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区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问题.pdf
2 0 0 2 年3月 第2 4 卷第1 期 地下水 Gr o u n d wa t e r Ma r . , 2 0 0 2 V o l . 2 4 N O. 1 山丘区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问题 协荣安‘ , 宁维亮2 1 . 山西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山西 太原0 3 0 0 0 1 ; 2 .山西省水资源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1 [ 摘要] 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 我国 地下水开采以年均2 . 8 纬的速率增长. 但迄今不同 部门、 学者对山 丘区 地下水可开采全评 价问题仍存在不同看法, 息需统一认识。 本文提出了对山丘区区城地下水可开来圣评价的基本认识和评价工作的基抽, 并以岩溶水 为重点, 分别对岩溶山区岩溶水、 一般山丘区基岩裂陈水、 山间盆地、 山区河谷松散层孔陈水可开采童评价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 关键词〕 山丘区; 地下水; 可开采女; 岩溶水 〔 中田分类号] T V 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1 1 8 4 2 0 0 2 0 1 一0 0 0 1 -0 5 我国地形条件复杂, 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丘区面 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 1 ,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 地下水资源量的8 1 。 迄今不同部门、 不同研究者对在 区域水资源评价中, 如何评价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 问题, 仍存在不同看法。目前, 国土资源部已组织开展 “ 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 , 水利部也即将开展“ 全国 水资源综合规划” 工作, 在这些工作中, 无疑还会涉及 到这一问题。 对这一问题如尚存异议, 将可能对新一轮 全国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出现相差悬殊的结果, 给水资源规划、 合理开发利用, 带来不利影响。故需统 一认识, 以利工作。为此, 我们仅以在山西多年从事地 下水方面研究和近几年参加全国地下水规划工作的体 会, 谈谈粗浅的认识, 以期抛砖引玉, 有所碑益。 1 认真评价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f是客观发展的需 要 1 . 1 近2 0 年来, 全国地下水开采量迅速增加 改革开发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用水量 在不断增加。见表1 , 表 11 9 9 9 年与1 9 8 。 年比较全国总用水f变化 地 区年份 总用水量1 9 9 9 年与1 9 8 0 年比较[ 减 一 ] 合计地下水地表水总用水增量年递增 地下水年递增地表水年递增 全国 1 9 8 0 1 9 9 9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4 4 3 6 . 9 1 1 0 0 0 0 5 5 8 8 . 8 5 1 0 0 6 1 9 1 4 写 1 0 7 4 . 6 3 1 9 . 2 0 0 3 8 1 7 . 9 1 8 6 4 5 1 4 . 2 2 7 9 . 8 “/ o 1 1 5 1 . 9 41 . 1 6 4 5 5 . 6 32 . 8 0 06 9 6 . 3 10 . 8 4 0 0 北方 五片 1 9 8 0 1 9 9 9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2 1 8 5 . 9 4 1 0 0 0 0 2 4 3 6 . 7 9 1 0 0 0 0 5 4 0 . 1 2 4 . 7 0 0 9 3 1 . 8 1 3 8 . 2 0 0 1 6 4 5 . 8 4 7 5 . 3 0 0 1 5 0 4 . 9 8 6 1 . 8 0 0 2 5 0 . 8 50 . 5 4 3 9 1 . 7 1 2 . 7 6 0 0 一1 4 0 . 8 6一0 . 4 5 纬 南方 四片 1 9 8 0 1 9 9 9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2 2 5 0 . 9 7 1 0 0 0 0 3 1 5 2 . 0 6 1 0 0 0 0 7 8 . 9 3 . 5 0 0 1 4 2 . 8 2 4 . 5 2 1 7 2 - 0 7 9 6 . 5 3 0 0 9 - 2 4 9 5 . 5 0 0 . 9 0 1 . 0 91 . 7 6 3 . 9 2 3 . 0 1 o 8 3 7 . 1 71 . 6 4 写 注 1 9 8 0 年用水量依据水利水电规划院 中国水资源利用 , 1 9 9 9 年用水量依据水利部 中国水资源公报 1 9 ”年 由表1 所列资料, 可以看出率只有0 . 8 4 , 地下水年递增率是地表水的3 . 3 倍。 地 1 . l . 1 1 9 9 9 年与1 9 8 0 年相比, 2 0 年我国总用水量增下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已由1 9 8 0 年的1 4 增加到 加1 1 5 2 亿m 3 , 年均递增1 . 1 6 , 其中地下水增加4 5 6 1 9 9 9 年的1 9 0 亿m 3 , 年递增率为2 . 8 0 0 , 地表水增加6 9 6 亿m 3 , 年递增1 . 1 . 2 目 前地下水开采仍然集中在北方 五片 地区, [ 收稿日 期〕 2 0 0 1 -1 1 -2 9 [ 作者简介〕 鲁荣安 1 9 3 7 - , 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 教授级高工, 全国地下水信息网顾间, 主要从事水资源评价方面研究工作。 万方数据 第2 4 卷第1 期 地 下水2 0 0 2年3月 达到9 3 2 亿m3 , 占地下水总开采量的8 6 . 7 0 0 , 占北方地 区总用水量的比例也由1 9 8 0 年的2 4 . 7 上升到1 9 9 9 年的3 8 . 2 0 o , 同期该区地表水却呈现负增长, 说明在我 国北方地区地下水的开采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尤 其是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中地位十分重要。 1 . 1 . 3 我国南方 四片 水资源相对丰富, 虽然目前地 表水利用占总用水量比重高达9 5 . 5 , 但是近2 0 年 来, 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值也达到6 4 亿m 3 , 年递增率 3 . 0 1 , 高出全国年平均递增率0 . 2 1 0 0 0 1 . 1 . 4 据全国地下水资源规划资料, 对河北、 广西等 1 5 个省 直辖市、 自治区 1 9 9 3 年开采量资料的分析, 在总开采量5 5 8 . 4 亿m 3 中, 山丘区开采量达到1 5 5 . 3 亿m 3 , 占到2 7 . 8 。 其中北方地区河北、 辽宁、 甘肃等9 个省 市、 自治区 山丘区地下水开采量占到总开采量 的2 2 0 0 ; 南方地区江西、 广西等6 省 自治区 山丘区开 采量占总开采量的7 6 0 o 。如按2 7 . 8 比例推算, 1 9 9 9 年我国山丘区地下水开采量近3 0 0 亿m 3 , 1 . 2 不同部门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结果相差 很 大 1 . 2 . 1 水利部组织完成的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 1 9 5 6 - 1 9 7 9 年系列全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 2 8 8亿m 3 , 其中平原区1 8 7 3 . 5 亿m3 , 山丘区6 7 6 2 . 2 亿m 3 , 平原区 和山丘区之间重复量为3 4 8 亿m3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 量中河川基流量6 6 0 0 亿m3 , 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 9 7 . 6 0 0 。此次评价计算求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 量为1 3 0 4 . 7 亿m 3 , 未进行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 价。 1 . 2 . 2 1 9 9 6 -2 0 0 0 年, 水利部组织完成的全国地下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1 1 1 , 在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基 础上依据1 9 8 4 -1 9 9 3 年资料校核与估算全国地下水 可开采量为1 8 0 8 . 3 亿m 3 , 其中平原区1 3 2 2 . 9 亿m 3 , 山 丘区4 8 4 . 4 亿m 3 。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占校核后河 川基流量的7 . 6 0 0 0 1 . 2 . 3 1 9 9 1 年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组织各 省 直辖市、 自 治区 地矿部门完成的“ 中国地下水资源 开发利用’f 1 2 〕 提出, 全国地下水 淡水 开采资源2 9 5 8 . 5 亿m 3 , 其中平原区1 5 8 8 . 7 亿m 3 , 山丘区1 3 6 9 . 8 亿m 3 , 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占河川基流量的2 1 . 5 0 , 其中 岩溶裂隙水为8 4 0 . 6 亿m 3 , 占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 的6 1 . 4 0 0 。 1 . 3 对如何评价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认识不同, 评 价结果相差很大 成果[1 1 1 从山丘区地下水已规模性开采, 河川基流 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9 6 0 o , 开采地下水将削减地表 水资源量的客观实际出发, 本着统筹兼顾, 优化配置的 指导思想, 在规划中对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了 初步估算。 成果1 2 1 则从地下水开发利用角度, 对岩溶山区, 一 般山丘区多根据岩溶泉水流量、 暗河多年平均枯季流 量或河流枯水期流量评价地下水可开采量。 为了避免地下水可开采量与地表水可利用量的重 复计算, 目 前有人主张将山丘区现状实际开采量作为 可利用量。 对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的三种认识, 则有三种相差甚远的结果, 成果[1 1 7 为4 8 4 亿m 3 / a , 成 果[1 2 1 为1 3 7 0 亿m 3 / a , 而以实际开采量评价则只有约 3 0 0 亿m 丫 a 1 9 9 9 年 。如此相佐的数字, 势必对山丘 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指导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 造成不利影响。 2 对山丘区区域地下水可开采,评价的基本认识和 评价工作的基础 2 . 1 基本认识 2 . 1 . 1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的9 6 为与地表水重 复的河川基流量, 山丘区地下水开采, 不可避免的要减 少河川基流量。 因此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确定, 必须十分 慎重。 切不可单纯就地下水而论地下水, 应将地下水作 为区域水资源整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统一评价, 统筹规 划。 2 . 1 . 2 河川基流既然是地表水与地下水两者的重复 部分, 其开发利用方式可以为蓄、 引、 提取水的地表水 利用方式, 也可以为凿井开采的地下水取水方式, 关键 是哪种方式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 2 . 1 . 3 考虑山丘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及目 前个别 山丘区因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出现泉水断流、 地面塌陷、 地裂缝等诸多环境问题, 如果静态的以山丘区现状实 际开采量作为可开采量, 那么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一是 承认一些不合理开采区的合法性, 二是限制一些客观 发展上真正需要, 而经济技术上开采地下水又合理可 行的山丘区地下水的开发, 因此这种主张是不科学的、 不合理的。 2 . 1 . 4 虽然某一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必须以 流域或泉域或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进行, 但为避免评 价结果与河川径流可利用量的重复。因此凡考虑采用 蓄水、 引水、 提水方式利用河川基流、 地下暗河、 泉水的 可利用水量 可开采量 , 统一评价均归人河川径流可 利用量中, 只有利用凿井方式取水者才作为地下水可 开采量。 2 . 2 评价工作基础 综上所述, 在区域性水资源评价中, 山丘区地下水 万方数据 第2 4 卷第1 期 地 下水2 0 0 2 年3月 可开采量的确定既是客观的需要, 又是一个复杂而敏 感的的问题; 既有对尚未开发或开发利用程度低, 具有 开采潜力山丘区可开采量的评价, 又有对高开发区或 不合理的过量开采区可开采量的重新校核评价。但是 无论属于哪一种, 无论可开采量计算采取什么具体方 法, 都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基础工作。 2 . 2 . 1 评价区水资源状况。 掌握按水资源的自 然属性 以流域、 或泉域、 或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划定的评价区 内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动态变化规律; 河川径流量, 地 下水资源量, 两者之间的重复量,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 质量状况; 河川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特点, 特别 是河川基流量时空分布特点。 2 . 2 . 2 评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掌握评价区河川 径流开发利用方式、 利用量, 地下水开采层位、 开采深 度、 开采量, 水资源开发利用动态, 用水行业、 用水特点 以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 . 2 . 3 评价区地下水开采条件。地下水类型、 含水岩 类, 宜开采区范围、 面积、 分布。 分析凿井开采地下水的 可能性。 2 . 2 . 4 评价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利用的需求。 收 集了解评价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果, 需水量预测成 果。 在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条件下, 开发利用地下水的 必要性、 可能性, 某些地段的唯一性。 3 不同含水岩类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f的评价 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含水介质特征, 我国山丘区地 下水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 岩溶山区碳酸盐岩裂 隙溶洞水 简称岩溶水 , 一般山丘区基岩裂隙水和山 间盆地、 山区河谷松散岩类孔隙水。 岩溶水是山丘区重 要供水水源, 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 其它两类水源只 作简要分析。 3 . 1 岩溶山区岩溶裂陈溶洞水 我国岩溶区总面积约3 4 4 万k m2 , 其中裸露可溶岩 面积1 2 5 万k m 2 , 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裸露面积仅 1 5 万 k m2 , 全国岩溶水资源量 2 0 3 4 亿m 3 / a [ 3 7 , 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1 / 4 , 其中 南 方地区占9 0 . 5 , 北方地区占9 . 5 写。 我国南、 北方岩溶 含水介质, 岩溶水赋存条件, 水动力特征, 动态变化, 补、 径、 排条件, 开发利用程度、 利用方式均存在很大差 别, 故分别于以阐述。 3 . 1 . 1 南方地区岩溶水 我国南方碳酸盐岩主要发育溶隙和大小不等的溶 道或溶洞共存的含水介质空间, 溶隙一溶管一溶道 或 溶洞 互相沟通, 水力联系好, 地下暗河、 泉水发育, 受 当地降水、 地表水影响, 泉流量不稳定系数大于1 0 , 富 水性极不均匀。如广西自 治区, 可溶岩分布面积9 . 6 4 万k m 2 , 地下暗河多达5 9 3 条, 大于0 . 0 5 m / s 泉水2 0 1 处, 钻孔涌水量 7 0 - 1 5 0 0 m / d不等。云南省大于 . 0 . l m 3 / s 泉水5 1 7 个, 大于0 . l m / s 地下暗河1 4 2 条。 岩溶水的利用方式以蓄 地下水库 引提泉水、 地下暗 河水为主, 达到6 0 余亿m 3 / a [ 3 3 , 只有少部分城镇供水 利用井采岩溶水。 据岩溶水主要分布的湘、 桂、 黔、 滇等 省统计, 用于城市供水开采的岩溶水量仅4 . 4 4 亿m 3 / a[z] , 只相当于四省岩溶水资源量1 3 4 8 . 0 7 亿m 3 / a 的 0 . 3 0 o 。 由此可见当我们把采用蓄、 引、 提方式开发岩溶 水划人河川径流可利用量后, 再以泉水或地下暗河多 年平均枯季流量作为岩溶水的可开采量是不适宜的。 如此显然成果[ 2 1 评价全国岩溶水开采资源量8 4 0 . 6 亿 m 3 主要在南方地区 是偏大的。 由表1 可见1 9 9 9 年我国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量仅 占总用水量的4 . 5 , 这种用水水源结构未来也不会发 生很大变化, 岩溶水的开采不会对河川基流量产生明 显的影响。 岩溶水的集中开采, 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岩溶塌陷。贵州省因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引起的塌陷达 5 5 处, 广西自治区因地下水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占全区 塌陷的1 / 3 。 基于上述认识, 对南方地区岩溶水可采量 评价可分为四种情况考虑。 1 已开采的供水水源地, 通过多年开采动态, 产 生环境影响的分析, 校核提出水源地可开采量。 2 引用已勘探未开采水源地的评价成果。 3 对规划拟开采的岩溶水, 而尚未进行专门供 水水文地质勘察地区, 在分析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基础 上, 圈定拟开采区范围、 岩溶水补给范围, 通过水文地 质比拟采用可开采模数法, 估算岩溶水开采量。 4 对于岩溶化分水岭地区或一些地表水缺乏的 岩溶谷地、 平原区, 必须凿井开采岩溶水解决当地干 早、 人畜用水问题时, 可在分析岩溶含水层开采条件, 富水性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基础上, 采用水文 地质比拟法。 3 . 1 . 2 北方地区岩溶水 我国北方地区岩溶水虽然只占全国岩溶水资源量 的9 . 5 0 o 。 但它是北方地区十分宝责的供水水源。 天然 状态下流量大于 。 . l m 3 / s泉水 2 4 0处, 其 中大于 1 . O m 3 / s 的有6 0 多处[[ . 1 。 岩溶水开发利用程度 高, 同时 因过量开采也存在泉水断流等环境地质问题。据北方 岩溶水分布集中的山西、 山东、 河北等省统计, 大型、 特 大型岩溶水供水水源地达到5 4 处。 3 . 1 . 2 . 1 众多研究成果表明, 北方岩溶水具有以下特 征[ s 7 万方数据 第2 4卷第1 期 地 下水2 0 0 2年3月 1 泉水是岩溶水的主要排型形式。 泉域范围大, 可达数千平方公里, 具有比较固定的泉域边界, 形成相 对独立的岩溶水系统。 2 泉水成因多因岩溶含水岩组与相邻隔水地层 接触或受断裂构造控制与弱透水层接触, 岩溶水受阻 滋流成泉, 多为全排型泉水。 3 降水人渗是岩溶泉水主要补给来源。泉域内 大面积、 大厚度分布的可溶岩溶隙、 溶孔组成的岩溶裂 隙含水岩体, 厚度可达5 0 0 -6 0 0 m, 具有输水与储水双 重作用, 使泉域形成大型“ 地下水库” , 具有很强的调节 能力。 泉水流量稳定, 不稳定系数一般小于5 . 0 。 泉水 流量和降水量呈滞后相关关系, 滞后时间可达7 1 1 年。 4 受岩性、 构造、 岩溶发育程度及补给等综合因 素影响, 岩溶含水层富水性存在差异。 通常在平面上由 补给区至径流、 汇流区至排泄区逐渐增强, 排泄区往往 可建设大型、 特大型供水水源地。除排泄区外, 泉域岩 溶水埋藏深度不等, 一般在1 0 0 -5 0 0 m之间。在大埋 深富水性较差的裸露可溶岩区, 开采条件差, 往往成为 干早缺水区, 人畜用水因难。 3 . 1 . 2 . 2 基于以上特点, 在北方岩溶水可开采量评价 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岩溶水系统内, “ 三水” 转 化明显, 因此岩溶水资源评价应该从整个泉域出发, 将 地表水、 地下水统一进行评价。 2 在同一泉域内, 同时存在多处水源地, 必须考 虑相互干扰问题, 不能将看似勘察精度很高的水源地 评价结果简单地相加, 应在总量控制下合理配置。 3 在同一泉域内, 井采水源地与泉口提、 引水工 程同时存在时, 必须考虑相互干扰约束问题。 在不产生 开采激发补给增量条件下泉域内无论集中开采还是分 散开采岩溶水, 其可开采量的确定, 应该具有泉域整个 系统水量平衡的基本观点, 一般泉域岩溶水可开采量 的增量, 便是泉水 全排型 可利用的减量。 4 对具有长系列流量观测资料 一般连续观测 3 0 年以上 的泉水, 通常采用还原后泉流量频率分析 法确定泉域岩溶水可利用量。 实用中, 由于岩溶水开发 形式、 供水对象不同, 其可利用量的确定方法有所差 异。 从泉口直接提引水供城市生活或一般工业用水 非 火电厂发电用水 者, 一般以多年系列月均泉水流量保 证率9 5 0 o , 作为可利用量; 供农业灌溉用水则以7 5 或 5 0 分别反映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可利用量。泉口以 管井形式开采岩溶水时,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已成为一 些大泉岩溶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使岩溶泉流量 的减少较之同系列降水量减少率大, 因此从供水安全 可靠角度, 可以1 9 8 0 年以来还原后泉流量均值 全排 型 或泉流量和同期计算的潜流量之和 非全排型 表 征其可开采量。 5 北方地区岩溶水研究程度, 开发利用水平均 较高, 其可开采量的确定, 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对已进行专项水文地质勘探、 水资源评价、 开发利用程 度较高的泉域, 可以勘探、 评价成果为基础, 补充至评 价水平年的泉水流量, 降水量、 岩溶水位及开采量等方 面的资料, 校核可开采量。 对过量开采泉水已断流的泉 域岩溶水 如山西的晋祠、 兰村泉域、 可通过开采条件 下岩溶泉域边界的变化, 补给量减少、 排泄量增大等因 素的分析, 采用均衡法或开采动态法对泉域岩溶水可 开采量重新核算。 对无泉水出露的岩溶山区 包括隐伏 型、 埋藏型岩溶区 , 岩溶水以潜流形式侧向排泄到相 邻含水系统, 且该侧向排泄量已作为相邻含水系统地 下水可开采量予以评价时, 则不应重复计算岩溶山区 岩溶水可开采量。 6 上世纪8 0 年代初, 在山西水资源短缺情况下, 有关学者曾提出开发山西“ 深层地下水” 指埋藏于 5 0 0 m以下岩溶水 具有广阔前景的意见, 将岩溶水资 源的贮存量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等同看待, 试图以消 耗深层岩溶水的储存量, 来解决山西缺水问题。 经过近 2 0 年对山西岩溶水资源研究和开采实践, 无论从岩溶 泉域的完整性, 岩溶水补、 径、 蓄、 排的系统性, 水量收 支的均衡性, 还是诸多泉域岩溶水的开采已成为泉流 量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因素的事实, 都充分说明这种观 点是不正确的。当前有关部门在进行全国性地下水资 源评价工作中, 要求进行“ 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 计算。并明确指出“ 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 是指经 过较长时间和缓慢循环、 交替所形成并储存于承压含 水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一般补给区较远, 地下水 循环、 交替速度较缓慢, 补给量较少, 但往往储存量相 当大。 ” 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的“ 全国地下水资源评 价工作大纲” , 我们认为在一些以消耗深层承压水储 存量作为某一时段供水水源, 且不会因开采产生明显 环境影响的干早缺水地区, 评价深层承压水可利用的 储存量是必要的, 但是对象北方地区的岩溶水特别是 山西高原区的岩溶水, 没有必要单独进行深层承压岩 溶水可开采量的计算与评价, 否则难免引起认识上和 管理上的混乱。 前车之鉴, 足以为训, 还是慎重些为好。 3 . 2 山间盆地及山间河谷松散岩类孔陈水 在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中将山区山间盆地面积 大于1 0 0 0 k m , 者, 其地下水资源量、 可开采量均并人平 万方数据 第2 4 卷第1 期地 下水2 0 0 2 年3月 原区统计, 其评价方法与平原区地下水相同, 这些山间 盆地有 太原盆地、 临汾盆地、 运城盆地、 张宣一蔚怀盆 地、 大同一阳天盆地、 忻州盆地、 长治盆地以及伊洛河 河谷平原, 其它面积小于1 0 0 0 k m 2 山间盆地则划人山 丘区。 这些小型山间盆地, 含水层分布发育虽不象大型 山间盆地那样典型, 但其基本特征仍有相似性, 盆地边 缘扇形地或古河道带富水性较强, 由盆地边向盆地中 部形成统一的地下水补、 径、 排系统。 天然状态下, 潜水 蒸发和向河道排泄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形式, 开采条 件下地下水可开采量由降水人渗、 边山侧渗和河流渗 漏补给组成, 通常可采用均衡法评价地下水资源量, 用 地下水总补给量减去不可袭夺的排泄量作为可开采 量。 对开发程度低或资料短缺地区, 可通过水文地质比 拟采用模数法计算可开采量。 山间河谷孔隙水, 指分布于河床不透水层之上, 呈 狭长带状沿河展布的粗粒冲积层中的潜水。含水层厚 度一般不大, 但渗透性较强,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密 切。 天然状态下, 河谷松散层降水以潜流形式和沿河溢 流形式 形成河川基流 排泄, 开采条件下因水位下降, 形成地表水 主要为汛期洪水 反向补给, 往往成为河 谷孔隙水可开采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已开采的 河谷地区, 在掌握多年开采量和水位动态资料基础上, 可通过补偿疏干法计算降水人渗补给量、 河流渗漏补 给与开采条件下向下游潜流量之差并考虑河谷含水层 最大调节贮存量, 确定可开采量。在未开采区, 在圈定 河谷松散层宜开采区范围基础上, 选定降水人渗系数、 河流地表水人渗系数等经验系数和可开采参数, 估算 开采后地下水补给量和可开采量。 开采条件下山间盆地和山间河谷松散层孔隙水的 补给增量, 以及因开采对天然状态下地下水向河流排 泄的减量之和即为该类地区地下水开采对河川径流的 削减量。 3 . 3 一般山丘区基岩裂陈水 泛指碎屑岩、 变质岩、 岩浆岩风化裂隙、 构造裂隙 水和玄武岩裂隙孔洞水。 受当地水文网控制, 通常山区 基岩裂隙水具有接受降水补给、 就近排泄、 含水层贮存 空间小、 水循环交替快的特点, 地下水的排泄是河川基 流量的重要部分。 我国北方碎屑岩含水层以白翌系、 三 叠系为主, 其次是二叠系、 侏罗系和第三系, 有利用价 值和供水意义的碎屑岩地下水分布在大小不等的中、 新生代盆地或山麓地区。我国南方碎屑岩含水层以侏 罗系、 白坚系及第三系为主, 通称为“ 红层” 。玄武岩地 下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锡盟地区、 西南川滇地区、 东北 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 总体讲山区基岩裂隙水一般分布不均匀, 水量小, 埋藏条件复杂, 大多数地区只能作为分散性供水水源, 一些粗颗粒的砂岩、 砂砾岩含水层, 在某些构造部位和 地形条件下, 形成富水性较强含水层或蓄水构造, 可作 为中、 小型水源地。玄武岩孔洞水大多分布在高原台 地, 处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 一般地下水位埋藏较 深。但当补给条件好, 且有良好的蓄水构造时, 玄武岩 往往很富水, 并可形成流量达0 . 5 m 3 / s 左右的泉水。 由于基岩裂隙水的排泄是山区河川基流的主要组 成部分, 故以往多采用以枯季河川基流量评价区域基 岩裂隙水可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由于未考虑基岩裂 隙水可开采条件、 范围和河川径流的利用状况, 因此其 实用价值不大。评价结果也容易与河川径流可利用量 计算重复。我们认为在进行基岩裂隙水可开采量评价 时, 首先要尽可能收集分析已有水文地质勘察成果, 确 定具有开采条件的蓄水构造类型, 根据文献[ 6 〕 归纳, 基岩裂隙水主要蓄水构造类型有 单斜、 向斜、 背斜、 复 式褶皱、 坳陷、 断陷盆地、 山间沉积 或剥蚀 盆地、 红层 丘陵坡谷地、 断裂带、 风化带以及玄武岩孔洞蓄水构 造。其次要了解基岩裂隙水水源地或分散开采井开采 状况, 水位动态。 第三基岩裂隙水除少数作为集中供水 水源地开采外, 大部分为分散开采供当地农村居民生 活用水, 因此应了解这类地区农村人畜用水增长状况 以及规划用水量。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 山丘区基岩裂隙水可开采量 评价可分为不同情况进行 1 在开采条件, 补给条件较好, 基岩裂隙水作为 当地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水源的地区, 可以现状开采量 加上规划增加开采量作为可开采量。 2 在已进行供水水源地勘探或开发利用程度较 高地区, 可直接采用已有水源地勘探评价成果, 或通过 已开采区水位、 水量的分析, 校核修正可开采量。 〔 参考文献〕 [ 1 〕 水利部水资源司, 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全国地下水资源 开发利用规划. 2 0 0 1 年. 〔 幻王兆馨主编.中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 1 9 9 2 年. 〔 习地质矿产部.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与展望. 1 9 8 6 年. [ 4 〕 辛奎德等. 论我国北方岩溶矿床充水特征和排供结合问题. 中国北方岩溶和岩溶水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3 年. [ 5 〕 韩行瑞, 鲁荣安等. 岩溶水系统一山西岩溶大泉研究. 地质 出版社, 1 9 9 3 年. [ 6 〕 殷昌平等. 地下水水源地勘察与评价. 地质出版社, 1 9 9 3 年.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