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薄与极薄煤层开采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pdf
第 3 3 卷 第 6 期 煤 炭科 学 技 术 2 0 0 5 年6 月 我国薄与极薄煤层开采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李建平,杜长龙,张永忠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徐州2 2 1 0 0 8 摘要 介绍 了我国薄与极薄煤层开采设备的现状,分别对薄煤层采煤机、刨煤机 、螺旋钻采煤机 的采煤工艺特点、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作 了说明,并提 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薄与极薄煤层;采煤机 ;刨煤机;螺旋钻机 中图分类号T D 4 2 1 .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0 2 5 3 2 3 3 6 2 0 0 5 0 6 0 0 6 5 0 3 Pr e s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t e n d e n c y o f mi n i n g e q u i p me n t f o r t h i n a n d u l t r a t h i n s e a m i n Ch i na LI J i a n p i n g ,DU C h a n g l o n g,Z HANG Yo n g z h o n g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Mi n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X u z h o u 2 2 1 0 0 8 , C h i n a 根据我国煤层厚度划分 ,厚度 0 . 8~1 . 3 m属 于薄煤层 ,小于 0 . 8 m属于极薄煤层 。我国煤炭储 量大且赋存多样化 ,其中薄与极薄煤层的可采储量 约为 6 o多亿 t ,约 占全国煤炭总储量 的 1 9 % ,而 产量只占总产量 的 1 0 . 4 %,远远低于储量所 占的 比例 ,并且产量的比重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薄 煤层的开采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问题 。 我国薄煤层 的开采经历 了几个发展阶段。2 0 世纪 5 0年代薄煤层开采主要使用炮采工艺;6 0年 代开始使用深截煤机掏槽 ,爆破落煤 ;7 0年代薄 煤层机组得到较大发展 ,分别研制出不同类型的刨 A E技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3 通过对噪声信号特征分析研究 ,形成 了 集阻噪 、隔噪、抑噪 、滤噪和有效 A E信号提取几 个方面于一体综合滤噪技术。 4 研究了突出预测的 A E指标 ,理论研究和 现场试验表明,A E声发射监测突出技术上可行。 参考文献 [ 1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A E声发射监测煤与瓦斯突出 技术 [ R] .重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2 0 0 3 . [ 2 ] 苏文叔.利用瓦斯涌 出动态指 标预测煤 与瓦斯突 出 [ J ] . 煤机,包括钢丝绳牵引刨煤机、全液压驱动刨煤机 和刮斗刨煤机等。 1 9 7 4年研制成功 B M一1 0 0型薄煤层滚筒采煤 机 。9 0年代 ,天府 矿务局 和徐州矿务局 ,分别从 俄罗斯和乌克兰引进 了螺旋钻采煤机 ,2 0 0 3年新 汶矿业集团也引进了 2台三钻头 的螺旋钻采煤机 , 用于薄与极薄煤层的开采 ,使一些用传统采煤工艺 不能开采的薄煤层 、极薄煤层得到有效开采利用。 1 薄煤层滚筒采煤机 1 . 1 采煤工艺特点 薄煤层工作面采高低, 要求采煤机机身矮 ,且 ⋯⋯⋯⋯⋯ ⋯ 煤炭工程师,1 9 9 6 5 . [ 3 ] 彭新明 ,孙友宏 ,李安宁.岩石声发射技术研究现状 [ J ] . 世界地质,2 0 0 0 3 . [ 4 ] 聂百胜 ,何学秋. 煤 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 势 [ J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 0 0 3 6 . 作者简介邹银辉 1 9 7 1 一 ,男 ,四川岳池人 ,现为山东科 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工程师,主要研究 方向为煤与瓦斯突出。T e l 0 2 3 6 5 2 3 9 3 5 0 ,Em a i l z o u y h c q 1 6 3 .c o rn或 z o u y h c q 2 1 c n .c o rn 收稿 日期2 0 0 4 1 1 1 0 ;责任编辑曾康生 6 5 维普资讯 第 3 3 卷 第 6 期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2 0 0 5 年 6 月 要有足 够 的功率 ,通 常功率 不应 低 于 1 0 0~2 0 0 k W;机身尽可能短,以适应煤层 的起伏变化 ;要 有足够的过煤和过机空间高度 ;尽可能实现工作面 不用人工开切 口进刀 ;有较强破岩过地质构造能 力 ;结构简单 、可靠,便于维护和安装。根据这些 要求 ,薄煤层采煤机分为骑输送机式和爬底板式两 类。骑输送机式采煤机 由输送机机槽支承和导向 , 只能用于开采厚度大于 0 . 8~ 0 . 9 1 13 煤层。爬底板 式采煤机机身位于滚筒开 出的机道内,机 面高度 低,当采高相同时,与骑输送机式相比,过煤空间 高,电机功率可以增大 ,具有较大生产能力,并且 工作面过风断面大、工作安全 ,可用于开采 0 . 6~ 0 . 8 m的煤层⋯。 1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1 采用大功率 电动机或 多电动机 以增大总 装机容量。实践表明,采煤机的单机效能,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电动机功率的大小 ,只有大功率 ,才 有高效能。薄煤层采煤机的技术关键是矮机身与大 功率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设计的难 点和重点。 由于薄煤层赋存条件变化较大 断层 、夹矸 、 变薄带较多 ,薄煤层采煤机截割坚硬矸石 的概率 比中厚煤层要多,带来的振动、冲击也要 比中厚煤 层频繁和剧烈 ,因此 ,整机结构的动态优化设计是 今后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 2 改进螺旋滚筒的结构 、完善液压系统 以 及提高电动机的性能;提高加工制造工艺和装配工 艺的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采煤机自动化及遥控的 问题。 3 从有链牵引向无链牵引及电牵引方向发 展 [ 3 3 。 1 . 3 主要国产薄煤层滚筒采煤机技术参数 表 1 表 1 主要国产薄煤层滚筒采煤机技术参数 2刨煤机 2 . 1 采煤工艺特点 刨煤机采煤是利用带刨刀的煤刨沿工作面往复 落煤和装煤,煤刨靠工作面输送机导向。刨煤机结 构简单 、工作可靠 ,便于维修;截深小 ,仅刨落煤 壁压酥区表层,故刨落单位煤量能耗少 ;刨落煤的 块度大 ,煤粉及煤尘量少。 2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1 提高刨煤机刨硬煤 的能力。要从根本上 提高刨煤机刨硬煤的能力 ,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加 刨煤机的装机功率 ,以提高刨头的破煤能力;另外 66 还要进一步提高部分元部件的可靠性 ,例如提高圆 环链和接链环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增加刨刀的耐磨 性 以及刀体与硬质合金的联结强度等。 2 提高刨头调向装置 的灵敏度。刨煤机在 推进过程中会出现 “ 飘刀”或 “ 啃底 ”现象,这 就需要通过操纵机构来控制刨头的前进 方向,目 前 ,国产拖钩刨煤机是通过改变推进缸作用力点的 位置来实现刨头的调向 ,这种机构的刨头调向效果 较差 ;而滑行刨煤机则通 常设置调 向油缸 ,但 当工作面采用普采或高档普采的工作方式时,这种 刨头调向装置的灵敏度不高,效果不明显 ,因而造 成刨头推进过程中控制困难。 维普资讯 3 3 卷 第 6 期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2 0 0 5 年6 ,E l 3 螺旋钻采煤机 3 . 1 采煤工艺特点 螺旋钻采煤是利用螺旋钻杆钻入煤层采煤 ,并 通过钻杆将采落的煤运 出。钻具部分可安装 1个 、 2个或 3个钻头,可以根据煤层的厚度选用不同直 径的钻头。在钻机推进过程中,通过通风和喷水系 统将风和水随钻杆注入钻孔内,使孔内的瓦斯浓度 和粉尘量达到标准。 3 . 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1 装卸钻杆速度慢 ,效率低 。由于钻杆用 单轨 吊起吊,人工对接,为了使钻杆和减速机上的 三爪离合器对正 ,还要通过由棘轮与液压缸组成的 微调机构进行调整。目前,国内使用的螺旋钻采煤 机每次装卸钻杆时间都超过 1 0 m i n ,大大降低了采 煤效率 ,也加大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因此 ,研制高 效 、快速的钻杆装卸装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提高钻头的过煤岩能力。通过提高机组 功率 ,优化钻头结构参数 ,进一步提高钻头的耐磨 性 ,增强钻头的过岩能力,更好地解决夹矸煤层的 开采问题。 3 解 决好钻孔 的充 填问题 ,减 少 留煤 量。 由于采煤时钻孔之间要根据顶板情况 ,留有不小于 0 . 2 m宽的小煤柱以临时支撑顶板 ,如果能够有效 解决好钻孔的充填问题 ,不仅可以实现低强度顶板 煤层的开采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采煤量。 3 . 3 主要机型的技术参数 表 3 我国薄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不可能一机包 打天下,应根据不 同地质条件研制相应 的采煤机 械,以满足薄煤层开采的需要 ,发展大功率 、高可 靠性 、破煤岩能力强的薄煤层采煤机、刨煤机是我 国采煤机械发展的一个趋势 ,而螺旋钻采煤机的推 广使用,也将更进一步地丰富了我国薄煤层开采工 艺 ,使无人工作面采煤成为现实,是解决薄和极薄 煤层开采的一个很好途径。 表 3 主要机型的技术参数 项目 采煤机型号 5yr一5 BS HK 一2 DM 参考文献 [ 1 ] 于文景,李富群 .现代化煤矿采煤新工艺、新技术与新标 准实用全书 第二册[ M] .北京 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 2 00 3. [ 2 ] 华元钦 .我国刨煤机发展缓慢的原 因分析 [ J ] .煤矿机电 , 2 0 0 0 5 . [ 3 ] 张欣,张枢 .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 J ] . 煤矿机械 ,2 0 0 2 6 . 作者简介李建 平 1 9 6 7一 ,男,江苏徐 州人,高级 工程 师 ,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理论。T e l 0 5 l 6 3 8 8 5 2 7 2 。 E m a i l l i j p 1 0 2 I 1 6 3 . e o m 收稿 日 期 2 0 0 5一 O l 一 1 1 ;责任编辑 王宗 禹 6 7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