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绿色开采技术.pdf
第 3 2卷 第 4 期 2 0 0 3年 7月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i n g Te c h n o l o g y V0 1 . 3 2 NO . 4 J u 1 . 2 0 0 3 文章编号 1 0 0 0 1 9 6 4 2 0 0 3 0 4 0 3 4 3 0 6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钱鸣高 , 许家林 , 缪协兴 1 .中国矿业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2 2 1 0 0 8 ; 2 .中国矿业大学 理学院, 江苏 徐州2 2 1 0 0 8 摘要 提 出了煤矿绿 色开采的概念 , 阐述 了它的 内涵和技 术体 系. 绿 色开采的理论基础为 开采 后岩层中的关键层运动形成的节理裂隙与离层规律以及瓦斯与地下水在破断岩层中的渗流规 律. 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 保水开采、 建筑物下采煤与离层注浆减沉、 条带与充填开采、 煤与瓦斯共采、 煤巷支护与部分矸石的井下处理、 煤炭地下气化等. 关键词绿 色开采;关键层理论 ;岩层移动 ;绿色开采技术体 系 中图分类号 TD 8 2 文献标识码 A 1 煤矿绿色开采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 出“ ⋯⋯走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 人 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因 此, 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相对短缺, 环境比 较脆弱的基本特点, 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 约、 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近期提 出的循环经济 r e c y c l i n g e c o n o my 是指 遵循 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重 构经济系统[ 1 ] , 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 “ 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 的封闭型物 质 能量循环 的反馈式流程 , 保持经济生产 的低消耗 、 高质量、 低废弃 , 从而将经济活动对 自然环境的影 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 高 开采、 低利用、 高排放” , 而是达到“ 低开采、 高利用 、 低排放” 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 显然 , 此处的“ 绿色工 业” 是广义的概念, 应 由各个工业部门去实现. 对矿 业来说就是要实现“ 绿色矿业” . “ 绿色矿业” 的核心 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 绿色开采” . 矿区在开发建设之前与周 围环境是协调一致 的, 而进行开发建设后 , 强烈的人为活动便使环境 发生巨大的变化 , 由此形成了矿区独特的生态环境 问题 , 如造成农 田以及建筑物破坏 , 村庄迁徙, 矸石 堆积 , 使河川径流量减少 , 以及地下水供水水源干 枯 , 在地面导致 的土地沙漠化 , 由于开采而使矿物 内的有害物质流人地下水中等. 我国目前的煤矿生 产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的 一是生产成本不完 全. 如投入不足 ; 技术装备落后 ; 安全设施欠帐 ; 工 人工资太低. 二是相关费用支付不全. 如矿产资源 费以及植被恢复, 地面塌陷与水损失 ; 污染治理等. 提出并形成绿色开采技术是为了使我们正视开采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并有清醒的认识与足够 的估量 , 以便提出必要 的对策和对政府提 出必要的 政策建议. 煤炭开采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为 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 占用煤炭开采对土 地资源的破坏损害, 井工开采以地表塌陷和矸石山 压 占为主, 而露天开采则以直接挖损和外排土场压 占为主. 2 对水资 源的破坏和污染 煤炭开采 过程 中, 进行 的人为疏干排水和采动形成的导水裂隙对 煤系含水层的 自然疏干, 破坏 了地下水资源. 同时 开采还可能污染地下水资源. 3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主要来 自矿井排出的 煤层瓦斯和煤矿矸石 山的 自燃. 以 山西 省 为例 , 1 9 4 9 ~ 1 9 9 8年共 生 产 原 煤 5 6亿多吨, 地面塌陷破坏面积达 i 0 0多万亩 , 其中 4 o %是耕地. 矸石山占地 3万多亩. 至 1 9 9 8年煤炭 地下采空面积达 1 3 0 0 k m 全 省面积 的 1 . 采 煤破坏地下水 4 . 2亿 m。 / a ,地表水迳 流减少 ,导 致井水水位下降或断流共计 3 2 1 8个 , 影响水利工 收疆日期 2 0 0 3 0 5 2 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9 6 7 4 0 1 1 ; [ 1家杰 出青年科学基金项 目 5 0 2 2 5 4 1 4 作者筒介 钱鸣高 1 9 3 2 一 , 男, 江苏省无锡县人,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事采矿工程方面的研究. 维普资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 3 2卷 程 4 3 3处、 水库 4 0座、 输水管道 7 9 3 . 8 9 k m; 造成 1 6 7 8个村庄 , 8 1 . 2 7 1 5万人 , 1 0 . 8 2 4 1万头牲畜饮 水 困难. 使本来缺水的山西环境受到进一步破坏. 平均每采万吨原煤造成塌陷土地 0 . 2 h m , 每年新 增塌陷地约 2万 h m . 矿井瓦斯 即煤层气 , 它是 比 C O 还严重 的温 室气体 , 也是导致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根源. 据初 步估计 , 我 国 2 0 0 0 m 浅范围内具有 3 0 ~3 5万亿 m。 煤层气资源 , 居世界前列. 但由于我国煤层透气 性小 , 难以在开采前抽出. 建国以来 , 我国煤矿发生 煤与瓦斯突 出事故 1 5 0 0余次 , 仅 2 0 0 1年 由于 瓦 斯事故的死亡人数达 2 3 5 6 人 , 为煤矿总死亡人数 的 4 0 . 煤矿每年排放瓦斯 7 0 ~1 9 0亿 m。 . 同时瓦 斯又是最好 的清洁能源 , 因此必须加 以利用, 变害 为宝. 由此可见 , 提 出并尽快形成煤矿 的“ 绿色开采 技术” 已迫在眉睫. 2 绿色开采的内涵与技术体系 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论, 在矿区范 围内的煤炭、 地下水、 煤层气 瓦斯 、 土地以至于煤矸石 以及在 煤层附近的其他矿床, 都应该是经营这个矿区的开 发对象而加以利用. 而原来对矿井瓦斯的定义是 “ 矿井中主要 由 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 . 而在矿井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中认为 “ 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 件、 涌水量、 水害情况和防治水难易程度, 划为⋯⋯ 类型” . 显然, 上述概念将原本为矿 区资源的瓦斯和 水单纯作为有害物来对待是不合适的. 煤矿绿色开采以及相应的绿色开采技术, 在基 本概念上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来认识和对待煤、 瓦斯、 水等一切可 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基本出发点 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 的不 良影响; 目标是取得最佳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根据煤矿 中土地 、 地下水、 瓦斯 以及矸石排放 等, 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水资源保 护一形成“ 保水 开采” 技术 ; 2 土地与建筑物保护 一 形成离层注浆、 充填与条带开采技术; 3 瓦斯抽 放一形成“ 煤与瓦斯共采” 技术 ; 4 煤层巷道支护 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技术 ; 5 地下气化技术. 这些 内容构成的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简要表达如图 1所 示. 开采 引起环境与主要安全问题的发生都与开 采后造成的岩层运动有关 岩体不破坏上述问题都 不会发生 , 因此, 绿色开采 的重大基础理论为 1 采矿后岩层 内的“ 节理裂隙场” 分布 以及离层规律; 2 开采对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影响规律; 3 水与瓦 斯在裂 隙岩体 中的渗流规律 ; 4 岩体应力场分布 规律及岩层控制技术. n 岩层移动l I捧放矸石 I 源 流 失 与 I l瓦 斯 事 故 、 捧 放 I I 土 地 与 建 I l . 突 水 事 故 I I 瓦 斯 污 染 环 境 I I 筑 物 损 害 I I 米 .卟 l 0 绿色开采 图1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Fi g . 1 Th e g r e e n t e c h n i c a l s y s t e m i n c o a l mi n i n g 3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采场老顶岩层“ 砌体梁” 结构模型是 针对开采 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控制而提 出来的. 近年来 , 为 了 解决岩层控制 中更为广泛的问题 , 提出了岩层控制 的关键层理论[ 2 叫] . 关键层理论提 出的 目的是为 了 研究覆岩 中厚硬岩层埘层状矿体开采 中节理裂隙 的分布及其对瓦斯抽放与突水防治以及对开采沉 陷控制等的影响. 3 . 1 相邻硬岩层问相互作用的复合效应 关键层复合破断研究表明, 一定条件下相邻两 层关键层会同步破断. 如假设相邻两关键层岩性相 同, 厚度分别为 h 。 , h , 各 自承担 的岩层组厚度分别 为∑h , ∑h 。 , 则按梁的破断距计算公式可导出 h 。 与 h 同时垮落应满足的条件为 h 3 h 2 【 h 2 h 1 j 2 / h 1 . 1 例如 h 是h 的2 倍, 则 h 。 h 只要等于 或大于 h h 。 的4 倍, h 和h 将同时垮落. 此 时, 虽然 h 远大于 h , 但上部关键层将不会产生离 层 . 3 . 2 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离层与采动裂隙“ o ” 形 圈 1 沿工作面推进方向, 关键层下离层动态分 布呈现两阶段发展规律 即关键层初次破断前, 随 着工作面推进 , 离层量不断增大, 最大离层位于采 空区中部. 关键层初次破断后, 关键层在采空区中 部离层趋于压实 , 而在采空区两侧仍各 自保持一个 离层区. 工作面侧的离层区是随着工作面开采而不 维普资讯 第 4期 钱鸣高等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3 4 5 断前移的, 工作面侧离层区最大高度仅为关键层初 次破断前最大离层量的 1 / 3 1 / 4 参见图 2 . 从平 面看 , 在采空区四周存在图 3所示一沿层面横向连 通的离层发育区, 称之为采动裂隙“ o” 形圈. 1 0 0 昌8 0 6 0 鏖 0 .2 0 昌 \ 越 霍 警 艇 翎 切眼 距切眼距 离/ m 图2 关键层破断前后离层分布 Fi g . 2 Th e b e d s e p a r a t i o n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h e n t h e k e y s t r a t u m b r e a k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采空区器走向长度 / m 图 3 采 动裂 隙分 布的“ 0” 形 图 F i g . 3 Th e O s h a p e d c i r c l e o f t h e mi n i n g i n d u c e d f r a c t u r e s 图中数字 为离层率 2 沿顶板高度方向, 随工作面推进离层呈跳 跃式 由下往上发展. 首先, 第 1层亚关键层下 出现 离层 , 当其破断后其下离层呈“ o” 形圈分布; 此时, 上部第 2层亚关键层下出现离层, 当其破断后其下 离层呈“ 0” 形圈分布 , 如此发展直至主关键层. 3 贯通的竖 向裂 隙是水与瓦斯涌人工作面的 通道 , 对“ 导气” 裂隙发育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 在 开采初期, 下位关键层的破断运动对“ 导气” 裂隙从 下往上发展的动态过程起控制作用 , 导气裂隙高度 由下往上发展是非均速 的,随关键层 的破 断而突 变. 当采空区面积达一定值后, “ 导气” 裂隙的分布 也同样呈“ 0” 形圈特征, 它是正常 回采期间邻近层 卸压瓦斯流向采空区的主要通道. 上述成果对对“ 注浆减沉” 及“ 卸压瓦斯抽放” 的钻孔布置起指导作用. 3 . 3 关键层对地表移动的影响 实验及实测研究结果都证明[ 5 ] , 主关键层对地 表移动过程起控制作用, 主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地 表快速下沉 , 地表下沉速度随主关键层周期性破断 而呈现跳跃性变化. 关键层破断后对地表变形的影 响将与表土层的厚度有关. 从而形成基于关键层理 论的建筑物下采煤设计新原则. 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 4 . 1 开采对地下水分布的影响 煤层开采后 , 随着关键层的破断, 在该区域内 地下水将形成下降漏 斗. 地下水位能否恢复, 则决 定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 上覆岩层 中是否有软弱岩 层 事实上它是研究地 下水渗漏的“ 关键层” 经重 新压实导致裂隙闭合而形成隔水带. 若有隔水带, 则随着雨水 的再次补 给, 下降漏斗也将随之消失. 它对地面生态的影响则决定于漏斗形成与消失的 时间间隔. 淮北矿 区冲积层 中的第四含水层 简称 四含 与煤系地层相连, 煤层开采后四含水位持续下降, 形成了多个水位降落漏斗. 目前淮-- I t ,l 涣矿区四含 水位下降范 围已达 4 0 k m。 , 造成 了四含水 资源的 永久破坏. 以临涣矿西风井 8 5 0 2四含水文观测孔 为例 , 1 9 8 5年水 位是 9 7 . 2 m, 2 0 0 1年 水位 降 至 2 0 5 . 8 m, 1 6年间水位下降了 1 0 8 . 6 m. 实际观测表明, 含水层的水位下降与开采形成 的导水裂 隙通道 紧密相关. 图 4为淮北朱仙庄矿 8 4 ~ 1 5四含水文观测孔水位变化曲线, 2 0 0 0年 3月 以前水 位缓慢下降, 2 0 0 0年 3月开始 8 4 1 5钻孔 邻近的 8 4采区开采 , 导致 了钻孔水位的急剧下降. 黄县煤矿在进行含水砂层下采煤试验 中, 在 1 2 0 1 面沿走 向布置一组观测钻孔 , 在回采前后及整个回 采过程中进行 了为期一年的水位观测 , 结果如图 5 及表 1所示[ 6 ] . 由表 1可见 , 水 位降与钻孔孔底到 开采煤层距离有关. 由图 5可见, 孔 1水位短暂变 化后水位恢复原状 , 而孔 2 , 孔 3 , 孔 4 , 孔 5的水位 下降后有所恢复, 但在观测期未能恢复原状, 而孔 6 则完全漏失了. 因此,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 形成 的保水开采技术应能使地下水位仅发生孔 1所示 的变化. 昌 趟 * 1 9 9 2 1 9 9 4 l 9 9 6 l 9 9 l8 2 O 0 o 2 0 I 2 年份 图 4 朱仙庄煤矿 8 4 1 5四含观测孔水位变化 Fi g . 4 Th e wa t e r l e v e l c h a n g e o f t h e r o u gh a q u i f e r i n t h e 8 4 1 5 b o r e 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 b o r e o f t h e Z h u x i a n z h u a n g c o l l i e r y L 二 . H u n ∞∞加∞∞如 0 维普资讯 3 4 6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 3 2卷 表 1 黄县煤矿 1 2 0 1工作面观测孔水位动态 T a b l e 1 T h e w a t e r l e v e l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b o r e o f t h e 1 2 0 1 w o r k ing f a c e o f t h e H u a n g x i a n c o l l i e r y 孔 号 1 2 孔底离煤层高度/ m 水位动态 水位下降幅度 / m 4 3 . 8 短暂变化 O 1 5 . 5 有变化 2 5 9 全部漏失 观测年1 9 7 3 1 9 7 3 1 9 7 3 1 9 7 3 1 9 7 3 l 9 7 4 l 9 7 4 l 9 7 4 l 9 7 4 l 9 7 4 g \ 恒 ‘ ’ l I ● l - _ - _ - - ● - ’ _ 孔 4 孔 5 孔 6 2 ● 、 、 l 1 孔2 , 孔3 ● c - ●_● \, 一 、 - 、 ●_●_ l c - L L 3 J n 2 工作面j - 一 E 寸 .n 0 进方向 1 工作 囱过 钻孔 时 间 图 5 黄县煤矿 1 2 0 1工作面观测孔水位动态 Fi g . 5 Th e wa t e r l e v e l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t h e 1 2 0 1 wo r k i n g f a c e o f t h e Hu a n g x i a n c o l l i e r y x .表示工作面在通过钻孔 正下方 的时间 在一般地区要把地下水视为资源 , 在我国西北 地区必须形成保水开采技术 , 即开采后地表水暂时 形成下降漏斗仍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开采技术. 另 外还应该进一步观察 和研究水位变化对地表生物 根系的影响. 对于底板承压水 的防治, 也同样应遵 循绿色开采原则. 4 . 2 建筑物下采煤与减沉技术 1 基于关键层理论的建筑物下采煤设计新原 则 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提出, 可将保证覆 岩主关键层不破断失稳作为建筑物下采煤设计的 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建筑物下采煤既具有较好的经 济效益 , 同时又确保地面建筑物不受到损 害, 关键 在于根据具体条件下覆岩结构与关键层特征来研 究确定合理的减沉开采技术及参数. 2 离层注浆减沉技术 确定覆岩 中的关键层位置, 掌握其离层与破断 特征参数 , 是注浆减沉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 钻孔 布置与注浆工艺设计及减沉效果评价的基础[ 7 ] . 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离层区发育、 离层量大, 易于注浆充填 ; 而一旦关键层初次破断后 , 关键层 下离层量明显变小 , 仅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 1 / 3 ~ 1 / 4 参 见图 2 , 注浆难度增加. 因此 , 离层注浆 必须在关键层临初次破断前进行. 钻孔布置及最佳 的注浆减沉效果应保证关键层始终不发生初次破 断. 4 . 3 采空区充填开采技术 采空区充填开采技术是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 组成部分, 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解决建筑物下开采 更应受到重视. 从理论上来说, 充填采矿是解决煤 矿开采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 但 由于目前充填采矿 的成本相对偏高, 限制 了该项技术在煤矿 的试验与 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充填技术的关键是充填材 料 的选取及如何 降低成本. 另外就是 充填技术本 身, 它应该包括充填系统与开采系统 的协调; 充填 运输系统的畅通; 充填后材料的力学特性等. 顺利 解决上述 问题将根本改变将来我 国经济发达区域 的开采技术. 为 了降低充填成本, 基于岩层控制的 关键层理论 , 提出了部分充填 条带充填 控制开采 沉 陷的思路 仅充填部分采空 区, 只要保证未充填 采空区的宽度小于覆岩主关键层的初次破断跨距 , 且充填条带能保持长期稳定 , 就可有效控制地表沉 陷. 4 . 4 煤与瓦斯共采 我国煤层普遍具有变质程度高、 渗透率低和含 气饱和度低的特点, 7 0 以上煤层 的渗透率小于 1 1 0 / z m。 , 这对我国开展煤层瓦斯采前预抽是极 为不利的. 正因为如此 , 我 国已钻的 2 0 0多 口采前 地面煤 层气井 中, 稳 产高产 井很 少 , 单 井产量 超 3 0 0 0 m。 / d的也只有约 3 0口[ 8 3 . 实践表 明, 一旦煤 层开采引起岩层移动, 即使是渗透率很低 的煤层 , 其渗透率也将增大数十倍至数百倍, 为瓦斯运移和 抽放创造了条件. 因此若在开采时形成采煤和采瓦 斯两个完整的系统 , 即形成“ 煤与瓦斯共采” 技术则 不仅有益矿井的安全, 而且采 出的还是 洁净能源. 因此在开采高瓦斯煤层的同时, 利用岩层运动的特 点将煤层气开采出来将是 我国煤层气开发的一条 重要途径. 在“ 煤与瓦斯共采” 技术方面 , 岩层运动中的关 键层理论所得出的节理裂隙场分布、 离层规律将对 上邻近层瓦斯动态涌出与下解放层开采最大卸压 高度的影响等瓦斯抽 出技术有重要参考作用[ 引 . 5 化1 0 有 一 维普资讯 第 4期 钱鸣高等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3 4 7 4 . 5 煤巷支护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 采矿引起的矸石排放对环境形成影响, 而减少 矸石排放的主要措施是将巷道设置在煤层内. 巷道 维护是煤矿 的永恒主题. 过去, 鉴于煤巷围岩是大 变形且不可抗拒, 因此维 护原理是 “ 大断面预留 量一可缩性支架一巷旁充填” . 目 前推行锚杆支护, 首先是能否在煤巷 中全 面使用锚杆支护. 显然 , 我 们要形成“ 应力场测定一数值计算一支护设计一现 场测定” 完整技术以及煤巷锚杆支护理论. 例如, 沿 空巷道的维护方式与采动后岩体 内的应力重新分 布及关键层的破断和形成的结构有关. 而且直接影 响支护参数的选择 例如锚杆不完全受拉而是受剪 切 , 因而要形成抗剪切锚杆. 矸石不上井涉及到煤巷维护问题 , 而且随着采 深的增加 , 岩石巷的开掘将不可避免. 因此矸石不 上井就存在一个矸石井下处理系统 , 结果是成本如 何 另一种考虑能否将矸石在地面处理 , 变废为宝, 如变为建筑材料, 充填材料等, 终究矸石的地面处 理要比井下处理简单得多. 应该说 , 在经济原则下矸石的井下处理是绿色 采矿问题. 而矸石的井上处理就像地面复恳一样是 环境治理问题, 不属于绿色开采技术. 4 . 6 煤炭地下气化 煤炭地下气化是一种整体绿色开采技术. 它是 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位将煤炭转化 为 可燃气体的技术 , 是对传统采煤方式 的根本性 变 革. 不仅极大地减少 了井下工程及艰苦作业 , 而且 消除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污染和煤炭燃烧对生态 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近 1 0余年来经余力教授 等的实践积累 了一定 的经验 , 为今后发展我国煤炭 地下气化打下 了良好技术基础. 今后地下气化技术 应解决 1 提高热值和生产适合于用户的气体; 2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测控系统 , 重点放在燃烧位 置和燃烧速度的控制技术上; 3 燃烧后地下气化 炉体结构变化及地面沉降状况的研究 ; 4 如何使 地下煤炭气化产生的致癌物质苯和酚不扩散、 不污 染和毒化地下水资源. 其次是如何处理燃烧形成的 大量二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否则煤炭地下气化就 失去了绿色开采的意义. 5 结语 绿色采矿首先要将岩层运动对工作面的影响 转为研究开采后岩层运动对岩体 内形成空隙的影 响 , 以及瓦斯、 地下水的渗流规律. 另外 , 几个重要 标志是 1 将瓦斯作为资源, 变害为利 , 在采煤的同时 形成地面或井下瓦斯共同开采系统; , 2 根据岩层 的组成 , 确定保水采煤 的地层判 别以及相宜的开采方法 ; 3 根据具体条件,形成充填、 条带开采、 离层 区注浆等保护建筑物及地表的技术; 对东部发达地 区城镇下采煤, 充填与条带开采是必然的选择, 因 而如何降低充填成本与提 高充填技术是科学研究 的方向; 4 形成在煤层 内维护巷道的技术, 减少矸石 排放量 ; 5 形成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并研究其对地下 水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 1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 构想[ M] .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 2 0 0 2 . [ 2 ] 钱鸣高, 缪协兴, 许家林.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 研究[ J ] . 煤炭学报, 1 9 9 6 , 2 1 3 2 2 5 2 3 0 . [ 3 ] 许家林.岩层移动与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 [ D]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1 9 9 9 . [ 4 ] 钱鸣高, 缪协兴, 许家林, 等.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 M]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 0 0 0 . [ 5 ] 许家林, 钱鸣高.关键层运动对覆岩及地表移动影响 的研究[ J ] .煤炭学报. 2 0 0 0 . 2 5 2 1 2 2 1 2 6 . [ 6 ] 刘天泉. 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 [ M]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 9 8 1 . 1 4 6 1 4 7 . [ 7 ] 许家林, 钱鸣高.覆岩注浆减沉钻孔布置的研究[ J ] . 中国矿业 大学 学报,1 9 9 8 ,2 3 2 2 8 3 0 . [ 8 ] 黄盛初, 朱超, 刘馨, 等. 中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 产业化前景[ A] .煤炭信息研究院主编. 2 0 0 1年煤矿 区煤层气项 目投资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c ] . 上 海 2 0 0 1 , 1 1 , 5 ~1 1 [ 9 ] 许家林, 钱鸣高.地面钻井抽放上覆远距离卸压煤层 气试验研究[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0 0 0 ,2 9 1 7 8 8】 . 维普资讯 3 4 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 3 2卷 Gr e e n Te c h n i q u e i n Co a l M i n i n g QI AN Mi n g g a o ,XU J i a l i n ,M I AO Xi e x i n g 。 1 .Co H e g e o f M i n e r a l a n d En e r g y Re s o u r c e s ,CUMT,Xu z h o u,J i a n g s u 2 2 1 0 0 8 , Ch i n a l 2 .Sc h o o l o f S c i e n c e s ,CUMT,Xu z h o u,J i a n g s u 2 2 1 0 0 8 ,Ch i n a Ab s t r a c t Th e c o n c e p t o f g r e e n t ech n i q u e i n c o a l mi n i n g wa s p r o p o s e d .I t s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s y s t e m we r e e x p l a i n e d .Th e t h e o r y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t h e g r e e n t ech n i q u e i n c o a l mi n i n g i s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b e h a v i o u r o f j o i n t s ,f r a c t u r e s a n d b e d s e p a r a t i o n s ,t h e s e e p a g e fl o w b e h a v i o u r o f me t h a n e a n d wa t e r i n t h e b r o k e n r o c k s t r a t a c a u sed b y i h e k e y s t r a t a b r e a k a f t e r mi n i n g .Th e ma i n c o n t e n t o f t h e g r een t ech n i q u e i n c o a l mi n i n g i n c l ud e s wa t e r - p r e se r v e d- mi ni n g,c o a l m i ni ng un d e r b ui l d i n g a nd b e d s e p a r a t i o n gr o u t i ng t o r ed u c e s u r f a c e s u b s i d e n c e ,p a r t i a l e x t r a c t i o n a n d b a c k f i l l mi n i n g, s i mu l t a n eo u s e x t r a c t i o n o f c o a l a n d c oa l b e d me t h a n e, c oa l r oa d wa y s u p p o r t i n g,u n d e r g r o u n d d i s c h a r g e o f p a r t i a l r ock r e f u se a n d u n d e r g r o u n d 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e t c . Ke y wo r d s g r een t ech n i q u e i n c o a l mi n i n g;t h e k e y s t r a t u m t h eor y i n g r o u n d c o n t r o l ;s t r a t a mo v e me n t s ; g r ee n t ech n i c a l s y s t e m o f mi n i n g 责任编辑王玉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0 0 3年第 3 2 卷第 5期要 目预告I 题 目 第一作者 煤层群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共采体系及应用 ⋯⋯⋯⋯⋯⋯⋯⋯⋯⋯⋯⋯⋯⋯⋯⋯⋯⋯⋯⋯⋯⋯⋯ 程远平 正弦波电磁场对瓦斯吸附常数的影响规律 ⋯⋯⋯⋯⋯⋯⋯⋯⋯⋯⋯⋯⋯⋯⋯⋯⋯⋯⋯⋯⋯⋯⋯ 何 学秋 巷道直流电测深在探测陷落柱中的应用 ⋯⋯⋯⋯⋯⋯⋯⋯⋯⋯⋯⋯⋯⋯⋯⋯⋯⋯⋯⋯⋯⋯⋯⋯ 岳建华 收作眼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支护技术研究 ⋯⋯⋯⋯⋯⋯⋯⋯⋯⋯⋯⋯⋯⋯⋯⋯⋯⋯⋯⋯⋯⋯⋯⋯ 徐金海 受载煤体 电磁辐射的频谱特征 ⋯⋯⋯⋯⋯⋯⋯⋯⋯⋯⋯⋯⋯⋯⋯⋯⋯⋯⋯⋯⋯⋯⋯⋯⋯⋯⋯⋯ 王恩元 L a Al 柱撑蒙脱石的超声制备及热稳定性研究⋯⋯⋯⋯⋯⋯⋯⋯⋯⋯⋯⋯⋯⋯⋯⋯⋯⋯⋯⋯⋯ 丁述理 煤矸石山的植物种群生长及其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胡振琪 高光谱遥感数据光谱特征 的提取与应用 ⋯⋯⋯⋯⋯⋯⋯⋯⋯⋯⋯⋯⋯⋯⋯⋯⋯⋯⋯⋯⋯⋯⋯⋯ 杜培 军 大型空气重介流化床的逆系统控制 ⋯⋯⋯⋯⋯⋯⋯⋯⋯⋯⋯⋯⋯⋯⋯⋯⋯⋯“ ⋯⋯⋯⋯⋯⋯⋯严德 囊 . 软岩巷道网壳喷层新技术 ⋯⋯⋯⋯⋯⋯⋯⋯⋯⋯⋯⋯⋯⋯⋯⋯⋯⋯⋯⋯⋯⋯⋯⋯⋯⋯⋯⋯⋯⋯ 庞建勇 复杂地质模型转换波快速射线追踪方法 ⋯⋯⋯⋯⋯⋯⋯⋯⋯⋯⋯⋯⋯⋯⋯⋯⋯⋯⋯⋯⋯⋯⋯⋯ 赵爱华 上市公司总经理报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张正堂 锚杆单元模型及其应用 ⋯⋯⋯⋯⋯⋯⋯⋯⋯⋯⋯⋯⋯⋯⋯⋯⋯⋯⋯⋯⋯⋯⋯⋯⋯⋯⋯⋯⋯⋯⋯ 漆泰岳 单元法测定瓦斯分布及旋转射流驱散积聚瓦斯 ⋯⋯⋯⋯⋯⋯⋯⋯⋯⋯⋯⋯⋯⋯⋯⋯⋯⋯⋯⋯⋯ 杨胜强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