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层移动离层演化规律及其应用研究.pdf
第 2 6卷 2 O O 4年 第 5期 9月 岩土工程学报 C h i n e s e J o u rna l o f G e o t e c h n i c a l E n n e e fi n g V0 1 . 2 6 No. 5 S e p . ,2 O O 4 岩层移动 离层演化 规律及其应 用研 究 St u d y a n d a p p l ic a t io n o f b e d s e p a r a t io n dis t r ib u t io n a n d d e v e lo p me n t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s t r a t a mo v e me n t 许 家林 , 钱 鸣高 , 金宏伟 中国矿业 大学 采 矿系 , 江苏 徐 州2 2 1 0 0 8 摘要 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 , 对岩层移动过程中的离层位置与离层量 、 离层动态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 明 覆岩离层主要出现在各关键层下 , 覆岩离层最大发育高度止于覆岩主关键层。当相邻两关键层复合破断时 , 尽管上部关键层的 厚度与硬度比下部关键层大 , 其下部也不会出现离层。关键层初次破断后的离层 区长度和最 大离层量仅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 2 5 % ~ 3 3 %。因此 , 离层区充填应在关键层初次破断前进行 , 并保持关键层不破断。针对 目前覆岩离层 区充填工艺不能阻止覆岩关 键层初次破断的问题, 提出了离层区充填与留设煤柱相结合 的“ 覆岩离层分区隔离充填减沉法” , 发展了覆岩离层充填减沉技术 。 关键词 岩层移动 ; 关键层 ; 离层 ; 离层区充填 ; 绿色开采 中图分类号 T D 3 2 5; T D 7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4 5 4 8 2 0 0 4 0 50 6 3 20 5 作者简介 许家林 1 9 6 6 一 , 男 , 江苏镇江人 ,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煤矿岩层控制 与绿色开采的 教学和科研。 X U J i a - l i n , Q L Mi n g g a o , J I N H o n g w e i De p n I Hl t o f iW m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y o f n i n g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X u z h o u 2 2 1 0 0 8 ,C la i n a A b s t r d T h e p o s i t i o n,s i z e ,d e v e l o p me n t c h a r a c t e ri s ti c s a n d t h e i r i n flu e n c e f a c t o r s o fb e d s e p a r a t i o n s h a v e b e e n a n a l y z e d d e e p l y b y e x p e r i me n t a l 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me t h o d s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b e d sep a r a t i o n s ma i n l y O c c l l r b e l o w t h e k e y s l [a,an d t h e h i g h e s t b e d s e p a r a t i o n s p a c e i s r i g h t b e l o w t h e p r U n a r y k e y S [r d l l l m. Wh e n a c o mb i n e d b r e a k a g e o c c u r s o n t w o a d j a c e n t k e y s t r a ta ,e v e n i ft h e u p p e r s t r a t u m i s t h i c k e r a n d s t r o n g e r t h a n t h e l o wer o n e,t h e r e wi l l b e n o b e d s 邸 日 r a ∞ s be l o w t h e u p p e r k e y s t r a t l l m .Th e l a r g e s t wi d t h an d s i z e o f b e d s e p a r a t i o n s a f t e r t h e k e y s t r a ll l m b r e a k s f o r t h e 1 s t li me o n l y r e a c h t o a b o u t 2 5 % ~ 3 3 %o f tho s e o c c u r r e d be f o re the b r e a k a g e.Th e ref o re .g r o u ti n g i s be s t d o n e be f o r e t h e k e y s lr a t u m b r e a k s f o r t h e 1 s t l i m e ,a n d e nsu r e t h a t the ke y s I / a t ll m wo u l d n e v e r b r e a k.I n o r d e r t o d e a l wi th t h e p r o b l e m t h a t t h e c u r r e n t b e d sep fl r a ti o n g r o u t i n g h n o l o g y c a n n o t p r e v e n t t h e key s I / a t ll m f r o m b rea k a g e,the a u t h o r s p r o p o s e d t h e i s o l a t e d s e c t i o n g r o u t i n g me t h o d f o r o v e r b u r d e n b e d s e p ar a t i o ns by c o mp o s i n g b e d s e p a o n s p a c e g r o u t i n g and p i l l ar. T h i s w o u l d be a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g r e s s i n the b e d s e p a o n g r o u t i n g . Ka y wD s t r a t a mo v e me n t ;ke y s lr a t u m;b e d sep a r a t i o n;b e d sep a r a ti o n s p a c e g r o u ti n g; e e n mi n i n g - _ ■ ‘ _● _ ● - O 刖 罱 煤层开采后将引起岩层移动与破断 , 并在覆岩中 形成离层与裂隙。覆岩移动过程中的离层与裂隙分布 规律的研究与水体下采煤 、 离层区注浆减沉及卸压瓦 斯抽放等工程问题紧密相关。 岩层控制关键层理论的提出为岩层移动及采动裂 隙分布规律的深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层理论 的基本学术思想为⋯ 由于成岩时间及矿物成分不同, 煤系地层形成了厚度不等 、 强度不同的多层岩层。实 践表明, 其中一层或数层厚硬岩层在岩层移动中起主 要的控制作用。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 全部岩层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前者称为亚 关 键层 , 后者称为 主关键 层。也就是说 , 关键层 的断裂 将导致全部或相当部分的上覆岩层产生整体运动。覆 岩 中的亚 关键层可能不止一层 , 而主关键 层只有一层 。 为了弄清岩层移动由下往上传递 的动态过程 , 并对岩 层移动过程中形成的采场矿压显现 、 煤岩体 中水与瓦 斯 的流 动和地 表沉 陷等状态 的变化进行有效监测 与控 制 , 关键在于弄清关键层的变形破断及其运动规律以 及在运动过程中与软岩层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关系。 1 覆岩离层位置 关键层理论研究 证明l l J , 岩层移动 由下往上成组 运 动 , 岩层移动 的动态 过程受控于关键层 的破断运动 , 而呈现图 l 所示的覆岩移动结构。由图 l 可见 , 当第 l 亚关键层破断时, 它所控制的上覆岩层组与之同步破 断运动, 并在第 2 亚关键层下出现离层 , 如此往上发展 直至覆岩主关键层下 出现离层 。主关键层 的破断导致 上覆 直至地表的所有岩层 同步下沉 。 由岩层移动 的动 态发育过程研究结论可知 , 岩层移动过程中的离层主 基金项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5 0 3 7 4 0 6 6 收稿 日期 ; 2 0 0 30 90 7 维普资讯 第 5期 许家林 , 等 . 岩层移动离层演化规律及其应用研究 6 3 3 要 出现在各关键 层下 , 覆 岩离层 最 大发育 高度 止于 覆 岩主关键层 , 判别覆岩离层位置只需按文献E 3 ] 判别出 覆岩中关键层位置即可。 a 亚关键层1 破断 b 亚关键层2 破断 c 主关键层破断 图 1 覆 岩移 动 的动态 过程 及 离层位 置示 意 图 F i g . 1 D y n a mi c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o v e r b u r d e n mo v e me n t a n d b e d s e p a r a t i o n p o s i t i o n 关键层理论研究表明_ 】 ] , 一定条件下相邻两层关 键层会出现同步破断的现象, 称之为关键层复合破断。 当相邻两关键层复合破断时 , 尽管上部关键层的厚度 与硬度比下部关键层大, 其下部也不会出现离层。图 2 为相邻两层关键层非复合破断 见图 2 a 与复合破 断 见图2 b 条件下 , 上部关键层下离层的物理模拟 结果。两模型除上部关键层 的载荷条件不同外 , 其它 条件一致。模型 2上部关键层的载荷比模型 1 上部关 键层的载荷大。两关键层的岩性相同, 上部关键层的 厚度 是下部关键 层 的 2倍 。由图 2可 见 , 模 型 2由于 上部关键层上载荷较大导致了两关键层的复合破断, 上部关键层下未 出现模 型 1 所示 的离层 。 关键层下离层量大小与煤层采高、 冒落岩层的碎 胀特性 、 关键层距煤层高度及关键层承载与变形特征 有关 。第 层关键层破断前, 其下方离层量理论计算 式可表达为 B 。 M K i Hi 一 , 1 式中 为关键层下离层量 ; M 为煤层采高; 为 关键层2 a 关键层非复合破断 b关键 层 复合破断 图 2 关键层下离层的模拟结果 F i g. 2 B e d s e p a r a t i o n s i mu l a t i o n b e l o w t h e k e y s t r a t u m 第 i 层关键层距煤层高度; K 为第 i 层关键层 以下全 部岩层的综合碎胀系数 ; 为第 i 层关键层的挠度。 煤层采高一定条件下, 关键层下离层量大小主要 取决于 K 及 。 K 主要为冒落带与裂隙带岩层 的碎 胀。冒落带与裂隙带破碎岩石的残余碎胀系数与所受 载荷大小有关, 载荷越大残余碎胀系数越小。因此 , 当 关键层距煤层距离 增大, 冒落带与裂隙带的破碎岩 石所受载荷相对增大, K 相对减小。K 还与第 i 层关 键层下部岩层是否达到充分采动有关 , 即与工作面开 采尺寸 及下部岩层的岩性结构有关。 2 覆岩离层动态演化规律 模拟及实测研究表明 J , 关键层运动对离层的产 生、 发展与时空分布起控制作用。 1 沿工作面推进方向, 关键层下离层动态分布呈 现两阶段发展规律 即关键层初次破断前 , 随着工作面 推进, 离层量不断增大, 最大离层位于采空区中部。关 键层初次破断后 , 关键层在采空区中部离层趋于压实, 而在采空区两侧仍各 自保持一个离层区。工作面侧的 离层区是随着工作面开采而不断前移的, 工作面侧离 层区最大宽度及高度仅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 的 1 / 4 1 / 3 左右 见图 3 。从平面看 , 在采空区四周存在图 4 所示一沿层面横向连通 的离层发育区, 称之为采动裂 隙“ 0 ” 形圈。 2 沿顶板高度方向, 随工作面推进离层呈跳跃式 由下往上发展 见图 1 。首先, 第 1 层亚关键层下 出 现离层 , 当其破断后其下离层呈“ 0 ” 形 圈分布; 此时, 上部第 2 层亚关键层下出现离层 , 当其破断后其下离 层呈“ 0 ” 形圈分布 , 如此发展直至主关键层。 维普资讯 岩土工程学报 2 O O 4正 图 3 关键层破断前后离层分布 图 4 覆岩离层分布的⋯ 0 形图 F i g. 4 0一s } l a p e d c i r c l e o ft h e mi n i n g - i n d u c e d f r a c t u r e s 3 覆岩 离层分 区隔离充填减沉法 3 . 1 覆岩离层分区隔离充填减沉原理 覆岩离层注浆减沉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移过程中 覆岩 内形成 的离 层空洞 , 从 钻孔 向离 层空 洞充填 外来 材料来支撑覆岩 , 从而减缓覆岩移动往地表的传播。 覆岩离层注浆充填与采空区充填的不同在于其充填区 不在采空区而在上部岩层, 充填工作不会干扰井下工 作面 的生产 。 自8 0 年代后期抚顺矿务局在我国首次采用离层 注浆减缓地表下沉 的试验取得成功之后L 5 J , 此项技术 引起了我国从事开采沉陷及“ 三下” 采煤的专家和工程 技术人员的重视 , 先后在新汶华丰煤矿 、 兖 州东滩煤 矿 、 开滦唐山煤矿等进行了离层注浆减缓地表沉降现 场试验,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 但大部分矿井实际减 沉效果并不理想u ’ 引。 成功应用离层注浆减沉技术 , 必须解决下列问题 ①离层注浆减沉的适用条件 ; ②离层注浆减沉钻孔布 置原则 ; ③注浆工艺优化。关键层理论及其关于覆岩 离层动态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 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 供了理论依据。确定覆岩中的关键层位置 , 掌握其离 层与破断特征参数, 是注浆减沉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 、 钻孔布置与注浆工艺设计及减沉效果评价的基础。 前文研究表明, 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离层区发育、 离层量大, 易于注浆充填 ; 而一旦关键层初次破断后 , 关键层下离层量明显变小 , 仅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 2 5 %~3 3 % 见图 3 , 注浆难度增加。因此, 离层注浆 必须在主关键层临初次破断前进行。钻孔布置及最佳 的注浆减沉效果应保证关键层始终不发生初次破断。 由于离层区充填为非固结充填材料, 浆液浓度稀, 关键层下离层随采面推进不断扩展 , 浆液随之向前流 动, 关键层初次破断前其下离层空 间很难被充填满。 因而, 充填浆液不能对初次破断前的关键层进行支撑, 因而不能阻止关键层的初次破断, 从而影响后续离层 注浆和注浆减沉效果。这是我国一些矿井离层注浆减 沉试验未达到预想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 图 5 覆岩离层分区隔离充填原理 F i g . 5 I s o l a t e d s e c ti o n - g r o u ti n g f o r t h e o v e r b u r d e n b e d s e p a r a t i o n s p a c e 针对现有离层注浆工艺不能阻止关键层的初次破 断问题 , 作者提出了“ 覆岩离层分区隔离充填法” , 其基 本原理是 见图 5 按关键层初次破断所允许的极 限 跨距对采面进行分区, 分区间采用跳采的方式 , 使关键 层下离层区在关键层初次破断前被分区隔离煤柱隔离 成各 自封闭的空间, 确保各个分区隔离的离层区可以 注满浆体, 从而起到对关键层有效支撑作用。 目前注 浆材料中水的比重过大 , 浆体中的水仅起输灰作用 , 随 着煤层不断开采和时间的推移, 浆体中的水最终将大 部分流失, 最终对关键层起支撑作用 的是灰体而非浆 体。鉴于上述原因, 笔者进一步提出了“ 覆岩离层分区 隔离注浆法” 的主动滤水技术思路 与其让浆体中的水 缓慢被动漏失, 不如采取主动滤水措施 , 增加注灰量 , 提高对关键层的支撑能力。 按分区内关键层下部岩层是否达到充分采动 , 有 2 类性 质的分 区 ①充分采 动分 区 , 分 区内关键 层下部 岩层 已达到充分采动 ; ②非充分采动分 区 , 分 区内主关 键层下部岩层未达到充分采动。对于充分采动分 区, 当分区隔离煤柱被采出, 分区内关键层下部岩层将不 会继续下沉 , 充填体对关键层继续起支撑作用。因而, 对于充分采动分 区 , 原则 上不 需 在两分 区间 留设永 久 煤柱, 可将 因跳采而 留设的两分区间隔离煤柱采 出。 维普资讯 第 5期 许家林 , 等 . 岩层移动离层演化规律及其应用研究 6 3 5 而对于非充分采动分区, 一旦分区隔离煤柱被采出, 分 区内关键层下部岩层将会继续下沉 , 导致原 已对关键 层起支撑作用的充填体脱离关键层 , 关键层下再次出 现离层, 从而导致关键层悬跨面积超出其初次破断的 极限悬跨 面积而 发生破 断 。因此 , 对 于非 充分 采动 分 区 , 必须 在两分区间 留设永久煤柱 , 因跳采而 留设 的两 分区间隔离煤柱不能采出, 实际上形成了离层注浆与 条带开采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减沉方案。此时, “ 离 层区充填体 关键层 永久分 区隔离煤柱” 形成共 同承载体 , 离层区充填体分担部分覆岩载荷, 减少了分 区隔离煤柱上 载荷 , 其 载荷 小 于条带 开采 留设 煤柱 承 受载荷。因而永久分区隔离煤柱宽度小于单纯条带开 采留设煤柱宽度。离层区干灰充填量越多 , 充填体承 担载荷越多, 永久分区隔离煤柱宽度相对越小。 显然, 离层注浆减沉技术理想的适用条件应为 各 分区内关键层下部岩层能达到充分采动 , 使得关键层 初次破断前离层量达最大值。此时 , 要求关键层初次 破断的极限跨距要大, 即覆岩中要存在典型厚硬的关 键层。反之 , 当覆岩关键层的初次破断距较小 , 图 5 所 示的分 区宽度相应 减小 , 从 而导致 关键 层下 岩层 移动 不充分 , 关键层下离层量较小, 注浆量不大, 此种条件 是不适合采用离层注浆减沉技术的。 3 . 2 覆岩离层分区隔离充填减沉原理的模拟研究 采用数值模拟对前文所述的“ 离层区充填体 关 键层 永久分区隔离煤柱” 共同承载原理进行了初步 研究, 采用的数值模拟软件为 U D E C 3 . 0 。模型走 向长 度 5 0 0 m, 垂直高度 2 1 0 m 见图 6 。煤层为水平煤层 , 厚 2. 5 m, 距 煤层 6 0 m处 有一层 4 0 m厚 的细砂 岩 , 为 本模型中覆岩主关键层。表土层厚 1 0 0 m, 直接赋存 在主关键层上。模型中各岩层岩性、 厚度 以及力学参 数如表 1 所示 。 模拟开采方案为 煤层采出宽度 8 0 m, 分区隔离 煤柱宽度 8 0 m, 采出两个工作面 见图 6 。分别模拟 在覆岩主关键层下离层区进行充填与不充填两种状态 下 , 分区隔离煤柱变形与受力状态。离层区充填体 的 增阻特性按矸石粉承载压缩特性的试验结果确定。 表 1 数值计算模型各岩层赋存特征及力学参数 T a b l e 1 S tr a t a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me c h a n i c s p a r a me t e r o ft h e mo d e l 岩性麟 / m / G P a , 抗 表土层 细砂岩 砂质泥岩 煤 底板粗砂岩 1 0 0 1 . 0 0. 2 9 4 0 1 8 0 2 5 6 o 4. 6 0. 2 2 2. 5 3 . 4 0. 2 3 7. 5 6. 5 0. 1 8 0. 0 2 7 3 2. 3 4 0. 0 l 1 0 4 3 4. 5 图7为离层区充填与不充填时, 分区隔离煤柱上 图 6 覆岩离层分区隔离充填减沉的数值模拟模型 F i g . 6 T h e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mo d e l o f i s o l a t e d s e c t i o n一 吼 n g f o r t h e o v e r b u r d e n b e d s e p a r a t i o n s p a c e 图 7 分 区隔 离煤柱 上 支承 压 力分布 的模 拟 结果 F i g. 7 S i m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l o a d i n g O i l t h e b a r r i e r p i l l a r 支承压力分布的模拟结果。由图 7可见 , 由于离层区 充填体分担了部分覆岩载荷 , 作用在隔离煤柱上 的载 荷明显减小。模拟结果表明 , 离层 区充填后煤柱承受 载荷减小, 与煤柱宽度相等而未充填的煤柱相比, 其安 全系数增大 , 因而在保持相同安全系数的前提下, 采用 离层区充填后可减少煤柱宽度 , 提高采出率。 4 结 语 覆岩离层区充填减沉技术是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覆岩离层动态演化规律的研究 成果 为覆岩 离层 区充填减沉技术 的进一步发展提 供 了 理论指导 。作者提 出 的“ 覆 岩离 层分 区隔 离充 填减 沉 法” , 目前正应用于淮北海孜煤矿巨厚火成岩条件下不 迁村绿色开采试验 , 其实际减沉效果及适用条件有待 深入研究。本文有关覆岩离层动态演化规律的研究成 果对卸压煤层气开采中有关 问题 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 参考文献 [ 1 ]钱鸣高 , 缪协兴 , 许 家林 , 等 .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M]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2 0 0 3 . [ 2 ]许家林 , 钱鸣高 . 关键层运动对覆岩及地表移动影响的研 究 [ J ] . 煤炭学报 , 2 O O O , 2 5 2 1 2 2 1 2 6 . [ 3 ]许家林 , 钱鸣高 .覆岩关键层位 置的判别方法 [ J ] . 中国矿 5甜 墙 如 O 7 5 4 7 2 2 2 1 2 维普资讯 岩土工程学报 2 0 0 4正 业大学学报 , 2 0 0 0 , 2 9 5 4 6 34 6 7 [ 4 ] 许家林 , 钱鸣高 . 覆岩注浆减沉钻孔布置的研究 [ J ] . 中国矿 业大学学报 , 1 9 9 8 , 2 7 3 2 7 6 2 7 9 [ 5 ]范学理 . 中国东北煤矿 区开采损害防护理论与实践 [ M] . 北 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 9 9 8 . [ 6 ]张玉卓 , 徐乃忠 . 地表沉陷控制新技术 [ M] . 徐州 中国矿业 大学出版社 , 1 9 9 8 . [ 7 ] 孟以猛 , 吕振先 . 高压注浆减缓地表沉陷技术在大屯矿区的 应用[ J ] . 世界煤炭技术, 1 9 9 3 , 4 2 42 6. [ 8 ] 郭惟嘉 , 沈光寒 . 华丰煤矿采动覆岩移动变形与治理的研究 [ J ] . 山东矿业学院学报 , 1 9 9 5 , 1 4 4 3 5 9 3 6 4 . [ 9 ] 张东俭 , 郭恒庆 .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在济宁矿区的应用[ J ] . 矿 山测量 , 1 9 9 9 , 3 3 43 6 . [ 1 0 ] 张华兴 , 魏遵义 . 离层带注浆的实践与认识 [ J ] . 煤炭科学技 术 , 2 0 0 0 , 2 8 9 1 1 1 3 . [ 1 1 ] 钟亚平 , 高延法 . 唐山矿覆岩注浆减沉的工程实践[ J ] . 矿山 压力与顶板管理 , 2 0 0 1 , 4 7 5 7 6 . [ 1 2 ] 于广明, 杨伦 , 苏仲杰 , 等 . 地层沉陷非线性原理 、 监测与 控制[ M] . 长春 吉林大学 出版社 , 2 0 0 0 . [ 1 3 ] 王金庄 , 康建荣 , 吴立新 . 煤矿覆岩离层充填减缓地表沉陷 机理与应用探讨 [ J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1 9 9 9 , 28 4 3 3 1 3 3 _4. [ 1 4 ] 杨伦 . 对采动覆岩离层充填减沉技术 的再认识 [ J ] . 煤炭 学报 , 2 0 0 3 , 2 7 4 3 5 23 5 6 . 欢迎订阅 勘察科学技术 勘察科学技术 是由冶金勘察研究所总院主办的学术 一 员及高等院校学生阅读、 收藏。 技术类双月刊, 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地质文摘引 勘察科学技术 国内外公开发行, 双月刊, 大 l 6开本, 双 用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 中国期刊 网万方数据科技期 月 2 0日出版。每期 定价 5 . 0元 , 全年 3 0元。邮发代 号 l 8 一 刊群全文收录期 刊, 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期刊。 1 5 3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 也可随时汇款 到本编辑部订阅。 勘察科学技术 主要介 绍岩土工 程设计 与施工、 工程地 本刊兼营广告, 价格适中, 印制精 良, 注重实效。 质、 环境地质 、 水文地质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 工程测量及地理信 欢迎广大读者投稿 、 订阅和广告惠顾 。 息系统、 工程物探、 岩土测试 、 工程检测及地下管网探测等专业 地址 河北省保定市东风 中路 l 3 号 勘察科学技术 编辑 的科研成果、 生产经验 、 工程实录以及新理论 、 新技术 、 新方法。 部 ; 邮 编 0 7 1 0 6 9 ; 电话 0 3 1 23 0 2 0 8 8 7 , 3 0 9 4 0 5 4 ; 传 真0 3 1 2一 勘察科学技术 内容丰富, 理论结合实际, 适于从事岩土 3 0 3 4 5 6 1 , E m a i l k c k x j s s o h u . c o m, k c k x j s 1 6 3 . C O IT I 工程及勘察的广大科 研、 设计 、 施工 、 监理、 教学 的专业技术人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