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矿区二次开采地表岩移规律研究.pdf
5 2 晨 斜技 2 13 0 4 年 第3 期 龙 口矿区二次开采地表岩移规律研究 龙矿集 团洼里煤矿朱同样魏培海赵其晨解希臣 摘要龙矿集 团洼里煤矿在 已开采 区地表设立岩移观测站, 对井下二次开采引起 的地表移动和 变形进行观测, 获得 了相应 的岩移参数, 为今后二次开采建筑物保护煤柱 留设提供 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软岩地层 二次开采岩移规律 随着煤炭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 , 多煤层重复开采已成为 矿井开采的普遍现象。掌握重复采动条件下地 表岩层移动 变形规律 , 获取准确岩移参数 , 对工作面进行合理布局 , 成为 矿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初次开采地表岩层移动规律 洼里煤矿地处山东半岛北部 , 井 田内可采煤层两层 , 煤 厚 1 . 9 0 m , 煤 厚 1 . 3 3 m, 煤层 间距 1 3 . 2 8 m 。开采顺 序为, 先 采一层煤 , 待开采结束岩层稳定后再采二层煤 。煤层 围岩松 软 , f 0 . 2 1 . 2 , 大部分岩石塑性大, 节理发育 , 遇水膨胀泥 化。 矿井于 1 9 6 8 年 开始建设 , 建井之初试采期 间即开始进 行地表岩移观测研究工作。在 1 2 0 1 工作面取得的地 表岩移 观测数据 , 成为矿井设计建筑物保护煤柱留设的依据 。 2 二次开采地表岩移规律研究 2 . 1 开采 区域地质条件 本次研究的二次开采工作 面为二层煤 4 2 0 3 采煤面 , 其 上部的一层煤 4 1 0 1 、 4 1 0 3 工作面分别于 1 9 8 2 年 、 1 9 8 3年回采 完毕。地表为采后产生的塌陷盆地, 根据分析, 地表已稳定。 4 2 0 3 工作面地表岩层 为第 四系冲积层 , 厚 度 2 3 . 5 m, 与 煤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工作面走向长 2 7 0 m, 倾斜长 l 1 3 m, 回采面积 3 0 5 1 0 , 煤层厚 1 . 9 7 m, 可采储量 7 . 2 5 万 t , 煤层埋 深 6 1 . 3 7 9 . 2 m, 为走向长壁炮采工作面 , 全部冒落法管理顶 板, 循环步距和放顶步距均为 1 m 。工作面开采时问为 1 9 8 8 年 4 月 1 9 8 8 年 9 月 , 进尺 2 m / 日, 实际采高2 . 1 7 m 。 2 . 2 观测点布置及测量 4 2 0 3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于 1 9 8 8 年 2 月设立, 因受条 件所限 , 工作面走向方向设置一条观测线, 2 2 个观测点, 倾向 方向设置半条观测线 , 2 3 个观测点。两条观测线呈 T字型布 置 , 组成单翼盆地观测站。观测点间距 1 0 m 。 观测点平面控制用光电测距仪测距, 经纬仪测角。高 程控制用 D S 3 水准仪进行观测。 1 连接测量。在观测点埋设 1 0天后 , 进行 连接测量。 从龙 口矿区三等网布设 四等光电测距导线 , 测定控制点的平 面坐标。高程从矿区三等水准点进行连测 , 按三等水准测至 各控制点。以上测量工作均独立进行两次 , 满足精度要求后 取平均值作为起算数据。 2 全面测量。连接测量进行完毕后 , 立即进行 全面测 量。每次全面观测包括各观测点的高程测量、 测点间距的测 量和观测点偏离观测线的支距测量。采前的全面观测独立 进行两次 , 两次间隔时间为 3 天。在整个地表移动过程 中的 全面测量 , 除地表开始移动时的全面测量外, 活跃期的全面 测量是 4次, 在地表移动稳定后 , 进行两次全面观测, 时 间间 隔为一个月。最后一次全面观测 , 高程测量从矿区水准点开 始 , 以最后一次观测数据作为最终观测成果。 3 巡视测量。工作面开始 回采后 , 在走 向观测线开切 眼上方选择一部分观测点 , 进行定期的水准测量 , 每隔 3 7 天进行一次 。当下沉达到 1 0 m m后, 开始第一次常规测量。 4 常规测量。当地表下沉达到 1 0 m m后 , 开始常规测量 只进行水准测量 , 每个月进行一次。 S / J I 密水 准测量。为详细了解各观测点下沉 情况, 每 十天对各观测点进行一次水准测量。 6 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按 煤 矿测量规程 的有关规定执行。采前的水准测量按三等水准 测量的要求进行 , 移动期间和采后的水准测 下转第 5 4页 T t r a c k 锤形径迹 , Hb e 哪 工型钢 等为象形译法 ; xr a y x射线 , V b e l t V形皮带 , a b r a s s a 黄铜 等为原形译 法 。 综合译法 即音译和意译相结合。r a d a r m a n 雷达手 , I n t e m e t N特网 , l o g ic c i r c u i t J . 辑电路 等都是综合译法。 另外 , 由于一词多义, 在科技 翻译过程 中, 不可孤立、 片 面 、 静止地去理解词义 , 而必须依据词与词、 词与句子、 句子 与句子的相互关系 , 根据不同的上下文选择符合原意的恰 当 词语。 总之 , 翻译工作者应遵循企业科技英语的翻译 特点, 掌 握科技翻译的技巧, 努力学习科技知识, 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以适应新环境下科技翻译的最新发展趋势。 维普资讯 5 4 童瞧晨 斜技 2 0 0 4 年 第3 期 一 采一放单轮间隔放煤。 3 结论 复杂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研究的成功实践 , 验证了工艺 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回采工艺措施的实施 , 保证了工作面的 安全顺利回采, 实现了复杂条件下综放开采日产万吨、 年产 3 M t , 回收率大于8 5 %的目标, 为相似煤层条件下的综放高效 开采奠定 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作者简介张学相 1 9 6 9 . 3 一 , 男 , 山东潍坊人 , 1 9 9 3 年 7 月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 现为兖矿集团南屯煤矿 生产技术科副科长, 采煤工程师。 上接第 5 2页 量按 四等水准的要求进行。倾 向线四等水准 测量必须附合于三等水准的观测线控制点上 , 走 向线必须往 返测量或同向测量两次, 精度要求执行 煤矿测量规程 。平 面测量利用光电测距仪、 T 2 经纬仪将距离测量和支距测量两 项合为一体 , 同时进 行。地表开始移动后, 走 向观测线任一 次测量的观测线总长度 与采前 的总长度之差应不大于观测 线总长 1 1 1 0 0 0 0 , 符合要求后按采前的总长度加以改正。 2 . 3 测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 每次观测结束后及时对数据进行检查, 发现粗差或 超限, 立即进行重测, 直至全部观测数据符合要求为止。 2 进行平差后计算各点高程 。 3 计算各相邻测点 间沿观测线方向上的水平距离。 4 整个数据处理工作 , 由计算机按编制的程序完成。 2 . 4 观测成果分析 1 地表破 坏特 点。4 2 0 3工作面全部 冒落法管理顶板, 回柱后顶板立 即陷落 , 在地 表形 成平缓 的下沉盆 地 , 面积 7 5 9 5 0 m , 约为回采面积的 2 . 5 倍。在地表下沉盆地的边缘区 产生拉伸变形 , 可以看到与循环进度大体一致的平行于面边 的张性裂缝。裂缝宽 2 0 1 3 0 m m , 间距 1 . 3 1 . 8 m 。在下沉 盆地的中部 , 工作面每推进 l m, 在工作面前方的地表 即出现 一 条平行于工作面的张性裂缝。裂缝两翼落差 20 5 0 m, 裂 缝上宽下窄, 深度达 1 m以上。 根据 4 203 工作面测量结果分析 , 地表移动有 以下特点 ①地表移动时间短。工作面距测点水平距离 2 7 m时地 表开始移动, 越过测点 6 6 m后移动终止, 持续时间 l 1 O 天。 ②横 向移动大。当工作面推进到离倾 向观测线 4 0 m时, 受超前移动的影 响, 走 向观 测线各点全部 向工作面下方 移 动 , 最大移动 8 9 m m , 倾 向方 向的各观测点向工作面推进相反 的方向移动, 最大移动5 9 m m 。当工作面采过倾向观测线 3 8 m 时, 走 向观测 线 各 点继 续 向工作 面下 方 移 动, 最大 移 动 1 2 4 m m, 倾 向方 向各点也继续向工作面推进相反方向移动, 最 大移动 2 6 8 m m 。当采空区逐渐稳定后 , 走 向方 向观测线各观 测点大部分移向工作面下方, 最大移动 8 5 m m , 倾向观测线大 部分测点向工作面推进方 向移动 , 最大移动 8 3 m m 。 ③地表下沉速度快。工作面推进的前 方, 地表先 凸起 , 而后下沉。当工作面推进到离倾向各观测点 4 7 m时 , 观测点 开始凸起 , 最 大为 1 5 m m, 走 向观 测线 的部分测点 也开始 凸 起, 最大为 1 7 m m 。当工作面推采到倾向观测线位置时, 此方 向各点下沉速度达到最大为 8 0 . 8 m m / 。此时地表下沉值为最 终值 的 6 6 %, 走向方 向最大下沉速度为 9 0 . 7 7 m m / d 。随着工 作面的推进 , 倾向方 向各点的下沉速度逐渐减慢。 ④地表下沉系数大。4 203 工作面走向观测线最大下沉 值 W m a x 为 2 . 3 7 5 m , 倾向为 2 . 1 5 8 m 。且 Wm a x 超过平均采高 M。下沉系数 q Wm a x / M 2 . 3 7 5 / 2 . 1 7 0 1 0 9 . 4 5 %。 2 地表移动和变形参数 表 1 表 1 地表移动和变形参数 最大 最大 最大 最大 最大 最大水 最大水 最大 方向 伸长 压缩 正曲率 负曲率 倾斜 平移动 平变形 下沉值 1 0 3 , m 1 0 3 / m r珊rl , H mm/ m 、 走向 2 5 4 2 0 9 3 . 2 6 2 . 6 5 5 5 . 0 6 2 2 2 5 . 4 2 . 3 7 5 倾向 2 6 l 2 7 8 2 . 4 7 3 . 4 1 6 0 . 8 7 1 4 2 7 . 4 2 . 1 5 8 3 地表移动角值 。按临界变形值 i -3 m m / m, k 0 . 2 1 0 ~/ m, e 2 m m / m, 确定如下 ①综合移动角 8 4 7 5 2 8 5 5 2 8 ②边界角 8 4 7 1 0 8 4 4 0 9 ③充分采动角 7 0 4 5 6 8 1 1 6 0 41 ④最大下沉角0 8 5 3 2 3 结语 1 二次开采时, 塌陷影响范围在初次开采塌陷影 响范 围基础上进一步 向外扩展 , 其 中走向方 向岩层综合移动角由 5 7 。 减少至 4 7 5 2 , 倾斜下 山方向综合移动角由 5 7 o 减少至 5 5 。 2 8 。今后二次开采进行工作面设计时, 对地面建筑物必须根 据本次观测取得的参数留设足够的保护煤柱。 2 本次观测地表岩层最大下沉量超过采高 , 下沉系数 达 1 0 9 . 4 5 %。分析认为, 除了地下水水位降低等因素影响之 外, 二次开采将初次开采已沉陷区“ 稳定” 地层“ 激活” , 使地 表进一步下沉 , 成为下沉系数加大的主要原因。 3 --次开采 , 地表岩层持续下沉时间为 1 1 0 天 , 超过初 次开采 6 o 天的地表岩层移动时间。从其它工作面观测得到 的数据也证实 , 重 复采动时 , 地表稳定时间明显滞后。建议 矿井设立长期岩 移观测站, 对 地表岩层移动进行长期观 测 不能因为“ 六个月下沉” 不超过 3 0 m m, 就停止观测 , 以确定 地表最后下沉的相关参数。 作者简介朱同祥 1 9 6 2 一 , 男, 工程师 , 1 9 8 1 年毕业于徐 州煤校, 现在龙矿集团洼里煤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