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地下开采后龙首矿露天采坑底部隆起机理.pdf
第 32 卷 第 4 期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Vol.32 No.4 2015 年 07 月 Journal of Mining Safety Engineering July 2015 文章编号1673-3363-201504-0677-061 转地下开采后龙首矿露天采坑底部隆起机理 邓清海 1,2,曹家源1,张丽萍1,马凤山3,徐嘉谟3 1.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2.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重庆 400044;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 基于金川龙首矿地表移动 GPS 监测数据,分析了露天采坑围岩移动、变形规律。监测结果 表明地下开采已经引起地表大范围的岩体移动和变形,并形成了 2 个沉降区和 1 个上升区;其 中上盘沉降区最大沉降量达到 767 mm,下盘沉降区最大沉降量达到了 1 078 mm,位于露天坑底 的上升区最大上升量达到了 684 mm。实验模拟了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采坑围岩的移动和变形 过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监测结果相符,并在露天开采阶段和地下开采阶段都清晰地观测到了 坑底隆起现象。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转地下开采后露天采坑底部的隆起机理,认为地下 开采活动会使得边坡岩体原有的在露天开挖条件下产生的移动和变形活化,这种活化作用大于地 下开采引起的下沉量时,就会造成露天采坑底部的挤压上升。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开采;露天采坑底部;地表变形;隆起;活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 TD 82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3545/ki.jmse.2015.04.025 Uplift mechanism of the bottom of open pit after the transition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in Longshou mine DENG Qinghai1,2,CAO Jiayuan1,ZHANG Liping1,MA Fengshan3,XU Jiamo3 1.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epositional Mineralization Sedimentary Minerals,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3.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GPS monitoring data, the movement and deation rules of surrounding rock of open pit in the Longshou Mine of Jinchuan Company have been analyzed.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underground mining has caused rock mass movement and large-range deation, with two subsiding troughs separated by a central uplifting zone ed on the surface. The maximum settlement of the hang- ing wall sink area and footwall sink area are 767 mm and 1 078 mm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the maxi- mum uplift amount of the rising area in the open pit bottom are 648 mm. And physical simulation ex- periment has been conducted to simulate the movement and deation process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of open pit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nitoring results.And the uplift phenomenon of the bottom of open pit in both open-pit mining and underground mining stages has been clearly observed.Moreover, the uplifting mechanism of the open pit bottom after the transation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has been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298,41372323;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2012KYTD101 作者简介邓清海1976,男,江西省新干县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 E-maildqh2004 Tel0532-80681129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第 32 卷 678 theoretically analyzed, from which a conclusion has been drawn that the earlier movement and dea- tion of slope rock mass caused by open-pit mining would be activated again by the underground mining activities. And when the uplifting amount of the open pit bottom caused by the activation is larger than its settlement caused by underground mining, the open pit bottom will rise because of the extrusion. Key words transation from open-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bottom of the open pit;ground de- ation;uplift;activation 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大中型露天金属矿山已进 入中晚期开采阶段,随着深凹露天矿开采的结束, 越来越多的矿山将转入地下开采。关于露天转地下 开采,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从内容上看,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场结构参数设计[1];境界 顶柱稳定性研究[2];回采顺序和开采方案设计[3-4]; 边坡稳定性分析[5-7];岩层移动、变形、破坏规律的 研究。李文秀[8]针对急倾斜厚大矿体提出了露天和 地下联合开采岩体移动分析的模糊数学模型;刘辉 等[9]用离散单元法研究了大冶铁矿狮子山采区露天 转地下开采后露天边坡围岩的变形规律;黄平路等 [10]分别采用有限元和离散元研究了考虑和不考虑 民采 2 种情况的地表变形和矿体围岩移动规律;王 云飞等[11]建立了反映地下开采扰动影响下露天矿 边坡变形非线性规律的 υ-SVR 模型;宋卫东等[12] 采用相似材料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 方法,对深凹露天转地下开采高陡边坡的变形和破 坏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但前人在研究露天边坡岩体的变形、破坏规律 时,没有把采坑底部岩体的变形行为作为一项深入 研究的内容。实际上,采坑底部岩体的变形,影响 因素之多,机理之复杂,有时要胜过四周的边坡岩 体,并且会具有特殊的岩石力学意义。 甘肃省金川龙首矿是一个典型的露天转地下 开采金属矿山,于 1966 年 9 月投入生产,1990 年 7 月闭坑,形成了一个长 1 350 m、宽 600 m、深 200310 m 的露天采坑。1992 年转入地下开采,采 用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开采。在露天开挖过程中, 采坑围岩就发生了大幅度的移动和变形,累积移动 幅度达数十米之多[13]。在 2003 年开始的地表变形 监测过程中发现,虽然转入地下开采已 10 多年, 但边坡岩体变形并未明显减小或停止,而且坑底也 出现了一些复杂的变形现象。 1 龙首矿区地表变形 GPS 监测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从 2003 年起将 GPS 技术应 用于龙首矿,进行矿区地表变形监测。GPS 监测网 由控制网点和地表变形监测点组成, 2003 年总共布 设了 21 个控制网点和 122 个地表变形监测点,几 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总共破坏了 36 个测点,但 又不断补充和扩大了监测网,至 2010 年底,龙首 矿测区内 GPS 监测点共计 271 个, 它们构成了龙首 矿区地表变形 GPS 监测系统。 从 2003 年 56 月开始, 每半年实施 1 次监测。 外业数据采集所使用的 GPS 仪器是美国 Ashtech 公 司生产的 Z-12 接收机4 套,观测时采用静态模式 作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观测值,采样率由标准的 20 s 改为 10 s,每个测点的观测时段为 12 h。水平位 移的理论精度为 3 mm0.5 ppm, 高程位移的理论精 度为 5 mm1 ppm。到 2010 年底已获得 16 期监测 数据, 为掌握整个矿区的地表岩体移动、 变形规律, 并进一步为露天坑边坡岩体稳定性判别提供依据。 2 龙首矿露天采坑围岩变形特征 2.1 露天采坑围岩地表沉陷特征 根据 GPS 监测结果,可得到龙首矿区累计 7 年半2003年56月至2010年1112月的地表沉 降量等值线图图 1。 -280 -40 -520 y/mm 图 1 龙首矿地表沉降量等值线图 mm Fig.1 Contour map of ground subsiding in Longshou mine 第 4 期 邓清海等转地下开采后龙首矿露天采坑底部隆起机理 679 从图 1 可以看出,在露天矿坑上下盘各形成一 个沉降区,而在露天坑底则形成一个上升区。其中 上盘沉降区位于勘探线 16 行和 24 行之间,大致以 测点 20-7 为沉降中心,到 2010 年底,该点累计 7 年半的沉降量达到 767 mm;下盘沉降区位于勘探 线 20 行和 28 行之间,沉降中心为测点 28-5,该沉 降中心在 7 年半内的下沉量达到了 1 078 mm。 上盘 沉降区范围远远超过露天采坑边界,而下盘沉降区 的边界基本与采坑边界一致。这表明,转地下开采 后,露天边坡上盘岩体受采动的影响更大,边坡体 也更容易失稳。 2.2 露天采坑底部隆起现象 从图 1 可以看出,露天采坑地表出现了形成一 个上升区,大致分布在勘探线 22 行和 28 行之间, 也就是露天采坑底部位置。其上升最大点是测点 24-4,到 2010 年底, 该点累计 7 年半的上升量达到 了 684 mm图 2。可以看出 20032010 年监测期 间,上升最大点附近测点逐半年时段累积上升量呈 近线性变化。 坑底上升量/mm 图 2 坑底上升最大点24-4累积上升量变化曲线 Fig.2 Curves of accumulative displacement of the center point 24-4 of the uplift area 图 3 是根据 20032010 年 15 个半年时段监测 结果绘制的露天坑底上升最大测点24-4逐半年时 段位移速率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该点的上升速率 为每半年 3075 mm,且具有波动性。但最近几年 的位移速率有增大的趋势,这主要与目前龙首矿区 不断扩大生产有关。 上升量/mm半年-1 图 3 坑底上升最大测点24-4逐半年位移速率变化曲线 Fig.3 Curves of 6 months displacement rates of the center point 24-4 of the uplift area 3 采坑底部隆起过程物理模拟 3.1 模型制作与实验设计 物理模拟实验所用的材料为一种弹性软材料, 由明胶、甘油和水混合熔融并冷凝后形成,该材料 具有相对较低的弹性模量和较大的泊松比。根据相 似理论, 模型的弹性模量如降低一个数量级, 那么, 它显示开挖引起的位移就会增大到一个数量级。当 弹性模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模型体的变形可以用 肉眼直接去观察,这样,模型的尺寸才可以做得很 小。因此,即使是一个 10 cm 高度的模型,在无侧 向约束的条件下,也能比较明显地观察到它在自重 体积力作用下发生的压缩变形或弯曲变形[14]。但必 须强调一下,本文的实验,模拟的是围岩的变形现 象而不是岩石破坏,不涉及弹塑性问题,因而也不 涉及屈服准则或破坏法则问题。 模型制作过程是将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明胶、甘 油和水熔融后, 倒入竖直安置好的模具内模具是由 两片玻璃和铁框架组成。待固化后,再脱模,将玻 璃的内侧和铸体的表面涂甘油,以减少接触面的滑 动摩擦阻力。至此,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开挖行为模 拟。通过这种铸模方式制作的模型材料,不具有初 始应变能,它能正确地反映开挖后岩体的相对位移 大小和方向,不会出现在用常用的数值方法模拟露 天开挖引起的位移场时,模拟结果表现为采坑周围 地面上升的情形[15]。 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反复试验,采用明胶∶甘 油∶水3∶5∶12 这样的配比材料进行模拟实验。 这种材料的密度 γ 1 140 kg/m3,弹性模量 E0.02 MPa,泊松比 μ0.43。龙首矿露天边坡体主要由大 理岩、碎裂花岗岩、混合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各岩 组弹性模量为 1.08.0 GPa,泊松比 μ0.20.35。 实验模型是以龙首矿 26 行勘探线地质剖面为 基础建立的,模型对原型比例尺为 1∶1200,但为 了保证实验效果,在此比例基础上,增大了模型的 坡高和坡角,最终模型尺寸为 800 mm600 mm 30 mm,为平面应变模型,主要模拟露天转地下开 采影响下露天采坑围岩在自重体积力作用下的变 形规律。其中露天坑的坡高为 240 mm,坑底长度 为 80 mm,坡角为 56。地下开采方式为充填开采 法,开挖后马上进行充填,充填材料为具一定硬度 的海绵。 地下采区的宽度为 55 mm, 高度为 35 mm, 采区顶板距离坑底 55 mm。为分析露天转地下开采 过程中采坑围岩的变形情况,预先设计了 35 个监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第 32 卷 680 测点。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 4 为露天开挖后发生变形的模型图,从图中 可以看出,露天开挖后,在自重体积力作用下,采 坑围岩发生了变形,根据监测点的位移矢量,可总 结出如下变形特征 1 边坡岩体内所有监测点的位移矢量方向大 致均指向采坑内,这与实测结果相符。 2 坡顶、 坡肩及斜坡上部监测点位移矢量方向 整体向下,即以下沉为主,并指向采坑内。其中坡 顶部位虽处于拉张应力分布区,但该部位监测点位 移矢量的竖直分量还是明显大于水平分量,而且离 坡肩越远的测点,其竖直分量相对于水平分量的比 值越大。 3 在斜坡下部及坑底部位监测点的位移矢量 方向是整体向上的,并指向坑内,可称为上升区。 其中下部出现了明显的“鼓肚子”的现象;而坑底 由于受卸荷回弹以及泊松效应的影响,出现了隆起 现象,最终坑底形状为圆弧形,且越靠近坑底的中 心位置,竖直位移量越大,经测量得到最大竖直位 移量为 18.5 mm。 4 在斜坡中部, 监测点的位移矢量方向近似水 平, 表明这个位置以水平移动为主, 竖直位移很小, 这也是下沉区到上升区的过渡部位,可以认为,在 该部位存在一个只有水平位移而不发生升降的点。 当然,该点的位置会随露天坑采深的加大而降低。 而且通过该点向边坡体内部,必然也存在一条不升 不降的曲线。 13 5 7 9 11 13 15 17 20 22 24 26 28 30 31 35 33 露天开挖前露天边坡境界线 露天开挖后监测点位移矢量 图 4 露天开挖后变形的模型图 Fig.4 Experimental model after open-pit mining 图 5 是转地下开采后变形的模型图,其中位移 矢量是根据从露天开挖结束到地下开采完成,这个 过程中监测点的移动、变形量大小和方向绘制的。 从监测点的位移矢量可以看出,转地下开采后,采 坑围岩总体上继承了露天开挖时的移动和变形特 征,主要体现在监测点的位移矢量方向与之前露天 开挖时基本一致,而且也可分为下沉区和上升区。 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了地下开采条件下产生 的移动和变形特征,主要体现在斜坡上的下沉区段 扩大了,这些部位的监测点位移矢量方向在指向采 坑的同时整体向下,也就是其竖直位移量增大了, 这主要是受到了地下开采的影响。因此,可以说, 转地下开采后,采坑围岩的变形特征兼具了露天开 挖和地下开采 2 种工程作用的特点。这种特征在采 坑底部也有体现,转地下开采后,坑底位于地下采 区上方,是受地下开采影响的下沉区,但从实验结 果来看图 5,6,在转地下开采后,坑底的位移矢 量整体还是向上的,监测点最大的竖直位移量达到 了 6.75 mm。说明在发生沉降的同时,坑底还是发 生了原来的那种上升变形,而上升量大于沉降量。 135 7 9 11 13 15 17 20 22 24 26 28 30 3135 33 露天开挖前露天边坡境界线 转地下开采后监测点位移矢量放大2倍 图 5 转地下开采后变形的模型图 Fig.5 Experimental model after the transition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监测点竖直位移/mm 图 6 转地下开采前后坑底监测点位移变化曲线 Fig.6 Vertical displacement curves of monitoring points in the bottom of open pit after the transition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4 转地下开采后龙首矿露天采坑底部隆起 机理 4.1 露天开采结束后边坡岩体变形规律 露天开采停止后,虽然矿山岩体的滞后变形和 蠕变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不能认为开挖停止后边 坡岩体的移动和变形是无止境的。所以,岩体在变 第 4 期 邓清海等转地下开采后龙首矿露天采坑底部隆起机理 681 形过程中,各部分之间相对运动的幅度常因受位移 允许条件的限制或由于移动和变形部位岩体势能 逐渐减小和外力降低而可能自行停止。这实际上都 说明,在通常情况下边坡岩体在蠕变过程中,阻止 蠕变的因素也在增长,从而边坡体的移动与变形逐 渐停止。 露天开采停止后,一个采坑围岩的移动和变形 要持续多长时间,尚没人给出一个有参考意义的数 据。 但是, 根据经验判断, 一般地说, 一个约 200 m 深的露天采坑从开采结束到围岩移动停止,大致需 要 12 a,再长不超过 3 a。因此,在 1990 年露天采 矿结束后,坑底的隆起速率也应该逐渐减小,并最 终停止。但 2003 年 56 月至 2010 年 1112 月期 间的 GPS 监测结果表明, 在露天开采结束十几年之 后,采坑底部隆起不但没有停止,反而不断增大。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呢 4.2 露天转地下开采对露天采坑底部隆起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坑底的隆起是由露天开 挖引起的,而目前龙首矿区已经由露天开采转为了 地下开采,露天开挖作为一种先发生的主要工程动 力地质作用,它对坑底隆起的影响已经很小了,因 此,坑底隆起速率的增大应与正在持续增加的另一 种主要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地下开采有关。 通常来说,岩土体受到一种工程作用而发生移 动和变形并稳定后,又受到第 2 种工程作用,必然 还会产生新的移动和变形。而且在新的变形中,既 会显示出第 2 种工程作用的特点,又总会在某种程 度上显示出原来工程状态下的那种外力仍在按原 来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并造成与原来结果相似的 特点。这种因为处于第 2 种工程状态而使岩体在第 1 种工程状态下的移动和变形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得 以复现的现象,可称作移动和变形的活化[13]。这种 活化现象的发生,常常是由于第 2 种工程作用下岩 土体某些部位压应力降低或出现新的张应力区从 而发生松动并导致这一部位柔度增高引起的。这 时,即使不改变原来作用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式,仍 会出现新的具有继承性的移动和变形特征。 此外,露天矿采坑边坡岩土体受到露天开挖影 响后,会使得一些弱面失去原始强度变为只有残余 强度的间断面,露天开挖停止转入地下开采,重复 开采活动会使得边坡岩土体中在初次采动时已经 形成的间断面数量增多。同时,为了保证与整体或 大范围上的变形相协调,又必须在某些局部产生一 些不协调的变形,即破裂,从而又增加了一些新产 生的间断面。这样,就使这部分岩土体的柔度大大 增高了,而刚度大大下降了。另外,初次采动时原 始弱面的破坏,特别是剪切破坏,或弱面充填物材 料的塑性变形,在岩体的势能重力的和弹性的转 化为这类与塑性和摩擦作用有关的变形功时,都要 消耗很多的时间。当第 2 次采动时,很大程度上, 省去了作这些塑性功的时间。所以,岩土的移动和 变形过程会缩短,速度会增加。因此,在重复采动 影响下,边坡岩土体的位移量必然会增大。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地下开采不但使得露 天边坡体整体向采空区移动,还会使原有在露天开 挖条件下产生的移动和变形活化,而且,由于重复 采动特殊性,边坡岩土体的位移量也将增大。而龙 首矿露天采坑底部位于地下采区上方,该区既是受 地下开采影响的下沉区,也是受边坡体变形活化作 用影响的挤压上升区,如果边坡体由于活化变形作 用所引起的位移量较大,那么将会抵消由地下开采 引起的下沉量,最终导致坑底上升,这就是龙首矿 露天开采结束十几年后坑底仍然出现上升的主要 原因。当然,如果地下开采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由 地下开采引起的下沉将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坑底最 终将表现为沉降变形。 5 结 论 1 GPS 监测结果表明,在转地下开采近 20 a 后,龙首露天矿坑上下盘各形成一个沉降区,而在 露天坑底则形成一个上升区。物理模拟实验也得到 了同样的结果,而且可以认为在露天边坡体内存在 一个从沉降区到上升区的过渡部位,相对应的,在 该部位存在一条不升不降的曲线,即曲线上的点只 有水平位移而不发生升降。 2 由于露天开挖引起的卸荷回弹作用和泊松 效应,露天开采时在坑底会出现上升现象。但如果 没有后续的其他作用影响,露天开挖引起的坑底上 升将逐渐减小,并最终停止。 3 转地下开采后, 地下开采活动会使得边坡岩 体原有的在露天开挖条件下产生的移动和变形活 化,这种活化作用将造成露天采坑底部的挤压上 升。而且,由于重复采动特殊性,边坡岩土体的位 移量也将增大。目前由于活化变形作用所引起的位 移量较大,因此抵消了由地下开采引起的下沉量, 最终导致了龙首露天采坑底部的上升现象。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第 32 卷 682 参考文献 [1] 李占金,韩现民,甘德清,等.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 下过渡期采场结构参数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8,2831-2. LI Zhanjin,HAN Xianmin,GAN Deqing,et al.Study on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underground stope for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at Shirengou iron mine[J].M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8,2831-2. [2] 李元辉,南世卿,赵兴东,等.露天转地下境界矿柱 稳定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 278-283. LI Yuanhui,NAN Shiqing,ZHAO Xingdong,et al. Stability of boundary pillars for transition from open 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5,242278-283. [3] 王进学,王家臣,董卫军,等.大型露天金属矿山深 部开采技术研究[J].金属矿山,2005714-16. WANG Jinxue,WANG Jiachen,DONG Weijun,et al. Study of deep mining technology of large-scale opencast metal mine[J].Metal Mine,2005714-16. [4] 和平贤,吴子钧.广西大新锰矿露天转地下开采顺序 研究[J].中国锰业,2008,26235-38. HE Pingxian, WU Zijun. Order researching of transferred from opencas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in Guangxi Daxin Mengkuang[J].China’s Manganese Industry, 2008,26235-38. [5] ROSE N D, HUNGR O. Forecasting potential rock slope failure in open pit mines using the inverse-velocit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2007,442308-320. [6] HE M C, FENG J L, SUN X M. Stability uation and optimal excavated design of rock slope at Antaibao open pit coal mi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2008,453289-302. [7] 徐帅,李元辉,高振领,等.露天转地下不扩帮延伸 开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1,284608-613. XU Shuai,LI Yuanhui,GAO Zhenling,et al.Effect of extension without side slope expansion on slope stability from open-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J].Journal of Mining Safety Engineering, 2011, 284 608-613. [8] 李文秀.急倾斜厚大矿体地下与露天联合开采岩体移 动分析的模糊数学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234572-577. LI Wenxiu.Fuzzy mathematics models on rockmass displacements due to open-underground combined min- ing for thick ore body with steep dip angle[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4, 234572-577. [9] 刘辉,陈文胜,冯夏庭,等.大冶铁矿露天转地下开 采的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J].岩土力学,2004,259 1413-1417. LIU Hui,CHEN Wensheng,FENG Xiating,et al. Numerical modeling of Daye iron open-pit-mine transfer- r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by discrete element [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4, 259 1413-1417. [10] 黄平路,陈从新.露天和地下联合开采引起矿山岩层 移动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26增刊 2 4037-4043. HUANG Pinglu,CHEN Congxin.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on rock movement caused by surface mining and underground mining[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 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26Sup 24037-4043. [11] 王云飞,郑晓娟.露天转地下边坡变形 υ-SVR 模型及 参数敏感性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增 刊 12902-2907. WANG Yunfei, ZHENG Xiaojuan.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model parameters and υ-SVR model of slope deation due to excavating from open-pit to underground min- ing[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 neering,2010,29Sup 12902-2907. [12] 宋卫东,杜建华,杨幸才,等.深凹露天转地下开采 高陡边坡变形与破坏规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0,322145-151. SONG Weidong,DU Jianhua,YANG Xingcai,et al. Deation and failure of a high steep slope due to transation from deep open-pit to underground min- ing[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10,322145-151. [13] 徐嘉谟.金川矿山边坡岩体工程地质力学[M].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852-70. [14] 陈月娥,吴芝兰,张连弟.金川露天矿边坡岩体移动 和变形的光弹性软材料模拟实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 报,1997,5191-96. CHEN Yue’e,WU Zhilan,ZHANG Liandi.Model experiment on displacement and deation of rock mass on the slopes of jinchuan open mine pit with photo- elastic soft material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1997,5191-96. [15] 徐嘉谟,李晓,韩贝传.成岩地质体的初始应变能及 其对开挖引起的位移场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报,2006,25122467-2474. XU Jiamo,LI Xiao,HAN Beichuan.Original state of strain energy in a rock mass and its effect on excava- tion-induced displacement field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6,25122467- 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