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页岩原位开采对岩体结构影响分析.pdf
书书书 收稿日期2 0 1 3- 0 5- 2 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 1 1 7 2 2 0 5 ) ;吉林省科技攻关项目( 2 0 1 0 0 4 5 2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 2 0 0 8 0 1 8 3 0 0 4 4 ) . 作者简介姜 雪( 1 9 8 6- ) , 女, 吉林舒兰人,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梁秀娟( 1 9 6 4-) , 女, 吉林公主岭人, 吉林大学教授;肖长来 ( 1 9 6 2- ) , 男, 吉林柳河人, 吉林大学教授. 第3 5 卷第3 期 2 0 1 4年 3月 东北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V o l . 3 5 , N o . 3 Ma r . 2 0 1 4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3 0 2 6 . 2 0 1 4 . 0 3 . 0 3 3 油页岩原位开采对岩体结构影响分析 姜 雪,梁秀娟,危润初,肖长来 ( 吉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 长春 1 3 0 0 2 1 ) 摘 要对吉林省扶余县油页岩及围岩进行了物理力学参数的测定, 在此基础上, 获取了容重、 弹性模 量、 泊松比、 内摩擦角及黏聚力等参数. 并利用 S I G MA/ W 模块, 采用弹 -塑性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 得到了 原位开采区内任一点应力、 应变、 位移的详细信息. 结果显示, 采区的最大下沉位移为 1 0 5m, 位于开采中心 处; 同时, 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了采区岩体的应力分布, 受拉区与剪应力极值分布较大区一致, 都位于油页岩的 上覆地层泥岩层中, 从而确定了岩体的破坏过程 首先是受拉, 产生大量裂隙; 然后再沿着剪应力极值所在的 截面发生滑动. 关 键 词油页岩; 物理力学参数; 原位开采; 下沉位移; 岩体的破坏过程 中图分类号O3 4 4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5- 3 0 2 6 ( 2 0 1 4 ) 0 3- 0 4 5 2- 0 5 E f f e c t s o f I n S i t uMi n i n go f O i l S h a l eo nR o c kMa s s S t r u c t u r e J I A N GX u e ,L I A N GX i u j u a n ,W E I R u n c h u ,X I A OC h a n g l a i ( S c h o o lo f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R e s o u r c e ,J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c h u n1 3 0 0 2 1 ,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J I A N GX u e ,E m a i l j x u e 1 9 8 6 @1 6 3 . c o m) A b s t r a c t P h y s i c a l a n dm e c h a n i c a l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t h e o i l s h a l e a n di t s w a l l r o c kf r o mF u y uC o u n t y i nJ i l i nP r o v i n c ew e r e m e a s u r e d ,o nt h e b a s i s o f w h i c h ,u n i t w e i g h t ,e l a s t i c i t y m o d u l u s ,P o i s s o n ′ s r a t i o ,i n t e r n a l f r i c t i o n a l a n g l e ,c o h e s i o na n do t h e r p a r a m e t e r s w e r e o b t a i n e d .A n dt h e S I G MA/ W m o d u l ew a su s e dt oc a l c u l a t ee l a s t i c p l a s t i cf i n i t ee l e m e n tm o d e l ,t h u s , t h es t r e s s , s t a i na n d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o fa n yp o i n tw i t h i ni n s i t um i n i n ga r e aw e r eg a i n e d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t h a tt h e m a x i m u m s u b s i d e n c ed i s p l a c e m e n ti s1 0 5m,w h i c hi sl o c a t e da tt h ec e n t e ro fm i n i n g . Me a n w h i l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s e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s t r e s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r o c km a s si sa n a l y z e d . T e n s i o nz o n ei sc o n s i s t e n t w i t hl a r g e r s h e a r s t r e s se x t r e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r e a ,b o t ha r el o c a t e di n s h a l ew h i c hi s t h e o v e r l y i n gs t r a t a o f o i l s h a l e , t h u s t h e f a i l u r e p r o c e s s o f r o c km a s s i s d e t e r m i n e d . F i r s t ,r o c km a s s i s s t r e t c h e d ,p r o d u c i n gal a r g en u m b e r o f c r a c k s ,a n dt h e no c c u r s s l i d i n ga l o n g t h ec r o s s s e c t i o nw h e r et h es h e a r s t r e s s e x t r e m e . K e y w o r d s o i ls h a l e ; p h y s i c a la n d m e c h a n i c a lp a r a m e t e r s ; i n s i t u m i n i n g ; s u b s i d e n c e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t h ef a i l u r ep r o c e s s o f r o c km a s s 油页岩的原位开采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发展, 其主要原因为 开采成本高, 开采工艺复杂, 带来 的环境污染难以预测. 自 1 9 5 9年被拉勒米能源研 究中心首次提出后, 直到 1 9 7 5年原位开采方式才 得以广泛的研究与试验[ 1 ]; 然而, 这些研究与试 验多集中在压裂方法及原位加热开采工艺上. 在 国内外, 对水力压裂产生裂隙的方法, 电加热、 对 流加热和微波加热生产油气的整个过程都有所研 究[ 1 - 7 ], 但对于原位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工程 地质问题却从未给出过定量的预测与评价. 油页 岩的原位开采对岩体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受热后 的油页岩, 由于热应力的增加及有机质的释放, 导 致岩体内部发生破裂, 产生大量裂隙[ 8 ], 破坏了 岩体的整体结构; 再加上岩石物理、 力学性质的改 变, 使得采区应力能量释放, 引起了岩体应力状态 的改变, 进一步造成了岩体的不连续性, 从而导致 岩体失稳[ 9 ]. 因此, 分析采区岩体的稳定性, 研究 岩体变形与破坏的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这为矿区 的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了可靠的依 据. 本文以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长春岭镇骑马屯 东南部的开采区为例,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计算原 位开采后采区内任一点应力、 应变及位移的详细 信息, 从而确定失稳区域及失稳的整个过程. 1 开采区概况 1 1 开采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开采区位于扶余县北部的松拉河间地块, 地 势平坦, 平均海拔 1 2 5m. 受地质构造和外营力的 控制, 采区及其周边形成了以河谷平原及河间台 地为主的地貌单元. 采区由老至新发育有白垩系、 第四系、 第三系 地层缺失. 白垩系沉积厚度达 1 0 0 0~ 3 0 0 0m, 油 页岩赋存于白垩系上统嫩江组一、 二段, 埋藏浅, 地层倾角缓[ 1 0 ]. 嫩江组岩性较稳定, 主要可分为 五段. 嫩一段 为浅褐灰色 -褐色油页岩夹深灰色 页岩, 厚度为 4 0~ 6 0m. 嫩二段 下部为灰色、 灰黑色泥岩; 中部为浅 褐灰色、 褐灰色油页岩夹灰绿色、 灰黑色泥岩、 深 灰色页岩; 上部为灰绿色、 深灰色泥岩夹灰褐色油 页岩薄层, 厚度为 4 0~ 7 0m. 嫩三段 深灰色 - 浅灰色, 灰绿色泥岩夹少量 灰色泥质粉砂岩, 厚度为 8 0~ 1 2 0m. 嫩四段 棕红色 -暗紫色、 灰绿色、 灰色泥岩 夹浅灰绿色粉细砂岩, 整体块状构造, 厚度为 9 0~ 1 2 0m. 嫩五段 灰绿色、 棕红色泥岩夹棕色、 棕红色 薄层粉砂质泥岩, 厚度为 9 0~ 1 1 0m. 第四系地层下部 7m厚为青灰色粉砂 -细 砂; 中部 4 m厚为黄色粉砂质泥土; 上部1 m为黑 色腐殖土. 从地质概况可以看出采区包含两个含水层 一是第四系砂层含水层; 二是嫩四段砂岩含水层. 由单井抽水试验测定两个含水层的水位埋深分别 为 1 3 1 , 2 5 8m, 出水量为 2 4 3 2 9 , 3 6 9 4m 3/ d . 由于岩石的水理性质, 含水层的分布、 含水量及 地下水流向等都会对岩体的稳定性造成进一步的 破坏. 1 2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1 )泥岩 油页岩的上覆岩层为泥岩, 泥质构 造, 颗粒十分微小, 未经风化, 为薄层至厚层状, 常 见水平层理. 节理、 裂隙不发育, 产状近似水平, 倾 角较小. 泥岩属软岩类, 采用点荷载试验方法换算 成单 轴 抗 压 强 度 为 1 4 3 0MP a , 抗 拉 强 度 为 0 6 4MP a . 水稳定性很差, 遇水后易软化, 软化系 数 0 4 0~ 0 6 0 , 具有吸水性、 膨胀性、 崩解性和易 扰动性[ 1 1 ], 工程地质性能差. 2 )泥质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夹在泥岩层之 中, 主要成分为粉砂, 含少量黏土矿物与胶结物, 呈颗粒状, 且颗粒特别细小, 未经风化. 泥质粉砂 岩较泥岩坚硬, 单轴抗压强度为 2 3 0 2MP a , 抗拉 强度为 1 0 3MP a . 由于泥质粉砂岩中黏土矿物含 量较少, 水稳定性比泥岩强, 工程地质性能也 较强. 3 )油页岩 油页岩中的矿物质有石英、 高岭 土、 黏土、 云母、 碳酸盐岩以及硫铁矿等, 与有机质 均匀细密地混合. 固结程度比泥岩好, 具有微细层 理, 节理、 裂隙较泥岩发育, 产状水平. 单轴抗压强 度为1 4 8 5 MP a , 抗拉强度为0 6 7 MP a , 内摩擦角 为 2 9 , 黏聚力 5 1k P a . 实验验证, 油页岩加热到 4 0 0℃左右会发生热破裂, 持续加热至 4 3 0℃, 将 加热后的油页岩冷却至室温, 测定其单轴抗压强 度为3 6 0 MP a , 抗拉强度为0 1 0 MP a . 由此, 可以 看出加热后油页岩的力学性能明显降低, 从而引 起了采区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多数油页岩较泥岩 易碎, 水稳定性与工程地质性能与泥岩相似. 2 分析模型的建立 2 1 S I G MA/ W 模块介绍 S I G MA/ W 是一款用来进行岩土结构应力和 变形分析的软件, 它是基于网格的有限元方法来 刻画应力、 变形场规律的计算机程序, 通过把研究 区划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的单元, 生成有限个节 点, 基于应变、 应力及刚度存在的非线性关系, 利 用泰勒级数将非线性方程线性化, 迭代求得每个 节点的收敛解. 它不但可以分析简单的线弹性 变形问题, 也可以对复杂的各向异性线弹性、 非 线性弹性、 弹 - 塑性等变形问题进行分析, 而且对 于每一种本构模型都具有全面的求解方程. S I G MA/ W 软件可以处理二维平面应变和三维轴 对称问题等, 它的应用范围很广, 主要应用于变性 分析、 超孔隙水压力、 土和结构的相互作用、 分阶 段施工、 固结分析等方面[ 1 2 ]. 2 2 弹 - 塑性模型 本次模拟中, 为简化计算, 油页岩及围岩均假 设为各向同性. 高温下的油页岩考虑弹 -塑性本 354第 3期 姜 雪等油页岩原位开采对岩体结构影响分析 构关系会更好些, 如果采用简单的线弹性分析会 严重低估变形. 这种模型的典型应力 -应变曲线 如图 1所示. 图 1 弹 - 塑性本构关系 F i g 1 E l a s t i c p l a s t i cc o n s t i t u t i v er e l a t i o n S I G MA/ W 中的弹 - 塑性模型表示一种弹性 和理想塑性之间的关系, 在屈服点之前应力与应 变成正比; 屈服点之后, 应力 - 应变曲线变成水平 线. 由上述的弹 -塑性本构关系可以得到应力与 应变的关系 { d σ }= ( C e- Cp) { d ε } , [ C P]= [ C e] G {} σ< F σ> [ C e] < F σ> [ C e] { G σ } . 式中 d σ为应力增量; d ε为应变增量; C e为弹性 矩阵; C p为塑性矩阵; F为屈服函数; G为塑性势 函数. 为了求塑性矩阵 C p, 需要指定屈服函数 F和 塑性势函数 G . S I G MA/ W 使用 Mo h r -C o u l o m b 屈服准则作为理想弹 -塑性模型的屈服函数, 其 一般形式为 F= J 槡2s i n ( θ + π 3 )- J 3 槡 3c o s ( θ + π 3 ) s i n -I 1 3 s i n - c c o s . 式中 J 2应力偏张量的第二不变量; θ 罗德角; J 3应力偏张量的第三不变量; I1应力张量的 第一不变量; 内摩擦角; c 黏聚力. 除了内摩擦角被剪胀角 Ψ代替外, 塑性势函 数与屈服函数有同样的形式, 如果没有指定值, 则 认为剪胀角与内摩擦角相等[ 1 3 ]. 这样在通过求导 求出塑性矩阵 C p的基础上, 就可以求出任意节 点的应力、 应变及位移的详细信息. 2 3 计算模型与参数 本次开采引进荷兰壳牌公司的原位电加热技 术, 电加热法分不同的布井模式, 主要有六井模 式、 四井模式及三井模式. 经模拟验证, 六井模式 是上述三种模式中最有效、 最经济的加热模式[ 1 4 ], 如图2 所示. 图 2 六井模式布井平面示意图 F i g 2 A r r a n g i n gw e l l sp l a no f s i xw e l l sp a t t e r n 因此, 在不考虑水力压裂的情况下, 本文针对 六井模式建立开采区的二维平面应变模型. 由于 在距开发中心线相同距离处油页岩及围岩均成轴 对称, 因此, 建模时取其中的一半进行分析; 另外 考虑到开采区的范围较小, 沉积的岩性相对稳定. 假设垂直于开发中心线任意断面的岩性分布均统 一, 由此, 以开发中心线所在的垂直截面为对称轴 即 D e p t h为 y 轴, 在距开发中心 1 5 0m处是开发 前、 后油页岩的分界线, D i s t a n c e为 x轴, 创建的 模型如图 3所示. 图 3 模型剖面图 F i g 3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a l v i e wo f mo d e l 在对称轴边界上可忽略 x 方向位移, 只考虑 y 方向位移; 油页岩层下覆基岩底板由于距离开 发层较远, 给定边界条件为无 x , y 方向位移; 上覆 泥岩顶板为压力边界; 在距对称轴 4 3 0m处给定 无限区域, 可以使边界沿着 x 轴极大延伸, 因此, 在无限远处的边界上, 可以给定无 x , y 方向位移; 其余内部界线均为自由边界. 模型中给定的材料参数如表 1所示. 根据地质条件, 可将油页岩及围岩层视作隔 水层, 因此, 在本次模拟中, 利用 S I G MA/ W 分析 不排水过程的应力应变问题. 3 岩体稳定性分析 利用S O L V E 对模型进行求解, V e c t o r s 可以 454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 5卷 表 1 材料参数 T a b l e1 Ma t e r i a l p a r a me t e r s 岩性 参数 厚度/ m容重/ ( k N/ m 3)弹性模量/ MP a 泊松比黏聚力/ k P a / ( )剪胀角/ ( ) 泥岩8 0 0 02 2 5 01 0 1 0 4 0 3 01 3 53 53 5 油页岩8 0 0 02 0 2 51 9 1 0 3 0 2 85 12 92 9 开发的油页岩8 0 0 02 1 5 85 1 1 0 2 0 4 04 02 62 6 下部基岩7 0 0 02 0 4 02 0 6 1 0 4 0 2 61 2 04 04 0 用来查看位移的计算结果, 其中在对称轴的第一 点(- 2 2 0m处) 出现最大位移为 - 1 0 5m. 变形 云图可以用栅格及箭头表示, 通过箭头绘制的变 形云图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出变形趋势, 从模拟结 果可以看出, 越靠近开发中心, 岩层的位移越大. 由于开采区油页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致使 应力重新分布, 图 4为模拟区内任一点水平方向 上的应力分布( 负值为拉应力, 正值为压应力, 单 位为 k P a ) . 图 4 水平方向上的应力分布图 F i g 4 H o r i z o n t a l s t r e s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 从图 4可看出, 岩体受拉区主要分布在邻近 开发油页岩层的上部泥岩层中, 且靠近开发中心. 泥岩的抗拉强度较小, 在泥岩层拉应力超过岩层 抗拉强度的区域上, 将产生大量的裂隙, 致使岩层 断裂, 导致上覆地层移动变形, 形成地面沉陷. 要分析岩体的剪切滑动趋势, 必须了解岩体 内任一点受到的最大剪切力及所在的截面, 图 5 为模拟区剪应力极值的分布, 并利用摩尔圆分析 了节点 1 3 0 4的应力状态, 见图 6 . 图 5 剪应力极值分布图 F i g 5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s h e a r s t r e s sp e a k 图 6 节点 13 0 4的应力状态 F i g 6 T h es t r e s ss t a t eo f t h en o d e13 0 4 从图 5中可以看出, 剪应力极值较大分布区 与受拉区分布一致, 都位于邻近开发油页岩层的 上覆泥岩层中, 这也就表明泥岩层的破坏过程是 首先受拉, 产生大量裂隙, 然后再沿着剪应力极值 所在的截面( 优势结构面) 发生滑动. 在节点1 3 0 4 处, 受到的最大剪切力为 τ α= σ x- σy 2 s i n 2 α+ τ xc o s 2 α=- 7 0 3 9 6 6k P a ( 负值为顺时针, 正值为逆时针) , 最大剪切力对 应的截面 α与 x 面的夹角是4 2 ; α截面上受到的 正应力为 σ α = σ x+ σy 2 + σ x- σy 2 c o s 2 α- τ xs i n 2 α = 3 6 1 8 3 2k P a . 当这些结构面上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 岩 体将发生剪切破坏. 此外, 利用摩尔应力圆还可以 求出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方位[ 1 5 ], 如图 6右下方节 点的应力状态分布. 4 结 语 原位加热油页岩,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能发生 改变, 导致岩体结构发生变化, 应力重新分布. 在 这种失稳条件下, 岩体由于受压、 受拉而出现大量 层理、 节理、 裂隙甚至断层, 且当这些结构面上的 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 岩体将沿着结构面 ( 优势结构面) 发生剪切破坏. 但在此过程中, 开 554第 3期 姜 雪等油页岩原位开采对岩体结构影响分析 采区的失稳也存在着以下特征 1 )油页岩原位开采区中心的位移将达到最 大, 向四周逐渐减小; 2 )受拉区与剪应力极值分布较大区一致, 都 位于上覆泥岩层中, 这将促使岩体发生破坏, 破 坏方式为沿着剪应力极值所在的截面发生剪切 滑动. 对于原位开采方式, 在防治失稳对策分析上 要高度重视, 尤其是围岩属于上述这种特殊的软 岩类, 在风化和水理作用下易膨胀崩解, 不仅要对 失稳区进行支护, 还要封闭裂隙, 切断水源; 且应 在开采过程中及开采后进行长期监测, 从实际情 况出发, 对支护型式及支护参数及时进行调整, 确 保矿区的安全生产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 1 ] D e c o r a AW, K e r r RD . P r o c e s s i n gu s e ,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s h a l e o i l p r o d u c t s [ J ]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H e a l t hP e r s p e c t i v e s , 1 9 7 9 , 3 0 2 1 7- 2 2 3 . [ 2 ] B a u m a nJ H ,D e o M D .P a r a m e t e rs p a c er e d u c t i o n a n d s e n s i t i v i t ya n a l y s i s i nc o m p l e xt h e r m a l s u b s u r f a c ep r o d u c t i o n p r o c e s s e s [ J ] . E n e r g y &F u e l s , 2 0 1 1 , 2 5 2 5 1- 2 5 9 . [ 3 ] H o d e N , C h e nF , L i nM W, e ta l . N u m e r i c a lm o d e l i n go f E x x o n Mo b i l ′ sE l e c t r o f r a c T Mf i e l de x p e r i m e n t a t c o l o n ym i n e [ C] / / 3 0 t h O i lS h a l e S y m p o s i u m C o l o r a d o S c h o o lo f Mi n e s .C o l o r a d o , 2 0 1 0 1- 1 3 . [ 4 ] 杨冻, 赵静, 康志勤, 等. 电法原位加热油页岩采油技术与 数值分析[ J ]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 0 1 0 , 2 9 ( 3 ) 3 6 5- 3 6 8 . ( Y a n gD o n g , Z h a oJ i n g , K a n gZ h i q i n , e t a l .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 n u m e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o fi n s i t ue l e c t r i c a l h e a t i n go no i ls h a l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T e c h n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2 0 1 0 , 2 9 ( 3 ) 3 6 5- 3 6 8 . ) [ 5 ] 康志勤, 吕兆兴, 杨冻, 等. 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的固 - 流 - 热 - 化学耦合数学模型研究[ J ]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 0 0 8 , 2 3 ( 4 ) 3 0- 3 4 . ( K a n gZ h i q i n , L y uZ h a o x i n g , Y a n gD o n g , e t a l . T h es o l i d f l u i d t h e r m a l c h e m i s t r yc o u p l i n gm a t h e m a t i c a l m o d e l f o r o i l s h a l ei n s i t us t e a m i n j e c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 J ] . J o u r n a lo f X i ’ a nP e t r o l e u mU n i v e r s i t y , 2 0 0 8 , 2 3 ( 4 ) 3 0- 3 4 . ) [ 6 ] 刘洪林, 刘德勋, 方朝合, 等. 利用微波加热开采地下油页 岩的技术[ J ] . 石油学报, 2 0 1 0 , 3 1 ( 4 ) 6 2 3- 6 2 5 . ( L i uH o n g l i n , L i uD e x u n , F a n gC h a o h e , e t a l . Mi c r o w a v e h e a t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o fi n s i t uo i l s h a l ed e v e l o p i n g [ J ] . A c t a P e t r o l e i S i n i c a , 2 0 1 0 , 3 1 ( 4 ) 6 2 3- 6 2 5 . ) [ 7 ] 严轩辰, 陈晨, 刘鑫鹏, 等. 农安油页岩物理力学性能及其 水力压裂设计中的相关参数计算[ J ] . 探矿工程, 2 0 1 2 , 3 9 ( 2 ) 9- 1 1 . ( Y a nX u a n c h e n , C h e nC h e n , L i uX i n p e n g , e t a l . P h y s i c a l a n dm e c h a n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o fo i ls h a l ei nN o n g a na n d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o fr e l e v a n tp a r a m e t e r si n h y d r a u l i cf r a c t u r i n g d e s i g n [ J ] . P r o s p e c t i n gWo r k , 2 0 1 2 , 3 9 ( 2 ) 9- 1 1 . ) [ 8 ] 孟巧荣, 康志勤, 赵阳升, 等. 油页岩热破裂及起裂机制试 验[ J ]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 0 1 0 , 3 4 ( 4 ) 8 9- 9 2 . ( Me n gQ i a o r o n g , K a n gZ h i q i n , Z h a oY a n g s h e n g , e ta l . E x p e r i m e n t o f t h e r m a l c r a c k i n g a n d c r a c k i n i t i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o f o i l s h a l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 P e t r o l e u m , 2 0 1 0 , 3 4 ( 4 ) 8 9- 9 2 . ) [ 9 ] J a b o y e d o f f M, B a i l l i f a r dF , P h i l i p p o s s i a nF , e t a l . A s s e s s i n g f r a c t u r eo c c u r r e n c eu s i n g“ w e i g h t e df r a c t u r i n gd e n s i t y ” a s t e pt o w a r d se s t i m a t i n gr o c ki n s t a b i l i t yh a z a r d [ J ] . N a t u r a l H a z a r d s a n dE a r t hS y s t e mS c i e n c e , 2 0 0 4 , 4 ( 1 ) 8 3- 9 3 . [ 1 0 ] 迟小燕.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油页岩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 J ]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 0 1 0 , 3 2 ( 4 ) 1 6 1- 1 6 5 . ( C h i X i a o y a n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s e d i m e n t a r y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o i l s h a l ei nt h eu p p e r c r e t a c e o u so f S o n g l i a oB a s i n [ J ] . J o u r n a l o f O i l a n dG a s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0 , 3 2 ( 4 ) 1 6 1 - 1 6 5 . ) [ 1 1 ] 罗国煜, 李生林. 工程地质学基础[ M] . 南京 南京大学出 版社, 1 9 9 0 . ( L u oG u o y u , L i S h e n g l i n . F o u n d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 M] . N a n j i n g N a n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1 9 9 0 . ) [ 1 2 ] 莫泷. 基于 G e o s t u d i o 对加有土工织物堤坝分布加载的应 力分析[ J ] . 岩土工程学报, 2 0 1 1 , 3 2 ( 5 ) 6 5 7- 6 6 3 . ( Mo L o n g .S t r e s s a n a l y s i s o fl o a d e m b a n k m e n tw i t h g e o t e x t i l es t e pb ys t e pb a s e do nG e o s t u d i o [ J ]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G e o t e c h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1 1 , 3 2 ( 5 ) 6 5 7- 6 6 3 . ) [ 1 3 ] G E O S L O P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L t d . G E O S I G MA/ W u s e r ′ sm a n u a l [ M] . C a l g a r y [ s . n . ] , 2 0 0 1 . [ 1 4 ] 王健. 油页岩原位开采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D ] . 长春 吉林 大学, 2 0 1 1 . ( Wa n gJ i a n .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f i e l df o r t h e i n s i t uu p g r a d i n g o f o i ls h a l e[D] .C h a n g c h u n J i l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 2 0 1 1 . ) [ 1 5 ] 晏鄂川, 唐辉明. 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与利用[ M] .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 0 0 2 . ( Y a nE c h u a n , T a n gH u i m i n g . E v a l u a t i o n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e n g i n e e r i n gr o c km a s ss t a b i l i t y[ M] .Wu h a n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P r e s s , 2 0 0 2 . ) 654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 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