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出线装置绝缘分析.pdf
高电压技术 第36卷 第5期2010年5月31日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 Vol. 36 , No. 5 , May 31 , 2010 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出线装置绝缘分析 郑 劲1,文闿成2 1. 国网直流建设分公司,北京100052 ; 2.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武汉430077 摘 要换流变压器绝缘最关键的部位是由套管及纸板围屏系统组成的阀侧出线装置。为此,在分析直流电场特 点的基础上,回顾了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绝缘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以前广泛采用的油端带瓷套的套管出线装置 在结构上存在缺点,因而在工厂试验和运行中频发故障。现今的绝缘结构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环氧树脂浸纸 干式套管配合绝缘覆盖均压电极和多层异型围屏系统;另一类是无瓷套油浸纸套管配合无绝缘覆盖均压电极和 多层直筒围屏。为进一步发展高压、 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绝缘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优化绝缘结构和降 低绝缘不确定性。建议融合两种结构优点,开发新的出线装置绝缘结构。为减小绝缘不确定性,还应对出线装置 各绝缘件材料的特性参数及其工艺控制方法,以及对电场计算和试验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绝缘技术;套管;绝缘围屏系统;动态直流电场;绝缘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 TM401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32652020100521184207 Development of Insulating Technology of Valve2side Outlet Device in Converter Transers ZHENGJin1, WEN Kai2cheng2 1. DC Construction Branch of SGCC , Beijing 100052 , China ; 2. Hubei Electric Power Test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 Wuhan 430077 , China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onverter transer insulation is the valve side outlet device , which consists of bushing and surrounding barrier system. In 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C electric field , the devel2 opment state and history of insulating technology of converter transer outlet device are review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erly used bushing outlet device with ceramic housing at oil end has defects in its structure , which fre2 quently cause failures in factory test or under operation. There are mainly two types of insulation structure , one is resin2impregnated paper busing mating with insulation coated grading electrodes and multilayer allotype surrounding barrier system , another type is oil impregnated paper bushing without ceramic housing mating with grading elec2 trodes without insulation coating and multi2straight surrounding barrier system. To improve the insulating technolo2 gies of high2voltage and ultra2high2voltage converter transer outlet device , the insulation structure should be op2 timized and the uncertainty of insulation should be reduced. It is advised to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the two struc2 tures and to develop new outlet device insulation structure. Key words converter transer ; insulating technology of outlet device; busing; insulation surrounding barrier system; dynamic DC electric field; insulation uncertainty 0 引言 高压和特高压换流变压器设计制造的难点在绝 缘技术,而绝缘的关键部位在阀侧出线装置。阀侧 出线装置指阀绕组引出线与套管连接处的绝缘结 构,包括均压电极和多层纸板围屏,它与套管密切配 合,组成一个复杂的油纸绝缘系统,承受着该处严酷 的电场应力,保障阀绕组端部出线安全引出。 换流变压器阀侧绝缘在运行中要长期承受高幅 值的直流和交流工作电压以及各种过电压,还要承 受启动、 停运和极性反转等动态直流电压。当换流 变压器负荷和温度变化引起电阻率变化时,也会在 绝缘中引起动态直流电气应力。在1976年和1984 年的CIGRE文件[1 ,2]中都提出为了考核绝缘的承 受能力,换流变压器出厂时除进行冲击试验外,还要 进行长时直流电压试验和极性反转试验。前一试验 主要代表长期直流工作电压的作用,后一试验主要 代表动态直流电压的作用。两项试验的试验电压都 计及了交流电压分量。2000年IEC提出的换流变 压器标准中增加了1 h交流电压试验,以弥补前两 项试验对油隙考核的不足[325]。因此,阀侧出线装置 绝缘设计的首要目标是顺利通过这3项试验。 在长时直流电压作用下,绝缘中的电场为静态 直流电场恒流场。电场分布只取决于介质的电阻 4811 率和几何形状。因为油和纸的电阻率相差悬殊,故 电场集中在纸和不连续的纸板端部油中。动态直流 电场,例如极性反转电场的初瞬分布取决于电容系 数,尔后分布同时取决于电容系数和电阻率。由于 静态和动态直流电场的分布都与电阻率密切相关, 而电阻率受温度、 杂质、 原材料和作用场强等因素影 响而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使直流绝缘的设计存在很 大的不确定性。故直流绝缘设计的安全系数取值必 须大大高于交流设计的取值。因而换流变压器阀侧 出线装置的设计制造,比交流出线装置要复杂和困 难得多。故出线装置绝缘技术被视为换流变压器核 心技术而严格保密,该项技术已成为发展我国直流 输电设备的瓶颈。随着我国直流输电工程的大规模 建设,研发高压和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绝缘 技术已刻不容缓。总结过去,分析现状,规划未来, 才能将直流出线装置绝缘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本文在分析直流电场特点的基础上,回顾了换 流变压器出线装置绝缘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以前 广泛采用的油端带瓷套的套管出线装置在结构上存 在缺点,并提出新的建议。 1 直流出线装置绝缘技术的发展历程 1. 1 早期技术的回顾 20世纪70、80年代,全球直流输电有很大发 展,直流绝缘技术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开展。Moser 领先对直流绝缘技术和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结构进 行了大量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6],开发了适用于 直流的WEPRI绝缘纸板,并在交流出线装置著名 的魏德曼结构的基础上开发了由多层异型纸板围 屏组成的直流出线装置,与带瓷套的油纸电容型 OIP套管相配合,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成为20世 纪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的主流绝缘结构。Hammer 等也对直流绝缘技术和直流套管的发展也作出了重 要贡献[729]。但是,由于直流绝缘的不确定性和当时 在设计技术上不能对复杂结构的极性反转电场作全 过程计算,随着设备电压等级的提高,上述类型的套 管和出线装置结构在工厂试验中频繁失败,在运行 中事故多发。据CIGRE统计[10 ,11],1972~1990年 全球有14台次换流变压器和油浸式平波电抗器发 生阀侧主绝缘故障,全部发生在套管及出线装置处。 1991~2002年又有6台次换流变压器发生同样故 障。我国葛南直流14台换流变压器在工厂试验中 有9台次发生直流套管及出线装置损坏而被迫重新 设计增大套管尺寸和改进出线装置围屏系统。尽 管这样,2008年南桥换流变压器仍发生一次类似事 故。 所有上述故障绝大部分发生在带有瓷套的套管 出线装置上。文[12]首次用数值方法定量计算了直 流套管出线装置在极性反转过程中各时刻的电场, 并对该电场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揭示 了带瓷套的套管出线装置在绝缘方面的弊病。瓷套 的存在增加了瓷和套管油两种介质套管油与变压 器油的电阻率不同。加上原有的套管纸、 变压器油 和纸板筒,场域中共有5种 “串联的” 介质,场域几何 形状十分复杂,在极性反转过程中各介质交界面上 不同分布密度的空间电荷,经不同途径,以不同顺序 和速度放电和再充电,从而可能在某一时刻产生局 部高场强。介质种类越多,结构形状越复杂,越容易 出现局部高场强。研究指出,对于电阻率最低的介 质变压器油 , 最高场强在极性反转初瞬出现,其值 Eprm近于同等交流电压下场强Eac的2倍;对于其他 介质,最高场强在极性反转后的过程中出现,其值既 2Eac,也Edc。在本算例中,极性反转过程中套 管油中最高场强径向达到同等交流电压下场强 Eac的3倍更高套管油电阻率时为6倍 ; 套管纸中 场强达到同等直流电压下场强的115倍。另一重要 结论是,极性反转过程中某段时间,电场等位线集中 到套管头部,垂直于套管表面,说明此时套管头部沿 瓷面油中场强和梯度很高。后来计算表明图1 , 油中沿瓷面场强和梯度分别达到同等交流电压下的 2倍和4倍,直流电压下的117倍。即使按重新设 计后的结构尺寸计算,沿面梯度也达317 kV/ mm。 这些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故障总是在极性反转 后或施加直流电压后若干时间数十s至数 min 发 生,也解释了为什么故障中瓷套上或套管芯体表面 纸层上出现击穿孔和沿瓷面有闪络痕迹。当然,这 些计算是在一组假定的介质电阻率条件下进行的。 如果改变电阻率数据,所得结果会有差异,但总的结 论是一致的。由此也可见直流绝缘的不确定性。 1. 2 出线装置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种有创意的出线装置 结构出现。该设计去掉油纸电容套管油端瓷套套 管芯体置于充油护套中运输 , 并采用结构简单的多 层直形纸板圆筒和无复盖均压电极,带一个防轴向 闪络的绝缘屏。瓷套的取消减少了介质种类,简化 了场域结构,解决了套管油和瓷套中场强过高的问 题。由于套管芯体与纸板筒同为油纸绝缘,材料性 质相同,有利于降低绝缘的不确定性。这种设计的 出线装置在我国葛南以后的500 kV直流工程,如 三常、 三广、 三沪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迄今取得 了较好的试验和运行成绩,目前已开始应用于800 kV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可以说该种技术是当今换 5811过电压与绝缘郑 劲,文闿成.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出线装置绝缘分析 流变压器出线装置一种成功的主流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适用于高压直流的 RIP 环氧树脂浸纸套管问世。用它与精心设计的 由多层异型纸筒和绝缘复盖均压电极组成的出线装 置相配套,同样消除了瓷套管的敝端,形成了直流出 线装置的另一种主流技术。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应 用。我国有多个500 kV直流系统的换流变压器采 用该种出线装置,至今在工厂试验和运行中没有出 现问题。目前也已开始应用于800 kV换流变压 器。 2 对发展前景的展望 2. 1 发展方向 上述两种出线装置主流技术虽然获得成功,但 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直流绝缘的特殊性,无论哪种 结构都存在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绝缘不确定性。事实 上,两种主流技术的直流出线装置或引线绝缘在特 高压换流变压器的首次试验中都发生过放电故障。 因此,直流出线装置绝缘技术需要进一步发展,发展 的方向是优化绝缘结构和降低绝缘不确定性。为 此,需要研究和比较现有各种结构的优缺点,扬长避 短,探求最佳结构方案;同时,要研究和测量介质参 数,提高设计计算技术,研究和规范相应的制造工 艺、 材质要求和试验标准。在直流出线装置绝缘技 术发展方向的问题上,还应当提倡独创精神,突破传 统设计理念,研究和创造全新的绝缘结构或新材料、 新工艺。例如,研制低电阻率的纸、 纸板和套管绝缘 材料;研究将套管升高座的油与变压器主油箱的油 隔离的结构等等。 2. 2 优化绝缘结构 优秀的设计是从试验和运行考验中总结出来 的。直流绝缘设计因其高度不确定性,只能从试验 失败和运行事故中探索真实的安全系数。 优化绝缘结构的内容包括降低场强和合理配置 绝缘。在套管油端无瓷套条件下,出线装置绝缘中 需要关注的电场有3部分均压电极外侧径向电场、 套管外层绝缘中径向电场和沿套管表面或绝缘筒内 壁轴向电场。 对于均压电极外侧径向电场一致的做法是采 用足够大尺寸的均压电极和绝缘筒。薄纸板和小油 隙的原则对交流和直流同样适用。因为这里只有两 种 “串联的” 介质,电场的计算没有悬念。交流电压 按电容系数之比在油和纸中分配。极性反转电压下 油中场强近于同等交流电压下场强的两倍即2Eac。 稳态直流下应考虑纸板承受全部电压。 2. 3 绝缘筒长度 图1 文[12]出线装置极性反转电位分布和 沿瓷套油中梯度及场强时变曲线 Fig. 1 Potential distributiona、b and time variant curves of gradient and field stress along bushing surfacec of outlet device during polarity reversal 与交流出线装置不同,直流出线装置的绝缘筒 长度和电极是否覆盖绝缘对套管外层绝缘中场强和 轴向沿面场强有重大影响。英法海峡直流联络线 Sellindge站直流270 kV换流变压器阀侧采用RIP 干式套管[13 ,14],运行1个月即发生事故。后来相继 发现每只套管表面有放电痕迹,外层绝缘中有贯通 性针眼。图2为该套管电场等位线分布,可见直流 下套管头部外层绝缘中有很高的径向和轴向场强。 原因是纸板围屏太短,与套管长度不匹配。这对交 流可以,对直流不行。直流出线装置的绝缘筒长度 应大约与套管长度相当,以便将等位线引离套管头 部。 2. 4 均压电极绝缘 沿套管或纸筒内壁轴向电场与均压电极复盖绝 缘的方式有密切关系。图3是一个假设的出线装置 在直流电压下的等位线分布。图 3 a ~c为均压 电极的3个绝缘方案电极全覆盖、 电极全祼露和电 极部分遮盖。设油的电容系数和电阻率分别为212 10 - 11 F/ m和1012Ωm ,纸板和套管绝缘为415 1 0 - 11 F/ m和1014Ωm ,在110V交流 、 直流和极性 6811高电压技术2010 ,365 图2 文[14]换流变压器套管出线装置在交流、 直流20℃和80℃时的电场等位线分布 Fig. 2 Electric field equipotential line distribution of transer bushing outlet device at AC, DC20℃ and DC80℃ 表1 图3出线装置各电极绝缘方案在交流Eac、 直流Edc和极性反转过程中Eprm的最高场强1 V电压下 Tab. 1 Maximum electric field ofEacunder AC,Edcunder DCandEprmduring PR under 1 V on outlet device of each voltage sharing ring insulation scheme of Fig. 3V/ m 序号结构方案 油 Eac Edc Eprm 套管外层绝缘 Eac Edc Eprm 电极外绝缘 Eac Edc Eprm 纸板筒 Eac Edc Eprm 1 电极全覆盖 高场强位置 12. 9 7. 8 25. 6 EacEprm电极外侧,径向; Edc电极内侧,轴向 2. 93 34. 4 Edc 套管头部,径向 7. 0 45. 4 Edc 电极外侧,径向 5. 6 22. 0 28. 0 电极外侧,径向 2 电极全裸露 高场强位置 13. 2 3. 5 25. 8 EacEprm电极外侧,径向; Edc电极内侧,轴向 2. 96 13. 4 39. 3 套管中部,径向 5. 2 39. 5 Edc 电极外侧,径向 3 电极部分遮盖 高场强位置 12. 9 9. 3 25. 7 EacEprm电极外侧,径向 7. 17 9. 3 23. 8 电极绝缘缺口,轴向 2. 94 15. 6 39. 4 套管中部,径向 7. 5 21. 0 43.5 电极外侧,径向 5. 6 31. 9 Edc 电极外侧,径向 反转电压下的场强V/ m计算结果见表1。表中数 据仅作方案比较。由表1和图 3a ~c可知3个 方案各相应介质的交流场强Eac基本一致① 电极全 覆盖方案,电极上全覆盖的纸绝缘使电场集中到套 管头部和电极附近。套管头部和电极绝缘中直流场 强Edc最高,沿套管头部表面电压梯度Gdc也最高;② 电极全祼露方案,套管和油中直流场强最低,且交流 和极性反转电场为径向,在电极外侧。同样,交流和 极性反转电场也在电极外侧。缺点是无绝缘复盖电 极的油隙耐受强度较差。为避免祼电极表面毛刺影 响,可涂导电漆。 以上两方案的油和纸中最高场强均为径向,位 于均压电极柱面外侧,该处为多层薄纸筒、 小油隙, 绝缘耐受强度高,设计的不确定性小。事实上该处 从未发生过故障。 “电极部分遮盖” 方案在遮盖纸板 端部、 电极露出部分缺口油中直流和极性反转场 强Edc和Epr很高。应特别指出的是该处电场为轴 向、 紧挨电极,面向大油隙,旁有绝缘筒,极易放电, 导致沿面闪络。 由以上比较可知,电极部分遮盖方案最为不利, 电场集中在电极绝缘缺口处;电极全覆盖方案电场 集中套管头部;电极全祼露方案对避免直流电场集 中最为有利。 2. 5 防止轴向闪络 类似于 “电极部分遮盖” 的结构方案曾用于800 kV直流出线装置[15],在直流电压试验中发生闪络 故障,高压端放电点就在均压电极露出部分缺口 , 放电途径如图 4 a 箭头所示。该图为按上述参数 7811过电压与绝缘郑 劲,文闿成.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出线装置绝缘分析 图3 直流电压下电场等位线分布 Fig. 3 Electric field equipotential line distribution under DC voltage 计算的直流电压试验升压后174 s时的电位分布 图。电极裸露处油中场强最高在空间上和时间 上 , 指向绝缘筒内壁,最终向法兰闪络。图 4b 为 对该结构改进后的稳态直流电场等位线分布,电极 裸露处高场强已转移至增设的防闪络绝缘屏末端。 如进一步改进绝缘屏形状则电场分布更为合理图 4c。 上述案例说明直流出线装置绝缘设计应注意防 止轴向闪络,为此,电极附近要避免纸板不连续;至 少要配置1~2个阻断轴向电场、 防止闪络的异型纸 绝缘围屏。此种围屏的数量、 形状和位置要精心设 计。圆弧形围屏尽可能与电场等位线一致。 融合两种出线装置优点,采用干式套管、 有导电 涂层的祼电极和多层直纸筒加少量防闪络异型纸 屏,可能是出线装置简单有效的结构方案。 3 减小绝缘不确定性 3. 1 研究电阻率等材料参数 绝缘设计的安全系数是绝缘耐受强度与计算场 强之比。对直流绝缘,二者都存在不确定性,尤以场 强计算的不确定性为大。其主要原因是介质电阻率 不确定。根据已有资料[3],室温下油与纸电阻率之 图4 “电极部分遮盖” 方案电位分布 Fig. 4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partial covered ring”scheme 比可能在1 10至1 500之间,运行条件下可能在 1 1至1 1000之间。纸板与成型件之间、 纸与套管 绝缘之间以及OIP与RIP套管绝缘之间电阻率之 比也不相同。此外,电阻率绝对值对动态直流电场 也有重要影响。电阻率如此变化难料,势必给设计 带来极大的困难。实际上不同设计者有不同的电阻 率取值。要减小这一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一方面 要研究和测量工厂及运行中油、 纸板、 成型件和套管 绝缘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在 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些参数的变化。 介质材料耐受强度的取值从另一方面影响绝缘 安全系数的可信度。要试验研究各有关材料的交 流、 直流、 和动态直流包括陡波头和缓波头电压下 的起始局放场强和耐受场强及其设计取值[8 ,9]。 3. 2 提高设计计算技术 电场计算方法、 模型和程序的不同,也可以引起 计算结果的不确定。对出线装置这样复杂的场域形 状,有限元方法的节点数要足够大,剖分密度要能控 制。动态计算时应控制截断误差,起始步长要小。 要建立正确的套管数值模型。 3. 3 规范制造工艺 任何一项先进技术总是以先进的制造工艺和优 8811高电压技术2010 ,365 良的材质为基础的。油和纸绝缘件在不同的制造工 艺和原材料质量下会有不同的参数和不同的耐受强 度。控制油和纸中的水份、 杂质、 气泡,以及纸的密 度等是降低绝缘不确定性的关键。应保证出线装置 和套管升高座中油的干燥和净化。变压器厂和绝缘 材料厂在生产过程中应将监测油和纸的电阻率作为 一项质量控制措施。 异型绝缘成型件[16]位于高场强区,在出线装置 绝缘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备料、 加工、 湿热成型、 干燥、 精修和检验等工序必须严格按规范进行。要 求原料和冷凝水经检验、 加工尺寸准确、 控制纸的密 度、 成品无污染、 无瑕疵以及逐件X光检查。 3. 4 严格试验考核 严格的试验考核使设计计算和工艺材质得到确 切的验证,使创新的技术和经验得到肯定和发展。 任何技术的发展总是与有关标准的发展相辅相成 的。现行换流变压器标准中有关阀侧绝缘试验部分 与直流出线装置绝缘技术密切相关,其中有需要改 进之处。如极性反转试验反转时间达到2 min ,油 中场强将衰减到约70 [4 ,12],故IEC标准规定反转 时间 ≤2 min是不能严格考核油隙的。图5给出图 3c 的出线装置结构在2 h直流外施电压试验时各 介质中最高场强的时变曲线,可见加压后115 h内 油、 套管和电极覆盖绝缘中场强比稳态直流场强高 许多,此时更易发生局放。而标准规定只以最后30 min局放为准是不合理的。此外,前述案例在直流 外施试验发生击穿后再次重复试验时有数次 2000 pC直流局放,但未发生击穿跳闸。按标准应判为试 验通过,而实际绝缘已有放电和损伤。可见现行标 准直流试验按局放频度作为判据,其有效性值得探 讨。我国是直流输电大国,有丰富的设备运行和制 造经验,应关注和倡导有关标准的制订和修改,有必 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讨论和制订。 4 结论 a 出线装置绝缘技术是换流变压器的关键绝缘 技术。研究分析该技术发展状况,对开发性能更优 的新型出线装置和发展高压和特高压直流输电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b 过去的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采用油端带瓷 套的套管,试验和运行中事故率很高,原因是瓷套使 介质种类增多、 场域形状复杂,在动态直流电压下套 管中产生高场强,难于控制。 c 现今的出线装置主流结构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无瓷套的油纸套管多层纸筒全祼电极; 另一种是RIP干式套管多个异型纸筒全覆盖 图5 图3c出线装置在直流耐压过程中各介质 最高场强时变曲线 Fig. 5 Time variant curves of the max. electric field of each medium during DC voltage testing of the outlet device in Fig. 3 c 电极。两种出线装置都成功地应用在500 kV换流 变压器上。 d 融合两种出线装置优点,采用干式套管、 祼电 极和直纸筒加少量防闪络异型纸屏,可能是出线装 置简单有效的结构。 e 一项完整的出线装置先进制造技术,不但要 有良好的设计,还要有相应优良的工艺材料和严格 的质量规范。 f 减小直流绝缘的不确定性是发展出线装置绝 缘技术的重要课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研究和实测电 阻率等介质材料参数和绝缘在直流和动态直流下的 耐受强度。 参考文献 [1] Wahlstrom B. Voltage tests on transers and smoothing re2 actors for HVDC transmission[J ]. Electra , 197646 19238. [2] Ekstrom A. Application guide for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and ar2 rester protection of HVDC converter stations[J ]. Electra , 1984 96 1012156. [3] Lindroth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 and service stress as a function of resistivity ratio for HVDC converter transers and smoothing reactors[J ]. Electra , 1994157 33258. [4]文闿成、 王瑞珍.换流变压器阀侧试验对绝缘考核的有效性[J ]. 变压器, 1997 ,3411 10214. WEN Kai2cheng , WANG Rui2zhen. Effectiveness of dielectric tests on valve2side of coverter transer for insulatior exami2 nation[J ]. Transer , 1997 , 3411 10214. [5 ] IEC 6137822 ConverterTransers22 Transers for HVDC applications[s] , 2001. [6] Moser H P , Dahinden V.绝缘纸板[M].朱英浩,赵育文,译. 沈阳沈阳变压器研究所,1988. [7] Hammer F , Kuchler A. Insulating systems for HVDC power apparatus[J ]. IEEE Trans on Electrical Insulation , 1992 , 27 3 6012609. [8] Kurita A. DC flashover vol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alcula2 tion for oil2immersed insulation system in HVDC trans2 9811过电压与绝缘郑 劲,文闿成.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出线装置绝缘分析 ers[J ].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 1986 , 13 1842 190. [9] Hasegawa T. Dielectric strength of transer insulation at DC polarity reversal[J ].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 1997 , 12 4 152621531. [10] CIGRE J TF 12/ 14 10201. In service perance of HVDC converter transers and oil2cooled smoothing reactors[J ]. Electra , 1994155 7232. [11] Christofersen J. Analysis of HVDC thyristor converter trans2 er perance[R]. [S.l. ] CIGREJoint Task Force B4. 04/ A221 , 1999. [12] Wen K C , Zhou Y B , Fu J , et al. A calculation and some features of transient field under polarity reversal voltage in HVDC insulation [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 1993 , 81 2232229. [13]文闿成.高压直流设备的绝缘问题[J ].电网技术,1994 , 18 6 17222. WEN Kai2cheng.The insulation problems of HVDC equip2 ments[J ].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 1994 , 186 17222. [14] Watson J. Special features of transers for HVDC trans2 miss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converter transers for the CEGB Sellindge Terminal[ R]. CIGRE 1986 Session , 12203. [15]刘泽洪.特高压变压器绝缘结构[ C]∥2009中国电工技术学 会年度专题论坛论文072Ⅰ 201号.泰州,中国中国电工技术 学会,2009 729. [16]钟俊涛.成型绝缘件在高压变压器中的应用[C]∥2009中国 电工技术学会年度专题论坛论文072Ⅰ 206号.泰州,江苏,中 国中国电工技术学会,2009 13215. ZHENGJin Senior engineer 郑 劲 1963,男,硕士,高工 1984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高电压技术专 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华中理工大学高电 压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近10年来主要从事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工作,参与了我国800 kV向家坝2上海直流工程、660 kV宁东2山 东直流输电工程、500 kV三峡2广东、 三峡2 上海、 德阳2宝鸡、 呼伦贝尔2辽宁直流输电工 程以及灵宝、 高岭背靠背直流联网工程的前 期研究、 成套设计和设备监理等工作 电话01063411520 E2mail jinzheng WEN Kai2cheng Professor 文闿成 1934,男,教授级高工 1957年华中工学院电力系发配电本科毕 业,1957~1996年在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 院从事高电压试验研究工作 电话02788564328 E2mail wenkch 收稿日期 2009211209 修回日期 2010203229 编辑 任 明 0911高电压技术2010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