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沿空掘巷合理位置及控制技术.pdf
第 3 7卷第 9期 2 0 1 2年 9月 煤 炭 学 报 J OU RNAL OF CHI NA CO AL S O CI E T Y Vo 1 . 3 7 No . 9 S e p. 2 01 2 文章编 号 0 2 5 3 - 9 9 9 3 2 0 1 2 0 9 1 5 6 4 0 6 综放沿空掘巷合理位置及控 制技术 李 磊, 柏 建彪, 王 襄禹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 国家重点实验室 矿业工程学院 , 江苏 徐州 2 2 1 1 1 6 摘要 采用理论分析方法 , 建立 了沿空掘巷 的结构力学模型, 推导 出“ 内应力场” 宽度表达式 , 确 定 了合理的沿空掘巷位置 , 预计 了沿空巷道围岩变形量 , 进 而确定巷道断面参数 。提 出顶板高强度 高预应力锚杆 支护和高强度锚 索加强支护、 减小窄煤柱帮锚杆 间距和 实体煤帮二次支护的非对称 综放沿空掘巷 围岩控制技术 , 采用 系统信息设计方法确定 了锚杆支护参数 , 成功地应用于工程 实 践 。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沿空掘巷 ; j } 对称控制技术; 二 次支护 ; 系统信息设计法 中图分类号 T D 3 5 3 文献标志码 A Ra t i o n a l p o s i t i o n a nd c o n t r o l t e c hn i q u e o f r o a d wa y dr i v i ng a l o n g n e x t g o a l i n f u l l y me c ha ni z e d t o p c o a l c a v i ng f a c e L I L e i , B AI J i a n - b i a o , WAN G Xi a n g y u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R e s o u r c e a n d S a f e Mi n i n g , S c h o o l ofMi n e s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fM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 X u z h o u 2 2 1 1 1 6,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By u s i n g 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me c h a n i c a l mo d e l o f r o a d wa y d riv i ng a l o n g n e x t g o a l w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n d t he wi d t h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i n t e r na l s t r e s s fie l d s wa s d e r i v e d, t h e r a t i o na l p o s i t i o n o f r o a d wa y d r i v i n g a l o n g n e x t g o a f wa s d e t e r mi n e d a n d t h e d e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 e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wa s a l s o c a l c u l a t e d. Me a n wh i l e, t h e p a r a me t e r o f r o a d wa y wa s g i v e n. At l a s t , t he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r o a d wa y d r i v i ng a l o n g n e x t g o a f i n t h i c k s e a m wa s p u t f o r wa r d, a n d t h e fir s t i s h i g h s t r e n g t h a n d pr e t e n s i o n b o l t s u p po r t i n g t o c o n t r o l r o o f , t h e s e c o n d i s d e c r e a s i n g b o l t i n t e r v a l o f r o a d wa y g o b s i de, t he l a s t i s s e c o nd a r y s u p p o rti ng t o t he i n t e g r a t e d c o a l s i de o f r o a d wa y, b a s e d o n t h i s, t he b o l t s u p p o rti n g pa r a me t e r wa s d e t e rm i n e d b y s y s t e m i n f o rm a t i o n d e s i g n me t h o d, a nd i t i s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a p p l i e d t o e n g i n e e r - i n g pr a c t i l e. Ke y wo r d s f u l l y me c h a n i z e d t o p c a v i n g; r o a d wa y d r i v i n g a l o n g n e x t g o a f ; a s y mme t ric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y ; s e c o nd a ry s u pp o rti n g; s y s t e m i n f o r ma t i o n d e s i g n me t h o d 我 国厚煤层资源丰富 , 可采储量占全国总可采储 量的 4 5 %左右 , 国有大 中型煤矿年掘进巷道长度 1~ 2万 k m, 其中 8 0 %以上是 回采巷道 , 回采巷道布置方 式可以分为留煤柱护巷 、 沿空 留巷和窄煤柱沿空掘巷 3种方式 留煤柱护巷煤柱宽度为 1 5~3 0 m, 煤炭资 源浪费严重 ; 沿空留巷巷道服务期间受到 2次采动影 响, 围岩变形严重 , 需反复拉底 , 并且工艺复杂, 巷道 维护费用高; 而沿空掘巷沿采空区边缘留 3~1 0 m煤 柱掘巷 , 巷道处于侧向支承压力降低区, 容易维护 , 并 且无需充填体 , 更利于推广 J 。 目前 , 国内外针对综放沿空掘巷合理位置及控制 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柏建彪等 通过 数值模拟确定了合理的窄煤柱宽度, 软煤 4 ~ 5 m, 中 硬煤 3~ 4 m; 王卫军等 1 推导出合理的窄煤柱宽度 表达式 ; 张农等 针对迎采 动工作 面沿空掘巷采空 区边缘不稳定和动压作用强烈的特点 , 提出了预应力 组合支护技术 ; 李伟等 提出了深部松软厚煤层 沿 空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 ; 何富连等 。 。 通过数值 收稿 日期 2 0 1 1 0 9 0 5 责任编辑 王婉 洁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5 1 1 7 4 1 9 5 ;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 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主研究课题资助项 目 S KL C R S M 0 8 X 0 4 ; 中国矿 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 2 0 0 8 A 0 0 2 作者简介 李磊 1 9 8 6 一 , 男 , 河南息县人 , 博士 。E ma i l m z s 一 1 9 8 6 4 2 7 1 6 3 . c o rn 第 9期 李磊等 综放沿空掘巷合理位置及控制技术 1 5 6 5 模拟和现场实测 , 结合松动爆破技术分析综放沿空巷 道围岩卸压巷卸压的机理 , 并指出卸压巷的位置及松 动爆破强度是沿空巷道 围岩卸压技术的关键 ; 陈庆敏 等 采用锚杆注浆技术对综放沿空巷道进行预加 固 试验 。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方法, 建立 了厚煤层巷道结构 力学模型和巷道变形量预计数学计算模型 , 确定 了合 理的窄煤柱宽度和巷道断面参数, 提出非对称综放沿 空掘巷 围岩控制技术 , 采用以巷道 围岩状况调查和地 质力学评估为基础的系统信息设计法 , 确定了合理的 锚杆支护参数。 表 1 顶底板岩体特性 Ta bl e 1 Cha r a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o of a nd floo r r o c ks 1 工程概况 2 沿空掘巷煤柱 宽度的确定 华晟荣煤矿 3 1 0 4工作面轨道巷位于三一采区回 风巷北 , 西面紧邻 3 1 0 2回采工作面, 东面是 3 1 0 4工 作面运输 巷 , 该 工作面呈 南北 布置 , 工作 面宽度 为 1 8 0 m, 埋深为 3 8 0~ 4 2 0 m, 平均埋深为 4 0 0 m, 所采 煤层为山西组 中下部 3号煤层 , 有 陆相湖泊沉积而 成 , 煤层赋存稳定 , 平均厚度 6 m, 属于厚煤层 , 煤层 倾角一般小 于 1 0 。 , 工作 面采放 比为 11 。3 1 0 4工 作面轨道巷总长 1 4 8 2 m, 开 口位置在 3 1 0 2风巷 , 三 一 采区胶带巷向里 3 6 6 m位置处 , 根据 3 1 0 2放水巷 初步勘查 , 在 9 0 0 m位置处约有直径 7 0 m的陷落柱。 为了优化采区巷道布置, 提高采出率 , 3 1 0 4工作面轨 道巷推进至该陷落柱处 , 采用沿空掘巷进行工业性试 验 , 巷道布置如图 1 所示 。 胶 带下山 I l轨道下 【 l 3 l 0 2 胶 山 带运输巷 ● 3 1 0 2 轨道运输 I 1 0 2 采空 、 c ⋯ 3 1 0 4 撬眼 区 变 电 所 If 巷 笮 ⋯ 胶带运输巷 一 I I 图 1 试验巷道布置平 面 F i g . 1 S c h e ma t i c d i a g r a m o f t e s t i n g r o a d wa y l a y o u t 3号煤强度- 厂 为 1~ 2 , 局部仅为 0 . 6 , 直接顶为灰 黑色泥岩和深灰色砂泥岩 , 泥岩含大量炭质成分 , 遇 水易泥化 , 厚度为 2 m左右 , 砂泥岩含大量水云母 、 白 云母及 白云母 碎 片 , 水 平层 理 发 育。基 本顶 为 厚 4 . 6 m的细砂岩 , 成分以石英为主 , 长石次之 , 致密坚 硬。直接底为黑色的砂泥岩 , 厚度为 4 m, 3 1 0 4工作 面轨道巷掘进过程中的充水 因素主要为 3号煤层顶 板 砂 岩 孔 隙 裂 隙 含 水 层 ,顶 底 板 岩 体 特 性 见表 1 上工作面回采后 , 基本顶在采空区边缘煤体内弹 塑性交接处断裂形成弧形三角块 , 弧形三角块对综放 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影响最大 , 称为关键岩块 , 关 键块一端回转后在采空区触矸 , 另一端在采空区边缘 煤体中断裂 , 下面受到顶煤 和直接顶的有力支撑 , 并 与相邻块体相互咬合形成铰接结构 , 铰接结构受到相 临岩块 的水平推力作用 , 相对 比较稳定。基本顶断裂 时上覆岩层压力传递到实体煤上的支承压力明显地 分为 2个部分 , 如 图 2所示 , 其 中由 s 所标 定 的 区间称为“ 内应力场” 应力降低区 , S 所标定的区 间称为“ 外应力场” 应力增高区 , 其中“ 内应力场” 支承压力来源于运动着 的基本顶作用力 , 其分布及变 化特征 由基本顶的 自重及运动的发展状况决定。 Km H 图 2 沿空掘巷结构力学模型 Fi g . 2 S t r uc t u r a l me c h a n i c a l mo d e l o f r o a d wa y dr i v i ng a l o n g ne x t g o a f 沿空掘巷煤柱尺寸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将巷道布 置在“ 内应力场” 中, 使巷道处在较为有利的应力环 境下 , 有利于巷道 围岩的稳定 , 因此必须首先确定工 作面两侧煤体上支承压力“ 内应力场 ” 的范 围。分布 在“ 内应力场” 中的支承压力 Fl l 为 F f d G o Y o S 1d x 1 F f , J 0 o 式 中, 为侧 向支承压力 , P a ; G 。 为靠近顶板断裂线 处已进人塑性状态的煤体刚度, P a ; 。 为煤壁煤体压 煤 炭 学 报 2 0 1 2 年 第3 7 卷 缩量 , m。 根据“ 内外应力场理论” , 沿采空区 四周煤体上 内应力场范围内分布的垂直支承压力等于工作面初 次来压前基本顶 的自重, 可以得到 Go Y『- o S 1 LC。童 2 ‘ ‘ , 、 式中, 为工作面长度 , m; C 。 为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 压步距 , m; M 为基本顶 的厚度 , m; 为基本顶岩层 平均容重 , N / m 。 由式 2 可以求出“ 内应力场” 宽度 5 为 5 _ _ 6 c 。 ∑ 3 G o Y 0 若将基本顶看作两端 固支梁, 基本顶初次来压步 距 C 可以由下式求得 √ 4 式中, 为基本顶抗拉强度 , P a ; g为基本顶所承受 的 载荷 , P a 。 基本顶所承受的载荷 q包括本身的载荷和上覆 岩层对其的作用 , 考虑到基本顶上覆岩层第 n层对基 本顶的作用 , 基本顶所承受的载荷 q 1 4 ] 为 qo 尚拦 ㈩ t 『 J 联合式 2 ~ 5 可得 6 , J ∑ 5 一 6 将 表 1数 据 代 人式 5 , 可 以求 得 q 为 1 8 4 . 7 k P a , q 为 1 8 3 . 9 k P a , 基本顶上方第 2层砂 泥岩岩层由于本身强度大且岩层厚, 对基本顶载荷不 起作用 , 因此基本顶所承受的载荷 q为 1 8 4 . 7 k P a 。 经实验和现场测定靠近顶板断裂线处 已进入塑 性状态的煤体刚度 G 。 为 1 . 2 G P a , 基本顶抗拉强度 r 厂 为 8 MP a , 煤壁处煤体平均压缩量 Y 。 为 0 . 5 m, 代 人式 6 可以求得“ 内应力场” 宽度 .s 为 9 . 6 m。 沿空巷道宽度和窄煤柱宽度之和应小于“内应 力场” 的宽度 , 以使巷 道处 于低应力 区, 但除 了考虑 支承压力因素外 , 还应考虑窄煤柱 内部有稳定的区域 以及片帮 、 采空区积水 、 煤体强度不均等对窄煤柱稳 定的影响 1 窄煤柱内部有稳定 的区域 , 窄煤柱两侧不可 避免的出现破碎 区, 如果窄煤柱宽度过小, 煤柱均为 破碎区, 其承载能力较低 , 且锚杆锚固在破碎煤体 中, 锚固力小 , 不利于承载。 2 3 1 0 2工作面 回采巷道在超前支承压力影响 下 , 片帮严重 , 工作面推过后 , 片帮约为 1 m。 3 采空区积水较大 以及巷道顶板裂隙水较大 , 对煤柱存在长期的淋水与浸泡作用 , 会进一步降低煤 柱的抗压强度 。 4 煤 层 强 度 不 均 匀 , 局 部 煤 层 强 度 仅 为 0 . 6 MP a , 不利于煤柱的稳定。 充分考虑 以上 因素 , 合理 的窄煤柱 宽度为 4~ 5 m, 初步确定窄煤柱宽度为 5 n l 。 3 沿 空巷道变形量预计 沿空巷道断面应能满足矿井运输、 通风以及行人 的需要 , 同时, 为了提高断面利用率和掘进速度 , 回采 巷道一般采用矩形断面, 而正确的预计巷道变形量是 保证巷道断面设计合理 的前 提, 初步设计巷 道断面 宽 高 4 . 0 m 3 . 1 m 。 如图 3所示 , 沿空巷道布置在基本顶关键块下 , 位于“ 内应力场” 中, 基本顶破断位置距离采空 区边 缘距离为 , 关键块旋转角度为 0 , 侧 向断裂跨度为 ,沿空掘巷处的顶板下沉量为 h 。 图 3掘巷期I 司巷遭变形量 Fi g . 3 De f o r ma t i o n o f r o a d wa y du r i n g e x c a v a t i o n 若沿空掘巷时 , 3 1 0 2工作面顶板运动 尚未结束 , 巷道掘出后要经历基本顶岩块的结构性调整 , 巷道变 形量较大 , 在该过程 中, 采空区矸石 的碎胀系数将 由 1 . 7 2压实到 1 . 1 5 l 2 J , 相应的触矸处的顶板下沉量为 h 1 . 7 2 1 . 1 5 M 7 式中, 为直接顶厚度 。 由三角函数关系可知 s i n _ 二二 二二 二二二 8 L 2 √ [ 。 一 0 b / 2 ] 。 式中 , n为煤柱宽度 , m; b为巷道宽度 , m。 由式 8 可得沿空掘巷处的顶板下沉量 h h 二 竺 9 【 J s √ 一h 其 中 [√ 10 圳 2 纠 第 9期 李磊等 综放沿空掘巷合理位置及控制技术 1 5 6 7 mA n ≥ 4 综 放 沿 空 掘 巷 围 岩 控 制 技 术 L1 n M i √ 3 g 1 2 式中, m为工作面采高 , m; A为水平侧压系数 ; 为煤 体内聚力 , P a ; 。 为煤体内摩擦角; K 为应力集中系 数 ; 。为 上 覆 岩 层 平 均 容 重 , N / m ; H 为 巷 道 埋 深 , m; p 为上 区段工作面巷道煤帮的支护 阻力 , P a ; 为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 , m。 经实验和现场测定水平侧压系数 A为 1 . 3, 应力 集中系数 K 为 2 . 5 , 上 区段工作面巷道 煤帮的支护 阻力 P 。 为 0 . 3 MP a , 煤体 的内聚力 和摩擦角 。 分 别为 1 . 2 M P a和 2 3 。 , 上 覆 岩 层 平 均 容 重 y 0为 0. 0 2 5 MN/m 。 将上述参数代人式 1 0 ~ 1 2 可 以求得基本顶 周期来压步距 为 1 7 . 4 8 m, 基本顶断裂后在采场侧 向形成的跨度, J 为1 8 . 8 7 m, 基本顶在采空区边缘破 断位置距离采空区边缘距离 。 为 1 0 . 1 5 m, 沿空掘巷 处的顶板下沉量 h 为 4 1 2 m m。 3 1 0 2工作面 回采结束 2 a后 , 3 1 0 4工作面轨道 巷沿空掘巷段开始施工 , 可以认为基本顶 已经稳定 , 因此巷道变形不计 3 1 0 2工作面基本顶运动造成的顶 板下沉量 h 。因直接顶含大量炭质成分 , 若 在采空 区积水的作用下碎胀系数 由 1 . 1 5降低为 1 . O 0 , 则相 应地会增加变形量为 h 1 、 1 3 其 中 h l 1 . 7 21 . 0 M 1 4 若考虑顶板 2 m厚泥岩的炭质成分在采空 区积 水的作用下泥化流失 , 厚度变为 0 . 5 m, 则相应地会 增加变形量为 h 2 h a 2 [ 0一 Ub / 2 ]h [ 。一 ab / 2 ] 、 _ 1 5 其中 h a 21 . 7 2 M 一2 . 30 . 5 1 6 将参 数代 入式 1 3 ~ 1 6 , 可 以求得 h 为 1 1 1 m m, h s 2 为 3 7 8 mm, 因此 , 3 1 0 4工作 面轨道巷 沿 空掘巷段巷道断面为 4 . 0 mx 3 . 1 m 宽 高 是合理 的, 掘巷期间巷道变形量预计 为 1 1 1 ~3 7 8 m m, 完全 能够满足矿井运输 、 通风以及行人的需要。 4 . 1围岩控制技术 巷道掘进后 , 在掘进扰动作用下 , “ 内外应力场” 重新分布 , 如图4所示 , 在采空区煤矸石被不断压缩 , 应力逐渐恢复至原岩应力 , 窄煤柱两侧有一定范围的 破碎区, 承载能力下降, 只在中部存在较小的稳定区 域 , 如 图4虚线部分所示 , 上覆岩层压力转移到实体 煤帮和采空区侧 , 实体煤帮承受着 高支承压力 的影 响 , 围岩经受弹性 一 塑性变形过程, 而实体煤帮支护 正是沿空巷道围岩控制忽略的环节。综放沿空巷道 顶板是顶煤和直接顶形成的煤岩复合顶板 , 在水平应 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层间错动 , 并且顶煤强度低 , 容易 离层 、 弯曲下沉 。 巷道 I K m ,H 一 、 \ I , . 采空区 窄煤柱帮 实体煤帮 图 4沿空巷道应力分布 Fi g . 4 S c he ma t i c di a g r a m o f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t i o n 基于沿空巷道应力分布的分析 , 特提出非对称综 放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 1 通过减小窄煤柱锚杆间距 以提高窄煤柱 的 承载能力。锚杆是兼有支护和加 固两种作用 的较完 美支护形式 一方面锚杆通过径向锚固力 预紧力 和粘锚力 对 围岩施加围压 , 使窄煤柱煤体 由二 向或 单 向应力状态转变为三 向应力状态 , 增强煤柱的稳定 性 ; 另一方面锚杆通过切向锚 固力提高锚 固体 的力学 参数 , 尤其 对 围岩 内摩擦 角有 显著 提高 , 由 M o h r C o u l o mb屈服准则可知 , 随着 围岩 内摩擦角的提 高 , 在相同应力环境下 , 围岩的剪切破坏范 围明显 的减 少 。 2 通过在实体煤帮两排锚 杆 中间帮角安装锚 杆, 对实体煤帮进行二次支护。掘巷初期, 实体煤帮 因高支承压力作用 而积 聚的大量能量剧烈释放 , 此 时, 阻止实体煤帮发生较大变形既不经济也不合理, 在围岩进入变形稳定期后 , 通过二次支护控制围岩塑 性区及破碎区发展 、 降低塑性区流变速度 , 并且适当 的加大锚杆安装角度, 能减弱煤岩复合顶板层问的水 平运动。 3 采用高强度高预应力锚杆 和高强度锚 索增 强煤岩复合顶板 的整体强度和 刚度 , 提高其承 载能 煤 炭 学 报 2 0 1 2 年第3 7 卷 力 , 阻止层间运动 , 并减小围岩表面的张拉破坏 , 防止 锚固区外的离层 、 冒落。 4 . 2 锚杆支护参数 采用系统信息设计方法确定3 1 0 4工作面轨道巷 沿空掘巷段锚杆支护参数 , 设计过程如图5所示。 巷道用途和 l l巷道围岩 『 l 地应l l 地质构造和l l 锚固体锚固 环境影响 l I 强度和岩性 I l力 l l围岩结构 J l性能测试 锚杆预l l 锚杆直l l 锚杆间l l 锚索间 紧力 I l 径长度 l l排距 l l排距 初始支护设计 图 5 锚杆支护设计 流程 Fi g . 5 Fl o w c ha r t o f b o l t s up p o r t i n g de s i g n 1 顶板支护。 巷道顶板采用 5根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 锚杆 材质为 H R B 3 3 5, 规格为 2 0 ra m L 2 4 0 0 m m, 锚杆间 排距为 9 0 0 m inx 8 0 0 m m, 采用一支双速 2 3 6 0和一支 Z 2 3 6 0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采用锚索加强支护, 锚索 规 格 为 1 7 . 8 m mL 7 3 0 0 mm, 锚 索 间 排距为 1 6 0 0 minx 2 4 0 0 m i l l , 采用 一支 双 速 2 3 6 0和 两支 Z 2 3 6 0树脂药卷锚固剂锚固, 锚 固力大于 1 0 0 k N。每 根锚索采用一块规格为 4 0 0 m mx 4 0 0 mm 1 0 mm的 1 8号钢板 , 一块规格为 1 0 0 mm 1 0 0 m m 1 0 m m 的 钢板和配套锁具一套。 2 实体煤帮支护。 实体煤帮采用 4根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 锚杆 材质为 HR B 3 3 5 , 规格为 4 2 0 m m L 2 4 0 0 m m, 间排距 为 8 0 0 minx 8 0 0 mm, 每根锚杆采用一支双速 2 3 6 0和 一 支 Z 2 3 6 0树脂药卷加长锚 固, 锚 固力 大于 8 0 k N, 二次支护顶角锚杆安装角度为 4 0 。 , 如 图 4虚线部分 所 示 。 3 窄煤柱帮支护。 窄煤柱帮采用 5根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 锚杆 材质为 HR B 3 3 5 , 规格为 b 2 0 m mx L 2 4 0 0 m m, 锚杆 间 排距为 7 0 0 il l m 8 0 0 m m, 每根锚 杆采 用一 支双 速 2 3 6 0和一支 Z 2 3 6 0树脂药卷加长锚 固, 锚 固力 大于 6 0 k N。 锚杆支护 附件包括托盘 、 梯子梁和菱形金 属 网 等 , 托盘使用厚度不小于 1 0 m m的钢托盘 , 梯子梁采 用 1 4 m m的 Q 2 3 5圆钢焊接, 菱形金属 网顶板、 两帮 保持搭接 , 搭接长度不小于 1 0 0 m m, 联网间距不大于 2 0 mm, 锚杆采用气动扳手预紧, 配可调心垫 圈, 预紧 扭矩为 4 0 0 N m。支护断面如图6所示。 ll 锚索 1 7 8 L 7 3 0 0 /间 排 距 1 6 o 0 2 q -nu 0 ⋯ 实体 煤帮 锚杆 2 0 x L 2 4 0 0 间 E 8 0 o 8 o 0 、 、 2 0 。 图 6锚杆支护断 面 F i g . 6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d i a g r a m o f b o l t i n g s u p p o r t 4 . 3围岩控制效果 工程应用效果表明, 通过减小窄煤柱锚杆问距提 高窄煤柱承载能力 , 控制窄煤柱变形是有效的 , 如图 7所示 , 在观测期 内, 窄煤柱 帮移近量 为 1 6 4 m m, 掘 巷后 3 0 d基本稳定。实体煤帮因高支承压力作用而 持续变形 , 在掘巷后第 1 8天对实体煤帮二次支护 , 围 岩变形速度明显降低 , 由二次支护前的 2 . 0 mm / d降 低为一 1 m m/ d , 并在二次支护后 2 0 d左右时 间内趋 于稳定 。高强度高预应力锚杆 和高强度锚索支护有 效地控制了煤岩复合顶板的离层 、 下沉 , 在观测期 内, 顶板下沉量仅为 1 1 8 m m。非对称围岩控制技术充分 地调动 了围岩的承 载能力 , 没有发生明显 的底臌 , 在 掘进影响期 内, 顶底板移近量为 1 7 1 m m, 两帮移近量 为 2 5 6 mm, 围岩控制效果显著。 图7 巷道变形与时间关系曲线 Fi g . 7 Re l a t i o n e t l r v e s b e t we e n r o a dwa y d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t i me 5 结 论 1 依据“ 内外应力场” 理论 , 建立 了沿空掘巷结 构力学模型, 推导出“ 内应力场 ” 宽度表达式 , 并综合 考虑窄煤柱内部有稳定 区域 、 片帮 、 采空 区积水等因 素 , 确定了合理的窄煤柱宽度。 2 通过数学计算 , 预计了上工作面基本顶运动 尚未结束和结束两种情况下沿空掘巷时沿空巷道的 变形量 , 给出了合理的巷道断面参数。 3 提出顶板高强度高预应力锚杆支 护和高强 . 此 枷 加 巷卡一 第 9期 李磊等 综放沿空掘巷合理位置及控制技术 1 5 6 9 度锚索加强支护 、 减小 窄煤柱帮锚杆间距 、 实体煤帮 二次支护的非对称综放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 , 并采 用系统信息设计方法确定了 3 1 0 4工作面轨道巷沿空 掘巷段锚 杆支护参 数 , 掘进期 间 , 顶底板 移 近量为 1 7 1 mm, 两帮移近量为 2 5 6 1T I m, 围岩控制效果好 。 参考文献 [ 1 ] 杜计平 , 孟宪锐 . 采矿学 [ M] . 徐州 中国矿业 大学 出版社 , 2 0 0 9 l 2 2一l 3 O. [ 2 ] 张永杰. 华 晟荣煤 矿沿 空掘 巷围岩 稳定 时空效 应 与控制 研究 [ D]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 2 0 1 1 1 4 . Z h a n g Yo n g j i e . S t u d y o n t i m e - s p a c e e f f e c t a n d c o n t r o l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t a b i l i t y o f r o a d wa y d r i v i n g a l o n g g 0 a f i n Hu a s h e n g r o n g Mi n e [ D] . X u z h o u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1 1 4 . [ 3 ] 李学华 , 张农 , 侯朝炯. 综采放顶煤 面沿空巷道合 理位置确定 [ J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 0 0 0 , 2 9 2 1 8 6 - 1 8 9 . L i X u e h u a , Z h a n g N o n g , H o u C h a o j i o n g . R a t i o n a l p o s i t i o n 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r o a d wa y d riv i n g a l o n g n e x t g o a f f o r f u l l y --me c h a n i z e d t o p -- c o a l c a v i n g m i n i n g [ J ] . J o u rn al o f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t y o f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0, 2 9 2 1 8 6 1 8 9 . [ 4 ] 柏建彪 , 侯 朝炯 , 黄汉 富. 沿空掘巷窄煤 柱稳定性数 值模拟研究 [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2 0 0 4 , 2 3 2 0 3 4 7 5 3 4 7 9 . B a i J i a n b i a o , Ho u C h a o j i o n g , Hu a n g H a n f u . N u me r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s t u d y o n s t a b i l i ty o f n a rro w c o a l p i l l a r o f r o a d wa y d ri v i n g a l o n g g o a f [ J ]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0 4, 2 3 2 0 3 4 7 5 3 4 7 9 . [ 5 ] 张宝安, 黄明利 , 梁宏友. 窄煤柱护巷机理的数值模拟分析[ J ] . 辽宁工程技术 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3, 2 2 s 9 1 9 2 . Z h a n g B a o a n, Hu a n g Mi n g l i , L i a n g Ho n gy o u .Nu me ri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o n t h e p ri n c i p l e o f s u p p o s i n g r o a d w a y w i t h n a rr o w c o al p i l l a r [ J ] . J o u rnal o f L i a o n i n g T e c h n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2 0 0 3 , 2 2 S 9 1 9 2 . [ 6 ] 王卫军 , 侯朝炯 , 李学华. 老顶给定变形 下综放沿空 掘巷合理定 位分析[ J ] .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 2 0 0 1 , 1 6 2 卜4 . Wa n g We ij u n , Ho u C b a o j i o n g , L i Xu e h n a . P o s i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f r o a d d riv ing alo n g n e x t g o a f u n d e r g i v e n d e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e ma i n r o o f i n s u b l e v e l c a v i n gf a c e [ J ] . J o u r n al o f X i a n a nMi n i n gI n s t i t u t e , 2 0 0 1 , 1 6 2 1 - 4 . [ 7] Wh i t t a k e r B N . D e s i g n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p i l l a r i n l o n g w a l l mi n i n g [ J ] . Mi n i n g E n g i n e e r , 1 9 7 9 , 1 3 6 8 7 2 . [ 8 ] 张农 , 李学华, 高明仕. 迎采动工作面沿空掘巷预拉力支护及 工程应用[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4 , 2 3 1 2 2 1 0 0 2 1 0 5 . Z h a n g No n g, L i Xu e h u a, Ga o Ming s h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