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聚团法制备超净煤的机理研究.pdf
第3 2 卷第6 期 2 0 0 3 年1 1 月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V o l - 3 2N o .6 N o v .2 0 0 3 文章编号] 0 0 0 1 9 6 4 2 0 0 3 0 60 6 5 5 0 4 选择性聚团法制备超净煤的机理研究 杨巧文,武立俊,支献华,王祖讷 中国矿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 0 0 0 8 3 摘要研究了选择性聚团法深度脱灰机理.通过改变用油量和搅拌时间,观察了聚团形态,结果表 明随着油用量和搅拌时间的增加,聚团的平均粒度逐渐增大,精煤的灰分降低.随着p H 值的增 大,电位的绝对值变大,分散体系越稳定.分散荆的加入使电位的绝对值变大,分散剂的加量 以1k g /t 为好. 关键词选择性聚团;深度脱友;疏水;℃电位 中图分类号T D9 2 3 .8文献标识码A 煤与矿物不同,煤粒不是晶体结构.它的表面 也不是均一的,而是由各种各样不规则的有机化合 物组成.在煤的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多环芳香族 的成分,这些多环芳香核之间又是由烷烃环和脂肪 链所形成的氧化物中的氢键互相联系的.芳香核的 化学性质不活泼,与极性水分子间的作用很弱,具 有很强的疏水性.但是,煤极容易氧化,氧化的结果 是由苯核或苯核侧链氧化而生成酚基、羰基、羧基、 羟基和醌基等官能团.由于这些官能团是极性基, 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因此,煤粒表面的疏水性与其 氧化程度密切相关. 尽管煤粒总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氧化,但大多 数煤的表面具有很强的疏水性.在煤泥的浮选中, 只需添加少量非极性油,就可获得很高的回收率. 煤粒的这种特性,为煤微粒的天然疏水聚团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 超净煤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化学脱 灰法o ’2 ] 、油团聚脱灰法和选择性聚团法.在普通浮 选时,煤的粒度范围是5 0 0 ~7 5 ”m ,若粒度小于 7 5p m ,浮选指标变差,煤粒全部上浮,失去选择 性.油团聚口3 和选择性聚团的入料煤的粒度要小于 t Ob , m .普通浮选时,由于煤的粒度粗,比表面小, 耗药量少,为1 ~2k g /t .而油团聚的耗药量较大, 因为煤的粒度细,比表面太,而且团聚剂为短链烃 类化合物⋯,捕收能力差,选择性好,但是耗药量 大.而选择性聚团所用的煤的粒度与油团聚相同。 但工艺不同,用选择性聚团法脱灰时,首先用少量 油将细粒煤团聚,而后用特殊的方法将精煤分选出 来. 1非极性油强化疏水絮凝的机理 煤微粒具有天然疏水性”] ,若在煤中加入非极 性油,会强化煤粒的疏水性.非极性油强化疏水聚 团的机理由两方面组成1 非极性油珠与疏水颗 粒发生粘附,然后在它表面适度展开,使颗粒表面 的疏水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使颗粒悬浮体的疏 水聚团行为获得强化.2 非极性油在两个疏水颗 粒间形成油桥,把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大 大地提高了聚团抗碎裂的能力,使聚团能稳定地存 在和继续生长. 只要固体颗粒具有一定的疏水性,那么在水溶 液中的非极性油珠与固体颗粒就可以发生粘着.非 极性油珠与疏水颗粒在水中通过机械搅拌作用能 互相接近到某一距离范围之内时,受到疏水作用力 和范德华作用力的吸引作用,非极性油珠疏水颗粒 互相接触、粘着.一旦实现稳定的粘着,非极性油珠 就会在疏水颗粒表面适度展开.展开的程度与颗粒 表面的疏水性密切相关,颗粒表面的润湿接触角越 大,则非极性油珠在颗粒表面展开的面积越大.但 是,在实际情况下,非极性油珠不可能在颗粒表面 完全铺展和形成包裹颗粒的油膜. 克勒生描绘了非极性油珠在颗粒表面展开的 收藕日期2 0 0 3 0 4 2 2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9 5 2 1 5 0 1 0 4 5 作者简介杨- t 张 1 9 6 3 一 ,女,浙江省台州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工学博士,从事矿物加工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3 2 卷 情况.当煤粒表面的润湿接触角比较小时,非极性 油珠站立,与煤粒表面的接触面积比较小;而当煤 粒表面的润湿接触角比较大时,非极性油珠平躺 下,稍作展开,与煤粒表面的接触面积比较大;若煤 粒表面存在着许多孔洞和凹凸不平,则在向体系中 添加非极性油珠以后,由于毛细管等因素的作用 下,非极性油充填煤粒表面的毛细孔、裂隙等区域, 取代原来存在其中的水或空气.而煤粒表面的平滑 区域也粘附着非极性油珠.因此,就表面存在着很 多孔洞、裂隙的煤粒而言,在非极性加入之后,其表 面将大部分被非极性油所覆盖. 覆盖了非极性油的疏水颗粒表面将显示非极 性油的疏水特性.由于非极性油具有非常强的疏水 性,因此与非极性油发生粘着的那部分疏水颗粒表 面的疏水性获得显著的增强. 粘附了非极性油的疏水颗粒,在疏水作用的强 烈吸引和高机械能量输入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 形成聚团.此时,非极性油被挤压而去充填固体颗 粒问接触点附近的空隙,形成非极性油桥,把两个 疏水颗粒连接在一起.当这两个颗粒受到外界作用 力的拉伸作用时,油桥就显示出保护聚团不致破裂 的能力.它可以被拉伸至一较长距离而不断开,使 颗粒继续聚集在一起.如果没有油桥的作用,则只 要把两颗粒稍微拉开,则聚团就被破坏了. 微粒在搅拌槽中产生疏水聚团的过程中,其聚 团的形成与破裂同时存在于体系中.体系中聚团生 成的趋势越大,则疏水聚团的程度越强;反之若体 系中聚团破裂的趋势越大,则疏水聚团的程度就越 弱.因此,增强了聚团抗碎裂的能力,就可以输入更 高的机械能量,加速颗粒问的碰撞,赋予颗粒更大 的能量超过能垒,聚团就能继续长大,聚团程度就 得到增强.增强了聚团的抗拉伸破裂能力,也就强 化了疏水聚团. 下面首先研究煤粒形成聚团过程中,分散剂和 p H 值对煤水界面℃电位的影响.而后研究搅拌时 间和油的用量对聚团尺寸的影响及对精煤灰分的 影响. 2 实验部分 2 .1p H 值和分散剂对煤表面f 电位的影响 2 .1 .1 p H 值和分散剂对J M 精煤表面电位的 影响 通常溶液的p H 值和分散剂对℃电位的影响 较大“3 ,所以我们通过调节溶液的p H 值和添加分 散剂使溶液中颗粒的℃电位发生变化,若≮电位的 绝对值越大,则颗粒的分散越好,使颗粒的分选效 果变好.表1 为p H 值和分散剂对J M 精煤表面t 电位的影响.从表1 看出,随着p H 值的增大,在无 分散剂的情况下,≮电位从5 .1m V 降到 5 2 .9m V .加入分散剂后,℃电位迅速下降,分别 降为3 6 .9 m V 和5 2 .8m V .随着分散剂从 1k g /t 增大到2k g /t ,℃电位变化不明显;若将分散 剂的量增大到4k g /t ,℃电位的值在p H 小于8 .3 时上升,p H 大于8 .3 时略有下降.说明分散剂的加 入量姓1k g /t 较合适.在p H 1 1 .3 时,℃电位的数 值没有大的变化. 表1p H 值和分散剂对J M 精煤表面f 电位的影响 T a b l e1E f f e c to fp Ha n dd i s p e r s e ro nt h ef p o t e n t i a lo fJ Mc l e a nc o a l m V 2 .1 .2p H 值和分散剂对J z 原煤泥表面电位的 影响 表2 为p H 值和分散剂对J z 原煤泥表面电 位的影响.从表2 看出,随着p H 值的增大,煤水界 面的℃电位下降,从9 .o m V 降到4 9 .5 m V .加 入分散剂后,℃电位下降明显,从4 3 .2m v 降到 5 1 .4m V .≮电位的绝对值变大,使煤浆中矿物质 分散的较好,使精煤的分选变得容易,减少r 煤浆 中矿物质的吸附和在精煤中的夹杂.总之加入分散 剂并调整p H 值会使精煤灰分下降明显,提高脱灰 率,但有时会降低精煤的收率,因为分散剂的加入, 会消耗部分油的用量. 裹2p H 值和分散剂对J z 原煤泥表面f 电位的影响 T a b l e2E f f e c to fp Ha n dd i s p e r s e ro nt h ef p o t e n t i a lo fJ Zr a ws l i m e m V 无分散剂一9 .o ⋯3 063 453 9 .84 554 95 分散剂2k g /t 一4 3 .2 5 2 .3 5 6 .2 - - 5 2 .1 5 41 - - 5 ] 4 2 .1 .3p H 值和分散剂对D Q 尾煤表面℃电位的 影响 表3 为p H 值和分散剂对D Q 尾煤表面℃电 位的影响.从表3 看出,加人分散剂后,煤水界面的 ≮电位的绝对值变大;随着p H 值的增大,℃电位的 数值从一1 .8 m V 变到5 1 .1 m V .因此增大p H 值 和加入分散剂,可使煤水界面的t 电位的绝对值 变大,有利于矿浆颗粒的分散,有利于降低精煤灰 万方数据 第6 期杨巧文等选择性聚团法制备超净煤的机理研究 分,提高精煤的脱灰率.但要消耗部分药剂,使药剂 的用量增大, 表3p H 值和分散剂对D Q 尾煤表面f 电位的影响 T a b l e3E f f e c to fp Ha n dd i s p e r s e rO Ht h ef p o t e n t l a l o fD Qt a i l i n g m V 无分散剂⋯18 3 11 ⋯2 343 9 .1 ⋯3 655 11 分散剂2k g /t 一4 12 4 21 4 3 .14 5 .t - - 5 335 2l 2 .2 油的用量和搅拌时间对聚团粒度分布的影响 2 .2 .1油的用量对聚团粒度分布的影响 表4 为油的用量对聚团粒度分布的影响.从表 4 看出,随着油用量的增大,聚团逐渐长大,粒度从 2 5 .6 - I ”m 增大到6 3 .4 4 “m ,精煤的灰分在w 油 为0 .3 0 %时最低为0 .6 1 %,w A 。 为13 .6 3 %柚 为8 1 .6 3 %.若油用量增大,聚团粒度变大,但精煤 灰分上升,原因可能是由于油的用量过大,选择性 降低,使部分矿物质混入精煤,导致机械夹杂增多, 精煤灰分升高. 表4 油的用量对聚团粒度分布的影响 w A t 4 % T a b l edE f f e c to fo i la m o u n to n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p a r t i c l es i z ef o rf l o c c u l a t e w A t 一4 % “ 汕 /%w A j /蛎n /%w A t /%7 t /%平均粒度/p m 2 .2 .2 搅拌时间对聚团粒度分布的影响 表5 为搅拌时间对聚团粒度分布的影响.从表 5 可以看出,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聚团的粒度变 大,从8 .17p .m 变大到9 6 .9 6 , u m ,w A , 从0 .7 5 % 降到0 .5 4 %.说明聚团的粒度大,对脱灰有好处. 因此.在进行选择性聚团深度脱灰过程中,应增加 搅拌时间,使聚团长大,才能降低精煤灰分. 表5 搅拌时间对聚团平均粒度的影响 甜 A t 4 % T a b l e5E f f e c to fs t i r r i n gt i m e ∞t h e a v e r a g ep a r t i c l e s i z ef o rf l o c c d i a t e w A 1 一4 % 搅拌时间/r a i n51 02 02 53 0 w A j /% O .7 506 9n6 10 .5 40 .6 0 平均粒度/m8 .1 71 2 .1 53 2 3 l9 6 .9 61 5 .2 5 表6 为搅拌时间对聚团粒度分布的影响.从表 6 看出,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聚团的平均粒度逐 渐增大,从1 0r a i n 的8 .0 2p m 增大到2 5r a i n 的 6 6 .0 4p m .若再延长搅拌时问,聚团的粒度变小. 精煤灰分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小,在搅拌时间为 2 5m i n 时,“ A , 最低为0 .9 5 %.说明聚团粒度大, 精煤灰分低;若聚团粒度小,精煤的灰分高.原因是 由于聚团长大,聚团中夹杂的矿物质少,聚团的含 水少,聚团的灰分低. 表6 搅拌时间对聚团平均粒度的影响 w A t 一1 0 % T a b l e6E f f e c to fs t i r r i n gt i m eO Ht h ea v e r a g e p a r t i c l es i z eo ff l o c c u l a t e ~ A t 一1 0 % 搅拌时间/r a i n1 0152 02 53 0 w A j /蹦 1 .2 3 1 .0 1 0 .9 7 og5 10 5 平均粒度/I 肌8 .0 2 1 4 1 24 4 .3 16 6 .0 42 9 .7 5 2 .2 .3 油的用量对聚团形态的影响 图1 为w A 。 一4 %在油用量不同时的聚团形 态,W 油 分别为0 .1 5 %,0 .3 0 %,0 .4 5 %,0 .6 0 %. 采用O l y m p u sB H 一2 型透光显微镜,日本生产,放 大倍数1 2 0 倍. 图1 a 是Ⅻ 油 为0 .15 %时的颗粒聚集形态, 颗粒较小.随着加油量的增加,聚团颗粒变大.当 w 油 为0 .6 0 %时,聚团颗粒较大.当w 油 为 0 .3 0 %时,w A . 最低为0 .6 1 %,说明加油量应当 适量.加油量太少,聚团松散,夹带的灰分高.加油 量大,聚团太大,聚团夹带的灰分也多,影响降灰, 图1 不同油量的聚团形态 F i g .1 F l o c c u l a t ep a t t e r n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u s a g eo fo i l 非极性油的加入,使微细颗粒的疏水聚团行为 获得r 显著的增强,这当然包括聚团的粒度和结构 的变化.当非极性油的用量为零时,聚团较小,且为 枝链结构.若非极性油用量较低时,聚团得到强化, 聚团粒度增大.此时的聚团,一部分为松散的枝链 结构,另一部分的枝链开始闭合,这种聚团的结构 被称为悬摆结构.在悬摆结构中,非极性油主要在 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处形成油环.随着非极性油 万方数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3 2 卷 用量的进一步增加,聚团粒度也相应增大.此时非 极性油除了分布在颗粒的接触处外,还去充填聚团 中的空隙.但由于非极性油的用量较少,仍有许多 空隙未被充填,这种聚团的结构叫做纤维结构.它 比悬摆结构的聚团要严实一一些.随着非极性油用量 的继续增大,聚团中的颗粒问的空隙全部被非极性 油所充填,聚团的粒度急剧增大,聚团的强度达到 峰值,聚团的外形逐渐变为球形,成为一种致密的 球状聚团,这种聚团的结构为毛细结构. 2 .2 .4 搅拌时间对聚团形态的影响 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聚团形态从松散的枝链 结构转变为悬摆结构或纤维结构.聚团的形态见图 2 a ~d .图2 是w A , 为4 %不同搅拌时间时的聚 团形态.放大倍数1 2 0 倍. 图2 不同搅拌时间时的聚团形态 F i gZF ] o c c u l a t ep a t t e r n sf o rd i f f e r e n ts t i r r i n gl i m e 从图2 观察得出聚团大部分是片状,形态包 括树枝结构和悬摆结构,此外还有少量离散的颗粒 单独存在.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聚团逐渐增大,精 煤灰分逐步降低.原因是由于搅拌时间增加,聚团 中水分降低,夹带的灰分降低,而使精煤灰分降低. 过大,≮电位的绝对值变化不明显. 3 油的用量增大,聚团的平均粒度增大,精煤 灰分在w 油 为0 .3 0 %时最低;搅拌时间延长,聚 团的平均粒度增大,精煤的灰分下降,但搅拌时间 太长,聚团会破碎. 3 结论 参考文献 1 煤微粒具有天然疏水性,若在煤中加入非 极性油,会强化煤粒的疏水性.非极性油强化疏水 聚团的机理由两方面组成a .非极性油珠与疏水 颗粒发生粘附,然后在它表面适度展开,使颗粒表 面的疏水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使颗粒悬浮体的 疏水聚团行为获得强化.b .非极性油在两个疏水 颗粒问形成油桥,把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 大大地提高丁聚团抗碎裂的能力,使聚团能稳定地 存在和继续生长. 2 煤浆中p H 值和分散剂显著影响煤粒与水 界面的≮电位数值,p H 值越大,≮电位的绝对值变 得越大,煤浆中颗粒的分散就越好.加人分散剂可 使电位的绝对值变大,明显改善煤浆中煤粒和矿 物颗粒的分散情况.但加人量以1k g /t 为好,加量 I - 1 ]石致敏,杨巧文.精细水煤浆制备方法的研究口] .中 国矿业学院学报,1 9 8 8 ,1 7 f 4 I - 1 0 . E 2 ] 戴和武,陈文敏,姜英,等.超纯煤的研制及其特性 研究[ A ] .中国煤炭综合利用开发公司和中国煤炭 加工利用协会编.煤擞加工利用论文集[ c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1 9 9 0 .1 1 51 1 9 . [ 3 ] 杨巧文.油团脱灰工艺的研究[ D ] .北京中国矿业 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1 9 9 1 . [ 4 ]杨巧文.煤的结构特性对制备超低灰精煤的影响 [ J ] .煤炭与综合利用,1 9 9 5 2 1 72 0 . E s ] 宋少先.疏水絮凝理论与分选工艺[ M ] .北京煤炭 工业出版社,1 9 9 4 .1 2 1 1 2 8 . [ 6 ] 杨巧文.选择性聚团深度脱灰工艺及其应用研究 [ D ]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1 9 9 8 . 下转第6 6 3 页 万方数据 第6 期解京选煤质对电厂原煤制备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6 6 3 E 4 ] 朱德庆,邱冠周,陈跃明,等.热电厂燃煤输送过程中 的粘结特性研究E J 3 .煤炭科学技术,19 9 9 ,2 7 8 3 0 3 2 [ 5 ] 李寻。刘顺.选煤厂设计[ M ] .北京煤炭工业出 版社.1 9 9 5 [ 6 ] [ 7 ] 布令得利 英 .粘土矿物的晶体构造与伦琴射线鉴定 法[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5 9 . 彭琪瑞.中国粘土矿物研究[ M j .北京科学出版社, 1 9 6 3 . A n a l y s i so fE f f e c tF a c t o r so fR a wC o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nC o a lP r e p a r i n gS y s t e mi nP o w e rP l a n t X I EJ i n g x u a n s c h o o lo fC h e m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C U M T ,X u z h o u ,J i a n g s u2 2 1 0 0 8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i m i n ga tt h ep r o b l e mo fb l o c k i n ga n db i n d i n gi nr a wc o a lp r e p a r i n gs y s t e mo fp o w e rp l a n t ,t h e 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m o i s t u r ec o n t e n ta n dm i n e r a lc o m p o n e n t so fc o a ls a m p l e s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 ,a n dt h ec r i t i c a l a n g l ea tw h i c hc o a lp a r t i c l e sb e g i nt om o v e a tas l o p ew a st e s t e d .T h ee f f e c to fa b o v ef a c t o r so nc o a lp r e p a r i n g s y s t e mw a sr e s e a r c h e d .T h er e s u l ti n d i c a t e st h a ti fah i g hc o n t e n to fc l a ym i n e r a l se x i s t si nc o a l ,t h es i z e g r a d u a t i o n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m o i s t u r ec o n t e n to fc o a ] w i l la f f e c t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t h er a wc o a lc o n v e ya n df e e d s y s t e ma n dc auset h eb l o c k i n ga n db l i n d i n g . K e yw o r d s r a wc o a lp r e p a r i n gs y s t e m ;s i z e ;m o i s t u r e ;m i n e r a l ;c r i t i c a lb l o c k i n ga n g l e 责任编辑李成俊 上接第6 5 8 页 R e s e a r c ho nP r i n c i p l eo fP r e p a r a t i o no fU l t r a C l e a nC o a l w i t hS e l e c t i v eO i l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Y A N GQ i a o w e n ,W UL i j u n .Z H IX i a n h u a ,W A N GZ un a S c h o do fC h e m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C U M T ,B e i j i n g1 0 0 0 8 3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s e l e c t i v eo i I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w a ss t u d i e dd u r i n gp r e p a r i n gu l t r a c l e a nc o a l .B y c h a n g i n gt h eo i la m o u n ta n dt h es t i r r i n gt i m e ,t h ef l o c c u l a t ep a t t e r n sw e r eo b s e r v e d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ss h o w t h a tt h em o r et h eo i la m o u n ta n dt h el o n g e rt h es t i r r i n gt i m e ,t h eb i g g e rt h ep a r t i c l es i z eo fc o a lf l o c c u l a t ea n d t h el o w e rt h ea s ho fc l e a nc o a l .A l o n g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i n go fp Hv a l u e ,t h ea b s o l u t ev a l u eo f p o t e n t i a l b e c a m eg r e a t e r ,t h ed i s p e r s i v es y s t e mw a sm o r es t a b l e .W h e nt h ed i s p e r s e rw a sa d d e d ,t h ea b s o l u t ev a l u eo f Ep o t e n t i a lb e c a m eg r e a t e r ,t h es u i t a b l ea m o u n to fd i s p e r s e rw a s1k g /t . K e yw o r d s s e l e c t i v eo i l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d e e pc l e a n i n g ;h y d r o p h o b i c ;℃p o t e n t i a l 责任编辑陈其泰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