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的灾害及减灾对策.pdf
第 2 1卷第 1期 2 0 0 3年 1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S h e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Vo I . 21。No. 1 J a n. 2 0 0 3 文章编号 1 0 0 8 3 7 4 X 2 0 0 3 O 1 0 0 5 60 5 辽宁省的灾害及减灾对策 尹德 涛 一, 金 成洙2 1 .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地理室。 辽宁 沈阳1 1 0 0 3 2 ;2 . 东北大学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1 1 0 0 0 6 摘要 辽 宁省的灾 害包括 自然灾害和社 会 人 为 灾 害两大 类。 这 些灾 害又可 以分为 显性 灾害和 隐性 灾害 . 显性 灾害是在其 发生的当时或短 时间 内, 能够 被觉 察到的 灾害 。 如 大多 数 自然 灾害和部分 社会灾 害 . 隐性 灾害则是在其发 生的 当时和短 时 间内, 没有被 察觉 到的 灾害 , 如 医疗事 故和教育事故 . 自然灾害 的预 防需要在研究其形成 规律的基础上 。 依靠科学地 管 理来完成 . 社会 人为 灾 害的预 防需要 提 高各 阶层人 士 的素 养, 依靠 完善管 理制 度来 实 现 . 隐性灾害往往 不易被民众察觉 , 但其对人 的生存和 社会 的发展 具有 更广 泛、 更深远 的 影响 . 也是需要下 大力气加 以解决 的. 关键词 辽宁 省 ; 灾 害; 显性灾 害; 隐性灾 害; 减灾对策 中围分类 号 X 4 3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 是我国沿海最北的省级行政区, 处于东经 1 1 8 。 5 3 ~1 2 5 。 4 6 , 北 纬 3 8 ’ 4 3 --4 3 。 2 6 . 西南、 西北、 东北分别与河北省、 内蒙古 自治区、 吉林省交界, 东南 隔鸭绿江与朝鲜相 望, 南濒渤海和黄海 . 东西宽和南北长各约 5 5 0公里, 全省土地总面积 1 4 . 8万平方公里, 约 占全国土地 总面积的 1 。 5 %. 全省有 1 4个省辖市, 下辖 4 4个县 市 , 总人口 4 1 4 7万人 2 0 0 1年底 ⋯ . 辽宁省地势东西高、 中部低 . 辽东、 辽西两个 丘陵山地分列于东西两侧, 约占全 省总面积的 2 / 3 ; 中 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1 / 3 .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属 中纬度暖温带和温带季 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 4~1 0 ℃之间, 全省年平均 降水量在 4 5 0 ~1 1 5 0毫米之 间. 辽宁 省有 大小河流 3 6 0多条, 主要有辽河 、 浑河、 太子河、 鸭绿江 、 大凌河 、 小凌河等, 其中辽河是我国的七大江河之一, 鸭绿 江是 中朝两国的界河 . 辽宁省海域广阔, 是 中国纬度最高 、 水温最低的海域 . 辽东 半岛西侧 为渤海, 东侧 为北黄海 . 辽宁海岸线全长 2 9 2 0公里, 大陆岸线长度 2 2 9 2 . 4公里, 岛屿岸线长度 6 2 7 。 6公里 ; 有海洋 岛屿 2 6 6个, 有人居住岛屿 3 0个, 岛屿总面积 1 9 1 。 5平方公里 2 0 0 1 年 ⋯ . 辽宁 省矿产资源丰富, 矿业 开采与加工工业有较长历史, 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交通条件好, 城镇数量多, 中南部城市密集, 人 口非 常集 中, 商业经济比较发达 . 近年传统工业衰退 , 新兴产业 不断发展 . 同时, 辽宁省的工业 和城市污染也 非常严重, 防灾减灾任务也相当繁重. 灾害类型及状况[ 2 ~ 5 】 辽宁省的灾害包括 自然灾害和社会灾 害两大类 见表 1 , 这些灾 害又可以分为显性 灾害和 隐性灾 收稿 日期 2 0 0 2 0 6 2 7 作者简介 尹德涛 1 9 6 1 一 , 男, 辽宁营 口人, 辽 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 中心高级教师 , 博士 生 金成洙 1 9 4 2一 , 男 朝鲜族 , 吉林安 图人 , 东北大学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 维普资讯 第 1 期 尹德涛等 辽宁 省的灾 害及减灾 对策 5 7 害 . 显性灾害是在其发生的当时或短时间内, 能够被觉察到的灾害 ,如大多数 自然灾害和部分社会灾害. 而I怠性灾害则是在其发生的当时和短时间内, 没有被 察觉到 的灾害 ,如医疗事故和教育事故, 尤其是后 者中的基础教育 中的问题 目前 已经非常突出. 自 然 灾 害 陆 地 灾 害 灾害类型 社 f 过 厶f 失 z I 灾 I 灾 害 I 害 表 l 辽 宁省灾害类型 及状况表 发生时 间 一 雹灾 雾灾 春夏 秋 春秋 冬 危 害 的 主 要 表 现 损害农田、 各种建筑物和人身安 产 、 人 路 通、 航空运输. 一 一 一 一 一 l l 影响农 牧业生产和 生活 I J I I I I l l l 影响工农业 生产和生活 、生 活 l I l l J I I 孽局 l 逅 .、 声污染、 光污 染 ,危害人身健康 一 墅 堕渔业生产、 航运, 破坏海岸 工程 ’ 一 I l I I I 髭响渔业生产, 破 坏海洋生 态系 统 L J -_ l _ I -_ I -_ l -- J -_ . I I -- I L十一 l L十一 f J £ . 1 _ J I l £ 芈 I . 一般 较 强 大 很 强 大 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造 成人身伤 害和财产损 失 造成 人身伤 害和 财产损 失 极 强 大 萁 噩 地质灾害 一 气象水文灾害 土壤灾害 一生物灾害幂境灾 海洋灾害 维普资讯 5 8 沈阳师范 大学 学报 自然 科学版 2 l 卷 2 致 灾原 因及减 灾对策 辽宁省灾害致灾原因包括 自然和社会 人文 两大类因素, 二者都是 目前重要的致灾因素, 有些灾害 是 自然和社会两类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因而减灾对策也应从 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加以考虑 , 才有可能取 得 良好的减灾效果, 以达到减灾的 目的 . 地震主要是由地球 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 历史上及近几十年来, 辽宁呈受到本省 如海城、 岫岩等 地 及邻近省区地震影响, 都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 辽宁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虽然地震 的发生并不频 繁, 一 但发生其破坏性和社会危害程度很大, 所以应该有足够的防范意识, 完善防震减灾系统 . 泥石流 、 滑坡、 崩塌 、 塌陷主要是受 自然地质、 地貌条件影响, 也受人为活动作用. 东部山区是泥石 流的易发区, 山区植被的 破坏, 易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 应作好泥石流的预报, 合理布置生产生活设 施, 以免遭到破坏 . 河流和风暴潮的冲刷, 可倒致河岸和海岸崩塌, 应注意维护河岸、 海岸环境 , 保证护岸 工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矿业开采 如各种矿坑、 矿井 和防空洞年久失修, 也能形成崩塌和塌陷, 对生产 和废弃矿井、 矿坑的地表环境, 应提前清理, 做好塌陷危害预防 . 地方病主要是土地 、 地下水中的某些或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 通 过饮食对人身健康造成损害 . 也 有经动物将疾病传染给人类 . 农村改水工作和在食物 中添加某些元素, 可 以预 防地方病的发生. 加强人 工饲养畜禽和野生动物疾病的监测与预防, 可以有效地控制人畜共患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地下水过量开采虽然地表水源的开发利用得到很大重视, 但是降水的水量不能满足 日益增长的 生活和生产用水需要, 加上节约用水设施措施和法律法规未落实实施, 废水 回收利用工作滞后 , 地下水 还是城 乡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过量开采, 而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城市造成地下漏斗 . 大力开展 节约用水和城市与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 是节制地下水过量开采的切实有效办法 . 另外对城市人行道等 地面进行易渗透处理 , 减少地表径流的直接流失, 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气象水文灾害、 土壤灾害 、 生物灾害主要是 由自然因素引发, 也受人为因素影响 , 充分认识 自然规 律并遵循 自然规律 , 按 自然规律办事 ,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 自然环境和 自然生态系统 的破坏。 是预防这些 灾害发生的最有效途径 . 风灾大风能吹毁一些房屋设施, 损坏树木和广告牌等招示物 , 同时常造成人身伤亡, 砸毁车辆 . 应 及时砍伐老朽树木, 合理规范广告等招示物的安置, 及时维护房屋设施和临时性设施 . 水灾有 自然水灾和人为水灾 . 自然水灾 多发生在夏秋两季 , 因大量降雨所至. 在城市, 常造成街 道、 路面积水, 使车辆和行人受阻. 自然水灾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是短时间内降水较多, 另一方面是街路 排水设计和修筑不合理, 如路面排水 口常高于路面 . 后者不仅不能使降水由地下管 网排 出, 而且使路面 积水不能完全排入地下, 造成路面长时间积水, 减少有效路面, 行车将路面积水溅到行人身上 . 应合理设 计排水管道直径, 修筑街路施工使路面排水 口位于相邻路面的最低处 . 人为水灾主要是城市人为造成的 自来水泄露 , 全年都有发生, 街路地 下 自来水管网破裂, 能造成 自 然水灾类似的后果. 冬季 自来水或暖气水泄露 , 能造成路面和楼梯结冰, 危害行人安全 . 合理的 自来水和 供暖管 网设计, 老 旧管网的及时维护和改造, 是防止认 为水灾的有效保证. 旱灾持续干旱造成水库蓄水大量减少, 地下水得不到补给 , 导致城市供水危机, 并呈 日益严重之 势, 现已积极开展有利天气条件下的人工增雨作业, 取得了一定效果 . 干旱还造成 空气干燥, 尘土随风飞 扬, 应在开展区域绿化的同时, 严格监控裸露地面, 特别是街路改造施工和建筑残土清理运输过程中, 要 进行残土表面覆盖或洒水 . 营灾雪灾最大 的危害是阻碍交通 , 影响飞机起降, 铁路和公路运行速度和交通安全 , 甚至造成城 市交通瘫痪. 冻雪和冰常使行人摔伤. 人工除雪 已无法适应 目前 的社 会状况, 实现 以机械化为主人工 为 维普资讯 第 1 期 尹德涛等 辽宁省 的灾害及减 灾对策 辅的除雪办法, 是当今北方城市, 特别是特大城市的需要 . 雹灾一般在冰雹发生时。 常损害农作物和农业设施 如温室、 塑料大棚 , 以及禽畜生命, 造成农业 减产. 也能破坏人居环境, 危害人身安全, 损害绿化树木和户外照明设施. 雾灾秋冬春季的雾灾造成大气污染加剧, 因能见度低而影响航空、 铁路、 公路交通 , 常发生汽车交 通事故 . 大雾也能导致 电力设施损坏, 中断供 电. 雷电雷鸣 电闪能造成 电力设施故障, 供电停断, 危害生产 和生活 . 雷电劈倒大树, 能阻碍交通, 危 害人身和财产安全 . 寒潮伴 随寒潮的急剧降温, 常是感 冒等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 霜冻能减 少绿化植物生长期 . 对雹灾 、 雾灾、 雷电、 寒潮、 霜冻诸灾害性天气, 除加强对这些 自然灾害的预报外, 增强防范意识和措 施 是非 常 必要 的 . 扬尘与尘暴有从省外西部地区吹来的尘土 , 也有当地 河滩地 、 裸露地表 、 建筑工地、 露天堆场等 尘土暴露于地表, 遇大风天气形成扬尘. 应加强对各类建筑施工工地和露天堆场 的管理, 杜绝尘土等裸 露于地表 . 水土流失 、 土地沙化在西北部半干旱地区尤为突出, 人类大面积破坏地表植被 、 采矿、 工程建设等 活动, 促进或加大了此类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 应大力推行不适宜农业的土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在矿 区实行恢复生态和绿化工程 . 土壤盐碱化 易发生在半干旱地区和沿海低洼地区 . 应提倡盐碱地的适量适度改造 . 耕地退化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土壤盐碱化、 耕地经营不当, 都能造成耕地退 化, 影响农牧业产 品 质量和产量 .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防止耕地垦化的有效途径. 土壤污染可以 由长期使用农药或工业和生活污染物进入、 滞留于土壤造成, 影响农牧业产品质量 和产量 . 应严格执行 环境保护法 , 控制工农业和生活污染, 以及工业污染物向农村转移扩散, 禁止在受到 严重污染的土地上进行农牧业生产 , 以防止各类受污染的农牧业产品危害人体健康 . ’ 病害、 虫害 、 鼠害、 杂草主要受 自然环境条件制约, 也受人为活动影响 . 由于这些灾害 的发生具有 长期性, 所以应持续不断地开展 防止这些灾害发生的活动 . 植被退化和物种灭绝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造成的, 也受 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退耕还 林还草, 合理控制载畜量或定期禁牧, 建成 自然保护区等 , 是防止植被退化、 物种灭绝 的有效措施 . 环境灾害是 由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 的, 属于环境保护工作领域, 目前有 了一些 相关 的法律 法 规,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 海洋灾害主要发生在海洋中, 能影响到近岸地 区, 其 中的海冰 、 风暴潮是大 自然 的产物, 海岸侵 蚀、 海平面上升、 赤潮是 自然和人类活动共 同作用的结果, 海洋污染、 海洋生物减少或消亡 、 海水倒灌, 是 由于人类在陆地排污汇入海洋 、 海洋污染 、 过度捕捞、 过 度开采沿海地区地下水造成的 . 预防海洋灾害需 要作好预测预报工作, 禁止在海岸大量采沙, 修筑海岸防护工程, 减少或消除陆地入海和海洋 中的污染 物质, 严格实行休渔期和定期禁捕、 适量捕捞制度, 限量开采利用沿海地 区的地下水资源. 社会灾害是人为活动造成的, 但是也受 自然因素的影响. 预 防社 会灾 害需要 提高各类 人群的素 养 , 创造 良好 的人文社会环境 如 良好的工作环境、 交通环境、 生活环境等 , 保证各类 生产生活设施的合 理性和有效性 . 建立 良好的法律法规制度、 执法氛围和监督机制, 以及及时救助系统. 如随地 便溺, 一方 面反映了人的素养文 明欠缺, 另一方面也有公共厕所不足或布置管理不合理等原因. 应完善公共卫生设 施, 建造并合理布局公共厕所 . 医疗事故和教育事故缘于医疗和教育行业某些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 以及管理体制欠 缺, 造成人的肉体机能和精神素养危害, 已经并将持续对辽宁省经济社 会文化建设和人的生存, 产生深 维普资讯 6 O 沈 阳师 范大学学 报 自然 科学 版 2 1 卷 刻久远的影响, 所以应该下大力气加以治理 . 总之, 自然灾害的预防需要在研究其形成规律的基础上, 依靠科学地管理来完成 . 社 会 人为 灾 害 的预防需要提高各阶层人士的素养, 依靠完善管理制度来实现 . 隐性灾害往往不易被民众察觉, 但其对 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广泛、 更深远的影响, 也是需要下大力气加 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 1 ] 辽 宁省统计局 . 辽宁统计年 鉴 2 0 0 2 [ Z ] . 北京 中 国统计 出版社。 2 0 0 2 . 4 , 1 0 . [ 2 ] 罗祖德, 徐 长乐 . 灾 害科学 [ M] . 杭州 浙江 教育出版社 , 1 9 9 8 . 3 1 3 2 , 1 0 81 4 2 . [ 3 ] 范宝俊. 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M] .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 9 9 8 . 4 6 6 7 . [ 4 ] 张 启德, 王玉秀 . 中国辽 宁环境 区划 [ M] . 北京 科学 出版 社, 1 9 9 1 . 7 09 9 . [ 5 ] 尹 功成, 粱文 举, 李 生瑛 . 辽 宁省农业 自然灾 害综合 区划 与减灾对策 [ M] . 东北大学 出版社, 1 9 9 7 . 1 02 0 0 Th e c a l a mi t i e s i n Li a o ni ng p r o v i nc e a n d s t r a t e g y o f c a l a m i t y mi t i g a t i o n YI N De - t a o 1 2 ,J I N Ch e n g - z h u 2 1 . De p a r t me n t o f Li a o n i n gE d u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 S h e n y a n g 1 1 0 0 3 2 , C h i n a; 2 C o l l e g e o fR e s o u r c e s a n d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N o r t h e a s t e r n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e n y a n g 1 1 0 0 0 6 , C h i na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a l a mi t i e s i n I A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 e i n c l u d e s t h e n a t u r e c a l a mi t y a n d s o c i a l a r t i f i c i a 1 cal a mi t y 。 t h a t c o ul d b e d i v i d e d i nt o t he do mi n a n t cal a mi t y a n d r e c e s s i v e ca l a m i t y. The d o mi n a nt cal a mi t y, s u c h a s mo s t o f n a t u r e c a l a mi t i e s a n d s o me s o c i a l a r t i f i ci a 1 cal a mi t i e s . c o u l d b e r e a l i z e d t i me l y i n i t s o c c u r r e n ce . Th e r e cessi v e c a l a mi t y , s u c h a s u n s k i l l f u l a n d f a u l t y me d i cal t r e a t me n t a n d fau l t y e . d u ca t i o n, c ou l d n ot b e r e a l i z e d t i me l y i n i t s o c c ur r e n c e . Th e p r e v e n t i on o f t h e c a l a mi t i e s n e e d t o i n. c rea s e s t h e c u l t i v a t e d ma n n e r s o f t h e p e r s o n a g e o f e a c h s t r a t u m a n d d e p e n d o n t h e p e r f e c t ma n . a g e m e nt s y s t e m . Key wor d s I Aa on i n g provi nc e; c a l a mi t y; d o mi n a nt ca l a mi t y; r e cessi v e c a l a m i t y; s t r a t e g y o f ca l a mi t y mi t i g a . t i o n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