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注浆法建造阻水墙技术.pdf
2 0 1 0 年第6 期煤炭工程 综合注浆法建造阻水墙技术 南生辉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 1 0 0 5 4 摘要煤矿发生突水灾害后,在突水构造及其位置不明确的情况下,利用独头过水巷道的 有利条件,通过灌注骨料和注浆L _ r - 建造阻水墙成为最直接、最快速有效的治理方案。论文以东 庞矿2 9 0 3 工作面陷落柱突水灾害为例,系统介绍了综合注浆法建造阻水墙的工艺技术与方法。 关键词过水巷道;综合注浆法;阻水墙;旋喷注浆;充填泣浆 中图分类号T D 8 2 4 .6 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 6 7 1 0 9 5 9 2 0 1 0 0 6 4 0 2 9 - 0 3 2 0 0 3 年4 月1 2 日东庞矿2 9 0 3 工作面下巷掘进过程中 发生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2 。煤层特大突水淹井灾害,实测 最大突水水量为7 0 0 0 0 m 3 /h 。由于突水量远远大于矿井排 水能力,导致整个矿井被淹。 通过突水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突水水源为奥陶系 强岩溶含水层,突水通道为陷落柱。为了加快治水工程进 度,尽早恢复矿井,减少灾害损失,经专家论证后,对 2 9 0 3 工作面陷落柱突水灾害的治理工程分为两期进行一 期为封堵过水巷道工程,先堵巷封水恢复生产,同时进行 陷落柱探查;二期为封堵陷落柱治理工程,以根治水患, 避免陷落柱二次突水事故的发生。 2 9 0 3 工作面下巷为宽4 m 、高3 m 的煤层巷道,巷道处 水压5 M P a ,一期工程方案共布置注浆孔8 个,设计阻水墙 长度1 0 5 m ,如图l 所示。 l 阻水墙建造工艺流程 一期工程治理方案为封堵过水巷道,其实质就是在 2 9 0 3 工作面下巷中,通过灌注骨料、注浆形成一定长度的 阻水墙,切断过水通道。透巷钻孔先行灌注骨料,当骨料 完全充填过水巷道封堵段,将管道流变为渗透流的转化后, 依次实施旋喷注浆、充填注浆、升压注浆、引流注浆等项 注浆工艺。 阻水墙的建造分为五个阶段,顺序如下 可怕的是井筒渗砂。井壁出砂后,一方面,因砂流的摩擦, 促进了井壁裂隙的扩展,造成渗水渗砂量快速增大,给注 浆施工带来困难;另一方面,若井壁外部地层砂量流失严 重,会破坏地层的稳定性,导致井筒周围受力不均,井筒 可能会出现致命性的破坏。丁集矿风井第一次出水时,由 图1 工程布置示意图 第一阶段为骨料灌注阶段,利用透巷钻孔,采用孔口 水力射流携带、砂石自重下落法灌注一定级配的石子和沙 子,其目的是充填过水巷道,降低水的流速、缩小过水面 积,为后期注浆施工做准备。 第二阶段旋喷注浆阶段,选择3 个不相邻的钻孔进行 旋喷注浆施工。通过注入高压水泥浆液流,强制切割周围 骨料,使水泥浆液与骨料充分混合,形成3 个相对孤立的截 于当时风井正承担主要提升任务,一直未来得及注浆,一 个月后,水中开始夹砂,且含砂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 矿上当即成立抢险小组,投人人力物力,及时进行了注浆, 一周时间内将渗砂控制住,险情方才消除。 责任编辑章新敏 收稿日期2 0 0 9 1 0 一2 8 作者简介南生辉 1 9 6 5 一 ,男,陕西兴平人,高级工程师,1 9 8 5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在煤 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水文所从事煤矿防治水技术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煤矿注浆堵水。 2 9 万方数据 煤炭工程2 0 1 0 年第6 期 断过水断面的砂浆或混凝土结石体。 第三阶段为充填注浆阶段,在旋喷注浆孔之间进行充 填注浆,将旋喷结石体之间的空隙充填,形成一个整体的、 连续的阻水墙。 第四阶段为升压注浆阶段,主要对阻水墙与顶底板岩 石的接缝,以及岩石裂隙进行注浆加固,一方面增强阻水 墙与围岩粘接力,提高抗挤出与抗水流冲刷能力,另一方 面,注浆封堵了顶底板裂隙,可以防止突水绕流。另外, 通过高压注浆提高阻水墙体的强度与抗渗透能力,封堵薄 弱带的过水通道。 第五阶段为引流注浆阶段,在工程后期矿井完全淹没、 阻水墙基本形成情况下,井下突水基本为静水状态。为了 检验堵水效果,封堵残留小的过水通道,在矿井试验排水 期间,利用G 2 孔进行注浆,对出水口附近进行注浆封堵。 2 旋喷注浆工艺 2 .1 旋喷注浆工艺使用的技术条件 一般来讲,旋喷注浆工艺有自身适用的地层条件与施 工深度,东庞矿2 9 0 3 工作面下巷深度为5 8 0 m ,巷道中的 骨料完全充水、且为流动水。通过对巷道工程地质条件分 析后,答案是肯定的,能够满足旋喷注浆施工,原因如下 1 旋喷注浆施工受深度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地层压力因 素,随着旋喷深度的增加,地层压力随之增大,达到一定 深度后,高压浆液流已无不能克服地层阻力,无法进行切 割置换形成旋喷固结体。施工段虽然处于5 8 0 m 深处,但旋 喷段为前期灌注的骨料,是松散的砂石堆积,与围岩属不 连续接触,巷道本身为独立的稳定结构。因此,旋喷段基 本不受上覆地层压力的影响。 2 一般情况下,受注层段中充满了流动的水,这是旋 喷注浆的一个不利条件,流水会带走水泥浆液,影响固结 体的形成。2 9 0 3 下巷经骨料的充填、封顶后,已建成具有 足够长度和强度的“阻力段”,这时巷道过水量已大幅减 少、地下水流速大大降低,钻孔单位吸水率即△q 值已降到 1 L /r a i n n l 以下,从而把巷道内的“管道流”改造成“渗 透流”。另外,通过旋喷注浆工艺与浆液性能参数控制,可 顺利实施旋喷注浆施工。 2 .2 旋喷注浆工艺 1 注浆材料 ①水泥采用4 2 .5 。普通硅酸盐水泥,其质量应符合国家 G B l 7 5 9 2 标准,不得使用受潮结块的水泥或过期的水泥; ②造浆用水水质须满足国家混凝土拌合用水质量标准,其 s 0 2 2 含量应 4 ;③为提高阻水墙的抗渗性, 水泥浆液中可添加水泥重量2 %~4 %水玻璃,水玻璃模数 宜为2 .4 ~3 .2 ,浓度宜为3 0 4 5 波美度;④早强剂为三乙 醇胺和食盐。 2 旋喷参数 . 浆液配方水灰比控制在0 .6 0 .7 ,浆液比重1 .6 一 1 .7 ,可加入水泥量O .0 3 %一O .0 5 %的三乙醇胺和0 .3 %一 0 .5 %的食盐。 喷浆压力5 1 0 M P a 喷体结构喷嘴直径为d 1 3 ~4 m m ,三喷嘴型 旋喷注浆泵L M 一5 0 0 /2 2 型泥浆泵 3 旋喷注浆施工工艺流程 旋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水泥浆的射流搅拌,把巷道中 的骨料初步形成一个以钻孔为中心的砼体,并经反复多次 旋喷使其成为巷内的一个局部固定“阻水段”。工艺流程如 下①当巷内骨料已注满,并经多次下钻反复冲扫骨料堆 积高度仍高于巷顶,经注 压 水试验,单位吸水率即卸值 已降到l L /r a i n m 以下时,即可下入三孔射流旋喷钻头,采 用水泥浆喷射自上而下射流搅拌至孔底 低于巷底的深度 , 然后再由下而上一边提升、一边旋转喷射至巷道顶以上的 钻孔内;②水泥凝固6 8 h 后,扫孔到底,进行第二次旋 喷 参数同① ,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孔口返浆为止;③待 凝4 8 h 后,经用筒状钻头取芯,若芯密实完整,说明旋喷 效果好,否则,下钻具重复旋喷注浆,直到岩芯完整,且 钻孔吸水率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升压 注浆。 最后扫孔到巷底以下2 m ,在巷内经旋喷形成的混凝 土体上打成一个钻孔大小的孔眼,以便注浆浆液经该孔跟 充填巷道、进入顶底板裂隙,加压注入底板岩层、煤层与 砼体之间间隙,以进一步减少残存的渗透水流。 2 .3 旋喷注浆施工 旋喷注浆历时2 周,主要在G 8 、G 7 、G 3 三个钻孔中 进行的,共用水泥3 2 5 t ,浆液比重为1 .6 ~1 .7 9 /c m 3 。位于 中间的G 6 孔及后期施工的C , 4 、G 5 孔未进行旋喷注浆。 3 充填注浆工艺 充填注浆是在旋喷注浆的基础上。采用6 0 0 ~8 0 0 L /r a i n 的大排量注浆泵注入比重1 .7 t /m 3 左右的高浓度速凝浆材, 快速充填巷道内旋喷固结体之间未填满的空间。 3 .1 充填注浆参数及工艺流程 1 注前压水每个钻孔充填注浆之前应压水,其目的 一是检验注浆设备和管路的运行状态及密封性能,二是检 查钻孔的畅通情况,根据水量和压力计算单位吸水率,从 而确定开始注浆的浆液排量、比重、凝结时间等参数。 2 制浆压水试验结束后,开始造浆,浆液比重控制 在1 .6 ~1 .7 9 , /c m 3 之间,制浆能力为3 6 ~6 0 m 3 /h 。 3 注浆充填注浆的从排量4 0 0 L /r a i n 、比重1 .7 9 / e m 3 注起,在注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本此 工程选用的早强剂为三乙醇胺和食盐,其添加比例为水泥 重量的0 .0 5 %和0 .5 %,注浆过程中密切注意注浆泵的工 作状态和孔口压力表的变化,保证孔口和注浆站之间的信 号畅通。其压注方法有单孔大浆量注浆法、单孔小浆量 间歇注浆法、多孔交替注浆法、多孔大浆量联合注浆法。 万方数据 2 0 1 0 年第6 期煤炭工程 3 .2 充填注浆施工 此阶段是煤壁冲刷、破坏和“阻力段”很可能被突破 的关键阶段,其注浆特点是孔口不加压的方式自流注浆, 并采取高浓度间歇注浆、多孔联合干扰注浆等方法,控制 浆液扩散距离,防止浆液过多流失。 该阶段用来充填注浆的钻孔为G 6 、G 7 、G 8 孔和G 3 、 G 4 孔,共注水泥1 3 3 7 0 t ,占工程总注入量的5 0 .6 5 %,其 中个别钻孔未透巷前注入顶板导水裂隙带6 8 2 0 t ,充填入巷 内6 5 5 0 t 。 4 升压注浆工艺 升压注浆是的旋喷注浆、充填注浆的延续和补充,它 不仅弥补了旋喷对顶底板裂隙注浆的不足,而且解决了充 填注浆压力不高、浆液扩散距离有限的缺陷。 4 .1 升压注浆参数2 L - Y - 艺流程 升压注浆阶段,在高压作用下,浆液继续向两侧扩展 后,一方面,使阻水墙内的残留空隙得到加固,进一步减 少巷道内渗透流量;另一方面,通过升压注浆不仅提高了 阻水墙的抗渗性和整体强度,而且使浆液扩散的更远一些, 确保原来孤立的水泥浆液固结体连接成一个整体的阻水墙。 另外,通过巷道顶、底板的升压注浆封堵巷道顶、底板岩 石裂隙过水通道,进一步减小陷落柱的出水量,增加阻水 墙的整体粘接强度和抗高水压的挤出能力。 升压注浆加固的对象主要是巷道顶板上l O m 范围的岩 层、巷道底板以下1 0 m 范围的岩层、砂石堆积体与巷道四 周的接缝及巷道两帮2 m 范围的煤壁。 注浆从排量1 2 0 L /m i n 、比重1 .4 9 /e m 3 注起,在注浆过 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其压注方法有单孔大浆 量注浆法、单孔小浆量间歇注浆法。 在升压注浆过程中,经常出现相邻钻孔内水位上升甚 至喷水、返浆现象,若水位上升不大,不必采取措施;若 上升较快或喷水、返浆,立即采用孔口压盖的方法处理。 注浆结束压水后如孔口仍有压力,宜关闭孔口阀门待 消失压力后,方可拆开孔口注浆栓,以免孔1 2 1 返浆或地层 中水泥返压人孔内造成堵孔。 4 .2 升压注浆施工 该阶段对每个钻孔采用下行分段式注浆,将钻孔延伸 到2 煤层的底板以下1 0 i n ,把2 9 0 3 下巷的顶板岩石裂隙 到巷道底板裂隙逐段进行反复的封堵加固。注浆方式采用 单孔注浆,但在压水和注浆过程中若发现与有的钻孔串通, 应改为双孔联合注浆。注浆全过程中浆液的比重、进量和 孔口压力吸水和进浆情况随时掌握,及时合理调整,浆液 的比重一般为1 .5 1 .7 5 。待巷底升压至1 0 M P a ,孔口压力 达到5 M P a 左右,稳压3 0 m i n 以上。吸浆量在5 0 1 ../m i n 以 下,扫孔到巷底以下1 0 r n 处,压水试验g 值不大于0 .0 1 L / m i n m 时结束。 5 引流注浆工艺 地面引流注浆技术是指在煤矿发生突水淹井后,在静 水条件下,采取地面打钻注浆的方法,封堵了井下突水点 或突水点外主要过水通道后,在矿井主副井或突水点附近 进行引流排水,使静水条件变成动水条件,在此条件下, 继续注浆,则可以对突水点或过水通道的细小裂隙、薄弱 带进行再加固,进一步减少出水量,减少地面打钻注浆的 工程量,起到加快复矿的速度。 引流注浆主要利用靠近突水点的G 2 钻孔在矿井试排水 期间借助堵水段内外的水头差进行引流注浆,对巷道及其 围岩残存的细小过水裂隙进行最后一次封堵加固,同时借 助“引流”的力量向来水方向逆流压注,并通过陷落柱进 一步向被陷落柱贯穿的各含水层及其导水系统进行注浆封 水。这样即充填了陷落柱突水1 2 I 附近的空间,也部分改造 了陷落柱的导水作用。引流注浆在巷顶以上注入水泥 5 0 7 3 。5 t ,占引流注浆总量的5 3 .6 5 %,巷底以下共注入 3 5 4 4 t ,占引流注浆总量的3 4 .0 5 %,而巷内仅注入水泥 8 5 4 t ,占引流注浆总量的9 .0 2 %,这一情况表明。本次引 流注浆的作用,实际上已不仅是加固巷内的堵水段,更是 通过巷道顶、底板的裂隙进一步封堵它们与陷落柱之间的 水力联系。 6 结语 综合注浆法是阻水墙建造过程中各种注浆工艺的一个 总体称谓,它是由旋喷注浆工艺、充填注浆工艺、升压注 浆工艺及引流注浆工艺四部分组成,其划分主要依据是受 注层的水动力条件、裂隙与空隙特征、目标层的可灌性等 因素。不同的注浆工艺对应于不同的注浆阶段,不同的阶 段实现不同的工程目标,四种注浆工艺的有序排列组合与 实施就形成了完整的阻水墙建造技术,对类似条件下的矿 山注浆堵水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追排水复矿后现场实测,巷道封堵后残余渗水量由 初始的1 7 0 0 /h ,逐渐衰减为零,堵水率达到1 0 0 %。“隐 伏岩溶陷落柱预测及快速封堵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获2 0 0 8 年度河北省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综合注 浆法建造阻水墙技术是该项目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 1 ]陈立武.东庞矿特大突水灾害治理技术[ M ] .北京煤炭 工业出版社,2 0 0 5 . [ 2 ]戴围权.动水巷道堵水技术[ M ]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 社.1 9 8 7 . [ 3 ]左名麒.地基处理实用技术[ M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杜。2 0 0 5 . 责任编辑章新敏 3 1 万方数据 综合注浆法建造阻水墙技术综合注浆法建造阻水墙技术 作者南生辉 作者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 刊名 煤炭工程 英文刊名COAL ENGINEERING 年,卷期2010,““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参考文献3条 1.陈立武.东庞矿特大突水灾害治理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2.戴国权.动水巷道堵水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7. 3.左名麒.地基处理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黑龙江科技学院hljkjxy,授权号fa8c0e32-5ba8-4a85-b80e-9e11009098bd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