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技术与系统.pdf
第3 8 卷第1 1 期 2 0 1 0年 1 1月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C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Vo I . 3 8 NO V . No .1 l 2 01 0 | l 爆矿井 下安宝避险疆 穴 大系统“ 麓析 [ 编者按] 本刊于2 0 1 0年第 1 0期刊登 了由中国矿业 大学 北京副校长孙继平教授撰写的 煤矿 安全监控技术与 系统一文,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 六大系统”之一的 “ 监测监控 系统” 作 了详细解析。 文章刊登后 ,杂志社陆续接到 了很 多煤炭企事业单位 的咨询反馈信息。为 了全 面指导和推动安全避险 “ 六 大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充分发挥 煤炭科 学技 术 作为技术 窗口的作用 ,本期继续邀请孙继平教授和安 标国家矿 用产品安全标志 中心副主任杨大明研究员,分别对安全避险 “ 六大系统” 的 “ 井下人 员定位 系统” 和 “ 紧急避险系统” ,从使用要求、管理、技术要点、标准、案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 解读。同时,为配合安全避险 “ 六大系统”技 术装备的推 广,方便煤矿 企业选择和安装 ,在本期前插广告 位 中刊登 了 “ 六大系统”之 “ 监测监控 系统” 、“ 井下人 员定位 系统” 和 “ 紧急避险系统”技术装备专题广 告。第 1 2期将继续解析 “ 压风 自救 系统” 、“ 供水施救 系统”和 “ 通信联络 系统” 。 煤矿 井下人员位置监测技术 与 系统 孙 继 平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煤 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 0 0 0 8 3 摘要煤矿井下人 员位置监测系统是煤 矿井下安全避 险 “ 六大系统” 之一。研究 了煤矿井下人 员位置监测系统在遏制超定 员生产、事故应急救援 、领导下井带班管理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 、防止 人员进入危险 区域、及时发现未按时升井人员、持证上 岗管理、井下作业人员考勤等方面 的作用。 提出了系统主要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识别卡与分站之 间的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 1 0 1T I ;识别卡位 移速度不得小于5 m / s ;识别卡并发数量不得小于 8 0个 ;系统漏读率不得大于 1 0 ~;识别卡数量应 不小于 8 0 0 0个等。提 出了系统装备要求①各个人员出入井 口、重点区域 出/ 入 口、限制 区域等 地点应设置分站 ,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 入井、出/ 入重点 区域 、出/ 入 限制 区域 的要求;②巷 道分支处应设置分站,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 入方 向的要求 ;③下井人 员应携带识别卡; 性 能完好 的识别卡总数,至少 比经常下井人 员的总数 多 1 0 % ;⑤矿调度 室应设置 显示设备 ,显示井 下人员位置等;⑥各个人员出入井 口应设置检测识别卡工作是否正常和唯一性检测的装置,并提示 携卡人 员本人及有关人员。 关键词 煤矿井下;人 员;位置监测;定位 ;安全避险 中图分类号T D 6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0 2 5 3 2 3 3 6 2 0 1 0 1 1 0 0 0 1 0 5 Pe r s o nn e l Po s i t i o n M o ni t o r i n g Te c hn o l o g y a n d S y s t e m i n Und e r g r o un d M i n e S UN j i p i n g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fC o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S a f e t y Mi n i n g,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f Mi n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n g , B e ij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p e r s o n n e l p o s i t i o n mo n i t o r i n g s y s t e m i n u n d e r g r o u n d mi n e i s o n e o f t h e“ s i x ma j o r s y s t e ms ’ ’t o k e e p a w a y f r o m t h e r i s k s i n t he u n de r g r o u nd mi n e.Th e p a pe r s t ud i ed t h e r o l e s o f t h e pe rso n n e l po s i t i o n mo n i t o r i ng s y s t e m i n un d e r gro u n d mi ne i n t h e o v e r r a t e d p r o d u c t i o n c o n t r o l ,t h e a c c i de n t e me r g e n c y r e s c ue,t he mi n e l e a de r i n t h e u nd e r g r o u n d mi ne o n d ut y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t he s p e c i a l op e r a t i o n p e o n n e l ma n a g e me n t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t h e p e r s o n n e l i n t o t h e d a n g e r o u s z o n e,t i me l y fi n d i n g t h e p e r s o n n e l n o t b e e n u p t o t h e s u r f a c e gro u n d a c c o r d i n g t h e t i me s c h e d u l e ,t h e ma n a g e me n t o f t h e o n p o s t wi t h t h e c e r t i fi c a t e ,t h e a t t e n d a n c e o f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p e o n n e l i n t h e u n d e r g r o u n d mi n e a n d o t h e r s . T h e ma i n t e c h n i c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 s a n d t h e me a s u r i n g me t h o d o f t h e s y s t e m we r e p r o v i d e d . T h e w i r e l e s s t r a n s mi s s i o n d i s t a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i d e n t i fi c a t i o n c a r d a n d t h e s u b s t a t i o n s h o u l d n o t b e l e s s t h a n 1 0 m.T h e d i s p l a c e me n t s p e e d o f t h e i d e n 一 基金项 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 目 2 0 0 8 0 2 9 0 0 0 0 8,2 0 0 9 0 0 2 3 1 1 0 0 0 8 2 0 1 0 年 第1 1 期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第3 8 卷 t i fi e a t i o n c a r d s h o u l d n o t b e l C S S t h a n 5 n t / s .T h e c o n c u r r e n t n u mb e r o f t h e i d e n t i f i e a t i o n c a r d s i s s u e d s h o u l d n o t b e l e s s t h a n 8 0 .T h e mi s s r e a d i n g r a t e o f t h e s y s t e m s h o u l d n o t b e o v e r 1 0 ~.T h e i d e n t i fi e d n u mb e r o f t h e c ard s s h o u l d n o t b e l e s s t h a n 8 0 0 0.T h e r e q u i r e . m e n t s o f t h e s y s t e m e q u i p m e n t s w e r e p r o v i d e d .T h e s u b s t a t i o n s s h a l l b e i n s t a l l e d a t t h e e a c h m i n e m o u t h f o r p e r s o n n e l i n / o u t . t h e e x i t a n d e n t r a n c e a t t h e i mp o r t a n t a r e a,t h e r e s t r i c t e d z o n e a n d o t h e r p l a c e s a n d s h o u l d me e t t h e r e q u i r e me n t s o f t h e mo n i t o r e d p e r s o n n e l wi t h t h e c a r d i n a n d o u t t h e m i n e , i n a n d o u t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a r e a a n d i n a n d o u t t h e r e s t r i c t e d z o n e .②T h e s u b s t a t i o n s h a l l b e i n s t a l l e d a t t h e b r a n c h o f t h e g a t e w a y a n d s h a l l me e t t h e r e q u i r e me n t o f t h e mo n i t o r e d p e r s o n n e l w i t h t h e c a r d s i n t h e i n a n d o u t d i r e c t i o n o f t h e g a t e wa y . T h e p e rso n n e l i n t h e u n d e r g r o u n d mi n e s h a l l b ri n g w i t h t h e i d e n t i fi c a t i o n c a r d s . T h e t o t a l n u m b e r o f t h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c a r d s w i t h w e l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s h a l l b e a t l e s s 1 0 %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e t o t a l n u m b e r o f t h e d a y - t o - d a y p e r s o n n e l i n t h e u n d e r g r o u n d m i n e .T h e m i n e d i s p a t c h i n g r o o m s h a l l e q u i p w i t h t h e d i s p l a y e q u i p m e n t t o d i s p l a y t h e l o c a t i o n s o f t h e p e rs o n n e l a n d o t h e r s .T h e u n i q u e d e t e c t i o n d e v i c e s h a l l b e e q u i p p e d a t t h e mi n e mo u t h f o r e a c h p e r s o n i n / o u t t h e mi n e t o d e t e c t t h e i d e n t i fi c a t i o n c a r d s i n a n o r mal f u n c t i o n a n d wo u l d p r o mpt t he p e r s o n n e l wi t h t h e c a r d s a n d o t h e r pe r s o n n e 1 . Ke y wo r d s c o a l mi n e u n d e r g r o u n d;p e rso n n e l ;p o s i t i o n mo n i t o r i n g ;p o s i t i o n i n g ;s a f e l y k e e p i n g a w a y f r o m r i s k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的通知 国发 [ 2 0 1 0 ]2 3号要求 “ 煤矿和非 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 ,安装监测 监控系统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紧急避险系统 、压 风 自救系统 、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 装备,并于 3年之 内完成 ”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 下安全避险 “ 六大系统 ”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 [ 2 0 1 0 ]1 4 6号 要求 “ 建设完善煤矿井下人员定 位系统。发挥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 救援工作 中的作用。2 0 1 0年底前 ,中央企业和 国 有重点煤矿企业要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完 善工作 。2 0 1 1年底前 ,其 他所有煤矿要完成井下 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 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又称煤矿井下人员 定位系统和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煤矿井下 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具有人员位置 、携卡人员出入井 时刻 、重点区域出入时刻 、限制区域出入时刻 、工 作时间、井下和重点区域人员数量 、井下人员活动 路线 等监测 、显示 、打 印、存储 、查 询 、异 常报 警 、路径跟踪、管理等功能 ;在遏制超定员生产、 事故应急救援 、领导下井带班管理 、特种作业人员 管理 、防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及时发现未按时升 井人员 、持证上岗管理、井下作业人员考勤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 1 系统组成及 工作原理 煤矿井下是一个特殊而又恶劣的环境 ,无线电 信号传输衰减大 ,G P S信号不能覆盖煤矿井下巷 道 ,有甲烷等易燃易爆气体。因此 ,G P S不能用于 2 煤矿井下。目前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主要采 用 R F I D技术。部分系统采用漏泄电缆、WI F I 和 Z ig B e e 等技术,除具有人员位置监测功能外,还具 有单 向或双 向紧急呼叫等功能。 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一般由识别卡 、位 置监测分站、电源箱 可与分站一体化 、传输接 口、主机 含显示器 、系统软件、服务器、打印 机 、大屏幕 、U P S电源 、远程终端、网络接 V I 、电 缆和接线盒等组成 ,如图 1所示 。 / / \ \ / / \ \ 困⋯困匝 ⋯匝 图 1 煤矿 井下人 员位置监测系统 识别卡由下井人员携带,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 子数据,当进入位置监测分站的识别范围时,将用 于人员识别的数据发送给分站。 位置监测分站通过无线方式读取识别卡内用于 人员识别的信息,并发送至地面传输接 口。 电源箱将交流电网电源转换为系统所需的本质 安全型直流电源,并具有维持电网停电后正常供电 孙继平 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技术与系统 2 0 1 0年第 1 1 期 不小于 2 h的蓄电池 。 传输接 口接收分站发送 的信号 ,并 送主机处 理 ;接收主机信号,并送相应分站 ;控制分站的发 送与接收,多路复用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并具有系 统 自检等功能。 主机主要用来接收监测信号 、报警判别 、数据 统计及处理 、磁盘存储 、显示 、声光报警 、人机对 话 、控制打印输出、与管理 网络联接等。 2 系统作用及相关标准 2 . 1 系统作用 煤矿井下人 员位 置监 测系统在遏制超定 员生 产 、事故应急救援 、领导下井带班管理 、特种作业 人员管理 、防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及时发现未按 时升井人员 、持证上岗管理 、井下作业人员考勤等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1 遏制超定员生产 。通过监控人井人数 ,进 入采 区、采煤工 作面 、掘进工 作面等重点 区域 人 数 ,遏制超定员生产 。 2 防止人员进 入危 险 区域 。通过对进 入 盲 巷 、采空区等危险区域人员监控 ,及时发现误人危 险区域人员 ,防止发生窒息等伤亡事故。 3 及时发现未按时升井的人员。通过对人员 出/ 入时刻监测 ,可及时发现超时作业和未升井人 员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发生意外。 4 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管理。通过对瓦斯检查 员等特种作业人员巡检路径及到达时间监测 ,及时 掌握检查员等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按规定的时间和线 路巡检。 5 加强干部带班管理。通过对带班干部 出入 井及路径监测 ,及时掌握干部下井带班情况 ,加强 干部下井带班管理 。 6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考勤管理 。通过对入井 作业人员,出/ 入井和路径监测 ,及时掌握入井工 作人员是否按规定 出/ 入井 ,是否按 规定 到达指定 作业地点等。 7 应急救援与事故调查技术支持。通过系统 可及时了解事故时人井人员总数 、分布区域 、人员 的基本情 况等。若发生事故 时,系统不被完 全破 坏 ,还可在事故后 2 h内 系统有 2 h备用电源 , 掌握被困人员的流动情况。在事故后 7 d内 识别 卡电池至少工作 7 d ,若识别卡不被破坏 ,可通 过手持设备测定被困人员和遇难人员大致位置,以 便及时搜救。 8 持证上 岗管理 。通过设置在人员 出入井 口 的虹膜和人脸等检测装置,检测入井人员特征 ,与 上岗培训人员的虹膜和人脸数据库资料对比,没有 取得上岗证 的人员不允许下井 ,特殊情况 如上 级检查等需经有关领导批准 ,并存储记录。 9 具有紧急呼叫功能的系统 ,调度室可以通 过系统通知携卡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携卡人员可以 通过预先规定的紧急按钮 向调度室报告险情。 2 . 2相关标准 有关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 系统安装 、使用 、 维护与管理 的标准有 A Q 1 0 4 8 --2 0 0 7 煤矿井下作 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J 。 有关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 系统生产 、设计、 测试与检验的标准有 A Q 6 2 1 0 --2 0 0 7 煤矿井下作 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6 1 、MT / T l 0 0 4 2 0 0 6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M T / T 1 0 0 5 --2 0 0 6 矿用分站 、MT / T 1 0 0 7 --2 0 0 6 矿用信息传输接 口、MT / T 1 0 0 8 --2 0 0 6 煤矿安 全 生 产 监 控 系 统 软 件 通 用 技 术 要 求 、MT / T 1 0 8 1 _2 0 0 8 矿 用 网 络 交 换 机 、M T / T l O 7 8 2 0 0 8 矿用本质安全输出直流 电源、M T / T 7 7 2 1 9 9 8 煤矿监控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M T / T 8 9 9 2 0 0 0 矿用信息传输装置等 。 3主要技术要求 1 识别卡与分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 。煤矿 井下人 员位 置 监测 系 统识 别 卡 与位 置监 测 分站 读卡器之间无线传输距离太远,将会增大识别 卡无线发射功率 、天线尺寸 、位置监测分站接收灵 敏度 ,增加设备成本 、体积和质量等 ;传输距离太 近将会增加漏读率等。根据煤矿井下巷道宽度 ,并 综合考虑煤矿井下无线传输衰减大 、携卡人员乘坐 的各种运输工具对无线传输的影响 、发射功率 、接 收灵敏度 、工作频率 等 ,通过理论分 析和现场测 试 ,确定识别卡与分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 1 0 IT I 。 2 识别卡位移速度。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 系统识别卡位移速度是指识别卡被正确识别 的情况 F能具有的最大速度。该指标偏高 ,将会影响并发 数量和漏读率 ,对监测 分站 读 卡器 的阅读速 2 0 1 0 年 第1 1 期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第3 8 卷 度和无线传输距离提 出较高要求 ,增大设备成本 等。该指标偏低 ,难以满足人员乘坐各种运输工具 的要求等。根据架空乘人装置 、乘人输送带 、斜井 人车、平巷人车、胶轮车等煤矿井下乘人运输工具 的移动速度 ,结合矿井无线传输特点和 R F I D现有 技术等 ,确定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识别卡的位移速 度不得小于 5 m / s 。 3 并发识别数量。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 统并发识别数量是指携卡人员以最大位移速度同时 通过识别区时,系统能正确识别的最大数量。该指 标偏大,要求监测分站 读卡器读卡速度高, 无线传输距 离远,会增大设备 成本等。该 指标偏 低 ,当进入读卡区人员较多时,会造成漏读等。根 据煤矿井下各种乘人运输工具一次乘人数量、现有 防碰撞算法和读卡速度等,提 出了煤矿井下作业人 员识别卡的并发数量不得小于 8 0个。 4 识别卡漏读率。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 统漏读率是指携卡人员以最大位移速度和最大并发 数量通过识别区时 ,系统漏读和误读的最大数量与 通过识别区的识别卡总数的比值。该指标偏高,将 会影 响并 发识 别数 量 和位移 速 度,对 监测 分站 读卡器的阅读速度和无线传输距离等提出了较 高要求 ,增大设备成本等。该指标偏低,将会 出现 较大的差错等 ,难以满足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要 求。用于地面的 R F I D系统漏读率可达 1 O 综合 考虑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现有技术水平和煤 矿井下安全生产对人员位置监测 系统 的实 际需求 等,确定系统漏读率不得大于 l 0 ~。 5 识别卡数量。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 识别卡数量指标体现了识别卡的最大编号容量。该 指标偏大就会增大编码位数 ,在其他指标不变 的条 件下,系统就要有更好的防冲撞算法和较高的传输 速率,系统的复杂度也将增大。识别卡在煤矿井下 使用易丢失和损坏,需要对识别卡有足够的备用余 量,编号也需有备用冗余。针对煤矿井下人员位置 监测系统现有技术水平和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对人员 位置监测系统的实际需求,提出了识别卡数量应不 小于 8 0 0 0个的要求。 6 识别卡电池寿命。为通过本安 防爆检验和 型式检验等 ,部分识别卡与其电池封装在一起 ,电 池不可更换 ,因此 ,电池寿命就是整个识别卡寿 命。因此,要求不可更换电池的识别卡的电池寿命 4 应不小于2年,可更换电池 的识别卡的电池寿命应 不小于 6个月。 7 识别卡连续工作时间。为满足煤矿井下灾 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需求 ,并考虑 目前识别卡功耗情 况及其电池有关技术和产品现状 ,要求可充电电池 的识别卡 ,每次充电能保证识别卡连续工作时问不 小于7 d 。 4 测试方法 根据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有关技术现状 和发展趋势 ,结合 目前测试技术水平,提出了煤矿 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 的测试 方 法 ,规范了系统测试方法。 1 最大位移速度测试 。最大并发数量 的识别 卡同时通过分站识别区,测量其正确识别的最大位 移速度。 2 最大并发识别数量测试。以最大位移速度 通过分站识别区,测量在正确识别的情况下 ,识别 卡同时通过分站识别区的最大数量。 3 漏读率测试。最大并发数量 的识别卡以 最大位 移 速度 通过 分 站识 别 区,共通 过不 低 于 1 0 / M 次共 个识别卡,将每次漏读或误读的个数 相加得 Ⅳ,漏读率为 N / L 。上述试验次数可以在 1 , 3 ,5中选择。 4 识别卡与分站之 间无线传输距离测试 。识 别卡从识别区外接近分站 ,直到分站正确识别识别 卡时停止,测量识别卡距分站的距离 ,即识别卡与 分站间的无线传输距离。 5 巡检周期测试。在组成测试系统的 3个独 立识别区域,同时通过 1 / 3最大并发数的识别 卡, 并开始计 时,直到主机显示全部相关信息停止计 时,所测时间即巡检周期。 6 分站存储数据时间测试。系统正常运行情 况下 ,断开分站与传输接 口的传输电缆 ,每半小时 以一半最大并发数量的识别卡通过分站识别区,共 4次 ,然后恢复分站与传输接 口的传输电缆 ,分站 应能将 4次通过分站识别区的识别卡号和时间准确 上传至中心站。 7 识别卡电池寿命测试。通过下式计算识别 卡电池寿命 为 TC / , , , 2 , ] 式中c 电池容量 ; 孙继平 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技术与系统 2 0 1 0年第 1 1 期 , 识别卡接收和发送时间 ; 识别卡待机时间; , ,, 2 识别卡接收和发送状态工作 电流; L 识别卡待机状态工作 电流。 8 识别卡 电池工作时间测试。使可充电电池 处于充满状态的识别卡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开始 计时 ;直到可充 电电池低于最小放电电压或不能保 证识别卡正常工作时,停止计时。识别卡电池工作 时间为上述时问的 8 0 %。 5 装备要求 1 各个人员 出入井 口、采掘工作面等重点 区 域出/ 人 口、盲巷 等限制区域等地 点应设置分 站 , 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 出/ 人井 、出/ 入采掘工作面 等重点区域 、出/ 入盲巷等限制区域的要求。 2 巷道分支处应设置分站 ,并能满足监测携 卡人员出/ 人方向的要求。 3 下井人员应携带识别卡。识别卡严禁擅 自 拆开。 4 工作不正常的识别卡严禁使用。性能完好 的识 别 卡 总数 ,至少 比经 常下 井 人 员 的总 数 多 1 0 %。不固定专人使用的识别卡 ,性能完好的识别 卡总数至少 比每班最多下井人数多 1 0 %。 5 矿调度室应设置显示设备 ,显示井下人员 位置等。 6 各个人员 出入井 口应设置检测识别卡工作 是否正常和唯一性检测的装置 ,并提示携卡人员本 人及有关人员。识别卡工作正常和唯一性检测可以 采用机器与人工配合的方法,也可采用虹膜 、人脸 等 自动检测方法。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识别 卡正常工作和下井人员每人一张卡 ,且仅携带表明 自己身份的卡,这是遏制超能力生产 、加强煤矿井 下作业人员管理 、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的必要 条件。 6 结 语 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是煤矿井下安全避 险 “ 六大系统” 之一 ,在遏 制超定员生产 、事故 应急救援 、领导下井带班管 理 、特种作业人 员管 理 、防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及时发现未按时升井 人员、持证上岗管理 、井下作业人员考勤等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系统主要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是实 现系统安全保障作用的关键。因此 ,煤矿井下人员 位置监测系统必须按照 A Q 1 0 4 8 --2 0 0 7 煤矿井下 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和 A Q 6 2 l 0 2 0 0 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等有关 标准 生产 、设计 、测试 、检验 、安装、使 用 、维护与管理 。 参考文献 [ 1 ] 孙继平 .煤 矿井下人 员位置监 测系统联 网 [ J ] .煤 炭科学 技术 ,2 0 0 9 ,3 7 1 1 7 7 7 9 . [ 2 ] 孙继平 .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 [ M] .北京煤炭工业 出版社 ,2 0 0 9 . [ 3 ] 孙继平 . 煤矿监控系统手册 [ 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 社 ,2 0 0 7 . [ 4] 孙继 平 .煤 矿安 全监 控系统 [ M] .北京 煤 炭工 业 出版 社 ,2 0 0 6 . [ 5 ] 孙继 平 ,彭霞 ,卫修 君 ,等 . a Q l O 4 8 --2 o o 7,煤矿 井下 作业人 员管理 系统使 用与 管理规 范 [ s ] .北 京 煤炭 工业 出版社 ,2 0 0 7 . [ 6 ] 孙继平,彭霞,卫修君,等 . A Q 6 2 1 0 --2 0 0 7 ,煤矿井下 作业人员管理 系统 通用技术 条件 [ S] .北 京 煤炭工业 出 版社 ,2 0 0 7 作者简介 孙继平 1 9 5 8 一 ,男 ,山西 翼城人 ,教授 ,博士 生导师 ,博士 ,中国矿 业大学 北京 副校 长 ,长期从 事煤矿安 全生产监控与 通信 、安 全生产信息化及煤矿 电气安全方面的研究和 实践工作。T e l 0 1 0 6 2 3 3 1 9 2 9 ,E - m a i l s j p c u mt b . e d u . c n 收稿 日期2 0 1 0 0 9 0 3 ;责任编辑赵瑞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