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深极近距离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pdf
第4 l 卷第3 期 2 0 1 3 年 3月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C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n o l o g y Vo 1 . 41 No . 3 Ma r c h 2 01 3 浅埋深极近距 离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王路军 , 朱卫兵 , 许家林 一 , 鞠金峰 1 .中国矿业大学 深部煤炭 资源开采 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 , 江苏 徐州2 2 1 1 1 6 ; 2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 江苏 徐州2 2 1 1 1 6 摘要 针 对神 东矿 区石圪台矿 1 2 1 0 2工作面矿压显现不明显和周期来压步距较 大等 问题 , 采用现场 实测、 理论分析和物理模拟的方法 , 对浅埋深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 面的矿压显现特征和周期来压规 律进行 了研究。结果表 明 采空区下煤层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步距为 2 3 IT I , 是上煤层 / - 作面的 2 . 1倍, 而周期来压持续长度反而减 少了0 . 8 ~1 . 6 I I l , 造成该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下煤层工作 面的矿压显现 受 上覆 主 关键 层 回转 运动 的影 响 , 因主 关键层破 断块体 较 长且 距 离下煤 层较远 , 导致主 关键 层破 断块 体 回转较小角度便 能受到采空区冒落矸石的支撑 , 从而 出现 了工作 面周期 来压步距 更大及来压持 续长 度更短的现象。 关键词 浅埋深; 极近距 离煤层 ; 矿压显现 ; 关键层判别; 周期来压 中图分类号 T D 3 2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 2 5 3 2 3 3 6 2 0 1 3 0 3 0 0 4 7 0 4 St ud y o n M i ne S t r a t a Pr e s s ur e Be ha v i o r La w o f Co a l M i ni n g Fa c e i n Ul t r a Co nt i g u o u s s e a m wi t h Sh a l l o w De p t h WA N G L u j u n , Z HU We i b i n g , X U J i a l i n ’ , J U J i n f e n g ’ 1 . MO E K e y L a b o fD e e p C o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Mi n i n g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Mi n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X u z h o u 2 2 1 1 1 6 , C h i n a ; 2 . N a t i o n a l K e y L a b o fC o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S a f e t y Mi n i n g,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y ofMin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X u z h o u 2 2 1 1 1 6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u n c l e a r mi n e s t r a t a p r e s s u r e b e h a v i o r , s h o r t p e r i o d i c a l r o o f we i g h t i n g s t e p d i s t a n c e a n d o t h e r p r o b l e ms O C c mr e d i n N o . 1 2 1 0 2 c o a l mi n i n g o f S h i g e t a i Mi n e i n S h e n d o n g Mi n i n g Ar e a , t h e s i t e me a s u r e me n t ,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p h y s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n me t h o d we r e a p p l i e d t o s t ud y t h e mi n e s t r a t a pr e s s ur e be ha v i o r f e a t ur e s a nd pe r i o d i c a l r o o f we i g h t i n g l a w o f t h e c o a l mi ni n g f a c e i n t h e u l t r a c o n t i g u o u s s e a m wi t h s h a l l o w d e p t h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p e r i o d i c a l r o o f we i g h t i n g s t e p d i s t a n c e o f t h e c o a l mi n i n g f a c e i n s e a m mafe r mi n i n g g o a f wa s 23 m . wa s 2.1 t i me s h i g h e r t ha n t h e c o a l mi n i ng f a c e i n a b o v e s e a m a n d t he s u s t a i n a bl e l e ng t h o f t h e pe r i o di c a l r o o f we i g h t i n g wo u l d b e r e d u c e d b y 0 . 8 ~1 . 6 m. T h e ma i n c a u s e s o f t h e p h e n o me n o n o c c u r r e d w a s t h e mi n e s t r a t a p r e s s u r e b e h a v i o r o f t h e c o a l mi n i n g f a c e i n t h e b e l o w s e a m a f f e c t e d b y t h e r o t a r y mo v e me n t o f t h e ma i n k e y s t r a t u m i n the o v e r b u r d e n . Du e t o t h e b r o k e n b l o c k o f t h e ma i n ke y s t r a t u m wa s l o n g a nd t h e d i s t a n c e t o t h e be l o w s ea m wa s f a r , t h e s ma l l a n g l e r o t a r y o f t he b r o k e n b l o c k i n t h e ma i n k e y s t r a t u m c o u l d ha v e t h e s u p po r t o f t he f a l l i ng r o c ks i n t h e mi n i n g gu m a n d t h us a p h e n o me no n wi t h a l o n g e r p e r i o di c a l r o o f we i g h t i n g s t e p d i s t a nc e a n d a s h o rt e r r o o f we i g h t i n g s u s t a i n a b l e l e n gth o f the c o a l mi n i n g f a c e wo u l d b e o c c u r r e d . Ke y w o r d s s h a l l o w d e p t h s e a m; u l t r a c o n t i g u o u s s e a m; m i n e s t r a t a p r e s s u r e b e h a v i o r ; j u d g m e n t o f k e y l a y e r ; p e ri o d i c a l r o o f w e i g h t i n g 0 引 言 神东矿区煤层赋存稳定 , 地质条件简单 , 为安全 高效开采提供了有利条件 , 其煤炭单产效率、 百万吨 死亡率等指标 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该地区煤层赋 存 的主要特点是埋藏浅 、 基岩薄 , 覆岩为砂砾石层或 风积沙等松散层 。尽管神东矿 区煤层埋藏浅, 但综 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异常强烈 , 这与浅埋煤层采动 覆岩破断运动规律密切相关。 目前 的研究成果和现 场实践较好地揭示 了浅埋深单一煤层开采上覆基岩 收稿 日期 2 0 1 2 1 0 1 4 责任编辑 杨正凯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和神华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资助项 目 5 1 1 7 4 2 8 8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5 1 2 0 4 1 6 0 ; 江苏高校优秀 学科建设工 程资 助项 目 S Z B F 2 0 1 1 - 6 一 B 3 5 作者简介 王路 军 1 9 8 7 一 , 男 , 山西长治人 , 硕士研究生。T e l 1 8 7 9 5 4 2 6 1 1 9 , E ~ ma i l w a n g l u j u n 2 s o h u . c o rn 引用格式 王路 军, 朱卫兵 , 许家林 , 等, 浅埋深极近距 离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 J ] . 煤炭科学技术 , 2 0 1 3 , 4 1 3 4 7 5 0 . 47 2 0 1 3 年第3 期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第4 1 卷 全厚切落导致压架事 故发生的机理 , 同时对近 距离煤层重复采动 、 过沟谷地形或煤柱易出现动载 矿压的发生机理 也做 了相应解释 , 并对 神东矿 区覆岩赋存结构类型进行了分类 _ 6 J 。文献 [ 9 ] 研 究表明当近距离煤层间距较大且有一层硬岩层作为 关键层时, 下煤层 回采工作面周期来压会呈现 “ 一 大一小” 现象 。当近距离煤层 问距更小 时, 下煤层 开采则类似于厚煤层的分层开采 , 一般情况下 , 下煤 层工作面的矿压显现不明显 。当前 , 对浅埋深极 近距离煤层回采工作面 的矿压显现规律研 究较少 , 笔者对神东矿区石圪台矿 1 2 1 0 2综采工作面支架工 作阻力进行实测 , 研究浅埋深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周 期来压步距较大 、 来压持续长度较短的原因。 1 工作面概况 石圪台矿 1 2 1 0 2综采工作面位于 1 煤一盘区, 走向长 9 1 9 . 9 m, 倾斜 宽 2 9 4 . 5 1 3 1 , 煤层厚度 2 . 1 ~ 3 . 1 m, 平 均 2 . 5 m, 设计采 高为 2 . 8 m, 煤 层倾 角 1 。 ~ 3 。 。1 煤与 1 一 ‘ 煤层 问存在 2层岩层 , 下部为 砂质泥岩 , 厚度 0 . 5 0 ~ 1 . 0 2 m, 灰色 , 层理发育 ; 上部 为细粒砂岩 , 平均厚度 3 . 5 4 m, 深灰至灰 白色, 层理 发育 , 遇水 稳 定。直 接底 为 砂 质 泥 岩, 平 均 厚度 0 . 3 6 IT I , 深灰至黑灰色 , 水平层理 , 含 丰富的植物碎 片化石。1 煤层顶部普遍赋存 1 ~ 2层砂质泥岩夹 矸 , 厚度 0 ~ 0 . 4 0 m, 平均 0 . 1 5 m。煤层变异系数为 1 0 . 8 3 %、 可采性指数为 0 . 9 6 , 属于稳定煤层 。1 2 1 0 2 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 , 全部挎落 法管 理 顶 板 , 1 2 1 0 1工作 面 的间距 1 . 8 5 7 . 5 0 i n , 上 、 下工作面对应关系如图 1 所示。 1 2 1 0 2 1 . 作 向 主运 输 巷 l 一7为矿压观测点 图 1 1 2 1 0 2工作 面和 1 2 1 0 1 工作面位置对应关系 1 2 1 0 2工作面采用 S L 7 5 0 / 6 5 5 8型采煤机 、 P F 4 - l 1 3 2型刮板运输机及 8 8 2 4 / 1 7 / 3 5二柱掩护式液压 支架。 48 2 1 2 1 0 2工作面支架工作 阻力实测分析 为掌握浅埋深极近距离煤层间距为 4 In时下煤 层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 , 在工作面末采 阶段进行 了矿压观测。工作面总共布置了 7个综采压力记录 仪, 用于实时监测支架工作阻力 的变化, 其 中测站 1 观测走向区段煤柱下 2 3号支架工作阻力 , 其余测站 观测 采 空 区下 支架 工作 阻力 。 2 。 1 走 向区段煤柱下支架工作阻力实测 1 2 1 0 2_T作 面 1 2 2 5号 支架 位于上煤层走 向 区段煤柱下 , 实测周期来压步距平均 1 7 m; 来压持 续长度 0 . 8 ~ 5 . 6 in, 平均 2 . 7 2 m; 来压期 问支架循 环末阻力 7 8 6 0 ~ 9 2 8 7 k N, 平均 8 4 5 3 k N; 动载系数 1 . 1 5 ~1 . 6 3 , 平均 1 . 3 9 ; 来压 期 间, 安 全 阀开启 率 3 . 5 %; 非来 压期 间支架循 环末 阻力 5 2 5 7~6 7 3 1 k N, 平均 6 0 9 0 k N。矿压 现特征 明显 , 出现支架 安全阀开启现象 , 煤壁片帮深 1 0 0 ~ 2 0 0 In to。 2 . 2采 空 区下 支架 工作 阻力 实测 1 2 1 0 2工作面 2 6 1 6 9号支架所在 区域处于 卜 煤层采空区下 , 实测平均周期来压步距 2 3 m; 来压 持续 长度 1 . 6 ~2 . 4 IT I , 平均 2 . 2 1 r n ; 支架循环末阻 力 7 6 1 9 ~ 8 8 1 4 k N, 平均 8 2 4 8 k N; 动载系数 1 . 1 6 ~ 1 . 4 2 , 平均 1 . 2 4 ; 来压期 问, 工作 面煤壁局部出现轻 微片帮现象 , 片帮深度在 1 0 0 m m以内, 支架前有少 量的漏矸 ; 非来压期问 , 支架的循 环木阻力 5 6 2 9~ 7 0 9 1 k N, 平均 6 5 9 0 k N。 2 . 3走向区段煤柱下和采空区下支架工作阻力比较 走向区段煤柱下工作面符项矿压指标与采窄 下相比, 周期来 压 时, 支架 的循环末 阻力增 加 2 0 5 k N, 动载系数增大 1 2 %, 来 压持续长度增加 0 . 8 IT I , 周期来压步距减小 6 m。结合石圪 台矿 1 2 1 0 l工 作面的矿压显现特征 , 上煤层开采时, 作面的周期 来压步距 9 ~ 1 1 1 3 1 , 而下煤层_T作 面回采时 , 走 向区 段煤柱下的周期来压步距 1 7 N 1 , 但采空区下的周期 来压步距为 2 3 m。走 向区段煤柱下工作面开采类 似于初始采动 , 显然 , 采空区下周期来压步距较大 覆岩结构运动密切相关 。 3 浅埋深极近 距离煤层 覆岩 运动规律 3 . 1 关 键层 位置 判别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时 , 如果上 、 下煤层之问的基 岩破断无法形成稳定 的砌体梁结构 , 则其不会对下 王路军等 浅埋深极近距离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2 0 1 3年第 3期 煤层工作面的矿压显现造成影响, 此时, 下煤层的周 期来压特征取决于上覆岩层的关键层结构类型。采 用关键层判别软件 对 1 2 1 0 2工作 面内 K 8 4钻孔 进行关键层位置判别 , 结果见表 1 。 表 1 K 8 4钻孑 L 柱状及关键层判别 结果 注 层 号 7和 1 1分 别 为 主 关 键层 和 关 键层 。 由表 1 可知 1 上 煤层顶板存在 2个关键层 , 其 中, 与 1 一 煤层间距 3 . 6 3 m处 5 . 6 2 m厚 的中粒砂 岩为亚 关键层 ; 与 1 煤层 间距 1 4 . 9 5 m处 l 3 . 7 4 m厚 的粉砂岩为主关键层。根据神东矿区浅埋深煤 层开采特点 , 1 ~ 煤层工作面采后 , 其上部的 2层关 键层均 已破断 , 传统观点认为 1 煤层工作面 的周 期来压主要受上覆已破断 的亚关键层影 响, 即下煤 层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步距与上煤层基本保持一致。 然而 , 石圪 台矿 1 2 1 0 2工作面的实测结果与该观点 截然相反。 3 . 2关键层周期破断步距分析 根据文献[ 1 3 ] 可知 , 关键层周期破 断是 由超前 裂隙开始的, 其周期来压步距 又称为关键层断裂 的垮距 可 以由关键层 的悬臂式折 断来 确定 , 计算 公式如下 、 1 其 中 h为关键层厚度 , m; R 为关键层 的极限 抗拉强度 , MP a ; q为作用在关键 层上 的单位 载荷 , MP a 。由 K 8 4钻孔柱状及岩石力学参数可知 , 亚关 键层各 参数 中 h5 . 6 2 m, R 2 . 5 MP a , q0 . 1 8 MP a , 其引起的周期来压步距L . 1 2 r n ; 主关键层各 参数 中h 1 3 . 7 4 i n , R 4 M P a , q 0 . 5 MP a , 其 引起 的周期来压步距 L 2 2 . 4 m, 与周期破断时破 断块 体长度相一致。结合 1 2 1 0 2工作 面的矿压 实测结 果 , 采空 区下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步距为 2 3 I l l , 与主 关键层 的周期破 断块体长度基本一致 , 表明 1 2 1 0 2 工作面的周期来压现象主要 由于主关键层的回转运 动造成 。 3 . 3下煤层周期来压时支架工作阻力计算分析 如果下煤层 的周期来压是 由已破断的亚关键层 回转造成 , 那么当该亚关键层 回转不能形成咬合结 构发生滑落失稳 时, 作用在支架上的载荷最大。按 照文献 [ 1 3 ] 提 出的关键层结构滑落失稳时支架工 作阻力的计算方法 , 支架工作阻力 P应 由关键层 的 传递载荷 P 和直接顶载荷 P 组成 PPIP 2L h b yK L h I ’ , J b 2 l y 2 b 2 其中 取 1 1 m; h取 5 . 6 2 m; 6 为支架宽度 , 取 1 . 7 5 I l l ; 为关键层容 重, 砂岩 、 泥岩 、 煤层分别 取 2 4 、 1 8 、 1 3 k N / m ; h 1 为载荷层厚度 , m; l 、 y 2 分别为 载荷层 、 直接顶平均容重 , 均取 1 8 . 0 0 k N / m ; K 为 载荷传递系数 , 取 1 ; h 为直接顶厚度 , 取 1 0 . 9 3 m; z 为支架的控顶长度 , 取 5 . 6 0 m。各岩层厚度见表 1 , 将相关参数代人式 2 可得亚关键 层滑落失稳时 , 支架 的工作阻力 6 5 9 0 k N小 于 1 2 1 0 2工作面周期 来压时实测的支架工作阻力 8 2 4 8 k N。由此可见 , 1 2 1 0 2工作面周期来压时受到 了上位主关键层 的作 用影响。因主关键层距下煤层较远 , 且其周期破断 距较长, 使主关键层破断块体 回转较小角度便能触 矸 , 从而对下煤层工作面的矿压显现影响不强烈 , 同 时 , 造成下煤层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过大 。 3 . 4极近距离开采主关键层作用的物理模拟验证 根据 1 2 1 0 2工作面实际赋存条件设计物理模拟 模 型。该模型尺寸相似 比 1 1 0 0 , 应力相似 比 I 1 0 0 , 容重相似 比 1 1 , 模型长 2 5 0 c m, 宽 2 0 c m。 根据相似理论与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各分层的物 理力学参数 , 并根据相 似材料配 比 表 2 选择合适 的配比号进行各 岩层 材料 的配制 。材料 配制时 以石膏和碳酸钙为胶结物 , 河砂为骨料 , 在岩层交界 处铺设一层云母作为岩层的层理面。试验过程 中每 隔 5 m i n回采 1次 , 每次推进 5 c m。先 采 上部 的 1 上 煤 , 当上煤层开采稳定后再开采下部的 1 煤。 随着上煤层工作面的推进 , 顶板悬露面积越来越大 , 当工作面推进长度为 3 0 c m时 , 直接顶与亚关键层 之问产生离层并发生初次垮落 , 之后便随采随垮 。 4 9 2 0 1 3 年第3 期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第4 1 卷 表 2 模型 中各岩层相似材料配 比 注 配比号 6 7 3中 , 第 1个数 字⋯ 6’ 表 示在充 填材料沙 子 、 碳酸 钙和石膏中沙子所 占的份数 沙子 6份 , 碳酸钙和石膏共 1份 ; 第 2 个数字“ 7 ” 和第 3 个 数字 ⋯ 3’ 分别表示在碳酸钙和石膏 的配 比中 , 碳 酸钙 【 7 0 %, 石膏占 3 0 %, 其他类推。 工作面继续推进时 , 亚关键层和其控制 的载荷 层因悬露面积不断增 大逐渐弯 曲, 当主关键层达到 极限垮距 时 , 发 生初 次破 断 , 其 初次 断裂 距 为 7 7 当工作面推进至 1 0 5 c m时 , 亚关键 层发生第 二次周期来压 , 此时 , 主关键层在上覆载荷 的作用下 发生初次破断, 其断裂步距为 8 9 O 1T I 。在上煤层推 进过程中, 周期来压总共 出现了 9次, 其周期来压步 距依 次 为 1 2 . 0 、 1 3 . 0 、 8 . 5 、 1 2 . 0 、 9 . 0 、 1 6 . 5 、 1 4 . 0 、 7 . 0 、 1 4 . 0 c m, 平均 1 1 . 8 c l n , 如图 2所示。 图 2极 近 距 离煤 层 开采 关键 层 破 断效 果 根据模型的几何相似 比换算得出, 实际的周期 来压步距为 1 1 . 8 m, 与石圪 台矿 1 2 上1 0 1 工作面实 测周期来压步距 9 ~1 1 11 1 基本吻合。下煤层开切眼 布置在上煤层的实体煤下 , 当工作面推进长度为 3 0 e m时, 下煤层直接顶发生初次垮落 , 工作 面继续推 进 , 初次来压之后 , 亚关键层破断块体随工作面的回 采与直接顶出现同步运动 , 主关键层则沿着 已有的 破断裂隙继续扩展 , 直至贯通 , 其周期破断步距依次 为 1 9 . 7 、 2 6 . 3 、 2 5 . 0 、 2 0 . 5 、 1 7 . 4 c m, 平均 2 1 . 8 c m, 主关键层和亚关键层的断裂线位置如图 2所示。物 理模拟结果表 明 1 煤层工 作面的周期来压 由亚 5 0 关键层引起 , 而 1 煤层工作面的周期来压 由上覆主 关键层运动造成。 4结 论 1 浅埋深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时 , 采空区下工作 面周期来压步距为 2 3 i n , 来压期间, 支架的循环末 阻力为 7 6 1 9 ~8 8 1 4 k N, 动载系数 1 . 2 4 , 来压持续 长度为 1 . 6 ~ 2 . 4 m; 非来压期问, 支架循环末阻力为 5 6 2 9 ~ 7 0 9 1 k N, 工作 面来压与非来压 时间界 限不 明显 ; 与 1 2 上 1 0 1 工作面的周期来压相 比, 下煤层 的 来压步距 是上煤 层 的 2 . 1倍 , 来压 持续长 度减 少 0. 8~1 . 6 m 。 2 石圪 台矿 1 2 1 0 2工作面周期来压主要 由主关 键层运动造成 , 工作面 的周期来压步距与主关键层 的周期破断块体长度基本一致 。因主关键层破断距 较长且距下煤层较远 , 导致主关键层 的破断块体 回 转较小角度便能触矸 , 使下煤层工作面周期来压持 续长度变短。 参考文献 [ 1 ] 石平五 , 侯忠杰 .神府浅 埋煤层 顶板破 断运动 规律 l J ] . 西安 矿 、 学院学报 , 1 9 9 6 , 1 6 3 2 0 4 2 0 7 . [ 2 ] 黄庆享 .神府 浅埋煤层 的矿 压特征与浅师煤层定 义[ J j . 力学与工稗学报 , 2 0 0 2 , 2 1 8 1 1 7 4 1 1 7 7 . 1 3 ] 黄庆享 .浅埋煤层长壁开采 顶板结构及岩层 制研究[ M] . 徐 州 中国矿业大学 版社 , 2 0 0 0 . [ 4 ] 朱卫兵 . 浅埋近距 离煤层重复采动关键层结 构失稳机 研究 [ D]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 2 0 1 0 . [ 5 ] 鞠金峰 , 许家林 , 朱卫 兵, 等 . 近距 离煤层采 场过 卜覆 T形煤 柱 矿压显现规律 [ J ] . 煤炭科学技术 , 2 0 1 0 , 3 8 1 0 5 8 . [ 6 ] 许家林 , 朱 卫兵 , f晓振 , 等. 浅埋 煤层 覆岩 关键 层结 构分 类 [ J ] . 煤炭学报 , 2 0 0 9, 3 4 7 8 6 5 8 7 0 . [ 7 ] 侯忠杰 .浅埋 煤层关 键层研 究 [ J ] . 煤炭 学报 , 1 9 9 9 , 2 4 4 3 5 9 3 6 3 . 1 8 ] 侯忠杰 , 吕 军 .浅埋煤层 中 的关 键层组 探 讨[ J ] . 西安科技 学院学报 , 2 0 0 0 , 2 0 1 5 8 . [ 9 ] 周楠 , 张强 , 安 甯, 等. 近距离煤 层采空 区下 . I 作面矿 1『 j{ 显现规律研究[ J ] . 巾冈煤炭 , 2 0 1 1 , 3 7 2 4 8 - 5 1 . [ 1 0 ] 康 、 Z 军 .缓倾斜特厚煤层综放 1 作 矿压 显现特征研究[ J ] . 煤炭科学技术 , 1 9 9 4 , 2 2 1 1 3 9 4 1 . [ 1 1 ] 许家林, 钱鸣高 . 覆岩关键层位置的判别方法[ J ] . 中幽矿、 『 大学学报 , 2 0 0 0, 2 9 5 4 6 3 4 6 7 . [ 1 2 ] 钱 鸣高 , 石平五 , 许家林 . 矿 山 力 岩层控制 [ M] . 徐州 中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2 0 1 0 . [ 1 3 ] 顾 大钊 .相似材料和相似模 拟[ M] . 徐州 巾国矿、 I 大学 出版 礼 . 1 9 9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