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煤矿储量核实报告.doc
XX省XX县舍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XX省XX县XX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XX县XX煤矿 XX年XX月 目 录 [内 容 摘 要]7 1 概 况8 1.1 目的和任务8 1.2 以往地质工作概况14 1.3 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情况15 1.4 本次核实工作情况16 2 区域地质18 2.1 区域构造位置18 2.2 区域地层18 2.3 区域构造19 3 矿区地质20 3.1 地层20 3.2 构造21 4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22 4.1 煤层22 4.2 煤质24 4.3 矿床内共(伴)生矿产27 5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27 5.1 水文地质27 5.2 工程地质条件及采后的变化32 5.3 矿区环境地质34 5.4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35 5.5 小 结36 6 资源储量核实工作质量评述37 6.1 生产勘探方法、工程布置原则37 6.2 生产探矿工程质量评述39 6.3 生产探矿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39 6.4 采样、化验及质量评述39 6.5 探采对比39 7 资源/储量估算41 7.1 本次核实的基础及原则41 7.2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41 7.3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41 7.3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42 7.4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43 7.5 煤层圈定原则43 7.6 采空区边界的圈定44 7.7 保有资源储量分类、编码44 7.8 块段划分44 7.9资源储量估算结果45 7.10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48 8 矿床概略技术经济评价48 8.1 资源形势分析48 8.2 矿床开采一般条件49 8.3 矿床经济评价方法及技术经济指标的选取49 9 结 语52 9.1 核实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52 9.2 核实工作存在的问题52 9.3 矿山开采建议53 附图目录 图号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 1 1 XX省XX县XX煤矿地形地质及矿区范围图 1∶2000 2 2 XX县XX煤矿矿区水文、工程地质综合图 1∶2000 3 3~5 XX县XX煤矿11′、22′、33′号勘探线剖面图 1∶1000 4 6 XX县XX煤矿K1a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 4 7 XX县XX煤矿K1b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 5 8 XX县XX煤矿占用国家探明区K1b煤层分割资源量估算图 1∶10000 6 9 见煤点素描图 1200 7 10 涌水量估算图 1∶2000 8 11 XX县XX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 附表目录(附正文后) 1、矿区占用国家探明资源量分割计算表 2、煤层厚度计算表(附表1) 3、块段厚度计算表(附表2) 4、块段面积计算表(附表3) 5、资源储量估算表(附表4) 6、资源储量结果表(附表5) 7、资源储量汇总表(附表6) 8、新增工程点测量成果表(附表7) 附件目录(附正文后) 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副本) 2、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 3、勘查单位承诺书 4、业主承诺书 5、委托书 6、业主初审意见 7、XX省XX县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云楚国土资储评字[2008]40号) 8、XX省煤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证书复印件 9、煤自然倾向性鉴定报告复印 10、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和煤层自燃倾向性报告复印件 6 云南省禄丰县舍资镇羊桥箐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内 容 摘 要] XX省XX县XX煤矿属国家探明矿产地,地处一平浪煤矿北井田的北部。为补交采矿权价款及采矿权延续,XX县XX煤矿委托昆明百源矿业勘探有限公司进行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核实工作由野外现场调查、室内综合整理资源储量估算两部分组成,野外核实工作主要为矿井地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程测量。室内综合整理及核实报告以1973年云南199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供一平浪煤矿北井田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参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2008年10月提交的XX省XX县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结合煤矿开采现状进行。核实结果如下 XX县XX煤矿占用国家探明的BC1级煤炭资源量32.98万吨,其中B级21.4万吨,C1级11.58万吨。 XX县XX煤矿截止2010年6月30日 累计查明(111b333)煤炭资源量101.52万吨。其中(111b)65.47万吨,占总资源量的64.49;(333)36.05万吨,占总资源量的35.51。 消耗(111b)煤炭资源量43.08万吨,占总资源量的42.44。 保有资源量(111b333)58.44万吨,其中111 b22.39万吨,占总资源量的22.05,33336.05万吨,占总资源量的35.51。 主题词煤矿核实XX省XX县 1 概 况 1.1 目的和任务 1.1.1 目的 XX县XX煤矿于2009年由XX省国土资源厅颁发采矿许可证, 采矿许可证号C5300002009031120005697,有效期限叁年,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经济类型为集体企业,开采主矿种为煤炭,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为6.00万吨/年,矿区面积为0.8347km2,开采深度由2060m~1600m标高。 XX县XX煤矿为占用国家出资探明矿产地,为配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合理缴纳采矿权价款及为明年的采矿权到期办理延期手续,该矿于2010年5月委托昆明百源矿业勘探有限公司开展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为现状调查、计算采矿权价款及办理采矿许可证延期手续提供地质依据。 1.1.2任务 依据矿山委托要求,我公司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 ①根据国家有关勘查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7〕26号”及XX省国土资源厅“云国土资储〔2007〕10号”有关资源储量核实的要求,开展XX县XX煤矿采矿许可证范围内的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对占用的国家出资探明煤炭资源进行准确分割。 ②图件用Auto CAD系统制作,并符合相关规范。 ③提交的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须经XX省国土资源厅评审中心评审通过,并经XX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具体要求是以1973年云南199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供的XX省XX县一平浪煤矿北井田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对占用资源量进行分割计算。并参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2008年10月提交的XX省XX县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结合矿床开采现状,核实估算矿区查明、保有、消耗资源储量,为矿山评估采矿权价款及下一步勘查规划和开发利用提供资料依据。 1.1.3 位置、交通 XX县XX煤矿位于楚雄州XX县270方向,平距20 km,距一平浪镇4km,与昆畹公路相接,距XX县城23km,矿山至楚雄市61km,至昆明市120km,地处XX县一平浪镇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图1-1) 矿区为一不规则多边形(图1-2),南北长约1109m,东西宽约1061m,面积0.8347 km2,矿区拐点坐标见表1-1。 地理坐标东经10154′37″~10155′00″ 北纬2508′54″~2509′11″ 矿区拐点坐标 表1-1 标 坐 序 号 北京54坐标 地理坐标 X Y 东经 北纬 矿l 2783700.00 34491100.00 10154′42″ 2509′31″ 矿2 2783740.00 34491600.00 10155′00″ 2509′33″ 矿3 2783660.00 34492160.00 10155′20″ 2509′30″ 矿4 2783240.00 34492040.00 10155′15″ 2509′16″ 矿5 2782560.00 34492020.00 10155′15″ 2508′54″ 矿6 2783060.00 34491350.00 10154′51″ 2509′10″ 矿7 2783100.00 34491020.00 10154′39″ 2509′12″ 矿8 2783220.00 34490960.00 10154′37″ 2509′16″ 矿9 2783400.00 34491100.00 10154′42″ 2509′22″ 矿区面积 0.8347km2 开采深度 由2060m至1600m高差460m 58 1.1.4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1)自然地理状况 矿区地处福德山北东方向,属低中山区。矿区内地形总体为西南高东北低,高差约385m,地面坡度多为25~35。最高点位于矿区西南方向,海拔约2070m,最低点位于东北部拐点矿3位置一河谷标高1685m,亦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内除北部外围雨季-旱季无河流外,但冲沟较发育。 矿区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雨季分明,雨量集中在夏季;参考县城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约920mm,年最大降雨量约2000 mm,日最大降雨量约50 mm,雨季多集中5-10月,占全年降雨的92,气温比坝区偏低,温差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16℃,夏季最高气温为33.7℃,冬季最低气温为1℃,全年风向多西南风,平均风速5.3/s,属六级。 (2)经济状况 区内以汉族为主,有少数苗族、彝族等。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荞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该区经济仍较为落后,属贫困山区。 近年来,XX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其中,煤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突出,为地方的支柱产业。 区内高压电网纵横交错,各乡镇、办事处、村公所均开通程控电话,电力、通信方便。 据以往地震记录,本区虽不属发震区,但会波及本区。按地震参数标准,XX县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区域稳定性分级为较稳定区。 1.2 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1957年~1973年,省地质局一平浪地质队、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98煤田地质队、199煤田地质队先后四次对北井田进行了详细及补充勘探工作,1973年199煤田地质队在以前地质队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巷道揭露情况,补做了部分地质工作,进一步核实了地质情况,查明了北井田范围内1600m水平以上保有地质储量166.98万吨,经XX省煤炭工业局1975年审查通过。 2008年10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对该矿进行核实工作。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XX省XX县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核实该矿采矿权范围内累计查明(122b333334)煤炭资源量80.25万吨。其中(122b)54.09万吨,占总资源量的67.40;(333)9.10万吨,占总资源量的11.34;(334)17.05万吨,占总资源量的21.25。 消耗(122b)煤炭资源量35.97万吨。 保有(122b333334)煤炭资源量44.27万吨;(122b333)煤炭资源量27.22万吨。其中(122b)18.12万吨,占总资源量的40.93;(333)9.10万吨,占总资源量的20.56;(334)17.05万吨,占总资源量的38.51。 储量批准文号为云楚国土资储备字[2008]40号。 以上工作对矿区的地质、构造、煤层、开采技术条件、资源储量、经济评价等均作了初步概略评价。为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提供了较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 1.3 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情况 XX煤矿建于1993年,2002年办理采矿许可证,属乡办煤矿。2005年由“昆明煤炭设计院”为其矿山作开采设计方案,设计年开采规模为9万吨,其中十号井和四号井年开采规模分别为3万吨,新东一号井为3万吨/年,为平硐开拓,采煤方法为长壁式开采,全部跨落法进行顶板管理。深化整治之前有多处小煤窑开采,现年产煤量约4万吨。到2005年为止矿山已采出煤资源量约15万吨,经本次核实工作截止2010年5月XX煤矿共采出煤资源量37.28万吨。 原矿区有三个采区(四号井、十号井、新东一号井,生产能力分别为1万吨/年),每个采区都有主副井一对,开采及管理相对较正规,为平硐(斜井)分水平开采。采用矿车提升运输,机械通风,机械排水,矿井设计较合理,生产和管理水平较高。该矿山于2004年12月完成对十号井进行的改扩建工程并投入生产,年生产能力提升为4万吨/年。 现矿区有二个采区(即一采区和三采区,十号井和四号井,生产能力分别为5、4万吨/年),二采区资源量已采空,主井新东一号井已关闭。 在开采煤层过程中,井下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片帮、顶崩与支柱变形或折断,均为矿压所致。矿山一采区主井十号井井口标高1745.976m,副井口标高1821.000m,二采区主井新东一号井井口标高1854.640m,副井东八号回风平硐硐口标高1832.840m,三采区主井四号井井口标高1866.30m,副井一号井井口标高1942.973m。矿山三个采区采煤方法均为分水平、短壁式回采;掘进工作面五个,为炮掘,人工装载。运输方式水平运输巷为电机车和人力矿车,斜井为绞车提升。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由主井进风,经运输大巷,新鲜风流清洗工作面后,由总回风巷、风井排除地面;矿井已实现全负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扇供风。 1.4 本次核实工作情况 1、 核实时间 受XX县XX煤矿的委托,我公司对矿区占用的国家探明资源进行了分割计算,并对矿井资源再次进行了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此次工作主要是到省国土资源厅查阅了国家出资历次在本区做过的地质工作资料、收集了199队在1973年补充勘探的主要成果,收集了矿山生产的有关资料,结合野外对矿山探采坑道的测量调查完成的。 本次核实工作自2010年4月20日开始,到国土资源厅查阅资料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矿山野外资料收集工作15天,对XX县XX煤矿收集探采地质资料,于2010年5月5日后进行室内综合整理资料、编写XX省XX县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2、 工作范围 工作范围为国土厅划定采矿权范围内进行资源储量核实。 3、完成工作量 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2。 主要工作量统计表 表1-2 工作项目 单位 工作量 1/2千地质地形图修测 km2 0.6 坑道调查 m/个 2674/2 实测剖面 m/条 1200/2 4、取得的主要成果 对国家出资探明资源量进行了占用量分割计算。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搜集矿区已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区12000地形地质图进行了修测,并对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进行了调查。通过本次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区地质、构造、含煤岩系、煤层的形态、产状、厚度、煤层质量及其变化情况;大致查明了矿区自然地理经济概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情况,并进行了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基本查明矿区煤层质量,按规范估算了核实区煤炭资源量,其结果如下。 XX县XX煤矿占用国家探明的BC1级煤炭资源量32.98万吨,其中B级21.4万吨,C1级11.58万吨。 XX县XX煤矿截止2010年6月30日 累计查明(111b333)煤炭资源量101.52万吨。其中(111b)65.47万吨,占总资源量的64.49;(333)36.05万吨,占总资源量的35.51。 消耗(111b)煤炭资源量43.08万吨,占总资源量的42.44。 保有资源量(111b333)58.44万吨,其中111 b22.39万吨,占总资源量的22.05,33336.05万吨,占总资源量的35.51。 2 区域地质 2.1 区域构造位置 矿区所处区域构造位置属杨子地台Ⅰ,川滇台背斜(Ⅰ2),武定石屏隆断束(Ⅰ22),以古背斜北翼中部。 2.2 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为元古界昆阳群(Pt2),上三叠统普家村组(T3p)、干海资组(T3g)、舍资组(T3s),下侏罗统冯家何组(J1f)及第四系(Q)。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上三叠统普家村组T3p 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及黑色泥岩夹中至粗粒砂岩,厚约1200m。 整合 上三叠统干海资组(T3g)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三层(K1a、K1b和K5),其中可采煤层为K1a、K1b煤层。岩性主要以石英、长石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砂砾岩。根据岩层特征及含煤性分为五段,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第一段(T3g1)顶部;编号为K1a、K1b;第二段(T3g2)顶部,编号为K5,本组厚度一般为327m。 整合 上三叠统舍资组(T3S) 灰黄、褐黄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中粗粒砂岩及煤线,分选性好,中厚层至厚层状,水平层理发育。厚度约350m。 ~~~~~~~~~~~不整合~~~~~~~~~~~ 第四系(Q) 坡积砂土、残积红土,沟谷为冲、洪积砂砾层及薄层腐植土。厚0~10m。 2.3 区域构造 矿区在区域上位于观音街褶皱区与舍资和缓褶皱区之间,受其影响较大。(详见插图3XX煤矿构造纲要略图) 本区断裂走向近南北、近东西、北西向、北东向皆有,性质也较复杂。但除多数近东西向断裂以外,其余大多数断裂,其形成与绿汁江大断裂的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绿汁江大断裂位于东部绿汁江附近,纵贯全区,向南、北延伸均出图外。区内东盘主要为上昆阳群;西盘为上三迭统普家村组、干海资组、舍资组。断层面向东倾斜,倾角55~65,为一高角度逆断层。有若干大致同方向的派生断层,组成一近南北向的大断裂带。 3 矿区地质 3.1 地层 本区地层为上三叠统干海资组(T3g)岩性主要以石英、长石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砂砾岩,总厚达327m。根据岩层特征及含煤性分为五段 (1)上三叠统干海资组第一段(T3g1) 厚约60m,岩性以厚层粗砂岩及中粒砂岩为主,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碎片。其次为0.3~3cm的砾岩,砾岩以石英为主,呈半圆状。其厚度沿走向变化较大,井田中部较薄,一般为25~30m,南北两端增至30~45m。顶部为K1b煤层,煤厚0.64~2.69m,局部厚>3m,一般厚度为0.83~1.72m,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底部为K1a煤层K1a与K1b煤层间距约5~12m,K1a煤层厚度0.61~0.92m,局部厚>1m,一般厚度为0.63~0.80m,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 (2)上三叠统干海资组第二段(T3g2) 为干海资组主要含煤段,以褐黄、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其次为中至粗粒砂岩、砂砾岩、细砂岩夹薄层含炭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砾岩一般分布于中下部,厚度一般为40cm,沿地层倾向有增厚趋势。在北井田本段厚度约70m,最上部K5煤层,煤厚1.04~2.07m,平均厚1.78m,但在XX煤矿矿区该煤层不稳定,属不可采煤层无开采价值。 (3)上三叠统干海资组第三、四段(T3g3-4) 厚约160m。底部为深灰、灰黄色砂砾岩、粗砂岩至细砂岩互层,一般厚为30m,中部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及粗砂岩,厚约90m;顶部为粉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厚20m。 (4)上三叠统干海资组第五段(T3g5) 灰、浅灰绿色,层状及厚层状中粒砂岩、粗砂岩,分选性良好,坚硬,厚度稳定,一般为90m左右,在地表该层不易风化形成陡壁。 3.2 构造 核实区总体构造特征为单斜构造,倾角24~40,南以F25断层限制,区内发育两个较大次级背向斜构造。 XX县XX煤矿矿区范围之南边界F25断层,通过几次勘探和现有生产巷道揭露,证实F25断层是一逆断层,走向延伸2km以上,断层走向北40西,断层有明显的倒转现象,浅部断层面倾向北东,倾角20~30;深部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60~38,该断层平移断距500m左右,断层破碎带不大,牵引褶皱明显,F25断层构成了北井田北段(即羊桥箐十号井、四号井、新东一号井等三个采区)与北井田南段(即张武庄煤矿)的分界。 烂泥凹次级背、向斜位于烂泥凹箐沟,根据巷道揭露情况,在K5煤层露头北西方向(即1线地质剖面北端)有一走向长约100m左右的背斜,再往前又有一条走向长为150m左右的向斜,为一挠曲。 十号井开采区域地层走向北西20逐渐转至北25东,倾向北东,倾角20~30,地层产状沿走向及倾斜之变化,由南而北,从浅到深倾角有增大趋势,走向长度约1200m,区内小褶皱频繁,轴向为北15西,褶皱带对煤层的回采有一定影响。 矿区内未发现较大断层,据生产中发现局部地段次级小断裂较发育,煤、岩层连续性较好。但不排除深部有走向断层的可能。 4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 4.1 煤层 矿区内煤层主要赋存于上三叠统干海资组第一段(T3g1)煤系地层中,编号为K1b,为矿区主采煤层。 (1)K1a煤层赋存于上三叠统干海资组第一段(T3g1)中部K1b煤层之下,与K1b煤层间距5~12m,煤厚0.61~0.92m,局部厚>1m,一般厚度为0.63~0.80m,基本上稳定,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 (2)K1b煤层赋存于上三叠统干海资组第一段(T3g1)顶部,煤厚0.64~2.69m,局部厚>3m,一般厚度为0.83~1.72m,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2~3层,岩性多为炭质泥岩、砂质泥岩,直接底板为泥质粉砂岩,顶板为中粗粒砂岩。 4.1.1 可采煤层厚度、结构及顶、底板岩性特征 据坑道揭露资料显示,采矿权区内可采煤层为K1a和K1b,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K1a煤层煤层顶板为灰黑、浅灰色含炭粉砂岩;底板为中厚层状灰色泥质粉砂岩,随煤层分布,煤层厚度为 0.61~0.92m,局部厚>1m,一般厚度为0.63~0.80m,基本上稳定,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 K1b煤层局部为一背斜构造,煤层出露于矿区北西方向,倾向北东,地表倾角一般为20~30,深部为35~40左右。顶板为灰、褐黄色中粗粒砂岩,中厚层状,较坚硬。底板为灰、褐黄色泥质粉砂岩,有植物化石碎块。煤厚0.64~2.69m,局部厚>3m,一般厚度为0.83~1.72m,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2~3层,岩性多为炭质泥岩、砂质泥岩,直接底板为泥质粉砂岩,老顶板为中粗粒砂岩。 4.1.2 煤层对比 (1)对比方法 首先确定含煤段(T3g)各煤层顶、底界线,其次依据岩性标志层,煤层间距、媒质、煤层结构、厚度以及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等做对比依据,确切地进行各煤层的对比工作。 采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将矿区各工程所见煤层经过纵向和横向剖面对比,以便提高煤层对比连接的可靠性。 (2)对比依据 在对比方法确定后,依据下列标志划分出K1a、K1b、K5煤层。 K1b煤层整个煤层顶板为灰、褐黄色中粗粒砂岩,中厚层状,较坚硬;底板为灰、褐黄色泥质粉砂岩,中厚层状。煤厚0.64~2.69m,局部厚>3m,一般厚度为0.83~1.72m,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2~3层,岩性多为炭质泥岩、砂质泥岩。 K1a煤层顶板为灰黑、浅灰色含炭粉砂岩,煤层厚度为 0.61~0.92m,局部厚>1m,一般厚度为0.63~0.80m,基本上稳定。底板为灰色砂质泥岩,中厚层状。与上覆K1b煤层间距5~12m。 K5煤层顶板为褐黄、浅灰色细砂岩,中厚层状,结构复杂,含夹矸,分布不稳定,在矿区属不可采煤层,中深部K5煤层逐渐尖灭。底板岩性为褐黄色泥质粉砂岩,中厚层状,K5煤层与K1b煤层间距约50m。 4.2 煤质 1 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1)宏观物理性质 多为亮煤型,细条带状~细线理状,以镜煤化物质为主。相互排列分布,暗煤物质呈条带状~细线理状,有时夹有少量丝炭分子,具有微光泽和较亮的光泽,硬度不大,易破碎,呈粉状、鳞片状,染手,少量块状。煤中可见矿物为石英、方解石,多呈共生矿物,含量较少,不易剔出,经洗选后可作为炼焦用煤,特别是K1b煤层。 K1b煤层光泽为暗淡至微光泽,局部有较亮光泽,硬度低,节理较发育,结构疏松。 K1a煤层光泽为暗淡至微光泽,局部有较亮光泽,硬度低,节理较发育,局部结构较紧密,性较硬,光泽暗淡。 (2)微观煤岩特征 煤岩成分(1)镜煤有强的光泽,参差状断口,较硬,有垂直裂纹,成片状,成分多余60。(2)亮煤光泽较强,硬度次,平整断口,成分较少。(3)暗煤至丝炭光泽暗淡,硬度低,疏松,呈粉末状,成分少于30。(4)丝炭化物质约5。 2、 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1)化学性质 ①灰份(Ad) 灰份(Ad)K1b煤层灰份在15.64~20.49之间,平均在18.01;K1a煤层灰份在17.43~22.37之间,平均在19.37,属低中灰份煤。 K1a、K1b煤层煤质分析结果表 煤层 编号 水份() Mad 灰份() Ad 挥发份() Vdaf 硫份() St.d 发热量 (MJ/kg)Qnet.d K1b K1a 注 ②发热量(Qnet.d) 原煤发热量矿区K1b煤层发热量(Qnet.d)在25.31~30.24MJ/kg之间,平均在27.32 MJ/kg;K1a煤层发热量(Qnet.d)在23.64~28.43MJ/kg之间,平均在26.41 MJ/kg,属高热值煤。 ③全硫(St,d) 原煤全硫(St,d)K1b煤层全硫含量在2.24~2.87之间,平均为2.71;K1a煤层全硫含量在2.31~3.12之间,平均为2.87,属中高硫份煤。 (2)煤类 ①挥发份(Vdaf) K1b煤层原煤挥发份(Vdaf)在30.21~34.15之间,平均为32.54;K1a煤层原煤挥发份(Vdaf)在29.76~36.45之间,平均为31.79。 ②粘结性 K1b、K1a煤层粘结指数均为7。 按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5751-86),矿区K1b、K1a煤层属变质程度较低的肥煤2号。 3、 有害元素 (1)硫K1b煤层全硫含量在2.24~2.87之间,平均为2.71;K1a煤层全硫含量在2.31~3.12之间,平均为2.87,均属中高硫份煤,对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 (2)磷矿区K1b、K1a煤层磷含量在0.0025~0.011之间,其含量甚微,对环境污染影响不大。 4、煤的工业用途 矿区煤层为中灰份、中高硫份、高热值煤,煤质牌号为肥煤2号。煤质质量指标经筛选后符合当前国家对冶金用煤的要求。故确定矿区煤层为冶金用煤。 4.3 矿床内共(伴)生矿产 根据勘探资料, 煤系地层中微量元素含量远低于工业品位要求,无经济价值。由于本次工作程度低,未对煤系地层的上覆及下伏地层做详细的研究工作。 5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5.1 水文地质 5.1.1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一、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 矿区地处福德山北东方向,属低中山区。矿区内地形总体为西南高东北低,高差约385m,地面坡度多为25~35。最高点位于矿区西南方向,海拔约2070m,最低点位于东北部拐点矿3位置一河谷标高1685m,亦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内除北部外围雨季-旱季无河流外,但冲沟较发育。 矿区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雨季分明,雨量集中在夏季;参考县城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约920mm,年最大降雨量约2000 mm,日最大降雨量约50 mm,雨季多集中5-10月,占全年降雨的92,气温比坝区偏低,温差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16℃,夏季最高气温为33.7℃,冬季最低气温为1℃,全年风向多西南风,平均风速5.3/s,属六级。 二、矿区含(隔)水层(组)特征 据区域内地层岩性及含(隔)水层初步分析,工作区地层将其含(隔)水性及及水文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1)上三叠统舍资组(T3s)裂隙弱含水层 灰黄、褐黄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中粗粒砂岩及煤线,分选性好,中厚层至厚层状,水平层理发育,厚度约350m,含裂隙水,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 (2)上三叠统干海资组(T3g)孔隙、裂隙含水层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三层(K1a、K1b和K5),其中可采煤层为K1a、K1b煤层。岩性主要以石英、长石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砂砾岩。根据岩层特征及含煤性分为五段,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第一段(T3g1)顶部;编号为K1a、K1b;第二段(T3g2)顶部,编号为K5,本组厚度一般为327m。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 (3)上三叠统普家村组T3p 裂隙含水、透水层 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及黑色泥岩夹中至粗粒砂岩,厚约1200m,含裂隙水,一般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矿区地层为不同程度的含水地层,煤层为隔水层,煤层顶板岩石较为坚硬,随着开采的不段延伸,会使岩石产生断裂,裂隙发育充水,因此矿井水通过裂隙与地表大气降水联系,小窑及采空区积水对开采影响较大。 三、地表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据对矿井的调查,每年5~10月份雨量充沛,山沟常有流水,属季节性地表水,是补给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四、断裂、裂隙水文地层特征及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本矿区断裂构造位于西南部,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矿区裂隙是补给矿区地下水的主要通道,因此矿区内充水方式主要以大气降水及浅部采空区积水。对矿体开采有较大影响。 五、XX煤矿十号井及老窑水文地质情况 本次工作调查了一对主矿井(十号井),老窑二个(已封闭)。据调查资料看 上三叠统干海资组(T3g)地层,主要含水方式为裂隙水,在巷道中见有渗水、滴水现象。 十号井主、副井巷道控制面积为31.57万m2,水位降深121m。矿井干季涌水量为100m3/d、雨季涌水量为120m3/d。 老窑(已封闭)本次工作时,未见水流出。 六、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 矿区总体为西高东低,山岭总体走向与地层走向大体平行,呈近南北向。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降水通过渗透和裂隙通道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体由西向东径流。矿区自然条件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七、矿区水文地质类型 矿区范围内无河流、湖泊,但沟谷发育,沟谷干季水量较小,雨量大时易形成山洪。 据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为南高北东低的特点;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中等,无较大的断裂构造;据地表水特点、地下水补、排途径特点等。XX县XX煤矿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属以孔隙、裂隙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 八、矿井涌水量预测 XX县XX煤矿最低开采标高为1600m,本次矿井涌水量预测暂定为1700m水平以上。 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利用矿区矿井排水资料,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计算。 计算公式 式中预测矿井涌水量(m3/d) 主、副井所控制的整个坑道系统涌水量(m3/d),56月份为120m3/d,干季为100m3/d 预测1700m标高以上储量估算面积(80.71万m2) 主、副井巷道控制范围面积(31.57万m2) 矿井涌水量预测水位降低值,采用两斜井平均水位标高1821m与预测水平标高1700m之差,(即S1821-1700121m) 矿井现在水位降低值,(即S01821-174675m) 矿井涌水量预测结果 干季涌水量 雨季涌水量 九、预测结果评述 1、矿井涌水量所采用的各项参数为XX煤矿十号矿井浅部资料,预测深部会有出入。 2、矿区内地层富水性弱~中等,水文地质条件属简章,利用生产矿井(十号井)现有排水资料采用比拟法计算公式预测的矿井涌水量基本符合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3、预测结果不包括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突水量(如揭穿老窑积水、断层水),应予以注意。 从预测结果看,矿区内地下水主要为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的浅层充水,本次预测的矿井涌水量仅供参考,有待以后进一步完善。 十、矿井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 矿区内无地表水体,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较困难,据矿井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调查,矿坑水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利用价值极高。从矿井中抽排的地下水,可用于农田灌溉,对缓解附近农业用水紧缺的矛盾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5.1.2 矿山供水 1、生活用水 供水方向从矿区外围的泉水引进,经取样分析,泉点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可供生产生活用水。 2、工业用水 坑道中的水含SO2-较高,不能作饮用水,但可作为工业用水,但需作适当水处理。 5.2 工程地质条件及采后的变化 一、工程地质岩组 1、上三叠统舍资组(T3s)较软弱~半坚硬岩组 灰黄、褐黄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中粗粒砂岩及煤线,分选性好,中厚层至厚层状,水平层理发育。裂隙较发育,裂隙一般被泥质充填,抗风化能力弱,多形成平缓的山坡,属较软弱~半坚硬岩组,对煤层的开采影响不大。 2、上三叠统干海资组(T3g)较软弱~半坚硬岩组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三层(K1a、K1b和K5),其中可采煤层为K1a、K1b煤层。岩性主要以石英、长石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砂砾岩。根据岩层特征及含煤性分为五段,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第一段(T3g1)顶部;编号为K1a、K1b;第二段(T3g2)顶部,编号为K5,该组岩石性质为较软弱~半坚硬岩组。 3、上三叠统普家村组T3p半坚硬岩组 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及黑色泥岩夹中至粗粒砂岩,该组岩石性质为半坚硬岩组。 二、断裂构造对工程地质的影响 矿区内次级小断裂构造较发育,煤层在矿区内较稳定。总体上看,矿区内次级小断裂构造对开采有一定的影响。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三、生产矿井工程地质情况 从生产矿井调查分析,矿区含煤地层主要为砂砾岩、砂岩类(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煤线组成,总体上看基本为较软弱~半坚硬岩组,岩组整体稳定性一般,该段在开采过程中,基本以加密支护为主。故顶底板稳固性一般,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四、煤层顶底板及井巷围岩稳固性评价 矿区内可采煤层顶板为褐黄、浅灰色砂岩类,中厚层状。底板为褐黄、灰色泥质粉砂岩,中厚层状。顶、底板为半坚硬岩层,较稳固。裂隙较发育处,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各含隔水层间发生水力联系,会降低岩层的稳固性,使岩体的工程质量降低,开采时应加强疏排水及巷道的维护。 五、地质构造工程地质特征及对开采的影响 区内主要的断层F25为逆断层,倾向东,倾角65~78,破碎带宽1~2.1米,主要由断层泥、角砾岩等组成。对矿体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区内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统计结果十号井50∠65,5条/米;320∠50,10条/米;155∠10,7条/米。四号井129∠62,6条/m;10∠72,4条/米;90∠75,5条/米。节理特征和性质多为微张剪裂隙,节理裂隙宽度一般小于1毫米, 未见充填物。节理裂隙的发育使岩层岩体结构发变化,稳定性下降,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