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井田火成岩侵蚀区煤质变化研究.pdf
铁法科技 2 0 0 0 年1 2 月 萄 翘探讨 大兴井田火成岩侵蚀区煤质变化研究 矿 兰 / U 弓 、 7 , 一 一 I l , 化规律, 并提 出了火成岩幔蚀区的煤质预报方法 . 对火成岩侵蚀区煤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参考 价 . 翔词 恸 , 唯理 人 岩体 。 一 1 火成岩概况 1 . 1 岩体特征 铁法煤田火成岩主要分布于大兴矿和大 隆矿两个井田, 为侵入不同层位的岩俸群 总 长 9 k m, 宽 3 5 k m. 长轴方 向 向 NNE向 与煤 田主要构造线方向一致 而大兴井田内火成 岩在铁法煤 田中是最为发育 的, 对煤层的影 响最为强烈。 生产实见, 所揭露的基本为辉绿 岩 . 其岩性随着所处部位的不同而变化。 一般 中心相呈深灰绿色, 粗粒含晶质结构 . 矿物成 分以辉石 、 橄榄石 基性斜长石 、 方解石、 磁铁 矿等为主 , 块状构造, 但个别可见气孔和杏仁 状构造气孔 内充填有边缘相呈灰白色、 灰色 、 暗色矿物少 . 基性斜长石多 , 肉眼难以与沉积 岩区分 。较为典型实例如南一采区 7 0 l 运顺 岩墙 见图 1 及 S 4 0 2 、 N 4 0 2工作面等 在断 层带附近 如 9 1 9 、 9 2 5 、 9 0 和 9 5 0等钻孔 可见熔岩角砾岩 , 有些岩墙 附近也可见类似 现象, 如北一采 区 0 工作面边 切断裂带附 近的岩墙 , 见有熔岩角砾岩 . 为角砾状结构 岩体的平面形 态较复杂 , 用钻探法圈定 的形态多为不规则的椭圆形 . 舌彤. 边缘参差 不齐 , 方 向性 好 . 长轴 方 向 大致 NNE I t ] . 升 下实见 一 般为 小型 岩 体 . 其 厚 度 各个 方 向 E 的延展长度及边缘形态更为复杂。 2 6 井田内火成岩体基本上沿主要断裂带活 动 , 靠近断裂交叉部位是其良好的上升通道 , 删 1 大 兴矿 S 1 7 0 4运顺 6 5 2 m 处 岩 墙 1 . 3分布特 征 实践探明 , 辉绿岩体沿中心管道溢 出后 , 沿层间形成 j个较大 的岩床, 侵入煤层顶底 板. 并 由此派生出对回采工作面煤质有较 大 影响的更次一级岩墙 , 申珠状及薄层状岩体 . 其特征 如图 2 所示 匿 2 兴井 田上煤组岩庶分布图 床⋯ 以 9 2 5 、 7 0 2岩体为中心, 由南翼运 蝴 一 辩 维普资讯 第2 期 铁法科技 2 0 0 0 年l 2 月 输大巷西至 F 4 9 号断层, 北起第 4 勘探线至 1 3勘探线 , 面积约 Km 。与 7 一 号煤层顶板 直接接触 , 部分 吞蚀 了煤层或使其成为天然 焦, 使该煤层厚度由 5 . 5 m变薄为 2 m左右. 最薄处 0 . 7 5 m。在 N. 4 0 7 皮带道上方将 4 号煤层全部烘烤变质 为天然焦 , 在 7 0 2孔附 近局部吞蚀 4 2 号煤层 , 形成无煤带。 床二 以 9 1 7岩体为 中心, 侵入 7 号煤 层顶板 , 面积 1 . 2 k in 将 7号煤层局部熔蚀 或成天然焦 在 9 1 5孔附近上侵 4 号煤层底 部, 岩体厚 2 o 一3 0 m, 据 N. 4 0 2工作面实见 , 该岩体以岩墙产出侵入煤层 . 使该工作 面变 为不粘煤 , 局部变为天然焦。 床三 侵入 4 一 煤层底 部, 据 S 4 0 4 、 S 4 0 2工作面实见 , 该岩体 以岩墙及 串珠及薄 层状侵入煤层发生接触变质。 床四 面积约 2 . 6 k in . 岩 体厚 5 ~4 0 m. 在南一采 区沿 F 4 0断层 向西侵入 4号 煤层 顶部或中间 . 使该煤层厚度 由 3 . 5 m变薄为 2 ~ 0 .7 m 。 床五 发育在北二采区中部 , 呈狭长条带 状 . 面 积约 0 . 3 k in . 侵 入 4 煤 层 中间 , 厚 0 . 3 8 ~0 . 6 m, 对该煤层 影响较轻。 1 . 4火成岩对煤层的破坏作用 井 田内火成岩对煤层的破坏作用基本为 吞蚀熔化和烘烤变质两种 。其中吞蚀熔化包 括岩床大面积的层状吞蚀, 小型岩体局部吞 蚀及有一定方向的岩墙分割等 。 对煤层 的烘烤变质作用 . 即化学热液变 质作用是高温岩浆在冷凝过程中释放的大量 水蒸汽和挥发物质 . 使煤的变质程度增高 , 颜 色变浅, 硬度增高, 外生裂隙发育. 并部分充 填了方解石, 同时煤的挥发份和发热量降低 . 燃点增高 . 因而煤的灰分普遍增高。 由于煤的 矿化度普遍增高, 形成煤质 的带状分布. 即天 然焦一气煤 一不粘煤一长焰煤 2 火成岩与煤层的关系 2 . 1接触类型 大兴井田的每个大型侵入体的整体形态 均以岩床的形式表现. 矿井巷道所见形态各 异的岩体都是大岩床的边缘相产 出的小分支 岩 体, 它们的出现 . 朔源均证明母体的存在 。 分支岩体一般沿母体边缘相带展布. 形状不 规则 , 产状各异。 大兴井 田火成岩与围岩的接 触关系属侵入接触关系 2 . 2侵蚀程度与煤层结构有关 煤 层由于沉积物 质和外界 因素的差异, 使煤层在不同地段或煤分层 的结构硬度、 密 度不同, 通常岩浆易沿煤层中较软弱的层位 侵入。如 4 z 煤层 , 伪顶或直接顶由泥岩、 泥 质砂岩、 薄煤层等组成 , 因而 4 - z 煤层顶板受 火成岩巡蚀严重 , 煤层上部多被熔蚀或变质 又 由于 4 z 煤 层结构 多为复合 型, 煤 的 自然 分层多, 硬度小. 岩浆侵入煤层之中形成似层 状、 钟乳状, 层间不规则状等形态。 2 . 3煤层厚度对岩浆活动的控制作用 煤层越厚为岩浆活动创造 的空间越大. 在本井 田, 4 - 2 号煤层厚 1 . j ~2 . 8 m, 岩浆侵 入到 4。 号煤层时, 形成较大的无煤区 7 层 煤平均厚度 3 . 5 ~5 . 0 m. 当岩浆侵入该煤层 时 , 煤层易形成局部积聚的情况 , 无论岩浆呈 何种状态, 其周围或多或少均留下了残留煤 层 3 火成岩侵蚀区煤层的赋存状态 如前述 , 由于侵入岩浆受到诸多 因素的 控制. 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岩体 , 相应的也残留 了不同形态的煤层和天然焦 . 概括起来 , 可分 为以下几种类型。 3 . 1 连续煤层 这一类型煤层基本保持了连续性, 但也 是开采煤 层最为复杂的一类, 煤质受其影响 也最大。 岩体在侵入煤层的顶或底板使煤层明显 变薄. 残留煤层厚度与岩体厚度成反 比 同时 也与煤层原来的厚度成正 比, 即原来的煤层 越厚 , 残留的煤层或天然焦也越厚。 如床 4于 2 7 维普资讯 第2 期 铁法科技 2 0 0 0 年l 2 月 F 。 以西侵入 4层煤顶底板 , 煤层厚度一般为 1 . 0 1 . 5 m, 最薄处仅剩 0 . 7 m 原厚 3 . 5 m , 床 5面 积 约 1 . O 1 2 k m , 侵 入 4层 煤 面 积 0 . 8 k m。 , 使煤层变薄 为 1 . O m, 局部不可采. 此类型煤变质一般较高。 波状起伏状岩体多发生在岩浆侵蚀区的 边缘地带. 疲状起伏的幅度不大。 当突入煤层 中间, 在突入部分两侧或顶底残 留厚薄不一 的煤层和天然焦 。 3 . 2 不连续煤层 煤层受到岩流的破坏 失去连续性 , 多数 呈现鸡窝状, 大型钟乳状或大型丘状产 出, 倾 角均不小于 5 O 度 , 边缘不整齐。在火成岩非 边缘地带岩体受 自力静压力作用 也与 围岩 性质、 构造有关 岩体波状起伏较大 , 因此 在 不太厚的煤层中. 由于较大的波状突起 , 就会 将煤层侵蚀掉 , 形成无煤 区。反之, 在岩体两 侧就造成了煤或天然焦的局部积聚, 这种 残 留煤的长度方 向, 一般平行于岩体 的长轴方 向 。 岩墙破坏 了煤层的连续性, 但其形态特 征与上述情况相反. 其特征为岩体倾角均在 8 O度以上 , 与煤层接触面较平整, 有熔岩 角 砾存在 , 岩体附近煤层 肉眼鉴定有 明显的煤 质分带现象。 3 . 3 煤层中不规则的零星岩体 岩体形态不规则 , 个体不大 , 存在于煤层 中间, 实际就是煤层的包裹体. 煤层一般无变 质现象或轻微变质, 这类岩体 占煤层空间不 大, 与煤 层接触 面不整齐 , 多见于 4 号煤 层 。 4 与煤质的关系 在火成岩侵蚀区, 煤层发生接触变质 。 煤 的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岩浆侵入煤系地层时 . 其 内部所含各种气体、 液体在高温作用下 向 煤层释放, 并使煤层发生变质的作用 岩浆在 冷凝过程中, 高温蒸汽渐 变为高温热液 3 7 d 一 3 0 0 ℃ , 至中温热液 3 o o 一2 o 0 ℃ . 此时岩 2 8 浆的活动性强 , 压力大 , 温度 高. 到低温热液 时 约 2 ∞一5 O ℃ , 岩浆 的流动基本停止. 对 煤层变质影响较小。 这种高温气体、 液体可沿断层 、 破裂带、 煤层 的裂隙与孔隙扩散运 移到较远 的地方, 使煤层在较大范 围内发生变质, 从本 井田揭 露 4 、 7两个煤层实例. 如岩浆位于煤层 下部 则煤变质高 . 范围大 , 反之则小。在火成岩侵 入区煤种一般均此周围地区高一个牌号 见 图 3 。 周 3丈 兴 井 田开 采 煤 层媒 种牌 号 周 4 . 1岩体在煤层底板时煤质变化情况 岩体在煤层底板时对煤的变质程度影响 最大。 在接触变质的三个主条件中, 岩体产状 对于煤层 的空间形态 最为重要 , 其次是岩 体与煤层的距离 , 再次是岩体的厚度 。 根据对 4煤层煤质资料研究, 当岩体为 岩床侵入煤层底板 , 天然焦厚度与煤层 和岩 床之间的距离有关 见 围 4 . 在曲线围上天 然焦的点大多集中在 2 m 以内约 占 9 4 当 超过 2 m 以后 , 煤层变为天然焦的可能性减 小。 如在 S 4 0 6 工作面跟踪观测, 岩体距煤 层 2 m 以内, 煤层全部变为天然焦 , 但岩体距 煤层在 2 m 以上时 , 煤层 自下而上全部或部 分变为不粘煤 图 5 , 是当岩体侵入煤层 底 部. 天然焦厚度与岩体和煤层距离的变化曲 线. 说明岩体距煤层愈近, 天然焦厚度愈大 。 4 . 2岩体在煤层顶板时的煤质变化 岩体侵入部位在煤层顶板, 可使煤层 自 上而下发生变质 图 6 . 说 明了天然焦厚度 维普资讯 第2 期 铁法科技 2 0 0 0 年1 2 月 与岩体的厚度有关 , 亦与岩体和煤层的距离 有关。 鑫 。 裴 。 鉴 O 图 4 岩体侵入煤层底板与天然焦关系曲线图 图 5 但不论岩体厚度多大 . 与煤层距离多近 或傲为煤层的直接 顶板 , 天然焦厚度仅为 蕾 螳 鞋 垃 稍 盍1 5 卦 1 .0 蜒 0 ,5 0 岩 与l 嚏 再, m 岩体侵入煤层底板天然焦厚度与岩体和煤层距离关系曲线图 0 . 5 m左右, 最大亦不超过 1 . O m。 4 . 3岩体侵人煤层中间的煤质变化 l 1 . 5 1 . 0 0 . 5 O 图 6 岩体厚度与天燕焦厚度及岩体与煤层距离关系曲线图 1 岩墙追朔源产 自岩床 , 岩墙在工作面 状薄层岩体 、 透镜体等 。一般体积较小 , 宽或 内一般宽 1 6 m, 最宽达 1 5 m左右 。岩墙两 长度不超过 2 m, 似层状薄层岩体长 j 一2 0 m, 侧煤质变化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如 S- 4 0 2工 但厚 均在 0 . 3 m 以下 , 因此这类岩体对煤层 作 面实测, 岩墙宽 为 1 m 时. 两侧天 然焦厚 的变质作用甚微 。 0 . 5 5 m. 当 2 m 时 . 天然 焦厚 为 0 . 8 m 又如 N[ 4 0 2 工作面岩墙宽 3 . 6 m, 两侧煤质情况依 次为 距岩体 0 . 5 m时 , 灰分 6 1 . 1 6 , 挥发分 2 7 . 8 5 ; 距岩体 l m 时, 灰分 为 4 j . 3 2 , 挥 发 分 为 3 2 . 0 6 “ 距 岩 体 2 m 时 , 灰 分 为 4 0 . 1 7 , 挥发分为 3 5 . 4 8 2 火成岩体巡入煤层中间. 天然焦厚度 与岩体厚度有关 见图 7 。 匿7 岩体侵入煤 层中间岩 体厚度与 天然焦厚度关系曲 线图 煤层 中间岩体包括不规则状岩体、 似层 5 火成岩侵蚀 区的煤质预报 火成岩侵蚀煤质的变化遵循的一定 规 律, 其研究方法也是有规可循的。 在利用前人 研究成果及方法的同时. 根据本地区、 本井田 火成岩活动特征和煤 质变化趋势. 做出近期 和中期预报是有可能的。 5 . 1 资料的收集与汇编 对火成岩的研究一般比较复杂工作方法 主要有三个步骤 1 现场观测岩体的产状、 规模, 岩体 与 煤层的接触关系 , 岩体边缘擦痕及流动方 向, 煤层的变质程度及煤质分带现象 , 绘制素描 图等。 2 正确选择采样点. 一般 自岩体向外最 少应布置三个采样点 即接触 面、 煤层变质 带、 正常煤 层 , 化验项 目应包括灰分 、 挥发 2 9 山 , 巨蛙 维普资讯 第2 斯 铁法科技 2 0 0 0 年1 2 月 分、 发热量 有条件的可开展胶质层厚度、 粘 结指数测定 等确定煤层变化程度和煤种牌 号 。 3 依据上述各项资料进行煤质综台编 录. 编制火成岩侵蚀 区煤质图 包括平面 图、 剖面图 。绘制煤层灰分等值线图 5 . 2煤质预报 火成岩侵蚀区煤质的变化无论在水平分 带或垂直分带一般都是渐变的过程 接触变 质作用在水平上应注意与动力变质 的区别 , 在垂直分带上应注意与深层变质的区别 . 因 此, 根据历年煤质化验资料分析开采煤层在 各水平、 各采区间的煤质变化规律 , 就可以预 测采区近期及矿井中长期的煤质变化趋势和 发展 。采区近期预报要求在准备工作面形成 之前. 根据石 门运输及回风巷道实见所收集 的有关地质资料及煤质化验资料编制回采工 作面煤质说明书。煤质说明书内容包括地质 煤质平面图、 剖面图、 煤质化验资料及建议措 施等文字说明。近期煤质顶报是火成岩侵蚀 区制订 回采施工方案, 施工准备和编制 回采 工作面说 明书的重要依据 , 因此必须做到及 时准确 。 中、 长期顶报是在近期预报的基础上 进行分析 、 推断 , 一般中期预报每 2年进行一 次 , 长期预报每 4 5 年进行一次 。在一个煤 田, 成煤因素很多, 往往多项指标闻有着内在 的、 多方面的联系, 因此有必要跨井田从多因 素来进行分析 。这种变化规律不仅表现于挥 发分、 发热量和灰分 , 还有结焦性、 粘结性 、 硫 分、 元素分析 、 牌号等的变化, 可 以从中找 出 各项指标问的相关关 系, 定期进行一次 系统 的煤质资料汇编 , 提供矿井中长期煤质预报 作 者简开 陈 哪 9 8 0£些 业于阜新矿 业学院 地测 系谋田地质勘探专业, 工程师 , 现在大 矿负贾矿井媒 质管理二作 小康矿 南二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通过评 审 由中国煤田地质 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院承担 的“ 小康煤矿 南二采 区三维 地震 勘 探” , 日前通过了铁煤集团公司组织的专家委 员会评审 。 小 康 矿 南 二 采 区 勘 探 研 究 区 面 积 2 . 1 7 k in , 在该 区 实施 三维 地 震 勘探 工 程 1 9 777 77 个物理点, 并按照“ 三高” 即高分辨率、 高保真度、 高信噪 比 处理原则 , 结台多种参 数对三维地震数据 进行精细处理 , 获得如下 技术成果 1 、 查 明区内 1 煤 层底板起伏形态和深 度; 2 、 查 明了 区内 1煤层中断层的发育情 况 , 区内共解释落差大于等于 3 m的断层 1 6 条 , 落差小于 3 m的断层异常 1 3条。与原地 质勘探结果相 比, 新发现断层 1 5条. 修正了 1条 断层 , 否定 了 F F F 3条断层 的存 在 ; 3 解释了研究区内 1煤层反射波振幅异 常. 并在 1 煤层底板等高线 图上圈定了煤层 反射波振幅异常带 评审认为 小康矿南二采区三维地震勘 探成果资料可作为南二采区优化设计的地质 依据 。 段宏群撰稿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