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砂岩铀矿酸法地浸溶质运移与酸化进程分析.pdf
5 0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o n 2 0 1 5 年第6 期 d o i 1 0 .3 9 6 9 r /J .i s s n .1 0 0 7 - 7 5 4 5 .2 0 1 5 .0 6 .0 1 3 某砂岩铀矿酸法地浸溶质运移与酸化进程分析 黄群英 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新疆伊宁8 3 5 0 0 0 摘要为分析某砂岩铀矿酸法地浸试验初期的酸化进程,对与地浸水岩作用密切相关的S O t 2 - 、H 、 C a ”、M g ”、F e 2 和F e ”等溶质离子运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注溶液最快8d 抵达抽液孔, 4 0d 形成由注液控制的稳定渗流场;H 在水岩作用过程中被部分消耗,其运移羽前沿扩散至抽液孔的 时间晚于S O 。2 一离子1 3d ,由H 溶蚀出来的C a ”、M 9 2 则与S O 。2 _ 同步运移;6 6d 地浸流场实现H 的补给与消耗平衡并形成稳定的浸铀化学场,但需进一步增加注液酸度以达到酸化要求。F e ”、F e ”的 运移受H 的控制和氧化还原作用的影响,运移与H 基本同步。持续增高的S O t ”导致大部分时间内 硫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引起浸出液C a 2 浓度和抽液流量的下降。 关键词砂岩型铀矿;酸法地浸;溶质运移;矿层酸化 中图分类号T L 2 1 2 .1 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7 7 5 4 5 2 0 1 5 0 6 0 0 5 0 0 5 A n a l y s i so fS o l u t e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a n dA c i d i f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d u r i n g I n s i t uA c i dL e a c h i n go fS a n d s t o n eU r a n i u mO r e H U A N G Q u n y i n g X i n j i a n gT i a n s h a nU r a n i u mC o .,L t d .C N N C ,Y i n i n g8 3 5 0 0 0 ,X i n j i a n g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t oi n v e s t i g a t ea c i d i f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d u r i n ga c i dl e a c h i n gt e s to fs a n d s t o n eu r a n i u mo r e , t h e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o l u t ei o n s ,s u c ha sS 0 4 2 ,H ,C a 2 ,M 9 2 ,F e 2 a n dF e 3 ,w h i c h a r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w i t hw a t e r r o c ki n t e r a c t i o no fi n s i t uu r a n i u ml e a c h i n g ,w e r ea n a l y z e d .T h er e s u l t s s h o wi nc a s eo fS O d2 _ ,i tt a k e s8d a y sf o rt h ee a r l i e s tl e a c h i n gs o l u t i o nt or e a c he x t r a c t i o nw e l l ,a n d4 0 d a y st of o r mas t a b l ef l o wf i e l db yl e a c h i n gs o l u t i o n .C a 2 a n dM 9 2 十m o v es y n c h r o n o u s l yw i t hS 0 4 卜. R e t a r d e db yw a t e r r o c k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ef o r e f r o n to fH p l u m er e a c h e se x t r a c t i o nw e l l1 3d a y s1 a t e rt h a n S 0 4 卜,a n di tt a k e s6 6d a y st os t a b l i s h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s u p p l ya n dc o n s u m p t i o no fH ,i no t h e rw o r d s , f o r m a t i o no fs t a b l eg e o c h e m i c a lf i e l df o ru r a n i u ml e a c h i n g .B u taf u r t h e ri n c r e a s eo fa c i d i t yi ss t i l l n e c e s s a r yt o m e e ta c i d i f i c a t i o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w h e nt h e s t a b l e g e o c h e m i c a l f i e l di s ju s t b u i l t .T h e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F e 2 a n dF e 3 a r ec o n t r o l l e db yH a n d a f f e c t e db yo x i d a t i o n r e d u c t i o nr e a c t i o n r e s u l t i n gi ns y n c h r o n o u s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o fF e 2 a n dF e 3 w i t hH .G y p s u mr e m a i n ss a t u r a t e dm o s to ft h e t i m ed u r i n gl e a c h i n gp r o c e s sd u et oh i g h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S 0 4 2 a n dC a 2 ,a n dc h e m i c a lb l o c k a g ec a u s e db y g y p s u m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i sa l s oc o n f o r m e db yd r o po fC a 2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n de x t r a c t i o nf l u x . K e yw o r d s s a n d s t o n eu r a n i u mo r e ;i n s i t ua c i dl e a c h i n g ;s o l u t e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a c i d i f i c a t i o no fo r eb o d y 砂岩型铀矿地浸开采是集采、选、冶于一体的采 收稿日期2 0 1 5 0 1 0 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 0 8 7 2 1 6 5 作者简介黄群英 1 9 7 3 一 ,女,广西三江人,高级工程师 矿工艺Ⅲ,地浸过程中包含了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 万方数据 2 0 1 5 年第6 期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b g r i m m .c n 5 1 和水动力作用,它们控制着溶质迁移的状态、速度和 强度,而溶质组分迁移和浓度变化则揭示地浸的水 动力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状态[ 2 _ ] 。新疆某砂岩 铀矿钙质胶结夹层较多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 5 ‘6 ] ,采 用酸法地浸工艺酸化速度慢且易发生化学堵 塞[ 7 。10 ‘,因此对酸浸过程中溶质组分的变化和运移 特征进行分析,对于了解和掌握地浸溶液的运移规 律、矿层酸化进程以及发生的水岩作用都具有很重 要的意义。 1 研究块段及酸化概况 研究区块位于新疆某砂岩铀矿酸法地浸试验区 内,抽注钻孔布置采用“五点式”井型。本文以其中 一个抽注单元为例,如图1 所示,抽液孔C K 一1 位于 单元中心,其余为注液孔,位于四角,抽注孔距2 0m 左右。 图l研究块段地浸钻孔分布图 F i g .1 W e l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f i e l dl e a c h i n gt e s tu n i t 研究块段含矿含水层以埋深2 9 0 ~3 0 0m 的煤 层和泥岩为稳定顶板,以埋深3 4 0 ~3 4 5m 的较薄 钙质胶结层及粉砂岩、泥岩为底板,矿体发育在含矿 含水层底部。含矿含水层结构复杂,不连续的钙质 层及粉砂岩、泥岩透镜体发育,位于矿层中上部发育 一层在本块段内基本连续的钙质胶结层,厚度0 .5 ~1 .0m ,将矿体分隔为上下两层,各试验孔过滤器 位于下层,地浸溶液主要在下层运移。抽液流量从 2 0 0m 3 /d 渐降至5 4m 3 /d ,单孔注液流量为3 0 ~6 0 m 3 /d ,注液酸度从1g /L 持续增加至1 8g /L 左右, 具体如图2 所示。 2 溶质离子运移特征分析 硫酸溶液进入含矿层后与岩石矿物反应,部分 H 被消耗,S 0 。卜及从岩石矿物以离子形式进入溶 液的C a 、M g 、F e 等随溶液向抽液孔运移。以下分 别对这些溶质离子的运移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 图2 酸化抽注液流量及酸度变化曲线 F i g .2 C u r v e so ff l u xa n da c i d i t yo f l e a c h i n gs o l u t i o n 2 .1 S 0 42 一的运移 C K 一1 孔浸出液S O 。2 一浓度变化如图3 所示。 图3 注液与浸出液S O .2 一浓度变化 F i g .3 T i m ep r o f i l eo fS 0 42 一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l e a c h i n ga n dp r e g n a n ts o l u t i o n 随着注液S O 。2 一浓度大致呈线性 线性趋势线 £。 增加,浸出液S O 。卜浓度以第4 0 天为界呈前后 两个阶段线性上升,线性趋势线如图3 的l 和z 。。 前一阶段,注液驱替原赋存于含矿含水层孔隙的地 下水并混合向抽液孔运移,S O 。卜在地浸流场内形 成以注液孔为中心的弥散羽,酸化开始后的第8 天 见图3 中局部放大图 浸出液S O 。卜浓度开始上 升,表明此时S O 。2 一弥散羽的前沿抵达抽液孔。这 一阶段地浸流场主要处于注液对原地下水的驱替和 置换过程,混合稀释作用较强,抽液孔S O 。2 一浓度上 升速度较慢,其线性趋势线z 。斜率小于注液z 。。第 二阶段,抽注孔之间的地下水大部分被驱替完毕,地 浸流场水化学成分主要受注液控制,浸出液S O ;2 _ 浓度与注液基本保持同幅度上升 z 。与z 。斜率基本 相当 ,表明酸法地浸流场基本进入稳定阶段。但由 于H 在运移过程中被持续消耗,酸化进程滞后于 万方数据 5 2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2 0 1 5 年第6 期 地浸水动力流场的稳定,稳定的水化学酸法浸铀场 尚未形成。 2 .2H 十的运移 与一起进入含矿含水层的S 0 。2 - 离子不同,H 在运移过程中与碳酸盐及黏土等矿物反应而被消 耗,因而H 在地浸流场中的运移特征与S O 。2 一也 有所差异,浸出液p H 的变化曲线如图4 所示。 2 1舢l“1出l 1 1 2 I 舢1l “ 时徊j /d 图4浸出液p H 的变化曲线 F i g .4 C u r v eo fp Hv a l u eo fp r e g n a n ts o l u t i o n 由图4 可见,浸出液p H 在试验前期2 0 天处于 地下水背景状态没有明显变化,第2 1 天开始以接近 0 .1 /d 的较快速度从6 .5 5 持续下降至第6 7 天的 2 .6 1 ,此后保持与注液p H 平行缓速下降。与 S O 。2 一前锋在第8 天即抵达抽孔速度相比,H 的前 锋抵达时间滞后了1 3 天,这期间注入的H 在与岩 石矿物反应过程中被消耗殆尽。试验进行至第6 7 天后,水岩作用对H 的消耗与注液对H 的持续补 充渐趋平衡,地浸化学场的酸度基本受注液酸度控 制,这标志着在既定工艺条件下的酸化进程的结束, 若此时浸出液p H 仍未达到工艺要求,则需进一步 提高注液酸度。 C a 2 、M 9 2 、F e 2 、F e 3 在H 与岩石矿物反应 过程中溶解并随溶浸液运移,在抽液孔浸出液化学 成分的变化中得以体现,其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 了解地浸溶液在含矿含水层中的运移过程。 2 .3C a 2 、M g 的运移 图5 为浸出液C a 2 十、M 9 2 浓度变化曲线。 2 04 0“l8 01 0 01 2 1 4 0lc j I 时间,d 图5浸出液c a 2 a 和M g b 浓度变化曲线 F i g .5 T i m ep r o f i l eo f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C a 2 【a a n dM g 【b o fp r e g n a n ts o l u t i o n C a 2 、M 9 2 浓度分别自加酸后的第9 天和第8 天开始上升,这与S 0 。2 一的上升起始时间吻合,之所 以存在这种一致性,是由于H 十与S 0 42 一同步进入 含矿含水层,C a 2 、M 9 2 作为H 与岩石矿物的反 应产物进入溶液与S 0 。2 一同步运移。图5 a 所示 C a 2 浓度上升至峰值8 5 0m g /L 后从约第5 0 天开 始下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注液C a 2 浓度有所 降低,二是在S 0 4 C I N a 型地下水中C a 2 浓度 受硫酸钙溶度积控制[ 1 卜”] ,试验过程中由于S O 。2 一 浓度的持续上升,溶液中C a 2 和S O 。卜活度积上 升,根据地球化学模式计算 如图6 ,试验第1 1 天 后,C a 2 和S 0 。2 一活度积超过硫酸钙的溶度积,石膏 饱和发生沉淀导致浸出液C a 2 含量下降。因此, C a 2 的运移在一定程度上受S O 。2 一浓度的影响。 图6 浸出液石膏饱和指数变化曲线 F i g .6G y p s u ms a t u r a t i o ni n d e xc u r v eo f p r e g n a n ts o l u t i o n 万方数据 2 0 1 5 年第6 期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H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5 3 2 .4F e s 和F e 2 的运移 与C a 2 、M 9 2 一样,F e 2 、F e 3 也是在H 与岩 石矿物作用下进入溶液的,所不同的是F e 2 、F e 3 在水中的溶解度因p H 而异,尤其是F e 3 易水解沉 S ● 誉 趟 矮 芑 淀,其运移受H 的运移控制,在酸化过程中呈溶解 一沉淀一再溶解的形式滚动运移。浸出液F e 2 和 F e 3 的浓度变化情况如图7 所示。 图7 浸出液F e ” a 和F e 2 b 浓度变化曲线 F i g .7T i m ep r o f i l eo f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F e 3 a a n dF e 2 b o fp r e g n a n ts o l u t i o n 从图7 可见,浸出液中F e 3 从酸法试验的第2 3 天开始低浓度出现,与前述H 前锋抵达抽液孔的 时间 第2 1 天 接近,但直至第5 5 天p H 降至4 以 下后才开始明显加速上升,可见F e 3 的溶解运移与 酸化过程中H 的运移密切相关。而除此之外, F e 3 在运移过程中还受到地下还原物质 包括低价 态铀矿物 的影响,部分被还原成F e 2 而较易迁移。 F e 2 从试验第2 2 天开始在抽液孔浸出液中出 现,也与H 前锋抵达抽液孔的时间吻合,但与F e 3 直至p H 降至4 以下才开始快速上升有所不同, F e 2 从出现后即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这与F e 2 水解 弱于F e 3 有关。F e 2 一部分直接来自酸溶液对含 铁矿物的溶蚀,另一部分来自上述F e 3 的还原。 3结论 1 S O t2 一作为酸法地浸期间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的溶质组分,其运移和浓度变化特征可以反映出酸 法地浸初期溶液渗流场的逐步形成和稳定的过程。 浸出液S 0 。2 - 浓度变化实现与注液S O 。2 一浓度同幅 变化时,地浸渗流场开始由注入的浸铀溶液控制,稳 定的酸法地浸流场形成,本试验用时4 0 天实现这一 过程。 2 与耗酸物质的反应使得H 的运移羽的前沿 滞后于S 0 。2 一抵达抽液孔,但由H 置换出来的 C a 抖、M 9 2 与S O 。2 一的同步运移。当浸出液H 浓 度变化与注液保持一致步调时,地浸流场内H 的 消耗和补给趋于平衡,预示稳定的酸性环境的形成。 若此时浸出液p H 未能达到酸化要求,则需考虑提 高酸化强度。本试验用时6 6 天实现H 的补给和 消耗平衡,但未达到酸化要求。 3 浸出液C a 2 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地浸 过程中是否存在石膏饱和沉淀的表观依据,当排除 注液因素时,浸出液C a 2 浓度的下降预示发生了硫 酸钙沉淀,与之相应的是抽液流量持续下降。本试 验的大部分时间内因S 0 。2 一浓度持续增高,硫酸钙 沉淀在持续发生。 4 F e 2 、F e 3 的运移则受H 的显著影响,运移 滞后于C a 2 、M 9 2 ,与H 的运移保持同步。F e 3 因水解和还原作用,在地浸酸化过程中呈溶解一沉 淀一再溶解的形式滚动运移,并被部分还原为 F e z 。 参考文献 i 1 ] BH 别列茨基,J IK 博加特科夫,HH 沃尔科夫,等.地 浸采铀手册I - M ] .朱志泉,罗筱芳,王西文,等译.湖南 衡阳核工业第六研究所,2 0 0 0 1 6 . 1 - 2 3 史维浚,高柏,王国华.砂岩型铀矿地浸过程中的溶质 迁移机理[ J ]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 0 0 4 ,2 7 1 2 4 3 2 . [ 3 ] 彭丁茂,张红军,王树德.原地浸出采铀的水岩作用研 究[ J ]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 0 0 1 ,2 4 1 4 1 4 4 . [ 4 ] 高柏,孙占学,史维浚.地浸过程中铀迁移特征及条件 的实验研究[ J ] .地质论评,2 0 0 3 ,4 9 3 3 1 6 3 2 1 . [ 5 ] 权志高.十红滩铀矿床地浸地质条件评价[ J ] .西北铀 矿地质,2 0 0 3 。2 9 2 1 8 2 0 . [ 6 ] 陈建昌.十红滩铀矿床地浸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J ] .西 北铀矿地质,2 0 0 4 ,3 0 2 9 0 9 7 . [ 7 ] 周敏,邢拥国,张文,等.某铀矿床淡化少试剂地浸关键 万方数据 5 4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2 0 1 5 年第6 期 技术及工艺参数研究[ J ]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2 0 1 3 1 0 3 9 - 4 1 . E 8 ] 高柏,何细文,孙占学.某铀矿地浸浸出液主要组分的 计算及其关系分析[ J ]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2 0 1 4 1 0 4 8 - 5 3 . [ 9 ] 张勇,周义朋,张青林,等.蒙其古尔矿床微酸地浸采铀 碳酸钙饱和状态研究[ J ]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2 0 1 4 1 2 2 4 2 7 . [ i 0 ] 焦学然,孙占学,张霞.某高矿化度砂岩型铀矿地浸开 采堵塞机理的研究[ J ]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2 0 1 3 8 2 5 - 2 8 . [ 1 1 ] 孙占学,史维浚.应用水文地球化学[ M ] .北京原子 能出版社,2 0 0 5 7 9 8 0 . [ 1 2 ] 鲍智江,李建隆,王维文.硫酸钙在调和液中的溶解度 [ J ] .化学工程,1 9 9 5 ,2 3 5 2 1 2 5 . 上接第3 3 页 [ 3 ] 王中原,吴复中,金会心.无隔板镁电解降低槽电压的 技术措施[ J ] .贵州科学,2 0 1 3 ,3 I 2 5 6 5 8 . [ 4 ] 周云英,石玉英.烤槽制度对多极镁电解槽电流效率及 槽寿命的影响[ J ]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2 0 1 4 2 2 5 2 7 . [ 5 ] 姜宝伟,陈平,朱卫平.影响大型无隔板镁电解槽电流 效率的主要因素[ J ] .轻金属,2 0 0 7 1 1 4 1 4 5 . [ 6 ] 朱福兴,马尚润,郑权,等.提高流水线镁电解电流效率 的研究[ J ]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2 0 1 5 2 1 2 1 6 . [ 7 ] 张建安,周云英,石玉英.多极镁电解槽电流效率的影 响因素探讨[ J ] .四川冶金,2 0 1 3 5 2 6 2 9 . [ 8 ] 姜宝伟,蔡增新,翁启钢.海绵钛生产工艺中几种镁电 解槽技术的对比分析[ J ] .轻金属,2 0 1 4 9 6 5 6 7 . [ 9 ] 黄有国,赖延清,田忠良,等.高温熔盐电导率测试方法 [ J ] .轻金属,2 0 0 7 1 0 3 3 3 7 . [ 1 0 ] 罗丽芬.熔盐电导率的测试研究[ J ] .铝镁通讯,2 0 0 8 1 1 4 - 1 7 . [ 1 1 ] 郑鑫,朱卫花,彭光怀,等.N d F 。一L i F - N d z 0 。体系熔盐 电导率的研究[ J ] .中国钨业,2 0 1 3 1 3 0 3 3 . [ 1 2 ] 杨新平,王秀峰.高温熔体电导率测试研究进展[ J ] . 中国陶瓷,2 0 1 3 ,4 6 1 1 1 2 1 6 . 上接第4 1 页 [ 7 ] 丛干臣,冯乃祥.电热模压焙烧半石墨质炭块的电阻和 导热性能研究I - j ] .炭素技术,1 9 9 5 ,1 4 6 1 - 6 . [ 8 ] 杨林,栾道成,吴小刚.热压烧结法制备钨铜复合材料 的工艺研究[ J ]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0 5 ,2 4 6 9 8 - 1 0 1 . [ 9 ] 蒋文忠.炭素工艺学[ 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 0 0 9 2 1 6 - 2 1 7 . [ 1 0 ] 黄培云.粉末冶金原理[ 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 9 9 ’7 1 0 . [ 1 1 ] K r i s t i n eLH u l s e .A n o d eM a n u f a c t u r e F M ] .R DC a r b o nL t d ,2 0 0 0 7 - 9 . [ 1 2 ] 穆二军,陈杰.预焙阳极空气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 [ J ] .炭素技术,2 0 0 9 ,2 8 3 4 6 5 0 . [ 1 3 ] 李俊伟.热模压制取铝电解炭阳极的试验研究[ D ] . 沈阳东北大学,2 0 1 2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