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二矿区多中段开采对地表岩移的影响研究.pdf
书书书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1 0 0 4 - 9 6 6 5 / 2 0 1 4 / 2 2 ( 4 ) 0 7 5 7 0 8 D O I 1 0 . 1 3 5 4 4 / j . c n k i . j e g . 2 0 1 4 . 0 4 . 0 2 3 金川二矿区多中段开采对地表岩移的影响研究 马凤山 赵海军 郭 捷 李克蓬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0 0 2 9 ) 摘 要 金川二矿区多中段开采曾引起了许多研究焦点, 尤其是多中段开采导致的围岩变形和灾变问题最为突出。本文以 多年地表监测的结果验证了多中段开采至结束期间并没有造成地表岩体变形的异常或突变。研究认为开挖的地质力学模型 内所赋存的岩体应变能是一定值, 开挖活动是能量耗散和转移的动态过程。因此, 在构造应力影响的开挖力学模型中, 不能 采用外力边界条件而应采用位移边界条件。小步距开采- 充填有利于避免大幅度的岩移发生, 矿岩才保持了相对缓慢的低能 量释放率的松动、 破裂, 是矿岩未发生大的灾变失稳的关键因素。最后指出, 地表岩移速率大小主要与地下开采速度和采充 比有关, 在金川二矿地下开采速度和采充比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地表岩体移动、 变形速率不会发生突变现象。 关键词 金川镍矿 岩体移动 监测 灾变预测 中图分类号 P 6 4 2 文献标识码 A 书书书 收稿日期2 0 1 4 - 0 4 - 1 8 ;收到修改稿日期2 0 1 4 - 0 7 - 0 8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1 3 7 2 3 2 3 ,4 1 1 7 2 2 7 1 )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马凤山( 1 9 6 4 - ) , 男, 硕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 E m a i l f s m a @m a i l . i g g c a s . a c . c n 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MU L T I L E V E L MI N I N G O N T H E G R O U N D MO V E ME N TI NT H EJ I N C H U A NN O. 2MI N E M AF e n g s h a n Z H A OH a i j u n G U OJ i e L I K e p e n g (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S h a l e G a s a n dG e o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a n dG e o p h y s i c s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9 ) A b s t r a c t M u l t i l e v e l m i n i n gi nt h eJ i n c h u a nN o . 2 m i n eh a da t t r a c t e de x t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i n t e r e s t s . I np a r t i c u l a r , r o c km a s s 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c a t a s t r o p h e w a s t h e m o s t p r o m i n e n t o n e . I nt h i s s t u d y ,s u r f a c e m o n i t o r i n g r e s u l t s p r o v e d t h a t n oe v i d e n t m u t a t i o no r a b n o r m a l e v e n t s o c c u r r e df r o mt h eb e g i n n i n gt oe n do f t h e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i nt h e l e v e l s 1 2 5 0a n d1 1 5 0 m . I na d d i t i o n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b o u n d a r y c o n d i t i o n s s h o u l db e a d o p t e di ne x c a v a t i o nm e c h a n i c a l m o d e l r a t h e r t h a nt h e f o r c e b o u n d a r y c o n d i t i o n s b e c a u s e t h e s t r a i ne n e r g y i s a c o n s t a n t a n dt h e e x c a v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 s h o u l db ec o n s i d e r e da s a ne n e r g yt r a n s f e r a n dd i s s i p a t i o np r o c e s s i nt h e m o d e l . T h e s m a l l s c a l e m i n i n g a n df i l l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a r eh e l p f u l t oa v o i dl a r g em a g n i t u d er o c km a s sm o v e m e n t ,t h u s ,t h e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m a s sd i dn o t o c c u r c a t a s t r o p h i ci n s t a b i l i t yb u t e x h i b i t l o o s ea n db r e a kf e a t u r e si nt h em i n i n g .F i n a l l y ,i t i n d i c a t e dt h a t t h e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r a t e s o f t h e g r o u n dr o c km a s s a r e m a i n l y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t h e m i n i n g r a t e a n df i l l i n g q u a l i t y . T h u s ,t h e c a t a s t r o p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 g r o u n dr o c km a s s m o v e m e n t a n dd e f o r m a t i o nw i l l n o t h a p p e ni f t h e s e t w o f a c t o r s r e m a i n t h es a m ei nt h ef u t u r e . K e yw o r d s J i n c h u a nm i n e ,R o c km a s s m o v e m e n t ,M o n i t o r i n g ,D i s a s t e r p r e d i c t i o n 0 引 言 地下开采引起地表沉降和变形一直以来都是矿 山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金川镍矿 是我国最大的镍金属和铂族金属开采基地, 它以 “ 深( 矿体埋藏深, 均在 5 0 0 ~ 6 0 0 m以下, 最大深度 大于 1 0 0 0 m ) 、 大( 世界超大型硫化镍铜矿床) 、 富 ( 矿石含镍品位高, 伴生金属品种多, 可回收的金属 元素多) 、 碎( 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 断层、 节理和 构造裂隙发育, 矿体和岩体破碎) ” 而著称[ 1 ]。矿体 处于高地应力区, 埋深大, 且岩体破碎, 开采条件差, 因此该矿山采用成本昂贵的机械化胶结充填采矿 法。然而, 这种采矿方法依然引起了显著地地表变 形和地裂缝现象[ 2 ~ 3 ]。金川二矿区因其矿体厚大故 为该主力生产矿区, 因而地表变形和破裂问题尤为 突出。 图 1 金川二矿区开采中段示意图 F i g . 1 S c h e m eo f t h em i n i n gd e s i g no f t h eN o . 2 m i n e 金川二矿区有两个矿体, 东部 2 #矿体和西部 1# 矿体。其中1 # 矿体位于二矿区2 4 行以西, 延长至一 矿区, 开采深度 1 3 2 6 ~ 8 5 0 m , 为最主要的开采矿体。 在开采设计上,1 #矿体设计为双中段开采, 即 1 2 5 0 m中段和 1 1 5 0 m中段同时采用下向胶结充填 采矿法开采。由于两个中段同时开采, 在这两个中 段之间就留下了一个水平尺寸较大的矿体( 水平矿 体) ( 图 1 ) 。这种开采工艺或设计目的, 一是为了加 快矿山开发的需要,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这一矿 体对采场围岩进行支撑, 以防止围岩大范围、 大幅度 移动从而对整个矿山安全生产造成威胁。近年来随 着机械化开采程度的加大, 残留水平矿体逐渐减薄 的速度加快。迄今为止, 残留水平矿体几乎被采完。 水平矿体采完后, 它对采场围岩的支撑作用消失, 上 下开采中段充填体连成一体。由于金川矿区特殊区 域构造背景, 开采过程中采场围岩整体稳定性的研 究, 尤其是针对水平矿体稳定性的研究就格外引人 关注, 多家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参与了水平矿体安全 稳定性的研究工作。一些学者曾经认为, 鉴于较高 的水平构造应力的“ 挤压作用” , 当水平应力达到矿 柱的临界荷载时, 就可能发生类似于压杆屈服或突 变失稳[ 4 ~ 8 ]。但是从实际开采情况来看, 水平矿体 开采过程中仅仅发生局部屈服破坏[ 9 ~ 1 1 ], 且目前已 经被安全、 顺利地回采, 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采场 围岩变形还是地表岩体移动都没有发生突变现象。 可见, 对构造应力在采矿诱发的围岩变形与破坏的 影响认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尽管 1 2 5 0 m中段和 1 1 5 0 m中段之间水平矿体 开采已经接近尾声, 针对双中段开采导致的围岩失 稳和岩移突变问题告一段落, 但是紧接着 1 1 5 0 m和 1 0 0 0 m中段又采用了双中段开采方案, 再次形成一 个类似的水平矿体。那么, 今后对该水平矿体的开 采是否还存在围岩灾变问题, 就需要进行研究和分 析。只有通过对以往研究认识的梳理和经验总结, 才能为今后的科研及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本 文首先分析了该矿区近年来地表岩移最新监测结 果, 讨论了矿区构造应力在力学模型中的处置方法, 857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2 0 1 4 最后对构造应力对采场矿岩的矿岩变形与破坏的影 响和地表岩移的趋势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岩移特征分析 金川二矿区地表岩移监测始于 2 0 0 1 年, 通过多 年持续不懈的现场监测和室内研究, 对二矿区由充 填法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的特征及发生机理 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1 2 ~ 1 6 ]。截止到 2 0 1 3年 1 2月监 测结果表明, 二矿区的地表变形依然保持了先前的 特征或规律, 并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从金川二矿区岩移监测点高程位移等值线图中 可以看出 ( 图 2 ) , 矿区地表以 1 4 - 7 和 1 4 - 8 测点附 近近似圆形的区域为沉降中心, 在 1 4行到 1 8行线 之间 靠 近 1 4行 线 一 侧,最 大 沉 降 量 已 达 到 2 4 0 3 m m 。在垂直矿体走向的方向, 沉降中心位于矿 体上盘地表。在沿矿体走向的方向上, 沉降中心位 于 1 4 行线矿体最厚大部位的上盘地表。从该沉降 中心向外, 明显表现为近采掘区的测点沉降量比离采 掘区远的点大, 水平位移大的点沉降量也大的特点。 图 2 地表岩移监测点高程位移等值线图 ( 2 0 0 1 4 ~ 2 0 1 3 1 2 ) 单位 m m F i g . 2 C o n t o u r m a po f t h ev e r t i c a l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s i n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S t a r t m e a s u r e A p r i l 2 0 0 1 从二 矿 区 水 平 位 移 等 值 线 图 上 可 以 看 出 ( 图 3 ) , 移动中心在 1 4 行 1 4 - 9 附近, 最大水平位移 图 3 地表岩移监测点水平位移等值线图 ( 2 0 0 1 4 ~ 2 0 1 3 1 2 ) 单位 m m F i g . 3 C o n t o u r m a po f t h eh o r i z o n t a l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s i n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S t a r t m e a s u r e A p r i l 2 0 0 1 量已经达到了 1 6 0 5 m m 。位于矿体上盘的地表监测 点的水平位移量普遍比下盘大, 靠近移动中心附近 测点的对比约大四倍左右。而下盘距采空区超过 2 8 0 m测点的位移量有明显减小的趋势。移动区域 近似椭圆形, 椭圆的长轴平行于矿体的走向, 短轴垂 直于矿体的走向。 图 4 二矿区高程位移量最大测点( 1 4 - 7 ) 逐半年位移速率曲线图 F i g . 4 T h em a x i m u mv e r t i c a l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r a t e o f t h em o n i t o r i n gp o i n t s 1 4 7 9572 2 ( 4 ) 马凤山等金川二矿区多中段开采对地表岩移的影响研究 图 4 与图 5是根据 2 0 0 1 ~ 2 0 1 3年 2 5个半年时 段监测结果绘制的二矿区高程位移量与水平位移量 最大测点逐半年时段位移速率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 二矿区高程位移、 水平位移最大测点的位移速率的 变化仍然呈逐渐递增的趋势。二矿区监测点大都表 现为下半年时段位移量大、 上半年时段位移量相对 变小的特征, 位移速率变化呈波动跳跃分布。这种 变化和多种因素有关, 特别是与地质结构、 开采状态 包括深度、 断层活化、 采矿量以及充填体的大小压缩 变化情况等因素有关。特别在出矿量方面, 二矿区 与监测间隔相对应每年的冬春季( 1 1 月~ 5 月) 出矿 量大都大于夏秋季( 6 月~ 1 1 月) 的出矿量。由于冬 春季出矿量大, 充填作业供砂不足, 造成地下采空区 滞留时间过长, 地下围岩变形传递地表滞后, 使得每 年的下半年时段的地表位移量相对较大。此外, 上 述岩移速率在整体上是连续渐渐变化的, 此监测过 程贯穿二矿区 1 2 5 0 m中段和 1 1 5 0 m中段水平矿体 开采过程, 地表岩移并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发生。 图 5 二矿区水平位移量最大测点( 1 4 - 9 ) 逐半年位移曲线图 F i g . 5 T h em a x i m u mh o r i z o n t a l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r a t e o f t h em o n i t o r i n gp o i n t s 1 4 - 9 2 矿区构造应力及其力学模型的边界 条件 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 应力, 也称岩体初始应力、 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按 照陈宗基教授的观点, 地应力的来源主要有 5个方 面, 即岩体自重、 地质构造运动、 地形势、 剥蚀作用和 封闭应力。地应力主要是岩体自重和地壳构造运动 导致的, 通常与地壳构造运动有关的地应力场称为 构造应力场。 关于我国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方面的研究文献 较多, 目前主要认为我国大陆活动构造主要受印度 板块向北推挤作用控制, 现代构造应力场呈向滇藏 地区收敛以及向西北、 华北、 东北和华南地区发散的 辐射状。东北与华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 N E E 向, 山东、 河南、 西安一带为近 S N向, 华南地区为 N W向, 西部地区则以近 S N向为主, 最大和最小主 应力轴皆呈水平状态[ 1 7 ~ 2 0 ]。图 6为 G P S观测获得 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 2 1 ], 蓝色箭头是各 G P S 观测站的速度矢量。该图清楚地展示了中国大 陆相对于稳定欧亚板块的整体水平运动情况, 并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大陆内部各构造区域之间差 异运动的轮廓。 图 6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 2 1 ] F i g . 6 C r u s t a l m o v e m e n t v e l o c i t yf i e l do f C h i n am a i n l a n d [ 2 1 ] 图 7 金川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与最大主应力示意图 F i g . 7 S c h e m eo f g e o t e c t o n i cp l a c ea n dm a x i m u m p r i n c i p a l s t r e s s o f t h eJ i n c h u a nm i n e 金川矿区从 2 0 世纪 7 0 年代就开始了地应力的 测量与研究[ 1 ], 结果均表明金川矿区地应力各分量 067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2 0 1 4 均为压应力, 最大、 最小主应力为水平取向, 其中最 大主应力取向多为 N E N N E ( 图 7 ) , 与矿体走向近 于垂直。在测深范围内, 最大主应力一般为 3 0 M P a 左右, 最高可达5 0 M P a , 且各分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加, 矿区地应力基本上属于中高- 超高范围, 是比 较典型的高构造应力区[ 2 2 ]。 构造应力场主要缘于地球板块的相互之间的推 挤与俯冲作用, 除塑性变形功外, 地质体主要以弹性 变形的方式储存应变能。当在以大尺度考虑板块边 界条件时, 既存在边界外力也存在边界位移, 对于从 中取出的小地块, 它自身内力的大小反映了存储的 应变能的多少, 在考虑小块体边界条件时, 就不能在 认为还存在边界外力条件, 只需考虑边界位移和块 体内力条件。将金川矿区作为一个从地质体中抽象 出来的地质力学模型时, 就可以从边界位移和内力 条件两方面真实反映其在原有地质体中的真实状 态。开挖的地质力学模型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考 虑, 即模型体内赋存的岩体应变能是一个定值, 而开 挖是这个体系内发生能量耗散和转移的动态过程。 也就是说, 在初始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地下开挖阶段 应有所变化。在地下开挖的地质力学模型中, 左右 边界应该和底部边界一样采用固支边界约束条件而 不能采用外力边界条件[ 2 3 ]。不同类型的边界条件 代表不同类型的应力环境, 会得到截然不同的岩体 变形特征。这样的考虑和处理方法可相对真实的反 映地下开采前后矿岩应力场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在 定性或定量的意义上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 3 构造应力对采场矿岩变形与破坏的 影响 在地质力学中, 构造应力场在空间上的分布极 不均匀,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发生变化, 属 于非稳定的应力场。但相对于开挖或采矿等小尺度 工程范围来说, 可以忽略形成构造应力场条件的变 化, 将它视为相对稳定的区域应力场进行简化和分 析。 从传统的弹性理论和弹塑性理论看, 在构造运 动和自重体积力作用下因产生了位移做了相应功, 除塑性变形功不能转化为应变能外, 地质体主要以 弹性变形的方式储存应变能。近年来不少学者基于 能量的观点对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及地震发生中的能 量耗散与能量释放进行了研究[ 2 4 ~ 2 6 ], 使得能量观点 在岩体变形破坏的分析中得以应用。 如将岩体看成是弹性体, 从理论上说, 岩体中包 含某一点的微小单元单位体积具有的应变能可表示 为[ 2 7 ] W=1 2 σ i jεi j= 1 2 ( σ 1ε1+σ2ε2+σ3ε3) = 1 2 E [ σ 2 1 1+σ 2 2 2+σ 2 3 3-2 v ( σ1 1σ2 2+σ2 2σ3 3+ σ 3 3σ1 1)+2 ( 1+v ) ( σ 2 1 2+σ 2 2 3+σ 2 3 1) ] ( 1 ) 上式可改写为 W=1 2 λ θ 2 +G ε i jεi j =1 2 λ+ 2 3 G θ 2 +G ε i jεi j =WV+WF ( 2 ) 其中, WV为体积变形应变能;WF为形状改变应变 能;θ=ε i i=ε1 1+ε2 2+ε3 3。 如同上式, 在工程开挖后的二次应力场形成过 程中, 受开挖影响的地质体中某单元体同时发生体 积改变和形状改变。也就是说, 具有体积改变弹性 比能 WV和形状改变弹性比能 WF通常都会发生变 化。岩体变形破坏实质上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开挖 过程中地质体所储存的弹性应变能总体上必然会发 生变化。 能量释放率控制着采场矿岩的破坏失稳模式, 该破坏方式取决于采场围岩所储存的能量及能量释 放速率。金川矿山处在河西走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 的接合部, 具有构造运动强烈, 地质构造复杂, 高地 应力, 矿岩坚硬、 破碎, 工程稳定性极差的特征。从 其地应力高而矿岩破碎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特征可认 为, 由于成矿构造上受到挤压作用, 矿区岩体结构面 走向基本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垂直, 高水平应力使 得破碎矿岩结构面法向应力较高, 滑移变形的摩擦 阻力较大, 岩块之间受构造应力场和覆岩自重体积 力作用压紧, 裂隙相对闭合, 从而表现出较高的整体 强度, 也为赋存相对较高的应变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矿体开采时, 岩体势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围岩应力 场和位移场发生相应的改变, 对于此类围岩体, 矿体 开采后必然引起相邻岩块体的松动, 这种松动效应 将持续向围岩深部发展。其中有 3 个关键因素控制 着岩块体松动的程度, ( 1 ) 岩体赋存的能量大小, 控 制着开挖后短时间内释放能量的大小;( 2 ) 覆岩自 重体积力, 控制着岩块体势能的变化和松动持续期; ( 3 ) 开挖的速度, 控制着能量释放率的大小。 正是由于开采后, 在小步长开采- 充填条件下, 1672 2 ( 4 ) 马凤山等金川二矿区多中段开采对地表岩移的影响研究 处于压紧状态的坚硬、 破碎围岩体的松动效应使得 开采后围岩体保持了较低的能量释放率, 而覆岩自 重体积力为开采后围岩块体发生势能变化, 控制岩 块松动效应提供了条件。小步距开采- 充填有利于 避免大幅度的岩移发生, 矿岩才保持了相对缓慢的 低能量释放率的松动破裂, 而未发生大的灾变失稳。 4 地表岩移变化趋势预测 多中段开采条件下, 采场围岩会受其影响而出 现岩体移动、 变形速率的改变, 那么对于地表岩体的 移动、 变形特征是否会造成影响, 地表的变形、 破坏 是否存在突变性。对于这个问题, 需要从影响地表 岩移的关键因素方面进行研究。地下开采引起地表 移动是指开采后地下岩体移动发展到地表, 使地表 产生移动和变形的过程, 地表岩移、 变形的剧烈程度 主要与地下开采速度和采充比有关, 当地下开采速 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就主要与地下开采量和 充填量的关系有关。 在金川二矿的实际开采过程中, 每天的采矿量 相差不大, 可以认为其开采速度为不变量。此外, 由 于在正常的开采充填工作中, 基本上都是随采随充, 即便每次存在充填死角, 与以往开采充填相比也并 无大的变化, 依然保持基本一致的采充比。因此, 可 认为, 在实际的生产中, 影响地表岩移的两个关键因 素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那么在多中段开采至结束 的期间, 地表岩体移动、 变形速率也不会发生较大波 动, 仍沿原有的趋势发展。在水平矿体开采结束后, 由于双中段开采变成单中段开采, 开采量即相对的 开采速度下降, 以及总的充填空区死角增长率下降, 仅在此时地表岩移速率会有一个较小的降幅。目前 1 1 5 0 m和 1 0 0 0 m中段延续了以往双中段开采方案。 因此, 随着出矿量的短期增长, 预计未来短期内地表 岩移速率会有小幅增长, 之后仍会以平稳的态势发 展, 不会出现突变现象。 5 结 论 金川二矿区的地表变形保持着渐渐递增的变化 趋势, 矿体上盘方向地表岩移程度和范围远大于下 盘。自 2 0 0 1年 初 监 测 以 来, 最 大 沉 降 量 已 达 2 4 0 3 m m , 最大水平位移量已达 1 6 0 5 m m 。监测的岩 移速率变化表明, 该矿区 1 2 5 0 m中段和 1 1 5 0 m中段 之间水平矿体开采至结束期间并没有造成地表岩体 变形的异常或突变。 地质体主要以弹性变形的方式储存应变能, 开 挖的地质力学模型内赋存的岩体应变能是一个定 值, 开挖活动是能量耗散和转移的动态过程。因此, 有构造应力影响的开挖力学模型中, 不能采用外力 边界条件, 而采用固支边界约束条件。 金川二矿区在小步长开采- 充填条件下, 处于 压紧状态的坚硬、 破碎围岩体的松动效应使得开采 后围岩体保持了较低的能量释放率, 而覆岩自重体 积力为开采后围岩块体发生势能变化、 控制岩块松 动效应提供了条件。因此, 小步距开采- 充填有利 于避免大幅度的岩移发生, 矿岩才保持了相对缓慢 的低能量释放率的松动破裂, 而未发生灾变失稳。 地表岩移速率大小主要与地下开采速度和采充 比有关, 在金川二矿地下开采速度和采充比基本保 持不变的情况下, 地表岩体移动、 变形速率不会发生 突变现象。 参考文献 [ 1 ]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金川分会. 金 川镍矿开采的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问题[ R ] . 金川 金川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1 9 9 6 . J i n c h u a nN o n f e r r o u sM e t a l sC o m p a n y ,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o f 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J i n c h u a n B r a n c h .T h e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a n d 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p r o b l e m si n m i n i n g p r o c e s so f J i n c h u a nN i c k e l M i n e [ R ] . J i n c h u a n J i n c h u a nG r o u pC o . ,L t d . , 1 9 9 6 . [ 2 ] 马凤山,李晓, 路时豹, 等. 金川二矿区地表变形 G P S监测及 分析[ C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工程地质力 学研究[ M ] . 北京 地质出版社,2 0 0 4 ,1 1 5 ~ 1 3 4 . M aF e n g s h a n ,L iX i a o ,L uS h i b a o ,e ta l .G P Sm o n i t o r i n go f g r o u n dm o v e m e n t a n dd e f o r m a t i o ni nJ i n c h u a nN o . 2m i n e [ C ] ∥ I n s t i t u t eo f G e o l o g y a n dG e o p h y s i c s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 C ] .R e s e a r c h e so n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m e c h a n i c s [ M] .B e i j i n g G e o l o g i c a l P u b l i s h i n g H o u s e ,2 0 0 4 ,1 1 5 ~ 1 3 4 . [ 3 ] 马凤山,袁仁茂, 邓清海, 等. 金川矿山地表岩移 G P S监测及 岩体采动影响规律[ J ] . 工程地质学报,2 0 0 7 ,1 5 ( 增Ⅱ) 8 4 ~ 9 7 . M aF e n g s h a n , Y u a n R e n m a o , D e n g Q i n g h a i , e ta l .G P S m o n i t o r i n go fg r o u n dm o v e m e n ta n dm e c h a n i s m o fu n d e r g r o u n d m i n i n g i n f l u e n c ei nJ i n c h u a nm i n e [ J ] .J o u r n a l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 ,2 0 0 7 ,1 5 ( S 2 ) 8 4 ~ 9 7 . [ 4 ] 把多恒,王永才. 金川镍矿 1 #矿体稳定性问题研究[ J ] . 岩石 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3 ,2 2 ( 增 2 ) 2 6 0 7 ~ 2 6 1 4 . B aD u o h e n g ,Wa n gY o n g c a i . S t a b i l i t yr e s e a r c ho f 1 #d e p o s i t i n J i n c h u a nn i c k e l m i n e [ J ]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3 ,2 2 ( S 2 ) 2 6 0 7 ~ 2 6 1 4 . 267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2 0 1 4 [ 5 ] 高谦,刘同有, 方祖烈. 金川二矿区深部开采潜在问题与优化 控制技术研究[ J ] . 有色金属( 矿山部分) ,2 0 0 4 ,5 6 ( 4 ) 2 ~ 5 , 1 4 . G a oQ i a n ,L i uT o n g y o u ,F a n gZ u l i e .P o t e n t i a lp r o b l e m sa n d o p t i m i z a t i o n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i nt h e J i n c h u a nm i n e d e e p m i n i n g [ J ] . N o n f e r r o u s M e t a l s M i n i n g ,2 0 0 4 ,5 6 ( 4 ) 2 ~ 5 , 1 4 . [ 6 ] 侯哲生,李晓. 金川二矿水平矿层几何非稳定性分析的突变 模型[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7 , 2 6 ( 增1 ) 2 8 6 8 ~ 2 8 7 1 . H o uZ h e s h e n g , L iX i a o .C a t a s t r o p h e m o d e lf o ra n a l y s i so f g e o m e t r i c a l i n s t a b i l i t yo f h o r i z o n t a l o r el a y e r o f m i n ez o n eN o . 2i n J i n c h u a nn i c k e l m i n e [ J ]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7 ,2 6 ( S 1 ) 2 8 6 8 ~ 2 8 7 1 . [ 7 ] 马崇武,慕青松, 陈晓辉, 等. 金川二矿区上盘巷道变形破坏 关系与水平矿柱的关系[ J ] . 矿业研究与开发,2 0 0 7 ,2 7 ( 5 ) 1 3 ~ 1 6 . M aC h o n g w u ,M uQ i n g s o n g ,C h e nX i a o h u i ,e t a l . E f f e c t o f t h e l e v e l p i l l a r o nt h e 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f a i l u r eo f h a n g i n gw a l l r o a d w a y i nJ i n c h u a n N o . 2 m i n i n g a r e a[J ] .M i n i n g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2 0 0 7 ,2 7 ( 5 ) 1 3 ~ 1 6 . [ 8 ] 韩斌. 金川二矿区充填体可靠度分析与 1 #矿体回采地压控制 优化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 D ] . 长沙 中南大学,2 0 0 4 . H a nB i n . 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a l y s i so f t h eb a c k f i l l a n dg r o u n dc o n t r o l 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t h eN o . 1o r eb o d yi nt h eJ i n c h u a nN o . 2m i n e . [ D o c t o r a t eT h e s i s ][ D ] .C h a n g s h a C e n t r a lS o u t hU n i v e r s i t y , 2 0 0 4 . [ 9 ] 王世武,高直. 金川二矿区 1 #矿体水平矿柱工程地质特征分 析与探讨[ J ] . 采矿技术,2 0 0 8 ,8 ( 6 ) 7 6 ~ 7 8 . Wa n gS h i w u , G a o Z h i .S t u d y o n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N o . 1o r eb o d yi nt h eJ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