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高地应力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进展.pdf
第3 5卷 第1 期 2 0 0 5年 2月 2 5日 力 学进展 ADVANCES I N M ECHANI CS V_0 1 . 35 NO . 1 F e b . 2 5 . 2 0 0 5 深部高地应力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进展 周宏伟 。 谢和平 。 左建平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岩石力学与分形研究所,北京 1 0 0 0 8 3 0四川大学,成都 6 1 0 0 6 5 摘要 越来越多的煤矿和金属矿进入深部开采.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一系列工程灾害如岩爆、煤与瓦斯突出、 顶板垮落、底板突水等 日益严重,且深部开采中巷道与采场的维护理论也与浅部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人们认识到这 种差别的根源在于岩石所处的赋存环境上 的差异,深部与浅部在赋存环境上的差别是所谓 “ 三高”即高地应力、高 地温和高孔隙水压,尤其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岩石表现 出十分特殊的力学行为.简要介绍了深部开采现状、深部开采 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深部岩体所处的高地应力环境,在此基础上,综述了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有关岩石力学性质的 研究进展,包括高应力条件下岩石的脆 一 延转化特性、岩石的流变特性、岩石的强度特征、岩石的破坏特征尤其是 岩爆等.文章最后指出深部条件下热 一 水 一 力耦合模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深部开采,高地应力,岩石力学行为 1 引言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获取大多是通过地下开采方 式获得的. 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枯竭, 地下开 采的深度越来越大.以煤矿为例, 我国煤矿开采深度 以每年 8 1 2 m的速度增加,预计在未来 2 0 年我 国很多煤矿将进入到 1 0 0 01 5 0 0 I l l 的深度. 我国 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埋深在 1 0 0 0 II 1 以下的为 2 .9 5 万亿吨,占煤炭资源总量的 5 3 %_l J _ 因此,煤炭的深 部开采问题已逐渐摆在我们面前.金属矿方面, 据不 完全统计, 国外开采超过 1 0 0 0 I I 1 的金属矿山有 8 0 余 座, 其中以南非最具代表性.目前南非绝大多数金矿 的开采水平在 1 0 0 0 II 1 以下, 其中A n g l o g o l d 公司的西 部深水平金矿更是达到了 3 7 0 0 m.We s t D r i e f o v t e n 金矿的矿体贼存于 6 0 0 m以下, 并一直延伸到6 0 0 0 m 以下. 印度的 K o l a r 金矿区, 已有 3 个矿超过 2 4 0 0 m, 其中一个矿深度 已达 3 2 6 0 m.俄罗斯克里沃罗格铁 矿区中已有 8 个矿山采准深度达 9 1 0 m, 开拓深度达 1 5 7 0 m. 另外,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的一些金属 矿采深已超过 l 0 0 0 m. 近年来, 我国一些金属矿相继 进入深部开采,如铜陵狮子山铜矿采深已达 1 1 0 0 m, 山东玲珑金矿采深已达 8 0 0 m, 。 抚顺红透山铜矿已进 入 9 0 0 1 1 0 0 m深度, 冬瓜山矿深度达 1 0 0 0 m, 湘 西金矿超过 8 5 0 m[2 ,3 】 .深部资源开采一直是国内外 采矿工程界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外从 2 0 世 纪 8 0 年代初期开始深部开采问题的研究.以南非为 代表,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 俄罗斯等政府、 工业部门和研究机构密切配合, 集中 人力和财力紧密结合进行深部资源开采相关的基础 课题研究.南非政府、大学与工业部门密切合作,于 1 9 9 8 年开始启动 “ D e e p Mi n e ” 研究计划,旨在解决 3 0 0 0 一5 0 0 0 II 1深度的开采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加拿大 8 0年代开展了为期 1 0年的两个深井研究计 划.美国 I d a h o大学、 Mi c h i g a n大学与西南研究院 和美国国防部合作, 就岩爆引发的地震信号进行了研 究. 西澳大利亚大学在深部开采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 作.我国 8 0年代末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一些高 校和研究所对深部资源开采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一 些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深部开采遇到的工程灾害将以更加明显的方式 表现出来,如巷道变形剧烈、采场矿压剧烈、采场 失稳加剧、岩爆与冲击地压聚增、瓦斯高度聚积、 收稿 日期 2 0 0 4 0 2 1 9 ,修回日期 2 0 0 4 - 1 2 1 6 国家 9 7 3计划 2 0 0 2 CB 4 1 2 7 0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0 3 7 2 1 1 2 , 5 0 2 2 1 4 0 2 , 5 0 4 9 0 2 7 2 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 目 ’ 一 m al l zD _ w cure tb. edu. cn 9 1 维普资讯 瓦斯压力增大、 突水事故几率增大、 突水事故趋于严 重 此外,深部岩层温度将达到 3 0 。 C 一 4 0 。 C , 造成作业环境恶化、 通风降温困难. 如上所述的深部 开采工程灾害都与高地应力下的岩石力学行为密切 相关,本文综述了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有关岩石力 学性质的研究进展, 包括高应力环境下岩石变形、 强 度、破坏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2 地应力 查明地壳中地应力大小和方向是采矿工程的基 础. 总的来看, 地壳中垂直地应力的分布规律比较简 单,即垂直应力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增大 图 1 a . 而 水平应力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 根据世界范围内 1 1 6 个现场资料的统计,埋深在 1 0 0 0 m范围内时,水平 应力为垂 直应 力的 1 . 55 . 0 倍,埋深超过 1 0 0 0 i n 时,水平应力为垂直应力的 0 . 5 2 .0 倍 图 1 b , 我国地应力测量也具有类似的结果 _6 J .近年有的研 究者还注意到了水平主应力在不同方 向上的差异, S t a c e y和 We s s e l o o总结了南非由地表到 3 0 0 0 m之 间的地应力测量结果, 发现最大、 最小水平地应力之 比高达 4 倍 图 2 【 . 与地应力实测结果对应, 人们也发展了一系列假 说来认识地应力场的变化规律. 最早的地应力模型是 1 8 7 9 年 H a i m提出的各向等压假说, 认为水平地应力 和垂直地应力相等, 且均等于上覆岩层的单位重量. 1 9 2 5年前苏联学者金尼克根据线弹性理论提出了地 应力的另一假说, 即认为水平地应力大小应取决于当 前岩层的泊松比,水平地应力与垂直地应力之比为 式中 为岩层泊松比.深部条件下, 可能接近于 0 . 5 , 此时水平地应力接近垂直地应力, 与各向等压假 说估计的结果一致. Mc C u t c h e n将地球视为理想球体,按球对称 问 题提出了另一种地应力假说,认为水平应力与垂直 应力之比为 【 1 kab 2 式 中 。 , 6 杀 , , B为积分常数,取决于计算基面的位 置, R为地球半径,取 R6 3 7 0 k m[引 . 该假说得出 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为深度的函数, 通过选取一 定的计算初始条件, 可对 B r o w n和 H o e k [ ] 获得的全 球地应力测量结果给出较满意的解释. S h e o r e y发 展了一个静弹性热应力模型来估算地应力大小, 该模 型考虑了地壳曲率和岩层的弹性常数、 密度和热膨胀 系数的变化, 基于此提出了一个估算水平应力与垂直 应 力之 比 k的公式 [ 。 ] k0 .2 5 7 E h 0 .0 0 1 1 / 式中 z为埋深, m; E h为上覆岩层水平方向的平均 变形模量,G P a . 图 3 给出了不同 E , 下 k值随深部 变化的一族 曲线,可见,其规律与 B r o w n和 H o e k [驯 与 H e r g e t [ 加 ] 等人发表的实测结果十分类似,给 k值 的估计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应该指出,目前关于 地应力的假说都认为两个水平方向的地应力相等, 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图 2 , 不能不说是一个缺 陷. 5 00 1 0 00 暑 1 5 00 剥 2 0 00 量 、 ~ 隧 到 2 50 0 3 00 0 。 ●0 ● ● ’ 热 ,。 l . “ 一 0 . 0 2 7 z ● \ . -\ ‘ , \ ●A U STR A LI A _ U N I T ED ST AT E S C A N A D A \| 0 S C A N D IN A V lA ‘ -S oUTHERN AF RI CA \ 口 o TH ER R E G I o N S 0 1 0 2 0 30 40 5 0 6 0 7 0 垂直应力 / MP a a 垂直应力 . , 一 一 ● ● ● 一 ● L ●●● . ● ● ● / , ’ .| . ■ / , t . 。 0 , - ’● , i o ● 一 - o J 。 . ●● 、 ● , \ ● , k l 5 0 0 / z一 0 5 。 ●● ●. | , - ● / ● / , , _ -, ●A U ST R A LI A , i C l , _ U N I T ED ST A T ES , , ▲ C A A D A , o SC A N D I N A V I A , - So U T H E R N A F R I C A - _ - 0 o T H E R R E G I o N S ~ , \ 0 0 / 0 .3 , b 水平应力 图 1 全球地应力测量结果 [ 5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的性质, 且砂岩脆性态与过渡态间的边界线可由如下 经验关系给出 [ 1 9 ] 1 一 3 3 . 5 p 5 式中P为假三轴实验的侧向压力, MP a . 岩石脆 一延转化临界条件的诸多成果还来 自于 地壳岩石圈动力学中, 普遍认为,随着深度的增加当 岩层中压力和温度达到一定条件时,岩石即发生脆 一 延转化 , 所以存在转化深度的概念, 当然该深度还 与岩石性质有关. 最直观的转化深度确定方法来 自于 Me i s s n e r和 Ku s z n i r [ 2 J以及 Ra n a l l i 和 Mu r p h y J , 他们认为当摩擦强度与蠕变强度相等时岩石即进入 延性变形状态. S i b s o n [2 3 ,2 4 】 还发现,在脆性向延性 转换深度上存在着很高的应力释放. 1 OO 90 8 0 7 0 苎 。 。 5 0 H 4 O 3 0 2 O 1 0 图5 假三轴压缩下砂岩的脆性带 B 、延性带 D 以及脆一 延转化过渡带 T 【 。 】 总之,脆 一 延转化是岩石在高围压下表现出的 一 种特殊的变形性质,如果说浅部低围压下岩石破 坏仅伴有少量甚至完全没有永久变形的话,则深部 高围压条件下岩石的破坏往往伴随有较大的塑性变 形,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脆 一 延转化的判断标准 上,而对于脆 一 延转化的机理尤其细观尺度上的机 理却研究较少. 3 . 2 岩石的流变特性 岩石流变特性除与本身的岩性有关外,还取决 于温度和最大主应力差 一 3 .深部高应力环境 下, 岩石具有更强的时间效应, 表现为明显的流变或 蠕变. 目前岩石流变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高压条 件下的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方面 [2 5 ] , 由于实验室研 究的应变速率最慢只能达到约 1 0 S 一, 而现场应变 速率通常只有 1 0 一l 0 。 S [2 6 ] , 因此实验室研 究成果在进行外推应用时存在~定困难 [2 5 ] . 实验室研究方面, G o e t z e的研究具有~定代表 性. G o e t z e在实验室模拟 了地壳下边界 相当于距 9 4 地表 3 5 k m的温度和地应力条件,发现地壳下部的 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的蠕变分别受幂函数蠕变和位 错滑动蠕变机制所控制,因此提 出了一个估算蠕变 速率的经验公式 [2 7 J / 1口口\ 7 0 一 0 “3 3 e x p 一 当 l 一0 “32 0 0 MP a 6 式中 为应变率 S - 1 ,k 为 B o l t z m a n n 常数 1 .3 8 0 61 0 。 J / K , T为绝对温度 K . K ir b y和 Kr o n e n g e r g [ 2 8 ] ,K o h l s t e d t等 【2 9 ] 对岩石蠕变的各种 过程进行了总结, 在式 6 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测 蠕变速率的通式 / n\ A 1 0. 3 n e X p 一 7 式中 A , n , Q为与岩性相关的常数,见表 1 . K a r a t o 最近还提出了一个考虑岩石晶粒尺寸的蠕变速率估 算公式,将该研究扩展到了微细观领域 【3 o ] . 表 1 式 6 中蠕变模型参数取值 [ 2 8 1 现场研究方面, 目前核废料地质处置的研究十分 活跃,发表了大量成果 [3 1 3 5 ] , 其中以跨国合作项 目 D E C O V A L E X最具代表性 [3 1 J , 该项 目重点就是研究 热 一 水 . 力耦合作用下核废料储存库的长期稳定性 尤其是洞库围岩的流变特性. Mu I l s o n 【3 4 J 提出了一 个模拟核废料储存库围岩 岩盐 的多因素变形模型 m u l t i me c h a n i s m d e f o r ma t i o n ,该模型充分考虑了 热 一力耦合作用对岩盐流变特性的影响,在选取合 适参数的条件下与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地下核废 料储存试验库 w a s t e i s o l a t i o n p i l o t p l a n e 的长期观 测结果十分接近.对一些质地非常坚硬的岩石如花 岗岩,在长时微破裂效应和地下水力诱致应力腐蚀 w a t e r i n d u c e d s t r e s s c o r r o s i o n 的耦合作用下,同样 会对存贮库近场区域的岩石强度产生很大的削弱作 用 _3 6 . , 如根据瑞典 F o r s ma r k核废料候选场址的观测 记录以及长时蠕变准则的推测, 预计该硐库围岩经历 l 0 0 0年后,岩石剥离波及的深度将达到 3 m[3 7 ] . 矿山开采中, 一般认为优质硬岩不会产生明显的 流变, 但在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 如南 非深部开采实践表明, 深部环境下硬岩同样会产生明 显的时间效应 [ 3 8 ,3 9 】 .对于软岩巷道, Mu ir w o o d [ o 】 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参数来衡量巷道围岩的流变 维普资讯 性,即所谓岩石的承载因子 C c o mp e t e n c y f a c t o r . 定义为 。 8 pgh 式中 。 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P为上覆岩层平均容 重, g为重力加速度, h为巷道埋深. B a r l a [ lJ 讨 论了该参数的适用范围, A y d a n等 【4 2 j 通过对大量 日本的软岩巷道调查后发现, 发生明显流变的巷道围 岩都满足 c 2 . 该结论是针对典型软岩如泥岩、凝 灰岩、页岩和粉砂岩等得出的, 且埋深都小于 4 0 0 m, 该准则是否适用于深部硬岩 目前尚无定论 . E E 、 \ 墟 釉 观测时间 / d 图 6 南非 H a r t e b e e s t f o n t e i n矿 7 8 A 2 4巷道两帮变形量观 测结果 [ 3 9 】 Ma l a n [3 8 ,3 9 ] 系统研究了南非金矿深部硬岩的流 变性, 他们进行了大量现场观测研究, 得出了一些有 价值的研究结论.如南非 H a r t e b e e s t f o n t e i n矿的一 条巷道,围岩为泥质石英岩,单轴抗压强度为 1 3 0 1 7 0 MP a , 高应力导致围岩流变性十分明显,支 护极其困难,巷道最大收缩率 曾达到了 5 0 c m/月 的水平 _3 8 _ .图 5显示了该区域一条运输巷道两帮 移近量的观测结果,观测站的围岩单轴抗压强度高 达 1 7 7 MP a ,观测的 1 8 0 d 内巷道两帮的移近量达 65 mm 4 围压对岩石强度及破坏特征的影响 4 . 1 岩石强度与强度准则 有资料表明 _4 , 总体上岩石的强度随深度的增 加而有所提高.如有的矿区从深度小于 6 0 0 m 变化 到 8 0 0 1 0 0 0 m 时,强度为 2 14 0 MP a的岩 石所占的比重从 3 0 % 减少到 2 4 %, 而强度为 8 1 1 0 0 MP a的岩石的比重则从 5 . 5 %增加到 2 4 . 5 %, 并 且岩石更脆,更容易发生岩爆. 如果说浅部岩石强度理论是以摩尔 一 库仑准则 为主的线性破坏准则为主的话, 那么深部高地应力下 则更多地采用了非线性强度准则.H o e k 和 B r o w n [4 5 ] 通过大量岩石实验和现场监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经 验强度准则 。 c/ O r 3 图 7 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强度准则 [ 1 ∞ ∞ ∞ ∞ 加 加 ∞ 4 4 4 4 4 4 4 4 维普资讯 式中 m 及 s为经验常数, m 为一个有限的正值, 反映岩石的软硬程度,8 值反映岩体破碎程度. 该强 度准则充分考虑了高地应力和岩体结构对强度的影 响. 考虑到岩体本身和赋存环境的复杂性, H o e k将 该公式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 一 盯 O “ 3 s 计算出的岩体强度如图 8曲线 l 所示. S h i ma d a和 L i u [ 。 】 根据实验发现,在 2 0 0 。 C一2 8 0 。 C和不同围 压的条件下, 花岗岩具有较低的强度值, 据此他们提 出了地壳强度结构的圣诞树模型, 合理解释了大陆地 壳多震层 的成因. 1 0 4 2 岩石破坏特征 式中 m.,, . 和 Q为岩体特性参数. R a m a m u r t h y [ ] 和 S i n g h [ 】 在摩尔 一 库仑强度 准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表征高地应力下完整岩石 的更一般形式的强度准则 口f / 1 1 1 \ 0. c/ 式中 B, 皆为岩石类型参数. S i n g h [“ 】 还根据 大量实验数据,总结了在非常高的侧向应力下 高达 7 0 0 MP a 的现有岩石非线性强度准则 见图 7 . s h i m a d a 给出了地球岩石圈各种强度的推测 曲线 图 8 , 并总结出如下强度估算公式 图 8 地壳岩石圈表层各种强度 的推测 曲线实线1 为岩 体强度,虚线2为温度对强度的影响,虚线3 为围 压对强度的影响,实线4 为摩擦强度,实线5 为 蠕变强度 地压梯度为 2 7 MP a / k m, 地温梯度为 T K 3 5 0 1 5 z k m [4 s ] 0. 1 0 -3 1 8 0 - 1 4 . 3 3 p / 1 8 0 。 4 1 7 . 1 1 0 - 4 一3 5 8 } . 0 . 0 2 1 7 l o g 1 . 1 3 2 1 2 式中 P为围压,这里 P0- 3 , MP a ; T为地层温度, K 为应变速率.上式中第一个 表示围压的影 响,第二个 表示温度的影响,第三个 { 表示应 变率的影响.当应变速率取 1 0 一 s 一 时,用式 1 2 9 6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岩石破坏机理也随之转 化,由浅部的脆性能或断裂韧度控制的破坏转化为 深部开采条件下 由侧 向应力控制的断裂生长破坏, 更进一步, 实际上就是由浅部的动态破坏转化为深部 的准静态 q u a s i s t a t i c 破坏,以及由浅部的脆性力 学响应转化为深部的潜在的延性行为 p o t e n t i a l f o r d u c t i l e b e h a v io r 力学响应 _5 . 与此观点相反, 有些 人则认为深部岩体的破坏更多地表现为动态的突然 破坏,即岩爆或矿震 5 1 .5 2 ]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 岩爆多发生在强度高、厚度大的 硬岩层中, 对含煤 地层而言, 岩爆发生的典型条件是顶底板含有较厚的 砂岩,如表 2所示. 一 般认为岩爆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煤层顶底板 条件、原岩应力、埋深、煤层物理力学特性、厚度及 倾角等.至于岩爆与采深的关系, 尽管在极浅的硬煤 层中 深度小于 1 0 0 m, 有的甚至在 3 0~5 0 m 也有 发生岩爆的记载,但 目前的统计资料仍显示随着开 采深度 的增加,岩爆发生次数及强度也会随之上升 图 9 . 南非金矿的统计数据甚至表明,岩爆次数与 采深之问存在十分明显的线形关系 , 一 1 ’ 2 1 . o 导o .8 0’ 。 0_ 4 o 20 0 1 0 0 6 0 0 8 00 埋深 / m 图 9 岩爆 次数与深度的关系 [ 3 ] 南非金矿过去几十年的开采实践表明 , 深部 开采过程中岩爆的产生是有一定规律的. 总结起来, 主要有 3点规律 1 岩爆的产生与岩层的剪切破 坏有关,尤其是岩层沿预先存在的不连续面产生滑 移占主导地位; 2 岩爆多发生在采掘活动频繁的区 域, 统计表明,深部开采大部分岩爆都发生在工作面 附近 1 0 0 2 0 0 in范围内; 3 深部开采岩爆的发 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因此岩爆的预测预报只能建立 在统计观点基础上, 而准确预报岩爆发生的时间与地 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即当一 维普资讯 些不利因素如开采空间大、支撑压力高、 断层发育等 同时出现时, 产生岩爆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因此在此 基础上发展的岩石力学模型对于预测岩爆 的发生是 十分有帮助的. 采深增加引起岩爆危 险性增 大的机理十分复 杂, 从开采环境看, 采深的增加将导致煤层顶底板压 力的增大, 尤其是开采空间附近顶底板移近量的急剧 增大, 对煤层的夹持作用更加明显, 十分有利于煤岩 中弹性能的聚集; 并且煤层 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能也将 发生明显的改变, 将由浅部的脆性状态转化为深部的 准粘性 q u a s i v i s c o u s 材料, 十分容易由煤岩体的流 变过程 r h e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演化为岩爆 _5 5 . . 例如, 南非金矿的深部开采中,即使是非常坚硬的岩石因 受到采掘影响而向新的平衡态的转移过程也不是瞬 间完成的,而是一个随时问演化的过程 _5 6 . . 近几年 一 些研究人员已开始关注这一现象,他们发现在深 部开采中,坚硬岩层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时间效应现 象 _3 8 . , 而一旦将这种岩石样本在实验室进行实验, 却几乎观测不到时间效应现象或流变速率十分低, 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与现场 观测结果之 间的差异十 分明显,无法解释现场观测到的十分明显的时效现 象 [3 9 ] . D u r r h e i m 等 [5 7 ] 和 B o n i f a c e 等 也研究了 岩爆发生的原因, 认为主要是由于高的地应力、发育 的地质构造和岩层中含有易碎的页岩等几方面因素 的综合影响结果. 表 2 产生岩爆的顶底板条件 E 。 岩 层 厚 度岩 体 抗 压岩 体 弹 模/ 0 l煤 } 顶 底 板 岩 性 石 蒿厦 深部开采中,不仅岩爆的发生与岩层 的运动速 率存在十分明显的关系,且岩爆 的强度与震级也与 岩层的运动速率有关 [5 9 , 6 0 】 .因此 目前预报岩爆的重 要参数就是岩层的位移和运动速率.另外, 深部开采 引起的开采沉陷极有可能成为岩爆的诱因,同时地 质结构面 弱面的活化也可能导致岩爆,地质构造 面附近的应力重新分布甚至有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前 震 f o r e s h o c k s , 因此深部矿井岩爆的空间分布和时 间分布都十分复杂, 且岩爆事件组成的时间序列很有 可能不符合正态分布 [6 1 ,6 2 】 . 深部岩爆地层 b u r s t p r o n e g r o u n d 的支护是一 个世界性难题, 根据加拿大的经验, 岩爆危险区的理 想支护方式应具有以下特征 【。 。 。 1 1 支护体应具 有较高的初始刚度; 2 即使在大变形条件下支护体 同样应具有良好承载能力; 3 支护系统具备柔性特 性.同时应该指出,由于巷道设计过程中存在诸多不 确定因素如支架载荷、 破坏机理等, 因此严格意义上 的工程设计方法在深部岩爆地层支护设计中没有多 大意义,主要应更新支护观念. 5 结束语 我国目前 9 5 % 的能源和 8 0 % 以上的工业原料 来 自于矿产资源,预计今后 3 0年,将是中国历史上 最大、 最集中需求矿产品的时期.为满足社会与经济 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 资源开采不断向深部发展. 然 而,采深的逐年增加导致水压、地压、地温也相应增 加,使得开采难度加大, 作业环境恶化、通风降温和 生产成本急剧增加,且井巷失稳、瓦斯突出、冲击地 压等灾害事故时有发生,为深部资源开采提出了严 重挑战.深部资源开采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在于深部 岩体所处的环境十分复杂,即所谓 “ 三高”环境 地 压高、地温高和孔隙水压高 以及岩体明显的流变特 征,深部开采还涉及到强烈的开采扰动. 本文的总结主要集中在深部开采高地应力条件 下的岩石力学行为, 实际上, 该问题涉及的相关领域 还包括核废料处置、油气开采、地热开发、 深埋长隧 等, 这些工程问题除考虑地应力作为独立的影响因素 外, 还必须考虑温度 一 渗流 一 应力之间的耦合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成果 [3 1 3 5 ] .从本文综 述可见, 目前对于高地应力条件下岩石力学行为的 研究,主要成果皆集中在实验研究和现场统计研究 上, 理论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 因此该领域理论方面 的研究尤其是热 一 水 一 力耦合作用的理论研究是一 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致谢 本文定稿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第一作者感 谢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亚洲区主席、 T u n n e ll i n g a n d U n d e r g r o u n d S p a c e T e c h n o l o g y主编、南洋理工大 学赵坚教授的邀请;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 M. A . K w a s n i e w s k i 博士、香港大学岳中琦教授、法国傅里 叶大学 M. B o u l o n教授提供了部分参考文献,作者 一 并表示感谢, 同时也十分感谢本文评阅人提出的修 改意 见 . 参考 文献 l谢和平. 深部高应力下的资源开采 现状、基础科学问题与展 望. 见香山科学会议编. 科学前沿与未来, 第 1 7 5次香山科学会 议,北京, 2 0 0 1 一 l 1 - 0 7 - 0 9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0 0 2 . 1 79 1 9l 2古德生.金属矿床深部开采中的科学问题. 见 香山科学会议编 . 科学前沿与未来, 第 1 7 5次香山科学会议, 北京,2 0 0 1 1 1 一 O 7 一 O 9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0 0 2 .1 9 2 2 0 l 3冯夏庭.深部大型地下工程开采与利用中的几个关键岩石力学问 题.见 香山科学会议编. 科学前沿与未来, 第 1 7 5次香山科学会 维普资讯 议,北京, 2 0 0 1 1 1 0 7 - 0 9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0 0 2 . 2O 2 2 ll 4 Ki dybi ns ki A,Du bi ns ki J.St r at a Cont r ol i n De e p M i n e s . Ro t t e r da m A.A.Ba l k e m a 1 9 90.1 3 5 Br o wn E T,Hoe k E. ends i n r e l a t i on s hi p s be t we en me a s ur e d r oc k i n s i t u s t r e s s a nd dep t h. In t J Ro c k M e c h M i n Sc i Ge o r ne c h Ab s t r .1 97 8 1 521 l 一21 5 6周维垣主编. 高等岩石力学. 北京 水利水电出版社,1 9 9 0 . 8 8 9 0 7 St a c e y T R.W e s s el oo J.The i n s i t u s t r e s s r eg i me i n Sout h e r n Af r i c a. I nVoui l l e G ,Be r e s t P,e ds . Pr oc 9 t h I nt e r - na t i onal Con gr e s s on Roc k M e c ha ni c s. Rot t e r dam A .A . Bal ke ma.1 9 99.1l 8 91 19 2 8 M c Cu t c he n W R.S ome el e men t of a t he or y f o r i n s i t u s t r e s s. In t J Ro c k M e c h M i n Sc Ge o T l e c h Ab s t r . 19 82 .1 92 Ol 一2O 3 9 She or y P R.A t he o r y for i n s i t u s t r e s s i n i s o t r o pi c a nd t r a ns - v e r s e l y i s o t r o pi c r o c k . In t J R o c k M e c h M i n S c i Ge o T l e c h Ab s t r ,1 9 9 4 , 3 1 1 2 3 ~3 4 1 0 He r g e t G.St r e s s es i n Roc k. Ro t t e r da m A.A .Bal k ema, 1 9 88 1 1 Kar man T vo n. Fe s t i g ke i t s v er s uc h e un t er a l l s ei t i g em Dr uc k.Ze i t d r De ut s c he r I ng .1 911 ,55 1 7 49 1 7 57 1 2 Pa t er s on M .S.Expe r i m e n t a l de for mat i on an d f aul t i ng i n W ombe ya n m a r bl e .Bul l Ge ol So c A仇 ,1 95 8,694 65 46 7 1 3 Pa t er s on M S.Expe r i me nt al Roc k Defor m a t i on t he Br i t t l e Fi e l d.Be r l i nSpr i ng e r ,1 97 8 l 4 M o K.De for mat i o n and f r a ct ur e of r oc k s u nde r c o nfin i n g pr e s s ur e e l a s t i c i t y a nd pl as t i c i t y of s o m e r oc k s . Bul l Ea r t hq ua ke Re s I ns t Tok y o Uni v .1 9 65 .433 49 37 9 l 5 M o gi K .Pr es s ur e de pe nde nc e of r oc k s t r e ngt h a nd t r a ns i t i o n f r om b r i t t l e f r a c t ur e t o duc t i l e f l o w. Bul l Ea r t hq ua ke Re s M s t Tok y o Uni v.1 96 6.4 42 15 23 2 l 6 He a r d H C.Tr ans i t i on f r o m br i t t l e f r ac t ur e t o duc t i l e flo w i n Sol e nho f e n l i m e s t on e as a f un c t i on of t e m pe r a t ur e ,c on - fini n g pr e s s ur e,a nd i n t e r s t i t i a l flui d pr e s s ur e .I nGr i g gs D, Ha ndi n J e ds .Ro c k Def or m a t i on.1 9 60.1 93 22 6 1 7 Si n gh J.St r e ngt h of r o c ks at de pt h. I n M au r y V,Four - m a i nt r a x D.e ds .Roc k a t Gr e at De pt h.Rot t e r dam A.A . Ba l k e m a .1 9 89.37 44 l 8 Kwas ni e ws ki M . La ws of br i t t l e f ai l ur e an d o f B D t r ans i t i on i n s a nds t o ne.I nM aur y V .Fou r mai nt r ax D .e ds .Roc k at Gr e a t De pt h.Ro t t e r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