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巷道围岩力学特征及其稳定性控制.pdf
第 3 4卷第 7期 2 0 0 9年 7月 煤 炭 学 报 J OU RNAL OF C HI NA CO AL S OC I E T Y Vo 1 . 3 4 J u l y No. 7 2 0 0 9 文章编号 0 2 5 3 9 9 9 3 2 0 0 9 0 7 0 8 8 1 0 6 深部巷道 围岩 力学特征及 其稳定性控 制 常 聚 才, 谢广 祥 安徽理工大学 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实验室 ,安徽 淮南2 3 2 0 0 1 摘要 通过对深部岩巷开挖后 围岩应力演化特征 、变形破 坏规律的分析,揭 示了深井岩巷 围岩 稳定性控制机理. 由此提 出了深部巷道锚 网索刚柔耦合及 围岩整体注浆加固支护技术 ,即在 高强 度 、高预应力锚杆支护的基础上 ,适 时实施锚 索关键部位加 强耦合支护及 围岩 注浆加 固和底板超 挖锚注回填,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反馈信息进行参数优化.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能够较好地控 制深部岩巷 围岩 变形. 关键词 深井 ;岩巷 ;力学特征 ;耦合 支护 中图分类号 T D 3 5 3 文献标识码 A M e c h a n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s t a bi l i t y c o n t r o l o f r o c k r o a dwa y s ur r o un d i ng r o c k i n d e e p mi ne C HANG J u c a i .XI E Gu a n g x i a n g T h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S a f e a n d H i g h - e ffic i e n c y Mi n i n g of Mi n is t ry ofE d u c a t io n ,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y o J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H u a i n a n 2 3 2 0 0 1 ,C h i n a Abs t r a c tBa s e d o n a n a l y z i n g s t r e s s e v o l v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d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f a i l u r e l a ws o f r o c k r o a d wa y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i n d e e p mi n e,s t a b i l i t y c o n t r o l me c h a n i s m o f d e e p mi n e r o c k r o a d wa y wa s d e mo ns t r a t e d. Th e s up p o r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t he r o a d wa y i n d e e p mi n e,t h e c o u p l e d s u p po rti n g o f b o l t me s h a n c h o r a n d i n t e g r al s u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r e i n f o r c i ng,wa s p u t f o r wa r d a nd p u t i n t o p r a c t i c e a c c o r d i n g l y.Ba s e d o n h i g h s t r e n g t h a n d h i g h p r e s t r e s s b o l t i n g,a p p l y i n g hi g h p r e s t r e s s a n e h o r c a b l e s u p po rti ng a t k e y p o s i t i o ns a n d gro u t i n g t o r e i nfo r c e s u rro u n di ng r o c k, a d o p t i n g e f f e c t i v e s up p o r t i n g me a s ur e s o f t h e flo o r,a nd o p t i mi z i n g p a r a me t e r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f e e d b a c k i nfo rm a t i o n d u rin g d riv i n g,i t c a n k e e p r o a d wa y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o f d e e p mi n e s t a b i l i t y .Th e p r a c t i c e p r o v e s t ha t t h e s up p o rti n g t e c h n o l o gy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a n d b e t t e r t o c o n t r o l l i n g s ur r o u nd i n g r o c k mo v e me n t . K e y wo r d s d e e p mi n e;r o c k r o a d wa y;me c h a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u p l e d s u p p o rti n g 随着矿井开采逐渐向深部发展 ,原岩应力与构造应力不 断升高 ,岩体 的稳定性差 ,巷道变形特别严 重 ,维护困难 ,且常常出现前掘后修 、重复翻修的现象 ,维护费用高.能否解决深部巷道的支护难题 ,是 我 国煤炭开采向深部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关键 问题之一.针对深井开采及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 ,国内外学者 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 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I 4 ] .然而深部岩巷 的支护设计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如围岩 性质分布、地应力场分布等 ,导致经典的工程设计方法 已不适用 于深部巷道工程 .为 了寻求合理 的深 部巷道支护设计理论与方法 ,首先要清楚深井巷道围岩力学特征.本文通过对巷道开挖后 围岩应力演化特 征 、变形破坏规律的分析 ,并在透析深部巷道变形原 因及破坏根源的基础上 ,研究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控 制对策. 收稿 日期 2 0 0 9 0 3 0 3 责任编辑 柴海涛 基金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 目 2 0 0 7 B A K 0 8 B 0 4 作者简介常聚才 1 9 7 9 一 ,男,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E m a i l c j c m i n e c o a l 1 6 3 . c o m 8 8 2 煤 炭 学 报 2 0 0 9 年 第3 4 卷 1 工程背景 淮南望峰岗煤矿 一 8 1 7 m水平北翼轨道石门,岩层以泥岩 、砂质泥岩 、细砂岩为主.巷道断面形状为 直墙半圆拱 ,掘进的宽度及高度分别为 5 7 0 0及 4 7 5 0 mm.根据对 一8 1 7 m水平地应力测试结果 ,该区最 大水平主应力值为 2 0 . 3 3 M P a ,方位角为 3 5 1 . 4 。 ,铅直应力为 1 7 . 2 MP a ,侧压系数约为 1 . 1 2 ,应力场 以 水平应力为 . 2 数值计算模型及方案 采用 F L A C 如计算程序分析深部岩巷开挖后围岩应力 演化特 征、变 形 破 坏 规 律.根 据 地 质 条 件 ,建 立 长 6 0 m、高 5 0 m、沿巷道掘进方向长 5 0 m的模型进行三 维计算模拟 ,模型共有 1 1 . 4万个单元 ,巷道附近周边 网格进行加密 ,尺寸平均为 0 . 5 m 0 . 7 11 3 0 . 5 m,其 他部分 网格成发散状布置 图 1 . 模型侧面限制水平移动,模型底 面限制垂直移动 , 模 型 上 部 施 加 垂 直 载 荷 模 拟 上 覆 岩 层 的 质 量 ,为 1 7 . 2 MP a .由于实际中围岩破坏后仍然具备一定 的承载 ■ 上部岩体 一 花斑泥岩 ■ 泥质粉砂岩 一 砂质泥岩 粉细砂岩 ● 砂质泥岩 嚣 含砂泥岩 一 下部岩体 图 1 三维模型 F i g . 1 T h r e e d i me n s i o n a l n u me r i c a l mo d e l 能力 ,并且围岩的强度随时间增加而降低,故选取应变软化模型进行模拟. 2 . 1 巷道开挖前、后围岩应力演化特征 图 2为掘进工作面前方 5 m、掘进工作面处 以及掘进工作面后方 5 m处的最大主应力场和等值线.掘 进工作面前方 5 m围岩在后方开挖影响下 ,最大主应力在将要开挖巷道的位置形成应力集中,应力升高至 6 6 MPa . 掘进工作面前方5 m处 掘进工作面处 掘进 ‘ [ 作面后方5 m处 一 5 2 . 5 -~5 0 4 7 . 5 -~ 4 5 4 2 . 5 -~ 4 0 3 7 .5 -~ 3 5 商 曼 \ 5 O 4 5 4 0 -一 3 5 、 3 0 2 5 2 0 1 5- / 1 0 ~一 5 5 O ~ 4 4 0 - 3 3 O ~一 2 2 O ~l l o 一5 O -l 1 .2 5 5 H 5 - K 图 2巷道开挖后最大主应力场 F i g .2 Ma x i mum p rin c i p a l s t r e s s fie l d a f t e r t he r o a d wa y d r i v e d 巷道开挖后 ,巷道周围岩体应力急剧降低 ,在距离巷道顶、底板 3 m左右的区域形成应力集 中,应力 峰值达到6 2 . 4 M P a .距离掘进工作面后方5 m处,巷道周边围岩的最大主应力水平降低范围继续向深部 围岩扩展 ,同时顶 、底板的应力集 中区推移至距离顶底板 4 m的区域 中,应力进一步升高至 6 4 . 6 M P a . 在整个巷道开挖的过程中,最大主应力是先向中间集中,然后 围岩应力大幅度释放 ,巷道周围的低应力区 逐渐向围岩深部扩展 ,顶底板的最大主应力集中区逐渐增大并 向围岩深部转移. 2 . 2 巷道开挖前、后围岩破坏特征 图3为巷道围岩破坏区及其发展变化.处于掘进工作面前方约 4 m的岩体虽然还未开挖 ,但也会因为 巷道开挖的影响而处于塑性状态,塑性区范围为 3 I l l 左右 图 3 b 中 1号区域 .当巷道开挖后 ,围岩在 高应力的作用下 ,大范围并且快速发生破坏.随着塑性区的发展和掘进的进行,在掘进工作面后方 1 m左 第 7期 常聚才等深部巷道围岩力学特征及其稳定性控制 8 8 3 图 3 巷道开挖后围岩破坏区及其发展变化 右 ,巷道的底板及底板 隅角部位距 离巷道边缘 0 . 5 m范围内的岩体发 m 生拉破坏 2号区域 ,其他 区域的 破坏形式以剪切破坏为主. 在掘进 工作 面后方 5 m以内的 区域内,围岩塑性 区不断发展 ,顶、 底板 围岩 的塑性 区范 围不 断扩 大 , 形成近似半径为 4 . 5 m 的圆形塑性 区.在掘进工作 面后方大于 5 m的 巷道 ,帮部的塑性区范围不再扩大, F i g ~F i 。 “ 。 “ d i 。 。 “ i 。 “。 “ d i “ g r o c k a f t e r t h e m d w a y d v e d 但顶 、底板塑性 区范围仍继续扩大 , 最终顶板塑性区范 围达到 5 . 5 m,底板围岩塑性区范围可以达到底板以下 6 . 5 m. 2 . 3巷道围岩位移场变化特征 图 4为巷道沿掘进方向的位移矢量 ,由图 4可见 ,在掘进工作面到其后方 5 m范围内,顶、底板变形 迅速发展 ,相对移近量较大.在掘进工作面后方 5~1 0 m 内,相对移近量增加速度变缓.在掘进工作面后 方 l O~1 5 m内,相对移近量增加缓慢 ,围岩变形逐渐趋于相对稳定. 图 5为距 离掘进工作面不 同位置剖面的位移矢量.可以看出,掘进工作面后方 l m处 ,巷道周边的围 岩发生变形.掘进工作面后方 5 m处 ,包括顶底板 、两帮、拱肩、隅角在 内的全断面处变形量明显增大, 拱肩部位及底板位移矢量尤为突出. 掘进 工作面后方1 m 掘进工作面 后方5 m 图 4 巷道开挖后沿掘进方 向位移矢 量 F i g . 4 D i s p l a c e me n t v e c t o r o f t h e r o a d w a y a l o n g t h e d r i v i n g 2 . 4深部巷道围岩的力学特征 图5 巷道开挖后距离掘进工作面不同位置剖面的位移矢量 F i g . 5 Di s p l a c e me n t v e c t o r o f t h e r o a d w a y a t the d i ffe r e n t p o s i t i o n s 1 由于开挖扰动的影响 ,处于掘进工作面前方 尚未开挖的岩体出现应力集中及塑性破坏现象 ; 2 巷道开挖后 ,围岩 内积聚的高应力向巷道方 向释放 ,巷道周 围一定范 围内围岩 的应力大幅度降 低 ,且随着时间的增加 ,降低的程度及范 围进一步加大 ,即围岩的 自承能力逐步降低 ; 3 巷道开挖后 ,由于围岩内应力释放 ,导致 围岩发生破坏 ,而巷道破坏先是从几个部位破坏 将 这些部位称之为关键部位 ,然后发展到整个巷道失稳破坏 ; 4 巷道周边一定范围内围岩的应力释放,使得围岩的变形剧烈,破坏严重,且围岩的变形及破坏 随时间的推移继续发展 ; 5 巷道围岩具有强大的变形及破坏范围,而且底板 围岩的变形及破坏范 围明显大于巷道两帮及顶 板. 3 深部巷道 围岩 稳定性控制方法 要维持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 ,其支护必须与深部巷道 围岩力学特征相适应 ,支护不可能一次到位 ,需 8 8 4 煤 炭 学 报 2 0 0 9 年 第3 4 卷 进行二次或多次支护 ,发挥耦合支护作用共同控制围岩的变形破坏.研究表明 ,锚网支护对提高围岩 的强度 ,改善围岩的应力状态有积极的作用 ;高预紧力锚索能将锚杆支护形成的次生承载层与围岩的关键 承载层相连 ,充分调动深部围岩的承载能力 ,使更大范围内的岩体共 同承载 ,提高支护系统的整体稳定 性;而注浆能够提高巷道周边破坏损伤围岩的强度.为此,提出深部巷道锚网索刚柔耦合及围岩整体加固 支护技术.其设计思路 1 掘巷时允许 围岩产生一部分松动变形 ,释放一部分集聚在围岩内的变形能 ,但应采取初喷的措 施及时封闭围岩,也是为了使钢筋网与巷道帮部及顶板表面围岩充分接触或背实; 2 及时对巷道进行高强度 、高预应力锚杆、钢筋 网支护,增加 围岩的强度 ,提高围岩的 自承能力 ; 3 在初次支护的基础上,根据深部巷道 的破坏从关键部位 的开始特征 ,通过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等手段确定加强支护关键部位; 4 适时在关键部位实施高预应力锚索耦合支护 ,加强关键部位 的稳定性 ,并抑制其破坏范围向更 深处发展 ; 5 对巷道进行监测 ,根据量测信息的反馈确定是否需调整支护参数 ; 6 根据监测结果 ,在巷道变形剧烈阶段 以后 ,适 时对巷道 围岩进行注浆加 固,以提高围岩的整体 承载能力 ,增 强 围岩 的稳 定性,抑制 围岩 变形及破 坏的继续发展 ; 7 选择合 适 的时 间 及方法对巷道底板进 行支 护,增强巷道底 板 围岩 的 稳定性. 其主要工艺流程如图6 所示 . 开挖巷道 卜 I 封闭围岩 初喷 H挂金属网 巷道底板支护 确定合 理措施 围岩注浆加 固 支 护 参 数 优 化 确 定合理时间 复喷混凝土 支护效果监测 图6 深部巷道锚网索刚柔耦合及围岩整体加固支护技术工艺流程 F i g . 6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fl o w o f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c o n t r o l o f t h e d e e p mi n e r o a d w a y 4 支护设计实例 4 . 1 支护设计内容 1 巷道开挖后 ,对其进行初喷厚 5 0 m m的 C 2 0混凝土封闭围岩. 2 进行锚杆、钢筋网支护 ,锚杆为高强度锚杆 ,采用建筑用 V级钢,杆体外螺纹采用等强度加工 的无纵筋左旋螺纹 ,锚杆屈服强度 I7 0 0 MP a , 延伸率 6 ≥1 0 %.使用 2 3 5 5型树脂药卷 ,每根 锚杆 3个药卷 ,抗拔力不小于 1 0 0 k N,扭距不小 于 2 0 0 N m;钢筋 网直径 为 6 . 5 m m,规 格为 1 7 0 0 mm1 0 0 0 m m 长 宽 ,格子 1 0 0 m m 1 0 0 mm. 3 每个断面在两拱肩及顶板中央布置 3根 长 6 . 5 n l 、直径 1 5 . 8 4 mm的锚索 ,排距 3 m,每 根锚索 4个 2 3 5 5型药卷 ,预紧力不小于 8 O k N . 4 用强度为 C 2 0混凝土对巷道进行复喷 , 喷层厚度 1 0 0 IT lm左右,支护参数如图7 所示. 图7 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 F i g . 7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a n d s u p p o r t i n g p a r a me t e r s o f t h e r o a d w a y 5 对巷道深部围岩位移、锚杆 索受力进行现场监测,图 8 为巷道深部围岩位移及移近速率变 化曲线, 可以看出,巷道深部围岩的变形移动可以分为3 个阶段变形移动剧烈阶段 2 0 d 、变形移 动平缓阶段 2 O~ 5 0 d 和变形移动相对稳定阶段 5 0 d ,且2 . 5 3 . 0 m内的围岩存在一定的离层. 第 7期 常聚才等深部巷道围岩力学特征及其稳定性控制 8 8 5 可见巷道深部围岩破坏范围较大 ,支护参数不能满足控制围岩变形的需要 ,需进一步改进 、优化. 2 5 g 2 0 g 5 1 o 匠5 2 .0 一 一 g 1 . 5 g 一 \ 斛 1 . 0 0 . 5 j 囵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巷道掘进天数 / d 巷道掘进天数 / d 图 8 巷 道深 部围岩位移变化及移近速率变化 曲线 F i g . 8 D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d e f o r ma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c u r v e s o f d e e p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6 将计算机对参数处理的灵活性和正交设计对参数 的有效性结合在一起 ,实现巷道支护设计的优 化 ,设计 的正交试验水平及因素见表 1 .选用巷道两帮相对移近量和顶、底板相对移近量作为正交试验考 察的指标 ,通过数值计算及综合平衡分析 ,获得合理支护参数 锚杆长度 2 . 5 m、锚杆直径 2 2 m m、锚杆 间排距 7 0 0 m m、锚索长度 6 . 5 m、锚索直径1 7 . 8 m m. 表 1 模 型中影响因素的级别 Ta b l e 1 Le v e l o f i n fl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i n t h e mo d e l 7 在巷道剧烈变形 阶段 以后 的缓慢变形 阶段初期 ,即巷道掘出 2 0 d后 ,对其进行注浆加固.注浆 浆液为 P o 3 2 . 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成的单液浆 ,水灰 比为 0 . 7~1 . 0,采用深浅孔交替注浆 ,深孔 3 m, 浅孔 1 . 5 m,孔径 6 4 2 m m,注浆终压为 2~3 MP a . 8 根据深部岩巷底 臌范 围大、底臌强 的特点 , 提出了一种 控制底 臌 的新方 法 J ,超 挖锚 注 回填技 术 ,即在巷道变形趋 于相对稳定 时,对底板一定深度 的岩体进行超挖 ,然后对超挖巷道的底板进行锚管注 浆.锚管长度 2 . 5 m,间排距 2 . 0 m2 . 5 m,锚管端 部车丝 ,注浆完毕用专用托盘上紧,最后用 C 4 0混凝 土对超挖底板进行回填. 4 . 2 控制效果 巷道施工后 ,对巷道顶 、底板及两 帮收敛进行现 场观测 ,围岩变形如 图 9所示.经过 5 0 d的观测 ,巷 l l 1 \ m 脚 O 1 O 2 O 3 O 4 0 5 O 观测 时间 / d 图 9 巷道表面 围岩变形 曲线 Fi g .9 De f o rm a t i o n c u r v e s o f s ur f a c e s u r r o un d i n g r o c k 道两帮收敛量为 1 5 2 m m,顶、底板收敛量 1 1 9 m m,并在 3 0 d 左右变形趋于稳定,保证了巷道的正常使 用 ,取得 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5 结 论 1 揭示了深井巷道掘进过程中围岩的力学特征.处于掘进工作面前方尚未开挖的岩体由于开挖扰 8 8 6 煤 炭 学 报 2 0 0 9 年第3 4 卷 动影响出现应力集中及塑性破坏 ;巷道开挖后 ,若不及时合理支护 ,巷道围岩切 向应力将形成较大应力集 中,围岩应力场达到围岩强度极限后 围岩发生破坏,切 向应力峰值点 向巷道围岩深部转移 ,且巷道破坏先 是从底板、顶板 中央及两拱肩破坏 ,然后发展到整个巷道失稳破坏 ;底板围岩的变形及破坏范围明显大于 巷道两帮及顶板. 2 深部巷道支护必须与巷道围岩力学特征相适应 ,才能保持巷道围岩稳定性 ,提出了深部巷道锚 网索刚柔耦合及围岩整体加固支护技术.在高强度 、高预应力锚杆支护基础上,适时实施锚索关键部位加 强耦合支护及围岩注浆加固和底板超挖锚注回填, 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反馈信息进行参数优化. 3 工程实践表明,锚网索刚柔耦合与围岩整体注浆加 固支护技术是控制深部岩巷围岩变形的有效 方法. 参考文献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康红普,王金华,林健.高预应力强力支护系统及其在深部巷道中的应用 [ J ] .煤炭学报,2 0 0 7 , 2 3 1 2 1 2 3 31 2 3 8. Ka n g Ho n g p u,Wa n g J i n h u a ,L i n J i a n .Hi g h p r e t e n s i o n e d s t r e s s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b o l t i n g s y s t e m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d e e p r o a d _ w a y s[ J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C o a l S o c i e t y ,2 0 0 7 ,2 3 1 2 1 2 3 31 2 3 8 . 孙晓明,何满潮,杨晓杰.深部软岩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非线性设计方法研究 [ J ] .岩土力学,2 0 0 6 ,2 7 7 1 0611 06 5. S u n X i a o m i n g ,H e Ma n c h a o , Y a n g X i a o j i e .R e s e a r c h o n n o n l i n e ar m e c h a n i c s d e s i g n m e t h o d o f b o l t n e t - a n c h o r c o u p l i n g s u p 。 p o r t f o r d e e p s o f t r o c k t u n n e l[ J ] .R o c k a n d S o i l M e c h a n i c s , 2 0 0 6 ,2 7 7 1 0 6 1 1 0 6 5 . 刘高,聂德新 ,韩文峰.高应力软岩巷道 围岩变形破坏研究 [ 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0,1 9 6 7 2 6 7 3 0. L i u G a o , N i e D e x i n ,H a n We n f e n g .D e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f a i l u r e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o f r o a d w a y i n h i g h s t r e s s e d s o ft r o c k s[ J ] . C h i n e s e J o u rna l o f 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0,1 9 6 7 2 6 7 3 0 . 董方庭.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及其应用技术 [ 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2 0 0 1 . D o n g F a n g t i n g .T h e b r o k e n z o n e s u p p o r t t h e o r y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s u rr o u n d i n g r o c k o f r o a d w a y[ M] .B e i j i n g Ch i n a Co al I nd u s t ry Pu b l i s hi n g Ho us e,20 01 . 何满潮,谢和平,彭苏萍,等.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 [ 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5 , 2 4 1 6 2 8 0 4 2 8 1 2 . H e Mane h a o , X i e H e p i n g , P e n g S u p i n g , e t a 1 .S t u d y o n 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 i n d e e p m i n i n g e n g i n e e ri n g[ J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l o f 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in e e r i n g , 2 0 0 5 , 2 4 1 6 2 8 0 42 8 1 2 . 袁亮.深部巷道围岩控制理论及淮南矿区工程实践 [ 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 0 0 6 . Y u a n Ha n g .C o n t r o l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s t r a t a i n d e e p m i n e r o a d w a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i n H u a i n a n a r e a[ M] .B e i j i n g C h i n a C o a l I n d u s t ry P u b l i s h i n g Ho u s e ,2 0 0 6 . 侯朝炯 ,郭励生 ,勾攀峰 ,等.煤巷锚杆支护 [ M]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出版社 ,1 9 9 9 . H o u C h a i o n g , G u o L i s h e n g , G o u P a n f e n g ,e t a1 .R o c k b o l t i n g f o r c o a l r o a d w a y[ M] .X u z h o u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a nd Te c hn o l o gy Pr e s s , 1 9 9 9. 康红普.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研究与实践 [ 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5 , 2 4 2 1 3 9 5 9 3 9 6 4 . K a n g H o n g p u .S t u d y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c o m p l e t e r o c k b o l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t o c o a l r o a d w a y[ J ] .C h i n e s e J o u mal o f R o c k Me -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i n e e r i n g , 2 0 0 5 , 2 4 2 1 3 9 5 93 9 6 4 . 常聚才.深部岩巷耦合支护及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 [ D ] .淮南安徽理工大学 ,2 0 0 8 . C h a n g J u c a i .S t u d y o n c o u p l i n g s u p p o s i n g and s u rro u n d i n g r o c k s t a b i l i t y c o n t r o l o f r o c k r o a d w a y i n d e e p mi n e a nAnh u i Un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c e a nd Te c h n o l o gy ,2 00 8. [ D ] .H u a i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