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力软岩巷道耦合支护研究.pdf
第 3 6卷 第 4期 2 0 0 7年 7月 中 国矿 业 大学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 Te c h n o l o g y Vo 1 . 3 6 No . 4 J u l y 2 0 0 7 文章编号 1 0 0 0 - 1 9 6 4 2 0 0 7 0 4 0 4 2 1 0 5 高应力软岩巷道耦合支护研究 柏建彪 ,王襄 禹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资源 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永 城煤 电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 , ,姚 苗 能 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 2 1 0 0 8 ; 河南 永城4 7 6 6 0 0 摘要 为 了研 究确定 高应 力软 岩巷 道 二 次 支护 时 间和 支 护 强度 , 以 焦煤 集 团古 汉 山矿 西 大巷 为 研 究对 象 , 采 用 F L AC 加中的指 数 蠕 变模 型 , 研 究分析 围岩应 力和 围岩 变形速 度 随 时 间 的 变化 规 律、 二次支护时间及支护强度对围岩 变形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 明 采 用指数蠕变模 型得到的围岩 变形 随 时 间的 变化 规律 与 现场 观测 基本 吻合 , 一 次 支护后 围岩 应 力 、 围岩 变形速 度趋 于稳 定 的时 间段基 本 一致 , 在 此 时 间段 内进 行 二 次 支护 后 围岩 蠕 变速 度 最 小 , 而 且 二 次 支护 强 度 在 0 . 2 5 ~ 0 . 3 0 MP a范 围内可 以有效 地控 制 围岩 蠕 变速 度 , 二 次 支护 强 度 大 于该 范 围, 围岩 的蠕 变速 度 也 不会再有明显的降低 , 保持 了巷道稳定. 关键 词 指数 蠕 变模 型 ;软岩 巷 道 ;高应 力 ; 二 次 支护 ; 合 理 支护 时 间 中 图分类 号 T D 3 5 3 文 献标 识码 A S t u d y o f Co u p l i n g S u p p o r t i n S o f t Ro c k Ro a d wa y Un d e r Hi g h S t r e s s BAI J i a n - b i a o ,W ANG Xi a n g y u ,YAO Z h e 1 . S t a t e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o a l Re s o u r c e s a n d M i n e S a f e t y,S c h o o l o f M i n i n g a n d S a f e t y En g i n e e r i n g, 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Te c h n o l o g y ,Xu z h o u ,J i a n g s u 2 2 1 0 0 8,Ch i n a ; 2 .Yo n g c h e n g Co a l& El e c t r i c i t y Gr o u p Co .Lt d ,Yo n g c h e n g ,He n a n 4 7 6 6 0 0,Ch i n a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de t e r mi ne t he s e c o nd a r y s up po r t t i m e a nd i nt e ns i t y,t he c h a ng i ng r u l e s of t he s t r e s s a nd de f o r m a t i o n s pe e d of s u r r ou ndi ng r o c ks wi t h t i m e,t he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s e c on da r y s u p p o r t i n g t i me a n d i n t e n s i t y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o n d e f o r ma t i o n we r e a n a l y z e d u s i n g e x p o n e n t i a l c r e e p mo d e l o f FLAC 。a t we s t t u n n e l i n t h e Gu h a n s h a n Mi n e o f J i a o z u o Co a l I n d u s t r y Gr ou p. The r e s ul t s s h ow t ha t t he de f or m a t i on of s ur r o und i n g r oc ks i s i n a gr e e m e nt wi t h t he a c t u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 r e s u l t .Af t e r f i r s t s u p p o r t ,t h e t i me s r e q u i r e d f o r s t e a d y s t a t e o f s t r e s s a n d d e f o r ma t i o n s p e e d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a r e s i mi l a r . S e c o n d a r y s u p p o r t i n g i n t h i s t i me ,t h e c r e e p s p e e d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i s mi n i mu m.Th e c r e e p s p e e d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i s e f f e c t i ve l y c ont r ol l e d by s e c on da r y s up po r t wi t hi n 0 . 2 5~ O . 3 M Pa .Eve n t he s e c o n da r y s u p po r t i n t e ns i t y be y o nd t h i s r a nge,t he c r e e p s pe e d do n’ t r e du c e o bv i o us l y a ny mo r e . Ke y wor d se x po ne nt i a l c r e e p m o de l ; s of t r o a d wa y; hi gh s t r e s s;s e c ond a r y s up po r t;r a t i o na l s up p or t t i me . 收稿 日期 2 0 0 7一O 12 4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5 0 5 7 4 0 8 9 ;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重大 项 目 5 0 4 9 0 2 7 3 ; 教育部 新世纪 优秀人 才支持计划 NC E T - 0 6 0 4 7 5 ; 全 国博士论 文作 者专项资金项 目 作者简介 柏建彪 1 9 6 6 一 , 男 , 江苏省仪征市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工学博士 , 从事巷道 围岩控制理论与支护技术 方面的研究. E - ma i l b j i a n b 1 6 3 . t o m T e l 0 5 1 6 8 3 9 9 5 1 7 9 维普资讯 4 2 2 中 国矿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 6卷 软岩 巷 道 在 我 国分 布广 泛 , “ 九五 ” 期 间 , 我 国 1 O个能源建设 基地有 8个 都相继 出现 了软 岩问 题L 1 ] , 并且随着矿井开采 向深部延伸 , 原岩应力与 构造应力不断升高, 使得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稳定 性 控制 问题成 为 困扰煤 矿安 全生产 的主 要难 题 _ 2 ] . 对 于软 岩巷 道 , 围岩具 有 较 强 的流 变 性 , 变形 需 要 很 长一段 时 间才能 趋于稳 定 , 采用一 次 支护往往 难 以奏效 , 通 常需 要进 行二 次支 护. 但 工程 实践表 明 , 二 次 支护过 早将 难 以抗拒 围岩 的初期 剧烈 变形 , 二 次支护过晚, 围岩 自身承载能力又会急剧下降, 即 二 次支 护在 时 间和 强度 上 与 围岩 变形 特 性 不 能 协 调 , 二次支护的作用下降甚至失效 , 因此, 解决二次 支护在时间和强度上 与围岩特性 之间的耦合问题 是 高 应 力 软 岩巷 道 围岩 稳 定 性 控 制 的关 键 之 一[ 3 - 5 ] . 软岩巷道的围岩具有弹性变形 、 过渡流变、 等 速流变_ 6 及残余变形等性质 , 以往对软岩流变特性 的理论分析大都采 用伯格斯体的弹黏性流变力学 模 型 , 得 到 的围岩 流变 与时 间 的关 系 与现场 实际相 差较大 , 而 目前使用较多的一些有限元软件又多采 用 弹塑性 理论 , 得 到 的结果 均 为 围岩 的 瞬 时变 形 , 无法描述围岩变形 与时 间的关 系. 通过研究 , 采用 F L AC 。 。 中的指数蠕变模型分析高应力软岩巷道 围 岩的力学行为, 能够较好地反映软岩 的流变性质. 本文以焦煤集团古汉山矿西大巷为研究对象 , 采用 F L AC 中的指 数蠕 变模 型对 软岩巷 道 围岩变 形规 律进行模拟分析 , 确定合理 的二次 支护时 间和强 度 , 并 以模拟分析 的结果为指导 , 在高应力软岩巷 道耦合支护技术方面作 了初步尝试. 1 试 验巷道基本 情况 古汉山矿西大巷位于复杂岩层结构 中, 围岩以 富含 泥质 成份 和软 弱夹 层 的泥岩 、 砂质 泥岩 和粉砂 岩为主 ; 巷道揭露的大断层有 3条 , 最大落差达 4 7 m, 巷道围岩呈碎裂结构 , 节理发育, 围岩体积节理 数 平 均为 1 2 ~3 2条/ m。 , 平 均 间 距 ≤ 0 . 2 m, 为 典 型的节理化软岩; 巷道埋 深 5 4 5 m, 水平应力达到 2 2 . 0 MP a ; 泥 岩 、 砂 质泥 岩 、 粉砂 岩 单 轴 抗 压 强 度 分别 为 1 4 . 4 , 1 9 . 3 , 4 4 . 2 MP a , 单 轴抗 拉 强 度 分别 为 0 . 8 5 , 0 . 9 9 , 2 . 1 8 MP a . 从巷 道 围岩应 力状 态 、 地 质构造和围岩强度等分析, 古汉 山西大巷为典型的 高应力软岩巷道. 因西大巷围岩强度低又受高构造应力的影响, 巷道掘进时选择 了多种支护方式 , 如锚 网喷支护、 锚 喷加 网壳支 护 、 锚 杆 加 钢丝 绳 通 过钢 丝 绳 将 锚 杆联 网 支护以及拱形工 字钢支护等, 但这些支护 方 式 均不 能控制 西大 巷 的剧烈 变形 , 围岩 变形具 有 整体收敛变形和显著的流变时间效应, 巷道开挖 3 个 月 内 , 巷道 顶底 板移 近量 达到 1 ~ 1 . 5 m, 两帮 移 近 量为 0 . 8 ~ 1 . 2 m, 围 岩 初 期 的 变 形 速 度 在 1 5 mm/ d以上 , 稳定 后 的 变形 速 度 也有 5 ~8 mm/ d . 最后, 西大巷采用 了一 次支护为锚 网支护, 二次 支 护为锚网喷加注浆加 固的二次支护方式 , 但二次支 护的时间和强度仅根据经 验确定 , 经 过二次支 护 后 , 西大巷初期收敛量得 到了显著改善 , 巷道稳定 后的流变速度也有大幅度下降 , 但稳定后的速度仍 高达 2 ~3 mm/ d , 巷道还是需要进行扩刷 、 返修. 综上分析 , 二次支护技术是控制古汉山西大巷大变 形 的有效 途径 , 但二 次 支护 时间 和强度 与 围岩之 间 的耦合问题又是该技术 的关键所 在, 需要科 学确 定. 2 数值模 拟分析 2 .1 模 型建 立 指数 蠕变 模 型的标 准形 式Ⅲ 为 e 一 , 1 式中 e 为蠕变速率 ; A, 为材料特性参数 ; 一 导 ” d / 2 , d 是 的 偏 量 部 分 , 其 增 量 为 △ 口 一 2 G e 一 e ; At, 2 式 中 G为剪 切模 量 ; e 为应 变率 张 量 的偏 量 ;£ ; 为应 变 率张量 的蠕 变分 量. 譬 . 3 由式 2 可知 , 指数蠕变模型中应力偏量与时 间具有相关 性 ,因此 , 假定 在 t时刻应力 偏量 为 口 ” ,则 t A t 时刻的应力偏量 口 升 为 . 口 升 一 2 G e 一e ; A t. 4 在 F L AC中, 速度和应变率都在中间步计算 , 因此 , 式 4 中的应力偏量可以作为平均值计算 . 1 口 升 一 / 口 口 升∽ . 5 厶 通过在式 3 , 5 之间使用迭代方法可 以获得 更精确的逼近, 指数蠕变模型中蠕变速度与时间的 关系 为 在 围岩物 理 力 学 参 数 不 变 的情 况 下 , 随着 时 间 的增 加 , 蠕变速 度逐 渐趋 于某 个稳 态数 值 . 根据现场提供 的数据 , 采用反分析法, 确定模 型 中力学 参数 为 一 3 , 体 积模 量 B 一 0 . 6 7 GP a , 剪 切模 量 S一 4 G P a ,密度 D 一 2 3 0 0 k g / m。 , 又 根据轴对称原理 , 计算模型取巷道断面的一半作为 维普资讯 第 4期 柏建彪等 高应力软岩巷道耦合支护研究 4 2 3 研究 对象 . 模 型 高 9 0 1 T I , 宽 1 0 0 m, 左 右 方 向水 平 位移 固定 , 底 部垂 直 方 向位 移 固定 , 初 始 水平 应 力 2 2 MP a , 垂直应力 1 2 . 5 MP a . 为了分析应力、 位移 速度随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 , 并将模拟过程 中每一 计算步设为实际时间的 1 0 0 S . 初 次支 护时采用直 径为 2 0 mm、 长 度 L 为 2 m 的高强 树脂 锚杆 , 间排 距 8 0 0 mm. 二次支护采用锚 网支护 , 锚 杆直径 为 2 2 mm、 长度 L为 2 . 4 1T I 的高强树脂锚杆 , 间排距 8 O O mm . 2 . 2 模 拟 结果及 分析 图 1 为一次支护后围岩变形速度 和巷道周边 应力随时间变化 曲线. 哮 鲁 趟 瑙 R t/ 1 0 s f b 巷道周边应力 图 1 围岩变形速度和巷道周边应力 随时间变 化曲线 F i g . 1 Ch a n g i n g c u r v e s o f d e f o r ma t i o n s p e e d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a n d s t r e s s i n a r o u n d r o a d wa y wi t h t i me 从 图 1 a 可 以明显 看 出 , 变 形初期 0 -- 1 0 s 围 岩移近速度比较剧烈, 之后呈波浪状逐渐减小并趋 于稳定, 稳定后 的水平移近速度略小于垂直移近速 度但差别不大 , 约为 0 . 0 8 g m/ s 即 6 ~7 mm/ d , 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 说明采用指数蠕变模型 得到的蠕变速度 比较符合现场观测结果 , 一次支护 不能控 制巷 道 的大 变 形 . 图 1 b显 示 出巷 道 周 边 应 力 包 括巷 道两 帮浅 部 的垂 直 应力 和顶 板浅 部 的水 平 应 力 随 时 间 延 长 而 减 小 并 逐 渐 趋 于 平 缓 的 趋 势 , 应力变化初期 O ~1 O s 减小 的幅度较大 , 之 后应力减小 的幅度减缓并趋于稳定. 另外 , 对 比图 l a , b不难 看 出 , 时 间达 到 1 5 1 O ~ 2 O 1 0 S 即 4 1 5 --5 5 5 h 时, 巷道周边应 力与围岩变形速度都 逐 渐趋 于稳 定 , 说 明 应力 与围 岩变 形速 度稳 定 的时 间基 本一 致 , 如果 二 次 支护 过 早 1 0 s , 巷 道 周 边应力和变形速度都非常大, 无论支护刚度多大 , 都难以抵抗强大的变形压力. 图 2为二次支护时间与围岩变形速度关系 曲 线. 从 图中可以看出, 在相同的二次支护参数下 , 围 岩蠕变速度减小的程度却不尽相同. 二次支护滞后 时间为 2 0 0 h时, 围岩的蠕变速度最大, 因为此时 应力 和 围岩变 形速 度都 处 于不稳 定期 , 巨大 的变形 压力减弱了二次支护效果 ; 随着二次支护时间的延 长 , 围岩蠕变速度逐渐减小 , 6 0 0 h时达到最小值 , 随后又逐渐升高, 但升高的幅度不太 明显 ; 二次支 护时间为 6 0 0 h时蠕变速度最小 , 这与巷道周边应 力和围岩变形速度稳定的时间段非常接近 , 说明合 理的二次支护时间应为应力与变形 速度趋 于稳定 的时 间段 附近 . 3 . 0 I 2 .5 ‘ 0 瑙1 .5 .o 0 2 0 0 4 0 0 6 0 0 8 0 0 1 0 0 0 l 2 0 0 二次支护滞后时间, h 图 2 变形速度与二次支护 时间关 系曲线 F i g . 2 Re l a t i o n c u r v e s b e t we e n d e f o r ma t i o n s p e e d a n d s e c o n d a r y s u p p o r t t i me 为了分析二次支护强度对蠕变速度的影响 , 假 定二次支护 时间为 6 0 0 h , 通过改变锚杆间距、 屈 服强度以及围岩力学参数 , 模拟不 同锚杆支护强度 和注浆加 固范围对蠕变速度的影响. 数值模拟结果 如 图 3 . 一 3 . 0 2 .5 昙 2 . 0 簧 1 . 0 篓o .s 0 0 锚杆支 护强厦/ MP a 图 3 支护 强度 与蠕变速度关系 曲线 Fi g. 3 Re l a t i on c ur ve s b e t we e n s up po r t i n t e n s i t y a n d c r e e p s p e e d 从图 3中可 以看 出, 随着锚 杆支护 强度 的提 高, 围岩平均蠕变速度逐渐减小 , 当锚杆支护强度 由0 . 1 MP a 提高到 0 . 3 MP a 能显著地降低围岩蠕 变速度 , 但进一步将强度 由 0 . 3 MP a提高至 0 . 3 5 MP a 时 , 蠕变速度下降的趋势就不太 明显了 , 这意 味着存在一个合理 的锚杆支护强度范围, 在这个支 护强度范围内, 支护强度的增加能有效的控制蠕变 速度 , 若进一步增加支护强度至超过这个范围, 蠕 维普资讯 4 2 4 中 国矿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 6卷 变速度并不会有明显的降低. 另外 , 无注浆加固时 , 支护强度 即使 达到 0 . 3 MP a , 蠕变速度还 是大于 1 mm/ d , 不能满 足要 求, 而在相 同锚杆支 护强度 下 , 经注浆加固后流变速度下降的幅度非常明显 , 注浆半径 3 m、 支护强度 0 . 3 MP a时, 蠕变速度就 能控制在0 . 2 5 mm/ d 以下. 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条 件, 针对古 汉 山西大巷 而言 , 二次支 护强度 应在 0 . 2 5 ~O . 3 MP a 之 间, 注浆半径不应小于 3 m. 3 工程实践 通过对古汉山矿西大巷的数值模拟分析 , 确定 其合理的耦合支护方案为 1 一 次支护为锚梁网; 2 围岩变形速度稳定后进行二 次支护 , 采用锚 网 喷加锚索 、 注浆加 固, 并针对 两帮和底角进行加强 支 护. 3 . 1 支 护参数 锚杆 、 锚索支护参数 一次支护时, 为使 围岩充 分释 放变 形 能 , 锚 杆 支 护 强 度不 易 太 大 , 因此 采 用 2 O mm2 . 2 m高强锚杆 , 锚杆间距 9 0 0 mm、 排 距 8 0 0 mm; 二 次支 护 时 , 锚 杆 支 护 强 度应 在 0 . 2 5 ~ O . 3 MP a之 间 , 确 定 二 次 支 护 锚 杆 间 距 7 0 0 mm、 排距 8 0 0 mm, 两底角处再各布置一根与水平 夹角呈 4 5 。 的高强锚杆 ; 一 次支 护不布置锚 索, 二 次支护每排布置 2根 1 7 . 8 mm6 m 的锚索 , 排 距 为 1 . 6 m. 二次支护注浆加固参数 注浆孔深度 3 m, 直 径 4 2 mm, 排距 2 m, 注浆孔布置如图 4 ; 注浆管为 钢管 , 外径 2 O mm, 长 1 . 5 m; 注浆压力一般不超过 2 MP a , 围岩极其破碎时注浆压力小于 1 MP a ; 注 浆材料采用高水速凝材料 , 水灰质量 比为 1 . 5 1 . 图 4 注 浆 孔 布 置 Fi g . 4 Ar r a ng e me nt o f gr ou t i n g ho l e s 3 . 2 合理 二次 支护 时 间 据数值分析结果认为 , 一次支护后 , 当巷 道表 面位移速度趋于稳定时即为合理的二次支护时间. 图 5为一 次 支护后 巷 道表 面位 移 速 度 曲线 , 从 图 5 中可 以看 出 , 一次 支 护后 5 O ~ 7 0 d内巷 道 表 面 位 移速 度逐 渐趋 于 稳 定 , 所 以 , 西 大 巷 工程 实 施 中 以 一 次 支护后 5 0 7 0 d作 为合理 的二 次支 护 时间. 暑 暑 魁 U Z U 40 6U U 观测时间/ d 图 5 一次 支护后巷 道表 面位移速度曲线 Fi g. 5 De f o r mat i o n s pe e d c u r v e s o f r o a dwa y s u r f a c e a f t e r f i r s t s upp or t 3 . 3 表面 位移 观测 巷道表面位 移是 从二次支 护后开始 观测 , 在 1 2 0 d观测 期 内 , 围 岩 变 形 量 不 大 , 两 帮 最 大 移 近 量 1 7 5 mm 左 右 , 顶底最 大 移近 量 1 2 7 mm, 而 且二 次支护后 围岩变形速度衰减得非常快 , 4 0 d后 围 岩变 形 速度基 本上 都 小 于 0 . 2 mm/ d , 远 远 低 于 以 前二 次支 护后 的变 形速 度 图 6 . 说 明 以 围岩 变形 速度 稳定 时作 为二 次 支 护 时 间 以及 利用 数 值 分 析 得到的支护强度 , 使二次支护在时间和强度上都与 围岩实现了耦合 , 有效控制了围岩强烈变形. 2 o 0 。 l 0 0 5 0 0 2 0 4 0 6 0 8 0 1 O 0 1 2 0 观测时间/ d 图 6 二次支护后巷道表 面位移 曲线 Fi g. 6 Di s pl a c e me nt c u r ve s o f r o a d wa y s u r f a c e 4 结 论 1 采 用 F L AC ∞中 的指 数 蠕变 模 型 得 到 的 围 岩变 形 随时 间 的变 化规 律 与现场 观测 基本 吻合 , 一 次支 护后 1 5 1 0 ~2 O 1 0 s 即 4 1 5 ~5 5 5 h 时 , 巷道周边应力与围岩变形速度都逐渐趋于稳定 , 说 明应力 与变 形速 度稳 定 的时 间基本 一致 , 如果二 次 支护过早 , 巷道周边应力 和变形速度都非常大, 无 论二次支 护强度多大 , 都 难 以抵抗 强大 的变形 压 力 . , 2 数 值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在 巷 道 周 边 应 力 和 围 岩变形速度趋于稳定 时进行二 次支护, 围岩蠕变速 度最低 , 合理的支护强度应在 0 . 2 5 ~0 . 3 MP a之 间, 注浆加固半径不应小于 3 m. 3 现 场 矿压 观 测 表 明 , 利 用 数 值 分 析 得 到 的 二 次支 护强度 范 围 , 在 围岩 变形 速度 稳定 时进 行二 次支护 , 可以使二次支护在时间和强度上与围岩实 现耦合 , 有效控制 了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强烈变形 、 保持了巷道稳定. 维普资讯 第 4 期 柏建彪等 高应力软岩巷 道耦 合支护研究 4 2 5 参考 文献 [ 1 ] [ 2 ] [ 3 ] [ 4 ] 孙 晓明 , 何满潮.深 部开采软岩巷道耦 合支护数值 模 拟研究 [ J ] .中 国矿 业 大 学学 报 , 2 0 0 5 3 4 3 1 6 6 1 69 . S UN Xi a o - mi n g , HE M a n - c h a o . N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o n c o u p l i n g s u p p o r t t h e o r y o f r o a d wa y w i t h i n s o f t r o c k a t d e p t h [ J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Te c h n o l o g y ,2 0 0 5, 3 4 3 1 6 6 1 69 . 柏建彪 , 侯朝炯.深部巷道围岩控制原 理与应用 研究 [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 0 0 6 ,3 5 2 1 4 5 1 4 8 . B AI J i a n - b i a o,HOU Ch a o - j i o n g .Co n t r o l p r i n c i p l e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i n d e e p r o a d wa y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 J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6 , 3 5 2 1 4 5 1 4 8 . 李大伟 , 侯朝炯.低强度软岩巷道大变 形 围岩稳 定控 制试验研究[ J ] . 煤 炭科 学技术 , 2 0 0 6 , 3 4 3 3 6 3 9 . LI Da - we i , HOU Ch a o j i o n g . Ex p e r i me n t a n d r e s e a r c h o n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o f h i g h d e f o r m e d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i n mi n e l o w s t r e n g t h s o f t r o c k r o a d wa y [ J ] .C 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6 , 3 4 3 3 6 3 9. 刘文涛 , 何 满潮 ,齐干 , 等.深部 全煤巷 道锚 网耦 [ 5 ] [ 6 ] [ 7 ] 合支护 技 术 应 用 研 究 [ J ] .采 矿与 安 全 工 程 学 报 , 2 0 0 6 ,2 3 3 2 7 2 2 7 6 . LI U We n - t a o ,HE Ma n - c h a o,Qi Ga n, e t a 1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b o l t i n g wi t h wi r e m e s h c o u p l i n g s u p p o r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i n d e e p - b u r i e d f u l l s e a m g a t e w a y [ J ] .J o u r n a l o f Mi n i n g Sa f e t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6 , 2 3 3 2 72 276 . 柏建彪 , 侯 朝炯 ,杜木民 ,等.复合 顶板极软 煤层巷 道锚杆 支 护 技 术 研 究 [ J ] .岩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 2 0 0 1 ,2 0 1 5 3 5 6 . B AI J i a n - b i a o,HOU Ch a o - j i o n g ,DU Mu - mi n ,e t a 1 . On b o l t i n g s u p p o r t o f r o a d wa y i n e x t r e me l y s o f t s e a m o f c o a l mi n e wi t h c o mp l e x r o o f [ J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0 f Ro c k M e c h a n i c s a n d En g i n e e r i n g,2 0 0 1 , 2 0 1 5 3 5 6. 彭苏萍 ,王希 良, 刘 咸卫.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流变特 性试验研究[ J ] .煤 炭学报 , 2 0 0 1 ,2 6 2 1 4 9 1 5 2 . P ENG S u - p i n g,W ANG Xi - l i a n g ,LI U Xi a n we i .Re s e a r c h o n r h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o c k i r r t h e we a k c o a l - b e a r i n g s t r a t a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C o a l S o c i e t y ,2 0 0 1 , 2 6 2 1 4 9 1 5 2 . 刘波 ,韩彦辉.F L A C原理 、 实例与应用 指南[ M] . 北京 人 民交通 出版社 ,2 0 0 5 . 责任 编辑王 继红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