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及其应用.pdf
第33卷 第10期 2011年10月2011, 33 (10) 1924-1931 Resources Science Vol.33, No.10 Oct., 2011 文章编号 1007-7588 (2011) 10-1924-08 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及其应用 赵国浩 1, 卢晓庆2 (1.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太原030006; 2.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瓦斯地质研究院, 佳木斯154004)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开采的概括, 分析得出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因素, 构建 了具有应用价值的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运用DPSv7.5.5软件, 结合焦作市位村矿相关数据, 计算出各年份该矿 的实际综合效益, 并对影响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的要素对回采率的影响程度进行确定, 得出相关要素的最优组 合。为今后煤矿企业的科学开采提供参考。对于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的提高, 合理的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 实 现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最大化, 其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综合效益; 煤炭资源; 资源管理 1前言 煤炭是世界上最经济、 分布最广的矿物燃料, 从世界范围看, 煤炭远景仍然看好[1]。虽然我国的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但据统计, 煤炭资源的人均探 明储量只有147t, 是世界人均312.7t的47, 并且我 国煤炭资源存在高消耗和惊人的浪费现象。在煤 炭资源的开采方面, 我国煤矿资源回采率平均为 32, 与国外矿井回采率最高为85相比相差悬殊, 也远低于世界产煤国家的60的平均水平。当边 际开采成本随开采量提高或开采能力固定时, 许多 煤炭企业急功近利, 采厚弃薄, 采易弃难[2]; 一些小 煤矿更是乱挖滥采, 挑肥拣瘦, 煤炭资源遭到极大 的损失和浪费。煤炭资源的高消费和浪费, 是造成 煤炭的过度开采和超能力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 进一步加速了人均剩余可采储量的下降[3]。 煤炭资源的开采是造成矿区及周边地区地质 灾害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当前, 因矿产的开采 和消费导致的水土流失、 耕地损坏、 水系污染、 地质 灾害频发、 生态环境恶化、 地方病滋生、 温室效应等 等一系列 “地” 祸 “天” 灾变得更加普遍[3]。 煤炭开采的高消耗、 浪费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要求人们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煤 炭开采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但是, 已有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煤炭开采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分析和开采顺 序等单方面, 对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尚没有系统 研究。进行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模型的研究, 能 够更好地贯彻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精 神, 有效地解决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高消耗、 浪 费及环境污染问题, 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为煤炭开采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 通过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模型的构建, 确定 影响煤炭开采综合效益增大的主要因素 (回采率) , 分析出影响回采率的主要因子, 并运用DPSv7.5.5 结合焦作市位村矿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回采率的最 优数值及影响因子的等因素的最优组合, 在该组合 下, 位村矿的煤炭资源回采率能够增加到80.1以 上, 煤炭开采的综合效益得到提升, 煤炭资源也得 到了充分利用, 进而达到煤炭开采的综合效益的最 大化; 最后对构建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政策 的体系提出建议。 收稿日期 2011-04-28; 修订日期 2011-08-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70873079, 71173141) ;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编号 2009011021-1) 。 作者简介 赵国浩, 男, 浙江东阳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管理、 管理系统工程和管理统计理论与方法。 E-mail gzhao1958 2011年10月 赵国浩等 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及其应用 2煤炭开采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基础 2.1 煤炭开采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基础 2.1.1 基于净现值法的煤炭开采经济评价方法 煤 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最大化是为使社会从煤炭资 源存量中获得最大收益净现值[4], 煤炭资源开采效 益可以转换为煤矿的经济效益。煤炭产量越大和 售价越高, 成本越低、 投资相对越少, 则煤矿企业的 效益越好[5]。 其计算方法公式为 ENPV∑ t1 n E-Bt1i-t ∑ t1 n E-Bt1EIRR-t0 式中E为国民经济效益流量; B为国民经济费用流 量;(E- B)t为第t年的国民经济净效益流量; i为社 会折现率; n为矿井的服务年限。 假设第t矿井的产量为Q, 并假设全部销售出 去, 煤炭的影子售价为P, 煤炭资源本身价值的经营 成本为Ct, 建设投资为It, 流动资金为LFt, 不考虑期 末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和流动资金[5], 则 ENPV∑ t1 n [QtPt-ItLFtCt]1i-t EQtPt BItLFtCt E-BtQtPt-ItLFtCt 由于ENPV和EIRR对方案的评价结果是一致 的, 所以确定经济净现值作为各方案评价指标, 于 是煤炭资源开采系统效益方案优劣评价的数学模 型为 目标函数 maxENPV∑ t1 n [QtPt-ItLFtCt] 1i-t 约束条件∑ t1 n QtQK K≥KS ∑ t1 n It≤Im Ie≥a∑ t1 n It 对同一矿井来说, 经过技术论证后可行方案一 般只有二到三个, 因此工作实践中对该数学模型的 求解, 只需将满足约束条件所有方案的参数求出, 然后应用项目评价软件计算ENPV和EIRR, 进行 比较, 则ENPV和EIRR最大者为最优开采方案[5]。 2.1.2 回采率计算 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回采率暂 行管理办法 第八条中规定, 采区回采率的计算公 式为 K Q1 Q 100 式中K为采区回采率;Q1为采区采出煤量 (t) ;Q为 采区动用储量 (t) 。 2.1.3 回采率的制定方法 回采率的制定方法有因 素系数法和年度指标对比法, 其方法如下 (1) 因素系数法。各因素对科学研究的系数见 表1。 年度回采率公式 K100-F1F2F3F4F5 因素系数法在制定煤炭资源回采率的过程中, 计算最低回采率应为77, 但是实际中煤矿企业为 了自身利益, 忽视回采率的提高, 能达到77及其 以上的煤矿企业实为少数, 所以此方法对煤炭资源 回采率制定仅能提供参考作用。 (2) 年度指标对比法。年度指标对比法是利用 企业前3年的实际回采率指标, 采出矿量与回采率 加权平均求得 K Q1K1Q2K2Q3K3 Q1Q2Q3 100 式中Q1、Q2、Q3为前三年中每年采出矿量损失量 (t) ;K1、K2、K3为前三年中每年实际回采率指标 () 。 年度指标对比法是结合以往实际情况的一种 科学制定煤炭回采率的方法, 但是, 随着煤炭资源 表1 影响煤炭回采率的因素[6] Table 1 Affecting elements of co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stopping rate 影响因素 系数 () 地质条件F1 简单 23 复杂 45 安全程度F2 较好 12 较差 34 水文条件F3 单一 12 复杂 34 开采技术条件F4 较好 12 较差 34 管理及装备条件F5 生产管理 12 技术管理 12 技术装备 12 1925 第33卷 第10期 资 源 科 学 的减少、 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年 度指标对比法也只能是为煤炭资源回采率的制定 提供一个参考, 不能实现煤矿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结合上述研究理论基础, 可知, 煤炭资源开采 综合效益在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还需要考 虑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但是, 在现有研究基础 上, 环境成本的制定还需要很大程度的完善。例 如, 美国最高法院2007年4月就已经将甲烷、 二氧 化碳、 氧化亚氮、 六氟化硫、 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 等六种气体列为污染气体, 但至今为止, 对相关气 体的收费标准仍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 在本文环 境成本分析中, 环境成本以 煤炭的真实成本 中的 相关规定为依据进行计算。对综合效益部分仍采 用经济评价方法, 回采率的制定采用二次多项式回 归分析求最佳回采率, 并求出影响回采率的主要因 素最优组合, 进而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2.2 影响煤炭开采综合效益因素分析 本文对煤炭开采是从经济子系统、 社会子系 统、 环境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综合考 虑对煤炭资源开采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 2.2.1 经济子系统 (1) 煤炭产量。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不断提 高, 开采设备的不断改进, 煤炭产量得以大幅度提 高。 (2) 煤炭价格。煤炭价格是煤炭生产供给的核 心问题。价格的一路上扬, 使得煤矿企业的生产和 销售利润得到极大改善, 这将刺激煤炭生产企业加 大煤炭开采的力度。 (3) 开采成本。除煤炭价格以外, 煤炭企业最 为关注的就是煤炭开采成本。目前的煤炭开采成 本仅对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支出进行了核算, 并没 有反映出生态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 这直接导致了 煤炭成本失真, 带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煤炭开 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以及煤炭使用过程中 的浪费[7]。 2.2.2 环境子系统 开采煤炭资源可以给煤炭企业 带来经济收益, 这是由煤炭资源的自身价值和环境 价值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煤炭资源的开 发利用既要考虑其自身价值 (经济效益) , 也要考虑 其环境价值。合理地开发和保护环境能够给人们 带来更加客观的收益。 (1) 土地资源补偿费。煤矿占用土地资源, 要 支付一定的土地资源占用费, 并对煤炭开采所造成 的土地资源经济损失进行补偿。 (2) 水资源补偿费。煤炭资源的开采破坏地下 水的径流和地表水的地表基流, 使得地表水急剧减 少; 另外, 煤炭资源的开采排出的大量污水和废水 使得矿区周围的水质遭到污染, 严重影响人畜饮水 安全和农作物及林草植被正常生长。所以, 煤炭开 采应为这部分破坏和污染承担责任。 (3) 大气污染补偿费。煤炭开采过程中排放的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对矿工及矿 区周围的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2.2.3 社会子系统 (1) 劳动力投入。劳动力投入的是煤炭开采行 业的劳动力成本。 (2) 科技教育投入。科技教育投入指的是煤炭 开采整个过程中的安全知识、 设备和技术的培训教 育、 科研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3) 技术投入。传统的煤炭开采技术投入导致 了煤炭资源的浪费、 矿区环境污染和煤矿安全事 故, 使社会承担了更多的资源成本、 环境成本和安 全成本。这里所提到的技术投入不仅指开采方法 和开采工艺的投入, 还包含环保技术和安全技术方 面的投入。这个技术投入可以用 “技术水平” 来表 示。较高的技术水平势必需要较大的投资, 从短期 来看, 较高的技术水平使得总成本增加, 但是, 从长 远来看, 技术投入部分的费用正是间接的降低了成 本。 2.2.4 资源子系统 (1) 煤炭资源储量。煤炭资源储量是指经过一 定的地质勘探, 确定符合国家规定的储量计算标 准, 并具有一定的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煤炭资源量 [7]。地下埋藏的煤炭资源量是不可再生的, 但是随 着煤田地质理论和探测技术水平的提高、 勘察资料 的积累和对成煤条件认识的不断深化, 煤炭资源储 量是逐年有所增加的。 (2) 回采率。回采率的高低是影响煤炭产量的 主要因素。基于对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煤 炭损失, 将影响煤炭采出率的因素分为三类 煤层 赋存及地质条件因素、 采煤方法因素、 管理因素[8]。 煤炭资源开采量与消耗的资源储量之间的关 1926 2011年10月 赵国浩等 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及其应用 系为 Kt Qt Rt 式中Qt为第t年的煤炭资源开采量;Kt为第t年的煤 炭资源回采率;Rt为第t年所消耗的资源储量。 由上式可知, 在煤炭资源消耗储量固定的情况 下, 回采率越低, 煤炭资源开采量越小, 煤炭的损失 量就越大。所以, 在现有开采技术及设备固定的情 况下, 应尽可能的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 才能降 低煤炭资源的损失。 3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模型构建 及应用 由生产效益函数可知, 煤矿企业要想获得更多 的经济效益, 就需要开采更多的煤炭资源, 但是, 在 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 仅提高煤炭产量是远远不 够的, 还需要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 即尽可能地 降低煤炭资源损失量。 3.1 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 3.1.1 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的建立 煤炭开采将 会对矿区周围的环境造成损害, 开采煤炭资源需要 支付外部环境损失。开采程度越大, 对外部环境损 失越大。煤炭企业的总收益Z应该是开采煤炭所获 得的收益减去对环境的损失 (即开采的外部环境成 本) , 企业的目标是使总收益Z最大。 以煤炭企业总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的决 策模型如下 ZtECtENtSCtRSt 式中Zt为第t年煤炭企业总收益 (万元) ;ECt为第t年 煤炭企业经济子系统总收益 (万元) ;ENt为第t年煤 炭企业环境子系统总成本 (万元) ;SCt为第t年煤炭 企业社会子系统总成本 (万元) ;RSt为第t年煤炭企 业资源子系统总成本 (万元) 。 3.1.2 实证分析 本文用到实例是以河南省焦作市 位村矿为例。所有计算以 (表2-表4) 为依据进行。 从位村矿的地质水文构造、 顶底板条件、 煤层 赋存条件、 采煤工艺、 采煤方法、 制度和人员素质等 主要影响煤炭回采率的因素来看, 这些因素都有利 于煤炭开采, 提高回采率的难度相对较小。 (1) 经济子系统效益值ECt见表5。 (2) 环境子系统成本ENt。矿山环境治理恢复 保证金是根据 河南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 年份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煤炭 储量 (万t) 430.00 490.00 535.00 581.00 623.00 新增 储量 (万t) 0.00 0.00 0.00 0.00 0.00 年产 量 (万t) 60.00 45.00 46.00 43.00 30.00 品质煤 价格 (元/t) 1500.00 1245.00 1132.00 998.00 993.00 回采 率 () 80.1 79.4 79.0 78.2 78.0 占用农田/森 林总面积 (km2) 2.65 2.78 2.89 3.02 3.14 年份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矿区 面积 (km2) 6.02 6.02 6.02 6.02 6.02 技术 投入 (万元) 300 280 290 240 培训 投入 (万元) 150 100 62 32 50 设备 投入 (万元) 4500 3800 3600 3200 3216 劳动力 人数 (个) 1800 1756 1820 1725 1892 劳动力 投入 (万元) 630 562 540 489 502 年份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消耗 水量 (万t) 6.00 4.50 4.32 4.21 3.89 瓦斯排 放率 () 63.00 64.00 67.00 65.00 69.00 瓦斯利 用率 () 56.00 53.00 52.00 50.00 43.00 瓦斯绝对 涌出量 (m3/t) 23.20 24.02 27.42 28.41 25.62 瓦斯相对 涌出量 (m3/t) 34.31 30.28 30.21 28.95 30.12 瓦斯利 用效益 (万元) 438.00 400.00 356.00 345.00 323.00 表2 各年份位村矿基本概况Ⅰ Table 2 Basic situation I of x coal mine each year 表3 各年份位村矿基本概况Ⅱ Table 3 Basic situation Ⅱ of x coal mine each year 表4 各年份位村矿基本概况Ⅲ Table 4 Basic situation Ⅲ of x coal mine each year 年份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P (元) 1500.00 1245.00 1132.00 998.00 993.00 Q (万t) 60.00 45.00 46.00 43.00 30.00 瓦斯利用效益 (万元) 438.00 400.00 356.00 345.00 323.00 经济效益值 (万元) 9 0438.00 5 6425.00 5 2428.00 4 3259.00 3 0113.00 表5 位村矿各年经济系统效益值 Table 5 Economic system benefits of X coal mine each year 1927 第33卷 第10期 资 源 科 学 厅关于印发 〈河南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 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的通知 保证金提取标准按照 河南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实 施细则 提取 (5.0元/t) (见表6) 。环境的外部成本 的数据主要是指 “直接外部损失” , 煤炭的环境外部 成本对价格的影响约为5.96。 (3) 社会子系统成本SCt见表7。 (4) 资源子系统成本RSt。本文所运用到的资 源税是2005年调整后河南焦作煤矿的税额 (3.0元/ t, 见表8) 。煤炭企业总收益为 ZtECtENtSCtRSt Z201080527.34万元;Z200948445.47万元;Z2008 44605.70万元;Z200736182.06万元;Z200623952.95 万元。 3.2 基于DPS的最佳回采率分析 上述四个子系统中, 在消耗储量Y一定的情况 下, 效益和成本值都与产量Q有关, 当Q上升时, 环 境总成本ENt, 社会总成本SCt和资源总成本RSt都 会增长, 但是由于价格因素P的影响, ENt、 SCt和RSt 的增长速度将远远慢于ECt的增长速度。所以, 在Q 增大时, 总效益Z也是增大的。在R一定的情况下, 产量QkR, 即回采率k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总效益 Z的增减。 3.2.1DPSv7.5.5软件运行结果在回采率的众多 影响因素中, 技术投入、 培训投入、 设备投入和劳动 力投入等因素对位村矿回采率的影响最大。表9给 出了在2006年-2010年中回采率与技术投入、 培训 投入、 设备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等因素的相关数据。 用DPS v7.55软件对表9中数据进行二次多项 式逐步回归分析。 运行得回归模型优化表达式为 K0.7551960.000343961812X1X3 X1-2.32X1-3/30 X2-0.32X2-1.5/1.50 X3-32X3-45/450 X4-4.89X4-6.3/6.30 式中K为煤炭资源回采率;X1为技术投入;X2为培 训投入;X3为设备投入;X4为劳动力投入。 3.2.2 主要分析结果解释 (1) 回归模型诊断。第一, 方程的方差分析F值 的显著性水平P要小于等于0.05, 否则所建立的回 归方程不能使用; 第二, 各个回归系数的偏相关系 表6 位村矿各年份环境成本[9] Table 6 Environmental cost of X coal mine each year(元/t) 年份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矿山环境 治理恢复 保证金 5.00 5.00 5.00 5.00 5.00 土地资 源补偿 19.26 19.19 19.33 19.35 19.21 水资源 补偿费 37.67 37.53 37.80 37.84 37.56 大气污 染补偿 1.02 1.02 1.02 1.03 1.02 人体健 康补偿 6.23 6.20 6.25 6.25 6.21 单位 成本 69.18 68.95 69.40 69.46 69.00 表7 位村矿各年份社会成本 Table 7 Social cost of X coal mine each year (万元) 年份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技术投入 300 280 290 240 232 培训投入 150 100 62 32 50 设备投入 4500 3800 3600 3200 3216 劳动力投入 630 562 540 489 502 总成本 5580 4742 4492 3961 4000 表8 位村矿各年份资源成本 Table 8 Resource cost of X coal mine each year 年份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资源税 (元/t) 3 3 3 3 3 Q (万t) 60 45 46 43 30 总成本 (万元) 180 135 138 129 90 年份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回采率 K 0.801 0.794 0.790 0.782 0.780 技术投入 (万元) X1 300 280 290 240 232 培训投入 (万元) X2 150 100 62 32 50 设备投入 (万元) X3 4500 3800 3600 3200 3216 劳动力投入 (万元) X4 630 562 540 489 502 表9 回采率与其影响因素相关数据 Table 9 Related data of recovery rat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1928 2011年10月 赵国浩等 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及其应用 数的显著性水平最好也小于等于 0.05; 第三, Durbin-Watson统计量d是否接近于2。 在处理结果中, F值的显著性水平P0.0017, 小 于0.05, 所以通过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的 回归方程是可用的; 在各个回归系数的偏相关系数 的显著性水平P0.0004; Durbin-Watson统计量d 3.09接近于2; 由此可见, 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正确 的。 (2) 通径分析。DPS中对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 在建立回归方程的同时还作了通径分析; 根据通径 系数的大小和正负, 可以推断各个因子对因变量的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通径系数0.9876, 说明因子X1 (技术投入) 、 X3 (设备投入) 对因变量Y (回采率) 有直接影响; X2 (培 训投入) 、 X4 (劳动力投入) 对Y有间接影响。 3.3 实证分析 通过DPSv7.55结合位村矿的历年数据进行的 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 该回归方程 的观测值与拟合值之间拟合误差小于0.1, 所以该 回归方程在实际和预测方面相当吻合, 可信度很 高, 可在实际中运用。通过软件对2010年位村矿数 据进行最优化, 得出在现有投入资金可接受的情况 下, 各因子的最高指标最优组合优化后的最佳回采 率K0.8016。在回采率提高到80.16的情况下, 将 相关数据带入煤炭开采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中, 可得 位村矿2010年的综合总效益为8 0627.05万元, 较 2010年实际总收益8 0527.34万元增长99.71万元, 并且最优组合下的四个要素投入比2010年位村矿 的实际投入要节省35.54万元。所以, 在2010年煤 炭消耗储量不变, 技术投入、 培训投入、 设备投入和 劳动力投入等因素降低的情况下, 位村矿的煤炭资 源回采率仍有较大提高的空间。 4提高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 思路 4.1 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1) 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 度。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煤炭发展规划、 煤炭 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手段, 加强对煤炭资源 开发和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主管部门要严格落 实煤炭行业的管理部门职能, 不断加强煤炭资源的 管理能力, 健全煤炭资源行业管理制度。对煤矿采 煤工作面的采煤设备和技术进行监管, 对不合格煤 矿应停业整顿。 (2) 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在煤炭资源勘探 过程中, 一是要对地质勘查人员和单位严格把关, 把培育具有精干高效、 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 伍作为重要目标; 二是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 进 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地质 勘探精度, 保障地质勘查质量, 为合理规划和开发 煤炭资源奠定基础[10]。 (3) 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确保矿区井田的 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 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 的煤炭开发秩序[10], 对煤炭资源开采顺序、 开采方法 和开采强度严格管理, 避免私挖乱采现象的发生, 并鼓励采用先进的煤炭资源开采技术, 开采难采煤 层和极薄煤层。 (4) 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制定更加 科学合理的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 办法, 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 动态监管 的制度, 对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应责令其限期 整改; 对逾期仍达不到相关回采率标准的, 依法予 以处罚, 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10]。 (5) 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煤炭的行业管理。无 论煤矿大小, 一视同仁, 尤其加强对失控的小煤矿 的监管, 并将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回采率低 下问题, 列为办矿、 开采资格审核、 复核的一个必要 条件, 对达不到规定的回采率者, 取消资格, 不准开 采。 4.2 建立煤炭绿色开采体系 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技术是一种煤炭资源与 矿区环境相互协调的技术。绿色开采技术从更加 广义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煤炭、 煤炭伴生品及水和 土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它是一种努力实现 “低开采、 高利用、 低排放” 的现代化开采模式, 即煤 炭开采对矿区环境的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 它 实现了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和生态环境 影响最小化, 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和社会效益[11]。 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可以保护矿区的生态环 境, 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 节约煤炭资源, 有利于煤 炭资源可持续利用,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煤 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1929 第33卷 第10期 资 源 科 学 组成部分, 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必然要求[12]。 绿色开采的实施需要投入相应的设备和大量 的资金, 而相应绿色开采技术开发所需的大量资金 通过市场机制很难得到补偿, 所以煤炭资源的绿色 开采不仅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也需要政府对其进 行干预, 扶持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发展。一方面, 政府要通过经济和政策手段, 引导煤炭企业参与绿 色开采技术的开发; 另一方面, 政府和相关部门还 要领导完成部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将绿色开采技 术以公共产品的形式提供给社会中的相关企业[12]。 4.3 形成合理的煤炭价格体系 煤炭价格的合理与否, 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影响 极大。煤炭资源定价过低, 会鼓励煤炭资源的消 费, 加剧煤炭资源的短缺, 进而导致煤炭资源的浪 费; 相反, 如果煤炭资源定价过高, 会抑制煤炭资源 的消费, 而导致煤炭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应用[13]。原 煤价格构成不合理导致煤炭价格不健全, 完整的煤 炭价格应考虑煤炭资源成本、 环境、 社会等外部成 本, 煤炭企业的退出成本和煤矿的安全生产成本 等, 在我国煤矿矿难的接连发生, 重大矿难死亡事 故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与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和不实 有密切关系; 另外无论是资源价款还是环境治理费 用, 在我国目前的煤炭成本构成中都没有得到客观 的反映[14]。 所以, 政府和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煤炭 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工作。一是完善煤炭成本核 算制度; 二是对煤炭资源价值进行充分补偿; 三是 加强企业对煤炭资源价格的调控力度, 改善相关调 控方式[14]。 4.4 强化煤炭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总体上来看, 我国煤矿生产沿着一条高投入、 低产出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发展, 煤矿的安全 生产问题十分严重, 矿难事故时有发生[15]。要保证 煤矿的安全生产就需要投入安全设备和技术, 这无 疑增大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 煤炭企业为选择自身 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会选择安全不达标, 减少生产 的成本的生产方式; 同样, 煤矿雇员也会违章操作 以减少自己的劳动量, 获得更多的闲暇[16], 这就构成 了政府、 企业和雇员之间的三方博弈。 所以, 为了保证煤矿的生产安全, 相关部门应 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具有立法层次高、 权威性 强, 体系严密、 完整性强, 条款明确、 操作性的煤矿 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和权威、 高效的煤矿安全监 管监察体系; 二是实行 “政府监察、 非政府协助、 业 主负责” 的监管监察体系, 通过立法规范监管监察 机构和监察人员的行为[17]; 三是对煤炭安全生产进 行量化评价, 对不合格的煤矿企业进行罚款或整 改, 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煤矿进行关闭; 四是建立 和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自律机制和激励机制。 4.5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方面引进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炭开采技 术和设备, 即增加煤矿的技术和设备投入; 另一方 面煤炭开采、 投资和培训等方面应开展广泛合作, 例如开展与煤炭开采先进国家进行煤炭行业发展 课题研究, 全面了解各国煤炭行业情况及未来发展 趋势, 即增加煤矿的安全等投入; 其次是在煤炭开 采、 机械设备、 科技等领域应开展合作, 将煤炭开采 的新技术、 新设备等早日运用到我国的煤炭开采过 程中, 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RE.杜利尔, 员东风. 世界煤炭远景仍然看好[J]. 中国煤炭, 1996, 860-61. [2 ] R.D. Cairns, N.V. Quyen. Optimal exploration for and exploitation of heterogeneous mineral deposi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8, 352164-189. [3 ]丁子信. 中国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 中央 民族大学,2007. [4 ]王建设,侯渡舟,李慧民,等. 煤炭资源开采系统评价[J]. 西安科 技大学学报,2005,254525-527. [5 ] Peter Follet, Luis A Bojorquez Tapia, Mariano Hemandez Narvaez. NaturalResourcesManagementPractices[M].Blackwell Publishing, 2001. [6 ]薛文彬,周科,袁威,等. 谈矿山企业制定年度开采回采率指标的 方法[J]. 矿产保护与利用,2003, 59-12. [7 ]张金锁,王喜莲. 煤炭开采规模的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J]. 能源 技术与管理,2007, 568-71. [8 ]任传鹏,丁日佳,李上. 我国煤炭采出率标准研究[J]. 煤矿开采, 2010, 153 111-114. [9 ]茅于轼,盛洪,杨富强. 煤炭的真实成本[M]. 北京 煤炭工业出 版社, 2008. [10] 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http// htm, 2005-07-22/2011-04-28. [11] 唐军华. 潞安矿区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发展思路[J]. 煤,2009, 18 337-38. 1930 2011年10月 赵国浩等 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及其应用 [12]李爱彬,用敏,卞丽丽.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绿色开采经济学分析 及政策建议[A]. 系统工程在矿业领域的应用[C]. 第十一届全 国矿业系统工程学术会议, 2008. [13]张米尔,邸国永. 从我国煤炭产业看产业组织低效率问题[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1 36-38. [14] 刘劲松. 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分析[J]. 煤炭经济研究, 2009, 2 6-7. [15]卢晓庆,赵国浩. 煤炭安全生产中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分析[J]. 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 5 113-115. [16]张莹. 安全生产监管博弈分析[D].济南 山东大学, 2007. [17]李运强,黄海辉. 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发展 趋势[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6158-165.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Models of Coal Mining and Its Applicntion ZHAO Guohao, LU Xiaoq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Coal resource; Resource management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