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跨采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pdf
第 2 3卷第 l 2期 2 0 0 4年 6月 岩石力学 与工程学报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R o c k M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3 1 2 1 9 8 6 1 9 9 1 J u n e , 2 0 0 4 近距离跨采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谢文兵 史振凡 殷 少举 。 中 国矿业大学能源学 院徐 州 2 2 1 0 0 8 枣庄矿 务局 枣庄2 7 7 5 1 9 摘要针对近距离跨采时,工作面与底板岩巷的不同空间位置关系,采用数值力学分析,详细地分析 了工作面开 采引起 的围岩应力演化过程及特点、近距离跨采引起底板岩巷 围岩位移的特点以及巷道位置对其 围岩稳定性 的影 响。研究结果表 明,煤柱上支承压力分布是开采影响岩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开采引起集 中应力在煤层与直接顶 界面上的直接反映。近距离跨采巷道围岩位移受开采引起的整体位移场影响较大,而不单纯决定于煤柱侧支承压 力的作用 。留设保护煤柱时,底板岩巷应位于集中应力区的P J N或跨采时工作面应推过足够距离,使巷道靠近采 空区应力恢复区的下方。最后通过实例给予了分析。 关键词采矿工程,工作面开采 ,底板岩巷,稳定性,支承压力 分类号T D 3 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0 . 6 9 1 5 2 0 0 4 1 2 . 1 9 8 6 . 0 6 S T I LI TY ANALYS I S OF S I 刀 R R oUNDI NG RoCK M AS SES oF RoADⅥ Y UNDER oVERHEAD M I NI NG Xi e W e n b i n g l , S h i Zh e n g f a n 2 , Yi n g Sh a o z h u 2 1 Co l l e g e o f Mi n e r a l a n dE n e r g y R e s o u r c e s , C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Mi n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Xu z h o u 2 2 1 0 0 8 Ch i n a Z Z a o z h u a n g Mi n i n g B u r e a u ,Z a o z h u a n g 2 7 7 5 1 9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Co n s i d e r i n g t h e r e l a t i v e p o s i t i o n o f wo r k i n g f a c e a nd t h e fl o o r r o a d wa y, t h e s t r e s s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u r r o u nd i n g r o c k ma s s e s ,roc k d i s p l a c e me n t a r o u n d fl o o r r o a d wa y i n d u c e d b y o v e r h e a d mi n i n g ,an d the r o a d wa y s t a b i l i t y a t d i ff e r e n t p o s i t i o n are ana l y z e d i n d e t a i l b y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t the a b u t me n t p r e s s u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n c o a l p i l l ar i s the d i r e c t r e fle c t i o n o f a b u t me n t s t r e s s i n d u c e d b y mi n i n g o n the i n t e r f a c e s o f c o a l s e a m a n d i mme d i a t e r o o f .Th e roc k d i s p l a c e me n t aro u n d roa d wa y u n d e r n e arb y o v e r h e a d mi n i n g i s i n fl u e n c e d b y t h e wh o l e d i s p l a c e me n t i n d u c e d b y mi n i n g as we l l as a b u tm e n t p r e s s ure o n t h e c o a l p i l l ar. T h e fl o o r r o a d wa y s h o u l d b e l o c a t e d o u t o f the a b u t me n t s t r e s s z o n e wh e n p r o t e c t i o n c o a l p i l l a r i S r e tai n e d , o r the wo r k i n g f a c e s h o u l d b e p u s h e d a wa y f o r e n o u g h d i s t a nc e u n d e r o v e r h e a d mi n i n g .Th e s t u d y r e s u l t i s p rov e d b y a c ase a ny z e d . Ke y wo r ds mi n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wo r k i n g f a c e mi n i n g, flo o r r o a d wa y. s tab i l i t y, a b u tm e n t p r e s s u r e 1 引 言 与其他领域岩土工程相 比,煤矿领域的巷道围 岩稳定性 8 0 %都受到采动的强烈影响。煤层开采引 起回采空问周围岩层应力重新分布,不仅在回采空 间周围的煤柱上造成应力集中,而且该应力将向底 板深部岩层传递【卜引 。通常为了分析 问题方便,人 们利用煤层与直接顶交界面上的应力分布,即支承 压力来 分析开采对 底板岩层及 巷道 围岩稳定性 的影 响。已有研究近似地将煤柱侧的应力用分段均布荷 载代替,根据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底板岩体中的 应力分布 图形,得出了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剪应 力 随深度 的变 化及 其最 大值 位 置 ,根据 Mo la r - C o u l o mb破坏准则计算岩体的破坏深度 J ,并依 据大量实测资料,总结出巷道与煤柱边缘间水平距 2 0 0 3年 5月 1 2日收到初稿 .2 0 0 3年 7月 3 1 H收到修 改稿 。 作者 谢文兵 简介男.3 8 岁.博士.现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巷道围岩控制、三下采煤与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E - ma i l w e n b x i e s o h u c 0 m。 维普资讯 第 2 3卷第 l 2期 谢文兵等.近距离跨采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1 9 8 7 离 与上部煤层间垂距 z的经验关系【 m 1 。这些研 究成果可 以定性解释实际生产中煤层底板岩体产生 底鼓 的原因及底板巷道围岩的稳定性问题。但 已有 的研 究成 果没有考虑 支承压 力形成过程及对底 板巷 道围岩的稳定性影响。实际上,在开采引起顶板岩 层弯 曲、断裂和跨落 的同时,底板岩层也经 历 了开 采引起的岩层应力位移变化过程 。开采引起 [ 作面 周 围空 间岩层 ,包括 顶底板岩层 应力重分布 。煤柱 上支承压力分布是开采引起整个围岩体相互作用在 煤层与直接顶界面上应力分布的结果,而不是开采 引起底 板岩 层应 力位 移 的根源 。 由此可 以看 出,根 据支承压力分布分析跨采巷道的围岩稳定性是不妥 的。开采引起的围岩应力位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空 间力学问题。分析近距离跨采对软岩巷道围岩稳定 性 影 响 不 能单 纯 地 根 据支 承 压 力 的分 布形 态 来 考 虑,而应将开采影响的围岩作为相互作用的整体来 研 究 。 2 建 立分析模型 为了分析近距离跨采对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影 响,采用适于分析岩土工程大变形问题的数值分析 软件 F L A C建立相应 的数值分析模型。模型是根据 柴里矿二水平三条上 山的实际地质开采条件建立, 见图 1 。 三条上山的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 净宽 4 6 0 0 c m,净高 3 7 0 0 c m,三条上山原支护均为 1 4圆钢 锚喷支护。三条上山沿二灰标志层布置, 埋深 3 O 0 ~ 5 0 0 m,距离上部开采 3 煤层 1 0 2 2 m。三条上山 均受上方煤层开采影响,但由于巷道与上方工作面 相对位置关系不同、有无留设保护煤柱以及跨采方 式不同,巷道受到的采动影响程度及巷道围岩变形 差别 很大 。 I I I I I I J , 『 昌 , ..‘ 上覆 岩层 黑泥岩 ’ 譬J , 一 老顶 中砂岩 叫 煤 工作曲椎 I I 2 C 一 I一 一l I ▲ 8 0 2 0’2 0。 5 0 底板 黑泥岩 凸 凸£广 导 J y 图 1 分析模型 单位m F i g 、 I An a l y s i s mo d e l u n i t m、 根据巷 道与上方工 作面各种位置 关系建立 相应 的分析模型,见表 1 。表中用 3个数字 I J K来表示 模型情况。工作面向左开采 , 代表工作面位置, 取 1 ,2 ,3 ,分别对应 图 1中工作面 3个 不同位置 。 代 表底 板 岩巷 的位 置 , 取 1 ,2 ,3 ,分 别 对应 图 1中底板岩 巷左、 中、右 3个不 同位 置 。 为巷 道距煤层 的垂距 , 取 1 ,2 ,3 ,对应 的垂距分别 为 1 0 ,1 5和 2 0 m。 表 1 分析模型 Ta bl e 1 An a l y s e s mo d e l s 模 型号 A B C D E F G 模型情况 1 2 1 2 2 1 3 2 1 1 3 1 3 1 1 2 2 2 2 2 3 模型所在位置上、下山埋深 4 5 0 m,上山距煤 层底板 的距离 为 1 0 m。根据各 层岩体 的岩石 力学试 验结果、围岩损伤程度,按照 H o e k和 B r o w n统计 经验公式确定围岩物理力学性质 ,见表 2 ,并考虑 了煤层、直接顶 、直接底 的应变 软化 特性 。模 型左 右边界按岩层走向充分采动角和走向移动角确定, 上边界按连续弯 曲带高度确定。为了分析开采对巷 道围岩稳定性 的影响 ,分别在巷 道顶 、底 、左帮和 右帮 4个位置 设立 了相应 的位 移监测 点。 表 2 围岩的物理 力学性质 Ta bl e 2 S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p r o p e r t y 3 近距离跨采围岩应力演化及特点 煤层开采引起 回采空间周围岩层应力重新分 布。数值分析过程的时步虽然不能与实际开采影响 的时间过程相对应 ,但数值分析中不同时步的应力 位移结果反映了实际开采过程中应力位移的演化过 程。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板岩层产生离层、断裂 和垮落 底板岩层 向上运动 ,受开采影 响岩层相互 作用 ,围岩应 力场和位移场发 生 了一系列 的变化 。 图 2 图中数字为时步数 显示近距离跨采时 围岩应 力演化及其特 点 。 维普资讯 l 9 8 8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4 芷 2 0 l8 l6 『\ 萎。14 f . 1 n ’ 。 。眷 i , 。 7 厂 工 作 面 l_/ 距离/ m 图 2围岩应力演化 F i g . 2 S t r e s s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ma s s e s 围岩应力演化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开采,受 开采 影响 的范 围 内顶板岩层应 力迅速减 小。当工作 面达 到充分采动 后 ,充分采 动 区和煤壁 形成岩梁 的 2个 支承 点,充分采动 区应 力逐渐 恢复。围岩应力 演化 具有 以下特 点 1 由于开采引起上覆岩层垮落、弯 曲形成岩 梁 结构 ,开采引起 的应力集 中区位于煤壁 附近上 方 的岩层 中 ,呈纺锤 状 ,并倾 向工作面 2 随着顶板岩层屈服弯曲,顶板岩层应力会 产生跳 跃性 的突 变 3 应力集中区的应力一般可达到原岩应力水 平 的 2 ~3倍 , 以往估 计集 中应 力可达 到原岩应力水 平 的 5 ~l O倍是不准 确 的。因为当应力高于岩体 的 屈服 强度后 ,岩体会 产生屈服 ; 4 当顶板岩层经充分垮落重新压实后 ,充分 采 动 区应 力恢复 到原岩应力水 平 ,充分采动 区利煤 壁 之 间靠 近 充 分采 动 区 的岩 层 应 力也 有 大幅 度 提 高 5 充 分采 动 区 内,应力水 平总体 上恢 复到原 岩应 力水平 , 但充分采动 区 内围岩应力呈波 浪起伏 。 这与工作面分步开采和顶板活动有关 6 靠 近煤壁 附近 的岩层 ,应力 水平仍然很低 。 这与煤壁附近存在压不实的死三角区有关。 在煤柱上方,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柱上方支 承压力分布形态相似,即在煤柱边缘存在应力降低 区 、应 力升 高区和 原岩应 力区 。分析 结果表 明,煤 柱上 支承压 力演 化具有 以下特 点 1 随着煤壁附近煤层屈服、剪胀变形,支承 压 力峰值 向煤柱深 部转移 ; 2 动态 的支 承压 力峰值 大于 稳定后 的支承 压 力峰值 . 3 支 承 压 力 是 开 采 影 响 岩层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煤柱上支承 压力分布 是开采 引起 集 中应 力在煤 层与直接顶 界面上 的直接 反映 。开采 在上覆 岩层形 成的集 中应 力会影 响底板岩 巷 的稳 定性 ;同样 ,底 板岩巷 的存 在也会影 响应 力集 中区及支承 压力 区的 分布和 大小 。 4 跨采巷道围岩位移规律及特点 4 . 1 跨采巷道 的围岩变形 近距离跨采巷道从 开掘到报废 , 由于采动 影响 , 围岩应 力重新 分布 ,巷道 围岩 变形会持 续变化和 增 长 。跨采巷道的围岩变形将经过掘巷期间明显变形 , 然后趋向稳定,一翼采动影响期间显著变形,然后 又趋向稳定,另一翼再次采动影响期间强烈变形, 再 次趋 向稳定 6个时期 。巷道 服务期 间的围岩变形 量 z , 为 I 旦 1 , . , z , z , 0 V o f 0 z , , f , 1 l i 式 中 为开掘上 下 山引起 的围岩变 形量 ram , V o 为 掘巷 影 响趋 向稳 定 期 间 围岩 的平 均 变 形速 度 mm/ d , 为掘巷 影响趋 向稳 定期 间所 经历 的时 间 d 1 ,z, . 为上 下 山第 f 次受回采影响引起的围岩变 形量 ram , 为第 i 次采动影 响趋 向稳 定期 间围岩 的平均变形速度 ram / d ,t i 为第 f次采动影响趋 向 稳定期间所经历的时间 d ,n为采动影响次数。 在地质条件 相 同的情况 下 ,近距 离跨采巷 道在 各种布置方式中,受回采影响之前的围岩变形 值 和 v 。 值 均相 同。而 z , , , v j 则与工作 面的跨采方 式密 切相 关。如 留保护煤柱 时,则 z , , , 与煤柱 宽度有 密切 关系。如果 一侧 的煤柱宽度在 5 0 m 以上 ,巷道 围岩 中等稳 定 以上 ,则 回采 的影 响 比较 小【 l J 。一 般 来 说 ,留设保护 煤柱及 后到跨采 上 下 山工 作面 跨 采 ,z , . 值 比先到跨采巷道的工作面跨采方式要 小 , 值则稍大 。 后到跨采巷道 工作面跨采 后 ,由于上 下 山上方煤柱 支承压力叠加 ,跨采巷 道的围岩 变形量 会显著增加 。随着 工作面临近 ,煤柱 宽度 日益减 小 , 围岩 变形将 急剧增加 。它 的 z , , 比先 到上 下 山工 作 面跨 采的 z , , 要大 。 现 实生产 中,因各种条件 的 限制 , 有 时在 上 下 山一侧 留设的煤 柱宽度较 小,也有 的甚 至将煤 柱边 缘 留在 上 下 山的上方 。生产 实践表 明 ,在煤柱 下 的底板岩 层 内,不仅位 于应 力增 高区 内的巷 道很难 维护 , 有 时位于应 力降低 区 内的巷道 维护也很 困难 。 开采 厚煤层 时 ,在 上分层采 空 区下 降压 区 的 中、 维普资讯 第 2 3卷第 l 2期 谢文兵等.近距离跨采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1 9 8 9 下分层巷道若位于上分层两侧采空的煤柱附近,巷 道 维护往 往也 十分 困难 1 。这与跨 采巷道 围岩位移 有 关。 4 . 2 跨采巷道围岩位移变形特点 在 煤壁上 方岩层 形成 的集 中应力和底板 卸载 的 共 同作用 下 ,跨采 巷道 围岩 产生相应 的位 移 。图 3 是跨 采巷道 的位 移情 况 。 从模型 A煤 柱上 的支承 压力演化过程 看 ,支承 压 力峰值 点位于 巷道左侧 ,按照应力峰值 作用 的位 置 ,巷道 左帮应 该 出现较 大 的向右位 移 ,但左帮 的 位 移并不 大 ,而 右帮 的位 移很大 。这 是 由于开采在 煤壁上方岩层中形成 的集中应力 区向工作面侧倾 斜,作用于巷道上,底板岩巷围岩受到整体向下、 向采空区位移作用,致使巷道右帮位移和顶板位移 较大 ,而 左帮位 移和底 鼓量较 小。 模 型 B在集 中应 力作用下 ,底板 岩巷受到 比模 型 A 更大 的整 体 向采 空区位移 的作用 ,巷道左帮位 移不是 向右 ,而 是 向左产 生 了较大 的位移 ,顶板下 沉量反而有所减小。巷道表面位移结果 见图 3 d 表 明, 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初期, 左帮产生向右位移, 9 5 9 7 99 l Ol 1 0 3 1 0 5 a 巷 遭围岩位 移场放大 图 模型 A 在受到开采引起围岩集中应力作用后,底板整体向 采空区位移,很快左帮围岩也产生向左位移,随着 采 空 区 围岩应 力 的逐 步 恢 复 ,左 帮 又 开始 向右 位 移 。 由于岩层 断裂 、弯 曲形成岩梁 结构 ,煤 柱边缘 存在压不实死三角处。模型 C巷道位于采空区下, 巷道位于煤柱边缘的低应力处,但巷道的位移并不 小 。主要原 因是煤 层开采后 ,由于应 力释放 ,底板 岩层有整体 向上位 移 的趋势 ,再加上 煤柱边缘 集 中 应力作用,使煤柱边缘的底板岩层整体向上、向采 空区位移 ,因此 ,巷道 顶底 板 、右 帮都产生 了较大 的向上位移。这就是有时位于应力降低区内巷道维 护也很 困难 的原因 。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近距离跨采巷道围岩位移 具有 以下特 点 1 巷道位 移受煤 壁上 方岩层 形成 的集 中应 力 和底 板卸 载共 同作用 。巷道煤柱侧 帮位移 较大 。 2 近距 离跨采巷 道 围岩位 移受 开采 引起 的整 体位 移场作用 较大 ,而不 单纯取决 于煤柱上支 承压 力的作用 。 9 5 9 7 9 9 l O1 1 0 3 1 0 5 b 巷道围岩位移场放大图 模型B c 巷 道 围岩位 移场放大 图 模型 c d 模 型 B巷 道位移 图 3 跨采巷道 围岩位移 Fi g . 3 Di s pl a c e me n t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ma s s e s o f r o a d wa y i n d u c e d b y o v e r h e a d mi n i n g ” “ O O O O O O O O O O 6 4 2 ∞ I t I 叫/ 螽 } ” “ 维普资讯 1 9 9 0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4 笠 3 对 比 开采 引起 的 围岩 应 力 和位 移演 化 过 程 ,围岩 应力趋 于稳 定前 的巷道 围岩位移相 当于式 1 中的 ,而 围岩 应力趋于 稳定过程 中,并在它们 的长期 作用下 ,产生 的巷道 围岩 附加 变形相 当于式 1 中的 v i t i 。 4 因巷道 与工 作面 的位 置关 系不 同 ,巷道 变 形也具有各 自不同的特征 。因此近距离跨采巷道支 护 时 ,应根据 巷道 围岩 变形特征采 取相应 的支护技 术措施 。 4 . 3 巷道位置对其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上 面 分析 了巷 道与 工 作面 3 种不 同位 置关 系 时 ,跨采 巷道 的围岩位 移特 点 。进 一步改变巷道与 工作面位 置关 系 ,跨采 巷道 的围岩位 移仍具有 同样 的特点。表 3是各个模型跨采巷道围岩位移结果。 表 中负 号表示位 移方 向与 ,y轴方 向相 反 。 模型 D与模型 A 比较表明 巷道距工作面的距 离由 2 0 m增加到 4 0 m时,巷道处于集中应力区的 外侧 ,围岩 的变 形量减 小 了一 半左 右 。因此 ,如 留 设保护煤柱,则煤柱的宽度要足够宽。模型 E与模 型 C比较表明巷道距工作面的距离由 2 0 m增加 到 4 0 m 时 , 巷 道靠近采 空区应力恢 复区的下方 , 巷 道 围岩位 移除左 帮外 ,普遍 有较大减 小 ,而左帮位 移 增加值 也不大 。 因此跨采 时工作面应 推过足够距 离 ,使巷道靠 近采空 区应 力恢 复区 的下方 。模 型 F , G 与模型 B 比较表 明随着岩 柱厚度增大 ,巷道对 工作面周 围应力 集 中区的影响愈来 愈小,反过来说 工作面周 围应力集中区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也 较小 。在 整体上 ,随着岩 柱厚度 的增大 ,围岩 的变 形逐渐 减小 ,且 巷道不 均匀变形 的程 度减小 ,如模 型 F和 G的左 、右帮位 移差减 小。 表 3 各个模型的巷道围岩位移 Ta b l e 3 Di s pl a c e me n t o f s u r r o u n di n g r o c k ma s s e s o f r o a d w a y o f a l l m o d e l s m m 5 实例分析 柴里煤矿 2 3 3 8 工 作面 附近工 作面 开采与 3条上 山的平面位 置关 系见 图 4。 图 4 工作面与 3条上 山平面位置关系 Fi g . 4 Lo c a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wo r k i n g f a c e a nd r i s e 由图可 以看 出, 2 3 3 9工作面跨 过 3条上 山开采 , 2 3 3 7工作面 既没有 实行真正 意义上 的跨采 ,也没有 留设足够宽度的保护煤柱,而是留设了小煤柱。2 3 3 8 工作面甚 至将工作面直接 布置在 南轨上 山正上 方 。 2 3 3 8工作面跨采 前南轨上 山进 行 了锚注加 固 。图 5 是南轨上 山跨采 时锚注加 固段和非锚 注加 固段 表面 位移 监测 结果。 由图可 以看 出,与非锚注段相 比,锚注加 固段 表面位移减 小了一半 以上 。但 无论 是锚注加 固段 , 还是非锚注加 固段 ,南轨上 山右帮表 面位移较 大 , 而左帮表面位 移很小 。 由现 场围岩变 形情况看 ,试 验段上段右帮许多锚杆托板被拉入喷层 内 3 0 5 0 mm, 而左 帮则没有 出现这 种现象 ,说 明右 帮围岩产 生 了明显 的剪胀变 形 。这 与前面 的分析结 果是一致 的 。 6 主要结论 1 由于开采 引起 上覆岩 层垮 落 、弯 曲形成 岩 梁结构,开采引起的应力集中区位于煤壁附近上方 的岩层中,呈纺锤状 ,并倾向工作面。应力集中区 的应 力一般可达 到原岩应 力水平 的 2 ~3倍 。 2 当顶板岩层经充分垮落重新压实后,充分 采动 区应力恢 复到原岩应力 水平 ,充 分采动 区和煤 壁 之 问靠 近 充 分采 动 区 的岩 层 应 力 也 有大 幅 度提 高,但 充分采动 区内围岩应 力呈波浪起伏 。靠近煤 壁 附近 的岩层 ,应 力水平 仍然很低 。 3 煤柱上 支承 压力 分布是 开采 影响岩层 相 互 维普资讯 第 2 3卷第 1 2期 谢文兵等. 近距离跨采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5 0 4 0 量 3 O 捌 谁 2 0 1 O O 0 2 0 4 0 60 8 0 1 o o 距工 作面距 离/ m a 锚 注加 固段 距工作 面距离/ m b 非锚注段 图 5 2 3 3 8工作面开采时南轨上山表面位移 F i g . 5 S u o u n d i n g r o c k d i s p l a c e me n t a r o u n d Na n g u i r i s e d u r i n g 2 3 3 8 wo r k i n g f a c e mi ni n g 作用 的结果 ,是开采 引起集 中应力在煤层 与直接顶 界面上 的直接 反映 。动 态 的支承 压力峰值大 于稳定 后 的支承 压力 峰值 。 4 受煤壁上方岩层形成的集中应力和底极卸 载的共同作用,跨采巷道煤柱侧帮位移较大。 5 近距 离跨采 巷道 围岩 位移 受开采 引起 的整 体位移场影 响较大 ,而 不单纯取 决于煤柱 上支承压 力的作用 。 6 留设保 护煤柱 时 ,跨采 巷道 应位 于集 中应 力 区的外侧 ,跨采 时工作 面应推过足 够距 离 ,使巷 道靠近采 空 区应 力恢复 区的下方 ,并确定合 理 的岩 柱厚度 。 参 考 文 献 1 陈炎光 ,陆士 良 中国煤矿巷道 围岩控 S O [ M]徐 州中 国矿业 大 学出版社 ,1 9 9 4 2 张 金才 .张玉 卓 .刘 天 泉岩 体 渗 流 与 煤 层底 板 突 水 【 M]北 京地 质 出版 社 , 1 9 9 7 3 彭 苏萍 ,王 金 安承 压 水 上 采煤 【 M] 北京 煤 炭 工业 出版 社 , 2 001 4 蒋金泉 ,冯增 强,韩继胜跨 采 巷 道 围岩 结 构 稳 定 性分 类 与支 护 参 数 决 策⋯岩 石 力 学 与 工程 学 报 ,1 9 9 9,1 8 1 81 ~8 5 5 陆 士 良.岩巷 的矿 压 显 现 与 合 理位 置 [ M] 北京 煤炭 工业 出 版 社 ,1 9 8 4 6 陆士 良无 煤 柱护 巷 的矿 压 显现 【 M】 北京 煤 炭 工业 出版 社 , 1 98 4 7 布雷 斯 B H G.布 朗 E T 地 下采 矿 岩 石 力 学 [ M] 冯树 仁 , 余 诗 刚 . 朱柞 铎 等译北京煤炭 工业 出版 社 . 1 9 9 0 8 陆士 良 厚煤 层大巷 掘前预采 卸压 的研 究 [ J ] 煤炭 学报 ,1 9 9 2 , 1 7 2 1 ~7 9 陆士 良 巷道与上部煤层间垂距 z的选 择[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1 9 9 3 .2 2 1 1 ~ 7 1 0 陆士 良 巷道与上部煤柱边缘 间水 平距离 x 的选 择[ J ] 中国矿业 大学学报.1 9 9 3 .2 2 2 1 ~7 叫, 捌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