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计算.pdf
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计算 林高平, 邹宽“, 林宗虎, 杨茉 ( 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学院, 上海“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能源部, 上海“ 8 3 3 5 5 8 2 ; A 8 B 8 3 5 8 B 5 C 5 8 ; G [“] 认为上述分离 效率曲线所以没有通过坐标原点, 是由于旋流器内的 混杂作用所致。认为实际的分离过程中有一部分物 料未经分离作用而直接进入了底流, 即所谓的 “短路 流” 现象, 各粒级物料和流体相 (水) 进入底流的质量 分率相等。从而在旋流器的底流产品中, 亦有两部分 物料组成, 即由离心分离作用进入底流的物料和由短 第* 0卷第“期 ““年*月 有色金属 H I H 4 J K K I L 7M J 讨论 “ 分离效率计算式之间的关系 将式 (8) 及’ * 、 ’2 的定义表达式 () 和式 (9 ) , 并注意各量间的相互关系, 经过推导, 可以得出下面的结果 精确值 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水对颗粒的拖曳 力; 颗粒间互相碰撞的弹力; 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 对于较大的颗粒, 离心力是主要的, 拖曳力和碰撞力 几乎可以忽略, 其所以进入底流主要是离心分离的结 果,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 “短路” 。对于那些最小粒级的 颗粒, 主要受拖曳力的作用, 离心力对它的作用甚至 不及碰撞力的作用, 理论上可以完全跟随水一起运 动, 进入底流的比率应该和水进入底流的比率相等, 但实际上由于颗粒间的互相碰撞、 排挤, 进入底流的 比率总是小于水的比率。对于中间粒级的颗粒, 碰撞 力的作用很小, 离心力和拖曳力的量级相当, 进入底 流主要是这两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不能仅仅归于 “短路” 。所以, 如果要说在旋流器内存在 “短路” , 那 也只是对最小粒级的颗粒才有意义。 有色金属第6 B卷 万方数据 结论 (“) 文献中所定义的分离效率, 其实质是底流的 固相回收率。 () 高浓度的底流中, 颗粒间互相碰撞、 排挤, 使 得部分颗粒返回旋流器, 从而造成各粒级颗粒随流体 相进入底流的几率不等。 () 最小粒级颗粒进入底流的比率小于水的比 率, 因此文献中的校正分离效率计算式得到最小粒级 颗粒的分离效率为负值的不合理结果。 () 实际的分离效率曲线起始部分有一段水平的 值段。 (]. 9 8,“ A . , D 7 E 3 8 8 2 E 2 7 9 * * 8 FG 8 2 9 2 1 * 4 8 5 2 8 5 8 9 8 2 9 1 8 3[G]. H IJ 7 2 K / * 3 2 5 L M N 0 7 2 5,“ A O O []/ 1 * 3 8 CP,’ 8 E QQ . / 8 E 2 7 D 5 3 4 7 5 0 7 2 6 R 8 9 * * 8 0 8 2 5 3 [;]. S 7 I 5 2T 9 4 7 7 6,“ A O O, A O O []李松仁.计算分级机校正效率的新方法.有色金属,“ A U , B() 0 * 0 ; 7 6 0 * , 0 * 0 A ,A 0 ; 4B 8 0 “ 7 V4, 0 * 0 A “,A 0 ; 4C ’ D 9 *- 5 6 7 8 9 ,C ’ O “ A,A 0 ) “ 1 * - “ T 4 5 0 8 8 3 8 7 5 9 9 1 3 8 0 7 2 1 * 7 0 4 6 5 2 7 9 6 9 7 * E 2 3 8 7 0 0 8 9 8 9 6 2 8 E 2 7 D 5W * 57 3 4 6 * 8 * 7 0 E 2 7 W * 8 3 2 5 8 3 8 7 5 0 8 8 3 8 7 5 9 9 1 3 8 0 7 2 1 . T 4 E 2 3 8 9 2 9 7 D 2 6 8 3 4 1 5 2 0 7 I8 * 5 0 8 5 * 0 0 8 9 8 9 6 3 2 5 8 3 8 7 6, 5 8 7 8 9 2 * 1 3 * 2 7 W 3 8 5 W 6 3 4 9 9 1 3 8 7 0 7 2 1 * 8 * 7 9 * . T 4 2 8 * * 9 3 8 7 7 0 R 2 7 D 1 8 8 3 4 W 8 8 7 0 9 3 1 * E 2 3 8 7 0 0 8 9 8 9 6 9 1 2 D . T 4 8 E 2 7 D 5 9 9 1 3 8 0 7 2 1 * 2 5 8 0 0 2 3 0 2 7 3 2 5 8 3 8 7 7 * 3 1 2 6, 3 4 7 1 4 3 4 8 2 2 * 1 3 * 7 0 9 9 1 3 8 7 2 * 8 8 2 . 2 .3 ’ - 0 *4 6 5 2 7 9 6 9 7 ;* E 2 3 8 7 0 0 8 9 8 9 6;E 2 3 8 9 L 8 X 1 8 5 * E 2 3 8 7 ;* 4 7 2 3 L 9 8 2 9 1 8 3 8 0 7 I 锌在人体中的吸收和代谢 锌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次于铁, 居第二位。成人体内含 Y 左右。按每 K 体重计, 男性锌含量平均为 Y , 女性为 , B Z在肌肉, Z Z在骨骼,U Z在皮肤和毛发, Z B Z在肝脏, Z在胃肠道胰腺,“ Y B Z在中枢神经系统, 肾脏 Y U Z, 脾脏 Y “ Z, 全血 Y U Z, 血浆“ Y “ Z。红血球中的锌浓度是血浆中的“ 倍, 白血球是红血球的 倍。各部位的锌主要存在于细胞 内, 在细胞内 Z Z存在于细胞核, Z在细胞浆和细胞器, 其余在细胞膜上。在人和动物的视神经中含量最高 Z, 其次 为精液 (含量为 Y Z) 和前列腺。人体各个脏器锌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通常, 新生儿的含量较高, 随着生长发育而迅 速下降, 青年、 中年时期有所回升, 老年又趋于下降。 小肠是锌吸收的主要器官。锌从肠腔中进入粘膜细胞后, 和粘膜内一种低分子量的蛋白金属硫蛋白 (G T) 结合, 随即或经 门脉系统进入血液, 或再返回肠道。因而, 小肠粘膜内的G T既是一种锌的临时储存蛋白, 又是锌的调节器, 在维持锌在体内的 “稳态” 中起重要作用。在血液中, 白蛋白作为载体将锌传输到体内各个部位。小肠所吸收的锌有来自食物的外源性锌, 也有来 自唾液、 胆汁、 肠液、 胰液分泌入肠的内源性锌。小肠可称之为 “锌库” , 通过内源性锌的排泄对体内的锌起调节作用, 当食物中锌 增加而吸收增加时, 自小肠排出的内源性锌随之增加, 使锌的吸收效率有所降低, 限制体内的锌过多积累, 保持体内锌的恒定。 锌主要由粪便、 尿、 汗及毛发等排出。粪便中主要是肠道内未吸收的锌, 少量为内源性分泌的锌。健康成人 4尿中排泄的 锌约为 Y , 较正常锌吸收量“ “ 低很多。锌由汗液大量丢失, 正常人汗液平均含锌量每升约为“ , 按每日分泌 C 计, 每日失锌约 。 (白木, 子荫) OO 第期林高平等 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计算 万方数据