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E工作忙涌水及其控制技术.pdf
翟 镇 煤 矿秒 7 归 ‘ / 1 4 0 3 E 工 作 面 涌 水 及 其 控 制 技 术 新 忮 矿 业 集 团 公 司 翟 镇 煤 矿 朱 行 刮,形7 侈 摘要针对翟镇煤矿 1 4 0 3 EI作面在初采期 间出现的较大涌水现象, 分析 j 工作面涌水与上覆岩层运动的关系, 并提 出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上覆岩层涌水量推进距离 1 工作面地质与生产条件 翟镇煤田位于新汶 向斜 中段 . 煤系地质年 代为石炭一、 二叠纪, 现正开 采二层、 四层两个 煤层, 由于煤层间距在 2 0m 左右, 一采区采取 二层、 四层联合开采, 以轨道上山、 运输上 山、 回 采上山为 中心在东西两翼布置走 向长壁工作 面, 现二层煤已全部采完. 1 4 0 3 E工作面上部对 应的是 1 2 0 3E工作面采空区, 分别位于采 区东 翼、 四层煤和二层煤的最下部。 1 4 0 3E工 作面位于 一采轨道 E山以东, 东 革工业广场煤柱, 西为正在 回采的 1 4 0 3W 工 件面, 南为 1 4 【 ] 2El 作面采空区, 北以 R 大断 层为界; 上限标高 一2 6 1m, 下限标 高 一2 9 3m; 走向长度 7 5 0m, 倾斜长度 9 2m; 平均采高 27 r f ] , 倾角 1 2 。 ~1 8 。 见图 1 ; 直接顶为 1 . 5 ~3 . 0 m 的深灰色粉砂岩, 性脆易冒落 ; 基本顶为厚层 中细砂岩, 钙质胶结; 底板为厚约 3m的砂页岩 互层, 钙质胶结。 工作面采用机采, 为单一走向长壁, 区内后 退式一次采全高,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2 工作面涌水简介 1 4 0 3E工作面 自 1 9 9 8年 1月 1日从切眼 开始初采, 1月3E l 工作面在推进 5m时, 直接 顶已全部垮落. 同时在工作面下隅角开始有少 氆渗水汇入下平巷、随着上作面的推进 , 下隅 6 图 l 1 4 0 3 E工作面 平面图 ①采区回风上 山位于轨道上山下部投影响下 虚线表示的巷道是原1 2 0 3 E工作面的上、 F 平巷和切眼 角处的渗水量越来越大, 开始出现积水, 1月 7 日工作面推进 1 2m时, 水量突然增大, 由渗水 变为涌水, 水量达 1 5m’ / h , 虽然采用 2台 B型 清水泵排水及用砂袋挡水的措施. 但积水深度 仍保持在 1 . 1m左右, 且无 明显回落迹象。为 此, 紧急 嗣用大 流 量多级 离 心泵及 内 径 1 0 8 mm的大i L 径管道进行排水, 水 位开始下降, 从 1月7日到 1月 1 6日涌水量在 1 2 ~2 1 r n 3 / h之 间波动, 当工作面同性放顶时, 涌水量便明显增 维普资讯 加. 最大达 1 8m ’ / h ; 工作面 出现周期来压时, 涌水增长量更为显著, 最大达 2 1m’ / h ; 1月 2 0 日. 工作面推进 3 7m时, 涌水量达到 2 3m ’ / h , 之后 。 水量一直稳定在 2 0m’ / h左右。2月 3 日, 工作面推进 6 4m时, 涌水量达到 2 6一/ h , 2月 5日以后. 水量明显减少 , 一直没有超过 1 0 m3 / h , 2月 1 2日, 工作面推进 8 0m时, 涌水量 基本消失。 3 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分析 3 . 1 推进 方向 工作面从切 眼推进起, 顶板离 层组 合成传 递岩梁, 形成堆砌结构, 在初次运动期间. 岩梁 形成两端等高的假塑性梁和临时拱, 在周期来 压期间, 岩粱形成两端 不等高的铰接岩梁和临 时拱.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 岩梁不断出现周期性 断裂、 回转 , 致使原堆砌结构失稳而形成新的堆 砌结构。 如此周而复始, 直至工作面结束。 3. 2纵向 纵向运动与推进方 向的运动是同时进行 的。随着工作面从切眼开始推进, 上覆岩层悬 露到一定跨度并弯曲沉降到 一定限度后, 强度 低的夹层在层问剪应力下首先破坏, 出现离层, 并为下部岩层的自由沉降创造了条件, 因此上 { 鼍 f 岩层纵向破断规律 一般是 由下而 七 逐步发展 的。岩层分离后, 上下岩层运 动滞后的时问由 两岩层的强度 包括岩性 、 厚度、 裂隙情况 差别 决定. 上部岩层强度越高, 其运动滞后的时问越 长 ; 相反. 强度很低的岩层将随高强度的下部岩 层同时运动。应当指出的是 岩层的厚度相对 于岩层的弹性模量来讲, 对岩层离层和组台运 动产生的影响要重要得多。 3 . 3 1 4 0 3 EI作面上覆岩层的运动情况 E _F h z下 ≥K。 EE h ’ , 两岩层同时运动; E Th z下 ≤K。 EL h l , 两岩层单独运动 式中E岩粱弹性模量; 岩梁厚度 ; K岩梁跨度差别系数。 结合工作面地质柱状图分析得出 1 粉砂岩与四煤 E 分层组成复合质板, 将 不规则垮落, 属直接顶; 2 1 . 5m厚 的细砂岩单独垮落, 形成基本 顶基底岩梁。 即第一岩梁; 3 4m 的砂页岩互层与 15m 的粉砂岩 同时垮落, 为基本顶第二岩梁 ; 4 3m的细砂岩形成第三岩梁。 34 基本顶岩梁垮落时I作面的推进 步距 根据传递岩梁理论学说 , 对一般梁式结构 的工作面, 当岩梁厚度小于 7m时, 可用下式估 算步距 C 4 3 3 M 6 . 5 式中c 工作面推进步距 ; M 岩梁厚度。 则 1 第一岩粱 C. 1 2 . 9 9m, 取 1 3m 2 第二岩梁 C 2 3 0 . 3 1 5m, 取 3 0m 3 第三岩梁 C j 1 9 . 4 9m, 取 1 9m 显然基本顶第一岩梁较薄, 因而工作面的 初次来压步距较短; 同样, 由于第一岩 粱较薄, 第二岩梁、 第三岩梁较厚, 在正常推进 阶段, 第 一 岩梁形成拱梁式结构, 第二、 第三岩梁形成一 般梁式结构, 从而使基本顶 整体 t形成拱 上有 梁, 梁上有梁的多岩梁式结构。 4 1 4 0 3 E工作面上覆岩层涌水的可能性 据地质资料及现场观测, 初步得出此次透 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的结论; ① 断层的构造裂 隙水; ◎ 山西组砂岩水, 其中山西组砂岩水叉可 分为 层煤顶板砂岩水汇成的老空水和四层煤 顶板砂岩水。 4 . 1 断层构造裂隙水 地质资料表明, 1 4 0 3 E工作面以下是落差 约 3 0m 的大断层带。 由此大断层 向工作面派生 出一系列的帚状构造, 形成多个落差在 2 ~5m 之间的中小断层, 并在工作面下巷出现了淋水, 水量为 0 . 1 ~0 . 2m3 / h , 说明断层水以静储量 为主。 且储量较小, 是次要因素。 42山西组 砂岩水 前面的分析和计算证明, 回采后上覆岩层 形成冒落带 、 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 见图 2 , 但 工作面是雨出现涌水 . 一方面取决于含水层本 - 7 维普资讯 第 2 期 煤 矿 安 全 2 0 0 0年2 月 图 2 工作面上覆岩层岩 体结构示意图 I一 冒藩带 Ⅱ一裂隙带 Ⅲ一弯曲下沉带 身的水量大小, 另一方面要看含水层是处于煤 层上部还是下部. 再者还与含水层与煤层的距 离及岩层的阻水性能有关。 结合前面的分析认定, 由于一采区东翼的 二层煤 1 2 0 1 E、 1 2 0 2 E、 1 2 0 3 E三个工作面 已全 部采完. 工作面间的区段煤柱在等应力下很可 能被压酥而部分丧失了阻水性能; 另外, 二层煤 顶板 砂岩水 还可通 过垮 落 的顶 板赢 接渗 到 1 2 0 3 E工作面采空区。总之, 1 2 0 3 E采空区很 可能存在老空水, 虽 静储量为主, 但具备存有 较大储水量的条件。另据地质资料. 四层煤顶 板也 可 能存 在 一 定 静 储 量 的 砂岩 水,由于 1 4 0 3 E工作面位于一采区东翼最下部. 存在顶 扳砂岩水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不能排除该因素 对工作面涌水的影响。 4 . 3 基泰顶岩层阻水 性能分析 基本顶岩层为厚层中细砂岩, 质密坚硬, 破 断后岩层的空隙度将大大增加, 阻水性很差。 由 VQ/ W UQ/ n W 得 V U 式中V地下水渗透速度; 0地下水渗透流量; w过水断面; u 地下水实际流速 ; 岩石空隙度, 1 。 公式验证了实际涌水情况, 地下水的实际 流速总是大干渗透速度 8 - 总之, 岩层中大量存在的构造、 层理、 节理、 裂隙已使涌水成为可能, 随着 1 4 0 3 E工作面的 不断推进, 上覆岩层形成的多岩梁结构. 使涌水 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经计算得知. 1 4 0 3 E工作面 裂隙带高度 2 3 . 1 8 m 恰好相当于二层煤与四 层煤 的法向距离 约 2 0 m 左右 , 显然, 1 4 0 3 E 工作面涌水与二层煤三个工作面采空区的老空 水有直接关 系。在 1 4 0 3 E工作面上 覆岩层破 断后阻水性差的情况下. 二层煤采空 区存在的 较大储量的老空水和 四层煤顶板 的砂岩水, 必 然导致 1 4 0 3 E工作面出现较大的涌水。 5 1 4 0 3 E工作面涌水与上覆岩层运动的关系 由 于工作面围岩自身的复杂性, 上覆岩层 的破断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 因而捅水量与 推进步距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 而是与上覆岩 层的具体破断情况密切相关。 1 当工作面推进 1 2 m. 基本顶第一岩梁 破断并形成三角平衡拱结构时, 第二岩梁也 已 开始运动, 上疆岩层的空隙度明显增大. 导致涌 水量突然增加。 2 基本顶第二岩粱厚度较大 为 5 . 5 m , 它的破断和运动对工作面涌水量的大小起主导 作用. 当其开裂并形成结构时. 第三岩粱很可能 出现明显变形而形成假塑性粱, 因此, 当工作面 推进 3 7 m. 第二岩梁形成结构时, 涌水量达到 2 3 m / h , 并稳定在 2 O m / h左右。 3 第三岩梁形成结构时, 基本顶岩粱的总 厚度已达到 1 0 m左右, 相当于上覆岩层冒落带 的高度 9 . 2 8 m , 同时, 裂隙带达 到其相 应的 高度 即二层煤底板 , 此时, 涌水量趋于最大, 后浦水量将随静储量的减少而减少, 经观测. 工作面推进 6 4 m 时, 涌水量达到 2 6 m / h , 持 续 2 d后, 涌水减步. 降到 1 0 m / h以下, 4 d 后, 工作面推进 8 0 m时, 涌水基本消失. 与分析 结果相符。 6 控制措施 1 在下巷每隔 l 5 ~2 0 m下帮打一水窝 维普资讯 第 2 期 炎 譬 , , 嚆 芷 煤 矿 安 全 杠祆 别 j 2 6 0 o年 2月 技术经验 陈四楼煤矿 一 / / 矿床充水特征及突水预 / 永城煤电集团公 司 张中军 王佳英 陈群忠 侯士宁 代 磊 7 . 。 摘要通过对陈四楼煤矿矿床充水条件和突水机理的分析研 究。 对矿井可能 产生的突水地段和 突水强度进行 7预驯, 期待能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有益的作.t l 。 关键词矿床充水条件 突水机理 突水预测 陈四楼煤矿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境内, 是永 夏矿区 4大国有统配煤矿之一 1 9 9 0年开始 建井, 1 9 9 7年 1 1月正式投 产。该矿位于永城 隐伏背斜西翼 中部, 面积 7 2 k m 2 , 煤 炭储量 3 亿 t , 主采 的二2煤层 赋存 于二叠 系山西 组中 部, 厚度稳定 , 平均 2 . 5 m, 次采 的三煤组 三. 、 三, 、 三4 赋存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 中部 , 厚度 变化较大, 一般为 1 ~1 . 5 m。 煤层埋深为 3 0 0 ~ 1 0 0 0 m。自矿井建设至今, 已发生大小 突水 6 次, 最大突水 量 8 6 0 m / h , 给矿 山生产造 成了 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矿床充水条件 1 充水水源及充水特征。从矿床充水空 间分析, 充水水源有下列 4种补给形式。其一, 第四系底部隔水粘土层中的透镜状次生碳酸盐 及砾石层“ 天窗” , 采动 冒落后沿冒落裂隙自由 渗漏越流进入矿井。据已知资料, 陈四楼煤矿 已发现此类“ 天窗” 大小 2 3个, 厚度 2 ~2 1 m, 面积大小不一 , 单孔控{ } j 1 3处, 2孔联片 8处。 3孔以上联片 2处。次生碳酸盐以块状为主。 致密坚硬, 溶蚀现象发育, 个别可见 5 22 c m的小溶洞。其突水特征是初期突水量大, 在 未与第四系下部砂岩含水层导通的情况下多以 静储量为主, 随时间的推移其突水量逐渐减少。 其二, 煤层顶底板砂岩空隙裂隙水, 其突水特征 是突水量小 一般小于 3 0 m / h , 个别正断层下 降盘破裂带可达 1 0 0 m 3 / h 左右 , 以消耗静储 量为主, 彀易疏干。其三, 二2 煤层底板太原组 灰岩水顶托越流充水, 其突水特征是突水量大, 突水时间长, 突水量减少缓慢, 是矿井产生水灾 的主要充水水源。其四, 煤层底板奥陶系灰岩 水, 水量大, 水压高, 富水性不均一, 一般不直接 溃入矿井 , 只能通过断层通道作为太原组灰岩 ● ●} ●}● ●} ●} ●} ●} ●} ●} ●} ●} ●} ●} ●} ● ●} ●} ●} ●} ●} ●} ●l噜●} ●} ●} ●} ●} ●}●} ●} 备储水; 同时可将积水甩在采空区。 2 备好大流量水泵和大直径管道, 要求排 水量不低于 4 0 m / h , 作到有备无患; 3 进行水质检测工作。 找清水源; 4 保证工作面支护质量, 避免 出现冒顶和 台阶下沉, 免控顶区顶板出现透水; 5 加快推进度 , 改变推进方 向, 使工作面 成一定程度 的仰斜开采, 使上覆岩层位于较高 位态. 从而尽量减小裂隙带高度。 减少涌水量。 上述措施的实麓解决了工作面的涌水问 题, 保证 了正常生产。 作者简介朱衍利. 男. 1 9 6 8年出生, 工程师. 1 9 9 0 年毕业于 山末矿 亚学 院采矿 专 业。一直 / .K事 采煤 技 术. 现任新注矿亚集 团, 、 司翟镇煤矿 剐总工程 师。 地 址 山东省新泰 市翟镇 ; 邮 编 2 7 1 2 0 4 。 收稿 E l 期1 9 9 91 1 1 8 ; 责任编辑弃 寿昆 - 9 - 1l r 一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