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开采企业管理目标是重要成本动因.doc
石油开采企业管理目标是重要成本动因 1 石油开采企业的管理目标 任何一个企业为了维持运行,实现持续发展,都要制定管理目标。石油开采企业因其行业特点而具有自身的特殊管理目标,其特殊的管理目标又寓于产量、效益、社会贡献等内涵之中。 1.1 产量目标 1.1.1 计划经济时代的产量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石油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石油生产基本上处于分散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加上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使我国石油开采工业的发展迫在眉睫。国家为此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由国家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进行石油大会战,短时期内在一定区域连续作战,迅速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并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生产能力和原油产量大幅提高。虽然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须的,但也因此引发了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深层次矛盾,忽视了石油开采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石油产量在快速上升后又急速衰减,较快进入开采的中后期,上缴税利能力开始减弱。石油行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其所需的投资额巨大,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国家连年财政赤字,对石油工业的拨款能力下降。 1.1.2 产量大包干时期的产量目标 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从强化激励机制、缓解财政压力、减少成本支出、遏制产量下滑的目标出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推出了亿吨原油产量大包干的政策。这种政策有效地提高了石油开采企业超产的积极性,因而高产量目标成为企业想方设法完成的指标。 但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受地下资源条件的制约,产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增长到一定程度,速度就会减慢下来,逐步进入稳产期。一亿吨原油产量大包干的基础是产量,产量上不去,“超产油”数量减少,企业获得的收入自然就要相应减少。加上地下资源条件逐年变差,国内原材料涨价等因素,致使原油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勘探开发投入大幅度增长。尤其是1985年国际油价突然暴跌以后,原油出口收入锐减,石油工业所能筹集到的勘探开发基金大幅度减少,致使一亿吨原油产量大包干的政策作用迅速减弱,到1988年,石油工业终于出现了全行业政策性亏损。 一亿吨原油产量大包干的作用逐步减弱以后,国家对石油工业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实行“价格双轨制”,并逐步调整油价。然而“价格双轨制”为投机者通过价格差异牟利的活动提供了机会,国有部门的内部人员与体制外投机者的相互勾结、不当套利行为越来越普遍;一些行业和企业也利用“价格双轨制”的机会,借用自身的地位和资源获取利益。“价格双轨制”的运行加上实行“放权让利”措施,使财政收入不再能与经济增长同步增加,赤字财政开始出现。 1.1.3 利润留成政策与利改税时期的产量目标 1990年以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石油的需求飞速增长。国内石油开采企业为满足需求,加大投入,积极上产,使得油气成本剧增。为降低成本支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对石油开采企业实行了利润留成政策,即企业实现的利润部分上交,部分留于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1993年财政部颁发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企业财务制度及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石油开采企业开始执行新财务、新会计制度,与市场经济和国际会计惯例进行接轨。石油开采企业由上交利润改为上交税收,利润则留存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石油开采企业初步形成了经营型企业的管理特征,一方面需要完成一定的产量目标,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在石油开采企业逐步建立并完善,不少基层单位建立了以人为本的预算管理体系,将财权与事权结合起来,正确划分单位与部门责任,赋予各单位、各部门相应的财权与事权,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增强了预算的可操作性。在这个阶段,粗放型的管理逐步转向精细化管理,成本效能明显提高。 此时的石油开采企业还承担着一定的政府职能,政府干预企业的渠道没有彻底切断,而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变量,所以企业采取短期化行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但企业行为短期化的个体理性对整个国家经济而言有着众多的弊端,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石油开采企业的角色必然要发生变化,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产量成为其效益目标的一部分。 1.1.4 石油石化重组改制后的产量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石油开采企业为代表的国有能源企业实现角色转变,真正成为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经济效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者首要关注的内容。对于石油开采企业而言,这种转变以199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的组建和1999年以后两大公司相继在海外上市为标志。 经过改制后的石油开采企业的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而产量指标仅仅是效益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产量主要是指体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经济产量,对于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产量将被视为非经济产量,将被采取关井、停井等措施予以限制。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油价低位徘徊时,不少采油单位纷纷关井限产,重点开采那些单位成本较低的区块。当然,在正处于经济改革进程的现阶段,石油开采企业仍然承担着一些社会义务,使得产量依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没有完全遵循产量必须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来指导生产管理。 1.2 效益目标 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以资本为本尽可能取得最大的收益。经济效益,以资本收益为目标,其表示方法有多种,如利润总额、每股净利率、资产收益率、每股股价等。 由于资本投入的形态较为多样,因而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去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经济效益目标成为企业成本发生的最基本动因,也就是说,成本管理的源动力在于取得经济效益。 对于石油开采企业而言,成本投入的目的一是要改善油田地质条件和维持各项设备的运行状态,保证原油生产的持续运行,实现成本的补偿功能;二是要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获取利润,得到收益。二者相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宏观层面的效益目标而言,构成了企业成本管理微观层面的两个重要目标。 1.3 社会贡献目标 除了产量指标和效益指标,石油开采企业还有一项经济管理目标社会贡献目标。由石油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石油开采企业不可避免需要承担许多生产主业以外的社会责任,也就是所谓的“企业办社会”。具体地讲,石油开采企业除了上缴利润、税费、劳动就业等基本社会贡献目标外,还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而必须做出另一类社会贡献,比如教育、医疗、治安、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没有这些基础建设和服务方面的投入,石油开采企业的正常生产就难以为继。所有这些在社会贡献方面的投入无一例外地进入石油开采企业成本,从而使得石油开采企业的成本动因体系越来越复杂。 2 不同目标模式对石油开采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 石油开采企业的上述管理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存在的。企业处于不同的环境,居于主导地位的目标有可能发生转变。从我国石油开采企业的发展历程看,经历了从接受指令从事生产活动到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自我管理,从重产品生产到重经济效益,从直接参与社会公共设施、公共职能到以交纳税费为主的间接社会贡献等一系列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代的石油开采企业属于生产型或加强生产型,这时的管理目标以产量为主,围绕着这个中心目标可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千方百计保产量的局面。这个时期,石油开采企业的成本几乎是忽视的,是一种堆集工作量式的粗放型管理。 实行利润留成政策和利改税以后,企业除了上交一定比例的利润或上交法律、法规规定的税费以外,剩余利润留存于企业,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留利于企业对石油开采企业管理的导向是开始注重成本支出的有效性,探索科学的预算管理方法,依靠加强管理,堵塞漏洞等节约措施实现降耗降本。 重组改制以后,石油开采企业的主要目标逐步向经济效益目标转变,虽然产量目标仍然极为重要,但它已是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控制成本支出与提高产量对于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等重要,因而成为石油开采企业普遍重视和认可的可行措施。此时,经济产量的设计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所谓经济产量是将提高产量与降低成本两者紧密结合,即效益最大化时的产量。于是,探索成本动因,从资源、资产、人工、组织、作业、技术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实现管理精细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科学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控制成本支出,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 3 石油开采企业管理目标是重要成本动因 石油开采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实现成本补偿功能,维持某一期间原油生产持续进行;二是实现企业的主要财务目标,即利润目标。实现两个目标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和一定质量的成本管理。所谓一定规模,指的是所投入的资金量,在保证生产持续进行的同时,不因成本过高而影响利润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确保完成利润目标的同时,不因投入不足,而影响成本补偿功能。石油开采企业成本的补偿功能要实现的目标是产品的简单再生产,以一定规模的成本投入,减缓原油产能的自然递减,确保一定规模的经济产量。 成本动因也称为成本驱动因素,是导致资源消耗变化、影响质量和周期时间的任何事件和情形。一个作业可能具有多个动因,而成本动因就是导致生产中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只要能导致成本发生变化,就是成本动因。 在石油开采企业现行管理体制中,采油厂、采油矿等单位作为成本中心,首要关注的仍是成本补偿功能。石油开采企业成本补偿功能的目的是保持持续的原油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构成,不仅包括可供持续开采的储量与驱油动力,而且也包括生产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或削弱,都可能引起整个生产过程的受阻或中断,迫使企业减产或停产。实现成本补偿功能,必须有充分的成本投入,确保每个成本发生点,即每个生产环节、每个油层、每项固定资产生产功能处于持续的、良好的运行状态。因此,从维持基本简单再生产的角度分析,石油开采企业的管理目标就是重要的成本动因。当然,石油开采企业成本投入的方向是驱油、提升、集输、处理等生产功能和油藏、油井设施、设备状态监测及安全、产品、质量监督以及一些社会服务功能,这就使得石油开采企业成本的动因体系非常复杂,不能够用原油产量等单一指标来反映。 石油开采企业成本管理的利润目标的实现与成本补偿是相辅相成的。产量和收入提高可以为石油开采企业“开源”,有效控制成本能够为企业“节流”,二者共同作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但是从目前石油开采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因为油价上涨所带来的利润空间很可观,提高产量成为实现利润目标的更直接的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石油开采企业尤为重视一定成本规模下的增产措施,比如提高驱油动力、进行注水注汽开采、注聚开采以及为挖掘油藏潜力而进行压裂、酸化等措施作业等。无论采取哪种工艺措施增加产量,石油开采企业都不可避免的要发生成本消耗,而引起这些成本发生的基本动因就是石油开采企业的管理目标。所以,全盘分析石油开采企业的生产经营,引起企业成本发生的最基本的成本动因就是企业的管理目标。值得关注的是,在石油开采企业依据责任会计制度建立起一套由上到下、由宏观到微观的目标管理体系的同时,其成果动因体系也随之丰富并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