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冶金考古研究进展和趋势.pdf
1 0 0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2 0 2 0 年第5 期 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7 5 4 5 .2 0 2 0 .0 5 .0 1 9 近期冶金考古研究进展和趋势 吴晓桐1 ,谈金卓2 ,马江波3 1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2 5 0 1 0 0 ;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合肥2 3 0 0 2 6 ; 3 .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4 0 1 3 1 1 摘要近期我国冶金考古研究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根据研究时段综述了近一年多来有关 中国冶金考古的成果,涉及领域包括冶金术起源、青铜器合金成分和矿料来源、青铜器范铸技术、陶范制 作工艺、青铜器镶嵌技术、铁器生产技术、鎏金工艺、红铜炸珠工艺、炼锌技术等等。最后总结了我国冶 金考古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法创新和数据库建设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冶金考古;合金成分;矿料来源;铸造工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 8 7 1 .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7 7 5 4 5 2 0 2 0 0 5 - 0 1 0 0 0 9 R e c e n t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a n dT r e n d si nM e t a l l u r g i c a lA r c h a e o l o g y W UX i a o - t o n 9 1 ,T A NJ i n - z h u 0 2 .M AJ i a n g - b 0 3 1 .C o l l e g eo f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 .S h a n d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 ,J i n a n2 5 0 1 0 0 ,C h i n a ; 2 .A r c h a e o l o g yL a b o r a t o r y ,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o fC h i n a .H e f e i2 3 0 0 2 6 .C h i n a ; 3 .A r c h a e o m e t r ya n d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P r o t e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C h o n g q i n gE d u c a t i o nC o m m i s s i o n 。 C h o n g q i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4 0 1 3 3 1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R e c e n t l y , C h i n a ’Sm e t a l l u r g i c a l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h a sd e v e l o p e dr a p i d l ya n da c h i e v e da s e r i e so f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C h i n e s em e t a l l u r g i c a la r c h a e o l o g yi nt h ep a s ty e a rb a s e do nt h e r e s e a r c hp e r i o dw e r es u m m a r i z e d .T h e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si n v o l v e di n c l u d eo r i g i no fm e t a l l u r g y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b r o n z ea l l o y sa n ds o u r c eo fm i n e r a lm a t e r i a l s ,c a s t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o fb r o n z e s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p r o c e s so f c e r a m i c s ,i n l a y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o fb r o n z e s ,i r o np r o d u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g i l d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c o p p e r g r a n u l a t i o nc r a f t ,a n dz i n cs m e l t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e t c .F i n a l l y ,c u r r e n ts t a t u so fm e t a l l u r g i c a l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c hi nC h i n aw a ss u m m a r i z e d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u t u r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a n dd a t a b a s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e r ep r o s p e c t e d . K e yw o r d s m e t a l l u r g i c a la r c h a e o l o g y ;a l l o yc o m p o s i t i o n ;o r es o u r c e ;f o u n d r y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 2 0 1 9 年8 月1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 院主持座谈会时明确提出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 物保护和研究眦1 1 。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对古代 金属开采、冶炼、生产等活动留下的遗迹和遗物开展 研究,对书写中国古代冶金史、提升金属文物认知水 平、保护和传承冶金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白2 0 世纪7 0 年代中期柯俊院士运用金相、X 射线荧光、 电子探针、扫描电镜能谱仪等技术研究藁城台西出 收稿日期2 0 1 9 1 2 2 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 8 X K G 0 0 2 ;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群体项目 2 0 2 0 Q N Q T O l 8 作者简介吴晓桐 1 9 9 0 - ,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后;通信作者马江波 1 9 8 5 - ,男,甘肃甘谷人,副教授 万方数据 2 0 2 0 年第5 期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1 0 1 土铁刃铜钺是熟铁还是陨铁问题算起,我国冶金考 古研究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解决了一系 列重要的考古学和科技史问题,取得了辉煌的学术 成就。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发 展,考古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冶 金考古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机构、人 员和设备数量都大幅度增长,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 丰富,学科体系日益完善,重要成果层出不穷。可以 说,我国的冶金考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按照研究时段综述了近一年多来的冶金考古研 究成果,并总结了我国冶金考古研究现状,展望了未 来的发展趋势。 1新石器时代至二里头文化时期 中国早期冶金术的起源和传播问题近年来备受 关注。屈家岭遗址出土了屈家岭文化晚期到石家河 文化早期的铜矿石,江旭东等[ 2 ] 研究表明,这些矿石 除少量为孔雀石外,大部分多为含磷的假孔雀石和 磷铜矿伴生矿,部分矿石表面覆盖一层矿石经焙烧 后的产物一黑色氧化铜。由于目前未发现其它冶炼 遗迹,因此无法判断这些焙烧产物是否与冶炼活动 直接相关。无论如何这一发现都为深入探讨中国冶 金技术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郭静云等[ 3 ] 认为, 邓家湾遗址发现的一些长方形灰坑可能是横穴式炼 炉,并将其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冶金活动起源的直接 证据之一。 黄河、长江流域零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铜器和 相关遗物尚不能支撑起冶金术本土独立起源的理 论,近年来更多学者倾向于将中国冶金术的起源与 欧亚草原冶金技术的东传相关联。近期,陈坤龙 等H 1 在梳理考古学和冶金考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探讨了冶金术在中国早期发展中的本土化和区域技 术交流等问题,他认为,西北地区本土化冶金生产实 践及其对技术体系的改造,为早期冶金术的继续发 展和东向传播奠定了基础。而在中原地区同样可见 本土化的进程,冶金技术知识融人已有的社会、经济 和文化传统,生产体系被再次重塑,形成了中国青铜 时代独特的冶金传统。 陕北石峁遗址连接中原和北方草原,近年发现 的铜刀和石范成为探讨早期冶金术传播路线的新热 点。与多数学者认为石峁冶金遗物的年代属龙山晚 期不同,近期苏荣誉口3 通过器型和工艺对比,提出铜 刀和石范环首刀具有本土传统,年代和中原商代器 相若,并指出还没有证据认定石峁具有铸铜工业,说 其对中原早期铜器生产发生影响言之过早。 早期青铜器范铸技术的发展也是学者热烈讨论 的问题。宫本一夫哺] 对二里头至二里岗下层青铜容 器分范技术进行细致的考察后提出,二里头至二里 岗下层范铸技术由双外范向三外范的发展规律,基 于此,他提出,以往所认为的二里头四期铜鼎实际上 是二里岗下层文化时期铸造的器物。 2 商代 商代高放射成因铅金属资源产地问题仍然是国 内外研究热点。陈坤龙等[ 7 ] 发布了汉中商代青铜器 的铅同位素分析结果,发现汉中本地生产的弯形器 和璋形器材质普遍为含砷、锑、镍的红铜器,但同商 式铅青铜和铅锡青铜一样具有高放射成因铅特征, 据此认为高放射成因铅金属资源可能来自秦岭地 区。但秦岭地区尚未发现与商代青铜器相同的高放 射成因铅铜矿和铅矿,因此“秦岭说”尚缺乏直接证 据;刘睿良等[ 8 3 总结了商代以后不同地区和时代钱 币、铅钡玻璃、颜料所含有的高放射成因铅现象,认 为商代高放射成因铅资源存在多产地的可能性。该 说法忽视了商代各地青铜器所用高放射成因铅金属 资源基本同时出现又同时消失的事实。 湖南商代青铜器器型复杂多样,其与殷墟青铜 器之间的关系受到普遍关注。近期,马江波和吴晓 桐等∽。0 1 发布了两件湖南出土商代特殊器物的合金 成分和铅同位素分析结果,一件为宁乡出土的大型 青铜瓿,另一件为益阳谢林港出土青铜角形器,发现 两件器物的铅同位素组成均属于高放射成因铅,由 此证明湖南也是高放射成因铅金属资源的重要流通 区域。 刘睿良和黎海超等强调利用青铜器铅同位素和 器型风格研究区域间文化交流和资源流通。刘睿良 等[ 1 1 ] 通过郑州和盘龙城铜器的器型、合金成分、微 量元素和铅同位素对比,讨论了两地青铜器之间的 关系,他利用牛津大学F l a m e 研究小组开发的微量 元素分组方法,发现盘龙城和郑州青铜器虽然具有 相同的形制和矿料来源特征,但是微量元素分组存 在差异,结合近年盘龙城发现的青铜铸造遗址提出 盘龙城部分青铜器为本地生产,并非以往学术界所 认为的直接来自郑州。黎海超等[ 1 2 3 通过分析湖南 炭河里和高沙脊青铜器不同风格器物的铅同位素组 成,发现中原型铜器使用的铸造原料既有中原型也 有非中原型,并推测中原生产的铜器被商人带到湖 南地区后,大部分铜器继续沿用,但也有部分铜器被 万方数据 1 0 2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H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2 0 2 0 年第5 期 重熔用以铸造混合型和地方型铜器。 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刘 煜[ 1 3 3 描述了分铸法的几种方式,并探讨了分铸法在 商代的发展历程。指出分铸法可分为榫卯式后铸 法、铆接式后铸法、榫卯式先铸法、包裹式先铸法四 种方式,有的青铜器会综合利用上述方法,采用多次 铸接的分铸工艺。推测该种方法出现在早商向中商 过渡的时期,在殷墟二期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但 到殷墟四期,浑铸的倾向有所加强。苏荣誉[ 1 4 ] 从铸 铆式铸接、芯作透空纹饰及模芯合作高浮雕纹饰三 种青铜器工艺现象讨论了商代南方青铜铸造技术对 殷墟青铜器的影响。廉海萍[ 1 5 ] 对上海博物馆晚商 至西周早期金属芯在青铜鼎铸造中的应用进行了考 察,她提出,为了避免鼎腹壁和足之间壁厚的急剧变 化导致该部位产生变形和开裂,金属芯被应用于铸 造青铜鼎的鼎足,从而实现与实心足效果等同的青 铜鼎的铸造,这类鼎比足内带泥芯的青铜鼎具有更 高的强度和耐用性,铸造难度高。金属芯的主要材 质为红铜和青铜。苏荣誉等[ 1 6 ] 还对陕西淳化黑豆 嘴墓所出土的一件青铜壶开展了技术和风格研究, 黑豆嘴壶是晚于石门卣的另一件南方铸铜作坊产 品,且二者的铸工应为一系。黑豆嘴壶和岐山贺家 村凤柱晕一样,是南方输人关中的产品,其铸造年代 当在中商与殷墟过渡时期或殷墟早期,并揭示了商 代青铜器和铸工的流动。 矿石、冶炼渣、陶范、坩埚等冶炼遗物的科技分 析也是揭示冶金技术的重要途径。长孙樱子[ 1 7 1 对 陕西蓝田县怀珍坊商代遗址出土的矿石分析发现多 是斑铜矿,为高品位硫化矿,冶炼渣多是硫化矿还原 冶炼红铜时产生的还原渣,少量是氧化矿石直接冶 炼红铜产生的。遗址未见陶范、熔炼渣等遗物,证明 怀珍坊遗址为一处小型冶铜遗址,为了解商时期关 中东部地区冶金生产提供了实物资料。岳占伟 等[ 1 8 ] 运用S E M 观察殷墟陶范内部结构,发现陶范 内普遍存在大量空洞,黏土很少。进一步的X R D 和X R F 分析发现粉砂之间普遍存在一种“隐晶钙质 物”,其成分为碳酸钙化的消石灰,粉砂之间是被这 种物质黏结起来的。另外,陶范中还有富磷、铁、钙 的隐晶物质,推测可能是因为制作陶范过程中加入 了牛、羊粪便。他还基于孝民屯遗址出土的大量陶 范研究了陶模成型过程中母模和模盒的使用、青铜 器附件与器身铸接、陶范施纹堆塑等技术问题,深化 了殷墟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 3西周 西周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和铅同位素研究也取得 了较大进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 博学院发掘了陕西岐山孔头沟遗址铸铜作坊,年代 从西周中期持续到西周晚期,发现陶窑、陶范等大量 铸铜相关遗存,出土陶范种类丰富,包括容器、乐器、 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几大类,纹饰以窃曲纹、瓦纹、 波带纹、重环纹等最为常见。作坊产品主要是锡青 铜,且以铸造为主,所用铜料包括纯铜、粗铜和废旧 铜器[ 19 | 。袁晓红等[ 2 们对洛阳唐城花园西周墓出土 铜器进行了合金成分和金相组织研究,发现器合金 类型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锡青铜为主体,部分铜器 存在受热均匀化及退火组织。铅同位素分析显示, 洛阳西周青铜器使用了三种矿料资源,并与周原、晋 国、燕国、曾国等西周早期青铜器铅同位素保持一 致,反映了西周王室对金属资源的统一控制和分 配[ 2 1 ] 。郁永彬等c 2 2 ] 以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青铜器 的合金成分、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分析结果为基础, 讨论了西周早期青铜工业生产机制,结果表明,叶家 山铜器与王残地区及其他诸侯国铜器合金均为铜锡 铅系统,而且西周遗址或墓地铜器原料主体是一致 的,这些均为西周早期周王室对青铜物料资源进行 集中管控与配置的依据,这些铜器的冶铸生产应该 是在周王室统筹下进行的,然后分配给各诸侯国。 马仁杰等[ 2 3 ] 对宜昌万福垴西周楚国青铜器开展了 科学分析,发现其合金材质以锡青铜为主,另有少量 砷铜,基本不用铅。青铜容器、工具、兵器的合金配 比与使用功能相关。甬钟合金包括红铜、砷铜、锡青 铜等多种类型。各类材质铜器中都含有一定铁。某 一出土单位红的铜器中普遍存在受热现象。万福垴 铜器虽不能充分表现西周时期楚国青铜器的制作工 艺,但已显示出与中原地区合金技术传统的较大 差异。 除此之外,胡飞等[ 2 4 ] 对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出 土西周早期金属丝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进行分 析,发现该金属丝为S n - P b 合金,熔点~2 0 0 ℃,与 现代S n P b 共晶焊料相近,应该不是铸造青铜器时 所使用的配料,极有可能与当时青铜器的焊接相关, 但是否是古代青铜器焊接过程中所使用的“焊丝”, 还有待相关的考古新发现及其科学研究验证。 4东周 东周时期,楚系青铜器快速发展,覆盖了长江中 万方数据 2 0 2 0 年第5 期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1 0 3 游和淮汉地区,楚系青铜器的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 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楚国的冶金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张吉等[ 2 5 ] 对钟祥黄土坡墓地出土春秋 中晚期青铜器开展了合金成分和铅同位素分析,结 果显示早期铜器含锡量高达2 0 %,稍晚的铜器锡含 量在1 5 %附近。公元前六世纪前期,钟祥黄土坡、 江陵岳山及公安石子滩等地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 比值基本相同,并与同期汉淮各地青铜器较为一致, 体现楚系青铜器发展成熟时的资源和技术面貌;他 还对湖北襄阳余岗春秋时期青铜器合金成分和金相 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批青铜容器以铅锡青铜 为主,进入春秋晚期,含锡量升高,低锡容器消失,合 金配比趋于稳定。大部分器物为铸造成型,有三件 枳经过热锻加工,属较早的锻制青铜容器,在青铜器 的工艺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地位[ 2 6 3 ;他对河南桐柏钟 鼓堂春秋早中青铜器的分析显示,存在两类铅同位 素比值,可以用于侦测两类矿料短暂相替的时间节 点,从而可以构建起较精确的先秦金属物料的时空 框架,用于从金属资源及其分布的角度来研究古代 社会[ 2 7 1 。罗武干等c 2 8 ] 对河南上蔡郭庄楚墓战国早 期青铜器开展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发现部分青铜 器矿料来自于晋国、巴国、齐国,进而讨论了战国时 期各国之间的金属贸易。李瑞亮等[ 2 9 ] 对东大杖子 战国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发现部 分铜器的原料不大可能来自内蒙古林西大井、辽宁 红透山以及山西中条山等铜矿,而铅料来自辽宁青 城子铅锌矿的可能性极大,为研究战国时期辽西与 辽东半岛的金属资源贸易和流通以及辽东半岛资源 开发历史提供了科学的证据。袁艳玲[ 3 0 ] 考察了楚 式鼎的铸造工艺,发现除了春秋中期早段部分鼎采 用混铸的铸造方法外,比较普遍地采用了分铸技术, 附件多采用铸接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到器体上,且 各区域的楚式鼎在分范数量和附件连接技术上共性 较强,但铸造工艺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异,即高等级贵 族用器往往保留一些传统的合范技术,分范的数量 往往较多。秦颖等[ 3 1 ] 对安徽南陵、贵池出土的东周 铜锭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铜锭并非冰铜锭,而是铜 铁合金。樊温泉[ 3 2 ] 对河南南阳桐柏月河春秋养国 贵族墓地青铜器开展了铸造工艺和合金成分分析。 成小林等[ 3 3 ] 对湖北当阳赵巷和曹家岗春秋晚期楚 墓金属饰片金箔元素含量、厚度、颜色、光泽度、纹饰 和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金箔为金银合金, 与以往的发现相比,其厚度最薄,打磨抛光较为明 显,金箔表面更光亮,金含量相对较高,纹饰刻画更 加细腻、繁缛,纹饰种类更丰富。 东周时期其他区域的冶金考古研究也有一定进 展。李延祥等[ 3 4 ] 对赤峰市翁牛特旗大营子冶炼遗 址炼渣进行了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示踪研究,显示其 使用了来自林西县大井古铜矿的多金属共生矿石, 直接冶炼铜砷锡三元青铜合金。王颖琛等[ 3 5 ] 对宁 波镇海鱼山遗址东周铜器进行了综合研究,鉴定铜 器材质以铜锡 铅 合金为主,成型工艺以铸造为主, 部分器物可能经历过铸后加工。铅同位素分析显示 镇海与同时期中原及江汉等地区在金属资源的利用 上似存在密切联系,铜器生产和流通反映出的区域 关系值得关注;田建花等[ 3 6 ] 对镇江博物馆藏吴国早 中期青铜容器进行了铸造工艺研究,发现了浑铸且 壁范垂直二分、直接在外范制纹和不设盲芯的技术 特点,技术的原始性和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形制和纹饰,形成了吴国青铜器鲜明的地方风格。 罗敏等[ 3 7 ] 对三件甘肃天水地区东周时期镀锡青铜 板带表面纹饰进行了工艺分析,其中一件具有典型 性纹饰板带样品的金相组织显示,板带基体主要为 铸态组织,在靠近短直线、长直线、曲线三种饰线下 方金相组织显示有明显的加工退火痕迹,而宽凹槽 饰线下方的基体为铸态组织。结合S E M 和E D S 对 宽凹槽纹饰表面微痕观察测试后,判定镀锡青铜板 带表面短直线、长直线、曲线三种饰线为錾制,錾制 工具为V 形刃口錾刀,而宽凹槽饰线为刻制,刻制 工具则为砣轮。刘百舸等[ 3 8 ] 利用X 射线成像技术 研究了东周红铜铸镶青铜器的工艺,将红铜铸镶分 为透镶和半镶两类,并发现半镶红铜的固定存在“自 带支钉”以及“使用芯撑固定”两种不同的技法。刘 艳等[ 3 叼从跨学科的多元视角,结合中国境内和中亚 草原出土的“错金银”文物和相关文献,探讨了战国 秦汉时期“嵌错”、“鎏金”和“贴金”等的技术特征和 工艺内涵。 5 秦汉 本年度秦始皇陵青铜器冶金考古取得较大突 破。邵安定H 们采用多种科技手段对秦始皇帝陵陪 葬坑出土彩绘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合金工艺、矿料 来源、装饰工艺以及体内泥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 中西方古代青铜器工艺的视野下,对彩绘青铜水禽 在铸造工艺、合金工艺以及装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 进行了深入讨论。 以往秦汉时期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较少。本年 度C H E N 等[ 4 ”对淅川葛家沟西汉早期墓葬出土青 万方数据 1 0 4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2 0 2 0 年第5 期 铜器开展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认为大部分铜器的 铅同位素比值和南阳地区铅矿较为相符,推测主体 矿料来自本地,但也有少量器物的矿料来自长江中 下游地区;同时他们还对临淄出土西汉铜镜开展了 合金成分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认为临淄铜镜所用 铅料来自烟台地区,并通过和日本出土相关铜镜的 数据对比,提出了经辽东半岛一朝鲜半岛一日本的 铜镜传播路线C 4 2 ] 。 纪娟等[ d 3 ] 运用S E M E D S 研究了贵州交乐汉 墓出土的“巴郡守丞”鎏金铜印,通过显微形貌观察 和成分分析判断鎏金铜印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结果 表明,鎏金铜印底座表面的纹饰是用呈“V ”形的尖 锐工具刻画而成,鎏金层脱落部分有灰白色腐蚀产 物;鎏金铜印的基体组成是C u S n P b 三元合金,鎏 金层表面含有H g ,说明铜印是以青铜为基体、表面 采用汞鎏金的方式制作的。 战国秦汉时期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有关这一 时期铁器和冶铁遗物的科技分析较多。陕西省考古 研究院[ 4 钉首次对关中地区汉代冶铁工业进行了详 细介绍,对邰城铸铁作坊内部所有的冶铁遗存进行 分析、整理和公布。邰城铸铁作坊遗址的发掘填补 了西汉早期冶铁技术的研究空白,益于窥探中国古 代钢铁工业在西汉时期的发展情况,更有助于解决 中国古代钢铁工业在战国一汉代过渡期技术和组织 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西汉早期的生产技术与组 织结构、聚落布局乃至社会面貌等问题的探讨起到 推动作用。刘亚雄等n 妇对陕西临潼新丰秦墓出土 铁器开展了科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铁器均以生铁 为原料,采用铸造、铸后退火、锻造、炒炼脱碳等器物 制作或原料处理技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 6 ] 发掘了张家界桑植官田东汉一三国时期冶铁遗址, 铁器的科技分析表明其大部分为铸铁脱碳钢,并有 少量生铁及炒钢制品,反映了此处可能具备了生铁 制铁作坊基本的生产环节。 6秦汉以后 秦汉以后的冶金考古研究工作较少,但也有不 少亮点。谭盼盼等n 7 1 运用显微C T 等技术发现了 唐代裴夫人墓出土镀金冠饰上的铜珠装饰使用了炸 珠工艺。凌雪等[ 4 胡采用X R F 对新疆库车苏巴什佛 寺出土铜器和钱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铜器材质有 铅锡青铜、红铜、黄铜为主的多种类别。结合历史文 献和考古资料分析,这批铜器中的黄铜器物中的佛 教饰品来自佛教文化传播,其余生活用具随内地贸 易带人。含有砷、锑元素种类的器物可能来源于新 疆本地的贸易交流。红铜、青铜类器物可能为本地 生产。金属钱币的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金属钱币的 材质主要有红铜和锡铅青铜两种[ 49 】。李晓岑等[ 5 0 ] 对南诏大理国金属佛像制作工艺的研究显示,南诏 国佛像主要使用失蜡铸造工艺,已使用多种金属元 素作为材质,阿嵯耶观音像和其他铜像主要用含砷 铜合金,金质佛像主要用金银合金,铸造小铜佛像的 合金配比则更复杂。重庆市文物局[ 5 I ] 发布了重庆 地区近4 0 处炼锌遗址的调查、发掘成果,为研究重 庆乃至全国炼锌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等问题提 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7专题研究 刘薇等[ 5 2 ]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古代青铜 器表面高锡锈层的研究状况,认为这类锈层主要化 学成分包括S n ,其次为C u ,还含少量P b 、F e 、S i 、A l 等元素,主要物相为纳米级的微晶或非晶S n O ,可 能存在原子掺杂,并提出表面高锡锈层最有可能是 自然腐蚀形成的。尹海洁等[ 5 3 ] 论述了中国古代青 铜器焊接技术的历史演进,将青铜器焊接技术分为 连接固相与液相青铜的铸焊技术,以及连接固相与 固相青铜的钎焊技术。前者诞生于夏代晚期,后者 始见于商代中晚期。钎焊技术最终代替铸焊技术成 为制造复杂器形青铜器的主要连接工艺。杨成达 等[ s 4 ] 从泥料可能的矿物组成、焙烧的目的及青铜器 模拟浇注实验等方面讨论了古代泥型焙烧的下限温 度、上限温度等问题,结果表明,泥型焙烧温度的下 限应在其所含粘土矿物脱去结构水的温度之上。常 怀颖[ 5 5 ] 对过去各种论著中对“烘范窑”名称的混用 现象进行了辨析,并结合考古发现将铸造过程中两 种烘烤行为设施分为“烘范窑”和“预热设施”。 H S U 等[ s 6 ] 汇总了目前已发表的中国方铅矿和钾长 石的铅同位素数据,详细介绍了不同成矿带矿床形 成的异质性和同质性所在,认为要在矿源研究中合 理使用铅同位素方法必须要考虑到相关矿床所在地 地壳形成的地球化学和地质变化历史,为铅同位素 示踪青铜器矿料来源提供了重要参考。 8总结与展望 总体来看,近年冶金考古研究呈现出愈加繁荣 的状态。针对各类金属和冶金遗物,研究者普遍采 用多种分析方法联用,获得了较为可信的结论。铅 同位素已经成为常规的分析方法,并与经济考古和 万方数据 2 0 2 0 年第5 期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1 0 5 社会考古学研究紧密结合。新方法层出不穷,X 射 线显微断层技术开始被应用于特殊金属工艺研究。 研究内容丰富多彩,矿料来源和铸造工艺成为最热 门的研究领域,积累了大批基础数据。但放眼国际, 我国的冶金考古研究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最主 要的理论方法的创新能力不足。国际上尝试开展的 铜、锡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冶金考古中 的应用我国还鲜有涉及。国际上金属器科技数据库 建设较为完善,可以利用大数据和G I S 技术的结合 讨论金属流通问题。我国的金属器科技数据散见于 各种论文中尚未整合成数据库,也少见综合性的大 数据分析。未来我国的冶金考古发展趋势一是加强 方法创新,争取产生一批原创性理论和技术;二是整 合已发表数据,建立开放的数据库和研究平台。 [ 1 7 E 2 ] [ 3 ] [ 4 ] [ 5 ] 参考文献 刘玉珠.奋力开创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学 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讲话[ N /O L ] . 人民日报,2 0 1 9 0 8 2 9 1 5 [ 2 0 1 9 1 2 1 2 - 1 .h t t p //p a p e r . p e o p l e .c o m .c n /r r n r b /h m d l 2 0 1 9 - 0 8 1 2 9 /n w .D 1 1 0 0 0 0 r e n m r b 一 2 0 1 9 0 8 2 9 2 1 5 .h t m . L I UYZ .S t r i v i n gf o ran e we r ai nt h er e f o r m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i nt h en e we r a L e a r n i n g a n di m p l e m e n t i n gt h ei m p o r t a n ts p e e c ho fG e n e r a l S e c r e t a r yX iJ i n p i n go n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 [ N /0 L ] .p e o p l e ’s D a i l y ,2 0 1 9 0 8 2 9 1 5 [ 2 0 1 9 1 2 1 2 ] .h t t p //p a p e r . p e o p l e .c o m .c f f r m r b /h t r o l l 2 0 1 9 - 0 8 /2 9 /n w .D 1 1 0 0 0 0 r e n m r b .. 2 0 1 9 0 8 2 9 ..2 - 1 5 .h t m . 江旭东,罗运兵,陶洋,等.屈家岭遗址出土铜矿石标本 初步研究[ J ] .江汉考古,2 0 1 9 3 1 2 0 1 2 5 . 儿A N GXD ,L U 0YB ,T A 0Y ,e ta 1 .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o fc o p p e ro r es p e c i m e n se x c a v a t e df r o mQ u j i a l i n g s i t e [ J ] .J i a n g h a nA r c h a e o l o g y ,2 0 1 9 3 1 2 0 1 2 5 . 郭静云,邱诗萤,范梓浩,等.中国冶炼技术本土起源 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 二 [ J ] .南方文 物,2 0 1 9 3 4 1 4 2 . G U 0JY ,Q I USY ,F A NZH ,e ta 1 .N a t i v eo r i g i no f C h i n e s es m e l t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f r o md i r e c te v i d e n c eo f s m e l t i n gr e l i c si nt h em i d d l e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 R i v e r 2 [ J ] .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 i nS o u t h e r nC h i n a , 2 0 1 9 3 4 1 - 4 2 . 陈坤龙,梅建军,王璐.中国早期冶金的本土化与区域 互动[ J ] .考古与文物,2 0 1 9 3 1 1 4 1 2 1 . C H E NKI .,M E IJJ ,W A N GL .L o c a l i z a t i o na n d r e g i o n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o fe a r l ym e t a l l u r g yi nC h i n a [ J ] . A r c h a e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 ,2 0 1 9 3 1 1 4 1 1 9 . 苏荣誉.关于中原早期铜器生产的几个问题从石峁发 现谈起[ J ] .中原文物,2 0 1 9 1 2 6 3 1 . S U RY .Af e wq u e s t i o n sa b o u t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e a r l y b r o n z e si n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T a l k i n gf r o mt h ed i s c o v e r y o fS h i m a o [ J ] .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 o fC e n t r a lC h i n a , 2 0 1 9 1 2 6 3 1 . [ 6 ] 宫本一夫.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过渡 期的青铜器生产[ J ] .南方文物,2 0 1 9 2 9 5 1 0 2 . M I Y A M O T 0K A Z U O .B r o n z ep r o d u c t i o nd u r i n g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p e r i o df r o mE r l i t o uC u l t u r e t o E r l i g a n g C u l t u r ei nE r l i t o uS i t e [ J ] .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i nS o u t h e r n C h i n a ,2 0 1 9 2 9 5 1 0 2 . [ 7 ] C H E N GKL 。M E IJJ ,R E H R E NT ,e ta 1 .H a n z h o n g b r o n z e sa n d h i g h l yr a d i o g e n i c l e a di nS h a n gp e r i o d C h i n a [ J ] .J o u r n a lo f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 ,2 0 1 9 ,1 0 1 1 3 1 1 3 8 . [ 8 ] L I URL ,R A w S O NJ ,P O L L A R DAM .B e y o n dr i t u a l b r o n z e s I d e n t i f y i n gm u l t i p l es o u r c e so fh i g h l yr a d i o g e n i c l e a da c r o s s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 J ] .S c i e n t i f i cR e p o r t s , 2 0 1 8 ,8 1 - 6 . [ 9 ] 马江波,吴晓桐,金正耀,等.湖南宁乡出土商代大型铜 瓿初探一兼谈圆肩铜瓿的年代与产地[ J ] .四J I I 文物, 2 0 1 8 6 2 7 3 4 . M AJB ,W UXT ,J I NZY ,e t a 1 .Ap r e l i m i n a r 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