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煤层气的基本储层特点及开发策略.pdf
第 2 6卷第 3期 2 0 0 1 年 6月 煤 炭 学 报 J OURNAL OF C HI NA 3 OAL X3 I E Y 2 6 No 3 J u n e 2 0 0 1 文章编号 0 2 5 3 9 9 9 3 c 2 0 0 1 0 3 0 2 3 0 0 6 试论我国煤层气的基本储层特点及开发策略 张 群 , 冯三 利 , 杨 锡禄 1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西安分院, 陕西 西安7 1 0 0 5 4 ; 2 .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l O O O l 1 摘要 回顾 了我国煤层 气资源勘探 开发试验工作进程 ;根据 2 0 o多煤层次的注入/ 压降试 井数 据以厦多年来的煤田地质勘探资料, 简要总鲒了我国煤层气储层基本特.最; 对夸后我国煤层气资 源勘探开发策略和思路提出了建议, 认为我国煤层气开发, 应针对各地的资湃特点,因地制宜地 选择舍适的开发方式, 不仅要在诸如河东、沁水等重点煤田继续进行常规垂直压裂井开发试验, 同时要 大力提倡开展煤矿采动区地面井开发煤层 气的试验工作此外,还要 重视我 国西北诛 罗纪 低煤级厚煤层煤田的煤层气开发工作. 关键词 煤层气; 勘探试验 ;现状 ; 储层特点 ;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P 6 l 8 . u 文献标识码 A 煤层气是一种形成于煤层又储集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 , 煤矿俗称瓦斯 , 其主要成分为 c r -1 4 . 开发 利用煤层气, 对于充分利用能源, 改善我国能源结构, 减少煤矿瓦斯灾害, 保护大气环境, 都具有极为重要 的意义. 我国从“ 六五” 开始, 尤其是 9 0 年代以来, 一直重视煤层气资源的研究评价工作, 取得了可喜的成 绩[ , .目前, 勘探开发试验的势头 良好. 笔者简要回顾了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试验工作历程, 总结 分析了我国煤层气储层的基本特点, 对今后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策略和思路提出了建议. 1 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和开发试验工作进程 1 . 1 早期探索阶段 【 1 9 7 0 41 9 8 9 年 7 0 --8 0 年代中期, 原煤炭部和原地矿部主要从煤矿安全生产的 目的出发, 先后在抚顺、阳泉、 焦作、 白沙以及开滦煤矿区施工了 2 4口煤层气抽放钻孔, 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抽放试验均未取得生产性效果. 1 . 2 起步勘探与试验阶段f 1 9 9 0 1 9 9 6年 踟 年代末期, 美国煤层气商业化开发的成功, 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原能源部于 1 9 8 9 年 l 2 月在 沈阳召开的第一届“ 全国开发煤层气研讨会” , 掀起了新一轮全国勘探开发煤层气的热潮. 开滦、 铁法、 沈 北、 红阳、 大城、 峰峰、 安阳、 荥阳、 阳泉、 晋城、 西山、 韩城、 南桐、 丰城、 洪山殿、 冷水江等地煤层气勘 探和开发试验工作先后开展起来, 一些煤层气井曾产出工业性煤层气流,日 产量_ 3 ] 最高达 6 0 0 0 m 3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中国煤层气开发给予了大力支持, 先后资助了“ 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 和“ 深层煤 层气开发” 2 个项目,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煤层气勘探和开发试验工作的进程.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承担的“ 中国主要煤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 子项目, 在铁法、 安阳、 鹤壁、 焦作、 晋城、 平顶山、淮北和淮南 8 个矿区施工了1 0口煤层气评价井, 进行了试井和测试, 获取了大量煤储层参数, 并对 l 7 个矿区的煤层气 资源进行了评价.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良好势头, 引起了许多国外公司纷纷来华投资煤层气项目, 美国 安然公司、 C B M公司、 美中能源公司以及澳大利亚路伟公司等在淮南、 三交、 柳林、 临兴、 蒲县、 阜新、 平 顶山和荥阳等地进行了煤层气勘探和采气试验. 收氍日瓤2 o 0 o 一 1 2 2 1 基盒项目 煤炭科学基金项目 9 5 2 0 8 1 2 维普资讯 第 3期 张群等 试论我国煤层气的基本储层特点及开发策略 1 . 3 重点勘探与井罔开发试验阶段 1 9 9 7 现今 1 9 9 6年 5月 , 经国务院批准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中联公 司 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 国 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发展 的新阶段 . 中联公司、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先后在沁水盆地的阳泉、 沁南地区进行重点勘探和开发试验, T L一 0 0 3 和T L 一 0 0 7 井先后获得了工业性气流. T L一 0 0 3 井在连续 3 个月的排采中,日 气产量一直稳定在 3 0 O O m 3 以上; T L 一 0 0 7 井日气产量最高达 1 6 0 0 0m 3 .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枣园煤层气示范区规划, 围绕 T L 一0 0 3 井施工了 1 0 13 井, 开展井网开发试验. 国家“ 九五” 攻关“ 新集浅层煤层气示范开发成套工艺技术及专用装 备研究” 项目和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 “ 六盘水煤层气开发和利用”项目, 已投入全面实施. 目 前, 我国已与 6 家美国石油公司正式签订了 1 2 个对外合作区块的煤层气勘探开发产品分成合同. 德 士古 、阿科和菲利普斯公司在淮北 、三交、临兴地区勘探工作已经展开 .S a b a 公司在丰城 的工作开始启动 . 1 . 4 我国已施工的煤层气井数■及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已施工了 2 0 6口煤层气井. 其中 1 9 9 0年以来施工了 1 8 2 13 , 第 2 , 3 阶段分别为 9 7 , 8 5口; 主要分布在山西、 辽宁、 安徽和河南4个省, 分别为8 2 , 2 4 , 2 2 和 l 8口, 合计 1 4 6口, 约占全国 总数 的8 1 . 3 %; 按煤田,主要 分布在} b 水、 河东、 淮北和淮南 煤 田, 分别为 4 6 ,3 6 ,l 1和 l 1 13 , 合计1 0 4 口, 约占 全国 总数鬃 的5 7 %, 其次分布在铁法、安 阳、 焦作、 渭北、 六盘水、 平顶 山等煤 田 图 1 ;由联合国项 目 资助和外国公司合作施工的钻 井 为 6 2个, 占 全 国 总 数 的 图 1 我国主要煤田或含煤区煤层气钻井数量 3 4% . F i g . 1 C B M w e l l s d r i l l e d i n k e y c o a l fi d d s a n d c c a l - b e a l n g a r e a s i n C h i r s i n c e 1 9 9 0 2 我国煤层气储层的基本特点 2 . 1 我国煤层气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我 国煤层气 资源十分丰 富,据测算,仅陆 上烟 煤和无烟 煤煤 田中赋存 的煤 层气资 源量达 3 1 . 4 61 0 1 2 m3 .华北聚煤区煤层气资源量高达 l 8 . 0 9 1 0 m3 , 约占全 国总资源量的 5 5 %, 其中 水盆地 和鄂尔多斯东缘含煤区分别为 6 . 2 5 1 0 m3 和 21 0 m3 , 分别约 占全国总资源量的 2 1 _ 8 %和 6 . 4 %. 2 . 2 我国煤层气储层的基本特征 1 煤层气舍量我国煤层气含量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南方高北方低, 东部高西部低平均气含量 干燥 无灰基 , 华南的煤矿区多在 1 0 --1 5 m 3 / t , 松藻矿区高达 2 7 . 1“ / t ; 华北的煤矿区, 除山东省外, 多在 5 ~ 1 0 m3 / t ,其中阳泉、 晋城、 焦作、 鹤壁和安阳矿区较高; 东北的煤矿区, 除红阳和抚顺较高外,一般较 低, 为4 --6 m 3 / t 图2 按照现行的分析测试方法, 煤层气含量由损失气、 解吸气和残余气含量 3 部分组 成 . 我国煤的残余气含量变化范围为 0 ~ 3 m / t , 主要受煤级控制 图 3 a , 其次受煤中矿物和煤岩组成 以及煤心煤样尺度影响[ . 残余气含量在煤层气含量中占的比例为 1 . 5 %~3 0 . 0 %; 大体变化趋势是, 在 煤层气含量低的煤中, 残余气占的百分含量变化范围大, 低~高; 反之则较低 图 3 b . 2 煤储层渗透率根据 1 8 2 煤层次的注入/ 压降试井结果, 我国煤储层的渗透率变化很大, 测值为0 ~ 4 5 01 0 ~5 m2 , 其中, 0 . 1 1 0 一 l 5 , 0 . 1 1 0 1 5 ~0 . 5 1 0 I 1 , 0 . 5 1 0 1 ~1 . 01 0 I 1 ,1 . 0 1 0 ’ -- 5 . 0 1 0 1 5 , ≥5 . 0 1 0 1 5 m 2 的测值分别占3 4 %, 2 4 %, 1 1 %,1 7 %和 1 4 %. 就煤田而言, 煤储层渗透 性, 沁水和柳林较好, ≥0 . 5 1 0 1 5 m 2 的测值分别为5 0 %和6 5 %, ≥1 . 0 1 0 的测值分别为3 3 %和 5 3 %; 淮北和铁法次之, ≥0 . 5 1 0 1 5 m 2 的测值分别为4 4 %和 1 7 %; 鹤岗、 大城、 淮南、 六盘水较差, 测值 t 六量 术 一 南 ■ ■椎中 I 丰 城 ●●淮南 ■I准北 I策阻 ■ 平疆山 l 作 一 鲁 壁 ■ 壹 阳 I黄 兜 ■滑北 一 昊墨 一西山 非 ■ ■● ■ ■■ _ _ _ ■ 硒 水 ∞■■ ■ ■I河 东 一 太同 l 峰峰 L I开藻 ■阜新 ■红阳 ■沈北 ●■ 恢法 I 岗 钟 帕 加坩0 维普资讯 蝶 炭 学 报 2 0 0 1 年第2 6 卷 3 。 j z 。 加 餐 3 0 20 嘲 扣 1 0 皑 鞲0 如 20 棚 】 0 衄 鞲O 萤蔷吉端错篓量誓 柯 b i l l t I lj 9j l J J jicI . I l l . 粪 磊蒸 矗 暂 景 萎曩 要岳 嚣 量嘉 事 甏 署 督 嚷 錾 簧 盖靠 蠢 聋 署 篙 壹 蓑 蔷 磊 图 2 主要煤矿区煤层气含量 Fi g . 2 Ga s c o r a t o r t s i n k e y mi n e a a s i n C h i n a a , b , c 分别为华南、 东北、 华北主要煤矿区煤层气古量 1 2 3 情厩组反射卓 R 一, % 【 a _ -3 0 z 。 加 鬣。 1 0 2 D 3 0 煤层气音量 t 伯 图 3 残余气含量与镜质组反射率的关系 及残余气含量占总气含量的比例 . Fi g . 3 Re s i d u a l g a s c o n t e n t v i t r i n i t e r e fl e c t a n e e a n d p e r c n_ t o f r e s i d u a l g a si nt o t a l g a s o mt ‘ a 1 藏余气台量与镜质组反射率的关系; b 残余气含量占总气含量的比例 8 0 6 0 4 0 囊 2 o 都小于 0 . 5 1 0 5 m z , 尤其是淮南和六盘 水, 0 . 1 1 0 _ 1 5 n 的测值分别占8 3 %和 8 6 % 图 4 煤储层渗透率 大小受 多种地质 因素影 响, 原地应力是其中之一.随着煤储层原地 应力的增大, 渗透率明显减小 图 5 .煤储 层原地 应力的大 小决定于煤层埋深 和应力 梯度. 随煤层埋深的增加 , 煤储层原地应力 增大 图 6 .由于受地质构造条件的影响, 不同煤田或地区的应力梯度也存在差异 图 7 , 六盘水地区、 淮南煤田和淮北煤田的应 力梯度较大 , 平均大于 2 MP a / 1 0 0 m;大城 1 id 5 1 0 .0 l 0 1 0l 0 丹 帽0 J 整 0. 帅 l 0 1 0 2 0 加 a 图4 我国主要煤田煤储层渗透率分布 图 5 煤储层渗透率与原地应力的关系 Fi g . 4 C I DA r e s e r v er p e r me b il l t y h i s t o g r a m Fi g. 5 C BM r e s e r p e r me a b i l i t y v 言 i s k e ,c c a l n e hi n C hi n a s i v as 乜 si nCh i m 地区及鹤岗和河东煤 田的中等, 平均值在 1 . 7 ~2 . 0 MP a / 1 0 0 m;沁水和铁法煤 田的较小, 平均分别为 1 . 6 M P a [ D O 12 1 和 1 . 3 MP a 门O0 12 1 , 3 煤储层压力 煤储层压力的大小受深度和压力梯度影响.以前的印象是我国煤储层普遍欠压.目 一l。 -工 女 ■ ■ ●L氧 纳 m L ●. ●L六 盘亦 I L酵 北 j I_J 蓍 ■■■■■■I拙苷 “■ ■I ●■■_ ●■中架山 ■■■_ _ I无府 目豆旦 涟邵 lI■■ ■■ ● ■ 萍乡 ■■■I ■ 丰城 L 7 ‘ O ■ I ■ ■乐平 m ■- I J 长 兴 维普资讯 第3 期 张群等 试论我国煤层气的基本储层特点及开发策略 2 0 - R 营l 0 蜡 D 5 0 0 1 0 0 0 1 5 0 0 深度 , m 图6 煤储层原地应力与深度的关系 Fi g. 6 C BM r e s e r v o i r i n s i t u s t r e s s v s d e p t h o f c o a l s e a m i n C h i n a 3 0 0 6 0 0 9 岫1 2 0 0 1 5 0 0 锞度/ m a L6 赫1 2 博 0 . B 0 4 0 图7 我 国主要煤田煤储层原地应力梯度 F _咄. 7 C B M r e s e r v o i r i n s i t u s t r e s s g r a d i e n t i n k e y c o a l f i e l d s i n C h i n a 鹤崩 c 6 氍法 6 大 城 6 河东f 3 7 } 水08 淮北 1 8 难南 1 1 六 盘水 7 1 垒 国 1 5 1 b J 图8 煤储层压力与深度的关系及我国主要煤田煤储层压力系数 F i g. 8 r e s e r v o i r p r e s s u r e v s d e p t h o f∞a l ,s e fl l I a n d r e s e r v o i r p r e s s u r e c o e f f i c i e n t i n k e y ma l f i e [ d s i n C h i n a a 煤储层压力与探度的关系; b 我国主要煤It t 煤储层压力系数 前看来 , 情况不完全如此. 图 8 表明, 我国煤储层压力在不同煤 田或同一煤田的不同位置变化很大, 欠压、 超压和常压储层都存在 . 根据我国 1 5 1个煤层次的试井结果,储层压力系数为 0 . 2 9 --1 . 6 0 , 平均为 0 . 8 8 . 其中淮南、 六盘水、 铁法和河东, 压力系数平均分别为 1 . 0 8 , 1 . 0 3 , 1 . 0 2 和 1 . 叭 , 以正常压力和超压储层 为主; 大城、 淮北和鹤岗, 压力系数平均分别为 0 . 9 5 , 0 . 9 3和 0 . 9 l ,以略欠压和接近正常压力储层为主; 沁水煤田压力系数为 0 . 2 9 ~0 . 9 6 , 平均为0 . 6 6 , 以欠压和严重欠压储层为主. 4 煤的等温吸附特性根据已有研究 结果 j , 平衡水分条件下煤的等温吸附特性 与干燥条件下煤的等温吸附特性存在显著 差异.由图 9可以看出,表征煤等温吸附特 性的兰米尔体积和兰米尔压力, 不同煤差异j 很大, 干燥无灰基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7 . 3 5 ~ 5 7 _ 8 7 l / t 和 1 . 1 1~ l 8 . 2 5 MP 8 煤的0 等温吸附特性主要受煤级影响, 其次受煤中 矿物和显微 组分组影响 . 低煤级煤 ,兰米尔 体积小, 兰米尔压力大.随着煤级增高, 兰 米尔体积逐渐增大 ;兰米尔压力在镜 质组最 大反射率小于 1 . 2 %以前急剧减小,随后变 化程度不太大,当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大于 2 . 5 %以后又有所增大.煤 的等 温吸附特性 2 3 4 5 ~ /% a { 2 0 2 3 4 5 R憎 / % b 图 9 兰米尔体积、 兰米尔压力与镜质组反射率的关系 Fi g . 9 L 卿u r v o l u me a n d L 卿 p r e s s u r e v s v i t r i n i t e r e t l e c t a n e i n C h l n a a 兰米尔体积 V L 与镜质组反射率 R ~ 的关系; b 兰米尔压力 L 与镜质组反射率 R~ 的关系 ‘ 随煤级和显微组分组不同而变化, 主要是因为煤级和显微组分组变化导致煤的分子结构和孔隙结构变化以 一 E8 r ] 苫\ 嚣R堪 6;4 0 自 R坦 辈 维普资讯 煤 炭 学 报 2 呻1 年第2 6 卷 及液态烃形成和裂解 ,引起煤的比表面积、 平衡水分和内表面物理化学活性差异造成的结果 . 5 我国煤层气资源类型及代表性煤田根据煤层气资源规模、 气含量、 渗透率和煤层层数厚度, 可 粗略地把我国煤层气资源划分为三大类四小类. 各类的基本特点和代表性煤田或矿区见表 1 裹 1 我国煤层气资蔫的基本类型及代裹性煤田或矿区 T a b l e1 l 邙 M r e s e r v o h a n d l a t i v e e o a l l l e i d s O l “ c o a I mi n e a 3 对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策略的建议 3 . 1 煤层气开发方式、技术及适用条件 目前. 煤层气开发有 4 种方式, 即常规垂直压裂井、 采动区地面井和废弃矿井开发及井下瓦斯抽放. 不同开发方式各自要求相应的煤层气资源条件, 下面仅就前两种开发方式作简要论述. 常规垂直 压裂 井开发基本作业包括钻井、 完井、 射孔、 压裂 造穴 、 排水、 采气. 要求煤层气资源 条件是气含量、 渗透率中等 ~ 高, 适合于第 1 类煤层气资源的开发. 采动区地面井开发基本作业包括钻井、 完井、 采气, 不需要实施技术难度较大的压裂工程. 要求煤 层气资源条件是气含量中等 ~ 高、 煤层层数多、 层间距不大, 对渗透率高低没有特别要求, 适合于第 2 类 煤层气资源的开发. 3 . 2 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开发策略 我国自8 0年代开展煤层气资源研究、 评价和勘探开发工作以来, 着眼点一直放在地面常规垂直压裂井 开发方式上. 截止目 前的研究评价和勘探开发结果表明, 我国适合于常规垂直压裂井开发的煤层气资源可 能不足总资源量的3 0 %, 主要分布在沁水、 河东、 淮北、 铁法等煤田. 有相当一大部分煤层气资源, 气含量 高、 渗透率低, 分布于有多煤层且埋深不大的煤矿区, 适合于煤矿地面采动区井开发. 与其它两种开发方 式相比, 煤矿地面采动区井开发煤层气具有如下优点 1 对煤层原始渗透率高低没有什么要求, 非常适用于我国大多数高瓦斯低渗透率煤矿的煤层气开 发, 能够抽放可能涌人采煤工作面的邻近煤岩层中的瓦斯, 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 2 单井煤层气产量高美国勇士盆地 J .m wa I t e r 资源公司五矿, 一个长壁工作面 5口采动区井一年 产气量约4 0 0 0万m 3 ,日 产量高峰为 1 7 万r n j , 低峰产量为6 万 , 平均约为 8 万 m 3 . 产出的煤层气甲烷 含量高 3 “ 9 0 % 、 热值高, 不仅可作民用生活燃气, 也可用于燃气轮机发电. 3 与常规垂直 压裂 井开发相比, 不需要进行压裂、 射孔、 排水 , 技术难度较小, 工艺较简单, 易于 推广使用, 并且投资成本较低. 据 C . B o y e r 资料, 美国J im Wa l t e r 资源公司单井投资成本一般为 1 7 . 5 万美 元, 其中集气系统投资4万美元, 相当于该区地面垂直开发井投资成本的 1 / 2 . 4 可改变煤矿长期以来单一产煤的生产方式, 实行煤气并采, 使煤层气生产、 销售、 利用成为煤矿生 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煤矿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 实现煤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煤层气开发, 应针对各地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开发方 式. 我国今后煤层气资源的开发策略应该是, 一方面要在有利于常规垂直压裂井开发的重点地区继续进行 深入的煤层气勘探和开发试验, 攻克技术难关, 早 日实现商业化煤层气开发的成功; 另一方面, 也要面对 维普资讯 第 3 期 张群等 试论我国煤层气的基本储层特点及开发策略 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实际状况, 把煤矿地面采动区井开发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 加强煤矿区的煤层气开发利 用工作. 铁法和淮北矿区曾进行过这方面的开发试验, 但没有取得商业化成功,尚存在一些理论、 技术工 艺和装备难题, 诸如采动区煤层气运移机理、 产能预测技术、 采气工艺和专用装备等 , 有待进一步研究解 决. 建议把煤矿地面采动区井开发技术研究列人国家“ 十五” 科技攻关计划, 选择合适地点建立示范工程, 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尽快推广使用, 促进我国煤层气产业化建设快速发展. 此外, 还应重视我国西北地区 。 西气东输” 天然气管线沿线侏罗纪煤田, 尤其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煤层气开发工作. 这些煤 田煤炭资源丰 富, 虽然煤级和气含量低, 但是煤层巨厚、 分布广; 煤层气资源丰度高、 规模大; 后期地质构造改造简单, 煤中裂隙系统保存较好 , 煤储层渗透率可能高; 正在开工兴建的“ 西气东输” 管线为煤层气的运输利用提供 了有利条件. 因此, 这些煤田的煤层气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 1 ] [ 2 ] [ 3 ] [ 4 ] [ 5 ] 李明潮 张新 民 孙茂远 赵庆渡 中国主要煤田的浅层煤成气[ M]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0 . 张遴安,钟玲文 . 等.中国的煤层甲烷[ 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1 黄盛初.煤层气开发利用手册[ 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1 9 9 7 . 煤层气地质与勘探技术[ 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 9 9 9 . 张群, 杨锡禄煤中残余气音量及其影响因素[ J ]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 9 9 9 5 2 6 --2 8 [ 6 ] 张群, 杨锡禄平衡水分条件下煤对甲烷的等温吸附特性研究[ J ]煤炭学报,1 9 9 9 , 2 4 6 5 6 6 --5 7 0 作者简介 张群 1 9 5 8一 , 男,安徽巢湖人, 研究员, 1 9 8 2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1 9 8 6年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硬士研 究生毕业, 现为在职博士生 .主要从事煤田地质、煤岩学和煤层气地质与开发研究工作. Ba s i c r e s e r v o i r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d de v e l o pme n t s t r a t e g y o f c o al b e d me t h a ne r e s o u r c e i n Chi n a Z HA NG Qu n , F E N G S a n . . .1 i ,Y AN G Xi . 1 u 1 . xf l Br a m h , G o a l mI n s t i t u t e ,Xi a n,7 1 0 0 5 4 ,C i n a;2 C Ai , a Un i t a C o Mb e dMe z l n eC o r p o r a z -Ltd,B e ij i n g 1 0 0 3 1 1 ,C Ai n a Ab s t r a c t I n t hi s p a p e r ,the c o u r s e o f t h e c o a l hed me t h a n eS O U l C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Ch i n a h a s b e e n o u di n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a n d t e s t d a t a a v a i hb l e f r o m o v e r 2 0 0 aB M we l l s d r i l l e d i n r e c e n t t e n y e a r s . a s we l l a s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f r o m t h e c o a l e x p l o rat i o n per f o r me d i n hs t t h i r W y e a r s 。 th e 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r一 证 i 0 f CBM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Ch i n a h a v e b e e n s u n r n z e d.Fu r t h e r mo r e ,t h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o n th e f u r t h er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s t rat e g y o f CB M F e s o u r c e i n Ch i n a i n n e a r f u t u r e hav e b e e n ma d e .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t hat t h e s u i t a b l e aB M d e v e l o p me n t wa y s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s h o u l d b e s e l e c t e d i n a c c o r d an c e wi t h t h e l o c a l aB M r e . 呲econ d i ti o n si 1 1 t he d i f f e r eot c o a l f i e l d s o r c o a l b e a r i n g a l e a si nCh i t m.I nCh i r m i nt he l l e / rf u t u r e .n o t o n l y CB M d e v e l o p me n t b y eon ven t i o n a l v e r t i c a l f mc t u r e c l we H s wi l 1 b e conti n u o u s l y c a r r i e d o u t i n t h e k e y c o dfi eld s s u c h a s He d o n g a n d Qi n s h u i c o a l f l d s ,b u t a l s ot h eC B M d e v e l o p me n t t est s b yt he g o b S 1.1 l “ a ce 、 v e U sw o u l d b e i n i ti a t e d a n d e n c o u r a g e d en e r g e t i c a l l y i n c o a l mi n e s .I n a d d i t i o n .t h e a t t e n t i o n s h o u l d b e b r o u g h t t 0 the d e v e l o p . ment o fCB M D i- o u r ce i n J u r a s s i c c o a l fi e l d swi t hl o wr a n k c o a l i nNo r t h westC h i n a. Ke y wa r d s ..e o a l hed me t h a n t ;p l x p e c t i ng t e s t ;s t a t u s ;r e s e r v o i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d e v e l o p me nt s t r a t e g y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