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的来源及作物效应.pdf
第 2 3 卷 第 2 期 2 0 0 5年 5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o u rna l o f G u i z h o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V o I _ 2 3 . No . 2 Ma y 2 0 0 5 文章编号 1 0 0 4 --5 5 7 0 2 0 0 5 0 2 0 1 1 3 0 8 土壤中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的来源及作物效应 王 济 , 王世杰2 1 . 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中科院地化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研究生院 贵州 贵阳 5 5 0 10 2 ; 2 . 中科院地化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 贵阳 5 5 0 1 0 2 摘要 主要介绍我国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中规定含量的 8 种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 汞、 镉、 铅 、 铬 、 砷 、 锌 、 铜、 镍 的污染来源及作物效应。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成土母质, 矿山开采的三废污染 , 大气中重金属的沉降, 农 药、 化肥 、 塑料薄膜等的使用等。重金属在作物中的分布规律一般是根 茎 叶 籽实。 关键词 土壤 ; 重金属; 环境 ; 污染; 来源; 作物效应 中图分类号 X 5 3 文献标识码 A Th e s o u r c e s a n d c r o p s e ffe c t o f h e a v y me t a l e l e me n t s o f c o n t a mi n a t i o n i n s o i l WA N G J i , WA N G S h i - j i e 2 1 . G u i z h o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si ty, T h e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G r a d u a t e S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Sci e n c e s ,Gu i y a n g,Gu i z h o u 5 5 0 0 0 2,C h i n a ; 2 . T h e S t a t e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f En v i ron me n t a l G e o c h e mi s t r y ,I n s ti t u t e of Ge o c h e mi s t r y, C hin e s e A c a d e m y of S c i e n c e s , G u i y a n g ,G u i z h o u 5 5 0 0 0 2 ,C hin a A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h a s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s o u r c e a n d c r o p s e ff e c t o f h e a v y me t a l e l e me n t s o f c o n t a mi n a ti o nH g ,C d,P b ,C r ,A s ,Z n ,C u ,N i l i m i t e d b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Q u al it y S t a n d a r d f o r S o i l s G B 1 5 6 1 8 1 9 9 5 .T h e ma i n s o u r c e i s f r o m m o the r m a t e r i al o f s o i l .The h e a vy me t al s p o l l u ti o n a l s o c a n b e r e l a t e d wi th the p rod u c e o f mi n e r ,s e d i me n t a ti o n o f h e a vy me t a l s i n a t mo s p h e r e,u s e o f a g r o c h e mi c als e t c .’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l o r d e r i n c r o p s i s r o o t s t e m l e a ff r u i t . Ke y wo r d s s o i l ; h e a vy me t a l ; e n v i r o n me n t ; p o l l u ti o n; s o u r c e, c rop e ffe c t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元素主要包括汞、 镉、 铅、 铬 及类金属元素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 以及有一 定毒性的锌、 铜、 镍等⋯。因此我们将汞、 镉 、 铅、 铬、 砷、 锌、 铜、 镍合称为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人 类活动将重金属加人到土壤中, 致使土壤中重金属 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 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 的现象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 J 。重金属污染物在 土壤中移动性很小, 不易随水淋滤 , 不被微生物降 解 J 。它们一方面对农作物、 农产品和地下水等 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 康 ; 另一方面因大多数重金属在土壤中相对稳定且 难以迁出土体, 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学特性 尤其是土壤微生物 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 不良影响, 从而影响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性 , 。 收稿日期 2 0 0 5 0 1 0 4 基金项目 贵州省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黔教科2 0 0 4 1 1 1 , 贵州师范大学校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王济 1 9 7 5 一 男, 博士, 研究方向 土壤与环境。 l 1 3 维普资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2 3 卷 1 砷 A s 土壤环境中的砷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前者主要是地质岩石中的砷, 它决定了土体的含砷 量; 后者主要来自农药和化肥和矿山冶炼。曾经用 过的含砷农药有 砷酸钙、 砷酸铅、 稻脚青、 稻宁、 亚 砷酸钠和巴黎绿等。随着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 磷 肥中的砷进入土壤并可能产生潜在污染 , 加大施用 含砷量高的磷肥会使土壤中砷不断积累, 以至达到 有害程度 J 。矿 山开采及矿石冶炼也是砷的主 要污染原因之一 ’ 。 砷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有害元素之一。其 危害程度与砷在土壤中的积累量及其形态分布密 切相关。土壤中的砷以一定的形态分布着 , 而土壤 砷的吸附行为对砷的形态分布、 有效性、 迁移性和 缓冲性影响很大。砷的吸附行为受土壤类型、 p H 值、 砷价态、 有机质、 离子交换、 共沉淀、 化学沉淀、 络合和氧化还原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 【 . J 。土壤 中砷污染对植物和人体都有明显的影响。砷主要 由植物根部通过共质体途径进人体内的 引。过量 的砷可降低伤流和蒸腾速率、 抑制根系的活性、 阻 碍对水分、 氮、 磷、 钾、 镁、 钙等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植物表现为叶片脱落, 根部伸长受阻, 直至植物枯 死 J 。土壤中砷含量水平与作物中砷的含量呈显 著正相关。同时作物种类的不同对砷的抗性也不 同, 旱生作物 水生作物, 禾谷类作物 豆类、 蔬菜, 作物不同部位对砷的累积能力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 根 茎、 叶 子粒、 果实, 呈现 自 下而上的递减规律, 因此砷含量高的土壤不适合种植蔬菜 。例如 生长在冶炼厂附近的植物中, 花椰菜叶片含砷量仅 为 5 . 5 m g / k g , 而草本植物叶片含砷量竟高达 3 9 6 m g / k g , 两者相差 7 0多倍 。在北方, 砷含量高达 1 0 0 m g / k g 的土壤中, 小麦籽粒的含砷量仍未超过食 品卫生标准; 而水稻只要生长在砷含量为 1 2 m g / k g 的土壤中, 糙米的含砷量就超过食品卫生标准。 2 镉 C d 在自然界中没有单独的镉矿藏, 镉是铅 一锌 矿、 铜 一 铅 一 锌矿的伴生元素; 人类对含镉矿物的 开采、 冶炼是引起土壤镉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 各 种铅锌矿的开采、 冶炼等过程所排放的废水废气中 均含有镉 ; 此外煤、 原油中均含有微量的镉, 在燃烧 过程中可以释放到大气, 最终沉人土壤 。农业 施肥所利用的过磷酸钙、 混合磷肥和污泥也含有程 度不等的镉, 因此人类的活动也影响土壤中镉的变 化ⅢJ 。自然界中原有的镉的化学循环处于生态平 衡中, 不会造成公害, 但在人类活动参与下, 将地下 岩石圈中含镉的矿物开发利用, 又将大量废弃物以 渣、 烟和废水的形式向环境中排放, 从而引起环境 有害的变化, 甚至威胁到人类健康。据统计世界上 每年由冶炼和镉处理而释放到大气 中的镉大约为 1 0 0 0 t , 约占散发到大气 中镉的4 5 %。燃煤、 石油 燃烧和垃圾废弃物的焚烧也能造成镉对大气的污 染, 最终通过沉降污染水体和土壤。镉在 自然界中 平均含量如表 1 所示 引。 表 1 镉在 自然界中的平均含量 Ta b . 1 T h e a v e r a g e c o n t e n t s o f C d i n n a t u r e 常用肥料氮肥和钾肥中重金属含量很少, 混杂 有重金属的主要是磷肥、 含磷复合肥以及以城市垃 圾、 污泥为原料的肥料。磷肥的生产原料磷矿中, 除富含 P O 外, 还含有其它无机营养元素钾、 钙、 锰、 硼、 锌等, 同时也含有毒物质如砷、 镉、 铬、 氟、 钯 等, 含量因矿源有很大差异。磷矿石中镉的含量以 美国为高, 尤其是西部磷矿石高达6 0 3 4 0 m g / k g , 摩洛哥和澳大利亚居中, 较低的是中国和原苏联。 1 1 4 磷矿石的镉不会因为加工成肥料而清除, 还是有相 当一部分保留在肥料中, 美国西部磷矿石生产的重 钙其中镉含量还高达 5 0~ 2 5 0 m g / k g , 东部稍低为 1 0~ 2 0 m g / k g , 澳大利亚生产的过磷酸钙镉含量也 较高, 为 3 8 ~ 4 8 m g / k g , 我国过磷酸钙中镉含量较 低仅 0 . 6 1 m g / k g 。但是无论含量大小, 镉均会随磷 肥一起施人到土壤中, 长期积累就会导致土壤镉含 量超标 ] 。 维普资讯 第2期 王济, 王世杰 土壤中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的来源及作物效应 镉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同时镉还 是易于被植物吸收并向地上部运输的元素 , 各器官 尤其根 与土壤含镉量呈显著正相关 。 。 。镉在植 物体内的分布量通常是根 茎 叶 籽实 , 但胡萝 卜 则是叶中的浓度高于其根 J 。有些植物 的根对镉有很强的富集能力, 可使富集的镉量是环 境中镉量的几倍至几十倍, 且根系中的镉往往很难 往地上部迁移, 例如北美乔松等 5 种乔木幼苗在土 壤镉含量为 1 0 0 m g / k g 时其根系所吸收的镉只有 2 . 3 % ~ 1 3 . 6 %迁移到地上部 。镉在水稻体内 的分布, 根系 茎叶 糙米约为 8 0 1 5 1 l 。豆科植物 吸收的镉绝大部分滞留在根部, 仅有 2 %被运送到 茎叶, 结实期间也只有 8 %迁移到种子 中 J 。菠 菜的茎叶与根中的镉含量之比只有 1 1 7 1 船 J 。 土壤镉污染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J 。镉 污染使糙米中粗蛋白、 粗淀粉、 直链淀粉、 赖氨酸等 含量显著降低 , 从而降低营养品质 ] 。在相近栽 培条件下, 叶菜类作物镉吸收量高于其它类作物; 禾谷类作物叶片镉含量高于籽粒 。镉在玉米体 内的积累和分配规律为根 茎 叶 J 。镉污染含 量达到5 0 m g / k g , 使水稻减产 5 %; 在 5 m g / k g 时, 使白菜、 莴苣产量稍有下降, 而萝 b 产量下降 1 0 % 左右; 在小麦、 水稻、 菜豆和番茄中镉含量 根 茎 叶 果实 种子 , 而白菜、 萝 b 、 莴苣和茄子则茎 叶 根 果实 2 弱 J 。镉使水稻叶片逐渐褪绿 , 破 坏叶绿素结构 J 。水稻受镉危害后 , 表现为叶片 失绿, 出现褐色条纹, 严重时根系少且短, 根毛发育 不良 J 。花生受镉毒害后 , 叶片发黄、 植株矮小、 结荚数量明显减少, 严重时, 可使植株死亡; 当土壤 镉含量低于 1 m g / k g 时, 减产不明显 , 5 m g / k g 处理 水稻减产 1 0 % 以上 。小麦受镉危 害, 叶片发 黄, 出现灼烧枯斑 , 叶脉发白, 分蘖减少, 严重者不 开花结实 引 。镉污染可降低玉米幼苗叶绿素的含 量, 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 。5 0 m g / k g 镉处理 使小麦幼苗光合强度降低 。土壤中的镉超过一 定质量比时, 能抑制水稻的生长发育, 植株变矮, 产 量降低。水稻抗镉比其它作物强。镉在水稻体内 的积累规律 根 茎叶 籽粒。水稻各器官含镉与 土壤含镉均呈显著水平正相关。各个器官之间镉 含量也表现出密切相关性 刎 J 。镉超过一定含量, 对小白菜叶绿素起破坏作用, 并促进抗坏血酸分 解, 使游离脯氨酸累积 , 抑制硝酸还原酶活性 引 。 重金属镉对植物体内多种酶活性起抑制作用 , 包括 根系的脱氢酶、 过氧化物同工酶和核酸酶等[ 3 。 3 铬 C r 铬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元素, 在一般 自然土 壤中含一定量的铬 , 对植物生长是有利的 。但 是, 土壤环境中铬的含量过高, 就会对植物及其他 生物造成危害 。一般土壤中全铬平均含量为 1 0 0 3 0 0 m g / k g 引, 本底值一般在 1 0 0 m g / k g以 下 J , 对于决定土壤铬含量来说 , 母岩的作用最为 重要 J 。铬主要是通过电镀、 染料、 制药、 皮革、 颜 料等铬化合物制造企业所排放的“ 三废” 而污染环 境 。铬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有均匀型、 表 层聚积和底层富集型 J 。 铬对作物种子萌发有影响, 可使植物生长时对 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蓄积产生不良作用, 造成植物顶 部严重枯萎。铬还影响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对根 系的影响非常大, 根系对铬的富集作用极强, 导致 根腐朽、 脱落而最终植株萎蔫枯死 引。 4 铜 C u 铜是生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 适量的铜对人和动 植物都是有益的, 但过量的铜对生物的生长发育造 成危害。铜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沙、 矿石等不仅 占用大量的土地, 而且对其所堆积地及其周边环境 产生严重破坏。此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 展 , 铜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用量不断增加, 含铜污染 物排放越来越多 , 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也逐渐显现出 来 。含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厂三废的排放、 含铜 农业化学物质 含铜杀真菌剂和化肥 和有机肥 污泥、 猪粪、 厩肥和堆肥 的施用可使农 田土壤含 铜量达到原始土壤的几倍乃至几十倍 ] , 对植 物和土壤微生物产生毒害。 当土壤中的铜浓度提高至某一阀值时, 植物的 生长发育受阻, 严重的可造成植物死亡 。过量 铜会对植物产生严重 的毒害作用。植物铜中毒的 主要症状为 根系伸长严重受阻, 褐变畸形, 出现 “ 鸡爪根” , 叶片黄化并有褐斑; 抑制种子的萌发和 籽粒的发育等 J 。麦类作物叶片前端扭曲, 下 位叶枯死; 果树植物叶柄和叶片背面有时会呈现紫 红色; 柑桔会发生大量的异常落叶 。植物铜 中毒时, 叶片上会出现失绿黄化症状, 叶绿素 a / 叶 绿素 b比值减小, 光合系统 I 和光合系统 Ⅱ 传递电 子的能力降低 ] , 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5 ; 过量铜 1】 5 维普资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第2 3 卷 能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和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活 性 , 促进含氧自由基的产生, 同时还能降低谷胱甘 肽 s 一转移酶、 谷胱甘肽还原酶、 抗坏血酸过氧化 物酶等抗性酶的活性, 使叶绿体膜脂过氧化, 叶绿 体内膜结构遭破坏, 叶绿素的氧化分解加快, 从而 呈现出失绿黄化症状 J 。铜污染对植物的生理效 应 绝大多数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铜主要分布在根 部。铜污染对植物根系具有直接的毒害作用 , 导致 根系新陈代谢过程紊乱 。过量铜能引起植物根 系细胞质膜损伤, 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 透性增大, 钾离子的渗出明显增加 弼 ; 过量铜还能抑制氨 基酸的合成 。 5 汞 H g 汞在自然环境中是稀有的分散元素, 它以微量 广泛地分布在岩石、 土壤、 大气、 水体和生物中。一 般认为 地壳中汞的平均含量为 0 . 0 8 m g / k g , 土壤 中的背景值为 0 . 0 1 ~ 0 . 0 5 m g / k g , 我国南方土壤汞 含量较低, 为 0 . 0 3 2~ 0 . 0 5 m g / k g , 北方土壤较高, 为0 . 1 7~ 0 . 2 4 m g / k g - 印 J 。水体中汞的浓度更低, 例如 河 水 中 浓 度 约 为 1 . 0 1 g / L , 海 水 中约 为 0 . 3 1 g / L , 雨水中约为 0 . 2 g / L , 某些泉水 中可达 8 0 1a g / L以上; 大气中汞的本底值为 0 . 5 0 . 0 5 g / m J 。土壤中汞的主要来源 是 1 土壤母质 土壤母质中的汞是土壤中汞最基本的来源。原生 岩石中汞元素的含量, 直接决定着土壤中的汞含量 不考虑人为引入的部分 。正常发育的自然土壤 中会含有一定数量的汞, 但不同母质、 母岩形成的 土壤其含汞量存在很大的差异, 再加上人类生产活 动的影响, 从各种条件下得到的土壤汞含量往往有 很大的差异, 而且不易确定其来源。 2 大气沉 降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 大气沉降是土壤汞的一个 重要来 源。在北纬 3 0 。~7 0 。 地 区, 汞沉 降量 为 1 5 . 8 g m~ / a ; 北纬 1 0 。 ~ 3 0 。 地区, 汞沉降量 为 1 9 . 8 g mI 2 / a 。贵州省遵义地区的汞沉降 量最大可达 1 9 5 g mI 2 / m o n th - 6 。土壤汞含 量与大气汞浓度 的相关 系数 为 0 . 7 4 1 , 相关显 著 J , 可见大气汞含量对土壤汞污染的贡献较大。 大气汞进入土壤后, 因土壤中粘土矿物和有机物的 吸附作用, 绝大部分迅速被土壤吸持或固定 , 富集 于土壤表层, 造成土壤汞浓度的升高。 3 直接污 染源。汞直接输人土壤的途径主要包括工业生产 废料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 , 农田耕作中不合理地 1 1 6 施用含汞的肥料和农药, 以及污水灌溉等。据调 查, 这几项汞源对土壤汞的贡献较大, 如欧美各国 垃圾中汞含量高达 2~ 5 g / t ; 西安郊区污灌区的 土壤汞含量均处于 0 . 5 2~ 0 . 9 0 m g / k g 之间 ; 另 外一些化学肥料的含汞量也很高, 如磷肥的平均汞 含量为0 . 2 5 m g / k g , 这些都是重要的直接污染源。 我国市一个能源消费大国, 在我 国能源结构 中, 煤炭比例高达 7 3 %, 而其中相当一部分高是硫 煤, 根据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原理, 高硫煤也很可 能是高汞煤 。据研究燃煤释放的汞已占全球人 为排放总量的 6 0 % J 。由于我国燃煤技术普遍 落后 , 燃煤污染非常严重。再加上西南地区本来就 是世界级的汞富集带, 在其寒武系分布区内存在着 大型汞矿群, 汞的区域丰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J 。 植物具有吸收、 积累汞的能力, 尤其是当土壤 中含汞量增加时植物会吸收积累更多的汞。不同 植物种类, 同种植物不同器官, 不同生长阶段以及 同一植物在不同含汞量的土壤上, 植物对汞的吸收 积累和分布, 都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 。 。例如汉 沽地区主要作物种子中的汞含量, 以小麦最低 , 平 均含量为0 . 0 1 5 m g / k g , 糙米最高约为小麦种子汞 含量的2倍多。高梁、 玉米种子的汞含量近似, 介 于前二者之间。水稻和小麦茎叶的汞含量相近, 但 高出高粱, 玉米茎叶约 2 倍。从汉沽地区的试验中 可以看出, 植物的根含有较多的汞 , 其次是茎叶 为根的汞含量的 1 / 2 1 / 3 , 种子含汞量最少, 汉 沽区小麦成熟期种子、 茎叶、 根各 5个样品的汞含 量平均值比例为 1 . 0 1 2 . 4 2 3 . 0 。植物不同生长 阶段, 植株各部分含汞量是不同的。汉沽崔庄小麦 茎叶含汞量从拔节期的0 . 1 3 6 m g / k g , 增加到成熟 期的 0 . 6 9 8 m g / k g 。 。 。有关试验证明, 土壤 p H在 6 . 5以上, 重金属在土体中的活性会大大降低 , 可 通过施用石灰来调节, 也可考虑先种几茬耐汞植 物, 纸皮桦中可富集达 1 0 0 0 m g / k g的汞, 伞花硬骨 草 H o l o s t e u m u m b e l l a tu m 在富含汞的土壤上生长 时, 可观察到体细胞内部的小汞珠, 这些植物的种 植可对减轻菜地的汞污染有一定效果。在被汞污 染的土壤上种植苎麻 , 利用该植物具有一定吸附汞 的能力来降解土壤中汞浓度, 并且避开了食物链的 影响。经过研究, 在土壤总汞浓度小于 1 3 0 m g / k g 时, 苎麻的产量和产品质量不受影响 。 6 镍 N i 镍是土壤重金属研究的对象之一。镍是某些 维普资讯 第2期 王济, 王世杰 土壤中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的来源及作物效应 高等植物的必须营养元素, 但是在过量的情况下, 镍也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土壤中镍的浓度及 其空间变化主要是受成土母质的影响 ’ 。土 壤中的镍含量一般为 5 5 0 0 m g / k g 。土壤中的镍 污染来源于工业污染和矿山开采 。 植物镍吸收过程 引 植物对镍的吸收取决于 土壤的特性、 镍在土壤 中的形态和植物本身的特 性。同一植物在不同的土壤 中, 由于 p H值、 有机 质和水分含量的不同, 其吸收的镍含量是不同的。 植物对镍的吸收是一个选择性的过程, 镍的富集主 要取决于植物根部细胞膜中的选择性迁移配位体, 这种选择性受到细胞膜的限制 , 在这个过程中, 柠 檬酸和苹果酸可能充当了迁移配位体的角色 。 7 铅 P b 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元素, 能引起各种生理异 常, 导致人体贫血、 肝炎、 肾炎、 高血压、 神经错乱等 病症 。铅在地壳中的平均丰度为 1 2 . 5 m g / k g 。 土壤铅含量一般在 2 ~ 2 0 0 m g / k g , 平均变化幅度为 1 3~ 4 2 m g / k g 。全国土壤背景值统计的结果表明, 我国土壤铅含量最高可达到 1 1 4 3 m g / k g , 最低为 0 . 6 8 m g / k g , 平均可达到 2 6 m g / k g 。根据来源不 同, 环境中的铅可分为“ 原生” 和“ 外源” 两种。土 壤成土过程中保留在土壤母质中的铅称为原生铅, 主要来源于岩石矿物。岩石在风化成土过程中, 大 部分铅仍保留在土壤 中。无污染土壤铅含量大都 仅略高于母岩铅含量。除母岩风化保留在土壤 中 的天然原生铅以外, 由于人类活动也可造成污染, 引起土壤中铅含量升高。通过尘埃沉降及各种污 染途径进入土壤的铅称为外源铅。土壤外源铅主 要来源于大气传输和沉降。铅的密度较大, 空气中 的含铅颗粒容易沉降下来, 不断积累在土壤里 引。 人类对铅的开采和使用, 打破了铅在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中的平衡, 造成严重的污染。1 9 2 3年开始在 汽油中加入铅用作抗爆剂以后, 更加速了全球性铅 的污染。因此可以说如今世界上已难找到土壤铅 含量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一片“ 净土” [ 7 9 ,8 0 ,8 1 ,8 2 ] 。 影响作物对铅吸收的主要原因包括土壤有机质含 量、 阳离子交换量、 p H、 土壤 中三氧化二物含量 等 。 , 。 铅是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土壤铅含量达 到 1 0 0 0 m g / k g 时, 小麦叶色灰绿, 植株矮小、 不分 蘖、 根系短小、 成熟延迟、 结实减少, 小麦籽粒铅含 量可达 1 . 5 m g / k g 。铅污染浓度达到5 0 0~ 1 5 0 0 m g / k g 时, 水稻有效分蘖将减少 1 5 %左右, 糙米产 量下 降 1 5 %, 含铅 量 由 0 . 0 5 4 m g / k g可增 加到 0 . 2 6 m g / k g , 提高 5倍左右; 土壤铅含量在 2 0 0 0 m g / k g 范围内, 对小麦产量无明显影响, 但小麦籽 粒中铅含量可提高 1~ 3 . 5倍; 土壤中铅对蔬菜的 生长影响较大, 当土壤铅含量≥3 0 0 m g / k g 时, 可 使萝 卜 减产 2 0 %左右, 且其铅的含量与土壤含铅 量呈正相关; 白菜在土壤铅含量 5 O~ 2 0 0 0 m g / k g 时, 可减产 1 0 %, 且土壤铅含量超过 3 0 0 m g / k g 时, 白菜叶含铅量可提高 3 0 %; 土壤铅含量低于 4 0 0 m g / k g , 对烟草产量无明显影响。植物对铅的吸收 主要累积在根部, 其次为茎、 叶, 因此植物一般蓄积 铅的含量顺序是 根 茎 叶 果 J 。铅在植物 体内活性较低, 到达根部的铅大部分被固定 , 向地 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 说明铅除质体运输途径外, 大部分通过自由铅空间被根吸收 。 8 锌 Z n 锌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也是人体所必需的 生命元素, 同时, 作为重金属元素, 锌又是世界公认 的有害物质之一。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工业“ 三 废” 的大量排放, 造成农 田生态环境 的污染 其中 包括锌的污染 , 致使作物减产, 并在食物链 中富 集, 进人人体 , 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岩石圈中锌 的含量约为 8 0 m g / k g , 土壤中一般锌的含量在 l 0 ~ 3 0 0 m g / k g 之间, 平均 5 0 m g / k g 。我国土壤的全 锌含量在 3~ 7 0 9 m g / k g之间, 平均值为 1 0 0 m g / k g , 比世界土壤的平均含锌量高出一倍。土壤中锌 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的影响。我国土壤中的全锌 含量以南方的石灰 岩 土最高, 平均在 2 0 0 m g / k g 以上; 其次是华南的砖红壤、 褐红壤 , 红壤和黄壤 , 东北的棕色针叶林土, 平均在 1 5 0 m g / k g以上; 再 次是南方的赤草甸土、 水稻土、 黄棕壤 , 东北的暗棕 壤、 灰色森林土、 白浆土、 草甸土、 黑钙土等, 平均在 1 0 0 m g / k g 左右; 东北的风砂土、 盐碱土和四川的 紫色土及华中丘陵区的红壤等含量最低 。在某 些地区, 如污灌区、 铅锌矿区及有色金属冶炼厂周 围地区, 由于受锌污染严重, 土壤 中锌含量会显著 增高, 高者可达 1 3 0 0 m g / k g 。土壤母质决定了土 壤中全锌的含量 引。含锌量较高的土壤母质是基 性岩, 较低的是酸性岩 J 。 土壤锌污染的植物效应 锌是植物的微量营养 1 1 7 维普资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第2 3 卷 元素之一。但土壤锌含量过高, 一般超过 2 0 0 m g / k g 时便可造成污染 J 。解剖学研究表明, 锌营养 过剩时细胞结构破坏, 叶肉细胞严重收缩, 叶绿体 明显减少。从形态上来看, 锌过量时植株矮小, 叶 片黄化 。锌在作物中的累积主要在根部, 而地 上部则相对较少, 籽实中的含量更低。锌在籽实中 的积累随土壤中投加梯度的增加而升高, 皆呈直线 关系。当土壤中锌投加量为 7 0 0 m g / k g时, 籽实产 量比对照减产 5 7 . 2 %, 但籽实 中含锌仅为 2 9 . 7 5 m g / k g , 未超过食品卫生标准 5 0 m g / k g G B 1 3 1 0 6 9 1 J 。可见锌对植物的危害, 首先是抑制作物的 生长, 降低产量, 而累积次之。近年来, 有人发现过 量施锌对植物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有抑制作用 J 。过量的锌可致使植物锌 中毒, 也 可间接影响植物对铁的吸收, 造成缺铁失绿和生长 障碍, 甚至导致死亡。锌处理超过 2 0 0 m g / k g , 可使 水稻叶片绿色变淡, 分蘖减少, 物候期延迟, 产量下 降, 2 0 0 m g / k g 处理有效分蘖减少 8 %左右, 糙米产 量下降 1 3 %; 3 0 0 2 0 0 0 m g / k g处理, 水稻减产 1 8 % 一 2 5 %; 达到 3 0 0 0 m g / k g的处理, 使水稻大部 分植株死亡。土壤锌含量达 4 0 0 m g / k g对烟草生 长仍无不良影响 。锌处理 3 0 0 m g / k g 对大麦幼 苗可产生毒 害作 用, 4 0 0 m g / k g对燕 麦产 生 危 害 。低含量锌 1 0 0 m g / k g 可提高小麦幼苗叶 绿素含量, 但高含量 I5 0 0 m g / k g z n 处理对小麦 叶绿素的代谢有毒害作用 。 与其它重金属元素相 比, 锌的毒性较小, 作物 的耐锌能力较强。水稻、 小麦、 玉米等禾谷类作物 比甜菜、 豌豆及许多蔬菜作物对过量锌的适应性 强, 尤其是玉米, 对过量锌既有拒吸作用, 同时又具 有耐高锌的能力。研究表明, 在锌过量时, 玉米根 系能分泌一些不溶性的低分子量的金属结合蛋白, 可以螯合重金属, 使其不易被根吸收 ] 。 参考文献 [ 1 ]郑喜坤, 鲁安怀, 高翔, 等.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防 治方法[ J ] . 土壤与环境, 2 0 0 2 , 1 1 1 7 9 - 8 4 . [ 2 ]陈怀满. 土壤- 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 M] .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1 9 9 6 . [ 3 ]李永涛, 吴启堂.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综述[ J ] .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 9 9 7 , 6 2 1 3 4 . 1 3 9 . [ 4 ]李继明, 叶学春, 张全智, 等. 农产品的肥料污染与对策 [ J ] . 河南农业科学, 2 0 0 2 , 9 2 9 - 3 0 . [ 5 ]龚平, 孙铁珩, 李培军.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 应[ J ] . 应用生态学报, 1 9 9 7 , 8 2 5 9 - 6 4 . 1 1 8 [ 6 ]谢正苗, 廖敏, 黄昌勇. 砷污染对植物和人体健康的影 响及防治对策[ J ] .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1 9 9 7 , 4 7 1 7 - 2 1 . [ 7 ]周淑芹, 丁勇, 周勤. 土壤砷污染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J ] . 现代化农业, 1 9 9 6 , 1 2 6 - 7 1 . [ 8 ]廖自 基. 环境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污染危害与迁移转化 [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 9 8 9 . 1 2 5- 1 3 6 . [ 9 ]张国祥, 杨居荣, 华珞. 土壤环境中的砷及其生态效应 [ J ] .土壤, 1 9 9 6 . 2 6 4- 6 8 . [ 1 O ]闭向阳, 马振东, 任利民. 鄂东南矿集区土壤砷环境地 球化学特征[ J ] . 物探与化探, 2 0 0 3 , 2 7 6 2 0 - 2 4 . [ 1 1 ]王春旭, 李生志, 许荣玉. 环境中砷的存在形态研究 [ J ] . 环境科学, 1 9 9 3 , 1 4 4 5 3 - 5 7 . [ 1 2 ]魏显有, 王秀敏, 刘云惠, 等. 土壤中砷的吸附行为及 其形态分布研究[ J ]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 9 9 9 , 2 2 3 2 8 - 3 0 . [ 1 3 ]张素芹, 杨居莱. 农作物对镉、 铅、 砷的吸收与运输 [ J ] . 农业环境保护, 1 9 9 2 , 1 1 4 1 7 1 - 1 7 5 . [ 1 4 ]张虎成, 田卫, 俞穆清, 等. 长春市城郊无公害农业土 壤环境中A s 含量状况调查研究[ J ] . 农业系统科学 与综合研究, 2 0 0 4 , 2 0 1 4 0 - 4 2 . [ 1 5 ]廖自基. 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及生物效应[ M]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9 9 2 . [ 1 6 ]刘玉机, 房聚燕, 刘绮, 等. 辽宁省环境重金属研究 [ M]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9 9 6 . [ 1 7 ]刘翠华, 依艳丽, 张大庚, 等. 葫芦岛锌厂周围土壤镉 污染现状研究[ J ] . 土壤通报, 2 0 0 3 , 3 4 4 3 2 6 - 3 2 9 . [ 1 8 ]段玉梅, 傅式洲. 镉的污染及防治方法[ J ] . 陕西环 境, 2 0 0 3 , 1 0 6 5 4 - 5 5 . [ 1 9 ]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肥料[ M] . 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4 . [ 2 O ] 刘云惠, 魏显有, 王秀敏, 等. 土壤中铅镉的作物效应 研究[ J ]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 9 9 9 , 2 2 1 24- 2 8 . [ 2 1 ]王新, 吴燕玉. 改性措施对复合污染上壤重金属行为 影响的研究[ J ] . 应用生态学报, 1 9 9 5 , 6 4 4 4 0 44 4 . [ 2 2 ] 夏增禄. 土壤环境容量及其应用[ M] . 北京 气象出版 社. 1 9 8 8 . [ 2 2 ] 周启垦, 吴燕玉, 熊先哲. 重金属 c d . z n对水稻的复台 污染和生态效应[ J ] . 应用主态学报, 1 9 9 4 , 5 4 4 3 8 . 4 41 . [ 24]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