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高应力软岩动压巷道加固技术研究.pdf
第 3 0卷第 6期 2 0 0 9年 6月 岩 土 力 学 Ro c k a n d S o i l M e c h a n i c s Vb l _ 3 O J un. NO. 6 2 00 9 文章稿号l 1 0 0 0 --7 5 9 8 2 0 0 9 0 6 --1 6 9 3 --0 6 深部高应力软岩动压巷道加固技术研究 方新秋 一 ,何 杰 一 ,何加省 , 1 .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徐州 2 2 1 0 0 8 ;2 .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州 2 2 1 0 0 8 摘要为解决深部软岩高应力动压巷道维护的技术难题,针对孔庄矿一 6 2 0软岩大巷处高应力区、受上方 7 3 3 5水采工作面、 8 3 3 1综采工作面采动以及断层影响的特征,分析其破坏状况和因素,模拟研究了采动影响前后大巷变形规律,掌握大巷应 力状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区域,提出大巷加固思想,优化加固方案,确定了合理加固参数。研究成果表明,采用锚网索喷 锚 注联合支护技术,利用新型专利注浆锚杆,对大巷周围2 m范围注浆,能够有效控制大巷变形。进行井下工业性试验,通过 注浆前后围岩力学性质对比、实摄及矿压观测手段检测,结果表明- 6 2 0大巷变形破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高应力软岩;动压;锚注 中圈分类号T D 3 5 3 文献标识码A Re s e a r c h o n r e i nf o r c e d t e c hn o l o g y f o r d e e p s o f t r o c k a nd d y na m i c p r e s s ur i z e d r o a d wa y u nd e r h i g h s t r e s s F ANG Xi n qi u 一, HE J i e 一, HE J i a s h e n g ’ 1 . S c h o o l o f Mi n e s ,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Mi n in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Xu z h o u 2 2 1 0 0 8 , Ch i n a ; 2 . S t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 o a l R e s o u r c e s and S a f e Mi n i n g , Xu z h o u 2 2 1 0 0 8 ,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u p p o rt f o r d e 印 s o ft r o c k a n d d y n a mi c p r e s s u ri z e d r o a d w a y i s a m a j o r t e c h n i c a l c h a l l e n g e . The- 6 2 0 s o f t r o c k r o a d wa y i n Ko n g z h u a n g M i n e wh i c h i s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h iig h s t r e s s a r e a s i s a ty p i c a l e x a mp l e , a n d i t i s a ff e c t e d b y No . 7 3 3 5 h y d r a u l i c mi n i n g f a c e a b o v e , No . 8 3 3 1 mi n i n g f a c e , a n d t h e f a u l t a s we l l ; t h e d a ma g e d c o n d i t i o n an d t h e f a c t o r s tha t c a u s e the d a ma g e are a n a l y z e d . Th e ma i n r o a d wa y d e f o r ma t i o n r u l e s a ff e c t e d b y mi n i n g are s i mu l a t e d , t h e c h a n g e an d t h e i n fl u e n c e a r e a o f s t r e s s s t a t e o f ma i n r o a d wa y are o b t a i n e d .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r e i n f o r c i n g ma i n r o a d wa y i s p r o p o s e d ; t h e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i s o p t i mi z e d ; a n d 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 p ara me t e r s o f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are d e t e rm i n e d . Th e r e s e arc h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ha t t h e ma i n r o a d wa y d e f o rm a t i o n C an b e e ff e c t i v e l y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a d o p t i n g t h e b o l t - me s h an c h o r -- c o n c r e t e an d b o l t -g r o u t i n g c o mb i n e d s u p p o rt t e c h n o l o g y , wh i c h g r o u ts ma i n r o a d wa y wi thi n a r a d i u s o f 2 m wi t h a n e w p a t e n t gro u t i n g an c h o r . Th r o u g h the c o mp a ris o n o f t h e m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b e f o r e an d a ft e r g r o u t i n g ,l i v e s h o o t i n g an d s tra t a c o n tro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the u n d e r gr o u n d i n d us t r i a l t e s t s h o ws t h a t t h e - 6 2 0 ma i n r o a d wa y h a s b e e n e ff e c t i v e l y c o n tr o l l e d . Ke y wo r d s h i g h s tr e s s ; s o ft r o c k ; d y n a mi c p r e s s u r e ; b o l t gr o u t i n g 1 引 言 软岩支护是地下工程中最难解决的工程技术问 题之一,以其大变形、高地压、难支护的特 点一直 受到岩石力学及地下工程界的普遍关注,国内外普 遍采用加大支护密度,锚架联合支护、卸压等方式 来增加支护强度I I J ,力求减少巷道使用过程中的破 坏变形量,但效果不是很理想;随着高强度锚网联 合支护技术的推广【 2 j ,支护效果显著提高,但仍未 彻底解决成本高、 施工速度慢、 巷道变形破坏问题;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锚注联合加固支护技术是一种将 现代注浆加固技术、柔性锚索加固技术与传统锚喷 支护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加固支护技术, 它综合了锚杆加固技术和注浆加固技术的优点,在 支护理论上是先进的,在材料、设备供应、施工工 艺上已有成功的先例,成为解决高应力工程软岩安 全维护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孔庄- 6 2 0 大巷围岩特 征,分析其破坏因素和变形规律,提 出巷道控制思 想和方案,优化设计参数,经工程实践证明新支护 方案是可行的。 收稿目期2 0 0 8 . 0 5 . 2 9 基金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 5 0 5 0 4 0 1 4 。 第一作者简介方新秋,男,1 9 7 4年生,博士后,副教授,从事采矿工程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E m a i l x i n q i u f a n g 1 6 3 .c o m 1 6 9 4 岩 土 力 学 2 0 0 9住 2 试验巷道概况 2 . 1 工程概况 孔庄矿一 6 2 0大巷是水采、煤水提升、高压供水 系统的主要巷道, 同时担负着二水平辅助运输任务, 是井下生产系统的中心枢纽, 巷道处 8号煤底板中, 巷道断面净宽 3 . 8 m,净高 3 . 2 m,底板岩性主要为 泥岩及砂质泥岩, 巷道同时受上方 7 3 3 5水力采煤工 作面、 8 3 3 1 综采工作面等采面动压以及断层等综合 因素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高应力软岩动压巷道。 一 6 2 0大巷 2号交岔点以东 6 0 0 m 巷道变形破坏严 重,顶底板和两帮相对移近量大,局部达到 2 . 0 m, 甚至发生冒顶,现己成为进行研究支护技术的试验 区域,附近的 8 3 4号测点的岩层如表 1 所示。 表 1 - 6 2 0大巷附近的岩层柱状 Ta bl e 1 The r o c k c o l umnar ne a r-6 2 0 mai n r oa dwa y 2 . 2 巷道 围岩破坏现状及影响因素 从井下拍到的实际情况和调查统计来看 ,- 6 2 0 大巷遭到了大面积、 严重的破坏顶板下沉、开裂 、 冒落、挤压和弯 曲变形剧烈、片帮普遍、围岩遇水 膨胀、喷层断裂、分层脱落、局部裸体岩壁 ,巷道 破坏现状如图 l 所示。 ■ ■ a 项板开裂 b 顶板垮落 _ _ c 片帮严重 d 喷层断裂与脱皮 圈1 大巷破坏现状 F i g . 1 Da ma g e p r e s e n t c o n d i ti o n s o f ma i n r o a d wa y 结合孔庄矿 的地质现状与开采技术条件,具体 分析一 6 2 0大巷破坏影响因素 1 周岩性质巷道位于破碎带内,岩性较 差,周边有软弱岩层,遇水易软化 ,围岩 自身强度 较低 ,在多种应力作用下,易出现碎胀破坏、软岩 流变,已成为巷道受动压后容易破坏的根本因素 。 2 采动影 响 一 6 2 0 大巷二 号交岔 点以东 6 0 0 m巷道上方为7 3 3 5 水采工作面采空区和8 3 3 1 综 采采空区, 采动影响明显, 是巷道破坏的关键因素。 3 垂直应力煤层埋藏一 6 2 0 m,巷道埋藏 深 、地压大,承受较大垂直应力。 4 构造应力巷道除受大构造应力作用外, 还受巷道附近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交互影响,使其同 时承受垂直和水平方向构造残余应力。 5 膨胀应力围岩中含有膨胀性黏土矿物, 如蒙脱石、 高岭石、 伊利石等, 岩石遇水软化、 膨胀, 膨胀量高达几倍、几十倍,完全可能使巷道破坏。 6 设计及施工不合理 大巷布置于山西组与 太原群交界的砂质泥岩和泥岩中,巷道布置较密, 岩柱宽度小,受采煤工作面的多次动压影响,巷道 成型差,支护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3 大巷围岩变形破坏规律 为了研究一 6 2 0大巷围岩的变形破坏规律, 根据 大巷的地质状况和变形破坏影响因素,模拟采动影 响下大巷变形破坏规律,模拟结果如图 2 。 a 水平应力分布图 b 垂直应力分布图 图2 采动影响下大巷变形规律 Fi g . 2 De f o r m a tio n r e gu l a r i t y of mai n r oa dwa y u nde r mi ni ng influ e nc e 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其变形破坏规律如下 1 采动影响后 ,巷道表面位移量增加,顶板 下沉量明显增大,顶板下沉达 2 4 8 mm、底鼓量达 5 7 6 mm,两帮位移最大为 4 7 1 mm; 2 采动影响后,巷道附近的位移矢量和影响 范围增大,巷道附近的位移矢量随巷道周边距离的 增大而逐渐减小;巷道周围位移矢量的方 向指向巷 道的内部;巷道周边上位移矢量随着距离巷道中心 的增大而减小; 3 受采动影响,应力集中的位置距巷道的距 离变大,集中系数增加 ,垂直应力在巷道两帮产生 应力集中,水平应力在巷道顶底板产生应力集中, 第 6期 方新秋等深部高应力软岩动压巷道加固技术研究 1 6 9 5 随着支护强度的增加,应力集中的位置向巷道方向 移近,应力集中系数逐渐增大。 4 大巷加固方案 4 . 1 大巷加固思想及方案提出 国内外对于软岩的特征、变形机制以及支护对 策作了不少的研究【 3 J ,综合一 6 2 0大巷破坏因素以 及变形规律,提出如下控制思想 1 软岩充分变形。理论和实践都证明l 6 】 ,巷 道开挖后,根据软岩的变形过程和特征,无论采用 何种支护形式,围岩不可避免要进入塑性状态,巨 大的 如膨胀变形能 塑性能必须释放,这个过程 由 于围岩特性和工程环境改变而不同,给予充分的时 间使软岩最大限度地发挥塑性区承载能力而又不松 动破坏,是实现软岩控制的关键; 2 改善围岩性质。 通过注浆加固, 浆液充填 到岩石块间的孔隙之中,改变软弱围岩松散结构, 提高围岩黏结力和内摩擦角,改善岩石的物理力学 性质,提高围岩的整体承载能力,是实现软岩控制 的基础 ; 3 全断面、联合加固。浆液的“ 网络” 效应 以 及扩散作用将形成一个浆液扩散加固拱,具有“ 固 底” 和涵拱“ 作用 J ,锚杆、锚索和喷网支护将形成 锚网索喷浆组合拱与锚杆或锚索压缩区组合拱,联 合支护实现了巷道多层有效拱结构,加上项板、底 板、底角、两帮全断面支护,避免应力集中和局部 破坏 ,保证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 j ; 针对前期锚网支护使巷道 已经发生充分变形 的现状,基于大巷加 固的思想 ,结合工程实践经 验【 9 ⋯ ,提出采用锚网索喷 锚注的联合支护技术 。 4 . 2 方案优化 4 . 2 . 1建立模型 依据大巷加 固思想 以及- 6 2 0大巷的破坏变形 状况和规律, 针对大巷围岩软弱、破碎、松散特征, 确定采用数值模拟手段[ 1 1 - 1 2 】 ,结合模拟 目的,建立 数值模型,模型的尺寸及各层的名称和厚度如图 3 所示。 圈 3 大巷数值模型 F i g . 3 Nu m e r i c a l mo d e l o f m a i n r o a d wa y 4 . 2 . 2模拟方案 为了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 建立一 6 2 0大巷数值 模型,设计如下 4种方案模拟大巷在有采动和无采 动因素下的周边表面位移、巷道附近的垂直位移和 水平位移分布、顶板冒落及周围岩层活动状况、巷 道围岩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分布。 方案 l 无支护;方案 2 锚网索喷支护,采用 锚杆压金属网,锚杆问排距为 8 0 0 mml 0 0 0 mm, 锚杆规格为 2 0 mml 7 5 0 mm;巷道拱部挂金属 网,型号为 J W一 6 / 2 9 5 0 mm1 l 5 0 m m,网与网搭 接一个格 ,用 1 4 双股铁丝隔孔相联;项部布置 2 排锚索,规格 2 0 mm6 0 0 0 m m;锚索间排距 1 5 0 0 mm1 5 0 0 mm;喷浆厚度不小于 1 0 0 mm,喷 浆料配比水泥黄沙石子速凝 U l o o 2 0 0 2 0 0 5 ;方案 3 锚网索喷 锚注联合支护巷道两 帮和顶部采用注浆锚杆规格 2 2 mm1 8 O 0 mm, 底部采用 2 2 mm1 0 0 0 mm,注浆范围 1 m,注浆 锚杆间距为 1 2 0 0 l 2 0 0 mm,围岩性质差 、采动 影响大地段,注浆锚杆间距为 1 0 0 0 l 0 0 0 mm, 锚网索喷参数如方案 2 ; 方案 4 支护方式同方案 3 , 注浆范围为 2 m。 4 . 2 - 3模拟结果 1 巷道的表面位移。在 4种不同的方案下, 对应的表面位移量逐渐减小,如表 2所示,采动影 响后,表面位移量增加,顶板下沉量影响最大,由 于保护煤柱 比较宽,影响不是很大。 表 2 - 6 2 0 大巷受采动时表面位移量 Ta b l e 2 S u r f a c e d i s p l a c e me n t s o f 一 6 2 0 ma i n r o a d wa y und er mi ni ng i n f l ue nc e 2 巷道 附近的位移矢量 。 在 4种不同支护方 式下,位移矢量影响范围和大小依次减小,随着支 护强度的增加,两者变小。同一支护方式下,采动 影响时较大。 3 巷道 围岩的应力分布 。 在不同的支护方式 下,应力分布形状是相同的,采动影响后,垂直应 力和水平应力随着支护强度的增加 ,应力集中的位 置向巷道方向移近 ,应力集中系数逐渐增大,如图 4所示。 1 6 9 6 岩 土 力 学 2 0 0 9正 a 方案 3 图4 不同方案下采动后围岩垂直应力分布 F i g . 4 Ve r t i c a l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i o n s o f d i ffe r e n t p r o g r a m me s a f t e r mi ni n g i nflue nc e 4 巷道顶板 冒落及围岩活动状况。 无支护情 况下,巷道破坏严重,围岩 向巷道空间抛落,采动 影响后巷道空间几乎被破碎岩块充满;在锚网支护 情况下 ,较为稳定,在围岩性质较差,或受采动影 响后,有少量岩体可能脱落 ;在锚注支护下,巷道 围岩得到加强,巷道稳定性很好 ,极少会发生岩块 冒落现象,并且随着注浆范围的增大,巷道 围岩的 稳定性变得越来越好。 综合分析比较,最终选取方案 4 ,采用锚网索 喷 锚注联合支护技术。 4 .3 方案实施 4 . 3 . 1注浆设备与注浆参数 注浆设备是试验的基础,注浆参数设计是控制 支护的核心,合理地监控巷道围岩注浆过程和确定 注浆结束标准, 是确保注浆效果的关键。 实践表明, 利用注浆压力、 注浆量和注浆时间3 个指标作为控制 注浆的标准较为合理,注浆设备和注浆参数如表3 所示 。 表3 注浆设备和注浆参数 Ta b l e 3 Gr o u tin g e q u i p m e n t a n d p a r a m e t e 体全长的 2 / 3 ,壁厚 3 ~3 . 5 mm 的优质无缝钢管, 钢管承受拉力可达 8 0 k N 以上; 2 注浆孔径向均 匀分布,轴向非均匀分布,在轴向和径 向达到均匀 注浆效果 ; 3 顶部直接在钢管基础上冷作翻边 , 直径 3 5 mm, 提高锚固力; 4 螺纹端 4 0 0 4 5 0 mm 处焊接钢筋环,有利于封孔和锚固; 5 注浆孔采 用锥形方式加工,外窄 内宽,利用浆液带压喷射, 喷浆效果好。 1 杆体 2 托盘 3 螺母 4螺纹丝扣 5挡环 6注浆孔 7钻孔 8水泥药卷 9注浆口 l 0钻头 图5 L F . 1 新型注浆锚杆结构图 F i g . 5 S t r u c t ur e o f a n e w b o l t g r o u t i n g c a H e d LF- l 4 . 3 . 2注浆锚杆布置 锚杆间距、排距等支护参数要满足注浆要求 , 注浆孔的布置应使相邻两孔 固结浆液的径向分布在 一 定程度上互相贯透,且浆液的多余部分能充填固 结体之间空隙,同时达到锚杆对 围岩必须提供足够 支护阻力,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大巷断面注浆锚杆 布置如图6 所示。 ’ ’Y ~ 杆 一 I 口 塞 J一 . . .殳 I 。 . . a 砂质泥岩和动压影响较小 b 海相泥岩地段、动压影响较大 和穿过断层破碎带部分 兰 盹6 B m 5 2 5 “ o . s ⋯t,⋯z o 注浆锚杆是影响注浆工艺和注浆效果的重要因 素,依据孔庄矿实际情况,在传统 “ 锚封一体化 ” 注浆锚杆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研制了 L F . 1新型注浆 锚 杆 , 获 得 国 家 实 用 新 型 专 利专 利 号 Z L 2 0 0 6 2 0 0 7 3 1 8 3 . 0 ,应用效果较好,结构如 图 5 , 主要有 以下特点 1 注浆锚杆规格为 2 2 mm 1 8 0 0 mm,其内径根据选材而定,锚杆注浆段为杆 4 . 3 . 3 施工工 艺 注浆施工是在对已变形破坏巷道扩帮初喷后进 行,分为拱墙和底板加固两部分,先拱墙由下向上 先帮后顶进行锚注,后底板。同一截面上,每次可 数根锚杆同时注浆。巷道注浆施工的主要顺序为 1 拱墙部分 扩帮一打注浆锚杆孔一安装注浆锚 杆一注浆一止浆一清洗注浆管路一上托盘一紧螺 母; 2 底板部分卧底一铺底一打锚杆孔一安装 锚杆一注浆一止浆,注浆工艺采用交替性分批分阶 段注浆,工艺过程如图 7 所示。 槲 第 6 期 方新秋等深部高应力软岩动压巷道加固技术研究 1 6 9 7 图7 工艺过程 F i g . 7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5 加固效果检测分析 方案实施后,主要采取比较巷道围岩注浆加固 前后岩芯物理力学性质变化,以及围岩表面位移观 测以及实摄巷道整体状况3 种手段来检验巷道修复 效果。 5 . 1 工业性试验效果 经过合理的理论分析和试验准备,严格按照试 验步骤对破坏的巷道进行 了联合支护。修复后巷道 的顶板、两帮以及整体效果如图 8 所示。比较新方 案前后巷道状况可以看出,锚注既加固了围岩,又 改善了锚杆着力基础,使动压、深井软岩巷道承载 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配合锚网索喷技术使巷道变形 破坏得到有效控制 。 ■■■ a 巷道顶部 b 巷道帮部 c 整个巷道 图8 修复后的巷道效果 Fi g . 8 Effe c t a f t e r r e p a i r i n g t h e r o a d wa y 5 . 2 矿压监测结果 为了监测巷道的动态变化, 在一 6 2 0大巷设了两 个观测站,1 号站 注浆加固区和 2 站 非注浆 加固区 ,观测巷道表面位移观测结果如图 9所示。 由两个观测 曲线图可以看出,达稳定期后,注 浆区巷道各个量的变化幅度较小,底鼓量为 5 mm, 两帮移近量为 8 mm,顶板的离层量为 9 mm。未注 浆加固区各个量的变化较大 ,底鼓量为 4 1 mm,两 帮的移近量为 4 2 9 mm,顶板的离层量为 1 5 4 mm, 新支护方案有效控制了一 6 2 0大巷围岩的变形。 5 .3 围岩力学性质测试 为更好检验新加固方案的效果,在试验区域两 帮围岩的未注浆段和注浆段钻孔 未注浆段1 、3 钻孔,已注浆段2 、4钻孔 取岩芯,进行抗压强 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静弹性模量、泊松 比、 取芯率等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所得结果如表 4所示。 I ;9 5 0 0 皇 4 0 0 O 。 0 1 . 1 O 1 .2 5 2 . 1 6 2 _2 3 3 .6 O 3 . 2 3 4-2 4 5 . 2 2 6 . 1 9 观钡 4 日期/ 月. 日 a 1 观测站 注浆加固区 1 . 1 O 1 - 2 5 2 . 1 6 2 I2 3 3 . 6 O 3 .2 3 4 . 2 4 5 .2 2 6 . 1 9 观澳 4 日期/ 月. 日 b 2 观测站 非注浆加固区 图 9 _ 1 6 2 0大巷表面位移观测曲线 Fi g . 9 Ob s e r v a t i o n c u r v e s o f - 6 2 0 m a i n r o a d wa y s u r f a c e d i s pl a c e me nt s 表 4 Ta bl e 4 4 个钻孔平均抗压和抗拉强度 Av e r a g e c o mp r e s s i v e a n d t e n s i l e t r e ng t h s f o r 4 d r i l l i n g s 1 从岩石试样加工过程可知, 1 、3钻孔岩 石 比较破碎 ,试样难于加工成型,而注浆后 2 、4 钻孔岩石整体性好,试样加工成型方便; 2 试验显示 l 、3 钻孔岩石平均抗压强度为 3 . 3 6 、5 . 7 8 MP a ,平均抗拉强度为 2 . 8 6 、1 . 8 8 MP a , 力学性质整体较弱;2 、4钻孔岩石平均抗压强度为 1 8 . 9 、 2 7 . 0 5 2 1 V I P a , 平均抗拉强度为 6 . 8 7 、 3 . 6 7 MP a , 力学性质较强,强度有 了明显提高。 6结论 1 围岩软弱 以及承受多种力综合作用,是造 成围岩变形破坏严重的根本因素,采动是加剧破坏 程度的关键因素,模拟归纳了采动影响下大巷变形 破坏规律,提出了大巷加固思想和方案,确定采用 锚网索喷 锚注联合支护技术。 2 锚网索喷 锚注联合加 固主要参数设计正 确, 研制的新型注浆式锚杆结构合理, 工作可靠性高。 3 注浆前后围岩力学性质测试结果 、矿压观 测结果 以及实摄大巷整体状况表明 新方案实施后, 巷道围岩的顶板下沉及两帮移近速度、底鼓速度都 1 6 9 8 岩 土 力 学 2 0 0 9 伍 能较大程度地降低,巷道变形得到明显控制,在技 术、经济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 何满潮.煤矿软岩工程技术现状及展望【 J 】 .中国煤炭, 1 9 9 9 , 2 5 8 1 3 1 6 . HE M a n c h a o . T h e 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f u t u r e p r o s p e c t s o f c o a l m i n e s o f t r o c k e n g i n e e ri n g [ J ] . Ch i n a Co a l ,1 9 9 9 , 2 5 8 1 3 1 6 . [ 2 】 张玉国,谢康和, 庄迎春, 等.大埋深软岩巷道锚网索 支护机理研 究[ J 】 . 科技通报, 2 0 0 5 , 2 l 2 5 7 --6 6 . Z HANG Yu - g u o ,XI E Ka n g - h e ,Z HUANG Yi n g - c h u n , e t a 1 . S t u d y O n t h e b o l t me s h an c h o r s u r r o u n d i n g me c h a n i s m o f a r o a d wa y i n a s o f t a n d thi c k r o c k s e a m[ J ] . B u l l e t i n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5 , 3 2 1 2 5 7 6 6. [ 3 】 陈炎光,陆士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 M】 .北京 中 国矿业大学 出版社, 1 9 9 4 . 【 4 ] 靖洪文, 李元海, 许国安.深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 控制技术研究【 J ] . 岩土力学, 2 0 0 5 , 2 6 6 8 7 7 8 8 1 . J I NG Hun g - we n ,L I Yu a n h a i , XU Gu o a n. An a l y s i s o f s u r r o un d i n g r o c k s t a b i l i t y o f d e e p l y b u r i e d r o a d wa y s a n d s tud y o n i t s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i q u e s [ J ] .Ro c k a n d S o i l Me c h a n i c s , 2 0 0 5 , 2 6 6 8 7 7 --8 8 1 . [ 5 】 孙晓明,何满潮, 杨晓杰. 深部软岩巷道锚网索耦合支 护非线性设计方法研究【 J ] .岩土力学,2 0 0 6 ,2 7 7 l 061 1 0 65 . S U N Xi a o mi n g , H E Ma n - c h a o , YA NG Xi a o - j i e . Re s e a r c h o n n on l i n e a r me c ha ni cs d es i gn me t h od o f b o l t - n e t - anc h o r c o u p l i n g s u p p o r t f o r d e e p s o ft r o c k t u n n e l [ J ] . Ro c k a n d S o i l Me c h a n i c s , 2 0 0 6 , 2 7 7 1 0 6 1 1 06 5. [ 6 】 何满朝.煤矿力学软岩变形机制与支护对策【 J 】 . 水文 地质工程地质, 1 9 9 7 , 2 1 2 一l 6 . HE M a n . c h a o .S o f t r o c k d e f o r ma t i o n me c h an i s m i n c o a l mi n e s and t i mb e ri n g c o unt e r me a s u r e s [ J ] . Hy d r o g e o l o gy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Ge o l o gy, 1 9 9 7 , 2 1 2 1 6 . 【 7 】 陆士 良,汤雷,杨新安.锚杆锚固力与锚固技术[ M】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 9 9 8 . [ 8 ] 吴和平,陈建宏,张涛,等.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 机理与控制对策研究[ J ] .金属矿山, 2 0 0 7 , 9 5 0 --5 4 . W U He p i n g , C HE N J i a n h o n g ,ZHANG T a o ,e t a 1 . S tu d y o n d e f o r mi o n - d e s t r u c t i o n me c h an i s m o f h i【 g h s tr e s s we a k - r o c k t u n n e l and c o n t r o l me a s u r e s [ J ] . Me t a l Mi n e , 2 0 0 7 , 9 5 O 一5 4 . 【 9 ] 王连国,李明远,王学知. 深部高应力极软岩巷道锚注 支护技术研究【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5 , 2 4 1 6 288 9 28 9 3. W ANG Li an - g u o , LI M i n g - y u a n , W ANG Xu e- z h i . S tud y o n me c h ani s ms an d t e c hn o l o g y for b o l t i n g an d g r o u t i n g i n s p e c i a l s o ft r o c k r o a d w a y s und e r h i g h s t r e s s [ J ] . Chi ne s e J our na l of Ro c k M e c ha ni c s and Eng i ne e r i ng , 2 0 0 5 , 2 4 1 6 2 8 8 9 --2 8 9 3 . 【 1 0 】许兴亮,张农,徐基根,等. 高地应力破碎软岩巷道过 程控制原理与实践[ J ] .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 0 0 7 , 2 4 1 5 1 --5 6 . XU Xi n g l i a n g , Z h ANG No n g , XU J i - g e n , e t a 1 . P ri n c i p l e a n d p r a c t i c e o f p r o c e s s c o n tro l o v e r s o ft b r o k e n r o a d wa y wi th h i 曲 gro und s tr e s s [ J ] . J o u r n a l o f Mi n i n g S a f e t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0 7 , 2 4 1 5 1 --5 6 . 【 1 1 】秦广鹏, 粱开武,李英德. 综放沿空巷道围岩系统稳定 性的UD E C 模拟分析【 J 】 .中国矿业, 2 0 0 7 , l 6 9 6 1 --6 4 . QI N G u ang p e n g , L I A NG K a i - W U , L I Yi n g d e . S tud y b y UDE C s i mu l a t i o n o f ful l y - me c h a n i z e d c a v i n g r o a d wa y s u r r o und i n g r o c k s y s t e m[ J ] .C h i n a Mi n i n g Ma g a z i n e , 2 0 0 7 , l 6 9 6 1 --6 4 . 【 1 2 】王连国,缪协兴,董健涛,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