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体开采顺序的数值分析.pdf
Series No. 433 July2012 金属矿山 METAL MINE 总 第433 期 2012年第 7 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51104063。 杨继胜 1980 , 男, 硕士, 工程师, 411201 湖南省湘潭市。 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体开采顺序的数值分析* 杨继胜 1 余伟健 2 1. 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2. 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摘要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矿体开采工作, 根据某矿山实际特点, 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分析了不同中 段 垂直方向 和同一中段 水平方向 矿体的回采顺序 共 5 个方案 , 并综合比较了应力场分布、 围岩移动规律和 孔隙水压力聚集等指标, 得到了最优回采方案。结果表明, 对于该矿Ⅱ3 矿体, 不同中段的回采顺序宜采取从上往 下方式, 而同一中段回采时, 应采用中央向两端的顺序。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矿体回采顺序数值分析 Numerical Analysis on Mining Sequence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Yang Jisheng1Yu Weijian2 1. JCHX Mining Management Co. ,Ltd. ; 2. 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afe Mining Techniques of Coal Mines AbstractAiming at ore extraction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 of a illustrated mine,mining sequences of different levels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5 solutions in totalwere analyzed by adopting nu- merical simulation. The best extraction solution by comparing indicators of ground stress distribution,moving rules of sur- rounding rocks and water pressure aggregation at void spaces were gai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for the II3 ore body of the mine,a top- down mining sequence shall be adopted for mining levels,and the ore extraction in a level shall start from the centre and expand toward two ends. Keywords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Ore body, Mining sequence, Numerical simulation 随着资源需要量加大, 许多赋存于复杂地质条 件下的矿体也加大了开发力度, 但是, 越来越多的采 矿实践表明, 由于开采方法或回采顺序不够合理, 导 致采场、 巷道, 甚至地面的大变形, 严重破坏了当地 环境,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与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和 隐患。因此,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 认真分析资料, 尽 量寻找合理的开采方案, 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变形是 非常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目前, 采用数值模拟技 术分析采场的回采工作和顺序是非常成熟的, 一般 借助于有限元和有限差分的模拟方法较多[1- 5 ]。本 研究结合矿山实际, 采用 FLAC3D对不同中段和不同 方向进行矿体回采顺序的数值分析和优化工作。 1计算区域地质条件 以某矿Ⅱ3 矿体为研究对象, 该矿体总体走向 近东西向, 走向控制长 1 534. 80 m, 倾向北, 平均倾 向斜长 340 m。矿体形态总体为不规则似层状, 沿 走向、 倾向皆有膨大与收缩现场, 在横剖面上 10 ~5 线矿体受主岩体接触带控制, 呈较规则至不规则似 层状; 7 ~35 线呈“入” 字型 分为北枝和南枝 , 南 枝上部-200 m 以上 受主岩体接触带, 局部受主 岩枝接触带下盘及层间破碎带控制, 形态复杂, 多呈 蛇形弯曲。 2数值模型及计算方案设计 2. 1数值模型及力学参数 根据相关资料, 本次分析的为一期开采 - 65 ~ -315 m 的标高范围, 每个中段高度为40 m。因此, 研究范围内主要包括 -65 ~ -315 m 水平中的 7 个 中段开采。根据 13 勘探线剖面图, 本次模拟采用 FLAC3D进行。为了采空区现状及计算研究的需要, 并尽量提高计算的精确度, 所建立的计算模型如图 1 所示。模型的边界条件为 下边界位移为零; 左、 右、 前、 后边界为水平构造应力; 上边界为自由边界。 在本次分析中, 为了提高安全系数, 侧压系数定为 1。围岩和充填体采用摩尔 - 库仑 Mohr - Cou- lomb 屈服准则。矿体和主要岩层的力学参数列于 31 表 1 中, 根据有关资料获得的充填体力学参数如表 2 所示。根据该矿区的水文地质和充填体特性, 确 定的渗透参数如表 3 所示。 图 1数值分析模型 表 1数值计算参数 地层 名称 密度 / g/cm3 单轴抗 压强度 /MPa 单轴抗 拉强度 /MPa 黏聚力 /MPa 内摩 擦角 / 弹性 模量 /GPa 泊松比 第四系2. 1351. 00. 12352021 灰岩2. 6256. 115. 0688026 砂砾岩2. 75104. 510. 0757927. 5 大理岩2. 7516. 520. 0509027 千枚岩2. 751110. 05. 5788027. 5 斜长花 岗斑岩 2. 71320. 015. 56010027 铜硫矿石3. 91815. 013. 5659039 表 2尾砂物理力学参数 密度 / g/cm3 抗压 强度 /MPa 抗拉 强度 /MPa 黏聚力 /MPa 内摩 擦角 / 弹性 模量 /GPa 泊松比 1. 8550. 220. 28480. 250. 25 表 3渗透计算参数 充填体类型 实际渗透系数 / m/d 计算渗透系数 /10 -9 m2/ Pas 孔隙比 围岩203. 47235. 4980. 25 尾砂充填体1 6001 851. 8510. 40 2. 2计算方案设计 根据资料, 为了优化采矿方案, 现针对 - 65 ~ -315 m标高范围进行计算方案设计。本次主要分 为不同中段的回采顺序和同一中段的回采顺序这 2 方面来进行分析。 1 不同中段 垂直方向 的回采顺序 方案一, 从上往下开采; 方案二, 从下往上开采。 2 同一中段 水平方向 的回采顺序 方案三, 中央向两端; 方案四, 两端向中央; 方案五, 从一端往 另一端。 综上所述, 共分 5 个方案进行计算。 3不同中段 垂直方面 回采顺序的数值计 算结果分析 3. 1方案一 从上往下开采 开采范围为 -65 ~ -315 m, 中段高度为 40 m。 因此, 该计算方案具体为 第 1 步, 开采 - 65 m 中 段; 第 2 步, 充填 - 65 m 中段, 同时开采 -105 m中 段; 第3 步, 充填 -105 m 中段, 同时开采 -145 m 中 段; 第4 步, 充填 -145 m 中段, 同时开采 -185 m 中 段; 第 5 步, 充填 -185 m 中段, 同时开采 -225 m中 段; 第5 步, 充填 -225 m 中段, 同时开采 -265 m 中 段; 第7 步, 充填 -265 m 中段, 同时开采 -305 m 中 段; 第 8 步, 充填 -305 m 中段。 依照以上开采过程进行了一定步数的迭代, 具 体结果见图 2。 图 2方案一 从上往下开采 的计算结果 根据应力计算结果 图 2 a 可知, 随着矿体 从上往下开采完并使整个采区被充填后, 应力得到 了比较充分的释放, 而且释放区域形状接近于矿体。 但随着上覆岩层的不断压实, 整个充填区域内的应 力都处于较高应力水平 5 MPa 左右 , 但采场总体 呈稳定状态。另外, 从位移等值图 2 b 可以看出, 整个采场的位移较小, 只是在一小部分出现了较大 的拉应变, 特别是采场的顶板达到了 41. 87 mm, 但 该值并不影响整个采场的稳定性。从孔隙水压力结 41 总第 433 期金属矿山2012 年第 7 期 果图 2 c 可以看出, 随着采矿的不断进行, 地下水 不断涌向采区, 使充填后的采区孔隙压力不断增大。 3. 2方案二 从下往上开采 该开采方案正好与方案二相反。具体如下 第 一步 开采 - 305 m 中段; 第 2 步, 充填 - 305 m 中 段, 同时开采 -265 m 中段; 第3 步, 充填 -265 m 中 段, 同时开采 -225 m 中段; 第4 步, 充填 -225 m 中 段, 同时开采 -185 m 中段; 第 5 步, 充填 -185 m中 段, 同时开采 -145 m 中段; 第6 步, 充填 -145 m 中 段, 同时开采 -105 m 中段; 第7 步, 充填 -105 m 中 段, 同时开采 - 65 m 中段; 第 8 步, 充填 - 65 m 中 段。 同样, 依照以上开采过程进行了一定步数的迭 代, 具体结果见图 3。 图 3方案二 从下往上开采 的计算结果 根据应力计算结果 图 3 a 可知, 随着矿体 从下往上开采完后, 整个采区被充填后, 应力释放得 并不多, 因此, 产生较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 使采场 处于较高应力水平并处于稳定状态, 但对于下一段 矿体的开采是非常不利的。而且随着上覆岩层的不 断压实, 整个充填区域内的应力还是在不断增加。 从图 3 b 可以看出, 整个采场位移比方案一要大, 采场的顶板位移可达到 98. 83 mm, 而且拉应变区域 范围明显较大。 另外, 从图 3 c 可以看出, 随着采矿的不断进 行, 地下水也在不断涌向采场, 使充填后的采场孔隙 压力不断增大, 而且在 - 145 m 中段的压力最大。 这说明, 矿体从下往上开采, 水对上中段开采影响较 大。 3. 3方案一和方案二对比分析及结论 为了分析以上 2 种不同采矿方案引起的岩层移 动规律, 优化采矿顺序, 现从最大主应力、 最大垂直 位移、 最大孔隙水压力和安全系数这 4 个方面进行 分析。 从图 4 可知, 方案一采场顶板的最大主应力、 最 大垂直位移和最大孔隙水压力都较小, 对安全高效 开采有利; 而方案二的中段采场顶板最大拉应力为 9. 99 MPa, 超过了充填体的最大抗拉强度, 而且顶板 最大垂直位移也较大, 易发生冒落。另外, 方案一孔 隙水压力也较方案二小, 对安全开采非常有利, 特别 是对下一阶段矿体的开采并不构成较大威胁。从这 2 个方案的安全系数来看, 方案一在前期开采时较 方案二小, 但随着整个矿体开采完后, 方案一的安全 系数较高。因此,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中段回采顺序 宜采取从上往下方式。 4同一中段 水平方向 回采顺序的数值分 析结果 本次分析以 - 145 m 中段为对象, 沿不开采方 向进行计算, 每次开采为 50 m, 总分 4 次开采。共 分为 3 个方案如下 方案三, 中央向两端; 方案四, 两 端向中央; 方案五, 从一端往另一端。 4. 1方案三 中央向两端 采用方案三进行 4 次开采与充填后所得到的结 果如图 5 a 所示。可知, 整个应力分布较为均匀, 随着矿体的不断开采, 采场周围岩体的压力得到了 一定释放, 但在开采区域之内出现了一定的应力集 中区, 最大垂直应力为 7. 96 MPa。从图 5 b 来看, 最大位移都发生在中段两侧的采场之内, 最大垂直 位移为 26. 12 mm。图 5 c 显示, 当整个中段矿体 开采完之后, 形成了以中央为深部的涌水漏斗, 但其 孔隙水压力维持在较低值, 而且没有形成应力集中 现象。 51 杨继胜等 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体开采顺序的数值分析2012 年第 7 期 图 4不同中段 垂直方面 回采顺序的数值计算对比曲线 ◆方案一, 自上而下开采;■方案二, 自下而上开采 4. 2方案四 两端向中央 采用方案四进行 4 次开采与充填后所得到的结 果如图 6 a 所示。可知, 整个应力分布也较为均 匀, 而且随着矿体的不断开采, 采场周围岩体压力得 到较大范围的释放, 但在开采区域之内出现了较多 的应力集中区域, 而且最大垂直应力为 8. 26 MPa。 从图 6 b 来看, 最大位移都发生在中段两侧的采场 之内, 但最大垂直位移为 36. 9 mm。图 6 c 显示, 当整个中段矿体开采完之后,形成了以中央为深部 图 5方案三 中央向两端 的计算结果 的涌水漏斗, 其孔隙水压力维持在较低值, 而且也没 有形成应力集中现象。 综上所述, 该方案的应力和位移总体和方案三 相似, 只是各值较大。 4. 3方案五 从一端往另一端 采用方案五进行 4 次开采与充填后所得到的结 果如图 7 a 所示。可知, 整个应力分布也较为均 匀, 而且随着矿体的不断开采, 采场周围岩体压力得 到较大范围的释放, 但在开采区域中央位移出现了 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 最大垂直应力为 8. 12 MPa, 采区中央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 对于下个中段的开 采产生较大的影响。从图 7 b 来看, 最大位移并不 发生在中段两侧的采场之内, 而是发生在中段采场 的中间位置, 而且松动范围分布较广。计算结果表 明, 最大垂直位移为 30. 23 mm。另外, 图 7 c 显 示, 当整个中段矿体开采完之后, 形成了以中央为深 部的涌水漏斗, 但该漏斗较小, 而且采场中央的孔隙 水压力最大。 61 总第 433 期金属矿山2012 年第 7 期 图 6方案四 两端向中央 的计算结果 4. 4方案三至方案五对比分析及结论 为了分析以上 3 种不同采矿方案 方案三 中 央向两端; 方案四 两端向中央; 方案五 从一端往另 一端。 引起的岩层移动规律, 并优化采矿顺序, 现 从最大主应力、 最大垂直位移、 最大孔隙水压力和安 全系数这 4 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 8 是 -145 m 中段选择不同回采顺序的数值 分析结果。可知, 若采取中央向两端的回采顺序 方案三 , 大多数采场应力处于相对较低状态, 采 场顶板垂直位移也较小, 而且孔隙水压力分布均匀, 对矿体开采相对有利; 相反, 若采取从两端向中央的 回采 方案四 和一端往另一端 方案五 顺序, 则在 回采中央采场时, 因采场顶柱和上盘围岩处于高应 力状态, 较易产生冒落, 而且孔隙水压力有可能产生 聚集现象, 影响采场顶底板的安全。另外, 从各个方 案的安全系数计算也可以看出, 采用方案三进行采 矿时, 整个采场的安全稳定性能较好。因此, 在同一 中段内进行采矿时, 宜采取从中央向两端的回采顺 序。 图 7方案五 从一端往另一端 的计算结果 5结论 1 对于不同中段 垂直方向 的回采顺序, 综 合比较最大主应力、 最大垂直位移、 最大孔隙水压力 和安全系数, 由于方案一 从上往下开采 的采场顶 板最大主应力、 最大垂直位移和最大孔隙水压力都 均较小, 对安全高效开采有利, 同时该方案的孔隙水 压力也较小, 对下一阶段的开采威胁较小, 而且随着 整个矿体开采完后, 方案一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 因 此, 中段回采顺序宜采取从上往下方式。 2 对于同一中段 水平方向 的回采顺序, 同 样综合比较最大主应力、 最大垂直位移、 最大孔隙水 压力和安全系数, 由于方案三 中央向两端的回采 顺序 大多数采场应力处于相对较低状态, 采场顶 板垂直位移也较小, 而且孔隙水压力分布均匀, 对矿 体开采相对有利, 整个采场的安全稳定性能较好, 而 其他 2 个方案因采场顶柱和上盘围岩处于高应力状 态, 较易产生冒落, 或者孔隙水压力有可能产生聚集 现象, 影响采场顶底板的安全, 因此, 在进行同一中 段回采时, 应采用中央向两端的回采顺序进行采矿。 71 杨继胜等 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体开采顺序的数值分析2012 年第 7 期 图 8同一中段 水平方向 回采顺序的数值计算结果对比曲线 ◆方案三, 中央向两端;■方案四, 两端向中央;▲方案五, 从一端往另一端 参考文献 [ 1]王宁 . 缓倾斜极薄矿脉采场结构参数和回采顺序优化研究 [ J] . 金属矿山, 1999 2 12- 16. [ 2]刘晓明, 杨承祥, 罗周全 . 深井开采回采顺序数值模拟优化研 究[J] . 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22 4 15- 21. [ 3]彭康, 李夕兵, 彭述权, 等 . 三山岛金矿中段盘区间合理回 采顺序动态模拟选择[J] . 矿冶工程, 2010, 30 3 8- 11. [ 4]Yu Weijian, Gao Qian, Zhai Shuhua, et al. Research on character of surrounding rock in complex geology condition and supporting time [ J] . Engineering Sciences, 2008, 6 2 91- 96. [ 5]余伟健, 高谦 . 大面积充填采矿时的流固耦合数值分析及 优化[J] . 矿业工程研究, 2009, 24 4 11- 17. 收稿日期2012- 04- 28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 12 页 参考文献 [ 1]刘兴国 . 放矿理论基础[ M] .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5. [ 2]贺跃光, 颜荣贵, 曾卓乔 . 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地表移动规律研 究[J] . 矿冶工程, 2000, 20 3 12- 14. [ 3]方建勤, 彭振斌, 颜荣贵 . 构造应力型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及其 工程处理方法[J] .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5 3 506- 510. [ 4]曹阳, 颜荣贵, 贺跃光, 等 . 崩落法开采急倾斜矿床地表变 形预计新方法[J] . 矿冶, 2002, 11 4 5- 8. [ 5]陈陆望, 白世伟, 李一帆 . 开采倾斜近地表矿体地表及围岩变 形陷落的模型试验研究[ J] . 岩土力学, 2006, 27 6 885- 889. [ 6]宋卫东, 杜建华, 王剑, 等 . 程潮铁矿东区地表塌陷规律及 东主井错动机理研究[J] . 金属矿山, 2005 9 208- 213. [ 7]任伟中, 白世伟, 葛修润 . 厚覆盖层条件下地下采矿引起的地 表变形陷落特征模型试验研究[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23 10 1715- 1719. [ 8]黄平路, 陈从新 . 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引起岩层移动规律的 模型试验研究[ J] . 岩土力学, 2008, 29 5 1310- 1314. [ 9]黄平路, 陈从新, 肖国峰, 等 . 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地下开采 地表变形规律的研究[J] . 岩土力学, 2009, 30 10 3020- 3024. [ 10]宋卫东, 杜建华, 尹小鹏, 等 . 金属矿山崩落法开采顶板围岩 崩落机理与塌陷规律[J] . 煤炭学报, 2010, 35 7 1078- 1083. 收稿日期2012- 04- 22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信息苑 5 月我国铁矿石产量同比增 20. 1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 5 月铁矿石原矿 产量11 235.3 万 t, 较 4 月增长 833. 4 万 t, 环比涨幅 8, 较去年 5 月同期增长 20. 1; 15 月累计产量 47 549.9万 t, 同比增长18.8。 矿业114 网 81 总第 433 期金属矿山2012 年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