 0 0 7 年9月第9 期 表 3 各支架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步距汇总表 第三棵 l 8 l O l 9 l 7 l 4 1 5 . 6 平均4 0 . 3 1 4 1 3 . 3 2 0 1 4 . 3 1 5 . 7 1 5 . 5 4 结论 通过本次矿压观测, 对采用的支柱支护强度进 行了评价, 为 1 6 煤层以后的开采工作面支架选型和 设计、 确定工作面合理的超前支护距离、 动压条件下 巷道支护方法 、 合理支护参数和顶板管理提供了理 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 工作面支柱初撑力特别 是在初次来压以前普遍偏低, 建议采取 ①加强及管 理维修, 及时处理支柱、 管路窜漏液, 确保泵站压力 正常; ②确保支柱工作阻力, 减少顶板下沉, 防止顶 板 冒落。 参考文献 [ 1 ] 钱鸣高, 刘昕成.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M] .北京 煤炭工业出 版 社 。 1 9 9 1 . [ 2 ] 蒋金泉. 采场围岩应力与运动[ M]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 9 9 3. [ 3 ] 贾 喜荣. 矿山岩层力学[ M]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 9 9 8 . 收稿 日期 2 0 0 7 - 0 6 -06 信息平台 莱州发现储量 5 1 . 8 3 t 特大金矿 从山东省地矿局获悉, 山东地质六 队近 日在焦 家黄金成矿带深部发现又一特大型金矿莱州寺 庄金矿 , 探 明储 量5 1 . 8 3 t , 潜 在价值近 8 O多亿 元。 这一特大型矿床的发现, 是在大成矿带深部及矿区 外围找矿的一个成功范例 , 是胶东黄金找矿向深部 发展取得的重大突破 。 据介绍, 该矿床位于莱州市寺庄镇境内, 矿体隐 伏在海拔 ⋯ 3 2 1 9 2 6 m, 平均金品位4 . 4 5 g / t , 矿体 平均厚度 4 . 8 7 m。山东地质六 队 自2 0 0 5年 2月开 始详查, 综合运用遥感、 物化探、 信息技术等多种手 段联合攻关 , 历时两年半才最终发现这一金矿。 胶东是我 国最大的黄金资源基地 。据省地矿局 专家预测, 该地区三大成矿带蕴藏3 4 0 0 余吨的金矿 潜在资源 , 在国内独一无二 , 也为世界罕见。省地矿 局先后在该地区共探 明玲珑 、 焦家等特大型金矿 7 处, 大 中小 型金 矿上 百处 , 累计探 明黄金储 量约 1 O 0 0 t 。以往找矿主要限于海拔 一 5 0 0 m以浅 , 深部 工作程度低, 海拔 ⋯ 5 0 0 1 5 0 0 m空间尚有2 0 0 0 多吨黄金储量 尚待探明 , 找矿潜力巨大。 上接第4 5页 4 结论 1 由于煤层倾角大, 因而急倾斜炮采工作面 单体支柱阻力低, 支柱稳定性低。 2 急倾斜炮采工作面沿走向压力分布特点 是 从首排支柱开始, 载荷逐渐增大, 末排支柱载荷 最大。 3 经理论推导 , 老顶周期来压步距相 当于初 次来压步距的1 / 2 . 4 5 , 与实际观测较为符合。 4 工作面煤壁前方有大于原岩应力的超前应 力集中区, 且越靠近上顺槽, 该集中应力就越大。 参考文献 [ 1 ] 瞿光金. 矿压显现的软围岩井下测量标志点设置方法[ J ] . 矿 山测量 , 2 0 0 3 0 1 . [ 2 ] 王继良. 中国矿山支护技术大全[ M] .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 9 9 5 9 1 4~9 2 7 . 收稿 日期 2 0 0 7 -05 -0 6 49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