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11-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比例尺150 000 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范对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设计书的编写,野外工作方法, 样品加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测定元素的选择和元素测定的技术要求,图件的编制,异常 的评价和查证,成果报告的编写以及图件和资料的上交等方面作出了规定,确立了统的标 准。 1.2本规范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矿产普查阶段中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也可供其他 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 2 2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 2.1地球化学勘查根据其应用于不同地质找矿阶段的目的,涉及的面积和要求工作的粗 细程度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性质的工作 a.区域化探或称战略踏勘性化探, 其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成矿远景区带, 矿田 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 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工作面积常常是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常用工作比例尺为 l100 000、 1200 000 或 1;500 000。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2 点/km 2、0.251 点 /km 2或0.04~0.08 点/km2; b.地球化学普查或称普查化探,主要目的是在区域化探阶段已圈出的各类省的、区 域的或局部的地球化学异常范围内, 以及根据化探、 物探、地质资料所圈定的找矿远景区内, 进一步缩小寻找目的物矿床、矿体或其他地质体的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 地球化学特征等。工作面积常在数十平方千米或更小数百平方千米之间。常用工作比例 尺为 125 000150 000。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48 点/km 2; c.地球化学详查或异常检查或称详查化探, 主要工作目的为在区域化探和地球化学 普查阶段获得的有意义的局部异常范围内查明异常和矿体的空间关系,以便为山地工程的定 位提供依据。 工作面积常在 0.n 平方千米或更小一一数十平方千米之间,常用工作比例尺为 15 000~110 000 之间,采样密度土壤测量为例100~200 个点/km 2,或200点/ km2。 点线距为 10020m~50020m。 2.2地球化学普查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规范所指的地球化学普查,即是 2.1 中 b 类性 质的工作,它是在 1200 000 区域化探、航磁和小比例尺地面物探圈出的异常分布区和找矿 有利地区,以及1200 000 区域地质调查圈出的成矿远景区带中开展的矿产普查工作。是 一项承上启下性质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工作选区内已圈出的各类区域性异常及成矿有 利的远景区, 进一步圈定寻找目的物的靶区, 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 提出进一步开展化探或物探工作的详查地区。 2. 3就找矿目的而言, 在已完成第二代 l 200 000区域化探工作的地区内, 对于 1 200 000 区域化探无异常反映的地区或虽有异常反映但和找矿无关的地区,一般不需要作进一步化探 普查工作。在一些有异常显示的地区需要作进步化探工作, 但也不是都需要部署 1 50 000 化探普查。有些1200 000 化探局部异常经异常检查后即可直接部署工程验证,有些局部异 常经异常检查后虽不能直接部署工程验证,但可以先采用 l200 000化探单点样分析的办法 以提高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信息密度。如果从单点样分析资料中已能提出作详查的测区时,也 就不需要部署 150 000 普查化探。只有当作单点样分析以后,仍出现如下情况时,才需部 署 150 000 化探普查。 a.1200 000 化探中出现成片密集的异常群或地球化学高背景带区,这些异常群 或高背景带被认为与有利的地质构造有联系,可能是一个重要成矿远景区时; b.出现的异常或异常群涉及面积较大数十一数百平方千米,且经 1200 000 化探 单点样分析后仍不能对测区内的各局部异常进行客观评价时; c.需要寻找的矿床,以 l200 000 化探单点样密度12 点/ km 2认为不能控制而 可能导致异常大量遗漏时; d.根据 l200 000 区域化探资料已初步看出可能有重要成矿远景区存在,但由于测 区内水系密度不够,不能控制全部成矿远景区的面积或由于测区内分布有运积物、风成砂等 外来沉积物覆盖,致使方法效果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时; e.局部异常涉及面积虽不大,但经 l200 000 化探单点样分析仍不能从资料中选出 详查测区时。 2.4150 000 化探普查包括配合 150 000 地质区调而进行的 l50 000 化探工作在内 测区面积大小一般应根据 1200 000区域化探的异常分布范围来确定,一般不一定按国际分 幅确定测区面积和范围。 2.5五十年代~七十年代曾作过 1200 000 路线金属量测量的地区,如果寻找的对象是 Cu、Pb、Zn 等以往的分析灵敏度已能基本满足要求的一些元素的矿化或矿床时,而且资料已 进行重新整理,并认为整理后的资料能达到一定质量水平时,可以直接从中选择异常区部署 150 000 化探普查测区。如果它们虽经重新整理但仍认为质量水平和可信度不高,不能用 作 150 000 选区依据时,或以往未进行任何区域化探工作,或以往虽然进行过区域化探, 但资料残缺不全不能用作选区依据时,则应在拟部署 150 000 普查的地区内首先部署 1 200 000 区域化探,然后按 2.2 条规定选择 150 000 化探测区。 2.6已知矿区外围、地质调查或物探方法圈出的特别有利成矿的地区,如果没有区域化探 资料作为 150 000 化探测区的选区依据时,也可部署 150 000~125 000 化探普查,但 测区面积不宜过大。 3 3设计书的编写设计书的编写 3.1设计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据,一般应在工作之前由承担本项化探普查工作的单位根 据上级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3.2在编写 150 000 地球化学普查设计书前,应作好如下准备工作 a.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资料,特别是要收集和本测区有 关的 1200000 区域化探异常及异常查证方面的资料; b.研究在本测区内进行 150 000 化探普查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依据。要重 点研究本测区范围内的 1200 000区域化探异常的特征、异常分布地区所处的地质背景、地 球物理特征等。也应研究区内1200 000 化探异常查证的有关资料; c.根据已掌握的前人在本测区内进行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或岩石测量等情况,选 择在本区进行 150 000 化探工作的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从未进行过化探工作,或虽进 行过化探工作但没有资料可供参考时,则应考虑在 150 000 普查化探工作开工前组织少数 人员到工区进行踏勘,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区进行方法试验; d.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前提下,考虑在本测区内 进行 150 000 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3.3设计书不仅是化探普查施工的依据,也是按质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的保证,同时 它又是检查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的依据。因此设汁书应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查,经上级批准 后方能执行。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3.4设计书应包括的内容 a.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 b.测区的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作及 研究程度等; c.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及方法试验结果、样品中 测定元素的选择及元素分析方法的选用、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 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等; d.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 e.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等。 3.5150 000 地球化学普查项目不沦其测区面积大小都应单独进行没计书的编写。为配 合 150 000 区调地质调查或 150 000 物探工作进行的 l50 000 化探普查也都应单独编 写设计书。设计书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写。 3.6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 时,应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没汁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 4 4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方法 4.1应根据测区的地质地理条件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有水系沉积 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水化学测量、气体测量等。在一个 150 000 图幅中或在一 个成矿远景区带的几个图幅中,尽可能选用一种化探方法,以利于资料的对比研究和地球 化学图的拼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经方法试验证明,确因条件不同,采用一种方法不能取 得效果时,允许采用二种或二种以上化探方法。 4.2水系沉积物测量 4.2.1水系沉积物测量。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山区,是目前各种化探方法中成本最低、工作 效率最高、效果较好的普查找矿方法。 4.2.2150 000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可在 4 个点/km 2一 8 个点/km2之间选 择。我国南方雨量充沛,水流速度中等山区,4 个点/km 2的密度已经足够。我国北方某些干 旱山区,元素分散距离较短,采样密度应适当加密。在一些陡峻山区,由于水流湍急,矿化 物质遭到冲刷,采样密度也应增加。 4. 2. 3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物质一般常以淤泥和粉砂为主, 一般要求取-0.216mm60 目 或-0.172mm8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也可根据找矿目的、矿种另行试验确定。为减少在一个 测区内元素含量的跳动,采样物质一定要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质及 铁锰类物质的影响。在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内蒙中部和北部的些地区、甘肃 北山地区等,由于普遍发育风成砂,采取常规的-0.216mm60 目或-0.172mm80目的水 系沉积物,不能获得明显的异常显示。在这类地区的采样应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区采用不同的 取样粒级,水系发育的中山区取样粒级为-2mm 10 目,水系不发育的残山丘陵区为-4.69 mm4 目~0.995 mm20 目和-0.108mm140目混合粒级。无论采用哪种过筛粒度,都要 保证过筛后的样品重量不少于 120g,如样品需作金的测定,则应不少于 150g。 4.2.4水系沉积物的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 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 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为了提高样 品的代表性, 应在采样点沿水系上下20 一 30m 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 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 样品。 4.2.5150 000 水系沉积物测量一般可采用地形图定点。先在 125 000 或 150 000 地形图上框出计划要进行工作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划出长宽各为 0.5km 的方格网。 以四个方 格1 km 2作为采样大格。大格的编号顺序自左而右再自上而下。每个大格中有四个面积为 0.25km 2 的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号 a,b,c,d。在每一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 样品为 1, 第二号样品标号为 2。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如在某 l50 000 测区内编号为 3 的采样大格中各采样点的编号如图 1 所示。采样点可预先设计并 标绘在地形图上。在采样过程中允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置标定 在图上。在野外实际采样点的定位,可根据地物、地貌标志确定或用罗盘交汇定位。定位误 差在图上不大于 2.5mm。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每 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4.2.6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点要求在全测区分布比较均匀。要尽量使绝大多数90%以 上的采样格大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 使其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 5 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当 采用 4 个样/km’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2 个,采用8 个点/km‘采样密度时, 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 4 个。要求采用分布均匀并不是要求把所有采样点都布置在采样格子 的中央,而是要求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因此采样点应 尽量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出来的最小水系大于 300m即一级水系的末端和分支水 系口上。如果水系较长还应在水系的中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的面 积大致在 0.25~0.125km 2之间,大于 0.25km2的应增加采样点,小于 0.125km2的可减少采样 点。 4.2.7采样小组使用的 150 000 或 125 000 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 样点着墨,以直径 2mm 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并编上样品号。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 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 0.5mm。 4.3土壤测量 4.3.1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丘陵地区,以及在些平坦的残坡积物覆盖的平原和准 平原,可采用土壤测量进行 150 000 化探普查。 4.3.2150 000 土壤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应比同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要大。它的采样 密度和采样点的布局,可按如下二种情况考虑 a.如果在本测区内欲寻找的目标物已知是呈带状分布, 且其产状也已大致了解, 则可 以垂直目标物长轴方向布置较稀的测线来控制其延伸,以较密的点控制其宽度,使其不致遗 漏, 测线的线距应不大于1 200 000 区域化探异常长度的 1/2~4/5, 点距应不大于 1200 000 区域化探异常宽度的 l/31/2,常用的测网为500100m或 500200m。 b. 如果在本测区内欲寻找目标物的形状复杂, 或产状不明时, 应布置方格网进行采样。 常用的采样格子或称采样单元的面积为 0.25 km 2。每个采样格子内的采样点数为 3~6个。 相当于12~24 个/km 2。 4.3.3采用土壤测量时应特别注意采样层位和粒度问题。在残、坡积土壤分布地区,一般 在距地表 20~50cm深处的 B 层淋积层或 C 层母质层中采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我国 南方一些发育有较厚层残积土的地区,在距地表20 一 50cm深处采样,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结 果,需要加深在 50~100cm 深处采样,才能获得清晰的异常;在一些为冲积物、冰积物、风 积物、耕植土或其它外来搬运物所覆盖的地区进行采样时,通常应穿过这些覆盖物,在原地 的残积、 坡积层中采样,采样深度需经过试验确定; 在有些地区的覆盖层中既有原地的残积、 坡积物又有大量外来物如风成砂混杂其中,如在我国北方一些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在这类 地区要根据情况或穿过混有风成干扰物的覆盖层进行采样或筛取0.45~一 5mm 粗粒级的物 质均能获得很好的异常显示。土壤测量的采样粒度一般要求过 0.216mm 60 目筛孔。每一 样品过筛后干燥后的重量应不少于 120g。如果样品需作金的测定时,采样重量干燥后应 不少于 150g。为了使所采样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采样时,特别是进行金矿化探时,可采 取在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 1/3 范围内多点采样均匀混合成一个组合样的方法。 4.3.4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土壤测量进行矿产普查,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否合理。上述4.1~4.3.3 各条只是一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我国各 省、区或同一省、区的各地区的地理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决非几条一般原则所能概括。 因此,在进行面积性水系沉积物测量前或土壤测量前一定要选择若干处已知矿床或矿点进行 采样密度网度、采样物质、层位和粒度的试验,并应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编写设计和确定野 外工作方法。 4.4岩石测量 4.4.1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 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只有在如下三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岩石测量方法进行 l50 000 矿产普查 a.在一些特殊地区,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地表基本没有残坡积土,但岩石出露较 好。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均不能使用时; b.在有些地区虽然已进行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土壤测量, 但为了要进一步查明异常源的 确切位置、查明是否有新的含矿层位、查明构造带或岩体的含矿性或圈出含矿构造带的富集 地段等目的而认为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所提供的资料仍不能满足要求时; c.在进行大规模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土壤测量工作的同时, 为了帮助水系和土壤异常的 推断解释,需要获得某些岩体、地层或不同岩性中的元素丰度值时,但测区范围不宜太大, 且一般应根据其工作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采样工作。例如为了查明水系或土壤异常浓集中 心的确切位置,可在略大于异常的范围内布置几条剖面线进行岩石采样;为了查明构造带的 含矿性,可布置若干条垂直于构造带的短测线采集岩石样品;为了查明是否存在新的含矿层 位,可布置几条垂直于地层走向的长测线进行岩石采样;为了评价岩体的含矿性,可在测区 内的几种典型岩体中各采集数十个岩石样品等。要尽量避免在数百甚至上千平方千米范围内 进行面积性岩石采样。如果属于上述第 a 种情况必须进行岩石采样时,也应该首先选择最有 成矿条件的局部地区内进行,待取得效果后再逐步扩大测区面积。150 000 面积性岩石测 量的采样密度可控制在4~12 个点/km 2之间。 4.4.2由于元素在岩石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采样时应在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 1/3 范 围内均匀敲取数块同种岩性的岩石碎块组成一个样品。只采集一块手标本的方法或物性测定 的采样方法,对于地球化学研究都是不适宜的。岩石样的采样量一般应控制在 150 一 200g 之间。 4.5水化学测量 4.5.1水化学测量,目前在我国实际找矿工作中使用较少。原因是此方法的季节性影响较 大,要求测区内的全部野外取样工作,在气候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完成,否则将造成异常 推断解释上的困难。但水化学测量如果以上升泉水或井水作为主要采样对象时,能在一定程 度上避免气候条件的影响,且具有反映深部矿化的能力,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特点,有时能 取得很好的找矿效果,如我国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中的某些水系或干沟均不发育的风成砂 覆盖地区。在这些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均不易取得效果。但由于区内水井分布较 多,因此利用这些水井采集井水的水化学方法有时能获得较好效果。 4.5.2水样采集方法参见附录A、B。 4.6气体测量 开展化探普查时,如果需要使用汞蒸气测量方法,其方法技术要求,按汞蒸气测量规 范执行。 4.7各种方法的记录内容参见附录 F。 5 5样品加工样品加工 5.1野外样品加工 5.1.1采集样品要防止沾污。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是新的或是已使用过的旧样品袋都要经 过洗涤后才能使用。如果样品是在水中采集的水系沉积物,则当样品装入布袋后,应用手挤 干,以避免样品中元素以液相相互渗透造成样品污染。 5.1.2装在布袋中的样品一般应在野外驻地晒干,有条件的也可在自动温度控制的电烘箱 内烘干。但箱内温度不能超过 60C,不论哪一种干燥方法,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 以免土质结块。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锤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 5.1.3样品干燥后,按设计规定的粒度在野外驻地进行过筛。过筛处理后的样品应采用对 角线折叠法混均,然后放入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不小于 120g。如果需要测定金或被测 元素较多时,重量应不小于 150g野外样品加工流程见图 2。 5.1.4150 000 水系沉积物测量样品不作组合样处理。 当进行 150 000 土壤测量且采用较密点距的测网进行工作时,是否可采用组合样方法 以减少样品的分析工作量的间题,应视本项150 000 化探工作的设计要求和样品组合后能 否达到预期工作目的而定。 5.1.5岩石样品在野外一般不进行加工,只需将样品晒干装箱送实验室加工处理。 5.1.6在野外加工处理样品时,防止样品间的相互污染。因此,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 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过的筛子、 台秤等物都要清理干净, 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处理。 每一个样品的编号、登记、填写送样单等工作要做得准确无误。应明确,野外样品加工工作 是整个化探野外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化探成果反映。因此,应和采样 工作样,每天工作完毕后要有专人进行质量检查,其质量评定标准由大队自定。 5.2实验室样品加工 5.2.1局属或队属实验室应配备专职的样品管理人员,负责样品的验收、检查和保管。 承担野外采样任务的化探分队将样品送交承担样品分析任务的实验室时,均需办理样品接交 手续。在双方接交样品过程中,如发现送来的样品有下述情况之一者 a.无送样单,或送样单填写不清、不全; b.样品无编号或编号混乱或有重号; c.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破损、丢失或污染; d.样品重量不符合本规范或设计书要求。 实验室有权拒收样品,并应及时通知送样单位处理。 5.2.2水系沉积物或土壤样品加工前应在0.2 0.41 二级标样的λ值 3CL≤0.25≤0.27≤0.330.33 85 内检抽样的 RE% 3CL≤50≤55≤66.666.6 7.12采用其他分析方法进行某些元素测定时,一般地应以 50 个样品为一批进行各项质量 指标的计算,每批分析样中插入的二级标样和重份分析样的数量和光谱分析一样,它们的分 析质量的监控限和质量等级的划分均可参照表 6 和表7 执行。它们在统计批合格率时也可按 7.11 规定执行。 7.13微量金的测定。由于金在样品中常常以颗粒状自然金的形式产出,且具良好的延展 性.因此虽然粉碎细磨加工,金在样品中的分布仍是很不均匀的,因此,如需获得较为准确 的分析结果,每次分析的取样量必须大于 10 克,能取 20 克最好。野外队送交实验室的样品 量也必须在 100 克以上,痕量金的测定精密度要求见表 8。 表 8 金含量范围ng/g相对误差 RE 要求(100 2/ BA BA RE) 0.310RE≤100% 10100RE≤66.6% 100RE≤50% 凡未制备金的二级标样者,在日常金的分析工作中暂不采用每一小批插入四个二级 标样的方法来监控 Au 的分析质量,但必须进行不小于 10%的内检抽查。内检抽查的方 法可以在分析工作前预先按每小批插入 5 个重复分析样的方法,也可以在每一大批或每 个 150 000 样品分析项目完成获得基本结果以后有目的的挑选 10%样品进行重复测 定的方法,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则在挑选样品时不仅应重点挑选那些 Au 含量较高的样 品,还应挑选一些中、低含量的样品。按表 8 要求统计符合要求的样品数应占全部被检样 品的 90%以上。 在大范围内,如在数千或数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金在成矿远景区内进行 150 000 金矿 化探普查时定要选择一种稳定性较好的痕金分析方法,旦选定了方法不要轻易变动,至 少应该做到在本测区工作完成前方法不变。 7.14虽然 150 000 普查化探样品分析的准确度要求低于 l;200 000 区域化探的要求。 但为了满足在一个范围较大的成矿远景区、带内的 l50 000 图幅的拼接,仍应对分析的准 确度进行检查和考核。为了节约一级标样的消耗量.可在每个 150 000 普查化探项目完 成后,分析8 个 GSD 一级标样一次。痕金分析也应作准确度检查,但不要用GSD 标样,可以 用金标样。痕金分析,特别是在低含量部分的分析是最容易出现系统偏倚的,这种系统偏倚 将给拼图和地区间的 Au 含量的对比研究造成严重困难。 一级标样准确度检查可按前述内检抽 查的要求表 6、表 7执行。 8 8图件的编制图件的编制 8.1150 000 地球化学勘查的图件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原始数据图、地球化学图及解 释推断图。 8. 1. 1原始数据图是一种反映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中采样位置和有关元素含量数据之间关系 的原始图件。应包括采样点位图和元素分析数据图二种。 采样点位图 用聚脂薄膜或磅纸或彩色地形图编制。 比例尺为 150 000或 1 25 000。 内容应包括水系分布、采样点位、采样编号、方里网、经纬度、主要城镇、道路等地物。 数据图 将分析数据填在采样点位旁, 用聚脂薄膜编制。 比例尺为1 50 000 或 1 25 000。 8.1.2地球化学图。150 000 地球化学图虽然其主要作用目前仍是被用来对固体矿产普 查提供信息,但不应忽略它还是一种基础地球化学图件,可以为后人在地球科学各种研究领 域内的其他工作目的所利用。 因此它的制作应尽量以客观的方式反映各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化, 而不应杂有制图者主观认识和观点等因素。 8.1.3解释推断图。它与地球化学图不同,它是制图者根据某种意图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 理、加工与取舍而得出的图件。因而它可以突出显示制图者的某种认识或观点。这类图件可 包括 异常图单元素或综合元素异常图。 各种多变量分析图, 各种数学模型图和推断预测 图等。 以上三类图件中,地球化学图、异常图和推断预测图在每个150 000 地球化学勘查 项目结束时都必须向有关上级提交。多变量分析图及数学模型图是否要制作,应由任务承担 单位根据需要在工作设计中提出,由任务下达单位审定。 8.2150 000 地球化学图般以单元素制作,在数据图上根据元素含量直接勾绘等含量 线。等含量线的间隔一般可采用 0.1lgμg/g 参见表 9。地球化学图的图廓外侧一般要有 全区和各子区的元素含量分布直方图。为便于对比研究,直方图含量坐标律取对数。其组 距可采用 0.1lgμg/g或 ng/g。组端值规定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为 7,这样使所有整数的 数值皆落在组端上见表 10。每个直方图上要标注地质符号、样品数 n、平均值X、标准离 差值 S 和变差系数CV。异常区等量线间距在图面上不得小于 0.7 mm,否则应抽稀。 为了便于追索地球化学图上等量线延伸情况及了解其它地质意义, 有必要划分几个色区。 色区的划分原则及着色作如下规定采用制作地球化学图的数据,剔除特高值后,求出平均 值X及标准离差值 S,参照表 11所示的间隔划分色区。 表 9 等量线值 lgμg/g 经过圆滑图上标注的 μg/g 值 等量线值 lgμg/g 经过圆滑图上标注的 μg/g 值 1.112 0.11.21.215 0.21.51.320 0.32.01.425 0.42.51.530 0.531.640 0.641.750 0.751.860 0.861.980 0.982.0100 1.010 表 10 组端值 lgμg/g 包含的读数 μg/g 组端值 lgμg/g 包含的读数 μg/g 1.57~1.6738~46 0.67~0.7751.67~1.7747~58 0.77~0.876,71.77~1.8759~74 0.87~0.978,91.87~1.9775~93 0.97~1.0710,111.97~2.0794~117 1.07~1.1712~142.07~2.17118~148 1.17~1.2715~182.17~2.27149~186 1.27~1.3719~232.27~2.37187~234 1.37~1.4724~292.37~2.47235~295 1.47~1.5730~37 表 11 色区着色及区名元素含量范围μg/g 蓝低值区 X2S D2/T 001191 8. 3异常图单元素或综合元素异常图。 由于1 50000 化探普查的选区大都部置在1 200000 区域化探所发现的异常分布区、已知矿区外围、航磁异常分布区或经地质区调队认为成矿最 有利的地区。本类地区如果以测区内全部样品中元素含量的平均值来度量本测区的背景值并 以此来确定异常下限有时会造成异常下限定值偏高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