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细则.pdf
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细则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细则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细则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二 00 四年六月 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细则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细则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细则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地质填图又称地质测量。地质填图在固体矿产普查找矿和矿床(区)勘查评 价中,是一项基本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壬作手段。 1 1 1 1. . . .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 1 1 1 1. . . .1 1 1 1 地质填图的任务地质填图的任务地质填图的任务地质填图的任务 地质填图总目的是圈定各类地层、地质体界线,矿体分布位置,初步查明 各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产状变化规律,以及成矿后期岩浆岩、断裂构造对矿 体的穿插和破坏作用,为矿床评价工作或深部工程控制提供依据。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在矿床(区)普、详查或勘探阶段进行,主要任务是 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 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为探矿工程 布置、资源储量计算,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表资料。测区范围通常局限于矿 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但应包括探矿工程布置范围。 1 1 1 1. . . .2 2 2 2 填图比例尺填图比例尺填图比例尺填图比例尺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选用比例尺一般为 110000-11000,必要时 1500。 在确定矿区地质填图比例尺时,必须综合考虑矿区地质构造发育程度、矿体 形态复杂程度、矿石质量或矿化均匀程度等因素,通常是当矿体形态较复杂、矿 层厚度或矿石质量变化较大、矿化不均匀时,采用较大比例尺,反之用较小比例 尺。 1 1 1 1. . . .3 3 3 3 地质填图的工作阶段地质填图的工作阶段地质填图的工作阶段地质填图的工作阶段 矿区地质填图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料收集和设计编写、二是野外 地质调查、 三是中间性资料整理及野外综合研究、 四是综合整理及编写填图总结。 2 2 2 2. . .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收集、、、、设计编写设计编写设计编写设计编写、、、、工作用品准备及人员组织工作用品准备及人员组织工作用品准备及人员组织工作用品准备及人员组织 2 2 2 2. . . .1 1 1 1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收集 收集和综合研究矿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前人已有的地质、 矿产、 物探、 化探、 遥感资料,拟定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 2 2 2. . . .1 1 1 1. . . .1 1 1 1 收收收收集有关地质矿产资料集有关地质矿产资料集有关地质矿产资料集有关地质矿产资料 收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资料。 如果有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也应收集; 收集已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 等资料; 收集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 破坏和影响程度等资料; 2 2 2 2. . . .1 1 1 1. . . .2 2 2 2 收集有关地形及测绘资料收集有关地形及测绘资料收集有关地形及测绘资料收集有关地形及测绘资料 收集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及测区内测量控制点等 资料。 2 2 2 2. . . .1 1 1 1. . . .3 3 3 3 收集其他有关资料收集其他有关资料收集其他有关资料收集其他有关资料 收集测区内物化探、重砂、航片等资料。 2 2 2 2. . . .2 2 2 2 地质踏勘地质踏勘地质踏勘地质踏勘 2 2 2 2. . . .2 2 2 2. . . .1 1 1 1 踏勘目的踏勘目的踏勘目的踏勘目的 了解矿区岩石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及矿化蚀变分布范围、主要矿石类型、构 造特征、覆盖程度、施工条件等,选定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2 2 2 2. . . .2 2 2 2. . . .2 2 2 2 地质踏勘地质踏勘地质踏勘地质踏勘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路线对测区进行踏勘调查。地 质踏勘工作由矿区技术负责(主任工程师)组织地质(含岩矿及古生物鉴定) 、 水文、物化探、测量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参加,一般选择 1-2 条路线;若矿区地 质构造复杂时可增加 1 条踏勘路线。 踏勘路线选择尽可能垂直穿越矿区地层及构 造(褶皱、断层)线方向,各类重要接触关系、矿(化)体均应布置踏勘路线。 踏勘过程中要勤敲打、 勤观察, 并作好记录和路线地质剖面图。 踏勘结束后, 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实测地质剖面位置,写出路线踏勘小结。 2 2 2 2. . . .3 3 3 3 编写填图设计编写填图设计编写填图设计编写填图设计 通过本阶段工作,在了解矿区地质矿产基本特征、工作程度及前人已有资料 和分析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编写填图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岩石分类、命名方案和统一图例图式;实测剖面位置;提出矿区地质、矿产 调查实测剖面及填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措施、方 法和手段;所需的实物工作量、人员及仪器配置、经费及材料,完成全部工作的 时间以及必须提交的地质成果等,并编制地质、矿产草图。 设计编写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简详合适. 2 2 2 2. . . .4 4 4 4 工作用品准备工作用品准备工作用品准备工作用品准备 工作用品包括工具、材料及表格。实测地质剖面及填图所需工作用品如插表 2-1 所列(√者) 。 2 2 2 2. . . .5 5 5 5 人员组织及分工人员组织及分工人员组织及分工人员组织及分工 2 2 2 2. . . .5 5 5 5. . . .1 1 1 1 实测割面实测割面实测割面实测割面 实测剖面一般由 3-4 人进行,组长负责地质观察及记录,助手及前后测手 2-3 名负责剖面定位,采集标本及样品、测量产状、绘图、标注点位等工作。 地质填图及实测地质剖面工作用品一览表地质填图及实测地质剖面工作用品一览表地质填图及实测地质剖面工作用品一览表地质填图及实测地质剖面工作用品一览表 工作用 品 实测 剖面 填图 材料 实测 剖面 填 图 表格 实测 剖面 填图 地质锤 √ √ 地形地 质草图 √ 基点基线 记录表 √ 罗盘 √ √ 厘米纸 √ 剖面记录 表 √ 放大镜 √ √ 铅笔 √ √ 地质综合 表 √ √ 测绳 √ √ 小刀 √ √ 音影记录 表 √ √ 钢卷尺 √ 橡皮擦 √ 采样记录 表 √ 手持卫 星定位 仪 √ √ 文具盒 √ √ 标本登记 表 √ √ 计算器 √ √ 木桩 √ √ 样品登记 表 √ √ 数码照 相机 √ √ 毛笔 √ √ 地质点记 录表 √ 三角板 √ √ 符号笔 √ √ 剖面检查 记录表 √ 量角器 √ √ 红油漆 √ √ 剖面质量 评分表 √ 小图板 √ √ 样品袋 √ √ 观察点检 查记录表 √ 讲义夹 √ √ 包装纸 √ √ 填图质量 评分表 √ 地质包 √ √ 标本笺 样品笺 √ √ 2 2 2 2. . . .5 5 5 5. . . .2 2 2 2 地质填图地质填图地质填图地质填图 每个填图作业组一般由 2-3 人进行,组长负责地质观察及记录,助手负责 定位(包括图上及实地) 、测量产状、采取标本、样品。 3 3 3 3. . . .实测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剖面 3 3 3 3. . . .1 1 1 1 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及技术要求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及技术要求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及技术要求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及技术要求 3 3 3 3. . . .1 1 1 1. . . .1 1 1 1 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 地质剖画图是研究地层、岩体、构造及矿产的基础资料,根据地质剖面的资 料划分填图单元,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前提。研究与测制地质剖面,是地质调查工 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实测地质剖面一般是在地质填图的初始阶段进行。 地质剖面一般综合表示各 方面的地质内容,有时由于需要,也可只表示某一方面地质内容。 正式填图前必须实测矿区完整地质剖面 1-3 条,目的是查明矿区内地层层 序、接触关系、岩石类型、厚度、岩性、化石、矿产、标志层、变质作用、侵入 体及周岩蚀变等。 实测剖面完成后,应编制代表填图范围内的综合地层柱状图,同时明确填图 单元,作为填图区统一的分层和对比依据。 3 3 3 3. . . .1 1 1 1. . . .2 2 2 2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技术要求技术要求 3.1.2.1 沉积岩区实测剖面技术要求 沉积岩分布地区实测地层剖面要正确划分地层,了解其岩性、岩相、厚度、 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和含矿性及地球化学特征,建立工作区地层层序、标志层、 查明接触关系、确定地层时代和填图单元,要求划分到岩性段(或亚段) 。各时 代地层单位至少要有一至二条代表性实测剖面控制。 3.1.2.2 岩浆岩区实测剖面技术要求 岩体剖面研究要查明剖面上各类岩体不同组合类型、 岩体之间和内部的接触 关系; 观察研究每一岩石单元内部的岩性变化情况及超单元内部的同源演化序列 的变化情况;建立侵入的相对序次;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岩体形成时 代岩体的变形构造及就位机制等。通过对剖面的详细采样,了解单元、超单元 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成岩温度、含矿性等特征更,建立岩 石谱系单位。 3.1.2.3 变质岩区实测剖面技术要求 变质岩区测制构造地层(岩石)剖面,恢复和建立地层(原岩)系统为主, 大体上可先填制构造岩性图,再进行关键地区构造线剖面测制构造地层(岩石) 剖面.基本确定区内主要构造形式、恢复原岩、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合理划分 变质相代和填图单元。 3 3 3 3. . . .2 2 2 2 剖面位置选择及踏勘剖面位置选择及踏勘剖面位置选择及踏勘剖面位置选择及踏勘 3 3 3 3. . . .2 2 2 2. . . .1 1 1 1 剖面位置选择剖面位置选择剖面位置选择剖面位置选择 在矿区地质踏勘及综合研究分析已有地质矿产资料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实测 剖面位置,具体要求 3.2.1.1 选择地层相对较发育、出露较齐全、接触关系清晰、层序完整、岩性及 岩相有代表性、基岩露头较好的地段。 3.2.1.2 选择构造(褶皱、断裂等)较清楚或较简单的地段。 3.2.1.3 选择岩石变质或蚀变较浅的地段。 3.2.1.4 剖面线方向原则上应垂直矿区岩层走向。地质构造复杂区,剖面线方向 可以与岩层走向有一定夹角,但夹角一般不应小于 60 度。 3.2.1.5 岩层倾角平缓时,剖面线最好布置在地形陡坡处,相反,剖面线最好布 置在地形平缓地段。 3.2.1.6 通过踏勘,若难以选择到理想的剖面时,对局部或部份不理想地段,可 采用平移到附近测制辅助剖面进行补充。 3 3 3 3. . . .2 2 2 2. . . .2 2 2 2 剖面踏勘剖面踏勘剖面踏勘剖面踏勘 3.2.2.1 踏勘工作内容 剖面线的位置基本选定后,矿区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沿线进行踏勘。踏 勘应了解以下内容露头出露情况、构造种类及形态、地层组合及岩性特征、侵 入岩种类、分布、岩性及岩相变化、接触关系等。 3.2.2.2 踏勘工作的技术要求 通过踏勘应解决和统一以下认识 a.地层单位的出露位置、填图单元划分及位置、化石层位等。 b.主要构造性质、特征等。 c.矿化(体)层或蚀变特征及位置。 d.重要标本、样品采集位置。 e.确定剖面总体方位、确定需要平移地段,确定工程揭露地段等。 f.为了保证实测剖面的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体(层)界线,构造线等若 被浮土掩盖,应尽量用剥土或槽、井探工程予以揭露。 3 3 3 3. . . .3 3 3 3. . . .编制实测地质剖面设计书编制实测地质剖面设计书编制实测地质剖面设计书编制实测地质剖面设计书 3 3 3 3. . . .3 3 3 3. . . .1 1 1 1 设计书内容设计书内容设计书内容设计书内容 主要包括目的、剖面线位置、总体方向、比例尺、工作量(含地质工作量、 工程工作量) 、矿石、岩石、化石标本及样品的采集位置、编号、规格、数量完 成期限。 3 3 3 3. . . .3 3 3 3. . . .2 2 2 2 实测地质剖面的比例尺及精度实测地质剖面的比例尺及精度实测地质剖面的比例尺及精度实测地质剖面的比例尺及精度 3.3.2.1 比例尺实测地质剖面比例尺为矿区填图比例尺的 10-20 倍,可根据 勘查矿种的实际情况,参照下表确定。 填图比例尺 实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 110000 11000-1500 15000 1500-1200 12000 1200-1100 11000 1100 3.3.2.2 精度剖面图分层精度是根据剖面比例尺大小确定,凡在剖面图上宽度 达 1mm 的地质体均应划分和表示.对于一些重要的或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标 志层、化石层、矿化层、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等,如果其厚度达不到图上 1mm 的也应放大为 1mm 表示,并在文字记录中说明。 3 3 3 3. . . .4 4 4 4. . . .实测地质剖面的操作程序及方法实测地质剖面的操作程序及方法实测地质剖面的操作程序及方法实测地质剖面的操作程序及方法 实测剖面的操作程序主要为地形线测量、 地质观察及描述、 标本、 样品采集、 资料整理、编制地质平、剖面图、地层厚度计算及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编写实 测地质剖面小结。 3 3 3 3. . . .4 4 4 4. . . .1 1 1 1 地形线测量地形线测量地形线测量地形线测量 实测地质剖面的地形线测量用半仪器法(结合 GPS) ,随地质剖面测制进程 同步进行。 操作程序及方法如下以剖面的一个端点为起点,在起点处打入写有编号的 木桩(如 A0 表示 A 剖面的 O 号点) ,后测手持测绳的起点站于 O 点处,前测手拉 住测绳向剖面前进方向推进,在地形明显变化处(注意须可以看到后测手,且 可以拉直测绳)或与 O 点有一定距离处设置导线点(A1 点)并打入编号的木桩 或用油漆将编号标注在基岩上。前后测手各自在导线的两端点上(A0 和 A1)拉 紧测绳,丈量该导线斜长。然后,前后两测手用罗盘互相照准对方,分别测量导 线方位和坡度,两人测量数据相差不大时(一般3) ,取平均值。记录坡度角 时,上坡为正号、下坡为负号。 绘图员根据测量导线斜长、坡度,参照实际的地形起伏情况,即可勾绘出地 形线。随地形剖面测量进展,在导线布置同时作自然剖面图和导线平面图。自然 剖面图的地形线勾绘完后,在每个导线点上方标注导线方位角,如图 3-1 导线平面图是在确定了正北方向的图纸上,根据导线斜长及坡度角,计算出 导线的平距,按方位角依次展绘成图。 例某剖面导线 已知A0-1 斜长 22 米,方位角 20,坡度 15 A1-2 斜长 30 米,方位角 30,坡度 20 A23 斜长 26 米,方向 25,坡度 30 根据公式平距=斜长坡度角余弦 则A0-1 平距=22 米sos15=21.25 米 A1-2 平距=30 米sos20=28.19 米 A2-3 平距=26 米sos30=22.52 米 有了导线的方向及平距,按相应比例尺绘制出导线平面图(图 3-2) 。 3 3 3 3. . . .4 4 4 4. . . .2 2 2 2 地质观察地质观察地质观察地质观察 3.4.2.1 分层对每一条导线上出露的基岩进行仔细观察后,进行实地分层并完 成分层的投影层是最小的地层、岩石单位,是指岩性、成分、结构、构造、生 物组合等具明显的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的单层或复层。分层的技术要求是根据 剖面比例尺要求、矿区的实际,按野外标志将地层、岩体等划分为详略不同的岩 性层、岩相带等,作为地质观察描述和剖面图反映地层特征的基本组成部分。 3.4.2.2 标本、样品采集 a.标本采集系统采集有代表性的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一般应有陈列 标本、鉴定标本(薄片、光片、古生物、单矿物等) ,根据剖面设计,按划分的 岩层位置、标本数量、规格采集,并编号包装、记录、登记。 b.标本规格以能反映实际情况和满足切制光、薄片及标本观察的需要为原 则,一般陈列标本为 369 厘米,鉴定标本规格可适当减小。 c.标本编号标本采集后,要进行编号。编号方法是标本代号、剖面(或 地质点号) 、标本的顺序号依次连接而成.如 A 剖面上第 1、2 块标本编号分别为 BAl、BA2;如 1 号地质点采取一块薄片标本,编号为 BD1,采取二块薄片标本则 为 BD1-1、BD1-2。样品采集后,及时填样品笺,装袋。样品编号的基本原则 与编号类似,只是将代号变为样品代号即可。例5 号地质点上的拣块化分样品 号为 HD5。 d.样品采集按剖面设计需要,可采集化学分析样,光谱分析样、岩石全分 析样、古地磁测定样、同位素年龄测定样等。对采集的样品要编号、记录、登记、 包装等。 3.4.2.3 投影经观察后,将界线、产状、采样位置等采用投影方法定位,以便 记录及作图。投影方法有铅直投影和产状投影。一般情况是剖面地形线和分层界 线位置常用铅直投影或者直接读数法。操作方法如图 33 图中A2-3 导线坡度与地形坡度一致,地形线不需投影,J1与 J2界线直接 与导线相交,交点在导线上读数(5m、13.2m)即为界线位置。 A3-4 导线地形线形态变化较大,宜采用铅直投影法投影。实地分层界线地 形线之交点 J3 1、J 4 1 在地线上的投影点为界线 J3、J4,D1’、D2’、D3’点为地 形变化点 D1、D2、D3 的投影点,上述投影点在导线上读数与相应的铅直距离为 点的实际位置。 在导线两侧测量的产状和采集的标本、样品等,应按岩层走向或倾向方向投 影到导线上,并在导线相应的地形线上标注。 3.4.2.4 描述记录的技术要求, a.岩石观察与描述; 在每一导线起点开始, 按顺序 (导线斜距) 进行分层记录至终点, 如 0-15. 0 米为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细砂岩,15.0-24.0 米,紫灰色中厚层粉砂岩夹薄层钙 质泥岩,24.0-32.0 米,灰色细粒块状闪长岩脉。也可定地质点描述,描述内 容一般有以下项目 岩石名称采用复合定名,如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细砂岩。 岩石特征颜色(指岩石总体颜色) ;结构(指矿物粒度、磨圆度、结晶程 度、嵌布特征等) ;构造(原生构造,块状、层状、板状、流面状、流线状等) ; 矿物成分 (指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矿物, 包括主要矿物、 次要矿物、 付矿物、 特征矿物、次生矿物等) ;如浅黄灰色中粒块状黑云一母二长片岩。 风化指岩石风化程度及风化特征。 其他物理特征断面、光泽、硬度、比重等,例风壳状断口,珍珠光泽, 中等硬度等。 b.古生物及遗迹化石描述其种类、分布、特征等。 c.蚀变及矿化;描述蚀变岩石类型、圈定蚀变带范围和形态,观察蚀变带内 矿物变更情况及蚀变带新矿物相的特征。蚀变带往往具矿化,不同类型的蚀变带 具有不同的矿化特征,观察蚀变带与矿化带或矿体的相互位置、空间关系及厚度 等。 d.岩(矿)脉观察描述岩(矿)脉的岩(矿)石种类、名称、特征及穿插 关系、产状等。 e.地质构造主要指次生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包括断层构造岩) 、节理、 劈理以及沉积岩中后沉积作用构造(如化学作用的结核、瘤块和裂隙充填形成的 岩墙)等特征、类型、规模、形态、产状等。 f.特殊典型、有意义(接触关系、断层、褶皱等)或不解释的地质现象应 作大比例尺特征素描图。 3.4.33.4.33.4.33.4.3 物化探工作物化探工作物化探工作物化探工作 视需要开展物化探工作,物化探工作应与剖面测制同时进行,如岩石化学剖 面测量。 3.4.43.4.43.4.43.4.4 地物地貌标注地物地貌标注地物地貌标注地物地貌标注 剖面通过的居民点、水系、地形制高点、重要地物及探矿工程等,可适当地 选择部分标注在剖面图上或导线平面图上。 3.4.53.4.53.4.53.4.5 野外资料整理野外资料整理野外资料整理野外资料整理 整理要求在剖面测制过程中,要求资料当天整理,避免人为造成资料混乱 甚至错误。 野外整理技术要求 3.4.5.1 文字记录格式层次清晰、数据无误、语句通顺、文图实物三者核对吻 合,数据上墨。 3.4.5.2 自然剖面图核对、完善自然剖面图。 3.4.5.3 标本、样品整理清理标本、样品,检查编号,登记无丢失、无遗漏。 填写标本、样品送样单,及时派专人送出鉴定和化验。 3.4.5.4 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在整理时,要补充到记录中,必要时还对原始记 录进行修正。 3.4.63.4.63.4.63.4.6 实测地质剖面图绘制实测地质剖面图绘制实测地质剖面图绘制实测地质剖面图绘制((((附图附图附图附图 1 1 1 1)))) 实测地质剖面图常用展开法和投影法两种方法绘制。当导线方向变化不大 时,用展开法;当导线方位多变,转折较多时宜用投影法。 3.4.6.1 展开法绘制剖面图 将各次所测的不同方向均导线,根据其斜距和坡度角依次连接而成。在每一 导线的起点均应标注导线方位角,分层等位置就是野外投影在导线上的斜距读 数,导线上岩层倾角应换算成视倾角画分层界线和岩石花纹。 但数字应写实测的真倾向、真倾角(图 3-4) 。 展开法剖面图下方的导线平面图,由于意义不大,成图时可以不要。 图中实测各导线 A0-1,斜距 20m,方向 25,坡角5 1-2,斜距 15m,方向 30,坡角10 2-3,斜距 25m,方向 28,坡角8 3-4,斜距 20m,方向 26,坡角10 2-3,导线 7 米为 J1 2-1/J 1 1-2界线,产状 258/50(7 米) 作图方法第一步作地形剖面,按导线顺序,用导线斜长和坡角依次连接而 成。第二步,自界线位置(2-3 的 7 米处) ,按查表得视倾角的度数3727′, 画出界线(视倾角线) ,在界线两侧按岩性(图例)画岩性花纹。 (查表岩层走 向 168,导线方向 28,两者夹角为 40,岩层倾角 50,查表得视倾角 37 27′。第三步按斜距画出标本、样品等位置,完善剖面图其它整饰内容后 即为成图。 展开法优点是比较简单,便于野外绘制,缺点是转折的导线展开后,在剖面 图上夸大了地质体宽度,歪曲了地形构造形态。 3.4.6.2 投影法绘制剖面图 首先绘制导线平面图,并把各种地质要素标绘在相应的位置上,构成路线地 质图。在此基础上确定投影方法。 a、一次投影法作图 当导线转折不大,每条导线方向和剖面总方向基本一致时,可将平面图(路 线地质图)上地质界线与导线交汇点直接投影在剖面图上进行剖面绘制。 如实测导线 A0-1 斜长 20m,方向 31,坡度5 A1-2 斜长 15m,方向 29,坡度8 A2-3 斜长 21m,方向 30,坡度10 A3-4 斜长 16m,方向 31,坡度 6 总剖面方向为 30,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根据各导线斜长和坡度,计算得出各导线平距和导线两端点高差。 A0-1 平距=20cos5=19.92 米,高差 20sin51.74m A1-2 平距=15cos8=14.85 米,高差 15sin8=2.09m A2-3 平距=21cos10=20.68 米,高差 21sin10=3.65m A3-4 平距=16cos6=15.91 米,高差 16sin6=1.67m 具体操作如下图 3-5 A-A′剖面图,A-A′路线地质图是根据导线计算的 平距和方向先绘出导线平面图,然后根据各地质要素在剖面导线上的斜距,计算 为平距后绘于导线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地质界线则画出走向线(分层界线)其 它地质内容(如产状、标本等)按规定标注在平面图上。 A-A′剖面图,首先将平面图上各导线端点(A0、A1)向上方投影,在 A0 点投影线上任意选择一点作为投影点(A0) ,然后分别在 A1、A2点的投影 线上根据计算的高差,找到相应的 A1、A2投影点位置,连接各投影点即为 A -A′剖面的地形线。 第二步,将平面图各导线上的分层界线和其它地质内容,仍用向上方投影的 方法与剖面地形线相交一点,该点亦是界线点或者其它内容的点,用视倾角线作 界线、用相应的图示图例表示其它地质内容。如果出现其它地质内容(标本及产 状位置等)不在导线上时,则需要先在平面图的相应位置标注,并按岩层走向投 影到导线上,再由导线交点向上方投影交于剖面地形线上。 第三步,完善剖面图和整饰。 b、二次投影法 在绘制路线地质图的基础上,选择投影基线方向,要求投影基线方向与剖面 图方向一致。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 绘制剖面地形线。 将平面图上每条导线端点正投影到投影基线上 (交 点) ,再从基线上交点处向上方投影,根据计算的每条导线端点高差,在各条投 影线上分别标出各端点投影位置。连接各投影点而成剖面地形线。 第二步,界线及各地质要素投影。首先将平面图各导线上的界线,地质内容 等位置(交点) ,沿岩层走向方向投影到投影基线上(交点) ,再从投影基线上的 交点 处向上方投影交, 于剖面地形线上, 接各自地质内容的图示图例标注绘制。 第三步,整饰成图。 一次或二次投影法绘制剖面图较复杂, 优点是成图后剖面图上地层厚度基本 反映了地层的真厚度,地质体和构造形态基本符合实际,缺点是剖面地形轮廓线 有所歪曲。 3.4.6.3 投影基线方向的确定 当投影基线方向与剖面总方向一致时, 即剖面线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层走向的 情况下,常采用以下方法。 a.投影基线通过主要导线,如图 3-6。 图中投影基线通过或基本通过 A1-2、A2-3、A3-4、A4-5、A5-6 导线。 b.导线起止点连线成投影基线,但导线必须较均匀的分布在投影基线两侧, 如图 37。 图中 A0、A4 点连接为投影基线,导线较均匀分布在基线两侧。 3.4.6.4 地层厚度计算 按各导线分层进行计算。 厚度计算公式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 D 地层真厚度(米) L 导线斜距(米) α岩层真倾角(度) β地形坡度角(度) γ剖面导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度) 注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公式中用加号计算。 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公式中用减号计算。 例如某实测剖面中某段导线记录如下 A2-3,斜距 25 米,方向 35,坡度10 0-5 米砂岩 5-23 米白云质灰岩 产状 200/60(20 米处) 23-25 米泥岩 计算白云质灰岩层厚度 L=23-518 米,a=60,β=10,γ=走向 110-方向 35 代入公式 D=18(sin60cosl0sin75-cos60sinlO) =13.27 米 厚度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地层厚度数值取舍,按比例尺大小确定,当剖面比例尺小于 11000 时,取 整数;当比例尺大于或等于 11000 时,厚度值取小数点后一位。 岩层产状的有效控制距离,要求在野外实测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便 室内计算时使用。 岩脉岩脉在图上显示的宽度小于 1 毫米者,可不必剔除,大于或等于 1 毫米者则应剔除。若某段地层中岩脉虽小(小于 1 毫米) ,但数量较多,且对该 段地层厚度影响较大,可依据岩脉在地层中的含量比(厚度比) ,按比值算出地 层厚度。 同一向斜或背斜,地层厚度用地层较发育的一翼进行计算;对断层重复的部 份,不予计算厚度。 3.4.6.5 实测地质剖面图中表示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实测地质剖面图主要内容如图 3-8 所示 a、导线平面图上表示的主要内容 . 正北方位线、导线(长度以平距计) 、地层界线、地质点、地层代号、岩浆 岩代号、矿层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探矿工程、地质产状(选择表示) , 主要地物等。图名、比例尺、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 b、剖面图上表示的内容 图名、 比例尺、 水平比例尺、 高程或高差坐标、 导线平面图中全部地质内容。 岩性(花纹表示) 、产状(数字表示倾向、倾角) 、样品、标本位置及编号,如有 放大素描图应在剖面上方绘制并用箭头指示位置等。 剖面图方向应与投影基线平行;剖面图的西、北西、南西、南端应放置在剖面 图的左边,而东、北东、南东、北端放在剖面图的右边。 如果实测地质剖面同时进行了物化探工作,物化探曲线图视具体情况,可以 放在剖面图上方,也可另外单独作图。 c、剖面平移及表示 剖面测制过程中,如遇大片浮土掩盖、天然障碍或构造破坏等造成测制意义 不大的地段、则需平移.剖面平移一定要沿标志层、界线或顺层追索,平移距离 一般不宜过大,否则另测剖面。 导线平面图上按平移方向、平移实际距离(平距)另作起点。 如图 39。 图中A2A2′为平移方位和距离 地质剖面图平移后,按平移的二点(图中 A2 和 A2′)高差决定起算标商, 二点问水平方向酌情断 1-2 厘米,以作图方便互不重叠为准,如图 3-10。 图中 A2 和 A2′两点实际高差确定。 3.3.3.3.4.74.74.74.7 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地层柱状图((((附图附图附图附图 2 2 2 2)))) 实测地质剖面工作(野外测绘、作图、地层厚度计算、测试成果、文字整理 及修正等)全部完成后,经剖面相互对比、综合分析在综合对比实测剖面的基础 上编制测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综合地层柱状图主要技术要求 以能表达地层结构的基本特征为原则,确定柱状图的比例尺。 图中用统一图示图例规定的线条、花纹符号表示不同的岩层及其接触关系。 在右边相对应的位置写上岩层厚度和简单文字描述, 并注明有代表性的化石和矿 产;在左边表示地层系统、地层名称和时代符号。有物化探工作的,可在柱状图 右侧表示物化探曲线。 要求图的层序及取舍合理,与剖面图的构造解释一致,内容与剖面图和记录 表及岩矿测试成果一致。 3.4.83.4.83.4.83.4.8 实测地质剖面小结实测地质剖面小结实测地质剖面小结实测地质剖面小结 剖面小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4.8.1 工作概况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测量方法;工作起止时间、 工作单位、主要工作人员;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及样 品数量。 3.4.8.2 地质成果简述剖面测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地层、构造特征;依地层层 序顺层进行分层叙述。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位总述其组合特征,再按 不同岩性层分层或填图单元详述岩性特征、 接触关系特别是不整合按触或断层接 触关系;岩浆岩及岩脉构造(断裂、褶皱)分别描述类型、性质、规模、形态、 产状、对地层或矿层破坏,以及控矿特征等;矿产及矿化线索作详细叙述。 3.4.8.3 统一岩石定名经野外及室内鉴定观察后确定矿区岩石的统一定名,并 保留典型标本以兹对照, (包括沉积岩、侵入岩、构造岩、一主要矿石、蚀变岩 石等) 。 3.4.8.4 统一填图单元及图式图例 综合研究地层、 岩石、 构造和矿化蚀变关系, 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并初步编制矿区统一图式、图例。 3.4.8.5 存在问题及建议 4.4.4.4.地质填图地质填图地质填图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也称地质测量,不论哪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都应以地质观察为基 础,其精度要求,按不同比例尺又分为精测(正测) 、简测及草测。精测一般在 矿区详查及勘探阶段安排、简测一般在矿区普查阶段安排,其观察点密度一般按 精测的 60%要求;草测一般在矿区预查阶段安排,其观察点密度一般按精测的 4 0%要求。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矿产勘查的重要工作内容,比例尺的选择应以矿 床的矿体规模、形态复杂程度以及各勘查阶段的要求为依据。地质点要尽量布设 在界线上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用半仪器法或手持 GPS 定位后展绘到图上。对于 薄矿体(层) 、标志层及其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必要时应扩大表示。 4.14.14.14.1 地质填图的技术要求地质填图的技术要求地质填图的技术要求地质填图的技术要求 4.1.14.1.14.1.14.1.1 沉积岩区填圈技术要求沉积岩区填圈技术要求沉积岩区填圈技术要求沉积岩区填圈技术要求 主要观察研究地层厚度、接触关系、岩性、物质成分、沉积特征(沉积相标 志、沉积旋回、韵律等) ,可能含有的化石及产状、标志层、含矿层及其变化(含 矿岩系是填图的重点, 其厚度空间分布要详细圈定) 等, 并确定或阐明地层时代, 以及沉积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 4.1.24.1.24.1.24.1.2 岩浆岩区地质填图技术要求岩浆岩区地质填图技术要求岩浆岩区地质填图技术要求岩浆岩区地质填图技术要求 填图重点是圈定与成矿有关的岩层构造、岩体(脉)蚀变、矿化等重要地质 体的空间分布。 4.1.2.1 侵入岩区填图圈定侵入岩的分布范围,划分侵入期次和相带,查明岩 体与其他岩石(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等)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岩体的形成 时代;辨别岩相及岩石组成和结构构造特征,正确划分岩石类型;查明岩体之间 的先后生成顺序,特别是岩体内部的接触关系,弄清同类型之间或不同类型岩石 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特别是同源岩浆序列各单位的形成序次和空间展布规律 (注意岩脉的穿插关系和组合规律) ;条件具备时。按岩石谱系单位原则划分单 元、超单元;调查岩体内部各种变形构造,为分析岩体就位机制提供素材;根据 岩体中所含矿物组成及其含量, 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等论证同源岩浆演化的基本规 律;采集同位素年代测定样品,论证岩体的形成时代、序次及其相关性;研究深 成岩体内部具体构造岩浆单元与成矿关系,建立成矿模式。 4.1.2.2 火山岩区填图由于火山作用形成的喷出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在地质剖面 中的情况与沉积岩相似,次火山岩和火山通道的岩石近于侵入岩。因此,可比照 沉积岩和侵入岩填图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主要研究火山岩的岩性特点并正确定 名;根据火山作用的机理、岩石形成条件和产状等特征,一般把火山岩划分为火 山颈相,次火山相,喷发相和喷发-沉积相四个岩相;查明火山碎屑岩及熔岩岩 层的层序、厚度、产状和分布范围;对喷溢亚相火山岩按照熔岩的成份、结构、 构造、层面构造的接触关系进行分层;对火山碎屑岩要根据粒度、颜色、成分和 层面构造进行分层。 研究调查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矿床的分布情况;火 山通道、火山岩筒、爆破角砾岩筒、火山机构断裂、裂隙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 制作用。 4 4 4 4. . . .1 1 1 1. . . .3 3 3 3 变质岩区填图技术要求变质岩区填图技术要求变质岩区填图技术要求变质岩区填图技术要求 4.1.3.1 区域变质岩区填图要求正确划分变质岩类型。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