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倾矿体充填法开采引起地表移动的实例分析.pdf
书书书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1 0 0 4 - 9 6 6 5 / 2 0 1 4 / 2 2 ( 5 ) 0 9 5 8 0 7 D O I 1 0 . 1 3 5 4 4 / j . c n k i . j e g . 2 0 1 4 . 0 5 . 0 2 7 陡倾矿体充填法开采引起地表移动的实例分析 郭 捷 马凤山 徐嘉谟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0 0 2 9 ) 摘 要 监测表明, 长期采用充填法开采的大型金属矿山也会发生显著的地表变形破坏现象。为了掌握金川镍矿地下开采 引起的地表移动、 变形和破坏规律, 借助 G P S 技术作为地表移动的监测手段, 建立了覆盖矿区地表的 G P S监测网。持续的监 测数据表明, 金川矿区地表最大沉降量已达 2 4 0 0 m m左右, 以现场调查与地表长期监测数据为依据, 给出了地表移动的范围与 特征, 分析了与岩体移动、 变形和破坏现象发生相关的条件和规律, 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预测性的观点, 为工程地质- 岩石力学 条件大致相同矿山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有借鉴意义的实例。 关键词 金川二矿区 地表移动 G P S 监测 移动规律 分析 中图分类号 T D 8 文献标识码 A 书书书 收稿日期2 0 1 4 - 0 5 - 1 0 ;收到修改稿日期2 0 1 4 - 0 8 - 2 5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1 3 7 2 3 2 3 , 4 1 1 7 2 2 7 1 , 4 1 4 0 2 2 8 0 )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郭捷, 男, 博士后, 从事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研究. E m a i l g u o j i e @m a i l . i g g c a s . a c . c n AC A S ES T U D YO FG R O U N DMO V E ME N TD U ET O B A C K F I L LMI N I N G O FS T E E PO R E B O D Y G U OJ i e M AF e n g s h a n X UJ i a m o (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S h a l e G a s a n dG e o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a n dG e o p h y s i c s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9 ) A b s t r a c t B a c k f i l l m i n i n gc o u l di n d u c e n o t i c e a b l e g r o u n dm o v e m e n t w h e ni t i s a p p l i e dt o b e m i n i n g o f l a r g e s c a l e m e t a l o r e b o d y . T h ep a p e ra i m st og r a s p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s u r f a c em o v e m e n t a n dd e s t r u c t i o ni n J i n c h u a nN i c k e l M i n e A r e a c a u s e db y 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 . I t u s e s t h e G P Sm o n i t o r i n g s y s t e mt h a t i s b u i l t c o v e r i n g t h ew h o l ea r e a . T h er a n g e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s u r f a c em o v e m e n t a r e aa r eq u a n t i f i e du s i n gt h ed a t af r o m t h es i t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m o n i t o r i n g .T h ec o n d i t i o na n dl a wt h a ta r er e l a t e dt ot h er o c km a s sm o v e m e n ta n d d e f o r m a t i o na r e a n a l y z e d . B e s i d e s , a n u m b e r o f p r e d i c t i v e p o i n t s o f v i e wa r e m a d e .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t h i s p a p e r c a nb e u s e da s ar e f e r e n c ef o r t e c h n i c i a n s a n dr e s e a r c h e r s w h e nf a c i n gt h em i n e s t h a t h a v eas i m i l a r e n g i n e e r i n ga n d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 c o n d i t i o n s a s t h i s m i n ea r e a . K e yw o r d s J i n c h u a nm i n ea r e a ,G r o u n dm o v e m e n t ,G P Sm o n i t o r i n g ,M o v e m e n t l a w ,A n a l y s i s 0 引 言 充填采矿法虽然开采成本较高, 但是由于其在 安全生产、 开采程度、 开采强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 有比较良好的效果,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金属矿山所 应用[ 1 ~ 4 ]。由于其特有的采矿工艺, 使得开采所造 成的采空区范围很小, 所以传统观念一直认为, 采用 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的金属矿山, 采空区围岩移动 问题应该不用考虑, 或者认为就不可能出现大尺寸 的岩体移动。然而, 通过长期的现场监测, 我们发 现, 我国最大的镍矿 金川镍矿, 即使是采用高强 度的胶结充填法进行开采, 在开采一定时期后, 还是 会引起较大范围的地表岩体移动, 并可以造成地表 较为直观的裂缝破坏。 本文以金川二矿区为例, 以实际工程地质条件 和多年地表 G P S 监测的现场数据为依据, 展开地表 移动和宏观裂缝调查与测绘, 旨在了解和认识地表 移动的分布范围与特征, 以便分析矿区地表移动和 变形规律, 为深入解释地表移动和变形现象产生的 机制提供可靠的“ 第一手” 资料。作者希望此项研 究能够对大型地下开采陡倾矿体矿山的规划设计和 安全开采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和开采方法简介 金川镍矿地处龙首山隆起带北部边缘, 北部为 潮水凹陷带。龙首山隆起与河西走廊凹陷带为本地 区明显的分界带。自北而南, 与矿区地质体形成和 改造有关的构造单元依次为潮水凹陷带、 龙首山隆 起带、 河西走廊过渡带和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它 们均以深大断裂为界。其中, 前两者属中朝准地台, 后两者属欧亚板块[ 5 ,6 ]( 图 1 ) 。这样的大地构造条 件说明, 金川矿区的区域构造背景较为复杂。 图 1 金川矿区区域构造示意图 F i g . 1 S c h e m eo f g e o t e c t o n i cp l a c eo f J i n c h u a nn i c k e l m i n e 金川二矿区工程岩体断裂带非常发育。其中规 模较大的断层主要以挤压性陡倾断裂为主, 如 F 1、 F 1 6断层( 图 2 ) 。此外, 还存有两组“ X ” 型扭性断裂 一组南北走向, 规模较小;另一组呈近东西走向, 且 规模较大。工程岩体的节理化程度普遍较高。 图 2为该矿区 1 9 + 2 0 m行线地质剖面图, 图中 1 # 矿体( S N - A ) 是目前二矿区的主采矿体。矿体开 采采用具有创造性的下向分层机械化盘区水平进路 胶结充填采矿法。开采顺序为先上盘- 后下盘、 先 两翼- 后中间的后退式开采。开采方式为“ 隔一采 一” , 依次按进路顺序进行。盘区的开采坚持“ 强采 强充” 的原则。正常情况下, 一个盘区内只有 2 ~ 3 条进路同时回采, 每一进路的开采时间一般为 7 d 。 进路回采结束, 立即充填。采用高浓度管道自流输 送充填工艺或泵送膏体充填工艺, 充填骨料为选矿 尾砂和棒磨砂, 胶结材料为 4 2 5 #散装普通硅酸盐水 泥, 并采用干粉煤灰作为胶结材料。 图 2 二矿区 1 9 + 2 0 m行线地质剖面图 F i g . 2 G e o l o g i c a l p r o f i l eo f l i n eN o . 1 9 + 2 0 mi nN o . 2m i n ea r e a 2 地表移动、 变形和破坏现状 金川二矿区的地下开采始于 1 9 8 2年, 目前, 二 矿区开采作业深度为 5 0 0 ~ 1 0 0 0 m , 面积已扩大到目 前的近 1 0 1 0 4 m 2 , 悬顶充填体约 1 0 0 0 1 0 4 m 3 。随 着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 地表变形和破坏现象也逐 渐显现出来。采空区围岩体移动、 变形及其对竖井、 巷道围岩变形、 破坏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工程 地质- 岩石力学主要问题[ 7 ]。 二矿区地表已发现的明显裂缝达 4 0 余条, 有的 规模很大 ( 图 3 ) 。这些裂缝都具有上宽下窄的几 何特点, 在地表出露的平均宽度为 4 5 c m左右, 大多 数分布于6 行线至2 6 行线之间( 行线间距为5 0 m ) 。 从这些裂缝的分布位置来看, 大致可以把这些裂缝 总结归纳为两个裂缝区带, 这两个裂缝区带的延展 方向大致平行且与矿体在地表的纵投影走向基本一 致。 第一裂缝带位于二矿区目前主采矿体斜上方上 盘岩体的地表, 囿于 1 0 行线与 2 4 行线之间, 总体延 9592 2 ( 5 ) 郭 捷等陡倾矿体充填法开采引起地表移动的实例分析 图 3 金川二矿区地表裂缝 F i g . 3 G r o u n ds u r f a c ec r a c k s i nJ i n c h u a nN o . 2m i n ea r e a 伸取向为 N W3 2 到正北方向, 全长约 9 0 0 m 。第二 裂缝带与二矿区超基性岩体的上盘边界大致吻合, 北至第一裂缝带约 5 0 0 m , 分布于 8 行线~ 2 8 行线之 间, 总体取向为北偏西 4 7 , 全长约 1 k m( 图 4 ) 。 图 4 监测点及地面裂缝分布图 F i g . 4 L o c a t i o no f t h em o n i t o r i n gp o i n t s a n dg r o u n ds u r f a c ec r a c k s 3 地表移动的 G P S 监测 2 0 0 1 年, 作者所在的研究小组首次建立了目前 国内最早并且是唯一针对充填开采矿山的大型 G P S 监测网。从 2 0 0 5 年开始, 又对金川矿区地表岩移观 测网进行了加密, 并扩大了观测网覆盖范围, 从而使 监测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至 2 0 0 6 年底, 二矿区 地表岩移监测网点包括 2 行线~ 3 0 行线沿线布置测 点 1 6 0 个、 H行线测点 2 1个、 加密测点 1 1个、 地表 控制网点 7 5 个以及二矿区移动区域内地表主要设 施附近地表测点 2 3 个。目前, 二矿测区内地表岩移 G P S 监测点共计 2 9 0个, 由此构成了二矿区地表岩 移 G P S 监测网 ( 图 4 ) 。 外业数据采集所使用的设备是美国 A s h t e c h公 司生产的 Z X t r e m e测量系统。该系统是 A s h t e c h 先进的后处理静、 动态测量系统, 包含进行后处理 G P S 测量所必需的全部部件。Z X t r e m e测量系统 的核心是 A s h t e c hZ X t r e m e双频 G P S接收机( 利用 L 1和 L 2频率的卫星信号) , 它比单频 G P S接收机 通用性更好, 生产率更高。双频测量系统的静态测 量观测时间较短, 动态初始化要求时间也较短, 测量 覆盖半径可达二十公里及以上。从 2 0 0 1年到 2 0 1 3 年, 使用这种高精度的仪器对金川二矿区地表岩移 监测点实施每半年一次的逐点测量 ( 图 5 ) , 并且取 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 图 5 监测现场 F i g . 5 M o n i t o r i n gs i t e 4 地表岩体移动、 变形规律与分析 根据多年累积的监测数据, 绘制出不同的图件 ( 图 6 ~ 图 8 ) 结合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和深入分析, 发 现了金川镍矿陡倾矿体的地下采矿活动对地表岩体 移动、 变形和破坏影响所表现出的一些规律性特征, 总结如下。 ( 1 ) 自 2 0 0 1 年以来, 针对二矿区 1 #矿体地下开 采引起的地表岩移所布控的 G P S监测点, 除测区边 缘个别点外, 大多数都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随 着地下开采的不断进行, 二矿区地表监测点总体上 有位移量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说明, 即使在充填程 度很高的地下开采条件下, 由于开采进路裸顶状态 持续时间不为零以及充填不接顶和充填体刚度低等 069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2 0 1 4 图 6 2 0 0 1 5 ~ 2 0 1 3 1 0 监测点沉降立体图( m m ) F i g . 6 S u b s i d es t e r e o g r a mo f t h em o n i t o r i n gp o i n t s ( m m ) 图 7 2 0 0 1 5 ~ 2 0 1 3 1 1监测点沉降量等值线图( 单位 m m ) F i g . 7 S u b s i d ec o n t o u r s o f t h em o n i t o r i n gp o i n t s ( m m ) 因素的存在, 矿区的地表移动和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并且, 随着开采的继续进行, 这种移动和变形的范围 也必然会不断扩大。 ( 2 ) 从图 6可以看出, 二矿区地表移动较大的 区域主要分布在勘探线第 1 0行线到第 2 2行线之 图 8 2 0 0 1 5 ~ 2 0 1 3 1 1监测点水平位移分量图 F i g . 8 H o r i z o n t a l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o f t h em o n i t o r i n gp o i n t s 间, 并以 1 4行线到 1 8行线为中心形成一个边缘外 形近似椭圆形的移动- 沉陷盆地。椭圆的长轴与矿 体走向近似平行, 短轴矿体走向近似垂直。地表沉 降变形区的范围上盘较大, 下盘较小, 上盘沉降区变 形面积大致为下盘的 3 倍左右。 1692 2 ( 5 ) 郭 捷等陡倾矿体充填法开采引起地表移动的实例分析 岩体移动所形成的地表沉降盆地具有的这种几 何不对称性, 不仅取决于被开采矿体本身几何条件 和倾斜程度, 也与矿区岩体中普遍发育一组大致平 行于矿体( 最大尺寸面) 的构造面理随开采规模增 大而发生的活化有关。这种活化作用使岩体的柔度 特征具有取向上的差异, 从而更加显示出岩体力学 性质的各向异性来。 ( 3 ) 图 6和图 7表明, 地表沉降中心位于矿体 上盘方面, 到矿体 1 2 5 0 m水平截面在地表面投影边 界线的最小距离约 1 3 0 m , 距矿体 1 1 5 0 m水平截面 在地表面投影边界线最近约 6 0 m 。一般规律是, 当 一个矿体被采完的部分与其所在高程范围内的任何 水平面上的截面都具有窄长的几何特征时, 地表测 点位移矢量的水平分量通常并不都是指向采空区的 几何中心的, 离矿体倾向主断面远一些的多数测点 在很大程度上和不同程度上偏离这种指向。 而金川二矿区所设监测点之所以绝大多数的水 平位移分量都具有大致指向采空区的几何中心的特 点 ( 图 8 ) , 是因为①矿体以上顶部围岩有着足够 大的厚度;②矿体的中间部位厚度和开采强度均较 大。在这两个条件下, 采区围岩移动在传递到地表 的过程中, 虽然在靠近采空区附近的围岩通常具有 的垂直边界移动的方向性特征会受到采区几何边界 的影响, 但随着围岩到采空区距离的增大, 这种边界 影响则变得越来越弱;最终当岩体移动传递到更远 的地表时, 测点的位移矢量便显现出大致指向采区 几何中心的规律性特征。换句话说, 离采区越远的 测点, 其位移矢量的指向受采区边界几何条件的复 杂性或不规则性的影响越小。围岩越破碎, 或节理 化程度越高, 这一规律会越明显。但是应指出, 在更 远的部位, 岩体的各向异性则会成为那里的主要影 响因素而影响到这一规律性特征的显现。工程岩体 的这种各向异性是由矿体围岩中一组发育的陡倾面 理的力学效应造成的。 ( 4 ) 目前, 已监测到 1 2年半时段全部监测点中 最大累计沉降位移量达 2 4 0 3 6 m m ( 监测点 1 4 - 7 ) 。 1 4 行线剖面的沉降中心有不断向矿体上盘方面变 位的动态变化特点和趋势, 但是, 随着开采深度的加 大, 下沉中心则不会继续向上盘方面变动而有“ 定 位” 的趋势。曾经在前一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双沉 降中心特征也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 图 9 ) 。 沉降盆地的双沉降中心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之 一是开采矿体引起围岩向开采区侧向移动的幅度较 大。满足这一条件必须要求, 作为平面应变问题时, 图 9 二矿区 1 4 行线监测点位移量曲线 F i g . 9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c u r v e s o f t h em o n i t o r i n gp o i n t s o f N o . 1 4l i n ei nN o . 2m i n ea r e a 被开采矿体开采区的侧面尺寸较大。当采区左右两 侧围岩双向位移幅度均较大时, 才可以在泊松效应 的机理上来解释采区以上的上覆岩体的下沉会出现 大小不等的“ 双坑” 现象。 当矿体直立并具有竖直的几何对称面时, “ 双 坑” 盆地的大小应会相等, 或受其他因素如倾斜面 理活化等影响会有较小的差异。产生“ 双坑” 现象 时, 上覆岩体在竖直取向上的尺寸是不会很大的。 随着开采降深的不断增大, 双坑现象则会逐渐变得 不明显, 乃至消失。在矿体倾向主断面上, 当矿体水 平取向上的尺寸比起开采深度小到一定程度时, 往 往总是不能达到如同平缓煤层条件下的充分采动状 态。对于下向开采方式和条件来说, 在开采的初期 如不能形成平底沉降盆地的话, 那么自始至终都不 会形成平底的沉降盆地[ 8 ~ 1 3 ]。这是根据盆地底部 曲率变得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所作出的预测。 ( 5 ) 图 9 中监测点位移分布曲线基本上为无拐 点的平滑曲线。监测点密度加大到一定程度后, 在 断层线两侧附近地表就会出现由差异沉降造成的不 平滑段。一般来说, 随着陡倾断层活化段尺寸的增 大, 必有地表陡坎呈现。 金属矿山开采到一定阶段后, 地表出现的裂缝, 往往总是迁就或利用岩体中的断裂构造面发生。因 此说, 它是一种开采引起地表破裂的断层效应。对 于陡倾的断层, 地表会呈现出上盘相对于下盘下降 的正断层运动方式的陡坎现象。由于是在自重体积 力作用下发生的, 在线弹性假定下, 陡坎的尺寸与断 层活化段长度的平方成正比。但随着互相平行断层 的加密, 要小于这种平方的定量关系。 269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2 0 1 4 除断层外, 那些尺寸较大的节理也逐渐地呈现 出活化现象来。由这些断裂面活化作用对工程岩体 力学性质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一方面, 是因为当这 些断裂构造面活化并且只具有残余强度或无黏聚力 的摩擦强度后, 它们作为地质体中弱面的原始强度 值不会再度恢复;另一方面, 是因为构造面活化段 的尺寸会随着地下开采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大。 ( 6 ) 在所论剖面上, 虽然地表变形正曲率高值 点的位置也在随着采矿的进行而发生变动, 但是矿 体上下盘方面的地表两个裂缝带始终处在具有相当 大范围的拉张区内。随着地下开采的不断进行, 裂 缝的尺寸和裂缝带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第一裂缝带 和第二裂缝带各自都有贯通的趋势。两条裂缝带受 基岩中较大走向断裂控制。随着开采区规模的扩 大, 断层面上由开采引起的附加张应力及其分布范 围都会增大, 断层上方的地表裂缝将逐渐连通起来。 5 结 论 ( 1 ) G P S 空间定位技术作为一种有效地观测手 段, 具有精度高和抗外界干扰能力强的优点, 用于矿 山地表监测, 可以避免以往光学仪器由于基准点本 身坐标在开采过程中的变动等因素所造成的系统误 差, 从而使测量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地表移动的实 际情况, 为矿区岩土移动的研究取得了可靠的数据。 ( 2 ) 历时 1 2 年半的地表 G P S 监测发现, 采用充 填法开采陡倾矿体, 迟早也会引起地表的移动、 变 形, 甚至破坏, 其地表岩土体移动的规律性和宏观显 现与采区动态的几何条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3 ) 陡倾矿体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具有与平缓 煤层开采明显不同的特殊规律。主要表现在 地表 具有阶段性的双沉降中心现象;地表移动、 变形区 域具有明显的几何不对称性;不但没有平底沉降盆 地的出现, 而且盆地底部的曲率会变得越来越大。 随着开采降深的加大, 地表下沉盆地的中心也会不 断地向矿体的上盘方面作动态偏移, 但是这种偏移 不是没有限度的。地表测点的位移矢量在地表平面 上的分量对采区几何中心的指向性, 在某些区域和 在一定程度上, 会受到覆岩厚度和矿区岩体中发育 面理产状的影响。 ( 4 ) 在本文所分析开采条件下和开采引起地表 移动、 变形和破坏过程中, 工程岩体中构造面活化后 的力学效应一旦显示出来, 那么随着开采规模的加 大, 就会变得越来越强, 而不会减弱。 ( 5 ) 采用充填法对陡倾矿体进行地下开采, 如 果早期未能形成地表移动的平底盆地, 那么, 随着采 区竖向尺寸相对于横向尺寸的增大, 很可能在矿体 的倾向剖面上, 地表将永远不会出现如同缓倾和水 平矿体那样具有深度不变的平底下沉盆地的充分采 动现象。 参考文献 [ 1 ] 刘同有. 充填采矿技术与应用[ M] .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 0 0 1 . L i uT o n g y o u .T e c h n o l o g yo fb a c k f i l lm i n i n ga n d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 [ M ] . B e i j i n g M e t a l l u r g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 ,2 0 0 1 . [ 2 ] 彭士群, 王洪武. 进路充填采矿法充填技术探讨[ J ] . 中国矿山 工程,2 0 0 4 ,3 3 ( 3 ) 3 0 ~ 3 3 . P e n g S h i q u n ,Wa n gH o n g w u . D i s c u s s i o no nf i l l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o f a c c e s s b a c k f i l l i n gm e t h o d [ J ] . C h i n aM i n e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4 , 3 3 ( 3 ) 3 0 ~ 3 3 . [ 3 ] 李元辉, 解世俊. 阶段充填采矿方法[ J ] . 金属矿山,2 0 0 6 , ( 6 ) 1 3 ~ 1 5 . L i Y u a n h u i ,X i eS h i j u n .M a s sf i l l i n gm e t h o d [ J ] .M e t a l M i n e . 2 0 0 6 ,( 6 ) 1 3 ~ 1 5 . [ 4 ] 孙豁然, 毛凤海, 安龙, 等. 论金属矿床地下开采采矿方法称谓 [ J ] . 金属矿山,2 0 1 0 ,( 2 ) 1 3 ~ 1 7 . S u nH u o r a n ,M a oF e n g h a i ,A nL o n g ,e t a l . D i s c o u r s eu p o nt h e a p p e l l a t i o no f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m e t h o d si nm e t a lm i n e [ J ] . M e t a l M i n e ,2 0 1 0 ,( 2 ) 1 3 ~ 1 7 . [ 5 ] 赵海军, 马凤山, 李国庆, 等. 充填法开采引起地表移动、 变形 和破坏的过程分析和机理研究[ J ] .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8 ,3 0 ( 5 ) 6 7 0 ~ 6 7 6 . Z h a oH a i j u n ,M aF e n g s h a n ,L iG u o q i n g ,e ta l .A n a l y s i sa n d m e c h a n i s mo f g r o u n dm o v e m e n t 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f r a c t u r ei n d u c e d b y u n d e r g r o u n d b a c k f i l l m i n i n g[J ]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G e o t e c h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8 ,3 0 ( 5 ) 6 7 0 ~ 6 7 6 . [ 6 ] 马凤山, 袁任茂, 邓青海, 等. 金川矿山地表岩移 G P S 监测及岩 体采动影响规律[ J ] . 工程地质学报,2 0 0 7 ,1 5 ( S 2 ) 8 4 ~ 9 7 . M aF e n g s h a n , Y u a n R e n m a o , D e n g Q i n g h a i , e ta l .G P S m o n i t o r i n go fg r o u n dm o v e m e n ta n dm e c h a n i s m o fu n d e r g r o u n d m i n i n g i n f l u e n c ei nJ i n c h u a nm i n e [ J ] .J o u r n a l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 ,2 0 0 7 ,1 5 ( S 2 ) 8 4 ~ 9 7 . [ 7 ] 徐嘉谟. 金川矿山边坡岩体工程地质力学[ M] . 北京 地震出 版社,1 9 9 8 . X uJ i a m o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m e c h a n i c so fs l o p er o c k m a s si n J i n c h u a nM i n e [ M ] . B e i j i n g 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 P r e s s ,1 9 9 8 . [ 8 ] 梅松华, 盛谦, 李文秀. 地表及岩体移动研究进展[ J ] . 岩石力 学与工程学报,2 0 0 4 ,2 3 ( 增 1 ) 4 5 3 5 ~ 4 5 3 8 . M e i S o n g h u a ,S h e n gQ i a n ,L iWe n x i u .R e s e a r c ha d v a n c e si n s u r f a c ea n dr o c k m a s sm o v e m e n t [ J ]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4 ,2 3 ( S 1 ) 4 5 3 5 ~ 4 5 3 8 . [ 9 ] 李文秀, 郑小平, 王晶. 软岩地层地下铁矿开采岩体移动影响 3692 2 ( 5 ) 郭 捷等陡倾矿体充填法开采引起地表移动的实例分析 范围及变化趋势分析[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9 , 2 8 ( 增 2 ) 3 6 7 3 ~ 3 6 7 8 . L i We n x i u ,Z h e n gX i a o p i n g ,Wa n gJ i n g . A n a l y s i so f i n f l u e n c e d r e g i o n s a n dc h a n g e t r e n df o r r o c km a s s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d u e t o m i n i n g o f i r o no r ei ns o f tr o c ks t r a t a [ J ]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9 ,2 8 ( S 2 ) 3 6 7 3 ~ 3 6 7 8 . [ 1 0 ]李晓, 路世豹, 廖秋林, 等. 充填法开采引起的地裂缝分布特征 与现场监测分析[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6 ,2 5 ( 7 ) 1 3 6 1 ~ 1 3 6 9 . L i X i a o ,L uS h i b a o ,L i a o Q i u l i n ,e t a l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f i e l dm o n i t o r i n go f g r o u n df i s s u r e sc a u s e db yb a c k f i l l m i n i n g [ J ] .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6 , 2 5 ( 7 ) 1 3 6 1 ~ 1 3 6 9 . [ 1 1 ]高直, 张海军, 崔宏亮, 等. 金川二矿区地表裂缝沉降变化规律 及形成机制分析[ J ] . 有色金属,2 0 0 9 ,6 1 ( 1 ) 2 8 ~ 3 2 . G a o Z h i ,Z h a n g H a i j u n ,C u i H o n g l i a n g ,e t a l . A n a l y s i s o f s u r f a c e s e t t l e m e n t c r a c kd i s t o r t i o nl a wa n d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i nN o . 2 m i n i n ga r e ao fJ i n c h u a nn i c k e lm i n e [ J ] .N o n f e r r o u sM e t a l s , 2 0 0 9 ,6 1 ( 1 ) 2 8 ~ 3 2 . [ 1 2 ]B r u n e a u a G ,T y l e r bDB ,H a d j i g e o r g i o u aJ , e t a l .I n f l u e n c eo f f a u l t i n go nam i n es h a f t ac a s es t u d y p a r tI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i n s t r u m e n t a t i o n [ J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a n d M i n i n g S c i e n c e s ,2 0 0 3 ,4 0 ( 1 ) 9 5 ~ 1 1 1 . [ 1 3 ]C u i XM, M i a oX X , Wa n gJA ,e ta l .I m p r o v e dp r e d i c t i o no f d i f f e r e n t i a ls u b s i d e n c e c a u s e d b y u n d e r g r o u n d m i n i n g[J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o fR o c kM e c h a n i c sa n dM i n i n gS c i e n c e s , 2 0 0 0 ,3 7 ( 4 ) 6 1 5 ~ 6 2 7 .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新书简介 由殷跃平、 张永双教授等著的 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 , 在“ 5 1 2 ” 汶川 MS8 0级地震 5周年之 际,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 MS8 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 涉 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 地震工程地质、 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 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全书共 4 篇 1 8 章。第 1 篇介绍了龙门山活动构造带现 场调查、 深部大地电磁测深、 地震前后 G P S长期观测和构造 应力场演化研究成果。第 2篇介绍了汶川地震的同震地表 破裂分布、 地震工程地质特征和地震滑坡的地震断裂控制效 应。第 3 篇介绍了汶川地震后建立的斜坡地震动和斜坡地 脉动原位观测最新成果, 以及地震滑坡大型振动台试验和斜 坡岩体地震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第 4篇介绍了汶川地震触 发滑坡机理、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学和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